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38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15
页码: 441-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年以后,张掖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南保青龙、北退黄龙、中扩绿洲”的战略布局,以生态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思路,强化项目建设,抓生态促发展,抓产业提效益,抓改革增活力,各项事业提速升级,构筑生态屏障、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开创转型跨越格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森林总面积63.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24.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26%。
关键词: 张掖市 林业 林业经济

内容

1996年以后,张掖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南保青龙、北退黄龙、中扩绿洲”的战略布局,以生态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思路,强化项目建设,抓生态促发展,抓产业提效益,抓改革增活力,各项事业提速升级,构筑生态屏障、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开创转型跨越格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森林总面积63.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24.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26%。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面积、覆盖率
  (一)林地面积 2010年,甘肃省林业厅公布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市调查区总面积365.52万公顷(含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山丹马场除外,下同),林地面积92万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5.17%。至2015年底(省林业厅2011—2015年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考核结果):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3.45万公顷,占3.68%;疏林地1.23万公顷,占0.34%;灌木林地62.33万公顷,占17.05%;未成林地2.23万公顷,占0.61%;苗圃地1008.83公顷,占0.03%;无立木林地2247.84公顷,占0.06%;宜林地12.39万公顷,占3.39%;林业生产辅助用地503.04公顷,占0.01%。
  (二)森林覆盖 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8.7%,2000年为9.17%,2010年为16.52%,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42%,灌木林覆盖率13.10%。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17.26%,其中祁连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覆盖率23.78%,非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覆盖率19.59%。
  二、活立木蓄积量
  根据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15580.69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464.27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3.99%;疏林地41.79万立方米,占2.68%;“四旁”树蓄积44.79万立方米,占2.87%;散生木蓄积72186立方米,占0.46%。至2015年底,活立木总蓄积量1624.2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526.95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4.01%;疏林地43.69万立方米,占2.69%;“四旁”树蓄积46.14万立方米,占2.84%;散生木蓄积7.42万立方米,占0.46%。
  (一)祁连山天保区 祁连山天保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37.12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294.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96.81%;疏林地39.25万立方米,占2.94%;散生木蓄积2.92万立方米,占0.22%;“四旁”树蓄积5536立方米,占0.04%。
  (二)非天保区 非天保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20.95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69.8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76.88%;疏林地25417立方米,占1.15%;散生木蓄积4.3万立方米,占1.95%;“四旁”树蓄积44.24万立方米,占20.02%。
  三、林分构成
  (一)起源结构 森林按起源分,人工起源的73055.98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11.46%,主要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中部绿洲区。天然起源的56.43万公顷,占88.54%,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
