禹貢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錐指》 古籍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476
颗粒名称: 禹貢圖
页数: 57
页码: 禹貢圖 一

内容

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以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與職方氏相爲表裏漢初蕭何得秦圖書藏諸石渠閣武帝又嘗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其古今圖籍亦云備矣而未聞有所謂禹貢圖者禹貢圖之名自後漢永平中賜王景始也此圖及蕭何所得至晉時已亡故司空裴秀自製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於祕府今其序載晉書而圖竟無傳宋程大昌撰禹貢論繪山川地理圖三十有一而各爲之說歸太僕有光言其亡友吳純甫家藏有是圖乃淳熙辛丑泉州舊刻今亦不可得見又合沙鄭氏東卿著尚書圖七十有七其繫禹貢者凡二十五頃從藏書家借觀亦宋刻世所
  罕覯其用意勤矣惜乎山川之脈絡猶未精審而先儒之舊說與經不合者亦莫能正也明漳浦何模平子撰禹貢圖一卷錢宗伯謙益序之以爲上自山海經下逮桑經酈注古今水道條分理解如堂觀庭如掌見指余聞之不勝嚮往恨一時無從購求耳嗟乎名號有異同郡縣有廢置陵谷有升沈土石有消長古今之變不可勝窮說經至禹貢難矣而爲圖則尤難胷無萬卷之藏足無萬里之行而任意摹寫曰此禹貢圖也有不爲人非笑者乎雖然圖不易爲也而終不可闕苟有說而無圖則山川之方鄉郡國之里至學者茫然莫辨說雖詳亦奚以爲於是不揣孤陋既作錐指輒據九州五服導山導水之文證以地志水經參之諸家傳記略倣朱思本意計里畫方爲圖四十七篇冠其首而限於邊幅布置偪側昔謝莊依左氏地理分國製木圖方丈賈耽海内華夷圖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寸爲百里此猶可以舒展今圖附卷首縱不逮咫廣裁盈尺居謝百之一賈九百九十之一而欲以賅寰區之形勢眞有如淮南王所云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里者勢有所窮數有所極故爲禹貢圖難而就經爲圖則尤難但使東西無易面逺近不相背說之所及以圖證之圖之所不及以意會之辨方正位存其梗槩而已如必曰非身所親歷終無以得其眞則愚與有罪焉夫何敢辭
  九州分域圖第一(每方七百里)
   東漸千海
   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並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於是為十二州孔穎達曰禹登王位還置九州
   鄭康成曰舜以青州越海分齊爲營
   東漸于海
   嵎夷
   馬訾水即鴨緑江
   古長城
   青跨海兼得遼東嵎夷之地
   孔安國云此州帝都不說境界以餘州所至則可知
   濟河
   海岱及淮
   岱
   淮海
   鄭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衛為並燕以北為幽
   荊河
   荊及衡陽
   大庾嶺
   萌渚嶺
   越城嶺
   黑水西河
   華陽黑水
   岷山
   西被千流沙
  爾雅九州圖第二(附每方七百里)
   殷攺青曰營遼東
   朝鮮皆在營域
   朝鮮即嵎夷
   馬訾水
   大遼水
   遼東
   郭云自易水至北狄
   郭云自岱東至海
   禹貢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夏制也職方有青並幽而無徐梁營周制也惟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非夏非周故孫炎疑是殷制
   濟河間
   郭云自河東至濟
   齊東
   郭云自濟東至海
   江南
   郭云自江南至海
   大庾嶺
   揭陽嶺
   騎田嶺
   萌渚嶺
   越城嶺
   兩河間
   郭璞云自東河至西河
   桐柏
   熊耳
   太華
   河南
   郭云自南河至漢
   漢南
   郭云自漢南至衡山之陽
   河西
   郭云自西河至黑水
   殷周皆無梁周西南隅之地多棄之域外
   瀘水即黑水
  職方九州圖第三(附每方七百里)
   朝鮮
   馬訾水
   遼東
   大遼水
   東北
   漢地理志曰周監於二代而捐益之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分冀州之地以為幽並
   東南
   鎮會稽
   鎮恆山
   川三江
   大庾嶺
   揭陽嶺
   騎田嶺
   萌渚嶺
   越城嶺
   鎮衡山
   川江漢
   鎮華山
   河南
   浸渭洛
   岷山
   瀘水
   積石
  冀州圖第四(每方三百里)
   冀青界
   碣石
   逆河與兗分水
   徒駭與兗分水
   九河
   恆水
   與青分海
   東河與兗分水
   覃懷
   南河與豫分水
   岳陽
   壺口
   西河與雍粉水
   鬲津
   太原
   冀北界
   冀雍界
  兖州圖第五(每方三百里)
   碣石
   兗冀界
   兗青界
   徒駭與冀共之八枝皆在兗域
   九河
   徒駭
   鬲津
   西北距河
   桑土
   雷夏
   灉沮
   漯河
  青州圖第六(每方三百里)
   青北界
   青東北亦距海
   嵎夷
   箕子封於朝鮮即此地漢為玄莵樂浪二郡
   馬訾水今名鴨綠江
   遼東
   青冀界
   朝鮮東南踰海有三韓其地直青之徼外冀州所謂島夷皮服者也
   與冀分海
   萊夷
   青徐界
   南距岱
   與兗分水
   汶自青注徐
  徐州圖第七(每方三百里)
   徐青界
   北距岱
   東距海
   沂蒙
   南距淮
   東原
   大野
   徐兗界
   徐豫界
   濟由菏北注于青
  揚州圖第八(每方三百里)
   樂浪東南海中有倭人又東南度海為大倭王國即漢之東鳀人今為日本其地直會稽東冶之東經所謂島夷卉服者也
   東距海
   震澤
   泗口
   北距淮
   揚豫界
   三江
   彭蠡
   江漢河流為中江漢為北江
   揚荊界
   揭陽嶺
   揚西南界
   大庾嶺
   贛水一名豫章水是為南江
  荆州圖第九(每方三百里)
   荆揚界
   北距荊山
   荊揚界
   江漢朝宗于海
   雲夢
   跨江之南北方八九百里
   荊豫界
   荊山
   北江爲沱
   九江
   南距衡陽
   騎田嶺
   萌渚嶺
   越城嶺
   荊西南界
  豫州圖第十(每方三百里)
   菏澤
   豫兗界
   陶丘復出之濟
   孟豬
   滎波
   豫揚界
   北距河
   南距荆山
   豫梁界
   豫雍界
  梁州圖第十一(每方三百里)
   梁豫界
   梁荊界
   太華
   終南
   北距華山之陽
   梁南界
   漢一名沔
   嶓冢
   潛一名西漢水
   梁雍界
   白水即桓水
   江合黑水亦曰瀘江
   岷山連嶺而西不知所極
   青衣水即漢志蒙山谿
   和夷
   南距黑水
   繩若合瀘為黑水
   沫水即漢志大渡水
   涐水今大渡河
   梁西界
   瀘水
   若水
   繩水今名金沙江
  雍州圖第十二(每方三百里)
   東距西河
   龍門
   雍冀界
   雍北界
   原隰
   渭汭
   雍豫界
   終南
   太白
   亦名太一疑即垂山禹貢所謂惇物
   雍梁界
   烏鼠
   居延澤
   豬野
   西傾
   弱水
   羌谷水
   積石
   合黎
   餘波
   三危
