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农业 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366
颗粒名称: 第四篇 农业 农村经济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104
页码: 407-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市农业经济发展历程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工作、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业、农垦、农业机械等。
关键词: 张掖市 农业 农村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农村工作
  1996年以来,张掖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 入为核心,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小康建设、新 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两西”建设稳步推进。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 值达95.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加 71.15亿元和8300余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63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 到2%以内。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
  一、发展概况
  1996年,张掖地区农业总产值达17.56亿元,比去年增长9.5%;农村 经济总收入70.8亿元,增长24.2%;乡镇企业总产值58.08亿元,增长 50.4%。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总产量9.15亿千克,增产 8004万千克,增长9.58%;油料总产量5135万千克,与上年持平;果 品产量7647万千克,增长7.3%;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5万吨、 1.43万吨和0.8万吨;瓜菜总产量4.2亿千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2156元,比1995年增加505元,增长30.6%。
  2005年,张掖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39亿元,比1996年净增40.83亿 元;农业增加值35.75亿元;粮食总产量87.3万吨,比2004年增产6610 万千克。其中夏粮、秋粮、油料、瓜菜、果品总产量分别为39264.6万 千克、48039.49万千克、4409.9万千克、4.2亿千克、18452.5万千克 。牛、猪、羊、禽饲养量分别达45.79万头、165.95万口、305.11万只 和102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0395.96万千克、1585.68万千克 和2125.38万千克。
  2010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2.3亿元,比2005年增加26.6亿 元。农作物种植面积20.8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4.8万公顷、经济作 物5.0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0.92亿千克,增加2.19亿千克。粮食单产 提高到492千克。全年油料总产量5900万千克,蔬菜产量10.8亿千克, 水果2.01亿千克,玉米制种产量4.2亿千克。大牲畜存栏70.5万头,牛 、羊和猪饲养量分别达76.16万头、374.68万头和139.08万头。肉、蛋 、奶产量分别达10196万千克、1336万千克和4485万千克。
  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5.02亿元,比2010年增加32.72亿元; 粮食总产量135.5万吨,累计增加26.27万吨,年均增加5.25万吨。粮 食种植面积18.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58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54万 公顷,减少73.3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88万公顷,增加160公顷;棉 花种植面积580公顷,减少1326.67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公顷, 增加55公顷。粮食产量135.5万吨,比上年增加2.88万吨,其中夏粮产 量42万吨、秋粮93.5万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产量31.18万吨,玉 米70.1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5.62万吨,蔬菜产量169.3 万吨,棉花产量0.12万吨,水果产量27.78万吨,中药材产量7.99万吨 。年末大牲畜存栏79.66万头(只),牛存栏65.56万头,羊存栏285.9 万只,猪存栏70.7万头。牛、羊、猪出栏分别为24.14万头、181.58万 只和79.75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1.7万吨,禽蛋产量1.5万吨,牛奶 产量7.44万吨。
  二、结构调整
  1996年以后,在稳定粮食生产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粮经比例上有较大突破。2000年,粮经比例由1995年的71.628.4 调整为52∶48。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8.36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1.25万 公顷,经济作物4.7万公顷,其他作物2.42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调整作物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全市形成以甘州、临 泽、高台3县(区)平川灌区为优质专用粮食、农作物繁制种和优质瓜 菜发展的优势产区,山丹、民乐、肃南3县一、二类地区为中药材和啤 酒原料发展的重点区域,二、三类地区为优质油料和加工型脱毒马铃薯 的相对集中产区。杂交种子、脱水蔬菜、制酱番茄、啤酒原料、脱毒种 薯、双低油菜、中药材等一批特色产品初具规模。通过结构调整,高耗 水作
  物大面积压缩,优质粮油瓜菜规模化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 强,长期交替出现的卖难局面得到好转。形成制种、果蔬、草畜、轻工 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基地面积19.33万公顷,建成6.66万公顷玉米制种 、2.66万公顷高原夏菜、2.66万公顷加工型马铃薯、2万公顷油料、2 万公顷啤酒大麦、1万公顷红枣生产基地。
  “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以玉米制种、蔬菜为主的两大优势主导产业 ,以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设施农业、小杂粮为主的五大区域特色 产业。建成6.66万公顷玉米制种、3.33万公顷“金张掖”夏菜、3.33 万公顷马铃薯、2.66万公顷中药材、1万公顷设施农业、660公顷小杂粮 等特色产业基地和2.5万吨食用菌生产规模。2011年成功注册“张掖玉 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 商标。2013年,张掖市及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被农业部认定为 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国家 科技部批准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农民来自 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家庭经营性收入
  的80%以上。
  三、农民收入
  199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156元,比上年增加505元。2005年,全 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51元,比1996年净增1595元。其中农民工资性收 入882元,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人均252元,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 509元,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784元。玉米制种面积4.48万公顷,种子价 格由2004年的1.8万元/公顷上涨到2.1万元/公顷;啤酒大麦面积3.07 万公顷。农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704元。农村 居民恩格尔系数41.31%。
  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23元,比2005年增加7072元,比“十五” 末增加524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855元,增长11.3%,占农村居民可 支配收入的35.6%,经营净收入5879元,增长10.5%,占农村居民可 支配收入54.3%,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转移性净收入863元,增长 16.9%,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财产性净收入226元,增长23.6 %,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1.92 ∶1缩小为1.82∶1。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全国2.73∶1和全省3.43∶1 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27元,增长12.7%;农村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为35.33%,比上年降低1.24个百分点。
  第二节 农村建设
  一、农村小康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区农村小康建设位列全省前列。1995年,地区组 织考核组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小康建设的16项指标,对全区6县(市) 小康建设考核验收。至1997年底,农村小康综合评价分值达95.6分,累 计有81个乡、846个村、22.27万农户达到小康标准,分别占乡、村、 农户总数的93.1%、93.8%和91.9%,全区农村整体实现初始型小康 。6县(市)分别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村小康县(市)。
  1998年,地委、行署出台《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农村 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1998—2010年)》,提出到2007年在全 市率先建成10个左右宽裕型小康村、2010年农村实现宽裕型小康的目标 。力争经过10年左右努力,使农村生活资料更加丰富,消费结构更趋合 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继续提高,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 保障更加健全,社会治安更加良好,精神文明建设跨上新台阶。
  2000年3月,地委、行署制定《关于推进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 见》,明确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2001年初,以 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为中心,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提高人的素质3个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实行地区领 导联系县(市)、地直部门和省属驻张单位联系帮扶宽裕型小康示范村 和沿山地区相对贫困村工作制度,确定10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和10个沿 山地区相对贫困村联系帮扶。2003年初,新增2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 使宽裕型小康示范村达12个。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 类指导,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重点、结合实际的原则,高标准起 步,搞好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规划。12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经济快速发展 ,村容村貌改善,共新建村级企业和经济组织9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平 均比2002年增加200元;11个沿山地区相对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 显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增加182元。
  至2014年,全市建成小康住房22.87万户,占总农户的85%。其中建成 楼房2548栋5.78万户;建成50户以上平房住宅社区94个,入住0.9万户 、3.15万人;建成多层住宅社区250个。住宅社区大多以村为主体集中 修建,部分乡镇以社为主自建。建成4栋以上农村多层住宅社区。采取 燃煤锅炉供热的60个、地源热泵供热的129个,108个小区采用简易污水 处理设施,81个小区渗漏排放,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收集清运。2015 年,农村小康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建设及 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等紧密结合,立足农村实际,加强规划管理,优化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取得显著成效。开工新建小康住宅 4617户(楼房1130户,平房3487户)。建设住宅示范点21个1147户, 其中楼房示范点8个898户、平房示范点249户。
  二、新农村建设
  (一)首批试点建设 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7个省级、6个市级试点村建设。坚持因地制 宜,分类指导,编制完成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和实施方案。提 出前5年(2006—2010年)打基础抓点示范,后10年(2011—2020年) 快发展整体推进工作目标;启动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期限为3年 (2006—2008年)。按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农民收入相对较高、集体 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组织坚强有力的原则,确定试点县1个(临泽县) ,试点村60个,其中省级试点村7个(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临泽县新 华镇向前村、平川镇芦湾村、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山丹县位奇镇卢堡 村、民乐县三堡镇何家沟村、肃南县康乐乡榆木庄村),市级试点村6 个(甘州区党寨镇田家闸村、临泽县倪家营乡汪家墩村、高台县巷道乡 西八里村、山丹县位奇镇十里堡村、民乐县民联乡龙山村、肃南县明花 乡湖边子村),县(区)级12个,乡(镇)级35个。试点村重点开展以 下几项工作:1.产业培育至2008年,全市13个省市级试点村完成制种面 积1020公顷,马铃薯种植面积315.47公顷,新建日光温室138座,累计 793座;设施葡萄16.67公顷,累计达35.67公顷;培育规模养殖户405 户,猪、牛、羊养殖大户有所增加;新建养殖小区8个,累计12个;输 出劳动力7399人,较上年增加516人,实现劳务收入3031万元,增加 513万元。
  2.基础建设2008年,60个试点村完成村社道路硬化175千米,新建小康 住宅5519户,绿化村社街道199千米,新修渠道179千米,完成自来水 入户5148户,建成沼气池3980个,新建村委会31个、文化室51个、卫 生所33个、文化广场35个。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农民素质培养以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试 点期间,60个试点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场(次),培训农民8.4 万人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392人,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487项 。
  4.典型示范7个省级试点村完成建设项目85个,投资8579万元;6个市 级试点村建设项目68个,投资8350万元;12个县(区)级试点村完成 73项,投资5108万元;35个乡(镇)试点村完成建设项目159项,投资 8098万元。60个试点村共完成建设项目385项,总投资3.01亿元。
  至2008年底,1个试点县、60个试点村完成试点任务,通过检查验收。7 个省级试点村中,临泽县平川镇芦湾村、山丹县位奇镇卢堡村被表彰为 “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二)二轮试点建设 2009年,以1县2镇60个村为重点的新一轮试点全 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投资7.05亿元,10个市级试点村和6个县( 区)级试点村完成投资1.92亿元。完成小康住宅(危房改造)建设 45121户,其中楼房537栋18684户,累计达16.2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 的61.14%。
  2015年,全市12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环境整洁、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等项目100个,完成投资 9901万元;88个“万村整洁”试点村突出道路硬化、亮化、人畜分离、 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洁活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在抓好省级示范村的基础上,按照年内市上在每 个县(区)建成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各县(区)至少建成2个县(区 )级示范村的要求,建成新农村示范村38个,实施建设项目263项,完 成投资4.89亿元。
  1.基础设施各示范村硬化村社道路111.8千米,新修渠道114.1千米, 新增安全饮水户3511户,新建村务中心6个、日夜照料中心7个、文化体 育广场17个、便民服务中心9个、农家超市25个、农家书屋5个、村卫生 所7个,架设路灯1768盏。
  2.特色优势产业示范村制种、高原夏菜、畜禽养殖、马铃薯、设施葡萄 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8813公顷,占种植面积的70.66%;草畜产业快 速发展,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3.4万头、15.04万只、2.28万口, 新建养殖小区15个,累计达54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7个,累计达 162个,入社农户累计2689户;新增龙头企业3个,完成农业科技示范推 广125项。
  3.住宅改造新建平房或楼房2007户,其中平房215户、楼房1368户,改 造平房424户,拆除旧宅610户。
  4.乡村环境面貌把建制村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 幸福”的美丽乡村要求进行建设。示范村栽植各类风景苗木576.7万株 ,新建垃圾点91个,新建“一池三改”户746户,清理“三堆”5.6万立 方米。
  三、农民生活
  1996—2015年,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膳食结构 逐步优化,衣着消费日益时尚,穿着档次不断提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家庭设备更新加快,耐用消费品趋于时代化,交通通信设备紧跟步伐 ,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文化教育需求日增,医疗保健消费大幅增长。 2011—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210元、6349元、 7325元、8227元和9527元。恩格尔系数37.55%,比“十一五”末下降 2.55个百分点。
  (一)食品消费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食品支出3366元,同比增长 8.9%,比“十一五”末的1770元累积增加1596元。在食品消费中,在 外饮食人均支出,肉、蛋、奶、鱼、水果等营养型食物消费支出大幅增 长,食品消费逐步向“营养型”发展,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二)居住环境 2015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449元,增长12.6% ,比“十一五”末的662元累积增加788元。农民房屋装饰装潢档次提高 ,人均住房面积达32.5平方米。有相当数量农民家庭住房向楼房发展, 注重住房内部装饰装潢,卫生、取暖条件日趋完备,居住环境不断得到 改善。
  (三)交通通信 2015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达1140元,增长 13.1%,比“十一五”末的542元累积增加598元。家用汽车每百户拥 有量达17.1辆,比“十一五”末增加12.9辆。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34 部。互联网、智能手机、小汽车成为农民新的消费亮点。
  (四)文教娱乐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315元,增 长13.6%,比“十一五”末的426元累积增加889元。农民对子女教育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有所长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富起来的农民对 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增加,旅游、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五)保健医疗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29元,增长 17.2%,比“十一五”末的216元累积增加613元。随着农村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稳步扩大,报销标准提高 ,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农民生活习惯与健康理念悄然改变 ,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
  (六)生活用品 2015年,农村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 出人均545元,增长14.9%,比“十一五”末的313元累积增加232元。 电冰箱、电脑等耐用品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101台和35台,比“十一五 ”末分别增加54台和29台。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提升,消费倾向比“十一 五”末提高8.8个百分点,达88%。
  第三节 “两西”建设与扶贫开发
  一、“两西”建设
  1982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三西”(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 甘肃称“两西”建设)地区列为全国农业区域性开发建设重点。1983年 起,每年国家拨专款2亿元用于建设“三西”。“两西”建设一开始, 国务院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三项目标:一是建成河西商品粮基 地,解决甘肃的粮食问题;二是改变中部地区的贫困面貌,尽量解决群 众的温饱问题;三是停止植被破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围绕实现这三 项目标,1996—2003年,国家和省上向张掖市共投资9199.99万元,其 中移民安置投资426.33万元。重点建设黑河西总干渠上段改扩建、民乐 海潮坝水库、高台水关河水库、大河水库、临泽马郡水库、西湾水库、 山丹白崖引水渠改建、甘州大满干渠中段、肃南许三湾和山丹花草滩35 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甘州区东五滩、民乐北部滩、高台骆驼城滩、临泽 一工程滩4个移民基地建设,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两西”建设8年, 安置移民4875户、23342人,其中安置市外中南部移民2787户、12602 人,安置市内移民2088户、10740人。向新疆建设兵团和硕县输送劳务 移民14179人。在移民基地和边远贫困乡村打机井105眼,修渠185.24 千米,修乡村主干道路232.3千米,架设农电线路119千米,铺设人饮输 水管道244.98千米,平整农田720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43.33公顷, 建人饮水窖2882座,为移民基地和边远贫困乡村修建小学43所、中学3 所、乡卫生院16所。
  2004年,“两西”农业建设重点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市农村有3000户低收入人口脱贫,有 2000户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发 生6.1级地震,全市共275个部门和1320名干部帮助地震灾区群众重建 家园,灾区3个县278个村、1346个社、13444户农户完成重建任务。维 修扩建贫困乡村小学3所,帮助灾区重建学校90所,维修校舍4800间, 捐赠课桌85套、图书2000册、学习用具2.4万件。
  2005年,“两西”农业建设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和 农村劳动力转移三项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全市绝对贫困户的1500 人基本解决温饱,低收入的1.97万人稳定解决温饱。是年,贫困乡村修 建暖棚畜舍515座,引进良种牛560头、良种羊1314只,发展养殖专业 村6个;4个整村推进项目村修建道路11千米,衬砌渠道3千米,旧井配 套2眼,建成文化卫生室(所)3个;移民区新打配套机井14眼,修建人 畜饮水管道41.3千米、水塔2座,衬砌渠道36.1千米,扩建提灌站1处 ;5个贫困重点乡村新打配套机井2眼,修建塘坝1座,衬砌道路2千米。