  (二)林种结构 有林地按林种划分:防护林3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7%;特种用途林48.39万公顷,占58.44%;经济林7044.01公顷,占0.86%。
  (三)龄组结构 有林地各龄组面积、蓄积为:幼龄林1.08万公顷、33.54万立方米,中龄林6.29万公顷、508.05万立方米,近熟林4.06万公顷、590.73万立方米,成熟林2.43万公顷、341.31万立方米,过熟林6362.83公顷、55.22万立方米。
  (四)树种结构 优势树种分别为:青海云杉面积8.9万公顷,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10.85%;杨类2.43万公顷,占2.96%;祁连圆柏1.62万公顷,占1.97%;沙枣7919.11公顷,占0.96%;梨2535.77公顷,占0.31%;红枣2229.42公顷,占0.27%;山杏1846.54公顷,占0.22%;杏1411.92公顷,占0.17%;针叶混交林面积1331.7公顷,占0.16%;苹果面积708.59公顷,占0.09%;阔叶混交林面积为742.94公顷,占0.09%;针阔混交林面积438.95公顷,占0.05%;山杨面积457.19公顷,占0.06%;榆树面积407.88公顷,占0.05%;其他树种面积685.29公顷,占1.75%。
  (五)权属结构 有林地权属结构为:国有58.5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91.78%;集体和个人5.24万公顷,占8.22%。
  四、森林分布
  森林分布不匀,按照林区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境内森林分布划分为3个林区。
  (一)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 森林树种以青海云杉分布范围最广,祁连圆柏次之,各段均有生长。祁连山森林垂直带谱非常明显,海拔2400~3300米的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为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东部地区海拔2400~2700米地带,水热条件好,主要为灌木云杉林,青海云杉生长较好;海拔2700~3000米,主要为藓类云杉林,分布广、面积大,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分密度较大,林木生长良好;海拔3000~3300米,为藓类灌木云杉林,气温低、生长期短,土层较浅,林木生长不良,尖削度大;海拔33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原。
  (二)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区 北起绿洲农田边缘,南至祁连山和大黄山北麓,西接肃南县明花乡、高台县罗城乡,东到山丹县老军乡,为人工营造的带、片、网防护林。在国道312线、227线、张肃公路两侧和黑河、梨园河、洪水河、马营河滩和河流两岸的路旁、渠旁、田旁、宅旁等地,营造护路林、护岸林;在水渠两旁及农田周边,营造护渠林及农田林网。在常年无灌溉条件的干旱风沙地区,还分布有少量的天然红柳、白刺、骆驼刺、红砂等旱生或超旱灌木或半灌木。人工栽植的树种有二白杨、新疆杨、优胜杨、钻天杨、旱柳、柽柳、白榆、沙枣、花棒、梭梭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红枣、葡萄等,呈现出人工植被景观。
  (三)北部荒漠草原护牧林区 其范围在肃南县明花乡,高台、临泽北部的合黎山区及甘州东大山和山丹龙首山区。该区结构简单,植被稀疏,种类较少,呈现荒漠植被的特征,除东大山和龙首山区海拔2700~3400米的阴坡、半阴坡分布有青海云杉林外,其余均为荒漠植被类型,主要植被有白刺、红砂、碱蓬、骆驼刺、甘草、芦苇、芨芨、麻黄、沙蒿、柽柳等。
  五、古树名木
  张掖市古树分属7科12属,其中国家一级古树5株(树龄500~650年以上),占5.6%,包含小叶杨2株、国槐2株、旱柳1株;二级古树20株(树龄300~400年),占22.5%,三级古树64株(树龄100~280年),占71.9%。按门类分,裸子植物2科3属3种14株,其中二级2株、三级12株;被子植物5科9属15种65株。全市600年以上古树共4株。2008年开展古树资源二次普查,境内古树比1983年普查增加23株,其中二级古树7株、三级古树16株;新增古树群5处,其中胡杨古树群1处、枣树古树群4处。共有古树18种89株,古树群共2种7处3668株。
  六、宜林地资源
  2010年二类调查统计显示,张掖市(不含山丹马场)宜林地总面积12.55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5.24万公顷、宜林沙荒地7.11万公顷、其他宜林地2072.8公顷。按土地使用权分:国有11.11万公顷,集体8898.7公顷,个人5441.1公顷。
  第二节 林业生态建设
  一、重点工程建设
  1996—2000年,全区先后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三期、天然林保护、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营造起总长440千米的15条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保护农田10多万公顷,绿洲内部9处较大沙窝得到治理改造,沙压农田得到恢复,绿洲内65%的道路和80%的渠系实现林网化。
  2001年起,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六大重点工程,开展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至2015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4.14万公顷(人工造林9.69万公顷、封山封滩育林4.45万公顷),年均营造林面积1.53万公顷。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全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1986—2010年,实施二至四期工程,2011年五期工程开始实施。北部防风固沙林区造林树种以沙枣、沙棘、花棒、毛条、杨树为主,中部绿洲防护林区以杨、柳、榆树、樟子松、侧柏等为主,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沙棘等为主。至2015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8万公顷,封山(滩)育林2.05万公顷。