   西距黑水
   雍西南接析支界
   黑水
  九州貢道圖第十三(每方百里)
   碣石
   島夷夾碣石入于河
   濡水今濼河
   萊夷
   達于淮泗島夷同
   泗口
   浮于淮泗
   沿于江海
   彭蠡
   湖口
   沔口
   贑水
   達于河
   濟
   陶丘
   達于濟
   浮于濟漯
   浮于汶
   九河
   逆河
   鬲津
   兗青徐揚皆由濟漯以達河荊豫由洛以達河梁雍由渭以達河冀之島夷由碣石以達河揚之島夷由淮泗以達河崑崙析支渠搜由積石以達河
   恆水
   汾水
   衛水
   帝都三面距河故四方道皆以達河為至
   達于河
   王屋
   河汭
   浮于洛
   太華
   淅水
   桐柏
   荊之潛
   浮于江沱潛漢
   九江
   衡山
   北江為沱
   至于龍門西河
   龍門
   斜水
   褒水
   入于渭
   淅口
   漢上曰沔
   衙嶺
   嘉陵水
   嶓冢
   漾出為潛謂之西漢水
   夷水荊之注
   鳥屬
   西傾
   桓水一名白水
   西傾因桓是來
   逾于沔
   浮于潛
   龍門大石穴
   瀘水即黑水
  導山圖第十四(每方四百里)
   碣石
   逆河
   九河
   陪尾
   徒駭
   鬲津
   陶丘復出之濟
   太岳
   太行
   析城
   王屋
   沇出
   外方
   大別
   三江
   廬山
   彭蠡
   敷淺原
   孫放廬山賦云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即此
   江漢朝宗
   桐柏
   壺口
   太華
   熊耳
   大別
   內方
   九江即洞庭
   雷首
   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恆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
   陳櫟曰禹之導山雖曰因而治眾水大槩岍岐之列河濟所經西傾之列伊洛淮渭所經嶓冢之列漢水所經岷山之列江水所經也
   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
   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導弱水圖第十五(每方二百里)
   弱水入居延澤其下流不知所歸按史傳扶餘挹婁之北境並有弱水又唐於奚國置弱水州則似此水又東北出而歸於東海也
   水經注云形如月生五日
   居延澤
   居延城
   唐花門山堡東北千里至回鶻衙帳
   凡郡縣地名之標識古郡以□縣以○地名以△今府以■縣以●地名以▲衛如府州如縣直隸之州亦如府
   武威
   唐寧寇軍
   後魏太武擊蠕蠕自黑山出沙漠次於莵園水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即此
   刪丹
   合黎
   弱水出窮石
   觻得
   表是
   西海一名鮮水
   餘波
   酒泉
   敦煌
   黑水
  導黑水圖第十六(每方六百里)
   金城
   武威
   岷江
   張掖
   黑水源或云出張掖雞山或云出伊吾縣北今皆無其迹
   酒泉
   河自鹽澤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
   三危
   敦煌
   繩若合瀘即梁之黑水
   滇池今昆明雲南府治
   交趾
   今大理
   今無水杜佑云年代久遠遂至湮沒
   崑崙
   鹽澤
   析支
   瀘水
   若水
   麗江
   繩水
   蘭滄江
   吐蕃河源
   莫賀延磧尾
   僧宗泐云抹必力赤巴山西南所出之水流入犛牛河東北之水是為河源按犛牛河蓋即犛水之訛為麗水號金沙江者其山亦即所謂共龍山也
   大居江
   檳榔江
   樣濞蘭滄潞江諸源皆在河源之東黑水勢不能越河而接為一川以入南海唯緬甸金沙出河源之西有可接之理然亦無能窮其原委者
   驃國今緬甸
  梁州黑水圖第十七(附每方二百里)
   此水禹無所致力不用循行故所導唯雍州之黑水
   岷江旣合瀘水亦得互受通稱故隋攺江陽縣曰瀘川置瀘州治焉其縣南大江寰宇記謂之瀘江
   永寧
   瀘水與岷江合
   瀘州
   成都
   符黑水一名南廣水源短流狹顧野王所云黑水至棘道入江者指瀘水而言非謂此水也
   犍為
   敘州
   慶符
   馬湖江
   馬湖府
   嘉定
   漢符縣
   故烏撒
   鎭雄
   七星關
   烏蒙
   小峨
   中峨
   大峨
   蒙山
   名山
   司故碉門地
   天全六番招討
   和川水一名始陽河
   東川
   黎州本漢旄牛縣
   通望
   旄牛徼外
   涐水漢志訛為渽今稱大渡河
   廓清
   益州記云出曲羅舊
   瀘水
   蘇祁
   孫水
   臺登
   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黑水蓋即瀘水
   營故鎮畨衛
   冕山營
   漢卭都越嶲郡治
   西瀘
   建昌衛
   會川營
   滇池縣北黑水祠
   武定
   雲南
   滇池澤一名昆明池
   元謀
   姑復
   樣濞枝流北合淹水入繩若
   大理
   葉榆澤一名西洱海
   漢葉榆縣
   樣濞水即葉榆水一名西洱河
   蘭倉水
   鄧川點蒼
   繩水一名念諾水亦名麗江又名金沙江
   淹水
  導河圖第十八(每方二百里)
   碣石
   漯入海
   甲下
   千乗二城今高苑
   建信
   漯陽
   章武
   漯陰
   平舒
   成平
   樂成
   浮陽
   南皮
   阜城
   弓高
   武邑
   武強
   楊墟
   武隧
   樂鄉
   徒駭
   鬲津
   南官
   東武陽今朝城
   北過降水
   易水
   王橫云禹之行河本隨西山下東北去西山即黎陽西山也社佑指為太行恆山去河甚遠恐非
   鉅鹿
   大伓
   今臨漳
   宿胥
   清淇蕩洹諸水並東注于河
   酸棗
   滎陽
   成皋
   鞏
   洛汭
   孟津
   小平
   洛陽
   濟水
   太行
   絳水即降水
   沁水
   濁漳
   衛水
   治水一名濕水
   太原
   堯都平陽
   二山去河甚遠晁氏以此釋治梁及岐大謬
   離石今永寧
   呂梁
   狐岐
   孟門
   壺口
   汾陰
   汾川
   宜川
   龍門
   夏陽
   今韓城
   華陰
   潼關
   河曲
   定襄
   桐過
   沙陵
   沙南
   臨沃
   五原郡
   成宜
   西安陽
  中受降城
   朔方
   渠搜
   馬陰
   河目
   夏州
   豐州故九原縣
   西受降城
   奢延水
   髙闕以東陽山以西皆北假也劉昫云髙闕北距大磧口三百里
   臨河
   高闕
   窳渾
   沃野
   臨戎
   三封
   平羅所
   賀蘭寧夏
   石厓
   薄骨律鎮今靈州所
   寧夏中衛唐靈州地
   眴卷唐鳴沙
   靖遠衛故鸇陰
   勇士
   祖厲
   高平川水
   渭水
   臨洮
   故臨洮今民州衛
   洮水
   西傾
   澆水
   灕水
   白石
   莊浪所
   枹罕
   小積石
   龍支
   廓州今澆河郡
   西平今西寧衛
   新臨羌
   臨羌一名青海
   積石軍
   大小榆谷即唐九曲
   貴德州
   馬嶺
   西寧州
   張掖
   湟水
   龍夷城西海郡治
   酒泉
  龍門呂梁圖第十九(附每方五十里)
   汾水
   平陽治臨汾
   故平陽堯都
   平山一名壺口山又名姑射山酈元以為尚書之壺口大誤