  2006年,争取扶贫、能源、产业化和新农村试点项目资金1445万元,完 成省列重点贫困乡村和移民村道路、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项目 150个,落实项目资金13.6亿元;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 2005年增加1.14亿元,增长18.9%。
  二、扶贫开发
  1996年,全区扶贫开发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甘肃省 “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1998年,根据当时865元的 贫困人口界定标准测算,全区仍有贫困人口17.2万人(其中因灾返贫人 口6.7万人),贫困面达17.6%。至2000年,累计完成“两西”建设、 扶贫开发投资3.42亿元,共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881个。落实全省“ 兴西济中”扶贫战略,累计安置移民19232户77960人,其中中南部移 民7810户34651人,县内搬迁移民3404户14291人,新疆劳务移民8018 户29018人。建成移民村22个,移民社44个。通过多年扶持发展,绝大 多数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达到或接近当地水平。2001年后,22个移民 安置村和甘州区安阳、花寨、平山湖及肃南县马蹄、明花等5乡41村, 继续被列入全省扶贫开发扶持范围。2011年,国家出台人均纯收入2300 元的贫困人口界定新标准,经测算甄别,全市有扶贫对象4.17万户 13.21万人,其中移民安置区有贫困人口1.4万人,祁连山浅山区10.62 万人。
  2009年,以扶贫开发项目为载体,全市完成省上安排的扶贫项目资金 1010万元,全市农村有1671个低收入人口脱贫,有937户绝对贫困人口 基本解决温饱。完成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08万元,整修村社道路4.82千 米,建成暖棚畜舍150座、氨化池20座、高效日光温室30座,衬砌渠道 6.2千米。完成财政扶贫资金700万元,在移民区新打配套机井16眼,衬 砌渠道17.3千米,铺设人饮管道2.2千米,整修乡村道路12.5千米。
  2013年4月,省上将祁连山浅山区28个贫困乡镇(不含临泽县倪家营乡 )纳入全省国家片区外“插花型”贫困片带扶持范围,当年完成2.7万 人的减贫任务,扶贫对象减少至5.5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 甘州、肃南两县(区)实现整体脱贫。
  至2015年,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63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内。 甘州、肃南、山丹、民乐、高台5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先后整体减贫 摘帽。
  (一)争取项目 2000年以后,国家扶贫开发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争取 国家专项扶贫项目资金,至2009年,省上累计下达本市专项扶贫资金 8783.2万元,年均878.3万元。2011—2013年,安排扶贫资金6723万元 (山丹县1556万元、民乐县1673万元、肃南县1003万元、甘州区1187 万元、临泽县533万元、高台县646万元)。“十二五”时期,全市争取 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3亿元,组织实施小型水利、林业、草畜、道 路、学校、卫生所、农民培训等885项扶贫开发项目。
  (二)基础设施建设 1996年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贫困 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48 个,项目村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公益设施显著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初具 规模。山丹县全面实施全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开展通村道路、安全 饮水试点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83万元,建成通村公路15条90.2千 米,解决12579户5.6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肃南县全力实施全省交通 先行示范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3亿元,实施公路改造及道路畅通工 程45项414千米,21个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2015年,根据贫困 村发展需求,实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市县(区)专项扶贫资金、结转 结余存量资金、当年预算超收资金、财政各项涉农资金“五个倾斜”, 市、县(区)财政整合资金6.07亿元,集中用于6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 设、富民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贫困村改造危房957户(建档 立卡贫困户361户)、改造门面93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32户),建 成通村道路481千米、村内道路129.42千米,完成12个贫困村饮水安全 项目、肃南县黄草沟村农网升级改造和大都麻村低电压治理工程项目, 建成文化广场62个,新建村卫生室10个、幼儿园15所。
  (三)扶贫成效 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长至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 入达10823元,贫困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300元增加 到5600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贫困村饮水安全、通村 道路、幼儿园(学前教育)、动力电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贫困户危 房得到改造,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由统购改为合 同定购政策,张掖农村涌现出一批种养加专业大户,农民到集镇出售农 副产品,形成一批小型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业产业化开始显现。1995年 ,地委、行署作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1996年起,全面实施农 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立足资源优势,明 确主攻方向,强化目标管理,全区确定的14个农、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水平逐步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是年底,全区 建成经济林万亩乡24个、千亩村185个、百亩社1084个、十亩户1083户 ;养猪10口以上、养羊100只以上、养牛10头以上养殖专业大户52927 户,新增3050户,占总农户的22.5%。全区13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设进程加快,新建和在建的11个万头猪场5个万只羊场、5个千头牛场 大部分建成投产,发挥效益。10个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建设初具规模。农 村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各类交易市场达142个,有13万人进入流通领域 ,集市贸易成交额达7亿元。全区60%以上的农户参与贸工农、产加销 一体化经营,50%以上的农副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2000年,地委、行署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 调减1.25万公顷,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2∶28调整为52∶48。林业突出 经济林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临泽红 枣、锦丰梨、早酥梨和杏、李、葡萄等杂果,当年定植面积3627公顷, 其中红枣定植19.87公顷。畜牧业品种改良方面,引进皮埃蒙特、利木 辛、夏洛莱、德国黄牛4个肉牛新品种冻精3万支,改良牛1.68万头;引 进波尔山羊原种公羊1只,冻精7300粒,授配1671只,产羔181只。瘦 肉猪改良13.2万只,其中华特猪9.7万口。完成种草面积2.69万公顷, 建立优质牧草种植基地233.33公顷。
  2005年,全市继续稳步推进粮食、种子、瓜菜、轻工原料产业基地建设 ,发挥产业优势,农村经济结构渐趋优化,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一、 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68∶20∶12调整为63∶23∶14。各类农作 物繁种面积达6.17万公顷,瓜菜种植面积达2.36万公顷,轻工原料面积 8.53万公顷;标准化生产田达3.33万公顷,占总面积66%。其中建立 精品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万公顷。2010年,全市开工建设博丰肥牛开发 有限责任公司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项、嘉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 公司2万吨果蔬恒温库及冷链物流项、高原圣果沙棘开发有限公司2000 吨沙棘加工、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4000吨黑番茄加工、屯玉绿源种业 有限公司2万吨种子加工生产线、草原惠成公司1000吨熟食品生产线等 12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项目,完成投资3.96亿元,新增农产品加 工能力13.6万吨。累计建成龙头企业214家,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 上的138家,1000万元以上的67家,上亿元的9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 加工企业年加工消耗农产品180万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类农业产 业化基地面积19.3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2%;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 17.53万公顷。
  2015年,发展畜牧养殖、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 中药材、食用菌、林果四大特色产业。完成玉米制种6.47万公顷、蔬菜 3.6万公顷、马铃薯3.07万公顷、中药材1.5万公顷、各类设施栽培1万 公顷(日光温室6000公顷、钢架大棚4000公顷),食用菌产量3万吨, 新增林果面积3000公顷。新发展设施农业853.33公顷,其中日光温室 274.2公顷、钢架大棚576.73公顷。
  一、主导产业
  1996年以后,张掖农业种植结构几经探索调整,至2015年,稳定形成草 畜、林果、瓜菜、制种四大主导产业。
  (一)瓜菜产业 1996年,全区瓜菜种植面积9600公顷,产量41863.66 千克。2015年,全市瓜菜(含黄花菜)种植面积2.88万公顷,建成千亩 设施瓜菜示范点28个、百亩瓜菜示范点40个。甘州区建成以城郊梁家墩 、新墩、长安、上秦4个乡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1.34万公顷蔬菜 基地。全市日光温室每座(0.5亩)收入1万元以上,钢架大棚每座 (0.3亩)收入0.5万元以上,塑料小拱棚亩均收入0.8万元以上,种植 设施瓜菜的农户年均收入0.8万~1.2万元,最高达5万元,人均收入 5500元左右。全市共引进辣椒、豆角、茄子、西红柿、西瓜、南瓜、黄 瓜、甘蓝等10大类200多个名优瓜菜新品种,示范面积3万公顷,应用无 土栽培、臭氧杀菌、二氧化碳施肥、多茬高效栽培、沼气循环利用、无 公害生产、集约化育苗、防雾滴耐化功能膜、高温闷棚等技术10项,推 广面积5.3万公顷。
  2015年,全市有蔬菜加工企业34家。共建成大型瓜菜批发市场2处,中 型瓜菜批发市场5处,瓜菜销售超市30家。组建100多支瓜菜运销队伍, 设有89个小型瓜菜销售网点,日平均销售各类瓜菜1424吨,日成交额 200万元左右。
  (二)种子产业 1996年,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制种面积为8200公顷, 其中玉米制种2000公顷、其他农作物制繁种6200公顷。共引进、选育、 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47个,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2001开始,玉米制种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全市各类农作物繁育制种面积8.03万公顷,其中玉米制种 6.47万公顷、其他农作物繁育制种1.56万公顷。杂交玉米标准化生产技 术推广面积达100%,实现全覆盖。繁制的农作物种类30多种,品种( 组合)达300多个。涉及6县(区)的54个乡镇、415个村、15.7万农户 ,占总农户数的62%。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平均达4.5亿千克,种子供 应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市级玉米制种 基地,产值突破23亿元。
  (三)制种企业 1996年起,全区贯彻落实《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种子法》等法律法规。2000年,共有种子生产单位19家,其中国有种子 公司6家、原良种场6家。2010年,全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84家,其中从 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45家,非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39家。建成 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28条、 果穗烘干线21条,总投资超过10亿元,年加工能力达4亿千克以上。
  2015年,全市玉米种子企业由2013年的76家兼并重组减少到59家。其 中外地集团企业投资的子公司21家、分公司2家,占39%;本地投资设 立的法人企业36家,占61%。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果 穗烘干线58条、籽粒烘干线60条、加工包装线35条,加工能力达5亿千 克以上。在种子企业中,AAA+级企业9家,AAA级企业19家,AA级企业 22家,A级企业1家。
  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前身为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系中国种子集团 有限公司与美国孟山都公司合资兴办的全国第一家经营玉米等大田作物 种子的中外合资种子企业。1996年创建张掖分公司,是最早到张掖投资 发展种子产业的外来企业。随着公司质量管理措施的逐项落实,种子质 量不断提高,在农业部抽检中,合格率100%,质量居全国第四、全省 第一。1996—2015年,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制种面积由开始的200公顷 发展到1.13万公顷,累计制种近4万公顷,共向制种农户兑付制种款7.6 亿元。
  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创办,是集选育、生产、经营为一 体的民营科技企业。注册资金1.01亿元。公司有员工95人,其中科研人 员28人,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人。建立 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2000余公顷,具备年加工销售玉米种子2.5万吨的 生产能力。在张掖建立科研基地18.67公顷,在国内东北、西北和黄淮 海不同生态区建立15个育科测试站,占地面积23.2公顷,在海南建立南 繁基地4.67公顷。年投入资金500万元,通过南繁北育开展玉米新品种 选育工作。已选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玉米新品种20个,分别通过甘肃、新 疆、陕西等8省(市、区)的审定,并在适宜种植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累计推广面积达133.33多万公顷。先后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和产业 化项目12项,有9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在甘肃、陕西、吉林、宁 夏、青海、新疆等地的玉米主产区建有自有品种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 系和产品追溯系统。
  张掖市丰乐种业有限公司 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2006年9月,丰乐种业在张掖市注册成立独资子公司——张掖市丰乐 种业有限公司。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分别设有8个制种技术指 导站,经营场地20多万平方米,办公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水泥种 子晒场70万平方米,标准化检验室100平方米。检验设备齐全,拥有种 子加工设备29台套,年加工能力8000万千克。
  临泽屯绿源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由临泽绿源种业与山西屯 玉种业合资组建,注册资金3000万元。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产、加、销、育、繁、推一 体化经营,主营业务为玉米杂交种子。资产总值7365万元,在临泽县种 子园区建有占地12.66万平方米的种子加工中心,有种子低温储藏库房 8000平方米、省级标准化实验室以及种子晒场7万平方米。有1200吨/ 批(次)果穗烘干线1条、20吨/小时脱离生产线1条和加工能力达10吨/ 小时的种子烘干线2条,有974台(件)计量加工机械和配套的检验仪器 设备。在临泽县境内有玉米杂交种标准化生产基地近2000公顷,累计带 动3万多户制种农户经济收入显著提高,累计上缴税金1500余万元。 2007年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所产种子连续18年经国家检验机关 检验,质量体系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生产的玉米种子合格率、产品销售 率、合同履约率均保持100%。先后被省种子管理站命名为“甘肃省种 子质量信得过单位”,被省经贸厅命名为“甘肃省中小型企业千户百强 工程优秀企业”,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质量万里行、质量大家 行活动定点单位”。2009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 重点龙头企业”,同时被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 位”称号。连续10年被市种子协会评定为“重质量守信用AAA级企业” ,连续3届被省消协评为“省推荐诚信单位”,生产的“屯玉”牌玉米 杂交种被认定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甘肃种业有限公司 集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省 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兰白 改革试验区创新型企业。公司有员工108人,专业技术人员70多人,其 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0%。在甘肃河西走廊 建立有规模化玉米制种和对外蔬菜制种基地。年玉米制种2000公顷左右 ,生产玉米杂交种子约1300万千克;对国外蔬菜、花卉制种500亩,年 出口制种约20吨,种子远销美国、瑞士、荷兰、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 区。在省内设有委托经销处500多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 精量小袋包装种子2000吨左右,连续多年被甘肃省种子协会评为“诚信 种子企业”。在甘肃省泾川县设泾川研发中心,试验用地近10公顷,在 海南建有南繁基地3.33公顷,有5个玉米品种、3个油菜品种通过省级审 定。在张掖市甘州区建立张掖分公司,占地面积10余公顷,配备了完善 的加工、储藏、检验设备,拥有1000吨/(批)果穗烘干线2条、10吨/ 小时小袋产品加工线2条、出口蔬菜种子果实集中生产线1条、蔬菜种子 加工线1条,具备年加工玉米种子2000万千克和5万千克出口蔬菜种子的 能力。
  甘肃兴达种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总资产 808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446万元。是中国农业银行的“A”级信用等 级企业。公司连续12年被评为张掖市种子生产重质量、守信用“AAA” 级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AAA+”级企业。2006年被批准为“甘肃省农 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被甘肃省种子协会评为“2006— 2008年度甘肃省诚信种子企业”。2013年被评为“2011—2012年度甘 肃省诚信种子企业”。建成200吨、500吨、1100吨的果穗烘干生产线3 条,建成每小时烘干籽粒10吨的生产线3条,建成日分装240吨的小包装 分装生产线1套。2003年成立科研开发部,有科研人员7人,共育出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4个,其中普通玉米品种12个、甜玉米新品种1 个、糯玉米新品种1个。公司在海南、新疆、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 建立试验点。制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333.33公顷左右,有4000多农 户参与种植,种植农户每户增收2500多元,并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 糠醛化工产业的发展。
  二、龙头企业
  1996年以后,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至2005年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 11家,新增骨干龙头企业11家,累计达116家,新增加工能力7万吨,累 计达250万吨。评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有8家进入省级行列 ,2家跻身国家级行列。以草原兴发等为代表的草畜产品加工龙头群体 13家,形成35万吨草和90万头(只)牛羊的加工转化能力,畜产品加工 率达30%以上;以中种、金源等为代表的种子加工龙头群体31家,形成 50万吨种子加工能力,加工率达100%;以甘绿脱水菜、祁连葡萄酒等 为代表的果品蔬菜加工龙头群体26家,形成蔬菜加工能力15万吨,蔬菜 加工转化率和分级分类包装率分别达30%和40%以上;以金龙马铃薯、 瑞源麦芽厂等为代表的轻工原料加工龙头群体35家,形成加工转化能力 6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40%。
  至2015年,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94家,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 率达6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56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18 家,1000万元以上164家,100万元以上238家,初步形成种子、瓜菜、 食用菌、脱水蔬菜、马铃薯、番茄酱加工六大类龙头企业群体。市级以 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6家,其中:高台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被认 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 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甘州区被认定为国家 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甘肃省银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甘绿脱水蔬菜股 份有限责任公司、临泽天森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山丹马场丹马油脂 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华瑞麦芽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 限责任公司临泽分公司、张掖市四通蔬菜脱水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金源 种业开发有限公司等26家为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996年以后,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涌现出一批科学理财、民主管理、 效益共享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品种有粮、棉、油、鸡、猪 、羊、牛、鱼、瓜、果、苗木、菜、菌、花卉、马铃薯、中药材和特色 产品等28个门类近100个品种。2005年,国务院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 实施条例》,开始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至2015年底,全市建成各 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7000多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554个,带动农户 17.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建一个组织、 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形成一批养殖村、果 树(葡萄)村、蔬菜村、药材村等专业村。其中建成市级合作示范社 147家,省级示范社64家,国家级示范社17家,有8个合作社被授予“全 省百强合作社”。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46个,获得专利技术1项,实施 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305个,拥有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48个,无公害 农产品产地认定41个。甘州区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訾家寨”商标获全 省著名商标称号。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金花寨”小米获甘肃金 奖农产品和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肃南县飞天刺绣合作社的刺 绣手包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产品创意银奖。