  (二)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2002年张掖全面启动实施。至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8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还林3.33万公顷、荒山造林2.49万公顷、封山育林2.02万公顷,总投资12.14亿元。工程涉及6县(区)57个乡(镇)和58个国营(个体)农林牧场、364个行政村、5.6万农户、19.88万人。通过工程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1.21个百分点。全市近20万人直接受益,退耕区农民人均享受政策补助6000多元,年人均460多元。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5年森林面积26.7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169.58万立方米,2005年森林面积32.6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202.76万立方米,2015年森林面积54.6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406万立方米。祁连山天然林保护面积逐年扩大,林木蓄积量呈现增长趋势。
  1.林木采伐 1980年开始,甘肃省全面禁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只准进行森林抚育性质的“三木”(雪折木、风倒木、病腐木)采伐。1981—1995年,共清理“三木”3.6万立方米,年均出材量2400立方米。1996年开始,本市停止除重点工程项目外一切形式的天然林采伐。2000年以后,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至2015年底,累计封山禁牧52.67万公顷、封山育林19.4万公顷、人工造林0.25万公顷,培育各类苗木1.2亿多株,草场补播改良33.87万公顷,使祁连山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
  2.林政案件查处 1996—2000年,全市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706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106起,损失木材195.7立方米;2001—2005年,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239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96起,损失木材95.3立方米;2006—2010年,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283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56起,损失木材35.7立方米;2011—2015年,查处各类森林案件181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31起,损失木材14.5立方米。
  3.生态功能恢复 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逐步恢复,2001一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11—2015年实施二期工程。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积分别增加4.8%、26.9%、54.3%,森林覆盖率增长1.3%,以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据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结果分析,祁连山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总和为192.81亿元,是直接经济价值的25倍,功能价值以涵养水源最高,为72.37亿元。
  (四)农田防护林工程
  1.风沙区周边林带 绿洲边缘风沙区周边地带的造林,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可灌溉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先造杨树、沙枣、灌木小片林或窄林带,而后在林内统一规划,营造经济林。
  2.绿洲区农田林网 1996年开始,按照“树种优、结构新、效益高、抗性强”的原则,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至2000年共营造农田林网1万公顷,65%的道路、80%的渠系实现林网化,农田防护林蓄积量150万立方米。2001年,针对树种老化、缺株断带、防护效能降低等问题,对重点渠系一次性更新,选择杨、柳、白蜡、国槐、针叶树,多树种配置;在农毛渠栽植红枣等经济林树种,提高林网抗病虫性能。
  3.沿山地区农田林网 1996—2010年,沿山地区营造农田林网2133.33公顷。沿绿洲及绿洲内部流动沙地设置机械沙障,由花棒、梭梭、小叶杨、二白杨、沙枣等乔灌木组成。绿洲内部以渠、路为骨架,结合干、支、斗、农、毛渠,配置宽窄不等的窄林带,构成网格较小的农田林网,每个网格面积3~5公顷,林网占农耕地面积的8%~12%。树种以二白杨、新疆杨等树种为主,辅以生长较慢的经济树木(如枣树等),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绿洲内部零星空地、荒地、地角,营造团、块状小片林。2011—2015年,更新恢复农田林网42266.7公顷。
  (五)防沙治沙工程 1991年开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至2000年,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12.13万公顷。基本形成带、片、网、点有机结合,乔、灌、草、花搭配的防护林体系,“沙进入退”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至2005年,新营造防风固沙林3.26万公顷。沿312、227线国道和北部风沙线营造起总长度达440千米的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15条,绿洲区10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保护。9处较大的沙窝得到治理改造。形成以农田林网化为主体、带片网点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无霜期延长15天左右,干热风、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2006年,张掖市被国家林业局纳入全国6个“防沙治沙综合地级示范园区”之一。至2015年,完成防沙治沙工程造林面积3733.33公顷,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4万公顷。