   朱子云龍門未經鑿治時正道不甚泄一派滾入關陝一派滾徃河東為患最甚今按地勢北高而南下洪水自孟門大溢逆流其一派滾入關陝者從宜川而南一派滾徃河東者徔吉州而南也
   石樓界
   大寧漢北屈地
   唐仵城漢北屈地
   縣志云孟門山在縣西南八十里疑即是風山
   唐文城漢北屈治
   吉州唐吉昌漢北屈地
   壺口
   風山
   孟門
   河津漢皮氏
   亦曰龍門
   梁山即呂梁
   司馬彪註莊子云呂梁即龍門也
   高奴
   延長故膚施地
   宜川
   縣志云孟門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綿緜延與吉州之孟門參差相接蓋即酈道元所謂風山西四十里河西孟門山也其在河中者寔為巨阨故禹特治之賈讓曰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
   梁山延亘緜遠自郃陽西北抵韓城西北之麻線嶺皆是
  鄴東故大河圖第二十(附每方五十里)
   續漢書云河水從列人北流杜佑云漳水橫流至肥鄉縣界入河肥鄉本漢列人縣也
   鄴東故大河謂禹河也史記河渠書曰禹道河至于大伓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戴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漢書地理志魏郡鄴縣故大河在東北入海溝洫志王橫曰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譜云定王五年河從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宜更開空使綠西山足垂高地而東北入海水經注曰自淇口東至遮害亭有宿胥口舊河水所入也按戰國策蘇代曰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即此地西山黎陽之西山即賈讓所謂西薄大山者高地即太史公所謂引河北戴之高地者也
   至于大陸
   沙丘
   鉅鹿
   廣宗
   南曲
   平恩
   張洎云降水即濁漳北過降水
   列人
   曲周
   斥章
   肥鄉
   故曲周
   平鄉故鉅鹿
   斥丘
   成安
   臨漳
   故鄴
   殷城李吉甫云河亶甲居相築此
   內黃
   故內黃
   大齊村
   是為黎陽東山
   宿胥口
   是為黎陽西山
   牧野
   衛輝
   蕩水
   古朝歌
   湯陰
   彰德
   殷墟盤庚後王自奄遷於此
   故安陽
   衛都朝歌在河淇之間其詩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清水
   隆平故廣阿
   一名鉅鹿澤又名廣河澤孫炎曰河所經也孔穎達曰廣平曰陸澤歲阜下旁帶廣平之地故統名焉
   順德唐邢州史記祖乙遷于邢杜佑云即邢州
   殷人屢遷大抵為河圯以是知相城殷墟鉅鹿之畔皆為禹河所經也
   屯留
   長子
   絳水即降水
   方山一名盤秀
  九河逆河碣石圖第二十一(附每方百里)
   濡音乃官反讀若難後訛為濼以聲相近也遼因置濼州世遂目其水曰濼河不復知為古之濡水矣今碣石雖無其迹而濼水入海處仍在樂亭東南則碣石相去不遠舊屬〓縣可知
   山海關
   漢世波襄吞食地廣北溢數十里碣石遂淪于海樂亭三島亦迫近海濱
   渝關
   撫寧
   臨渝
   枕海有石如甬道數十里
   仙人臺
   昌黎
   樂亭
   孤竹
   遷安
   驪城
   魏石城
   碣石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世名之天橋柱
   逆河後為海水所漸南溢二百餘里世遂謂之渤海亦曰海蘇軾薛季宣程大昌黃度皆主此說
   馬谷
   海豐故陽信
   天津故音武地
   漢武臺
   直沽口
   海陽
   唐石城
   遵化故俊靡
   靜海
   章武
   南皮
   樂陵
   德平
   東光
   吳橋
   德故鬲
   交河
   阜城
   武城
   南宮
   鬲津
   徒駭
   九河不可悉考唯徒駭鬲津最為有據許商言自鬲以北間相去二百餘里故特著二河之迹舉兩頭以該中間不復界為九道
   白檀
   曲河西南去鎮三百里
   樂鄉
   東鹿
   鉅鹿
   隆平故廣阿
   居庸關
   濡水
   丹花嶺沽水所出
   禦夷鎮
  西域河源圖第二十二(附每方五百里)
   漢書西域傳曰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接漢〓㠯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原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於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㠯為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為中國河云
   金城
   武威
   張掖
   酒泉
   中國河
   鹽澤潛流重源顯發
   山海經云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以西南流水經同
   吐蕃河
   敦煌
   玉門
   蒲昌海一名鹽澤山海經所謂泑澤
   鄯善本樓蘭
   牢蘭海
   注賓城
   匈奴界
   車師後王
   輪臺
   山國一名墨山
   小宛
   蔥嶺河拿闐河
   龜茲山
   龜茲
   焉耆
   危須
  姑墨
   姑墨川
   赤沙
   溫宿
   為孫
   疏勒
   枝河
   東流入蒲昌
   伽舎羅逝
   精絕
   于闐
   于闐河源
   皮山
   仇摩置漢武名河所出山曰崑崙即此
   休循
   西流入西海
   大宛
   故大夏大月氏
   康居
   鳥弋山離
   鳥弋山離東與〓〓西與犂靬條支接行可百餘日乃至條支國臨西海安息地方千里最〓國也被與康居〓〓〓〓〓離西與條支接范瞱云〓〓臨西海以望大秦距玉門〓〓者四萬餘里〓大秦郢〓〓也
  吐蕃河源圖第二十三(附每方三百里)
   積石
   岷山
   當州
   乞兒馬出河
   馬湖
   〓〓鼎云紫山古所謂崑崙者也虜曰〓〓〓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潘昂霄云〓〓〓東北有大雪山名亦〓麻莫不刺譯言騰乞里塔即崑崙也自八九股水至崑崙行二十日
   哈剌必里亦兒
   納鄰哈剌水譯言細黃河
   懷里火禿河
   岐為八九股名也孫斡倫河譯言九渡
   也里朮水
   兩山峽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
   星宿海
   元〓昂霄河源志曰吐蕃朶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故名火敦腦兒火敦譯言星宿也
   朱思本云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
  滎陽引河圖第二十四(附每方百里)
   沂山
   沂水
   角城
   泗口今名清口
   宿遷故下相
   盱眙
   鳳陽
   睢口
   睢寧故睢陵
   邳故下邳
   徐故彭城
   汴泗交流
   陪尾
   濟水入汶上界
   鉅野
   義城
   懷遠
   沙汭
   壽
   潁尾
   霍丘
   定陶
   濬故黎陽
   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世遂目故渠曰陰溝而以梁溝為蒗蕩渠
   漢志浪湯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