  第五节 农村能源建设
  一、节柴省煤改灶、改炕
  1996—2003年,全市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1148.85万元。建成太阳灶 1412台,太阳能硅电池248户,省柴节煤5000户,节能炕7200铺,太阳 能热水器7529.2平方米,塑料大棚47.33公顷,暖棚畜舍1510间,太阳 能暖房18户2540平方米。至2015年底,累计建设节柴省煤灶13.04万户 ,推广太阳能灶12.03万台,节能炕15.28万铺,太阳能热水器7.87万 台,户用太阳能房23.61万平方米。节能炉使用户5.84万户。
  二、沼气池建设
  1996—2003年,全市共建“四位一体”沼气池4235个。2006年,农业 部、国家发改委下达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17760户,总投资6216万元 。至2010年底,60个乡镇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66360户,占全市适宜建 沼气池10万户的60%以上;建成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401处,平均每 165户有1处服务网点。建成养殖小区沼气联户工程4处,大中型沼气工 程3处,秸秆气化站2座。争取中央国债投资10061.97万元,省财政补 助资金78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245.04万元,群众自筹16312.38万元 。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综合效益明显。
  2011年以后,加快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至2015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 6.9万户,总投资2.73亿元;建设乡村服务网点429个,总投资2307.7 万元,县级服务站4处;建成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8个,大中型沼气发 电项目7个,集中供气项目3个。争取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生态循 环利用项目1处,实施大型沼气工程,提高了粪便利用率,并形成“粪 便(秸秆)—有机肥(沼渣、沼液)—有机食品(有机水果、有机蔬菜 )”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第六节 农村经营管理
  1996年以后,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制 度》,以县(区)为单位实现会计账簿、收付款凭据、记账方法“三统 一”。每年农业、民政、纠风办组成检查组,开展财务检查。各级农业 部门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管理,配合财政部门开展转移支 付资金、惠农政策资金检查,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2000年,按 照省委《关于开展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实行四权不 变的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至2003年,全市913个村的账务全部移交 乡(镇)经管站,实行委托代管。
  2011年10月,农村开展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清产核资, 至2012年6月底,6县(区)、60个乡镇、834个村全面完成“三资”清 产核资。共清出资金资产21.9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21亿元,固定资产 16.5亿元。清出资源189.19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69.63万公顷( 耕地20.23万公顷、园地2000公顷、林地6.12万公顷、牧草地140.93万 公顷),其他2.14万公顷;建设用地4.993万公顷(居民宅基地2.92万 公顷、村办公用地1466.7公顷、公益事业用地1933.3公顷、交通用地 6933.4公顷、其他用地1.0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4.57万公顷,开发 经营资源26.01万公顷。村级债务3.42亿元,村级债权1.17亿元。
  至2015年,全市60个乡镇农村委托代理会计制度运转正常,农村集体资 产管理规范。人员由过去的144人增加到212人。乡镇、村开通农村集体 “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实现全覆盖。高台、临泽两县被农业部命名为 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第二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作物生产
  一、粮食作物
  (一)小麦 小麦是张掖市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96年,全区小 麦种植面积7.47万公顷,总产量42.38万吨,单产6000千克/公顷。 2005年,小麦播种面积4.09万公顷,总产量25.71万吨,单产6300千克 /公顷。2015年,种植面积4.72万公顷,总产量30.97万吨,单产6561 千克/公顷。
  1996年以后,小麦种植以春小麦为主,种植区域主要在山丹、民乐、高 台和甘州区,通过引进、试验、筛选、改良新品种等措施,小麦最高单 产达11550千克/公顷。主要种植品种有宁春39、陇春26号、陇辐2号、 宁春42号。2012年,引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2013年在民乐三堡 镇示范田测产,单产达11550千克/公顷。借鉴旱作区种植模式,在山丹 、民乐、甘州3县(区)冷凉灌区开展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试验 ,在减少1次灌水的基础上小麦产量不下降(保持在9000千克/公顷左右 ),为该区域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二)玉米 1996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2.31万公顷,产量27.99万吨 ,单产11321千克/公顷。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8.55万公顷,产量 70.15万吨,单产8205千克/公顷。与1996年相比,面积增加6.24万公 顷,产量增长42.16万吨,亩均效益大幅提高。种植的大田玉米品种主 要有金凯3号、正德305、兴达1号、金凯265、金源早247、南玉8号、 东单11号、中玉9号、富农1号、先玉335、甘鑫2818、兴达3号等。 2014年,甘州区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选用张掖多成种业公司的中晚熟品种 正德305,建立1000公顷的高产创建示范片,亩种植密度达6000株,经 省、市专家对正德305青贮生物量现场测产,测得青贮产量为10.09万千 克/公顷,籽粒产量平均达1.88万千克/公顷,创张掖历史高产。
  (三)高粱 1996年,全区高粱种植面积80公顷,总产430吨。主要集 中在川区的临泽、高台等地。2010年以后,因食用性、商品性差,基本 不再种植。
  (四)马铃薯 主要以民乐、山丹、甘州和高台4县(区)种植为主,年 种植面积2.67万公顷以上,产量100万吨以上,平均单产3.75万千克/ 公顷。依托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 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下,形成“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1996年,全 区马铃薯种植面积3147公顷,平均单产5720千克/公顷,总产1.89万吨 。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93万公顷,平均单产7.66万千克/公顷, 总产22.45万吨。主要品种有大西洋、夏波蒂、布尔斑克、定薯1号、陇 薯6号、陇薯8号、LK99、克新1号、荷兰15、甘农薯5号,其中大西洋 、陇薯系、克新系列为主要加工型品种。
  (五)谷子 是沿山乡镇干旱地或半干旱地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1996 年,全区谷子种植面积1000公顷,单产2428千克/公顷,总产2428吨。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和地膜穴播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高产 田单产达1.05万千克/公顷。2015年,谷子种植面积1667公顷,单产 3779千克/公顷,总产6300吨。推广的新品种主要有陇谷10号、张杂谷 3号、张谷6号等。
  (六)豆类 1996年,全区豆类种植面积767公顷,产量0.73万吨。 2005年种植面积320公顷,产量5700吨。2015年种植面积100公顷,产 量900吨。主要以大豆、蚕豆、豌豆为主,种植区域以高台、肃南、民 乐3县为主。
  (七)水稻 1996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000公顷,总产1.09万吨,单 产11670千克/公顷。2005年以后,随着气候变化、种质资源退化及节 水农业的发展,年种植面积不足70公顷。2015年全市水稻面积13公顷、 总产约140吨。
  二、经济作物
  (一)油料
  1.油菜 6县(区)均有种植。菜籽含油率高,是主要的食用油料。油菜 主要以春播油菜为主,集中种植区域为民乐、山丹两县,甘州、高台等 地少量种植。1996年,全区油菜种植面积3215公顷,产量8700吨。 2001年种植4785公顷,产量1.56万吨。主推品种为青杂3号、青油2号 、青油14、华协1号、陇油5号、陇油4号、青杂4号、青杂5号、冠油杂 812、圣光401。2015年,全市油菜播种面积6005公顷,总产量1.82万 吨。
  2.胡麻 胡麻籽是张掖重要食用油料,麻杆是麻纺工业的主要原料。 1996年,种植面积2287公顷,总产3636吨。2001年,种植2750公顷, 总产量6600吨。2010年,种植2787公顷,总产量8946吨。2015年,种 植1407公顷,总产量4010吨。
  3.油葵 油葵种植时间较长,但面积不大。2010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种植面积扩大。2015 年,油葵种植面积达2033.33公顷,总产3812.5吨。
  (二)瓜类
  1.西瓜 6县(区)均有种植。1996年后,重点种植郑杂3号、郑杂5号 、新红宝、丰抗88等,适宜种植早、中、晚熟品种。是年西瓜种植面积 670公顷,单产39810千克/公顷。2005年,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180公顷 和41100千克/公顷。主要集中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2015年 ,全市西瓜种植面积715.5公顷,亩收入2896元。品种以金城5号、西 农8号、丰抗88号、金星1号等为主。
  2.甜瓜 1996年后,主要种植介于薄皮与厚皮甜瓜之间的品种,含糖量 较高,品质和口感较好。2000年起,早春大棚栽培甜瓜面积逐年增大, 2005年58公顷。大棚甜瓜主要分布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 2015年,全市大棚甜瓜主要栽培甘甜1号、运蜜1号、红橙脆及沙蜜1号 等品种。
  (三)蔬菜
  果菜类蔬菜有辣椒、黄瓜、西红柿、南瓜、番瓜、冬瓜,叶菜类蔬菜有 大白菜、菠菜、小白菜、芹菜、莴苣(生菜)、香菜、甘蓝(包心菜) ,根菜类的有白萝卜、胡萝卜、菊宇,葱蒜类的大葱、大蒜、韭菜,荚 豆类的有菜豆、豇豆、豌豆、蚕豆,食用菌类有蘑菇、平菇、香菇,多 年生的有黄花菜、香椿等。
  1996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846.66公顷,总产38.5万吨,亩产不到 2900千克,商品率低,生产效益不高,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2015年,全市蔬菜(含黄花菜)种植面积2.88万公顷,总产169.3万吨 ,其中设施瓜菜1.01万公顷。引进瓜菜新品种200多个,栽培技术50多 项,其中太空育种占有一定份额。累计建成高原夏菜标准园、设施蔬菜 标准化小区93个,育苗中心16个,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类产品 86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达3.4万公顷。按照“统一品牌、抱团发 展”理念,统一注册“金张掖夏菜”集体商标,蔬菜产业进入品牌化发 展阶段。
  1.黄瓜1996年后,菜农开始选用高产杂交品种。温室黄瓜以津春3号为 主,甘丰11号、甘丰8号等品种为辅。2000年起,绿黄瓜主要有富尔系 列、津研系列、津科系列和绿亨系列等10多个品种。白黄瓜品种较少, 主要有天津白叶三和白条端阳地等。
  2.辣椒 早春大棚辣椒主要品种为山西尖椒、宁夏大羊角,其次为陇椒1 号、陇椒2号、陇椒3号。日光温室品种有陇椒2号、猪大肠等。
  3.西红柿 露地栽培主要品种有早丰、强丰、霞光、陇番5号等。日光温 室和塑料大棚栽培除上述品种外,还有美国大红、佳粉15号、同辉、中 疏4号、红元帅、新世纪等。
  4.萝卜 张掖萝卜夏种秋收,果大、产量高。耐贮运的晚熟萝卜主要有 大青皮、翘头青、露八分等。早春小拱棚早熟红萝卜品种有一点红、五 月红、大红袍等。早春大棚早熟品种有顶上盛夏、招福、幸福、双日等 。
  5.白菜 品种有北京大白口、抱头青、宁新青等。早熟大白菜有强势、 强春、强生、四季白菜等。
  6.茄子 农户自食种植的茄子以红泡茄居多。温室、大棚茄子以紫长茄 和产量较高的牛心茄为主。其他品种有汉中长茄、天秀长茄、快圆茄、 黑将军等。
  7.西葫芦 有长蔓型和短蔓簇生型两种,多在院落地头零星种植。大棚 温室商品品种均为短蔓簇生型西葫芦,主要品种有早青1代、阿兰、京 葫1号等。
  8.油菜 (小白菜)春种油菜多为大棚种植,品种有四月漫、五月漫、 绿兴、绿秀、四季青等。
  9.甘蓝 早春种植的早熟甘蓝品种主要为甘21号、京研四季、春甘三号 等,多为大棚间作套种选用。晚熟品种有冬秀1号、冬秀2号、苏甘8号 等。
  (四)中药材 1998年,中药材在民乐、甘州、肃南等地开始零星种植 。2001年,全区种植面积3446公顷,产量0.97万吨。主要种植甘草、 孜然、红芪、黄芪、板蓝根、芦芭子、薄荷、生地、丹参、柴胡、白芍 、党参、芍药、红花、茴香、防风、黄芪、大黄、王不留行、麻黄、木 香、小茴香、秦艽、独活、羌活、山楂、当归、藁本、贝母、知母、决 明子、车前子、黄檗、瓜萎、牡丹、银杏、枸杞、菊花、杜仲、荆芥、 紫苏、蒲公英、桔梗、黄参、连翘、玄参、白芷、牛膝、射干、益母草 、三七、丹参、天南星、木香、白术、百合、葛根、芦荟、芫荽、曼陀 罗、菊花、茵陈、萱草根、牵牛子、苦参、莱菔子、麦芽、玻璃菊、肉 苁蓉等70多个品种。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公顷,产量达 7.99万吨。
  (五)啤酒大麦 张掖大麦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以啤酒大麦为主,兼种 少量的裸大麦(青稞),主要用作制造啤酒的工业原料。1995年,种植 面积3133公顷,总产636.6吨。2008年,种植面积19940公顷,总产 12.1万吨。2015年,种植面积7160公顷,总产3.78万吨。
  (六)食用菌 1996年,开始零星种植。2007年,山丹县从永昌县引进 双孢菇试种取得成功。2015年,有10家大公司、40家小微公司带动 2000余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加工和销售,建成3个省级食用菌平台。 栽培种类增加到双孢菇、金针菇、香菇、杏鲍菇、草菇、海鲜菇、银耳 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万吨和2.5亿元。
  第二节 农业科技推广
  一、新品种推广
  1996—2015年,引进培育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谷子等农作物新 品种869个,引进培育蔬菜品种838种,适宜推广的品种有418种。
  (一)玉米 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北农208、保玉7号等,大田玉 米品种有金凯3号、南玉8号、东单11号等。
  (二)小麦 品种有宁春39、陇春26号、陇辐2号等。
  (三)啤酒大麦 主推品种为甘啤4号、垦啤2号、新甘啤4号和甘啤5号 ,引进推广甘啤6号新品种。
  (四)油菜 以青杂3号、青油2号、青油14等为主。
  (五)马铃薯 以大西洋、夏波蒂、布尔班克、定薯1号、陇薯6号等为 主。
  (六)谷子 以陇谷10号、张杂谷3号、张谷6号等为主。
  (七)大豆 主要品种有陇豆2号、中黄35号等。张掖市宏顺通现代农业 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级农艺师张大跃于2014年12月主持培育出杂交大豆品 种“张豆1号”,2015年9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二、种植技术推广
  1996年开始,重点推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 雨沟播、平圆椒1号套种高粱栽培、蔬菜尾菜堆肥、尾菜半堆半沤法、 尾菜采用沤肥袋处理利用、节水种植等7项技术。
  (一)禾谷类作物 推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增密栽培技 术,适宜推广的玉米品种有先玉335、中单909、良玉88、良玉99、农 华101、DL1101、M751、登海618、联创808、M753、正德305等。
  (二)地膜覆盖应用技术 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 2007年以来,在民乐、山丹两县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上区域试验示范, 产量达34500千克/公顷,比常规垄作增产17%。推广半膜平铺开沟起垄 沟灌节水种植技术,至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3万公顷。推广半膜垄作 沟灌间作绿肥高效节水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350公顷。推广垄膜沟灌多 种作物间作高效节水技术,加工番茄半膜垄作沟灌间作小麦,增产小麦 2228千克/公顷,增收3800元/公顷;马铃薯半膜垄作沟灌间作玉米, 增收玉米3000千克/公顷以上,增收4500元/公顷以上;西(甜)瓜半 膜垄作沟灌套间作马铃薯,增收马铃薯2.25万千克/公顷,增收2.25万 元/公顷;小麦垄作沟灌间作玉米,产小麦3900千克/公顷,产玉米1.2 万千克/公顷,效益2.1万元/公顷左右,较单种小麦收入增加1.2万元/ 公顷以上。
  (三)蔬菜种植技术 推广平圆椒1号套种高粱栽培技术,亩节约成本 300元左右,亩增收200元以上。推广尾菜堆肥技术,采取选择堆肥场、 尾菜前处理、翻堆、腐熟判断等技术,具有保水性、透气性及渗水性, 推广尾菜半堆半沤法技术和尾菜采用沤肥袋处理利用技术。
  三、设施农业
  (一)设施农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引进张掖示 范成功。2001年,日光温室累计达2282.8公顷,日光温室蔬菜平均亩 产4187千克。先后引进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葫芦、西瓜六大类 新品种600余个,筛选出适宜栽培品种100多个。引进、推广二代节能日 光温室建造、温室滴灌、瓜菜嫁接、反季节栽培、立体化种植等技术58 项。2008年,市委、市政府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战略,落实优惠 政策,强化示范带动,完善配套服务,推广提质增效技术,设施农业得 到快速发展。至2015年,全市塑料拱棚、钢架、水泥骨架大棚1.01万公 顷,全部投入生产。
  (二)设施农业效益2015年,全市设施瓜菜面积1.01万公顷,产量 60.6万吨,产值9.09亿元。其中日光温室6287公顷,产量37.72万吨, 产值67899.6万元;钢架大棚3813公顷,产量22.88吨,产值23000.4万 元。日光温室每座(1亩)收入1万元以上,钢架大棚(0.5亩)收入 3000元以上,种植设施瓜菜的农户年收入8500~10000元,最高达4.5 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左右。建成以甘州区为主的韭菜、黄瓜、西红柿 种植基地,以高台县为主的西葫芦种植基地,以临泽县为主的茄子、辣 椒种植基地,以山丹、民乐两县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18 个千亩以上瓜菜生产基地,总面积6334公顷。
  第三节土壤肥料
  一、土壤类型
  辖区内耕地土壤类型包括农业土壤、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三大类 区。归纳为21个土类、55个亚类、74个土属。土类为高山寒漠土、高山 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 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灌漠土、潮土、草甸土、林灌草甸土、沼泽 土、泥炭土、盐土、风沙土、龟裂土、石质土。其中农业土壤有灌漠土 、潮土、耕灌土。
  二、土壤改良
  1996年以后,总结推广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少耕免耕、 土壤深耕、拉沙压碱、改良盐碱、种植绿肥、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 等新型农业技术,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增施有机肥 在日光温室蔬菜、加工番茄等高附加值作物上,施用量为 5000~8000千克/667平方米,小麦、制种玉米等作物施用量2000~ 4000千克/667平方米,实现95%以上的有机肥料还田。
  秸秆还田 推广制种玉米机械收割,实现秸秆还田。在山丹、民乐两县 推广小麦、大麦高茬收割,结合秸秆翻压还田。
  种植绿肥 在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5县(区)种植小麦的地块 ,推广复种绿肥,年均种植面积1万~1.3万公顷。
  山粪滩粪还田 在农闲季节引导农民到牧区拉运山粪和滩粪,使30%~ 40%的山粪和滩粪还田。
  高温堆肥和大坑沤肥 在蔬菜种植区和日光温室推广使用高温堆肥和大 坑沤肥。
  防止土壤盐渍化 主要以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以防止土 壤返盐和次生盐渍化为主。采取增加有机物料用量、秸秆还田、复种绿 肥等措施,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合理灌溉 ,灌排配套,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实施秋泡和伏泡地,控制地下水位和土 壤返盐;因土种植,合理轮作,在盐渍化较重的土壤上种植较耐盐作物 ,如甜菜、水稻、葵花、棉花、紫花苜蓿等;加强田间管理,推广掺沙 压盐碱、中耕除草、伏翻晒地、立垡越冬等田间管理技术;开挖排盐渠 道,控制地下水位。
  三、肥料施用
  1996—2005年,全市每年化肥施用总量26.5万吨。其中氮肥14.7万吨 ,磷肥8.8万吨,钾肥2.5万吨,其他肥料0.5万吨。2005年开始,相继 在各县(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7万公顷,配 方肥推广面积9.33万公顷,增产显著。
  (一)有机肥料
  1.农家肥 家畜粪尿及人粪尿占农肥总量50%以上。1996—2005年,年 均积肥495万~672万吨,施肥面积11万~12.8万公顷,亩均施肥约 3000~3500千克。2006—2010年,年均施积肥360万~525万吨,施肥 面积8万~10万公顷,亩均3000~3500千克。2011—2015年,年均施积 肥300万~420万吨,施肥面积6.67万~8万公顷,亩均3000~3500千克 。农家肥主要作基肥(底肥)或种肥,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溜施) 、穴施3种。大面积推广挖窝埋肥技术,地膜玉米、地膜西瓜、复种白 菜等作物栽培种应用较为普遍。
  2.绿肥 境内种植绿肥有两种方式:冬小麦浅耕灭茬时撒种芸芥、箭舌 豌豆、油菜、毛苕子、小豆等,伏天深耕翻压作绿肥;紫花苜蓿种植2 ~3年后翻耕种植小麦、玉米等喜氮作物。1996—2005年,每年平均种 植绿肥2.46万~2.6万公顷。2006—2015年,年均种植1.65万~1.8万 公顷。
  3.秸秆还田 是指小麦高茬收割和玉米根茬还田。2015年,全市小麦高 茬还田4.28万公顷、77.1万吨,玉米根茬还田2.66万公顷、59.85万吨 。
  (二)化学肥料 施用的化肥主要有磷铵、硫铵、硝铵、尿素、氯化钾 、过磷酸钙、磷二铵及配方肥等。2005年以前,本地产化肥有碳铵、硝 铵、尿素、过磷酸钙。年施用量21.2吨,占化肥总用量的74.4%。 2005年后,本地化肥厂逐步停产,施用化肥全部从外省区调进。2005— 2015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随着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呈现稳中有增态 势,但单位面积(667平方米)使用量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化肥使用总 量(实物量)由2005年的27.44万吨增加到2015年29.89万吨,净增 2.45万吨;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由2005年的96.45千克降低到2015年的 88.68千克,降低7.77千克,其中氮肥减少6.97千克、磷肥减少3.63千 克、钾肥增加3.01千克,复合肥减少0.18千克,年均节约化肥投入成本 5800余万元。
  1.氮肥 施用的氮肥主要有尿素、硝铵、碳铵、硫铵四大类。1996— 2000年,年均施氮肥14.5万~14.7万吨,施用面积18.67万公顷,亩均 51.8~52.5千克。2001—2010年,年均施氮肥16.8万~17.2万吨,施 用面积25.3万公顷,亩均44.2~45.2千克。2010—2015年,年均施氮 肥17.2万~18.2万吨,施用面积25.3万公顷,亩均45.3~48.1千克。
  2.磷肥 过磷酸钙(普磷)占磷肥95%以上,其次为钙镁磷肥。1996— 2000年,年均磷肥用量8.5万~8.8万吨,施用面积18.67万公顷,亩均 30.14~31.4千克。2001—2010年,年均8.8万~9.2万吨,施用面积 25.3万公顷,亩均23.2~24.2千克。2011—2015年,年均8.6万~9.2 万吨,施用面积25.3万公顷,亩均22.7~24.24千克。磷肥主要作基肥 ,播种前翻耕入土。
  3.钾肥 主要品种有硫酸钾、氯化钾两大类。1996—2000年,年均钾肥 用量为2.5万吨,施肥面积18.67万公顷,亩施量为8.9千克。2001— 2010年,年均3.2万吨,施肥面积18.67万公顷,亩施量为11.4千克。 2011—2015年,年均3.8~4.1吨,施用面积20.2万公顷,亩均12.54~ 13.5千克。
  4.复合肥 主要品种为有机—无机复混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多 元复合肥等。每年施用总量在0.8万~1.2万吨,施肥面积2.67~3公顷 ,亩均施肥量40千克。
  (三)配方施肥