  (六)绿色通道工程 1996年,地委、行署提出五年完成区内国道全程绿化目标,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1996—2000年国道造林绿化规划。至2000年,完成国道312线、227线、乡村道路新植和补植850.3千米,植树3200多万株。2001年起,按照“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的要求,调整树种结构,优化林种配置,提升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质量。至2010年,完成各级道路绿化540千米,栽植各类树木680多万株。“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通道759千米,折合面积680公顷。
  (七)黑河流域生态林建设工程 2001年,黑河流域生态林建设工程启动,至2003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14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667万公顷、封育0.47万余公顷。按照“布局好、效能高、树种优、抗性强”的要求,以干、支、斗、农、毛渠为主,对农田林网进行更新改造;新建更新恢复农田林网0.204万公顷,林网覆盖面积2.067万公顷。北部风沙区土地沙化较重的荒滩划为天然植被保护区,实行封护禁牧。重点地段采取刺丝和生物围栏措施,封育总面积0.474万公顷,封护区植被盖度由12%提高到35%以上。
  二、全民义务植树与城乡绿化
  1996—2015年,年均建立县级领导绿化示范点26处。营造“公仆林”“民兵林”“公安林”“团员林”“三八林”“青年林”“爱心纪念林”等各种主题林630公顷。每年有60多万人参加义务植树。1996—2005年,义务植树3521万株,年均350多万株。2006年,颁发《张掖市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办法》《张掖市实施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办法》,义务植树与道路绿化、城镇美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共栽植各种乔灌花木360.7万株,建绿篱50.2万米,植草坪45.6万平方米。2008年,市绿化委员会发出《我为张掖植棵树活动倡议书》,通过捐植、认养大树和捐款等形式,大力营建爱心纪念林,先后有108个单位、4356名干部职工参与活动,共捐植(认养)树木4387株。2006—2010年,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84个,面积5946.67公顷,完成全民义务植树3631.43万株,造林合格率达85%以上,保存率达70%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90%以上。
  “十二五”期间,有350多万人参加义务植树2100万株。2015年,市上要求,“全市干部职工必须完成植树不少于100株,参加义务植树劳动不少于1周”。确定造林绿化点92个,其中33.33公顷以上集中连片植树点17个。完成义务植树551.3万株,占计划146%,参加义务植树人数72.2万人,尽责率97%。
  至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5%,建成区绿地率34.82%。其中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6.28%、绿化覆盖率达4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2平方米,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格局。绿地总面积1922.51公顷,绿地率达34.82%。其中甘州区绿地总面积1059.42公顷,绿地率36.28%;临泽县绿地总面积180.99公顷,绿地率36.94%;高台县绿地总面积187.3公顷,绿地率33.41%;山丹县绿地总面积202.89公顷,绿地率26.18%;民乐县绿地总面积199.04公顷,绿地率33.17%;肃南县绿地总面积92.88公顷,绿地率53.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6平方米。其中甘州区20.12平方米/人,山丹县8.77平方米/人,临泽县16.88平方米/人,高台县32.01平方米/人,民乐县14.46平方米/人,肃南县22.79平方米/人。
  第三节 林业项目建设
  1996—2006年,申报以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种苗基地建设项目75项,设计总投资3.04亿元,到位各类项目资金1.79亿元。其中退耕还林投资8627.9万元,日协风沙区治理投资7741.16万元,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及公共管护资金320万元,林业基本建设、“三北”防护林及种苗等项目资金1013.48万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资金150万元。
  2007—2008年,争取城市外围防护林、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种苗基地建设等各类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2007年上报各类项目110项,设计总投资1.71亿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22亿元。2008年上报各类项目78项,设计总投资8.6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扩大内需财政政策项目53项,设计总投资6亿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49亿元。