   梁溝即鴻溝亦名沙水
   蒗蕩渠分濟東南流逕陽武之南中牟之北
   十字溝
   河渠書言禹功之後有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者此即河陰縣西之石門渠也水經謂之濟水京相璠名曰出河之濟酈道元以為蒗蕩渠分濟水其支派汳睢由泗入淮沙水一入淮一合汝潁入淮過水亦入淮故曰於濟汝淮泗會河水為鴻溝所分力微不足以刷沙下流易致壅塞此宿胥改道之由故作是圖以列於定王五年河從之前云
   潁水
   汶水
   天息
   河陰
   石門渠
   大復
   淮水
   桐柏
  禹河初徙圖第二十五(附每方百里)
   河自禹告成之年下逮東周齊桓公之世九河亡其八枝後數十歲爲定王五年己未當魯宣公之七年而河遂東徙凡一千六百六十餘歲
   禹河本由碣石入海其後海水溢西南出寖數百里逆河兩岸吞食者廣世遂謂之渤海而不復知其為逆河故漢志云河至章武入海也
   故章武地天津
   故章武平舒地靜海
   直沽口
   章武
   參戶
   故南皮
   南皮
   漳入河
   成平
   交河
   樂成
   阜城
   弓高
   故東光
   吳橋
   平原
   安陵
   清河入大河
   鬲
   靈
   高唐
   清平
   歷
   德
   堂邑
   漯川東北至千乗入海
   范
   下博
   廣川
   信都今冀州
   古徒駭
   南宮
   臨清
   平恩
   曲周
   鉅鹿今平鄉
   元城
   東武陽
   昌樂
   成安
   斥章
   漳水至斥章入河則漳為河矣及河南徒漳水循河故道而下至成平縣東北復與大河合水經注云漳水自阜城縣北至成平縣南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蓋南皮浮陽界中東漢以後之清河即大河故瀆也
   禹廝二渠自黎陽宿胥口始一北流經大伾山西者為大河一東流過大伾山南者為漯川周定王五年河徒自宿胥口東行漯川又東北至長壽津始與漯別行而東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長壽津在今滑縣東北六十餘里蔡氏乃云河徒砱礫妄談也
   濮陽
   長壽以東為漯川
   淇水即國水其下流為清河
   大號
   蕩水
   湯陰
   禹河
   宿胥口
   清水
   黑山
   白馬即滑臺
   盤秀
   絳水即降水
  漢屯氏諸決河圖第二十六(附每方五十里)
   篤馬東北入海
   屯別北瀆東入海
   屯别南瀆東出爲篤馬河
   樂陵
   西平昌
   漢陽信
   海豐
   陽信
   德平
   般
   重平
   屯別北瀆
   平原
   陵
   大河
   成帝鴻嘉四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孫禁言可決平原金隄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五百餘里水道浚利許商以為不便乃止
   溝洫志云成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絕
   鳴犢
   博平
   溝洫志云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爲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隄塞也地理志云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行千五百里
   臨清
   堂邑
   元城
   冠氏
   南樂
   館陶
   大名
   內黃
   清河
   宿胥故瀆
   大河故瀆
   鉅鹿今平鄉
   斥章
   漳水
   斥丘
   漳水即降水
   地理志信都下云故章河在〓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蓋縣北故漳即禹河之故道而絳水出其南則漳水之徒流酈元所稱絳瀆者也班固以為禹貢之降水大謬其後漳又復北道而絳瀆無水故唐人謂之之枯洚
   冀故信都
   枯洚
   經城
   漳水之東大河之西既有清河又有屯氏河屯氏別河張甲河鳴犢河等瀆津渠支絡水碎瓦裂此王景治水所以不復浚王莽河而改從東道也
  禹河再徙圖第二十七(附每方百里)
   周定王五年己未禹河初徙下逮王莽始建國三年辛未而北瀆遂空河改從千乗入海是爲再徙凡六百七十二歲
   〓河之初徒合口以下猶故道也再徒則河由千垂入海漳自章武專達于海而大伾以東舊迹盡亡矣
   河入海
   利津
   漯沃
   蒲臺
   漯入海
   馬常坈
   甲下
   博興
   千垂二城
   青城
   漯陽
   東朝陽
   齊東
   濟陽
   禹河再徒始入今濟南府界故應劭漢官儀曰黃河去泰山二百餘里望之如帶若在山趾其西為大河故瀆則在今東昌府界相去有三百里矣
   河至故髙唐縣界與漯合復分爲二漯由漯陰故城北河由平原故城東蓋自高唐以西至武陽河在南而漯在北自高唐以東至海則漯在南而河在北矣
   楊墟
   漯陰
   陵
   般
   德
   安陵
   鬲
   吳橋
   禹城
   成平
   交河
   景
   阜城
   南皮
   故南皮
   故東光
   清平
   貝丘
   東昌
   故博平
   堂邑
   故東阿
   故范
   王莽河
   衛國
   濮陽
   漯
   平恩
   曲周
   斥章
   成安
   斥丘
   安陽
   內黃
   臨漳
   王莽河
   永平中王景自長壽津導河行漯川至東武陽始與漯別而東北行至髙唐又絕漯而北折而東由漯沃縣界入海
   濁漳
   絳水
   蕩水
  唐大河圖第二十八(附每方百里)
   此唐歷五代以迄宋初黄河之所行也自後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王景治河功成下逮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有橫隴之決又十四歲爲慶暦八年戊子復決于商胡而漢唐之河遂廢凡九百七十七歲
   博昌
   渤海
   武定
   臨濟
   利津
   蒲臺
   小山
   高苑
   陽信
   寰宇記云黃河在渤海縣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河水移道又云黃河在無棣縣東南六十里東北流逕馬谷小山南東入海葢即景福之改流也無棣今海豐馬谷大山在今縣北六十里小山在縣東南
   馬頬河於清豐縣西南首受大河東北流至安德縣南合篤馬河又東北至無棣縣入海
   無棣
   霑化
   樂陵
   滴河
   濟水
   濟南
   般
   德平
   平昌
   平原
   篤馬河
   長清
   今東阿
   東阿
   濟水舊經高苑縣南至博昌縣東北入海不知何時徒從高苑縣東至蒲臺縣東〓口淀合黃河入海故杜佑云舊濟合在博昌縣界今無也及河徒而北濟水自達於海
   蕩水
   洹水
   淇水
   清漳
   濁漳
   絳水
   聊城
   朝城
   臨黃
   范
   白馬
   內黃
   王莽河
   頓丘
   濮陽
  宋大河圖第二十九(附每方百里)
   自仁宗慶曆八年戊子河決商胡之後東流北流迭爲開閉下逮金章宗明昌五年甲寅實宋光宗之紹熙五年而河決陽武出胙城南南北分流入海凡一百四十六
   京東故道入海
   東流入海
   北流入海
   三叉口
   天津宋清州地
   靜海宋清州地
   漢陽信
   招安
   蒲臺
   陽信
   商河
   大山
   今武定
   故樂陵
   小山
   故臨濟宋省入章丘
   濟陽
   臨邑
   濟南
   南皮
   長清
   須昌鄆州治今東平
