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3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建设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4
页码: 412-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市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
关键词: 张掖市 农业 农村建设

内容

一、农村小康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区农村小康建设位列全省前列。1995年,地区组织考核组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小康建设的16项指标,对全区6县(市)小康建设考核验收。至1997年底,农村小康综合评价分值达95.6分,累计有81个乡、846个村、22.27万农户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乡、村、农户总数的93.1%、93.8%和91.9%,全区农村整体实现初始型小康。6县(市)分别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村小康县(市)。
  1998年,地委、行署出台《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1998—2010年)》,提出到2007年在全市率先建成10个左右宽裕型小康村、2010年农村实现宽裕型小康的目标。力争经过10年左右努力,使农村生活资料更加丰富,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继续提高,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社会治安更加良好,精神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
  2000年3月,地委、行署制定《关于推进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2001年初,以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为中心,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素质3个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实行地区领导联系县(市)、地直部门和省属驻张单位联系帮扶宽裕型小康示范村和沿山地区相对贫困村工作制度,确定10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和10个沿山地区相对贫困村联系帮扶。2003年初,新增2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使宽裕型小康示范村达12个。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结合实际的原则,高标准起步,搞好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规划。12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共新建村级企业和经济组织9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比2002年增加200元;11个沿山地区相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82元。
  至2014年,全市建成小康住房22.87万户,占总农户的85%。其中建成楼房2548栋5.78万户;建成50户以上平房住宅社区94个,入住0.9万户、3.15万人;建成多层住宅社区250个。住宅社区大多以村为主体集中修建,部分乡镇以社为主自建。建成4栋以上农村多层住宅社区。采取燃煤锅炉供热的60个、地源热泵供热的129个,108个小区采用简易污水处理设施,81个小区渗漏排放,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收集清运。2015年,农村小康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建设及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等紧密结合,立足农村实际,加强规划管理,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取得显著成效。开工新建小康住宅4617户(楼房1130户,平房3487户)。建设住宅示范点21个1147户,其中楼房示范点8个898户、平房示范点249户。
  二、新农村建设
  (一)首批试点建设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7个省级、6个市级试点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编制完成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前5年(2006—2010年)打基础抓点示范,后10年(2011—2020年)快发展整体推进工作目标;启动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期限为3年(2006—2008年)。按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农民收入相对较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组织坚强有力的原则,确定试点县1个(临泽县),试点村60个,其中省级试点村7个(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临泽县新华镇向前村、平川镇芦湾村、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山丹县位奇镇卢堡村、民乐县三堡镇何家沟村、肃南县康乐乡榆木庄村),市级试点村6个(甘州区党寨镇田家闸村、临泽县倪家营乡汪家墩村、高台县巷道乡西八里村、山丹县位奇镇十里堡村、民乐县民联乡龙山村、肃南县明花乡湖边子村),县(区)级12个,乡(镇)级35个。试点村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产业培育至2008年,全市13个省市级试点村完成制种面积1020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315.47公顷,新建日光温室138座,累计793座;设施葡萄16.67公顷,累计达35.67公顷;培育规模养殖户405户,猪、牛、羊养殖大户有所增加;新建养殖小区8个,累计12个;输出劳动力7399人,较上年增加516人,实现劳务收入3031万元,增加513万元。
  2.基础建设2008年,60个试点村完成村社道路硬化175千米,新建小康住宅5519户,绿化村社街道199千米,新修渠道179千米,完成自来水入户5148户,建成沼气池3980个,新建村委会31个、文化室51个、卫生所33个、文化广场35个。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农民素质培养以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试点期间,60个试点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场(次),培训农民8.4万人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392人,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87项。
  4.典型示范7个省级试点村完成建设项目85个,投资8579万元;6个市级试点村建设项目68个,投资8350万元;12个县(区)级试点村完成73项,投资5108万元;35个乡(镇)试点村完成建设项目159项,投资8098万元。60个试点村共完成建设项目385项,总投资3.01亿元。
  至2008年底,1个试点县、60个试点村完成试点任务,通过检查验收。7个省级试点村中,临泽县平川镇芦湾村、山丹县位奇镇卢堡村被表彰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二)二轮试点建设 2009年,以1县2镇60个村为重点的新一轮试点全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投资7.05亿元,10个市级试点村和6个县(区)级试点村完成投资1.92亿元。完成小康住宅(危房改造)建设45121户,其中楼房537栋18684户,累计达16.2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1.14%。
  2015年,全市1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洁、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项目100个,完成投资9901万元;88个“万村整洁”试点村突出道路硬化、亮化、人畜分离、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洁活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在抓好省级示范村的基础上,按照年内市上在每个县(区)建成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区)至少建成2个县(区)级示范村的要求,建成新农村示范村38个,实施建设项目263项,完成投资4.89亿元。
  1.基础设施各示范村硬化村社道路111.8千米,新修渠道114.1千米,新增安全饮水户3511户,新建村务中心6个、日夜照料中心7个、文化体育广场17个、便民服务中心9个、农家超市25个、农家书屋5个、村卫生所7个,架设路灯1768盏。
  2.特色优势产业示范村制种、高原夏菜、畜禽养殖、马铃薯、设施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8813公顷,占种植面积的70.66%;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3.4万头、15.04万只、2.28万口,新建养殖小区15个,累计达54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7个,累计达162个,入社农户累计2689户;新增龙头企业3个,完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125项。
  3.住宅改造新建平房或楼房2007户,其中平房215户、楼房1368户,改造平房424户,拆除旧宅610户。
  4.乡村环境面貌把建制村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要求进行建设。示范村栽植各类风景苗木576.7万株,新建垃圾点91个,新建“一池三改”户746户,清理“三堆”5.6万立方米。
  三、农民生活
  1996—2015年,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膳食结构逐步优化,衣着消费日益时尚,穿着档次不断提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庭设备更新加快,耐用消费品趋于时代化,交通通信设备紧跟步伐,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文化教育需求日增,医疗保健消费大幅增长。2011—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210元、6349元、7325元、8227元和9527元。恩格尔系数37.55%,比“十一五”末下降2.55个百分点。
  (一)食品消费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支出3366元,同比增长8.9%,比“十一五”末的1770元累积增加1596元。在食品消费中,在外饮食人均支出,肉、蛋、奶、鱼、水果等营养型食物消费支出大幅增长,食品消费逐步向“营养型”发展,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二)居住环境 2015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449元,增长12.6%,比“十一五”末的662元累积增加788元。农民房屋装饰装潢档次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32.5平方米。有相当数量农民家庭住房向楼房发展,注重住房内部装饰装潢,卫生、取暖条件日趋完备,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三)交通通信 2015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达1140元,增长13.1%,比“十一五”末的542元累积增加598元。家用汽车每百户拥有量达17.1辆,比“十一五”末增加12.9辆。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4部。互联网、智能手机、小汽车成为农民新的消费亮点。
  (四)文教娱乐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315元,增长13.6%,比“十一五”末的426元累积增加889元。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有所长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富起来的农民对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增加,旅游、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保健医疗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29元,增长17.2%,比“十一五”末的216元累积增加613元。随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稳步扩大,报销标准提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农民生活习惯与健康理念悄然改变,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六)生活用品 2015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人均545元,增长14.9%,比“十一五”末的313元累积增加232元。电冰箱、电脑等耐用品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101台和35台,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54台和29台。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提升,消费倾向比“十一五”末提高8.8个百分点,达88%。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