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42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服务业
分类号: F719
页数: 8
页码: 582-589
摘要: 本章介绍了张掖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 服务业 基本建设 张掖市

内容

第一节 传统服务业
  一、住宿业
  1996年以前,全区住宿业以承担政府接待任务的宾馆、招待所及一些车马店为主。1996年后,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的住宿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以后,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住宿业迎来发展高峰期,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住宿行业,行业硬件设施档次迅速提升,七天、汉庭、如家、速8等全国连锁酒店陆续在张掖设立直营店和加盟店。随着顾客消费需求升级,住宿业经营范围日趋多元化,部分宾馆、酒店涵盖住宿、餐饮、娱乐、洗浴、旅游服务等多种服务种类。2015年全市共有住宿业网点516户,其中企业93户、个体经营者382户、星级宾馆41户,从业22780人。
  二、餐饮业
  1996年以前,全区餐饮业以国有饮食服务公司经营的餐厅和承担政府接待任务的宾馆、招待所为主,个体经营户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饮食品种相对单一,主食以臊面、包子、炒面、烩面片等面食为主,炒菜和凉菜品种以本地菜品种为主,口味偏酸辣。1996—2000年,除承担政府接待任务的地区及各县(市)宾馆(招待所)外,大部分国有饮食服务企业改制。部分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在企业改制后重操旧业,集资入股开办个体餐馆和餐饮企业,餐饮业进入发展高峰,火锅、川菜等品种大量涌入本地餐饮市场。2010—2015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餐饮业向品牌化、连锁化、精细化发展,火锅加盟店、西式连锁快餐,牛肉面、米线特色小吃加盟店,附带娱乐、休闲设施的茶餐厅、火吧等经营品种填补了饭店、酒店经营空档。2010年10月张掖市饮食服务业协会成立,2012年6至7月开展张掖市地方特色名优小吃评选展示活动,评选出特色小吃56个。2013年8月组织临泽县福荣大酒店、高台县新世纪大酒店、山丹县伊品山庄、山丹王记炒拨拉店、民乐县清真烤饼店5家餐饮企业参加全省名优风味小吃酒泉展销会。展销期间,经省上专家评委现场评审,山丹县伊品山庄展销的“羊肉面卷子”、山丹县王记炒拨拉店展销的“铁板炒拨拉”获“甘肃特色名优小吃”称号。
  1996年全区共有餐饮业经营网点3079户;2015年达5842户,其中企业163户、个体经营户5679个,从业34586人。
  三、美容美发业
  改革开放以后,美容美发业从最初的单纯理发行业发展成涵盖理发、美发、护发,皮肤护理、美容、养颜、祛斑、减肥等众多服务内容。随着人们享受生活、享受美的需求逐步扩展,从业人员的称谓也发生变化。过去称呼的“剃头匠”“理发员”被“发型设计师”“美容师”等称谓取代。行业店名从过去的“剪发店”“理发店”演变为“发屋”“美发店”“美容美发店”“发型创作室”“美容会馆”等。2015年,全市有美容美发营业网点624个,全部为个体工商户,从业1300多人。
  四、人像摄影
  随着数码技术的日益普及,摄影器材更新换代突飞猛进,数码技术取代了胶卷技术。摄影行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市场划分更细,婚纱摄影、儿童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写真等发展迅速。彩色扩印点、各类婚纱、艺术影楼不断涌现。人像摄影业由传统的照相馆提升和分化为证件照、婚纱摄影、儿童摄影、艺术写真、广告摄影、相片冲印、器材销售和修理等多种经营业态,经营网点逐步向农村延伸,城乡多层次网络体系逐步形成。随着婚纱摄影、艺术摄影发展,摄影业从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修版、着色、暗房等原有工种逐渐被专业的影楼化妆师、数码设计师、专业礼服师、摄影助理、化装助理、企划设计师等专业人员所替代。2015年,全市有人像摄影营业网点153户,从业800多人。
  五、沐浴业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大澡堂是满足洗澡洁身需求的主要形式。规模普遍较小,服务单一,收费低廉。90年代初,国外浴种开始陆续引入本地,如芬兰桑拿浴、土耳其浴、泰式按摩、SPA等。90年代末,现代服务、休闲和保健理念开始融入现代沐浴业。沐浴行业经历了由清洁向休闲功能的转变。沐浴费用也从原先的单一低廉发展到高中低共存的局面。与此相适应,所有制形式由过去单一的国有制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经营等多种形式转变。许多优势沐浴企业还实行连锁经营。2015年全市沐浴业有营业网点71家。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
  一、广告经营
  1999年,张掖有广告经营单位29家。2000年有广告经(兼)营单位29家,办理临时户外广告登记14户。2008年全市有广告经营单位83家,2012年有84家,2015年有129家。
  广告活动的日常监管按照广告媒介的类型分类实施,2008年制定下发《张掖市工商局广告监测制度》,明确市、县(区)工商局和工商所三级部门在广告监测中的职责权限,突出分级监测、属地监测、责权挂钩三项原则,深化不定期抽查、日常督促检查和年终目标责任总考核机制,重点监测广播、电视、报纸三家主要媒体。甘州电视台授权由甘州分局监测监管,各县工商局负责监测本辖区广播、电视、报纸等主要媒体广告。
  二、家政服务业
  1996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家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2000年8月,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张掖开始逐步将家政服务纳入规范性发展轨道。家政服务企业的运营模式集中表现为中介型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和会员制家政服务企业三类。家政服务企业运营模式主要以中介型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为主。家政服务涵盖家庭保洁、衣物洗涤、烹饪、家庭护理、家电维修清洗、家庭空气治理、搬家、婴幼儿看护等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有居家服务(保姆)、钟点工、计件工等。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家政服务公司应运而生。2015年,全市有家政服务营业网点125户,其中家政服务企业35户。
  三、礼仪婚庆业
  2005年,礼仪婚庆业开始起步,服务范围包括婚礼策划、花艺布置、司仪督导、婚礼造型、婚庆礼仪、会务会展、婚庆服务、摄影、摄像、会场布置、婚庆策划、礼仪服务、广告策划、拱门搭设、专业化妆、婚车扎花、设备租赁、舞台搭建、户外拓展、活动策划等内容。至2015年全市共有礼仪婚庆经营网点69家。四、典当拍卖业
  (一)典当行业 典当行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2005年新的《典当管理办法》实行,2006年张掖第一家典当行批准设立。其后,相继于2008年批准设立1家,2011年设立3家,2012年设立2家,2013年设立1家,2014年设立2家。2015年,全市有典当行10家,注册资本金1.718亿元。