   景祐元年河決橫隴遂為經流慶曆八年河又決商胡而橫隴道塞京東故道亦廢
   壽張
   慶曆八年河決商胡合永濟渠注乾寧軍入海是謂北流其後或通或閉迨元符二年東流斷絕北流獨行
   嘉祐五年北流復決為二股河自魏恩東至德滄入海是謂東流其後屢經決溢元符二年北流勢盛東流乃絕
   北流初行永濟渠後復從宗城清河後復從宗城清河南宮信都棗強阜成等處混入漳水
   棗強
   信都冀州治
   清河恩州治
   宗城
   鉅鹿
   夏津
   東流至魏恩博德之境曰四界首河
   聊城博州治
   堂邑
   陽穀
   館陶
   冠
   范
   濮州治
   橫隴故道
   商胡
   六塔
   白馬
   內黃
   南宮
   平鄉
   隆平
   蕩水
   清水
   淇水
   洹水
   絳水
  金大河圖第三十(附每方百里)
   自章宗明昌甲寅河由梁山濼南北分流入海而汲胙之間化爲平陸禹迹至此蕩然無存矣
   南派合淮入海
   渤海
   壽光
   馬車瀆
   樂安
   益都治益都今青州
   博興
   高苑
   新城
   長山
   鄒平
   章丘
   利津
   蒲臺
   青城
   齊東
   陪尾
   泗水
   曲阜
   鄒
   滕
   南清河
   雲梯關
   安東
   桃源
   宿遷
   徐州治彭城
   沛
   南派入泗
   鉅野
   汶上
   平原
   篤馬河
   宋京東故道
   北清河
   平陰
   東阿
   壽張
   范
   梁山
   鄆城
   濮州
   宋橫隴故道
   陽穀
   臨清
   漳水
   商胡
   滑州
   清河
   內黃
   魏州
   延津
   封丘
   蘭陽
   原武
   新鄉
   清水
   蕩水
   淇水
   洹水
   開封治祥符
   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故隄灌封丘而東注梁山濼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而汲胙之流遂絕迨元至元中河決新鄉出陽武南凡九十餘歲
  元明大河圖第三十一(附每方百里)
   自金明昌甲寅徙河水太半入淮而北
   清河之流猶未絕也下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己丑會通河成北派漸微凡九十六歲及明弘治中河決衡張秋劉大夏築太行隄以禦之而北流遂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里長河之水矣上距開會通之年又二百餘歲
   河奪淮入海
   雲梯關
   安東
   淮安
   高家堰
   青州
   汶水
   沂水
   沂州
   東泇水出沂州西北其山西泇水出嶧縣東北抱犢山合流而南入泗謂之泇口
   沂水舊在邳州西一里南入泗今為黃流淤塞改道自郯城入運河矣
   宿遷
   清河
   桃源
   泗州
   五河
   盱眙
   邳州
   泇河在邳州西北九十里萬里中李化龍所〓以避二洪之險行者便之
   大清河
   濟南
   汶水
   萊蕪
   泰安
   泗水
   曲阜
   鄒
   滕
   南陽湖在滕縣南五十里嘉靖末朱衡始開〓道由南陽湖起夏鎮至留城二百四十里
   睢寧
   呂梁洪
   徐州
   宿州
   沛
   蕭
   鳳陽
   臨淮
   懷遠
   壽州
   明永樂九年築垻戴村遏汶水使西南入南旺湖
   戴村
   長青
   寧陽
   兗州
   平陰
   東阿
   東平
   汶上
   潁上
   潁州
   亳州
   夏邑
   曹
   宋京東故道
   金北派
   金南派
   范
   壽張
   鄆城
   鉅野
   單
   劉大夏於黃陵岡左右築太行隄起胙城訖徐州凡四百餘里
   曹州
   濮州
   黃陵岡
   考城
   漳水
   大名
   開州
   商胡
   滑
   內黃
   東明
   寧陵
   睢州
   蘭陽
   陳留
   洹水
   蕩水
   清水
   獲嘉
   陽武
   延津
   封丘
   河舊在獲嘉縣南六十里明天順六年自武陟東入原武而獲嘉之流遂絕
   武陟
   中牟
   扶溝
   元至元中河徒出陽武縣南奪濄入淮而新鄉之流遂絕及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城東北合泗以入淮即今河所行是也
   沙水
  導漾圖第三十二(每方百里)
   大別
   武昌治江夏
   漢陽
   三參水
   沔陽
   京山
   漢川
   景陵
   廬洑河
   或以廬洑為荊州之潛黃度云自後世通渠漢川雲夢之際禹迹固多湮沒當闕疑
   宜城
   安陸
   內方
   荊門
   荊州
   陽水
   當陽
   漳水
   南漳
   洞庭
   沅水
   枝江
   湘水
   光化
   滄浪之水
   鄖西
   筑水
   丹水
   甲水
   白河
   旬水
   興安故西城
   駱谷水
   漢陰
   石泉
   紫陽
   西鄉
   褒水
   武功衙嶺
   陳倉大散嶺
   兩當水
   兩當
   故道水
   秦
   上邽
   嶓冢
   祁
   仇池
   濁水
   龍門
   蒼溪
   南部
   定遠
   廣元
   昭化
   白水即桓水亦曰墊江源
   涪水
   羌水即強水
   鞏昌治隴西
  東西二源圖第三十三(附每方百里)
   大石門
   衙嶺
   褒水
   大散嶺
   駱谷水
   小石門
   漢中
   漢一名沔
   褒城
   兩當
   東源出漢中西縣嶓冢山始出曰漾合沮曰沔東流爲漢又東南至江夏沙羨縣入江
   後魏分沔陽置嶓冢縣隋改曰西縣
   東狼谷
   河池水
   故道水
   漢沔陽
   濜水
   五丁
   水經註云寒水東出寒山西流入西漢水環宇記云三泉故縣南十五里有大寒水西流至龍門山入大石穴
   龍門
   唐綿谷利州治漢葭萌地
   昭化
   白水
   三泉縣有三一唐初置在利州東北一百五十里一天寶徒治西南去舊縣一百二十里宋置大安軍一宋紹興三年改建大安軍置縣為軍治今大安驛是也
   濁水
   濁水城
   仇池
   西源出隴西西縣嶓冢之南流為嘉陵水又南合潛為西漢水又南合白水至巴郡江州縣入江
   脩成
  導江圖第三十四(每方二百里)
   崇明
   海門
   太倉
   常熟
   泰興
   靖江
   江陰
   丹陽
   常州
   鎮江
   揚州治江都
   荊溪
   松江
   永陽江
   句容
   江寧
   六合
   蕪湖
   無為
   銅陵
   池州治貴池
   桐城
   巢湖
   望江
   東流
   滁水
   馬當
   彭澤
   湖口
   興國
   鄭康成云左合漢為北江右會彭蠡為南江岷山居其中則為中江故書稱東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與南北合始得稱中是為三江也
   巴水
   希水
   刊水
   大別
   漢陽
   漢川
   大冶
   武昌治江夏
   赤壁
   漢志以尋陽江為禹貢之九江東陵鄉為禹貢之東陵今按此東陵南距大江六百餘里安得謂至于東陵且自湖口以東江始迆北則是先會于匯而後東迆北顯與經背不可從
   嘉魚
   公安
   安鄉
   夏水
   沔陽
   水經云九江地在長沙下雋縣西北
   湘水
  南江
   宜都
   夷陵
   長陽
   西陵峽
   澧水
   扞關楚肅王所立以拒蜀張儀云秦自汶山浮江以下不十日而距扞關
   資水
   巫峽
   巫山
   夷水首受魚復大江為荊州之〓古時自巴入楚者避三峽之險皆〓〓路今建治之此已成〓港遂以開蠻界水為夷水之源而不復知為大江之別矣
   水出施州開蠻界