  2005年,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3万公顷。方法是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 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 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包括“测土、配方、配 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环节。2015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19.6万公顷。
  第四节 作物保护
  境内各类农作物病虫草害有270多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有60多种 ,列为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有18种,其中病害10种、虫害6种、杂草2种。 2011年开始,全市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 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疫情防控逐步系统化、规范化,防治 效率、效果、效益大幅度提高。
  一、预测预报
  (一)测报机构 1996年起,地区植保植检站固定1~2名专职测报员, 各县(市)分别固定1~3名专职测报员,各乡(镇)配备1名植保专干 。至2015年,市、县(区)、乡(镇)三级病虫测报体系健全。有病虫 测报站7个,专职测报员12名,配备交通工具和调查监测设备。甘州区 、临泽县为国家区域测报站。
  (二)测报制度 1996年开始,贯彻落实“五日一查,十日一报,特殊 情况随查随报”工作制度,根据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重新布局监测点 ,调整测报对象。2003年,市植保站、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与地方 电视台合作,制作专题片试行可视化电视预报,扩大情报覆盖面。2010 年,市植保站在农业信息网站发布《病虫情报》,采取网络传递信息。 至2015年,通过农业区域网、智能手机发布病虫情报,服务对象涉及种 子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
  (三)测报对象 1997年,山丹、民乐两县主测对象为小麦条锈病、田 鼠、马铃薯病毒病、环腐病、黑胫病、晚疫病、油菜跳甲,兼测对象为 地下害虫、豌豆夜蛾和果树害虫;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以玉米 红蜘蛛、地下害虫、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早疫 病、番茄白粉病、辣椒疫病、辣椒白粉病、白菜软腐病、果园球蚧、果 园红蜘蛛、设施蔬菜病虫害为主测对象。2011年,甘州、临泽、高台3 县(区)监测对象调整为玉米红蜘蛛、玉米瘤黑粉、玉米顶腐病、玉米 茎基腐、设施蔬菜病虫害、露地高原夏菜、地下害虫、加工番茄白粉病 、茎基腐、苹果蠹蛾,兼测玉米丝黑穗病、苗枯病、金针虫、蚜虫。 2014年,山丹、民乐两县把马铃薯窖藏病害、设施蔬菜病虫害、中药材 病虫害列为监测对象进行系统定点监测。
  二、新增病虫害
  1996年,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半年耕种半年闲的模式,形成周年 循环栽培方式,加之栽培方式不断改变和玉米制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农 田生态环境、田间小气候的变化,为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滋生、蔓延提供 了条件,导致有害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危害逐年加重,一些新发危险性 病虫害不断发生。
  (一)蔬菜
  1.黄瓜黑星病 1996年黄瓜黑星病传入山丹县,因发现早,控制及时。 虽经扑灭,但周边环境再次传入的趋势不容忽视。
  2.潜蝇 1997年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传入张掖,蔓延传播迅速,发 生面积达4666公顷,导致全市蔬菜田发生危害。经多年防治,2015年全 市发生面积下降至1100公顷。
  3.蓟马 2010年前后传入高台县,至2013年,在全县普遍发生,甘州区 、临泽县部分区域开始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发生面积达 1833.33公顷。
  (二)玉米
  1.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2012年春季植保部门对调入本市的玉米亲本种子 复检时发现疑似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带菌种子,通知调入企业进行处理 ,防止了疫情传播。
  2.玉米早衰 玉米种植普遍存在多年重茬问题,缺乏有效的轮作倒茬, 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养分失衡,造成玉米根系不发达、自身抗性 差,苗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致使制种玉米普遍早衰10~ 20天,个别敏感品种提前30天枯死,连作障碍成为影响制种玉米产量的 主要因素。至2015年,玉米早衰发生面积达3.33万公顷以上。
  3.玉米顶腐病 2000年以后,玉米顶腐病在制种玉米上开始发生,危害 面积较大。2011年发生面积达4466.67公顷,2015年发生面积达 9013.33公顷。
  三、植物检疫
  1996年以后,认真贯彻落实《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 则》,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大力开展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疫情普查、 疫情防控、对外制种疫情监测等工作。
  (一)产地检疫 1996年,逐步建立产地检疫申报制度,至2003年,产 地检疫面积4万公顷(次)。2006年1月起,开通绿色通道,在高速公路 服务区、火车站设立检疫签证室,实行24小时值班,保障绿色通道畅通 。全市设立检疫检查站7个,对过往车辆开展检疫检查,对带有检疫性 有害生物的车辆扣押或销毁,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外流。2008年,对调 入的所有亲本材料均进行抽样检疫,全市共抽取48家企业的129份样品 (玉米117份,蔬菜及其他12份)。市、县(区)两级植保植检站会同 工商、种子管理等部门开展市场检疫,共抽查门店184个,涉及玉米、 蔬菜、豆类及牧草种子72个品种,对没有标签或盗用标签、企业名称及 调入手续不全的经营户给予没收和罚款处理。2015年,共抽取检测91家 制种企业的亲本1234批次,对申报品种严格按照程序100%实施产地检 疫,检疫覆盖面积繁种面积的90%以上。是年,实施产地检疫总面积 5.96万公顷(次),占繁种面积的92.6%,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2172 份。
  (二)调运检疫 1996年,全区调运检疫1331批次6906万千克。2007年 起,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检疫检查站7个,对过往车辆开展检疫检查, 对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车辆扣押或销毁,杜绝检疫性有害生物外流。 至2008年,全市实施调运检疫15919批次、8.6亿千克,其中办理“绿 色通道”签证1965批次,检疫鲜活农产品2476万千克。2015年,实施 调运检疫达5334批次,检疫合格种子1370.59万千克,植物产品1.47亿 千克。对传带危险性病、虫、杂草的种苗进行处理,对违章调运种子、 苗木的单位或个人,按《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处罚。
  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1996—2006年,境内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年均发生面积40万公顷(次) ,其中病害发生面积8.5万公顷(次),虫害16.8万公顷(次),农田 草害8.5万公顷(次),农田鼠害6.2万公顷(次)。年均防治面积45万 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12.5%。其中:病害防治10万公顷(次) ,占发生面积的117%;虫害防治20万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11% ;农田草害防治面积9万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06%;农田鼠害防 治5万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80%。挽回各类农作物损失2.1亿千克 ,实际损失2.4亿千克。
  2013年,全市建成各类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66家,注册统防统治组织36 家,拥有队员1363人,配备各类药械723台,日作业能力3800公顷,完 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7.83万公顷(次),其中小麦400公顷(次) 、玉米4.65万公顷(次)、果树1.15万公顷(次)、蔬菜8100公顷( 次)、马铃薯2.25万公顷(次)、其他作物800公顷(次)。主要粮食 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29.83%,占目标任务的119.32%,主要经济作 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42.86%,占目标任务的214.3%,农作物病虫害 专业化统防统治呈现出“以点带面,市场运作,有序发展”的局面。
  2015年,全市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62万公顷(次),防治面 积87万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40%。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 效果达84.1%,病虫损失率控制在4.6%。建成统防统治组织75家,工 商注册42家。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4.3万公顷(次),主要粮食作 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36%。
  第五节 农业行政执法
  一、农业法律法规实施
  1996—2011年,农业执法主要依托农业系统内的种子、植保、经营单位 和土肥站执行。2003年3月,张掖市农业局成立政策法规科,专门负责 落实农业政策法规工作。2012年5月,成立张掖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 队。至2015年底,张掖市农业局共有法定行政机关1个、法定授权组织3 个、行政委托机构1个,有持证执法人员61名。
  1996年开始,地(市)加强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与监督,落实国 家《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等法规,各级种 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清理整顿,规 范“三证”发放程序和范围,对不符合种子管理法规及种子质量达不到 国颁标准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整顿经营秩序,清理无证经营商贩, 规范种子经营活动。
  1998年,种子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质量管 理和案件查处。严格对种子质量进行检查、检测,在农作物种子田间生 长阶段,按照种子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对收获后的种子进行室内质 量检测,出具检验报告。2000年以后,共查处不合格种子240余批25.4 万千克,查处套购、倒卖、无证生产经营玉米种子案件16起;查处无证 经营门店3个、未审先推种子200千克,包装、标签不规范蔬菜种子213 袋7.5千克;查处私留倒卖、抢购套购玉米、蔬菜、食葵等作物种子案 件73起,查扣种子201.75吨;查出涉案金额5万元以上种子案件4起, 处罚18.76万元。2015年,联合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检查种子经营 门店83家,涉及蔬菜品种100多个、玉米品种20多个、小麦品种6个,查 处涉种案件3起。集中查处无证、挂靠生产经营和生产经营假劣玉米种 子案件151起,移送公安机关116起;协查案件26起,调处重大农业生产 纠纷58起。为农民追回种子款1.28亿元。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1995年,全区农民上缴国家税金、村提留、乡统筹及社会负担总额 10443.5万元,其中税金5305.9万元;乡统筹村提留4271.1万元,占上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比国家规定限额低0.9%;社会负担866.5 万元,人均8.8元;农村义务工2901.1万个,劳均5.6个;劳动积累工 534万个,劳均10个,均低于国家规定的义务工5~10个、劳动积累工 10~20个的限额。
  1995—2000年,农民承担的合理负担有村提留、乡统筹和农村积累工、 义务工及其他收费。农民承担的税金主要有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按种 植面积、核定的常年产量和相应税目税率缴纳;牧民承担的税金主要是 牧业税、屠宰税、牧业特产税;村提留、乡统筹按上年农(牧)民人均 收入的5%计算收取。1996年,地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减轻农民负 担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后两年乡统筹、村提留基数超过1500元的按 1500元计提,没有达到1500元的按实际数计提。由乡镇按规定的项目、 提取基数、比例提出提取方案,报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未经 审批及超标准提取的不得向农民提取。每年对乡统筹和村提留的使用情 况进行决算报告、审计。建立负担监督卡制度,一户一卡,让农民清楚 明白。2000年,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甘州区被列为全省第一批 试点县区之一,是年底基本完成试点任务。2001年开始,其他县也相继 开展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全市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税费主要内 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 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 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 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1996—2003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由张掖市农村经营管理站承担。 2003年7月起,由张掖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管。2005年起 ,国家停止征收农业税,农业税附加也随之停止征收,村社组织的运转 及农村义务教育等支出均由财政转移支付供给。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支 持保护补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重点转到对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的兑现 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审批及实施的监督、涉农收 费和价格管理、对农民和村级组织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涉农负担案件 的受理查处等。
  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持续治理,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全市农民生产生活 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2年,农民承担的农业税及附加8893.1万元, 其中正税7475.5万元(农业税6361.9万元、牧业税361.4万元、生产环 节特产税752.2万元),农业税附加1417.6万元(农业税附加1272.4万 元、牧业税附加62.2万元、生产环节特产税附加83万元),人均负担 90.2元。与税费改革时的2000年相比,减负额2991.6万元,平均减负 率25.2%,按98.4万农民计算,人均减负30元。2005年对种粮农民实 行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农机具 购置补贴,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家庭困难学 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涉及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惠农政策逐年覆盖, 农民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全市共兑现发放农 业支持保护补贴20059.3万元,补助资金通过“一册明、一折统”方式 兑付。共审批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463个,涉及56个乡镇、389个 村,受益农民48万人,总金额3.014亿元。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51亿元 ,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8574万元,市县(区)配套6515万元。村级筹 资1.504亿元,其中农民筹资5896.5万元,筹劳172万个,筹劳折资 5729.13万元,以资代劳3210万元,集体出资123万元,社会捐赠79万 元。建成村内道路436.69千米、水渠339.87千米、机电井38眼、小型 提灌排灌站1座、安全饮水管线382.6千米。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7 起,涉及惠农资金落实、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
  第三章 林业
  1996年以后,张掖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南保青龙、北退黄龙、中扩绿洲 ”的战略布局,以生态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为核心,不断创新思路,强化 项目建设,抓生态促发展,抓产业提效益,抓改革增活力,各项事业提 速升级,构筑生态屏障、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开创转型跨越格局,林业 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森林总面积63.07万公顷,活立 木总蓄积量1624.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7.26%。
  第一节 森林资源
  一、森林面积、覆盖率
  (一)林地面积 2010年,甘肃省林业厅公布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 查结果:全市调查区总面积365.52万公顷(含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山丹 马场除外,下同),林地面积92万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5.17%。 至2015年底(省林业厅2011—2015年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考核结果) :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3.45万公顷,占3.68%;疏林地1.23万公顷 ,占0.34%;灌木林地62.33万公顷,占17.05%;未成林地2.23万公 顷,占0.61%;苗圃地1008.83公顷,占0.03%;无立木林地2247.84 公顷,占0.06%;宜林地12.39万公顷,占3.39%;林业生产辅助用地 503.04公顷,占0.01%。
  (二)森林覆盖 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8.7%,2000年为9.17%,2010 年为16.52%,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42%,灌木林覆盖率13.10%。 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17.26%,其中祁连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覆盖 率23.78%,非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覆盖率19.59%。
  二、活立木蓄积量
  根据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 15580.69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464.27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 93.99%;疏林地41.79万立方米,占2.68%;“四旁”树蓄积44.79万 立方米,占2.87%;散生木蓄积72186立方米,占0.46%。至2015年底 ,活立木总蓄积量1624.2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526.95万立方米 ,占总蓄积量的94.01%;疏林地43.69万立方米,占2.69%;“四旁 ”树蓄积46.14万立方米,占2.84%;散生木蓄积7.42万立方米,占 0.46%。
  (一)祁连山天保区 祁连山天保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337.12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1294.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96.81%;疏林地39.25 万立方米,占2.94%;散生木蓄积2.92万立方米,占0.22%;“四旁 ”树蓄积5536立方米,占0.04%。
  (二)非天保区 非天保区活立木总蓄积量220.95万立方米。其中有林 地蓄积169.8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76.88%;疏林地25417立方米, 占1.15%;散生木蓄积4.3万立方米,占1.95%;“四旁”树蓄积 44.24万立方米,占20.02%。
  三、林分构成
  (一)起源结构 森林按起源分,人工起源的73055.98公顷,占森林总 面积的11.46%,主要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中部绿洲区。天然起源的 56.43万公顷,占88.54%,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
  (二)林种结构 有林地按林种划分:防护林3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40.7%;特种用途林48.39万公顷,占58.44%;经济林7044.01公顷, 占0.86%。
  (三)龄组结构 有林地各龄组面积、蓄积为:幼龄林1.08万公顷、 33.54万立方米,中龄林6.29万公顷、508.05万立方米,近熟林4.06万 公顷、590.73万立方米,成熟林2.43万公顷、341.31万立方米,过熟 林6362.83公顷、55.22万立方米。
  (四)树种结构 优势树种分别为:青海云杉面积8.9万公顷,占全市森 林总面积的10.85%;杨类2.43万公顷,占2.96%;祁连圆柏1.62万公 顷,占1.97%;沙枣7919.11公顷,占0.96%;梨2535.77公顷,占 0.31%;红枣2229.42公顷,占0.27%;山杏1846.54公顷,占0.22% ;杏1411.92公顷,占0.17%;针叶混交林面积1331.7公顷,占0.16% ;苹果面积708.59公顷,占0.09%;阔叶混交林面积为742.94公顷, 占0.09%;针阔混交林面积438.95公顷,占0.05%;山杨面积457.19 公顷,占0.06%;榆树面积407.88公顷,占0.05%;其他树种面积 685.29公顷,占1.75%。
  (五)权属结构 有林地权属结构为:国有58.5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 的91.78%;集体和个人5.24万公顷,占8.22%。
  四、森林分布
  森林分布不匀,按照林区的性质、作用等特点,境内森林分布划分为3 个林区。
  (一)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 森林树种以青海云杉分布范围最广, 祁连圆柏次之,各段均有生长。祁连山森林垂直带谱非常明显,海拔 2400~3300米的阴坡、半阴坡和半阳坡为青海云杉林分布范围;东部地 区海拔2400~2700米地带,水热条件好,主要为灌木云杉林,青海云杉 生长较好;海拔2700~3000米,主要为藓类云杉林,分布广、面积大, 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分密度较大,林木生长良好; 海拔3000~3300米,为藓类灌木云杉林,气温低、生长期短,土层较浅 ,林木生长不良,尖削度大;海拔3300米以上,主要为高山灌丛和高山 草原。
  (二)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区 北起绿洲农田边缘,南至祁连山和大黄 山北麓,西接肃南县明花乡、高台县罗城乡,东到山丹县老军乡,为人 工营造的带、片、网防护林。在国道312线、227线、张肃公路两侧和黑 河、梨园河、洪水河、马营河滩和河流两岸的路旁、渠旁、田旁、宅旁 等地,营造护路林、护岸林;在水渠两旁及农田周边,营造护渠林及农 田林网。在常年无灌溉条件的干旱风沙地区,还分布有少量的天然红柳 、白刺、骆驼刺、红砂等旱生或超旱灌木或半灌木。人工栽植的树种有 二白杨、新疆杨、优胜杨、钻天杨、旱柳、柽柳、白榆、沙枣、花棒、 梭梭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红枣、葡萄等,呈现出人工植被景 观。
  (三)北部荒漠草原护牧林区 其范围在肃南县明花乡,高台、临泽北 部的合黎山区及甘州东大山和山丹龙首山区。该区结构简单,植被稀疏 ,种类较少,呈现荒漠植被的特征,除东大山和龙首山区海拔2700~ 3400米的阴坡、半阴坡分布有青海云杉林外,其余均为荒漠植被类型, 主要植被有白刺、红砂、碱蓬、骆驼刺、甘草、芦苇、芨芨、麻黄、沙 蒿、柽柳等。
  五、古树名木
  张掖市古树分属7科12属,其中国家一级古树5株(树龄500~650年以 上),占5.6%,包含小叶杨2株、国槐2株、旱柳1株;二级古树20株( 树龄300~400年),占22.5%,三级古树64株(树龄100~280年), 占71.9%。按门类分,裸子植物2科3属3种14株,其中二级2株、三级 12株;被子植物5科9属15种65株。全市600年以上古树共4株。2008年 开展古树资源二次普查,境内古树比1983年普查增加23株,其中二级古 树7株、三级古树16株;新增古树群5处,其中胡杨古树群1处、枣树古 树群4处。共有古树18种89株,古树群共2种7处3668株。
  六、宜林地资源
  2010年二类调查统计显示,张掖市(不含山丹马场)宜林地总面积 12.55万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5.24万公顷、宜林沙荒地7.11万公顷 、其他宜林地2072.8公顷。按土地使用权分:国有11.11万公顷,集体 8898.7公顷,个人5441.1公顷。
  第二节 林业生态建设
  一、重点工程建设