  (二)拍卖行业 至2015年,全市有2家拍卖企业。张掖市诚信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12月设立,2015年该公司共举办各类拍卖活动25场,累计成交额10015万元,其中房地产9350万元、财产权利成交额915万元、动产成交额650万元,全年上缴税金7.85万元。甘肃嘉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12月成立,2015年该公司主要承担完成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以及相关单位入围和资质备案工作。年内,有3起拍卖业务均因标的物不符合竞买入要求而未能完成整个拍卖流程。
  五、信息中介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初,张掖境内的中介服务主要以婚姻介绍、信息服务为主。1995年起,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先后注册审计事务所、税务咨询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和环保产业服务部,开展相关业务信息技术咨询及中介服务等,并逐步延伸到安全事故鉴定、证券金融服务等领域。2015年市内的中介机构类型主要有审计、会计、法律服务,资产、土地、矿产资源、安全、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森林资源资产等评估,检测、检验、认证咨询、监理、拍卖,信息、信用、技术、工程、市场(商品)调查等咨询,职业、人才等人力资源服务,证照、广告、商标、税务、招投标、因私出入境等代理,保险、证券、担保中介等30多种,从事信息中介咨询共100多家,为社会各行业之间公平竞争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四章 供销合作
  1996年前,甘肃省供销合作联社张掖地区办事处是省供销合作联社的派出机构,受张掖地区行政公署和省联社的双重领导。1996年9月,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意见》,张掖地区办事处更名为张掖地区供销社,属张掖行政公署直属管理机构,接受省供销合作联社的业务指导。下辖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市)的县级供销联社。2002年11月地区供销社更名为张掖市供销社。
  第一节 供销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精神,1995年10月开始,在高台县供销社进行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试点。1996年8月,张掖地区行署在高台县供销社召开全区供销系统改革试点现场会,总结了改革经验。高台会议之后,全区供销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各级供销社从清理股金、兑付红利入手,发动农民入社入股,全区社员股金总额累计2394万元,比1995年增加1029万元,全区入社农户15.7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5%。在扩股的基础上,5县(市)分别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理事会、监事会。63个基层社有57个召开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高台县的9个基层社还选举产生社员监督小组。
  1997—1998年,基本完成县(市)社属公司的改组改制。全区县(市)社属公司共30户,除承担政策性经营业务的生资、棉花公司外,其余23户企业经县(市)政府批准全部改制。其中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1户,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12户,改为股份合作制的5户,被系统内兼并的2户,托管、重组分立和破产的各1户。2000年全系统有13户基层供销社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1户宣告破产,1户社属企业整体出售,3户公司实行部分出售。2001—2003年,各级供销社确定企业改革重点,从建立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入手,从机关减员做起,加大职工身份置换力度,建立能上能下、去留自由的用人机制。全系统85户企业参与改制,其中产权整体出售给个人的21户,依法实施破产的14户,进入破产程序的8户,以资抵债整体划归银行的3户,自行解体的3户,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2户,以专业合作社改造基层社的17户,县联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户,并入强社租赁经营的7户,向建立中心社发展过渡的4户,托管的1户,剥离分立的1户,实行承包经营的2户。在改革中共置换职工身份1644人,占1999年末在岗职工人数的81%。至2003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总资产2.86亿元,总负债2.65亿元,较1999年的3.87亿元减少1.45亿元。
  2004年,对全市县(区)级供销社的职能和体制问题开展全面系统调研。2005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供销工作的意见》,要求把解决改制中遗留的拖欠职工“三金”等问题作为稳定系统内大局的重点工作。全系统清退社员股金1172.9万元,为离退休职工交纳医疗保险178.5万元。全市供销社系统筹资368万元购回原抵顶值7197万元的资产,使原供销社的大部分网点、土地、设施重新归供销社,巩固经营服务阵地,县级社人员供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清理核定政策性财务亏损挂账236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挂账369.7万元,省财政挂账1290.3万元,县(区)挂账701.6万元。
  2005年市上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社工作的意见》,6县(区)社工作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张掖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下发《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全市供销社系统从理顺体制、社企分开和开放办社入手,职能由单纯管理向管理经营服务转变,由单一指导向互动服务转变,构建起新型的服务载体。
  第二节 供销经营
  在供销社体制改革以前,供销社系统以化肥、农膜、农药、小农机具等为主要经营业务,1996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84亿元,上缴税金812万元,利润40.1万元。1998年全系统社属企业基本完成改组改制。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额4.24亿元,比上年下降24.3%;减少费用2110.2万元,同比下降36.6%,盈亏相抵后全系统亏损590.1万元。
  1999年,全区供销社系统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棉花、啤酒大麦等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骨干产业,与棉农签订产销订单5031份,调入良种1.5万千克,落实种植面积1533.33公顷,收购籽棉361.5万千克,收购值1181万元。全系统共亏损520万元,同比下降11.92%。2000年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96亿元,农副产品收购0.34亿元,商品销售额跌入历史最低点。2001年,供销社系统以农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副产品推销体系的完善和推销队伍的培训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以养殖、种植为主的基地10个,面积319.93公顷,建起以食品、棉花为主的加工企业13个,年产值2700万元。2003年全系统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5.2万元,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值实现7250万元,社办加工业完成产值2800万元,落实订单农业1.08万公顷,发展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7户,销售1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25个,争取国家、省列项目2个,成立县级企业协会3个。