   建始
   萬
   忠
   長壽
   西漢水即嘉陵江
   合江
   江津
   延江一名涪陵水
   資陽
   五城水口
   涪水
   雪山
   雒水
   緜水
   石鏡
   西陵
   龍涸
   天彭
   江源
   汶水
   岷山
   涐水今為大渡河
   滴博
   蓬婆
   廬山
   峨眉
   青衣水即紫山谿
   嘉定
   馬湖
   符黑水
   馬湖水
   古和夷地
   黎州治漢源
   瀘水即梁州之黑水
   李德裕曰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
  三江異派圖第三十五(附每方百里)
   庾仲初云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江東南入海為〓江與〓江而三也
   滬瀆
   上海
   黃浦
   松江
   嘉定
   青浦
   太倉
   崑山
   常熟
   宿州
   嘉興
   東江
   嘉善
   海鹽
   金山
   海寧
   餘姚
   咸淳臨安志云浙江之口起自會稽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闊二百餘里
   曹娥江從此入海即浦陽江之下流也故韋昭以松江浙江與浦陽為三江其直北通浙江者乃枝津非正道也
   上虞
   曹娥亦曰上虞江
   紹興
   錢清江
   新昌
   剡溪
   蕭山
   杭州
   德清
   臨平湖
   松江班固謂之南江
   震澤
   海門
   泰興
   靖江
   江陰
   大江班固謂之北江
   常州
   丹陽
   宜興
   荊溪
   安吉
   廣德
   桐廬
   南江正流歷烏程通餘姚與浙江合酈元反以為枝分而目長瀆以正流蓋欲與班固吳縣之南江貫為一川而不知其實背於分江水東至餘姚入海之說也
   嚴州
   淳安
   揚州
   鎮江
   六合
   句容
   江寧
   魯陽
   闔閭伐楚用伍員計穿渠以運糧今尚名胥溪
   溧陽
   山中地高亦必經後人穿鑿故南江得以東行非古時本道也
   績溪
   班固以蕪湖水松江與大江而為三水經則以毗陵江為北江以分江水貫松江為南江而中江缺焉
   太平
   蕪湖
   無為
   蕪湖水班固謂之中江
   銅陵
   繁昌
   寧國
   池州
   石城
   安慶
   南京自貴池以東今斷續不可問其貴池水仍東北入江謂之貴口
   浙嶺
   婺源
   郭璞云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
   浙江一名漸江莊子謂之浙河
   秦漢之際所謂三江者蓋以岷江為北江以蕪湖水東至陽羨由太湖入海者為中江以分江水東歷烏程至餘姚合浙江入海者為南江班酈並誤
  導流圖第三十六(每方百里)
   漯入海
   濟入海
   渤海之南涯禹時猶為平地濟水東入海西去琅槐尚遠其後為海水所漸南溢二百餘里故漢志云東至琅槐入海也漯水亦然
   此地今皆為渤海
   甲下
   琅槐
   樂安
   博昌
   平州
   高苑
   新城故高苑
   薄姑
   千乘
   臨濟
   霑化漢濕沃地
   孟子云禹疏九河淪濟漯漯在九河之南濟又在漯之南
   梁鄒今鄒平
   原山
   汶水
   章丘
   濼水今稱趵突泉此與阿〓皆濟水伏流之所發
   古平陰
   石門
   無鹽今東午
   須昌
   清亭
   故臨邑
   元和志云大野臺南北二百里東西百餘里
  故東阿有阿井
   菏澤
   定陶
   曹州
   陶丘
   吳澄曰出者言在平地自下而涌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處之至
   滎澤陶丘相去可五百里其水本不相通至周而導澤為川職方豫州川曰滎雒穆天子傳浮于滎水乃奏廣樂是也曾旼云
   濟瀆所經之地其下皆有伏流遇空竇即便涌出故一見于滎澤再見于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濟為上源亦不必並泰澤東丘數之為三伏三見也
   滎澤故滎陽
   大伾
   漢志濟水東南至武德入河軼出滎陽北地中軼與溢同吳澄曰溢者言如井泉自中而滿非有來處如菏澤被孟豬之被
   武德
   濟入河
   原城故原國在今濟源縣西北二里
   沇水出王屋山頂太乙池注泰澤伏流九十里復見于東丘池今涸
   王屋
   東源
   泰澤
   西源
   原城
   沇水
   垣曲
   垣
  出河之濟圖第三十七(附每方百里)
   汶水
   東平故無鹽
   須昌
   故壽張
   南旺
   濟寧
   魚臺
   金鄉
   湖陵
   汶上
   鉅野
   故鉅野
   清水
   洪水
   菏水下流入泗
   嘉祥
   壽張
   梁山
   漢時濟水改從澤西之清水而遶澤北以會汶謂之清口元和志須昌縣有濟水南自鄆城界流入是也其澤中之道自洪至清口者則無水故水經謂之故瀆述征記謂之枯渠
   鄆城漢壽良地
   雷夏
   雷澤
   成陽
   曹州
   滎瀆爲濁河所亂陶丘之竇曰就填淤其濟水亦不復出
   自滎口石門至此皆禹後代人所導職方豫州之川水經謂之滎瀆
   呂都
   濟陽
   小黄
   陳留
   東昏
   蘭陽
   臨濟
   新鄉
   封丘
   烏巢
   延津
   酸棗
   東漢初塞爲平地
   獲嘉
   北濟
   南濟即滎瀆
   鄭
   滎陽故京
   原武
   滎口
   故滎陽
   河陰
   廣武
   石門水所謂出河之濟
   大伾一名九曲
   武德
   河濟元不相通及周之衰有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者而河與濟亂鴻溝首受河處一名蒗蕩渠亦名汴渠又名通濟渠即今河陰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也水經直謂之濟水
  大小清河圖第三十八(附每方五十里)
   小清入海
   巨淀湖一名清水泊
   故樂安
   樂安故廣饒鉅定
   薄姑
   博與故博昌
   利
   壽光
   青州治益都
   大清入海
   唐時濟水至髙苑則不由博昌而改從蒲臺東北入海故杜佑云博昌無濟而李吉甫則新舊二道並存也
   臨濟
   高苑故被陽
   小清河本在髙苑縣北金皇統中攺逕其縣南與時水合東逕博興樂安縣南由馬車瀆入海
   長山故於陵
   蒲臺故濕沃
   青城故東鄒
   齊東故朝陽鄒平地
   鄒平故梁鄒
   長白
   於陵
   章丘
   百脈水
   濟陽之流日盛則章丘之流日微故劉豫堰濼水使東以益之其所行者實濟水故道也元明以來屢濬屢塞今濼水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
   小清河
   巨合水
   玉水
   濼水
   豐齊
   長清
   廬
   古平陰
   平陰
   周首
   臨邑
   清河所行本濟瀆不知何時從歷城東北決而北入濟陽界與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於漯齊乗以大清為古濟水小清為劉豫所創大謬青城以北所行非濟亦非漯其宋以後黃河之經流與
   杜佑云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而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清河之名昉於此宋南渡後又有大小清河之目及元人開會通河引汶絕濟以〓〓〓〓水樂中又築戴村壩遏汶使不得東而盡出於南旺清河賴諸山泉溝澤以成其川並無菏汶之可言矣
   東平
   馬頬水
   清亭
   壽張
   大清河
  導淮圖第三十九(每方百里)