  2009—2010年,争取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种苗基地、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林业基本建设项目。两年储备上报各类项目226项,落实到位项目19项,总投资5714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363.2万元,地方配套30778.2万元。
  2011—2015年,争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中幼林抚育、财政补贴造林、重点公益林管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优质林果基地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等各类林业项目200余项,总投资15.5亿元,比“十一五”增加7.94亿元。其中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林木种苗4个重大项目相继实施,总投资近1亿元,为林业跨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四节 产业体系建设
  1996年起,全区林业产业以木材加工、经济林果、果品加工、种苗花卉、森林旅游为主,形成以果品基地为主体,以葡萄、红枣、沙漠肉苁蓉等为特色,以果品加工为龙头的特色林果产业体系。至2015年,建成特色林果基地5.6万公顷,种苗花卉育苗面积达1980公顷,育苗1.7亿株。林业总产值19.41亿元,比2010年增加9.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922元,占农民年人均总收入10.26%,
  一、果品产业
  1996,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和《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精神,确定重点发展名优特经济林,建立干鲜果名优特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联结,带动农户走向市场,推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体系。
  至2015年,形成符合张掖自然地理生态条件的“三红”(红提葡萄、红枣、红梨)和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良种区域化格局。①设施红提葡萄:在海拔1350~2450米区域内,发展以红提为主的设施葡萄基地,形成沿山冷凉区设施葡萄产业带、荒漠区设施葡萄产业带及城郊设施葡萄产业圈“两带一圈”的基地建设格局。②红梨:在山丹、民乐两县和甘州、高台两县(区)的沿山区建设以红梨为主的优质梨基地。③红枣:以临泽全境及甘州北部为主建设红枣基地。④杂果:在山丹、民乐两县和甘州、高台两县(区)的沿山区建设以仁用杏、鲜食杏、李子、山楂为主的优质杂果基地。⑤酿酒葡萄: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的川区建设酿酒葡萄基地。本阶段内,林果产品的营销、贮运、加工等第二、三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整合、重组、提升,基本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建成以临泽小枣、葡萄、苹果梨和优质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2.91万公顷。建立沙棘基地2.73万公顷。果品产量16930万千克,实现产值8.64亿元。建成果品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果品3000多万千克,实现产值2.16亿元;建立各类果品贮藏库2200多座,年贮存果品4000万千克,贮藏增值1800多万元;组建以乡村经合组织、果农协会和商贩为主的果品销售组织116个,年销售各类果品7846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6693.78万元,实现利润1853.57万元。全市经济林果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沙棘 2004年开始先后引进闪光、橙色、辽阜、阿列伊等大果沙棘优良品种22个,在甘州区大满镇润星公司建成沙棘良种繁育基地133.33公顷,初选出产量高、刺少、抗旱性强的品种3个。2015年沙棘种植面积2.73万公顷,挂果面积1.07万公顷,产量400吨。品种以中国沙棘为主,兼顾天然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沿山区和北部风沙区。
  (二)设施葡萄 2003年引种试验,2006年临泽县新华镇银先公司定植3.13公顷,2007年开始示范推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造地、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在全市6县(区)58个乡(镇)海拔1350~2450米的区域内种植。至2015年,总面积729.2公顷,果品产量由2007年的5.52万千克增加到5.74万千克。
  (三)酿酒葡萄 1997年起步,2000年大面积推广优质酿酒葡萄新品种,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主要品种有蛇龙珠、赤霞珠、梅鹿辄、黑比诺、赛美容、贵人香、琼瑶浆、美乐、品丽珠、西拉、白羽、雷司令12个。至2015年,全市发展酿酒葡萄面积1821.3公顷,产量2.61万千克,总产值7254.2万元。
  (四)临泽小枣 1997年开始,临泽县把发展临泽小枣作为壮大全县经济、富祁连葡萄酒业万亩葡萄基地民富县的支柱产业,作出“做大、做强红枣产业,靠科技、强龙头、创品牌、拓市场、扩基地、增效益,加快临泽红枣产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至2015年,临泽县红枣总面积8806.7公顷,年产值8962.6万元,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300多元。红枣产业的发展,带动加工业快速兴起,先后兴办昭武枣业酿酒有限公司、甘肃西域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临泽县京沙食品有限公司和荣鑫枣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4家枣产业龙头企业。生产的系列品牌产品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6项,年生产能力1000万千克,产品远销国内10多个省(市、区)。
  二、种苗产业