  1996—2000年,全区先后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三期、天然林保护、 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营造起总长440千米的15条 大型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保护农田10多万公顷,绿洲内部9处较大 沙窝得到治理改造,沙压农田得到恢复,绿洲内65%的道路和80%的渠 系实现林网化。
  2001年起,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 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六大重点工程,开展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至2015 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4.14万公顷(人工造林9.69万公顷、封山封 滩育林4.45万公顷),年均营造林面积1.53万公顷。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全区“三北”防护林体 系工程启动。1986—2010年,实施二至四期工程,2011年五期工程开 始实施。北部防风固沙林区造林树种以沙枣、沙棘、花棒、毛条、杨树 为主,中部绿洲防护林区以杨、柳、榆树、樟子松、侧柏等为主,南部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沙棘等为主。至2015年, 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8万公顷,封山(滩)育林2.05万公顷。
  (二)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 代赈、个体承包”方针,2002年张掖全面启动实施。至2015年,全市累 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8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还林3.33万公顷、荒山造 林2.49万公顷、封山育林2.02万公顷,总投资12.14亿元。工程涉及6 县(区)57个乡(镇)和58个国营(个体)农林牧场、364个行政村、 5.6万农户、19.88万人。通过工程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1.21个百 分点。全市近20万人直接受益,退耕区农民人均享受政策补助6000多元 ,年人均460多元。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5年森林面积26.7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 1169.58万立方米,2005年森林面积32.6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202.76 万立方米,2015年森林面积54.66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406万立方米。 祁连山天然林保护面积逐年扩大,林木蓄积量呈现增长趋势。
  1.林木采伐 1980年开始,甘肃省全面禁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只准进 行森林抚育性质的“三木”(雪折木、风倒木、病腐木)采伐。1981— 1995年,共清理“三木”3.6万立方米,年均出材量2400立方米。1996 年开始,本市停止除重点工程项目外一切形式的天然林采伐。2000年以 后,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至2015年底,累计封山禁牧52.67万公 顷、封山育林19.4万公顷、人工造林0.25万公顷,培育各类苗木1.2亿 多株,草场补播改良33.87万公顷,使祁连山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
  2.林政案件查处 1996—2000年,全市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706起,其 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106起,损失木材195.7立方米;2001—2005年, 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239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96起,损失木材 95.3立方米;2006—2010年,共查处各类森林案件283起,其中盗伐天 然林木案件56起,损失木材35.7立方米;2011—2015年,查处各类森 林案件181起,其中盗伐天然林木案件31起,损失木材14.5立方米。
  3.生态功能恢复 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逐步恢复,2001一2010年祁 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2011—2015年实施二期工程 。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积分别增加4.8 %、26.9%、54.3%,森林覆盖率增长1.3%,以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 能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据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 究院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结果分析,祁连山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 碳释氧、营养物质积累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总和为192.81亿元,是直接 经济价值的25倍,功能价值以涵养水源最高,为72.37亿元。
  (四)农田防护林工程
  1.风沙区周边林带 绿洲边缘风沙区周边地带的造林,本着“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先易后难、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选 择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可灌溉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先造杨树、沙 枣、灌木小片林或窄林带,而后在林内统一规划,营造经济林。
  2.绿洲区农田林网 1996年开始,按照“树种优、结构新、效益高、抗 性强”的原则,加大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至2000年共营造农田林网1 万公顷,65%的道路、80%的渠系实现林网化,农田防护林蓄积量150 万立方米。2001年,针对树种老化、缺株断带、防护效能降低等问题, 对重点渠系一次性更新,选择杨、柳、白蜡、国槐、针叶树,多树种配 置;在农毛渠栽植红枣等经济林树种,提高林网抗病虫性能。
  3.沿山地区农田林网 1996—2010年,沿山地区营造农田林网2133.33 公顷。沿绿洲及绿洲内部流动沙地设置机械沙障,由花棒、梭梭、小叶 杨、二白杨、沙枣等乔灌木组成。绿洲内部以渠、路为骨架,结合干、 支、斗、农、毛渠,配置宽窄不等的窄林带,构成网格较小的农田林网 ,每个网格面积3~5公顷,林网占农耕地面积的8%~12%。树种以二 白杨、新疆杨等树种为主,辅以生长较慢的经济树木(如枣树等),使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绿洲内部零星空地、荒地、地角,营造 团、块状小片林。2011—2015年,更新恢复农田林网42266.7公顷。
  (五)防沙治沙工程 1991年开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至2000年,治 理开发沙漠化土地12.13万公顷。基本形成带、片、网、点有机结合, 乔、灌、草、花搭配的防护林体系,“沙进入退”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 。至2005年,新营造防风固沙林3.26万公顷。沿312、227线国道和北 部风沙线营造起总长度达440千米的防风固沙基支干林带15条,绿洲区 10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保护。9处较大的沙窝得到治理改造。形成以农 田林网化为主体、带片网点相结合、渠路林田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无 霜期延长15天左右,干热风、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2006年,张掖市被 国家林业局纳入全国6个“防沙治沙综合地级示范园区”之一。至2015 年,完成防沙治沙工程造林面积3733.33公顷,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4万 公顷。
  (六)绿色通道工程 1996年,地委、行署提出五年完成区内国道全程 绿化目标,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1996—2000年国道造林绿化规划。至 2000年,完成国道312线、227线、乡村道路新植和补植850.3千米,植 树3200多万株。2001年起,按照“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 的要求,调整树种结构,优化林种配置,提升绿色通道工程建设质量。 至2010年,完成各级道路绿化540千米,栽植各类树木680多万株。“ 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通道759千米,折合面积680公顷。
  (七)黑河流域生态林建设工程 2001年,黑河流域生态林建设工程启 动,至2003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140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667万 公顷、封育0.47万余公顷。按照“布局好、效能高、树种优、抗性强” 的要求,以干、支、斗、农、毛渠为主,对农田林网进行更新改造;新 建更新恢复农田林网0.204万公顷,林网覆盖面积2.067万公顷。北部 风沙区土地沙化较重的荒滩划为天然植被保护区,实行封护禁牧。重点 地段采取刺丝和生物围栏措施,封育总面积0.474万公顷,封护区植被 盖度由12%提高到35%以上。
  二、全民义务植树与城乡绿化
  1996—2015年,年均建立县级领导绿化示范点26处。营造“公仆林” “民兵林”“公安林”“团员林”“三八林”“青年林”“爱心纪念林 ”等各种主题林630公顷。每年有60多万人参加义务植树。1996—2005 年,义务植树3521万株,年均350多万株。2006年,颁发《张掖市适龄 公民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办法》《张掖市实施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 条例办法》,义务植树与道路绿化、城镇美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共 栽植各种乔灌花木360.7万株,建绿篱50.2万米,植草坪45.6万平方米 。2008年,市绿化委员会发出《我为张掖植棵树活动倡议书》,通过捐 植、认养大树和捐款等形式,大力营建爱心纪念林,先后有108个单位 、4356名干部职工参与活动,共捐植(认养)树木4387株。2006— 2010年,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84个,面积5946.67公顷,完成全民义务 植树3631.43万株,造林合格率达85%以上,保存率达70%以上,义务 植树尽责率90%以上。
  “十二五”期间,有350多万人参加义务植树2100万株。2015年,市上 要求,“全市干部职工必须完成植树不少于100株,参加义务植树劳动 不少于1周”。确定造林绿化点92个,其中33.33公顷以上集中连片植树 点17个。完成义务植树551.3万株,占计划146%,参加义务植树人数 72.2万人,尽责率97%。
  至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5% ,建成区绿地率34.82%。其中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6.28%、绿化覆 盖率达4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2平方米,形成总量适宜、分 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格局。绿地 总面积1922.51公顷,绿地率达34.82%。其中甘州区绿地总面积 1059.42公顷,绿地率36.28%;临泽县绿地总面积180.99公顷,绿地 率36.94%;高台县绿地总面积187.3公顷,绿地率33.41%;山丹县绿 地总面积202.89公顷,绿地率26.18%;民乐县绿地总面积199.04公顷 ,绿地率33.17%;肃南县绿地总面积92.88公顷,绿地率53.07%。人 均公共绿地面积18.6平方米。其中甘州区20.12平方米/人,山丹县 8.77平方米/人,临泽县16.88平方米/人,高台县32.01平方米/人,民 乐县14.46平方米/人,肃南县22.79平方米/人。
  第三节 林业项目建设
  1996—2006年,申报以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 技术、种苗基地建设项目75项,设计总投资3.04亿元,到位各类项目资 金1.79亿元。其中退耕还林投资8627.9万元,日协风沙区治理投资 7741.16万元,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及公共管护资金320万元 ,林业基本建设、“三北”防护林及种苗等项目资金1013.48万元,黑 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资金150万元。
  2007—2008年,争取城市外围防护林、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湿地保护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种苗基地建设等各类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 2007年上报各类项目110项,设计总投资1.71亿元,争取到位项目资金 1.22亿元。2008年上报各类项目78项,设计总投资8.63亿元(其中争 取国家扩大内需财政政策项目53项,设计总投资6亿元),争取到位项 目资金1.49亿元。
  2009—2010年,争取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种苗基 地、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等林业基本建设项目。两年储备上报各类项目 226项,落实到位项目19项,总投资57141.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26363.2万元,地方配套30778.2万元。
  2011—2015年,争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中幼林抚 育、财政补贴造林、重点公益林管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国有林场危 旧房改造、优质林果基地建设、林业科技推广等各类林业项目200余项 ,总投资15.5亿元,比“十一五”增加7.94亿元。其中森林重点火险区 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林木种苗4个重大 项目相继实施,总投资近1亿元,为林业跨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四节 产业体系建设
  1996年起,全区林业产业以木材加工、经济林果、果品加工、种苗花卉 、森林旅游为主,形成以果品基地为主体,以葡萄、红枣、沙漠肉苁蓉 等为特色,以果品加工为龙头的特色林果产业体系。至2015年,建成特 色林果基地5.6万公顷,种苗花卉育苗面积达1980公顷,育苗1.7亿株 。林业总产值19.41亿元,比2010年增加9.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 入922元,占农民年人均总收入10.26%,
  一、果品产业
  1996,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和《关 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精神,确定重点发展名优特经济林,建 立干鲜果名优特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联结,带动农户走向市场, 推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体系。
  至2015年,形成符合张掖自然地理生态条件的“三红”(红提葡萄、红 枣、红梨)和酿酒葡萄为主的经济林良种区域化格局。①设施红提葡萄 :在海拔1350~2450米区域内,发展以红提为主的设施葡萄基地,形成 沿山冷凉区设施葡萄产业带、荒漠区设施葡萄产业带及城郊设施葡萄产 业圈“两带一圈”的基地建设格局。②红梨:在山丹、民乐两县和甘州 、高台两县(区)的沿山区建设以红梨为主的优质梨基地。③红枣:以 临泽全境及甘州北部为主建设红枣基地。④杂果:在山丹、民乐两县和 甘州、高台两县(区)的沿山区建设以仁用杏、鲜食杏、李子、山楂为 主的优质杂果基地。⑤酿酒葡萄: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的川 区建设酿酒葡萄基地。本阶段内,林果产品的营销、贮运、加工等第二 、三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整合、重组、提升,基本适应产业化发展的 需求。建成以临泽小枣、葡萄、苹果梨和优质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 2.91万公顷。建立沙棘基地2.73万公顷。果品产量16930万千克,实现 产值8.64亿元。建成果品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果品3000多万千克, 实现产值2.16亿元;建立各类果品贮藏库2200多座,年贮存果品4000 万千克,贮藏增值1800多万元;组建以乡村经合组织、果农协会和商贩 为主的果品销售组织116个,年销售各类果品7846万千克,实现销售收 入6693.78万元,实现利润1853.57万元。全市经济林果初步形成“市 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沙棘 2004年开始先后引进闪光、橙色、辽阜、阿列伊等大果沙 棘优良品种22个,在甘州区大满镇润星公司建成沙棘良种繁育基地 133.33公顷,初选出产量高、刺少、抗旱性强的品种3个。2015年沙棘 种植面积2.73万公顷,挂果面积1.07万公顷,产量400吨。品种以中国 沙棘为主,兼顾天然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大黄山 沿山区和北部风沙区。
  (二)设施葡萄 2003年引种试验,2006年临泽县新华镇银先公司定植 3.13公顷,2007年开始示范推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造地、新 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在全市6县(区)58个乡(镇)海拔1350 ~2450米的区域内种植。至2015年,总面积729.2公顷,果品产量由 2007年的5.52万千克增加到5.74万千克。
  (三)酿酒葡萄 1997年起步,2000年大面积推广优质酿酒葡萄新品种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主要品种有 蛇龙珠、赤霞珠、梅鹿辄、黑比诺、赛美容、贵人香、琼瑶浆、美乐、 品丽珠、西拉、白羽、雷司令12个。至2015年,全市发展酿酒葡萄面积 1821.3公顷,产量2.61万千克,总产值7254.2万元。
  (四)临泽小枣 1997年开始,临泽县把发展临泽小枣作为壮大全县经 济、富祁连葡萄酒业万亩葡萄基地民富县的支柱产业,作出“做大、做 强红枣产业,靠科技、强龙头、创品牌、拓市场、扩基地、增效益,加 快临泽红枣产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至2015年,临泽县红枣总面积 8806.7公顷,年产值8962.6万元,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300多元。红枣 产业的发展,带动加工业快速兴起,先后兴办昭武枣业酿酒有限公司、 甘肃西域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临泽县京沙食品有限公司和荣鑫枣业开发 有限责任公司4家枣产业龙头企业。生产的系列品牌产品先后荣获国家 及省部级奖6项,年生产能力1000万千克,产品远销国内10多个省(市 、区)。
  二、种苗产业
  2015年,全市种苗良种使用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50%以上;林木 良种由2个树种(品系)增加到10个,其中通过甘肃省认定的林木良种1 个(紫叶矮樱),甘肃省审定的林木良种9个,即青海云杉种子园种子 (甘S-CSO-PC-02-2007)、祁连圆柏母树林种子(甘S-SS-SP-04-2007 )、苹果梨、金张掖梨(甘S-SV-PU-09-2007)、临泽小枣、圆冠榆、 垂榆、红佳人梨、红早酥梨。
  (一)引种驯化 1998年后,加大林木引种驯化力度。至2015年,先后 引进树种(品种)435个,其中杨树285个品系,针叶树14个,阔叶乔木 树种185个,固沙树种16个,经济林树种10个255个品种(品系)。适 宜在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有90多种,其中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等乔木树 种40余种,花棒、沙木蓼、爬地柏等灌木树种20余种,经济林树种30余 种。
  (二)优良乡土树种 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二白杨、胡杨、临泽小 枣、长把梨、软儿梨、香水梨、张掖圆梨、紫皮桃、红宵梨、祁连山金 露梅、银露梅、沙棘、梭梭、红柳、花棒、沙枣等20多种。
  (三)林木良种基地 1996年起,全区育苗生产呈现“国家、集体、个 人一起上”的局面。2001年,投资887万元完成油松良种基地建设项目 。2002年,高台县三鑫苗圃、甘州区新墩苗圃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评 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2009年1月,张掖市龙渠国家青海云杉祁连圆柏 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并于2010 年下达良种补贴资金65万元。是年12月,山丹沙棘林木良种基地被确定 为省级林木良种基地。
  (四)林木采种基地 1996—2015年,先后新建和管理青海云杉、花棒 、毛条、沙枣、沙棘、胡杨、枣树、柽柳8个树种采种基地,总面积 4277.01公顷,其中青海云杉830公顷、花棒605公顷、毛条462.67公顷 、沙枣666.67公顷、沙棘1000公顷、胡杨20公顷、枣树15公顷、柽柳 677.67公顷。
  (五)林木种子质量检验 1980年开始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执行GB7908 —1987《林木种子》国家标准,技术指标测定按GB2772—81《林木种 子检验方法》进行。2000年起,执行国家GB7908—1999《林木种子质 量分级》和GB2772—1999《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2年,国家投资 25万元在市种苗管理站建成林木种苗质检站。1996—2015年,检验林 木种子1120个样次,签发合格证,不合格者禁止生产、调运、销售。
  (六)标准化苗圃 1998年后,育苗及苗圃建设商品化、个体化趋势加 快,建成张掖市中心苗圃、国家龙渠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良种基地、甘 州区新墩苗圃、山丹县苗圃、山丹县沙棘省级林木良种基地、民乐县东 滩苗圃、高台县三鑫苗圃、民乐县绿野苗圃、临泽县小枣省级林木良种 基地、高台县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等标准化苗圃11个。2002年高台县三鑫 苗圃、甘州区新墩苗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 2015年,全市有国有苗木基地32个,非公有苗木基地109个。标准化苗 圃由“八五”期的1处增加到“十二五”期末的11处,标准化苗圃占总 数的31.4%。苗木异地运输销售实行质量检验合格证、检疫证、生产许 可证、经营许可证制。2001—2015年,市种苗站共检验各类苗木450样 次,2.7万株。
  (七)种苗培育 1996年后,全区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合作育苗新 局面,从事林木种苗的国营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育苗户达278家,从 业人员5万余人。2015年,全市育苗面积1874.3公顷,年产各类苗木 15914.22万株,年产值3.18亿元。
  第五节 资源保护
  一、林政管理
  (一)林地管理 1998—2003年,市、县(区)两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行使林地管理权。依法报批甘绿脱水蔬菜厂、景德石膏粉厂、山临高速 公路、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0起,占用各类林地60多公顷。 2004—2005年,依法报批西部原油成品油管理工程、黑河梯级电站、三 道弯水电站、二龙山水电站、武嘉铁路电气化工程5项征占用林地项目 ,征占用各类林地35.15公顷。至2015年,共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面积 2021公顷,其中永久占用林地2021公顷。共查处违法占用林地行为327 起。
  (二)林权管理 2000年,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林地、林木重新 现场勘测、确权发证。至2003年底,共发放林权证2000多份。2002— 2005年,发放退耕还林地林权证4.5万份。其中退耕地造林发放林权证 面积4.13万公顷、42187份,发证率86.4%;荒山造林发放林权证面积 1.73万公顷、1190份,发证率78.1%。
  (三)限额采伐管理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落实限额总量控制、分 项把关制度,采取“审批一支笔、采伐一把斧、管理一本账”的管理办 法,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各项指标均控制在 省政府下达的限额之内。2001—2015年,省林业厅共下达限额采伐 135.97万立方米,实际采伐35.33万立方米,占下达指标的25.98%。
  (四)木材流通管理 1996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境内设民乐县 扁都口木材检查站。2005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对木材检查站布 局进行调整,张掖境内新增肃南县白庄子木材检查站。木材流通实行凭 证运输。1997年5月,张掖地区开展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审批工作。 1999年1月27日,出台《张掖地区木材准运证使用、发放管理制度》, 加强木材流通管理,严格木材运输核办程序。2001—2015年,实际木材 运输量32.6万立方米。
  (五)林政执法 2001—2015年,全市共发生林政案件5342起,查处 5342起,查处率100%,行政处罚5585人次,罚款1064.886万元。其中 “十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739起,行政处罚1881人次,罚款 173.876万元;“十一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778起,行政处罚 1843人次,罚款366.31万元;“十二五”期间,共发生林政案件1825 起,行政处罚1861人次,罚款524.7万元。
  二、护林防火