   鹽城
   高郵
   射陽
   沭陽
   清河故淮陰
   角城
   桃源
   淮陽
   寶應
   洪澤諸湖環匯於此
   龜山
   宿遷
   故盱眙
   徐城
   盱眙
   浮山
   五河
   沂山
   沂水
   蒙陰
   郯城
   陪尾
   泗水
   曲阜
   鄒
   滕
   徐故彭城
   塗山
   懷遠
   下蔡
   鳳陽
   硤石
   肥水
   決水
   霍丘
   原鹿
   潁上
   潁尾
  固始
   期思
   光
   光山
   浮光
   黃水
   息
   安陽
   真陽
   羅山
   信陽
   羨陽
   平春
   慎縣水
   桐柏
   淮水
   大復
   淮源
   導源胎簪水西流為醴入沘東流為淮潛行地下三十許里出大復山南謂之陽口
   醴水
   天息
   魯陽
   汝水
   潁水
   陽乾
   小室
  溝通江淮圖第四十(附每方四十里)
   鹽城
   山陽故射陽以湖得名
   諸湖之水今皆有支港以洩于江海不知古已然否
   鎮江治丹徒
   邗溝
   邗城
   揚州
   楊子
   高郵
   安東
   淮安治山陽末口即今縣北五里之北神堰也
   清河
   清口
   淮安
   中瀆
   高家堰
   桃源
   泗水
   古江淮本不相通及吳王夫差欲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而北至末口入淮此夫差溝通江淮之故〓也晉永和中江都水斷乃於歐陽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而北出白馬湖合中瀆入淮則更在故道之西矣其後隋煬帝開廣山陽瀆以通戰艦亦由此道至唐齊澣又開伊婁渠以達楊子復與邗溝相近事皆在注水經之後故不具列
   盱眙
   臨淮
   鳳陽
  導渭圖第四十一(每方百里)
   潼關
   渭汭
   朝邑
   華陰
   太華
   澄城
   白水
   古未有鄭白二渠漆沮入渭不入洛
   蒲城
   富平
   渭南
   同官
   安塞
   甘泉
   洛川
   鄜
   宜川
   中部
   直路
   沮水
   宜君
   淳化故雲陽
   大黑泉即漆源
   高陵
   臨潼
   西安
   霸水
   終南
   澧水
   鎬水
   豐谷
   咸陽
   醴泉
   武功
   永壽
   漆水
   羨陽
   鳳翔
   扶風
   岐山
   漆渠
   洛谷水
   駱谷
   斜水
   保安
   洛水
   洛源故歸德地
   大散嶺
   寶雞
   汧陽
   故安定
   華亭
   大隴
   南由
   汧水
   清水
   小隴
   隴山盤踞鳳翔平涼鞏昌三府之境
   伏羌
   秦安
   祁
   寧遠
   通渭
   渭源
   渭水
   首陽
   鳥鼠同穴
  關中諸渠圖第四十二(附每方五十里)
   龍門
   梁山
   韓城
   郃陽
   渭口
   朝邑
   潼關
   漕渠入河
   華陰
   太華
   同州故馮翊
   少華
   澄城
   華州
   重泉
   蒲城
   鄭渠入洛
   白水
   龍首
   詩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則渭南諸川唯澧為大自西漢隋唐迭建都於此鑿引諸川以資汲取便轉輸溉民田灌苑囿津渠交絡離合不當凡渭南諸川盡失其舊亦猶洛陽為東漢魏晉相繼作都之地穿鑿滋多而西〓東〓皆非禹迹也且詩言澧水東北而漢志云北過上林苑入渭則是北流而非東注矣竊疑澧西之澇澧東之鎬潏霸滻禹時悉合澧當在〓霸陵縣北霸滻入渭處也至若渭北之水為鄭白所亂古未有此二渠漆沮合流至櫟陽入渭不與洛相同故視澧為小今鄭渠既廢而濁水絕於三原沮水不入富平可見二渠為開時漆沮元不合洛其入渭處即今石川河是也
   富平
   下邽
   石川水
   櫟陽
   漆沮水
   三原
   小白
   新豐
   西安
   高陵
   大白
   谷口
   上林
   鄭渠
   咸陽
   昆明
   甘泉
   雲陽
   濁水俗稱漆水
   禮泉
   鎬水
   潏水
   澇水
   武功
   扶風
   鳳翔故扶風
   寶雞故陳倉
  導洛圖第四十三(每方五十里)
   今洛水自鞏界東過氾水縣北又東從滿家溝入河而洛口乃移於東非復古之什谷矣
   洛汭一名什谷口世謂之洛口
   故鞏
   偃師
   孟津
   故洛陽周下都
   河南治洛陽
   河南
   伊闕
   周王城
   新安
   澗瀍二水夾王城東西而南入洛周公所謂我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者也其下都曰成周西距王城四十里周公所謂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者也
   瀍水
   澗水
   白石
   故宜陽
   熊耳之脈盡於蔓渠故酈元云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同
   熊耳
   宜陽故福昌
   金門
   澠池
   廬氏
   伊水
   漢志亦以為熊耳山海經謂之蔓渠山
   陽華
   洛南
   門水
   華陰
   太華
   潼關
   武關
   熊耳漢志云在上雒縣東北
   冢領丹水出其陽至析入鈞
   商故上洛
   洛水
   熊耳
   括地志云在上洛縣西
   崖口即三塗
   伊陽
  澗瀍改流圖第四十四(附每方十里)
   澗由王城西入洛本不合瀍自周靈王壅穀水使東出王城北合瀍水南入洛而城西之澗水遂為死穀及漢明帝復竭穀水使出洛陽城北為千金渠又引其水繞城南為陽渠與千金渠會東過偃師縣南以注于洛而禹貢東會澗瀍之舊迹與洛誥澗東瀍西之遺制無復有存焉者矣
   鞏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
   故鞏
   鄩城
   訾城
   陽渠注洛
   通濟渠在偃師縣南故陽渠也隋時當修導之改曰通濟
   偃師
   孟津
   緱氏
   千金會陽渠
   漢洛陽下都
   穀水枝分北入洛陽溝
   陽渠亦曰九曲瀆
   穀水自堨東注謂之千金渠
   河南今洛陽
   五龍渠
   九龍渠
   靈王壅穀入瀍自下通謂之穀
   漢河南縣王城
   溝湖
   穀城
   瀍水
   澗水東周時謂之穀水
   磧南出為死穀北出為湖溝
   石磧
   死穀
   洛水
   伊水
  五服圖第四十五
   荒荒荒荒荒荒荒荒荒荒
   荒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荒
   荒要綏綏綏綏綏綏要荒
   荒要綏侯侯侯侯綏要荒
   荒要綏侯甸甸侯綏要荒
   荒要綏侯甸甸侯綏要荒
   荒要綏侯侯侯侯綏要荒
   荒要綏綏綏綏綏綏要荒
   荒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荒
   荒荒荒荒荒荒荒荒荒荒
   禹因高山大川之形勢別為九州初不計幅員之廣狹道路之迂直及水土既平則規方五千里之地以為五服之制周圍二萬里其中積方五百里者百方千里者二十五雖有絕長補短之處而大槩整齊劃如棊局若夫〓服之外尚〓〓地所謂外薄四海威建五長者則東漸于〓直抵嵎夷四被流沙〓于黑水計其延袤當不〓萬里
   九州之地西南〓而東北縮禹制為五服必有絕長袖短之處而去古已遠不可得聞今姑用開方法畫為百區區方五百里甸服為方五百里者四侯服十二綏服二十要服二十八荒服三十六以見中外廣狹之數非謂禹當日所制四面均齊方正截然如棊路也學者觀象而得其意勿復為扣槃捫燭之見則善矣
  周九服圖第四十六(附)
   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王畿