  2015年,全市种苗良种使用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50%以上;林木良种由2个树种(品系)增加到10个,其中通过甘肃省认定的林木良种1个(紫叶矮樱),甘肃省审定的林木良种9个,即青海云杉种子园种子(甘S-CSO-PC-02-2007)、祁连圆柏母树林种子(甘S-SS-SP-04-2007)、苹果梨、金张掖梨(甘S-SV-PU-09-2007)、临泽小枣、圆冠榆、垂榆、红佳人梨、红早酥梨。
  (一)引种驯化 1998年后,加大林木引种驯化力度。至2015年,先后引进树种(品种)435个,其中杨树285个品系,针叶树14个,阔叶乔木树种185个,固沙树种16个,经济林树种10个255个品种(品系)。适宜在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有90多种,其中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等乔木树种40余种,花棒、沙木蓼、爬地柏等灌木树种20余种,经济林树种30余种。
  (二)优良乡土树种 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二白杨、胡杨、临泽小枣、长把梨、软儿梨、香水梨、张掖圆梨、紫皮桃、红宵梨、祁连山金露梅、银露梅、沙棘、梭梭、红柳、花棒、沙枣等20多种。
  (三)林木良种基地 1996年起,全区育苗生产呈现“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局面。2001年,投资887万元完成油松良种基地建设项目。2002年,高台县三鑫苗圃、甘州区新墩苗圃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2009年1月,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并于2010年下达良种补贴资金65万元。是年12月,山丹沙棘林木良种基地被确定为省级林木良种基地。
  (四)林木采种基地 1996—2015年,先后新建和管理青海云杉、花棒、毛条、沙枣、沙棘、胡杨、枣树、柽柳8个树种采种基地,总面积4277.01公顷,其中青海云杉830公顷、花棒605公顷、毛条462.67公顷、沙枣666.67公顷、沙棘1000公顷、胡杨20公顷、枣树15公顷、柽柳677.67公顷。
  (五)林木种子质量检验 1980年开始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执行GB7908—1987《林木种子》国家标准,技术指标测定按GB2772—81《林木种子检验方法》进行。2000年起,执行国家GB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和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2年,国家投资25万元在市种苗管理站建成林木种苗质检站。1996—2015年,检验林木种子1120个样次,签发合格证,不合格者禁止生产、调运、销售。
  (六)标准化苗圃 1998年后,育苗及苗圃建设商品化、个体化趋势加快,建成张掖市中心苗圃、国家龙渠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甘州区新墩苗圃、山丹县苗圃、山丹县沙棘省级林木良种基地、民乐县东滩苗圃、高台县三鑫苗圃、民乐县绿野苗圃、临泽县小枣省级林木良种基地、高台县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等标准化苗圃11个。2002年高台县三鑫苗圃、甘州区新墩苗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2015年,全市有国有苗木基地32个,非公有苗木基地109个。标准化苗圃由“八五”期的1处增加到“十二五”期末的11处,标准化苗圃占总数的31.4%。苗木异地运输销售实行质量检验合格证、检疫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2001—2015年,市种苗站共检验各类苗木450样次,2.7万株。
  (七)种苗培育 1996年后,全区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合作育苗新局面,从事林木种苗的国营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育苗户达278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2015年,全市育苗面积1874.3公顷,年产各类苗木15914.22万株,年产值3.18亿元。
  第五节 资源保护
  一、林政管理
  (一)林地管理 1998—2003年,市、县(区)两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林地管理权。依法报批甘绿脱水蔬菜厂、景德石膏粉厂、山临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0起,占用各类林地60多公顷。2004—2005年,依法报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理工程、黑河梯级电站、三道弯水电站、二龙山水电站、武嘉铁路电气化工程5项征占用林地项目,征占用各类林地35.15公顷。至2015年,共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面积2021公顷,其中永久占用林地2021公顷。共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327起。
  (二)林权管理 2000年,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林地、林木重新现场勘测、确权发证。至2003年底,共发放林权证2000多份。2002—2005年,发放退耕还林地林权证4.5万份。其中退耕地造林发放林权证面积4.13万公顷、42187份,发证率86.4%;荒山造林发放林权证面积1.73万公顷、1190份,发证率78.1%。
  (三)限额采伐管理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落实限额总量控制、分项把关制度,采取“审批一支笔、采伐一把斧、管理一本账”的管理办法,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限额之内。2001—2015年,省林业厅共下达限额采伐135.97万立方米,实际采伐35.33万立方米,占下达指标的25.98%。