  1986年,成立张掖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相关单位为成员,指挥部办公 室设在市林业局。6县(区)成立护林防火指挥机构,指挥部办公室设 在县(区)林业局。至2015年,全市有乡(镇)级护林防火组织60个, 村级护林防火组织576个,村民小组护林防火组织1224个。市寺大隆林 场护林防火组织由“七五”期末(1990年)5个发展到13个。2005年,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东、中、西3个区域联防委 员会,2007年调整为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至2015年底,全市共 完善各级护林防火联防组织10个,成员156人,防火委员会434个,成员 2969人。全市有义务扑火队248支、18470人。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一)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及防治2004年,组织开展有害生物普查,2005 年结束,共查出有害昆虫231种,病害82种(真菌76种,类菌质体1种, 病毒5种),发生面积12.34万公顷(次)。危害严重的虫害有10余种, 依次是春尺蠖、沙枣木虱、杨兰叶甲、内蒙粉毛蚜、十斑吉丁、黄斑星 天牛、梨星毛虫、桃小食心虫等,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新增10种。鉴定病 害82种,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新增57种。
  1995年,产地检疫苗木716.08万株,检出白杨透翅蛾被害木151株,全 部销毁。2005年产地检疫苗木1547.79万株,查出并销毁带有白杨透翅 蛾、青杨天牛虫瘿的苗木11.76万株。2006年以来,苗木产地检疫面积 1766.67万公顷(次),检疫苗木9869.6万株,检疫率达100%。至 2015年,建成甘州区新墩苗圃和山丹县城北苗2个无检疫对象苗圃。 1996—2015年,共复检各类苗木9480万株、木材15.65万立方米、药材 5369吨,复检率达95%。对调出的果品及包装物、运输工具严格检疫, 不合格的虫木、虫果禁止外运。定期不定期对各木材加工点、储木场、 经销户进行严格检查。共查处违章收购虫害木15起,其中木材8起310多 立方米、苗木7起5.8万多株。销毁带虫木材60多立方米,烧毁疫情苗木 0.85万株。
  (二)主要病虫鼠害防治
  1.中华鼢鼠 主要危害人工林和封育的幼林。在天然林区、沙区、退耕 还林区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区,年发生面积8万公顷以上。2000年开始 ,在春季和秋季采用物理方法(鼠铗、地箭、弓形铗等物理器械,开展 群众性的人工灭鼠)、保护天敌、树干涂防啃剂、拒避剂、多效抗旱驱 鼠剂、投放毒饵、营造混交林等措施进行防治。每年治理鼢鼠面积0.5 万公顷以上。
  2.黄斑星天牛 1996年,在高台县首次发现黄斑星天牛。1998年在甘州 、高台、山丹3县(区)发现天牛疫情点9处,面积398.07公顷。2003 年在临泽县发现天牛疫情。2010年,疫情点涉及7个乡(镇)27个村、 16个机关农林场,面积扩散到0.467万多公顷(林网面积),有虫株率 32%,行道树和林网树木遭到毁灭性灾害。甘州、山丹、临泽、高台4 县(区)采取清除虫害木、化学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虫 害得到控制。2005年,引进释放肿腿蜂、花绒坚甲生物控制青杨天牛及 黄斑星天牛,释放面积33.34公顷。2006—2007年,甘州区上秦镇建立 科技示范区43.33公顷,应用高枝截干、树干注射、插毒钎、喷洒绿色 威雷、释放肿腿蜂等措施,防治黄斑星天牛,取得明显效果。推广农田 林网无公害防治技术项目,推广面积0.2万公顷,防治效果80%以上; 引进释放肿腿蜂、花绒坚甲生物控制青杨天牛及黄斑星天牛,释放面积 33.34公顷。
  3.苹果蠹蛾 2003年苹果蛾传入张掖,发生面积2.27万公顷,占果园总 面积的62%。平均被害株率45.06%,最高达100%,平均蛀果率11.07 %,最高达82%。2004年开始,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经2007年普查, 在高台、临泽、甘州、民乐、山丹5县(区)的41个乡镇、370个行政村 和68个机关农(林)场均有发生,面积9.15万公顷,占果园总面积62% 。是年启动实施苹果蠹蛾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以来,监测覆盖率达86 %以上。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和性诱剂防治。经综合治理, 果树被害率控制在6%以内,蛀果率控制在0.2%以内。
  4.桃小食心虫 2010年在临泽新华镇长庄二社、沙河镇兰家堡村建立枣 食心虫防治示范点2处,面积13.33公顷。在示范区设立桃小食心虫观察 点20个,挂诱捕器200多个,利用性诱剂对危害严重区的红枣食心虫进 行预测和诱杀,取得明显效果,示范区虫蛀率下降15%。
  四、野生动物保护
  全市有陆栖脊椎动物295种,其中鸟类206种,兽类66种,两栖爬行类 13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59种。
  (一)法律法规宣传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甘肃省野生动物法 实施条例》的宣传,加强保护网络建设,将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省 级保护动物和具有较高经济及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一律纳入保护范围, 严禁猎捕,逐级签订野生动物资源管护责任书,每年对责任书进行考核 。
  (二)动物救助及放野 20年来,群众自发救助天鹅、灰鹤、黄羊、红 隼、马鹿、金雕等野生动物300余只(头)。2000年,在西水保护站放 野蓝马鸡2只。2001年,寺大隆保护站在向阳台林区放野蓝马鸡1只。 2009年4月,临泽县沙河镇兰家堡村村民发现1只雪豹后报警。有关部门 将其送往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救治1月后,放归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西 水林区。
  (三)捕猎案件查处 2004—2005年,收缴野生动物皮张317件(只、 张),收缴野生动物肉类、油脂制品111千克,收缴的野生动物制品总 价值226.69万元。收缴小口径步枪2支,小口径子弹125发,猎枪火药 3.5千克,猎枪弹底火86个,猎枪弹壳45枚,半自动步枪子弹2发,雷管 1枚,铁夹子1个。收缴罚款261.8万元,违法所得11058元。1989— 2015年,共清理猎捕野生动物工具11493件,其中套子2490副、扣子 3605副、夹子130副。
  第六节生态公益林保护
  一、经营管理
  2001—2010年,先后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公 益林区划界定。全市区划核定面积为19.16万公顷,全市重点公益林面 积16.06万公顷,占83.78%。
  (一)国有集体公益林 国有或集体公益林包括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村(组)集体、集体林场及其他经济组织等所经营的公益 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与经营单位签订公益林经营合同。经营单位负 责公益林营造、抚育、补植和管理,建立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防 止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等预防机制,选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 巡护山林,确保公益林区安全。绝大多数公益林采用集体经营管理方式 ,约占公益林面积90%。
  (二)林农个人承包公益林 各县(区)属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站 与林农个人签订公益林经营管理协议。由林农个人负责公益林营造、补 植、抚育和管理。严禁在公益林区内从事毁林种植、采石、采沙、取土 、开矿等有损林木生长发育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负责林区巡逻,做 好森林灾害预防工作,发现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或盗伐林木等重大灾 害和盗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林业公安部门处理 。
  二、生态效益补偿
  2004年,对公益林开展两次区划界定。至2015年,张掖市纳入补偿范围 的非天保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1.89万公顷,每年得到补偿基金1600多 万元。其中甘州区4.9万公顷,补偿基金359万元/年;临泽县3.26万公 顷,补偿基金263万元/年;高台县3.41万公顷,补偿基金283万元/年 ;山丹县4.03万公顷,补偿基金287万元/年;民乐县2.37万公顷,补 偿基金168万元/年;肃南县3.92万公顷,补偿基金280万元/年。
  第七节 林权制度改革
  一、国有林场改革
  2005年,国有林场站、苗圃等单位,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的原则和“精简、高效、协调”的要求,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合理配套 场站管理机构,推行满负荷工作制,减少行政管理人员。深化劳动、人 事制度改革,结合实际,逐步建立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实力 增强;管护工作得到加强,功能增强;林种结构趋于合理,效益提高; 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广开发展思路 ,拓宽发展渠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种经营,效益明显提升。 2015年,多种经营总收入达2200多万元。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6月,编制完成《张掖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是年10 月,临泽县被确定为全省林改7个试点县(区)之一。2009年2月,市上 将山丹县、甘州区三闸镇、高台县新坝乡、民乐县永固镇、肃南县明花 乡和祁丰乡作为林改市级试点。省级试点临泽县全面完成林改主题试点 工作任务,于2010年7月通过省级验收。
  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张掖市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实 施意见》,印发《张掖市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围绕 “产权明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目标,集体 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至2010年10月,集体林权制度主题改革全面完 成。有集体林地面积6万公顷,纳入林改面积5.53万公顷,确权率达100 %;林改涉及55个乡(镇)、373个村、9.87万农户、36.99万人。发 放林权证3.13万本,发证面积5.53万公顷,发证率100%;确权到户面 积4.65万公顷,到户率84%。落实林改经费321.51万元,资金到位率 100%;调处林权纠纷83件,纠纷调处率100%;整理各类林改档案资料 6186卷(册)。
  第四章 水务
  1996年起,利用国家对“两西”地区的支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 遇,实施修建加固水库、引水枢纽、干支渠等工程,建成黑河草滩庄枢 纽、黑河西总干渠、翟寨子水库、海潮坝水库等一批调蓄和水利骨干工 程。2001年,国家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张掖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民生水利工程的建成,使 水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至2015年,全市 修筑加固各类堤防667.28千米,保护耕地3.99万公顷,保护人口49.29 万人。疏通整治河道395.45千米,建成各类涵闸4966座,除险加固中 、小型水库58座,总库容量2.18亿立方米,解决了9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 安全问题。灌溉渠系166条1412千米,有效灌溉面积13.7万公顷。对抵 御自然灾害、保障农田灌溉、发展生产、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 用。
  第一节 水储量
  一、河流水系张掖市水系主要为黑河水系,有大小26条河流组成。较大 的有马营河、洪水河、大都麻河、黑河(干流)、梨园河、摆浪河、丰 乐河等。黑河水系年平均径流量36.7亿立方米,其中黑河干流15.8亿立 方米,梨园河2.37亿立方米,其他沿山支流6.58亿立方米。在多年平均 来水条件下,黑河水资源经重复利用后通过张掖盆地出口正义峡,每年 向下游出境9.5亿立方米。
  张掖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7.68亿立方米。其中甘州区2.227亿立方米 ,山丹县6200万立方米,民乐县1.83亿立方米,临泽县1.023亿立方米 ,高台县1.31亿立方米,肃南明花乡6700万立方米。2011—2015年, 通过对全市70多个地下水观测井监测化验,区域地下水质总体良好,部 分地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下水质受到轻微污染。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全市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24.75亿立方米,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净地下水 资源量1.75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可利 用水资源量仅125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是典型的资源型缺 水地区。山丹县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00立方米,水资源严重紧缺。
  1996年,全区总供水量24.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19.96亿立方 米,地下水源供水4.94亿立方米。按用水行业分:生活用水5100万立方 米,工业用水50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22.8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05 亿立方米。总供水量:1996年25.06亿立方米,2000年24.5亿立方米, 2005年23.93亿立方米,2010年23.54亿立方米。2015年底,全市各类 水利工程设施设计供水能力28.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1.22 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7.09亿立方米。年均实际供水23.68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18.05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5.63亿立方米。按 行业分:生活用水61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42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 21.2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44亿立方米。
  三、水土保持
  1996年,水土保持工作由水资源办公室负责管理。2000年5月成立张掖 地区水土保持站,专门负责水土保持工作。是年,民乐县童子坝河水土 保持项目被列为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治理项目。2001—2003年,批 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30公顷,总投资37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60万 元,地方配套118万元。2003年,临泽县平川一工程水土保持项目被列 为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治理项目,批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00公 顷,总投资11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0万元,地方配套35万元。至2015 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6万公顷,其中水蚀面积66.51万公顷, 风蚀面积37.58万公顷,冻融侵蚀面积27.17万公顷。通过实施小流域 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力度,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 流失。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42.34万公顷,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 18.8万公顷,种草3620公顷,封育23.18万公顷。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
  一、水利工程建设1997—1999年,完成黑河西总干渠下段续建项目,新 建干渠77.34千米、支渠40.39千米,总投资8523.76万元。1996—2003 年,共计改建干渠712.5千米、支渠702.5千米、斗渠525.54千米,完 成高新节水灌溉面积2.08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300公顷,排阴治碱 2400公顷。完成投资20万元以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07项,完成渠道防 渗改建246.7千米,修复防洪堤7.33千米,新建泵站1座,新建洼地水 库1座,新增有效面积1666.6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20公顷,排阴治碱 2433.33公顷。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辐射带动能力 强的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33.33公顷高效节水项目为试点,由山丹青龙 管道公司承建管理,发展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完成大田滴灌设施,为推 广高新节水灌溉提供科学、翔实的理论数据。
  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全市有大型灌区8处,其中甘州区3处(大满、西浚、盈科灌区),民乐 县2处(洪水河、大都麻灌区),山丹县马营河灌区,高台县友联灌区 ,临泽县梨园河灌区。8个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7.66万公顷,有效灌 溉面积16.14万公顷。
  1998年开始,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在民乐县洪 水河灌区实施。2008—2009年,在民乐县洪水河、大都麻灌区和山丹县 马营河灌区实施。
  2010—2014年,在民乐县大都麻灌区和山丹县马营河灌区实施。累计完 成投资348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6710万元,地方配套8170亿 元。新建改建干、支渠419.33千米,各类建筑物1675座,完成田间配 套5267公顷,完成部分信息化工程(完成6个闸口的计算机控制和闸位 信息采集点,支、斗口水位流量数据采集点59处的计算机控制和数据采 集处理系统,配备信息中心数据处理及控制系统1套)。改善灌溉面积 7908.66公顷,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42.9万千克,年新增灌溉净效益 3321.74万元。
  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2012—2014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分别在 甘州区安阳、上三灌区、高台县红崖子灌区、民乐县童子坝灌区实施。 累计投资53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936万元,地方配套1439万 元。新建改建干、支渠84.61千米,各类建筑物669座,新建水情监测调 度中心1处。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10386公顷,新增效益739.3万 元。
  2013年、2015年,实施1万~5万亩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分 别在肃南县东滩灌区、喇嘛坪灌区实施。东滩灌区完成维修渠首1座, 衬砌支渠10.96千米、农渠14.3千米,配套建筑物204座。总投资501万 元,其中中央投资280万元,地方配套221万元。项目实施后,年节水 381万立方米,增加保灌面积1193.33公顷,新增效益143.2万元。喇嘛 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衬砌渠道10.73千米,改建输水管道 7.42千米,改建各类渠系建筑物341座。项目总投资400万元,为中央 投资。项目实施后,年节水56万立方米,发展节水面积506.67公顷。
  四、黑河干流引水口门合并改造及河道治理
  该项目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实施,共批复建设10个单项工程 ,其中甘州区3项、临泽县2项、高台县5项。项目实施后,引水口门减 少为37处,减少黑河干流河道蒸发渗漏等输水损失1590万立方米,提高 黑河沿岸5.19万公顷农田的灌溉保证率,改善灌溉面积2506.7公顷。 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黑河调水期间实施“ 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提供有力保障。2009—2015年,实施小型农田水 利重点县及专项工程建设项目39项,总投资86384.15万元,其中中央 投资4350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2878.15万元。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 面积50620公顷。
  第三节 水利工程
  一、水库
  1995年底,全区共有水库44座。至2015年,全市共有水库58座,总库 容2.28亿立方米,其中新修水库6座。
  (一)新修水库
  临泽县红山湾水库2011年,临泽县红山湾水库被甘肃省列入国家“十二 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的中型水库。水库距临泽县城21千米,设计总 库容170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4.6米,坝顶长2332米,计划总工程量 502.4万立方米,总投资5.52亿元。工程于2014年12月6日开工建设, 于2016年12月底全面完工。工程建设资金采取“政府主导、实体承贷、 市场运作、收益覆盖”的模式运作。水库建成后,可实现与鹦鸽嘴水库 联合调度,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梨园河灌区2万公顷国家级玉 米制种基地灌溉需求,为临泽县农业灌溉、城乡群众生活用水、工业和 旅游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山丹县东湾湖水库位于山丹县霍城镇东湾河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7753 公顷,年径流量1137万立方米。水库由主坝、副坝、溢洪道和输水洞组 成,主副坝均为壤土心墙砂壳坝,主坝长588.31米,最大坝高13.21米 ,副坝长488米。溢洪道为钢筋混凝土矩形结构,由两孔净宽2.5米的闸 门控制,最大泄水流量39.6立方米/秒。总库容127.1万立方米,年供 水量794万立方米,可保证霍城镇、李桥乡13个村1220公顷耕地灌溉。 2010年4月开工,2012年7月竣工,总投资2890万元。
  山丹县东沟水库位于山丹县李桥乡东沟河处,工程包括主坝、副坝、溢 洪道和输水洞四部分。坝型为壤土心墙砂壳坝,主坝长480米,副坝长 340米,最大坝高11.7米,设计总库容3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1万立 方米。2015年3月开工,12月底竣工。完成总工程量42.5万立方米,总 投资2175万元。
  山丹县西沟水库位于李桥乡西沟村南约2千米处的西沟河上,总库容 4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0.1万立方米,死库容3.4万立方米,调洪库 容15万立方米。工程枢纽包括主坝、副坝、输水洞和溢洪道四部分。坝 型为壤土心墙砂壳坝,主坝坝长489米,最大坝高14.1米,副坝坝长 270米,最大坝高11.4米。设计总工程量50万立方米。2015年3月开工 ,是年5月竣工,完成总工程量52万立方米,总投资2469万元。
  山丹县大口子河水库位于老军乡境内的大口子河出山口处。坝长242米 ,坝高33.13米,坝顶宽5米,为壤土均质坝。总库容60.2万立方米, 兴利库容41.6万立方米,属小(2)型Ⅴ等工程。水库防洪标准按20年 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 2016年7月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完成总工程量55万立方米,总投资 3198万元。
  肃南县丹霞湖水库位于肃南县境内大瓷窑河出山口左岸,海拔1750米左 右。水库通过大瓷窑西干渠从大瓷窑河引水,距省道213线公路约10千 米,距张掖城区约37千米。水库设计库容20万立方米,设计坝长 651.71米,最大坝高9.4米,坝顶宽4米。水库以农业灌溉为主,承担 肃南县白银、康乐乡的5个村237.4公顷农田的调蓄灌溉任务。2011年3 月开工,2011年11月竣工,总投资698万元。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1999年以后,对51座中、小型水库进行安全 鉴定,均为三类坝病险水库,其中中型7座、小(1)型23座、小(2) 型21座。按照“轻重缓急,病险优先”的原则,精心编制规划,争取项 目投资,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分解 目标任务,保证水库除险加固的质量与效果。至2015年,全市完成病险 水库除险加固50座(中型7座、小(1)型22座、小(2)型21座),项 目总投资4.3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5亿元,地方配套1.27亿元。
  二、农村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