   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
   周禮職方氏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大司馬謂之九畿而王畿曰國畿
   陸佃曰鄭氏謂周公斥大九州之界方七千里此讀周官之誤也蓋禹貢言面周官言方言方則外各二百五十里非一面五百里也
   易祓曰禹五服帝畿在內帝畿千里而兩面各五百里數其一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至荒皆數一面每面各五百里總為二千五百里兩面相距凡五千里職方氏所載則王畿不在九服之內自方五百里之侯服至方五百里之藩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二百五十里通為二千二百五十里兩面相距通為四千五百里並王畿千里通為五千五百里增於禹者五百里之藩服耳然禹九州之外咸建五長東漸西被即成周藩服之域其名雖增而地未嘗增也
   金履祥曰甸服方千里而曰五百里是舉一面言之周官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某服則舉兩面通計之然則禹貢所謂五百里者乃千里而周官所謂外方五百里者乃二百五十里也
  四海圖第四十七(每方二千里)
   肅慎之北不知其所極
   肅慎後漢曰挹婁
   東海
   韓即冀州所云島夷皮服者也
   辰韓
   弁辰
   馬韓
   倭人
   夷洲
   東鯷人
   亶洲
   後漢謂之大倭王國即今日本
   南海自揭陽起
   儋耳
   珠厓今瓊州
   漢所置儋耳珠厓南海合浦蒼梧欝林交趾九真曰南九郡及牂柯益州永昌三郡皆在禹貢揚荊梁三州之徼外
   唐書言突厥部北海之北有骨利幹國在海北岸又流鬼國去京師萬五千里濱於北海是北海視西海較近也然自古無人窮至其地者
   獯鬻周曰玁狁秦漢曰匈奴隋唐曰突厥
   南海
   合浦
   蒼梧
   欝林
   夜郎
   交趾今安南
   九真
   益州故滇今雲南
   永昌故哀牢今大理
   日南故象郡
   撣國今緬甸
   旄牛徼外蠻夷白狼槃水唐菆等百餘國自析支以西南數千里皆古氐羌地唐為吐蕃
   車師
   鄯善
   伊吾廬
   析支
   且末
   焉耆
   渠犂
   蒲類
   龜茲
   精絕
   莎車
   疏勒
   姑墨
   烏孫
   休循
   大宛
   康居
   于寘
   崑崙漢武名于寘河所出山白崑崙古崑崙國蓋即在此山之側
   天竺一名身毒
   皮山
   大月氏故大夏
   〓賓西南與鳥弋山離接鳥弋山離西與犁靬條支接行可百餘日乃至條支國臨西海渡海乃通大秦即犂靬也
   范曄言甘〓抵條支而歷安息臨四海以望大秦距玉門陽關四萬餘里西海之遠如此
   爾雅釋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四海以地言不以水言故繋諸釋地不繋釋水禹貢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遠近為限劉向說苑云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是也
   木鹿城在安息東界號為小安息安息北與康居南與鳥弋山離西與條支接
  右禹貢圖四十七篇皆余所手摹也凡九州之疆域山海川流之條理原隰陂澤之形勢及古今郡國地名之所在八方相距之逺近大略粗具而獨恨晉圖旣亡諸地記道里之數無以得準望逺近之實也裴氏序云制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分扶問切率音律)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髙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逺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則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髙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逺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故以是六者參而攷之然逺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髙下方邪迂直之算故雖有峻山鉅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準望之法旣正則曲直逺近無所隱其形也此三代之絕學裴氏繼之於秦漢之後著爲圖說神解妙合而志家終莫知其義今按分率者計里畫方每方百里五十里之謂也準望者辨方正位某地在東西某地在南北之謂也(古志言境界四正四隅爲八到或又曰正東微南正北微西推此類則共有十六方準望之法加密矣)道里者人跡經由之路自此至彼里數若干之謂也路有髙下方邪迂直之不同髙謂岡巒下謂原野方如矩之鉤邪如弓之弦迂如
  羊腸九折直如鳥飛準繩三者皆道路夷險之别也人跡而出於髙與方與迂也則爲登降屈曲之處其路逺人跡而出於下與邪與直也則爲平行徑度之地其路近然此道里之數皆以著(直略切)地人跡計非準望逺近之實也準望逺近之實必測虛空鳥道以定數然後可以登諸圖而八方彼此之體皆正否則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而不可以爲圖矣古之爲圖者必精於句(音鉤)股之數故準望絫黍不差金吉甫云句股算法自禹制之所以測逺近髙深而疆理天下弼成五服者也(說木周髀經)句股之數密則於山川迂廻之處道里曲折之間以句股之多計弦之直而得逺近之實大率句三股四弦直五以正五斜七取之仁山此說蓋深有得於裴氏準望之法者大抵里數之多寡唯據人跡所由爲得其眞而特不可以爲圖何也髙下方邪迂直之形非圖之所能具也圖唯據準望弦直之數而弦直之數非攷之於書而核其髙下方邪迂直之形則無從折算而得虛空鳥道之逺近此圖與書所以相爲表裏也書詳夷險之别則道里之逺近不與準望相違準望旣定爲圖則夷險之形亦若視諸掌矣後之撰方志者以郡縣廢置不常而無暇以句股測逺近之實其所書唯據人跡所由之里數而髙下方邪迂直之形一切不著雖有精於句股者亦孰從而測之故四至八到之里數與準望逺近之
  實往往不相應此圖之所以難成而地理之學日荒蕪也今杜氏通典元和郡國志太平寰宇記九域志等書皆於州郡之下列四至八到之里數可謂詳矣而夷險之形不著吾未知其所據者著地人跡屈曲之路乎抑虛空鳥道徑直之路乎至於近世之郡縣志尤爲疎略其道里亦未必盡覈况可據以定準望邪昔人謂古樂一亡音律卒不可復愚竊謂晉圖一亡而準望之法亦遂成絕學嗚呼惜哉有能毅然以復古爲任者乞靈帝語勑郡縣諸吏循行水陸道路徧籍其髙下方邪迂直之形以上之司徒司徒徵天下之善筭者覆案其狀而以句股之赢餘計弦直之實數以正準望之法而定爲一書每郡縣之下分爲二條一道路曰東至某若千里西至某若千里云云一準望曰某在東若千里某在西若千里云云如此則準望與道路可以互相參驗而各得其實由是繪之以爲圖則彼此之體皆正而無得之一隅失之他方之患矣裴氏之絕學復見於今豈非千古之盛事乎雖然此特爲方志言之也若夫禹貢之圖則但如吾之所爲名山之位方鄉不迷大川之流原委無誤郡縣與山川相附新形與舊迹並存亦可以證明傳注而爲學者之一助矣壬午仲秋月幾望東樵山人識

知识出处

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

本書是我國最早一部科學價值很高的區域地理著作。它從地理角度,將全國分為九州,記述了這九個區劃的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賦以及交通道路,還羅列了我國主要山脈河流的走向和流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