  (四)木材流通管理 199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境内设民乐县扁都口木材检查站。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对木材检查站布局进行调整,张掖境内新增肃南县白庄子木材检查站。木材流通实行凭证运输。1997年5月,张掖地区开展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审批工作。1999年1月27日,出台《张掖地区木材准运证使用、发放管理制度》,加强木材流通管理,严格木材运输核办程序。2001—2015年,实际木材运输量32.6万立方米。
  (五)林政执法 2001—2015年,全市共发生林政案件5342起,查处5342起,查处率100%,行政处罚5585人次,罚款1064.886万元。其中“十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739起,行政处罚1881人次,罚款173.876万元;“十一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778起,行政处罚1843人次,罚款366.3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825起,行政处罚1861人次,罚款524.7万元。
  二、护林防火
  1986年,成立张掖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相关单位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6县(区)成立护林防火指挥机构,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区)林业局。至2015年,全市有乡(镇)级护林防火组织60个,村级护林防火组织576个,村民小组护林防火组织1224个。市寺大隆林场护林防火组织由“七五”期末(1990年)5个发展到13个。2005年,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东、中、西3个区域联防委员会,2007年调整为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至2015年底,全市共完善各级护林防火联防组织10个,成员156人,防火委员会434个,成员2969人。全市有义务扑火队248支、18470人。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一)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及防治2004年,组织开展有害生物普查,2005年结束,共查出有害昆虫231种,病害82种(真菌76种,类菌质体1种,病毒5种),发生面积12.34万公顷(次)。危害严重的虫害有10余种,依次是春尺蠖、沙枣木虱、杨兰叶甲、内蒙粉毛蚜、十斑吉丁、黄斑星天牛、梨星毛虫、桃小食心虫等,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新增10种。鉴定病害82种,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新增57种。
  1995年,产地检疫苗木716.08万株,检出白杨透翅蛾被害木151株,全部销毁。2005年产地检疫苗木1547.79万株,查出并销毁带有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虫瘿的苗木11.76万株。2006年以来,苗木产地检疫面积1766.67万公顷(次),检疫苗木9869.6万株,检疫率达100%。至2015年,建成甘州区新墩苗圃和山丹县城北苗2个无检疫对象苗圃。1996—2015年,共复检各类苗木9480万株、木材15.65万立方米、药材5369吨,复检率达95%。对调出的果品及包装物、运输工具严格检疫,不合格的虫木、虫果禁止外运。定期不定期对各木材加工点、储木场、经销户进行严格检查。共查处违章收购虫害木15起,其中木材8起310多立方米、苗木7起5.8万多株。销毁带虫木材60多立方米,烧毁疫情苗木0.85万株。
  (二)主要病虫鼠害防治
  1.中华鼢鼠 主要危害人工林和封育的幼林。在天然林区、沙区、退耕还林区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区,年发生面积8万公顷以上。2000年开始,在春季和秋季采用物理方法(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保护天敌、树干涂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投放毒饵、营造混交林等措施进行防治。每年治理鼢鼠面积0.5万公顷以上。
  2.黄斑星天牛 1996年,在高台县首次发现黄斑星天牛。1998年在甘州、高台、山丹3县(区)发现天牛疫情点9处,面积398.07公顷。2003年在临泽县发现天牛疫情。2010年,疫情点涉及7个乡(镇)27个村、16个机关农林场,面积扩散到0.467万多公顷(林网面积),有虫株率32%,行道树和林网树木遭到毁灭性灾害。甘州、山丹、临泽、高台4县(区)采取清除虫害木、化学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虫害得到控制。2005年,引进释放肿腿蜂、花绒坚甲生物控制青杨天牛及黄斑星天牛,释放面积33.34公顷。2006—2007年,甘州区上秦镇建立科技示范区43.33公顷,应用高枝截干、树干注射、插毒钎、喷洒绿色威雷、释放肿腿蜂等措施,防治黄斑星天牛,取得明显效果。推广农田林网无公害防治技术项目,推广面积0.2万公顷,防治效果80%以上;引进释放肿腿蜂、花绒坚甲生物控制青杨天牛及黄斑星天牛,释放面积33.34公顷。
  3.苹果蠹蛾 2003年苹果蛾传入张掖,发生面积2.27万公顷,占果园总面积的62%。平均被害株率45.06%,最高达100%,平均蛀果率11.07%,最高达82%。2004年开始,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经2007年普查,在高台、临泽、甘州、民乐、山丹5县(区)的41个乡镇、370个行政村和68个机关农(林)场均有发生,面积9.15万公顷,占果园总面积62%。是年启动实施苹果蠹蛾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以来,监测覆盖率达86%以上。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和性诱剂防治。经综合治理,果树被害率控制在6%以内,蛀果率控制在0.2%以内。
  4.桃小食心虫 2010年在临泽新华镇长庄二社、沙河镇兰家堡村建立枣食心虫防治示范点2处,面积13.33公顷。在示范区设立桃小食心虫观察点20个,挂诱捕器200多个,利用性诱剂对危害严重区的红枣食心虫进行预测和诱杀,取得明显效果,示范区虫蛀率下降15%。
  四、野生动物保护