  1996年开始,开展改造涝池、分离人畜饮水,解决部分偏远乡村农户吃 水问题。采取修建过滤池、人工打井等措施,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 114处,分散供水水窖1118处,完成投资1051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 6278万元。至2000年底,初步解决2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2001年 ,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重点解决部分乡镇农户远距离取水、饮用高氟水 等问题。至2004年,全市共完成饮水解困工程161项,总投资14361.44 万元,有效解决60个乡镇、340个村、9.8万户、39.4万人饮水困难。 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由2000年的96.5万人降为57.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 55.7%。2005年,市委、市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列为向社会承诺的“十 件实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水利系统强化组织领导,加快项 目建设,狠抓工程质量和进度,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至2015年,全市共 建成集中连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51项,完成投资6.6亿元,保障6县( 区)、60个乡镇、750个村、22.66万户、88.5万农村人口和439所农村 学校、14.49万师生的饮水安全,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水源保证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消除人民群众易患氟骨症和肠 道传染病的隐优。
  三、黑河流域近期治理
  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项目划分为84个 单项工程,批复总投资15381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8428万元,地 方配套15384.5万元。工程于2001年8月开工,2010年6月竣工。共完成 改建衬砌干渠561.7千米、支渠670.77千米、斗渠872.98千米,分别占 计划100.26%、97.2%和105.02%。田间配套9.03万公顷,新打机井 505眼,旧井改造1553眼,分别占计划100.31%、112.97%和103.94% 。高效节水面积3.47万公顷(管灌2.46万公顷、滴灌8000公顷、喷灌 2100公顷),占计划106.99%。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2万公顷,占计 划101.1%。天然林封育4.29万公顷,草原围栏6.46万公顷,人工造林 933.3公顷,占计划的100%。2011年10月,项目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 组织的竣工验收。
  项目实施区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干、支、斗渠系衬砌率分别达 70%、60%、50%,渠系水利用率由过去的59%提高到64%,13个灌 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单方水GDP产出由2001年的2.81元 提高到11.6元,实现节水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
  四、农村水电项目
  1996年,继续实施农村水电建设项目。至2015年,全市已建、在建水电 站共85座,总装机117万千瓦,其中5万千瓦以上电站9座,总装机 81.13万千瓦。已建电站75座,总装机108.49万千瓦;在建电站27座( 包括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自银三、四级技改工程及15项增效扩容改造工程 ),总装机8.39万千瓦。
  2006—2010年,共实施农村小水电建设项目18项,新增水电装机容量 12.64万千瓦。其中电气化项目12项,装机容量12.05万千瓦;小水电 代燃料项目6项,装机容量5850千瓦。共建成水电站12座,新增装机容 量12.64万千瓦。完成投资999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240万元。
  2011—2013年,共实施农村小水电建设项目32项,新增水电装机容量 6.11万千瓦。其中电气化项目9项,装机容量1.90万千瓦;小水电代燃 料项目7项,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增效扩容改造项目16项,装机容量 1.5万千瓦。至2015年,共建成水电站6座,新增装机容量1.11万千瓦 ;改建水电站2座,新增水电装机500千瓦;在建水电站21座(新建2座 ,改建19座)。共完成投资2479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847万元。
  2014年,实施农村小水电项目21项,下达投资22101万元。其中水电新 农村电气化项目2项(大孤山自动化改造工程及南台子一级技改工程) ,装机容量4400千瓦,下达投资3150万元;肃南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示 范县项目4项,装机容量2.29万千瓦,下达投资12632万元;水电增效 扩容改造项目15项,新增装机容量1.50万千瓦,下达投资4579万元。 至年底,共完成投资11882万元,占下达投资的60%,其中水电新农村 电气化及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投资7303万元,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投资 4579万元。剩余投资8479万元结转2015年完成。
  2015年,完成7个农村小水电项目建设,总投资15630万元,其中新建 水电站3座(临泽县红山湾水电站装机6000千瓦,民乐县毛家湾水电站 装机2500千瓦,肃南县白泉门二级水电站装机6000千瓦),改建水电站 4座(甘州区石庙一级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210千瓦;民乐县城子沟水 电站,新增水电装机80千瓦;民乐县马庄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160千 瓦;民乐县下湾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160千瓦)。
  五、河道综合治理
  2009年开始,实施黑河引水口门改建工程,对主要河流的重要河段进行 治理。至2015年,完成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引水口门改建20座 。黑河、梨园河分别修建堤防24.9千米和14.8千米。马营河、洪水河、 大都麻河等13条河流新建堤防273.4千米、护岸29.9千米、护脚9.5千 米,加固堤防25.6千米,新建改建排洪渠9.5千米、各类建筑物197座 ,有效保护河流沿岸群众及农田防汛安全。
  2010年起,主要对甘州区大瓷窑河、大野口河、酥油口河大石峡至王阜 庄段,山丹县清水沟河、马营河山丹县城段,民乐县大都麻河、洪水河 ,临泽县小东沟河,高台县摆浪河、山水河,肃南县大瓷窑河、隆畅河 、文殊河、朱龙关河等13条河道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至2015年,完成治 理项目15项,总投资27074万元。其中疏浚河道22.1千米,新建防洪堤 191.4千米,新建各类建筑81座,加固护岸23.76千米、护岸20.4千米 、排洪渠5.9千米,改建排洪渠3.6千米,有效保护26.27万人、3.15万 公顷农田防护安全。
  第四节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试点建设
  2002年,全市围绕水权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总量控制的配套 制度和办法,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全面推行“灌区+协 会+水票”的用水管理模式,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768个,70%的灌区 实行水票制;结合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因 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显 著提高,单方水GDP产出由2001年的2.81元提高到17.5元。调整产业结 构,实行“三禁三扩”政策(禁止开荒、移民、打井,扩大林草、秋粮 、低耗水作物面积)。至2015年,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总量为 23.6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200万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 到5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100%。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运行机 制,初步建立水资源管理、产业结构和水利工程三大体系,实现节水与 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目标。
  二、高效农业节水
  1996年开始,依托项目支撑,开展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建设。坚持“因地 制宜、集中连片、示范带动、逐步实施”的原则,以葡萄、制种玉米、 马铃薯、温室蔬菜等高效作物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低压管灌等高新 节水技术。至2015年,巩固常规节水面积16.7万公顷,其中垄(膜)作 沟灌4万公顷、沟畦小块灌6.7万公顷、地膜覆盖6万公顷,累计节水面 积87.72万公顷(喷灌2300公顷、滴灌2.04万公顷、管灌3.574万公顷 )。2012—2015年,共完成高效节水面积6.43万公顷,其中管灌2.43 万公顷、滴灌3.62万公顷、喷灌3600公顷,占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示范建 设计划任务的64.3%,总投资10.19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6.6%。
  三、城市生产生活节水
  2000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单位、小区和企业,以健全节水制度、加强 节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循环利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开展 城市节水创建活动,核定用水指标总量。对企业用水总量和单位产品用 水定额,实行指标管理。城市生活用水推行分户计量,定额管理。城镇 生活用水大力推广节水型设备、设施和器具。城市新开工建设的居民住 宅楼全部安装节水器具,宾馆饭店、公共厕所大部分改造安装感应式节 水产品。先后确定294家单位开展“节水学校”“节水小区”“节水企 业”“节水宾馆”“节水单位”创建,其中有98家单位达到节水标准, 111家单位命名为节水先进单位,42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市示范基地,起 到“扶持一个大户、树立一个样板,推广一个学校、形成一个窗口,搞 好一个社区、带动一方居民”的示范作用。
  四、黑河水量统一调度
  2001年,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逐年增加正 义峡下泄水量,实现当年黑河莺落峡来水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 量9.5亿立方米,逐步恢复黑河生态系统。
  2000年8月起,建立健全行政指挥、技术决策、水情会商、业务调度和 监督检查等互为联动的黑河分水调度管理体系,采取“全线闭口、集中 下泄”和“限制引水、均衡下泄”等措施,实施黑河水量跨省区统一调 度。至2015年,连续16年完成调水任务,累计向下游输水169.75亿立 方米,占来水总量291.61亿立方米的58.21%。实现东居延海自2004年 8月以来连续不干涸,最大水域面积4500公顷,下游生态环境得到明显 改善,地下水位明显回升,取得显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节 抗旱防汛
  一、抗旱
  (一)旱情 辖区每年春季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旱情,俗有“三年两头旱 ,十年一大旱”的说法。至2015年,共发生较大旱灾3次。
  1997年严重干旱。4月中旬至8月上旬,全区平均降水仅80.5毫米,主 要河流来水严重偏枯,降水和河流来水较多年同期偏少3~5成,黑河高 台段4月上旬至7月底断流110多天,7月上旬大部分小沟小河断流,水库 干涸。旱情造成全区5.33万公顷农田受旱,其中成灾2.3万公顷、绝收 0.4万公顷,牧区草原受旱面积达33.3万公顷,有4.07万人、10万头( 只)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因旱减产粮食11491万千克。
  2001年,遭受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旱情从元月持续到8月,1—8月份 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1~2℃,降水量只有28.6~131.1毫米,较历年同 期偏少4~7成,主要河流来水较历年同期偏枯4~6成。6月中旬夏灌高 峰期全区有30座水库、355眼机电井干涸,1462眼机电井出水不足,80 %的河流出现断流,2.67万公顷山滩旱地无法下种,16.94万公顷农田 夏灌轮期普遍推迟30~50天。造成14.2万公顷农田受旱,其中成灾7万 公顷、绝收4.9万公顷,果园受旱面积1.17万公顷,牧区草原受旱面积 148.27万公顷,林草地受旱面积3.61万公顷,有12.34万人、59.3万头 (只)牲畜饮水发生困难,因旱死亡牲畜2.95万头(只),减产粮食 31156万千克。农业经济因旱损失6.58亿元,工业损失1200万元,畜牧 业损失7724万元,共造成经济损失7.5亿元。
  2014年严重干旱。1—4月上旬,全市降水量严重偏少,降水量1.7~ 8.7毫米,较上年同期减少60%~83.9%,较历年同期减少79.4%~ 96.3%。山区山丹、民乐、肃南3县是1984年以来最干旱的年份。除黑 河、梨园河外,洪水河、大都麻河、马营河等主要河流来水与历年同期 相比偏少约25%~40%,沟道溪流来水锐减,肃南县境内46条溪流干枯 ,476眼泉井干涸。有1.08万.、14.92万头大牲畜发生人畜饮水困难。 1.47万公顷水浇地因未进行冬灌墒情较差,1.63万公顷山旱地因缺墒推 迟播种,草原受旱面积75.3万公顷。造成经济损失1636万元。
  (二)抗旱措施 全面落实抗旱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早计划、早安排 ,明确职责,落实各级责任人。科学分析旱情,编制修订《张掖市抗旱 应急预案》《张掖市抗旱规划》《张掖市水源工程规划》等抗旱措施。 每年冬春季节组织群众维修清淤渠道,强化工程建设,抓好用水管理。 在农业生产中,坚持“集中水权,以亩定额,按方收费,节约归己,浪 费不补”的用水制度。推行灌溉新技术和高效高新抗旱产品,适时开展 人工增雨作业。严格用水制度,调整和优化作物种植比例。做好抗旱防 汛物资储备,保证抗旱防汛应急抢险需要。国家每年下达抗旱资金约 800万~1000万元,购置各类抗旱设备和物资,由县(区)抗旱服务队 统一管理,在抗旱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防汛
  (一)汛情 1996年8月22日,黑河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 大洪峰流量,实测洪峰流量1280立方米/秒,甘州区城防工程多处受损 ,冲毁东岸防洪堤3处,冲毁丁坝2处,受损严重的丁坝4座,堤防险段 100多米;黑河临泽段冲毁堤防及丁坝3.7千米,毁坏渠道19.6千米; 黑河高台段冲毁拦洪堤1.9千米,毁坏渠道3.8千米。
  2009年8月17—18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32.8毫米,部分 沿山地区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暴雨山洪造成甘州区碱滩镇野水地村4 个社225户、1235人受灾,房屋倒塌1585间,不同程度损坏2560间,野 水地小学和村委会全部进水;损坏机井6眼,其中人饮井1眼,部分人饮 管道损坏,冲毁北山防洪堤7处,长700多米,冲毁干渠渠岸垫层石500 立方米,淤积干支渠道5015米,农田受灾面积267.87公顷,绝收133.3 公顷。
  2010年,局部地区遭受暴雨灾害。7月29日凌晨,肃南县祁丰乡观山村 观山海子一带突降强雷阵雨,引发山洪泥石流,造成1户牧民3间房屋冲 毁,8人死亡,2人失踪,2辆农用车和400多只牲畜被淹埋冲失,大面积 草原毁坏冲毁;8月1日,祁丰乡祁青红尖西柳沟铁矿详查区因暴雨引发 泥石流,造成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测局设计院搞地质勘察的3名工作人员 遇难。
  2012年7月17日,肃南县降水量16.3~28.5毫米,最大降雨量达47.6毫 米,隆畅河肃南县城段最大洪峰流量214立方米/秒,据省水文局测定接 近30年一遇洪水标准,是肃南水文站建站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7月29 日普降中到大雨,降水量8.9~29.8毫米,最大34.4毫米。隆畅河肃南 县城段最大洪峰流量167立方米/秒,洪水致使4处堤防冲毁,水毁堤防 长度1.32千米,并冲毁公路堤防1.2千米、公路路基27.2千米,冲毁防 护丁字坝17处,冲毁渠道18.4千米,受淹农田苗圃5.3公顷,8间牧民 房屋进水受损,107只羊只被洪水冲走。造成沿河的6座水电站厂房进水 或尾水渠受损,新建的隆畅河白银段防洪工程1.54千米防洪堤被冲毁。
  (二)防汛措施 2010年,编制《张掖市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先后进 行3次修改完善,按照预案要求,对区域内洪涝灾害进行监测、预防和 抢险救灾。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政府公共 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确保职责 落实到位,调度协调高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 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面对时空不均的降雨形势,各级防汛 及水务部门未雨绸缪,严格落实各级防汛安全责任制,加大水库安全管 理,及早安排部署年度水库蓄水计划。在汛期到来之前及早动手组织完 成水库、电站控制运用计划、蓄水计划的审核批复,明确各水库度汛指 标、调度原则、调度程序和调度权限。有计划、分阶段开展汛前、汛期 安全督查检查,对防汛准备、水库安全运行、河道疏浚、山洪预警“户 户知”工程运行等情况严格排查,同时对各县(区)抗洪抢险队伍组建 、防汛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编制演练等重点环节全面核查,发现隐患及 时排除。
  坚持工程先行,针对山洪沟道多、防洪能力差的状况,抢抓国家政策机 遇,加快中小河流建设治理步伐,积极开展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十二 五”规划期间,实施黑河、梨园河以及民乐洪水河、甘州大野口河、山 丹马营河、临泽小东沟河、高台摆浪河、肃南隆畅河等15项中小河流治 理项目,启动甘州平易河等4条山洪沟道治理试点项目;改建水文一体 站9处,新(改)建自动雨量站193处、简易雨量站388个、无线预警广 播327个,组建各级抗旱服务队7个;在6县(区)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 级非工程措施
  项目,编制完善县、乡、村三级预案,基本建成覆盖山洪易发区监测预 警预报体系。
  三、山洪灾害防治
  2010年11月,国家启动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在甘州 、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6县(区)实施,总投资2739.76万元 。至2015年,建成简易雨量站388个、自动雨量站193个、自动水位雨 量一体站9个、预警广播站337个,建设完成全市灾害易发区42个乡镇 327个行政村的群测群防体系,防治区面积达9301平方千米。完成6县( 区)补充完善建设自动雨量站3个,自动水位站6个,图像监测站5个, 视频监测站6个,卫星通信备用信道10站,卫星数据接收系统1个,无线 预警广播14个,简易雨量报警器64个。完成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完善,完善县级预案6个、乡镇预案46个、村级预案334个,并制作相关 警示、宣传教育资料,加强基层群众培训、演练等。
  第六节水务管理
  一、管理机构
  2002年12月,张掖地区水电处更名张掖市水务局。下设张掖市项目前期 与造价管理办公室、张掖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水利管理办公室、信息管 理中心、黑河水量调度办公室、农村水利办公室、综合经营管理站、黑 河干流管理总站、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中心、酥油口水库管理所、平川水 文站、水利水电工程局、节水型社会建设办公室、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 督站、水利科学研究所等18个事业单位。
  二、水资源管理
  (一)取水许可制度 1996年以后,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 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 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2015年《张掖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经市政 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于10月1日起施行。
  2011年制定《张掖市地下水分区管理方案》《张掖市地源热泵管理办法 》,开展取水工程调查摸底、清理登记、取水许可证发放统计、新工程 审批发证、老工程清理换证、取水许可证年度审验、编制上报水务管理 年报及水资源管理年报等。按照分级管理权限,依法审批、发放取水许 可证,加强取水许可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取水口及计量设施的监管,定 期对取水单位和个人的取用水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997年,按照《甘肃省水资源费征收和使 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征水资源费。征收对象主要为化工、机械加工、 酿酒、砖瓦制造等工业企业、城镇及重点乡镇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灌溉 用水。2000年,地、县(市)水政监察机构成立,水资源费征收逐步到 位,专款专用。2010年5月,省政府发布《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 征收管理办法》,2014年6月进行了修订。
  (三)节约用水制度 围绕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传统用水制度,建 立保证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编制《水资源配置方案》《 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定额指标,出 台《张掖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价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 张掖市计划用水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用水单位 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及时审批下达各取水户年度用水计划。制定农 业种植结构指导意见,编制灌区配水计划,以供定需、以水调结构,压 缩高耗水作物,推广节水高产新品种,降低灌溉定额。
  (四)水资源信息化管理 2005年以后,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期间, 加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成调度中心1处、调度分中心6处、重点引水 口门遥测站点45处、监测站点13处、视频传输点12处、城市用水监测点 14处、雨情墒情监测点2处,完成张掖水务网站、地理信息系统、水资 源监测系统、灌区水务公开系统、市县(区)局域网络及通信网络等系 统建设,将黑河90%的取用水量纳入实时监控体系。
  三、工程建设管理
  (一)资金管理 水利资金管理由县(区)水务局负责,市水务局、县 (区)审计局组织开展专项审计。安全饮水项目实施后,省上下达的农 村人饮补助资金只下达到市一级,市人饮项目办公室设立专户,封闭运 行,对各项目按实际下拨资金和调整后补助标准报账。国家下达的补助 资金,由人饮项目办公室设立专户储存,统一管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 、项目合同及决算情况,严格审查,分批报账。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制 定《张掖市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水利资金管理 。各县(区)人饮项目管理部门对地方及群众自筹资金设立专户,专款 专用,账务公开,管理透明。
  (二)施工质量管理 1989年,成立地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各 县(市)成立质检小组,层层签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书》。依据国务 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和《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法规及施工合同等开展工作。质监站组 织对项目对参建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 部分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验收进行现场监督。工程竣 工后,质监站派员参加部分单位工程、工程外观质量评定,对已完工的 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资料进行抽查,对部分工程、单位工程验收质量等级 以及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结果进行核定,确保质检资料完整。
  四、工程运行管理
  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专业组织管理 与群众管理相结合,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岗位责任管理与承包 管理相结合的多种综合措施,落实各类工程的管理责任,规范和强化工 程管理养护。各县(区)水库、干支渠道等骨干水利工程设施由水管单 位实行专业管理,水管单位人员分段承包,实行合同管理。斗农渠及以 下田间工程设施,由灌区群众行使灌溉工程管理权,水管单位与村委会 或用水协会签订合同,层层落实工程管理责任制。按照公共安全、公共 利益和自管自用等三类划分小型水利工程类型,作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职责划分和产权界定的主要依据。2014年,对全市48座小型水库、129 处中小河流及堤防、1923处小型水闸、58170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27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座小型水电站、62个塘坝、10142眼机井 、90个泵站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和 落实管护责任。
  五、农业用水管理