  一、农资连锁经营
  2000年,农资市场呈现出以供销社农资经营企业、化肥生产企业、农业“三站”(农技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格局。根据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新特点,采取总经销、总代理,代储、代销等经营方式,加大化肥等农资商品的调运和储备工作。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经营的主渠道作用,把传统农资流通产业、流通方式、经营方式与连锁经营业态、连锁配送经营方式有机融合,以市农资协会为依托,农资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农资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为基础,按照“延伸农村、拓展周边、形成网络”的发展战略,采取加盟、挂靠等方式,建起上联厂家,下联终端,立足本地,辐射外地,横向连片的县(区)、乡(镇)、村、社四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保证全市农业生产的需要。至2015年,全系统发展农村配送服务中心21个,直营、加盟连锁店390个,年购进化肥24.3万吨,销售化肥22.94万吨,占全市化肥需求总量的71.68%。
  二、龙头企业发展
  至2015年,培育和发展甘州绿涵、新合作农资、玺峰养殖等年销售额上亿元和金花寨小米、临泽百惠、百信等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多家。联合村“两委”以合同形式约定服务内容,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收益权的状态下,参与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全系统流转、托管服务土地面积达1.47万公顷,涉及托管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企业6家。2010年,张掖市供销社独资成立担保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各1家。2015年完成贷款担保业务1.28亿元。与中石油签订合作协议,将成品油服务向农村运销大户、产业化基地、涉农企业延伸,建设经营农村加油站6座,年销售成品油1万多吨,完成油品销售额8900万元。整合社属企业收益,设立张掖市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注入资金170多万元,用于扶持社属企业,开展特色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成立县(区)级供销电子商务公司5家,社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设网店16家,完成销售额834万元。采取股份制合作的方式与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大华汇丰果蔬保鲜有限责任公司、甘州区玺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签订联合合作协议。引进浙江粤发等强势企业入驻张掖,组建张掖惠牧农贸供销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供销冷链物流及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与农业银行张掖分行签署《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借助农业银行“四融”(融通、融资、融智、融商)平台,全市供销社系统建立集存取款、费用缴纳、农产品收购销售、信息发布查询、农业科技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咨询交流、在线交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13个。
  第三节 项目建设
  一、“新网工程”建设
  2006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2007年中央财政“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启动,全市供销社系统整合资源,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构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至2015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共争取“新网工程”建设项目18个,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912万元,带动项目投资2亿多元。初步构建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交易四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为供销社发展壮大提供项目支撑。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国家培育壮大供销社系统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张掖市供销系统组织实施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负责实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于2010年启动实施。至2015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2个,其中流通类5个、种植类3个、加工类2个、养殖类1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1个,共争取项目资金1533万元,培育出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增强了供销社的经济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第四节 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先易后难、扶优扶强、以强带弱”的原则,抓好供销系统基层组织恢复改造和规范建设。至2015年底,共完成55个基层站的恢复改造,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4个,新增24个;累计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540个,新增30个;累计建成配送中心21个,新增7个;超市累计92个,新增4个;农家店、便民店累计710个,新增10个;全市80%以上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得到改造升级,便民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再生资源交易市场4个,乡镇社区回收站49个,村级回收站94个;完成培训农民4000人次,农产品经纪人1680人次。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