  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295种,其中鸟类206种,兽类66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59种。
  (一)法律法规宣传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甘肃省野生动物法实施条例》的宣传,加强保护网络建设,将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省级保护动物和具有较高经济及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一律纳入保护范围,严禁猎捕,逐级签订野生动物资源管护责任书,每年对责任书进行考核。
  (二)动物救助及放野 20年来,群众自发救助天鹅、灰鹤、黄羊、红隼、马鹿、金雕等野生动物300余只(头)。2000年,在西水保护站放野蓝马鸡2只。2001年,寺大隆保护站在向阳台林区放野蓝马鸡1只。2009年4月,临泽县沙河镇兰家堡村村民发现1只雪豹后报警。有关部门将其送往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救治1月后,放归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西水林区。
  (三)捕猎案件查处 2004—2005年,收缴野生动物皮张317件(只、张),收缴野生动物肉类、油脂制品111千克,收缴的野生动物制品总价值226.69万元。收缴小口径步枪2支,小口径子弹125发,猎枪火药3.5千克,猎枪弹底火86个,猎枪弹壳45枚,半自动步枪子弹2发,雷管1枚,铁夹子1个。收缴罚款261.8万元,违法所得11058元。1989—2015年,共清理猎捕野生动物工具11493件,其中套子2490副、扣子3605副、夹子130副。
  第六节生态公益林保护
  一、经营管理
  2001—2010年,先后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公益林区划界定。全市区划核定面积为19.16万公顷,全市重点公益林面积16.06万公顷,占83.78%。
  (一)国有集体公益林 国有或集体公益林包括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村(组)集体、集体林场及其他经济组织等所经营的公益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与经营单位签订公益林经营合同。经营单位负责公益林营造、抚育、补植和管理,建立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防止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等预防机制,选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巡护山林,确保公益林区安全。绝大多数公益林采用集体经营管理方式,约占公益林面积90%。
  (二)林农个人承包公益林 各县(区)属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站与林农个人签订公益林经营管理协议。由林农个人负责公益林营造、补植、抚育和管理。严禁在公益林区内从事毁林种植、采石、采沙、取土、开矿等有损林木生长发育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负责林区巡逻,做好森林灾害预防工作,发现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或盗伐林木等重大灾害和盗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林业公安部门处理。
  二、生态效益补偿
  2004年,对公益林开展两次区划界定。至2015年,张掖市纳入补偿范围的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1.89万公顷,每年得到补偿基金1600多万元。其中甘州区4.9万公顷,补偿基金359万元/年;临泽县3.26万公顷,补偿基金263万元/年;高台县3.41万公顷,补偿基金283万元/年;山丹县4.03万公顷,补偿基金287万元/年;民乐县2.37万公顷,补偿基金168万元/年;肃南县3.92万公顷,补偿基金280万元/年。
  第七节 林权制度改革
  一、国有林场改革
  2005年,国有林场站、苗圃等单位,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和“精简、高效、协调”的要求,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合理配套场站管理机构,推行满负荷工作制,减少行政管理人员。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管护工作得到加强,功能增强;林种结构趋于合理,效益提高;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广开发展思路,拓宽发展渠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2200多万元。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6月,编制完成《张掖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是年10月,临泽县被确定为全省林改7个试点县(区)之一。2009年2月,市上将山丹县、甘州区三闸镇、高台县新坝乡、民乐县永固镇、肃南县明花乡和祁丰乡作为林改市级试点。省级试点临泽县全面完成林改主题试点工作任务,于2010年7月通过省级验收。
  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张掖市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意见》,印发《张掖市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产权明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目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至2010年10月,集体林权制度主题改革全面完成。有集体林地面积6万公顷,纳入林改面积5.53万公顷,确权率达100%;林改涉及55个乡(镇)、373个村、9.87万农户、36.99万人。发放林权证3.13万本,发证面积5.53万公顷,发证率100%;确权到户面积4.65万公顷,到户率84%。落实林改经费321.51万元,资金到位率100%;调处林权纠纷83件,纠纷调处率100%;整理各类林改档案资料6186卷(册)。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