  2000年以后,加强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引水口门监管,落实年 度黑河水量调度目标,确保黑河中游农业灌溉。依据黑河干流水资源配 置方案,制定印发《黑河干流黑梨灌区引水指标》,严格贯彻执行。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黑河沿岸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灌溉用 水实施监督管理。实行“三公开”(公开引水量、公开灌溉面积、公开 水量结算)。市水务局定期核查引水量,对超计划引水的县(区)在水 利网上预警警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地表水引水 口全部实现计量管理,地下水取水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安装率达45%。至 2015年,成立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768个,管理渠道19450条、17525千 米,其中斗渠4810条、5592千米,农毛渠14640条、11933千米,控制 灌溉面积28.9万公顷。
  第五章 畜牧业
  1996—2015年,畜牧业发展以草畜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坚持 实施科教兴牧产业富民战略,推进草畜产业化经营,立足资源优势,加 快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开发优势产品,开拓市场流通。以牧草种 植、畜种改良、项目建设、疫病防治、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为重 点,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并向全产业链稳步 推进。至2015年,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420个,创建部 级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38 个,规模养殖量占饲养总量的74%。当年畜禽饲养量达1813.9万头只, 猪、牛、羊存栏分别比1995年增长18%、108%、41%;畜牧业总产值 36.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9%。
  第一节 畜牧业概况
  一、饲草料资源
  (一)草地 2015年,全市有草地面积254.6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 积60.74%。
  1.天然草地 天然草原划分为11个草地类(4个亚类),27个草地组, 65个草地型,总面积217.17万公顷。
  沼泽草地类 零星分布在甘州、临泽、高台3县(区)黑河沿岸的冲积低 洼地以及泉水露出带的洼地。总面积1895.6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 0.074%,可利用面积1581.53公顷,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073%。主 要有芦苇、三棱、拂子茅、莎草等牧草,总盖度60%~100%,平均亩 产鲜草500千克左右。
  低湿地草甸草地 主要分布在肃南县明花乡,甘州区乌江、三闸、靖安 ,临泽县新华、小屯,高台县罗城、黑泉、盐池等地形低洼、地下水位 高的地段。总面积11.67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4.58%。草地利用率 94.2%。主要有芨芨草、芦苇、赖草、骆驼刺、甘草、马蔺等,小灌木 有白刺、柽柳以及苔草、蒿草、扁穗冰草、灯芯草等。可食鲜草产量 1341千克/公顷。
  干荒漠草地类 广泛分布于走廊平原、绿洲外的戈壁荒滩、沙漠、祁连 山北山山间的大块平滩盆地,总面积46.37万公顷,占草地面积的 18.21%。主要有珍珠、红砂、泡泡刺、白刺、合头草、沙拐枣、柽柳 、芦苇、麻黄、盐爪爪、碱蓬、猪毛菜、霸王、紫菀木、戈壁针茅等。 可食鲜草量561千克/公顷。
  山地荒漠草地类 主要分布在肃南县浅山区、祁连山海拔1600~2000米 的低山丘陵、走廊北山区的干燥剥蚀浅山。总面积25.83万公顷,占草 地总面积10.15%。主要有合头草、红砂、盐爪爪、灌木亚菊、木紫菀 、碱韮、灰叶铁线莲、猪毛菜、补血草、三芒草、木本铁线莲等。可食 鲜草225~937.5千克/公顷。
  草原化荒漠草地类 主要分布在肃南县东西牛毛山下部、大肋巴、鲁沟 、榆木山下部,民乐县北部滩,甘州区南滩,山丹县红石泉以东、青阳 口以西的平缓地带等。主要有荒漠锦鸡儿、珍珠、合头草、碱韮、蒿属 植物、冠芒草、灰绿碱蓬、中麻黄、白刺、红砂、沙竹、戈壁针茅、木 紫菀、黄蒿等。总面积63.71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25%。可食鲜草含 量390~870千克/公顷。
  荒漠化草原草地类 广泛分布于祁连山、东大山、大黄山山地海拔为 2000~2300米地带,由东向西随着山体干旱程度的增加,海拔逐渐升高 。总面积19.95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7.8%。主要有短花针茅、驴驴蒿 、珍珠、合头草、盐爪爪、黄蒿、灌木状小甘菊、冠芒草、新麦草、荒 漠锦鸡儿等。可食鲜草858千克/公顷。
  山地草原草地类 主要分布于祁连山中山地带、龙首山、东大山坡。主 要有克氏针茅、短花针茅、大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禾、垂穗披 碱草、冷蒿、木地肤等牧草。总面积28.2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 11.07%。可食鲜草1093.5千克/公顷。
  山地草甸草地类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地森林带山地阴坡、半阴、半阳坡 ,甘州东大山,山丹龙首山、大黄山也有分布。总面积20.13万公顷, 占草地面积7.9%。主要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扁穗冰草、赖草、早熟 禾、阴山扁蓄豆、苔草等牧草。可食草产量1425千克/公顷。
  高寒草地类主 要分布在祁连山北大河以西,珠龙关、托勒、洪水坝、 土大坂、吊大坂地段。总面积12.94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5%。主要有 紫花针茅、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疏花针茅、异针茅、青海鹅观草、垫 状驼绒蒿、赖草、冷蒿等牧草。可食鲜草501千克/公顷。
  山地草甸草地类 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亚高山地带,肃南县祁丰乡腰泉以 东亦有分布。总面积45.54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17.88%。主要有红 果北极果、杜鹃属、鬼箭锦鸡儿、川青锦鸡儿、金露梅、沙棘、天山花 楸、珠芽蓼、异穗苔草、黑穗苔、线叶蒿草等。可食鲜草产量2208千克 /公顷。
  高寒草甸草地类 分布在祁连山海拔3500~4100米的山坡及平缓山顶, 肃南县隆畅河上游的阳坡至祁青一带分布面积最大。总面积36.33万公 顷,占草地总面积14.27%。主要有矮蒿草、线叶蒿草、高山蒿草、苔 草、虎耳草、灯芯草、海乳草、早熟禾、马先蒿牧草。可食草产量 1228.5千克/公顷。
  2.人工牧草
  紫花苜蓿 境内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传统,主要品种为陇东紫花苜蓿、金 皇后、甘农3号、中苜1号、WL系列等。1996—2000年,种植紫花苜蓿 1.2万公顷,保存面积0.2万公顷。2001—2005年,种植紫花苜蓿1.8万 公顷,其中耕地种植1.1万公顷。2015年,紫花苜蓿保存面积4.96万公 顷。
  沙打旺 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并具有很强的耐盐碱 能力,可与粮食作物轮作或在林果行间及坡地种植,是一种绿肥、饲草 和水土保持兼用型草种,产量低,效益差。
  草木犀20世纪80年代全区推广种植,因适口性差,90年代后期已很少种 植。
  披碱草 属旱中生牧草,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适应性广, 特耐寒抗旱,在冬季﹣41℃的地区能安全越冬,山丹、民乐、肃南等山 区多有种植,一般用来修复退化草场和补播改良。年种植面积在1300公 顷以上。
  (二)饲料作物
  1.青贮玉米 株高2.5~3.5米,亩产鲜秸秆(含穗)4000~5000千克, 最高7000千克,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收获,籽粒成熟度在乳熟末期至腊 熟前期时连穗带秆一起收割切短,做青贮饲料或青饲。1996年全区种植 青贮玉米2000公顷,产量12万吨。2005年种植青贮玉米3000公顷,以 粮饲兼用型为主。2015年,青贮玉米种植面积8000公顷,以先玉335、 新玉6号、正德305、豫青贮23、丰贮1号、金凯3号等专用型青贮玉米为 主。
  2.饲用高粱 茎秆富含糖分,适口性好,粗蛋白含量达3%~5%,被誉 为“高能作物”。株高3~4米,亩产鲜物质1万千克左右,喜肥水,饲 料转化率高,青饲或青贮家畜均喜食。2000年引种成功后,2015年推广 种植饲用高粱(大力士)、绿巨人、牛魔王等320公顷。
  3.黑麦草 草质好,鲜嫩,家畜均喜食。生长快,春季播种,当年利用 。秋季播种,幼苗越冬,次年6月初可刈割。生育期90~110天。一般年 刈割3~5次,亩产鲜草5000~6000千克。2015年种植面积600公顷。
  4.苏丹草 又叫野高粱,禾本科一年生牧草,抗旱、耐瘠薄,分蘖力强 ,再生性好,产草量高,栽培比较粗放,牛羊等多种食草家畜喜食。苏 丹草在气温高、雨水多的年份生长繁茂。生育期110~120天,可多次刈 割。幼苗期有毒物质氢氰酸含量较高。2015年种植面积80公顷。
  5.燕麦 适宜生长于气候凉爽的区域,各类土壤均可种植,出穗后至乳 熟前期收割利用,适口性好,冬春时作羔羊补饲草,俗称羊羔草。山丹 、民乐、肃南县和中牧山丹马场等地有种植习惯。2015年种植1.3万公 顷。
  (三)农作物秸秆 2015年,全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总量约303万吨, 其中玉米秸、麦草、豆秸、油菜秸等牲畜可利用秸秆资源总量约250万 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171万吨,占秸秆总量56.44%),麦类秸秆55 万吨,豆类秸秆0.86万吨,薯类秸秆27.6万吨,油料类秸秆5.8万吨, 瓜菜秸秆26.83万吨,中药材类秸秆11.66万吨,水稻、甜菜等其他秸 秆5万吨。高粱秸秆营养价值较低,适口性差,一般作薪柴。杂交高粱 秸秆如美国甜高粱,适口性稍好,粉碎或青贮可作粗饲料。糜草、谷草 、豆秸饲喂家畜适口性及营养价值较好,多用来饲喂大家畜及羊。其他 如胡麻秸秆、葵花秆、稻草、薯类秧等,饲用价值低,一般作燃料用。
  (四)精饲料
  1.籽实饲料 主要有玉米、高粱、豆类及糜谷等。2015年粮食总产量 135万吨,其中作精饲料的60万吨。
  2.糠麸饲料 主要有麸皮、谷糠等,是大家畜及羊育肥期、猪在架子期 和鸡在休产期的主要精饲料,多与其他籽实精饲料混合饲喂。2015年共 产糠麸1.95万吨,用作饲料的1.9万吨,利用率97%。
  3.加工制产品饲料 食油、豆粉、豆腐和醋、酱、酒等食品加工后的副 食品,是家畜上等植物蛋白饲料。油饼、豆饼(渣)数量较大,蛋白质 含量高,除少量用作肥料外,大部分用作饲料,主要用于添加配合饲料 。2015年加工副产品15万吨,其中用于饲料的12万吨。
  二、饲草料生产
  境内饲草料有青贮饲料、粗饲料、精饲料、配合饲料。常见青贮饲料有 苜蓿、青贮玉米、燕麦等,2015年种植面积7.48万公顷,产量100万吨 。1996—2015年,粗饲料年产量200万~400万吨,其中作物秸秆年产 量150万~300万吨,40%用作家畜饲料,大部分用作燃料或肥料。常用 精饲料有玉米、豆类、饼粕、糠麸等。2015年,精饲料使用量236万吨 。1995年,生产各类配合饲料5.32万吨。1999年,生产配合饲料9.36 万吨。2000年后,“正大”“希望”等名牌配合饲料在养殖业中广泛应 用。2007年,专业畜禽养殖场基本全用配合饲料,很多农户养殖也开始 使用配合饲料。2015年配合饲料用量118万吨。
  (一)草地建设 1996年,新增牧草地8380公顷,累计建植入工草地 9.36万公顷,其中紫花苜蓿2.34万公顷。至2005年,开发666.67公顷 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0处,累计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4万公顷,其中优质 苜蓿3.67万公顷。至2010年,利用现有低产田、弃耕地等土地资源,重 点推广种植苜蓿、饲用玉米等高产优质牧草,主攻亩收万斤草、种草千 亩村基地建设,以紫花苜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达5.2万公顷。2014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目标,至2015年,引进 推广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新品种10多种,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 牧草新品种20多种,各类牧草种植面积达7.48万公顷,其中饲用玉米、 燕麦、大麦、油菜等优质牧草2.18万公顷,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 4.96万公顷。是年,甘州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改饲、草牧业项目试 点县(区)。
  2004年,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至2015年,全市完成总投资 63823万元,保护草原170.17万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地1.73万公顷、舍 饲棚圈1.45万座。牧草高度平均提高60%,总覆盖度提高20%,草原草 群优质丛生禾草比例上升到65%以上,毒害草比例下降到20%以下,牧 草平均产量增加10%~25%。
  草地灾害防治 1996年以来,先后实施草原百万亩招鹰灭鼠工程、草原 无鼠害示范区建设、天然草原清除毒草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天然草场保 护和恢复治理等项目。2015年,建立草地灾害测报点65处,防治鼠虫害 20万公顷。
  (二)饲草加工 1996—2000年,累计收贮青干草300万吨。2015年, 年产优质青干草约100万吨,其中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75万吨,以 饲用玉米、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年产量25万吨。2015年,生产各类优 质牧草草捆75万吨。1996年,加工草粉12.66万吨。至2000年,生产农 作物秸秆草粉65万吨。2001—2010年,各类草粉生产量150万吨,平均 年产15万吨。2015年,有草粉加工机械2万多台,生产草粉20万吨。
  2015年,高台大业草畜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山丹润牧饲草公司 、民乐希诺农牧公司3家龙头企业年加工草颗粒6万吨。
  2010年以后,引进推广自走式玉米秸秆青贮联合收获机、移动式秸秆加 工揉丝机、牵引式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粉碎青(黄)贮加工机、秸秆 粉碎还田机等一批适合张掖市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成熟 技术和设施装备,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2015年,有草产品加工企业 17家,投入秸秆收获、捡拾、打捆、粉碎、还田等加工机具16520台, 完成农作物秸秆饲料转化利用103万吨,秸秆粉碎还田3333.3公顷,秸 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60%以上。
  (三)饲料加工 1996年,饲料加工企业主要有粮食、畜牧部门兴办的 饲料加工厂,地区有张掖地区浓缩饲料厂和张掖市粮食局饲料加工厂2 家,各县均有1~2家饲料加工厂。张掖糖厂生产的甜菜颗粒饲料年产1 万吨,销往国外。是年玉米、麸皮、油渣、骨粉、血粉、鱼粉及各类添 加剂配比的混配饲料13.33万吨,草粉12.66万吨。随着工厂化养殖和 暖棚养畜禽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饲料加工不断壮大,高台宏大、成都 大业、民乐银河、临泽雪源等草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崛起,草粉生产量逐 年增加。至2015年,建成秸秆商品饲料加工企业(合作社)12家,青贮 、黄贮、氨化处理等加工粗饲料185万吨,秸秆饲料利用率达61%,配 合饲料用量118万吨。
  三、产业化经营
  1996—2015年,畜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养殖业、草产业、加工业 、运输业迅速发展,畜牧产业化进程加快。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 建设百万头肉牛基地目标。2014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畜牧 业全产业链试点市,6县(区)均被列入牛羊产业大县。
  (一)养殖业 1996年,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3万户,占总农户的22% 。户均养牛5头(适龄母牛2头以上)或养羊40只或养鸡100只或养猪30 头以上标准的专业村120个,千头猪场47个,百头以上猪场195个,千只 以上羊场13个,百头以上牛场61个。暖棚养牛6.54万头,养羊18.02万 只,养猪60.07万头,养鸡139.6万只,共计224.23万头只。随着市场 经济发展和畜牧业科技不断进步,畜牧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养畜新技术推 广力度,培育畜产品市场,培植新型畜牧经济增长点,通过市场调节逐 步优化整合养殖企业走规模养殖的路子,市内畜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的势头。2015年,牛饲养量89.7万头,羊饲养量467.48万只,猪饲养 量150.45万口,禽饲养量1106.26只,分别比1996年增长161.4%、 126.6%、12.2%和7.3%。肉类总产量11.7万吨,比1995年增长123% (猪肉产量5.45万吨、牛肉产量2.51万吨、羊肉产量2.74万吨,分别 比1995年增长35.5%、500%、307%);禽蛋产量1.5万吨,比1995年 增长37%;鲜奶产量7.4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36.77亿元,占农业总产 值的21.9%。
  (二)草产业 1996年起,随着暖棚养畜禽的迅速发展,各县(市)先 后引进黑麦草、籽粒见、美国苜蓿、紫花苜蓿、甘农1号苜蓿、串叶松 香草、苏丹草、酸膜等优良牧草品种。2000年开始,地区和各县(市) 分别制定草产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明确扶持政策与技术措 施,确立新开发区集中连片种草与农户分散种草并行,多年生牧草与当 年生牧草相辅,推行农田套复种草和退耕种草,促进粮经二元结构向粮 经草三元结构转变,是年新增牧草地8380公顷,种草面积9.36万余公顷 ,占1996—1999年种草面积的31.1%。2010年,农区按照“引草入田 、草当粮种、合理搭配”的原则,充分利用低产田、弃耕地等种植优质 牧草。
  (三)加工业 畜牧加工包括饲料加工、乳品加工、肉类加工等。1996 —2015年,畜牧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由1996年初的小规模、单一化逐 步向多品种、规模化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在发展中崛起,成为经济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
  1.乳品加工 1996年,区内除临泽雪莲乳业生产的奶粉外销外,各县( 市)牛奶厂生产的鲜奶仅限于本县(市)销售。随着养牛业发展,先后 引进黑白花高产奶牛和皮埃蒙特、利木辛等肉牛,奶牛产量大幅度增长 ,鲜奶生产由原来的散袋散送向无菌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临泽雪莲等 乳品加工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推出袋装、盒装等鲜奶产品和一批 鲜奶深加工产品。1999年,中国一欧盟奶类援助项目在张掖市实施,援 助资金296万元,张掖市乳品厂开发出果味酸奶、塑杯冰激凌及多种雪 糕等产品。
  2003年,鲜奶产量达1.59万吨。至2015年,乳品加工企业有临泽雪莲 、甘州区前进牧业、高台佳康乳品厂和康园红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 ,年加工奶粉、鲜奶、酸奶等奶制品1.2万吨,产值达6200万元,实现 利润1800万元。
  2.肉类加工 1996年地区肉联厂有五香猪蹄、五香驴肉、五香牛肉等系 列产品加工,1998年以后停产。散点的个体加工以卤制品为主,现卤热 卖,自产自销。还有零星的鸽蛋、鹌鹑蛋个体加工,以供应餐饮业为主 。
  3.其他畜产品加工 2000年,肃南县皇城煤炭公司出资和清华大学生物 与技术系合作,成立甘肃省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 “祁尔康”牌鹿鞭、鹿胎胶囊、鹿茸切片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
  (四)运销业 1996—2015年,随着畜牧业发展,畜禽运量逐年增加, 一批运输专业户集收购、育肥、贩运于一体,形成家族式运销组织。至 2015年,从事收购、育肥、贩运专业运销户520户,从业4600人。
  第二节 畜禽生产
  一、畜禽种类
  (一)主要畜禽分布
  牛 2015年存栏65.56万头,其中甘州区饲养量占总数的44.52%,高台 县占19.84%,临泽县占18.72%,民乐县占6.78%,肃南县占5.67% ,山丹县占4.47%。
  羊 2015年存栏285.9万只,其中甘州区饲养量占总数的25.11%,肃南 县占24.3%,山丹县占23.05%,高台县占12.15%,民乐县占10.07% ,临泽县占5.32%。
  猪 2015年存栏70.7万头,其中甘州区饲养量占总数的36.58%,高台 县占22.35%,民乐县占22.28%,临泽县占14.86%,山丹县占3.8% ,肃南县占0.13%。
  禽 2015年存栏447.06万只,其中甘州区饲养量占总数的61.51%,民 乐县占12.99%,临泽县占10.02%,高台县占9.48%,山丹县占5.81 %,肃南县占0.19%。
  (二)地方品种
  1.张掖肉牛 主要类群是引进的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形成的具 有张掖特性的肉牛良种,为乳肉兼用牛,被毛颜色为黄白花或红白花头 ,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为白色,皮肢为粉红色,颈长中等,胸深, 尻宽平,四肢结实,乳房发育好,主要分布在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 。12月龄公牛平均体高123.9厘米、体长136.8厘米、胸围174厘米、体 重382千克,母牛平均体高123.4厘米、体长136.7厘米、胸围172厘米 、体重367千克,屠宰率56.48%,年产奶4000千克左右。至2015年, 成功注册“张掖肉牛”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成为地方新类群,形成“政 府抓良种、农户抓繁育、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 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张掖肉牛发展模式。
  2.肃南牦牛 躯体较小,颈短,背低而平直,十字部隆起,胫骨开张, 腹大腰长,尾短毛长,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胸腹下部及大腿毛长而密 ,公牛有角,粗而上弯,母牛无角,乳长而小,毛色以黑居多,其他较 少。成年公牛体高117厘米、体长131厘米、胸围166厘米、体重350千 克,成年母牛体高105厘米、体长117厘米、胸围150厘米、体重300千 克,净肉率38%左右。数量每年保持在4.5万头,多为裕固族、藏族牧 民饲养。2015年,“肃南牦牛”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3.甘肃高山细毛羊 体格中等,体躯较长,胸宽且深,背平直,后躯丰 满,四肢端正有力,前肢细毛着生到腕关节,后肢关节以下略着毛,被 毛纯白,密度中等以上,弯曲清晰,呈正常弯或浅弯,头部细毛着生至 眼线和两颊。公羊有螺旋形大角,颈部有1~2个横皱褶;母羊无角或有 小角,颈部有发达的纵垂皮。成年公羊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 别为76.5厘米、77.2厘米、106.5厘米、75千克,成年母羊分别为67.5 厘米、69.7厘米、88.7厘米、40千克。成年公羊剪毛后活重75千克, 剪毛量7.5千克,成年母羊剪毛后活重40千克,剪毛量4.3千克。成年羊 毛丛长度7.5~9厘米,细度以64~66支为主,净毛率在45%~57%之 间,是毛纺工业的良好原料。
  4.河西绒山羊 公、母羊均有弓形的扁角,公羊角较粗长,向上略向外 伸展,被毛以白色为主,次为黑、青、棕色。体重周岁公羊20千克,母 羊18千克;成年公羊38.5千克,母羊26千克。产绒量成年公羊323.5克 ,母羊280克。绒纤维自然长度公羊4.9厘米,母羊4.3厘米。绒纤维细 度公羊15.6微米,母羊15.7微米,净绒率50%。公、母羔羊6月龄左右 性成熟,18月龄后开始配种。
  5.山丹马 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该马头中等大,颈稍斜,毛色 以骝为主,黑色次之;体质结实,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 成年公马体高144.3厘米、体长147.3厘米、胸围177.7厘米、体重 436.8千克,成年母马体高137.7厘米、体长143厘米、胸围164.4厘米 、体重366.3千克。最大挽力平均455千克,平均驮重101.7千克。
  6.河西双峰驼 体形紧凑细致,结构匀称,肌肉骨骼发育适中,头部清 秀,眼大有神,躯短肢长,腹大而圆,产毛量较低,纤维较粗。成年驼 体高约180.67厘米、体长167厘米、胸围22厘米。成年驼的平均产毛量 ,骟驼6.35千克,母驼5.16千克。四部位(颈、肩、体侧、股)绒毛平 均长度,公驼6.48厘米,母驼6.26厘米。绒毛比82.01%、27.09%, 细度平均18.14微米。净毛率81.81%,含脂率0.66%。成年驼屠宰率 平均为51%,净肉率35.7%,可宰肉170~200千克,脂肪(含驼峰) 20~25千克。骆驼性成熟晚,母驼3.5~4岁,公驼4~5岁开始配种, 公母驼的繁殖年限可达15年以上。
  7.肃南马鹿 俗称祁连山马鹿、白臀鹿,为茸用鹿。祁连山林区是的主 要产地之一。公鹿40月龄性成熟,人工养殖公鹿4~6周岁时开始配种, 终止配种年龄13岁;母鹿28月龄性成熟,3周岁受配,终止繁殖年龄18 岁。肃南马鹿每年秋季9—11月发情,母鹿可经历1~3个发情周期,每 个发情周期15~20天,发情持续时间25小时左右,妊娠期245~255天 ,翌年6—7月份产仔,产仔率59.57%,繁殖成活率51.7%。
  (三)引进品种
  1.新疆细毛羊 原产于新疆伊犁地区巩乃斯种羊场,体躯深长、结构良 好、体质结实。具有采食性好、生活力强、耐粗饲料等特点,作为种羊 引进杂交改良肃南细毛羊,改良效果好,适宜推广。
  2.陶赛特羊 原产于澳大利亚,具有早熟、生长发育快、遗传力强等特 点,是理想的肉羊生产的终端父本。2006—2007年,半农半牧荒漠区山 丹县应用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引进无角陶赛特开展对小尾寒 羊的杂交改良试验。无角陶赛特种公羊由甘肃省永昌肉羊育种场引进。 经屠宰测定,陶寒杂交F1代8月龄胴体体重19.35千克,净肉重14.93千 克,屠宰46.81%,适宜推广。
  3.萨福克羊 原产英国,体格大,屠宰率高,胴同体品质优秀,肉质好 ,肥育性能优越,作为父本与小尾寒羊杂交改良,于1997年引进。试验 结果萨寒杂种4月龄体重为37.62±4.13千克,平均日增重375.6±5.25 克,50天育肥期总增重18.78±3.61千克,与小尾寒羊相比,分别提高 13.21%、18.86%和18.86%。
  4.德克塞尔羊 原产于荷兰德克塞尔岛沿岸,外貌特征体形中等、较宽 ,身体强壮,被毛白色,头部和四肢无毛,腿短,黑鼻,短耳,部分羊 耳部有黑斑。生产性能成年公羊体重90~130千克,母羊65~90千克。 产羔率130%~195%。母性强,泌乳性能好,羔羊生长发育快。2005 年,从宁夏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引进。德寒杂一代公、母羔平均 初生重3.4±0.69千克,3月龄32.10±4.51千克,10月龄46.30±5.7千 克。
  5.杜泊羊 原产地南非,是由有角陶赛特羊和波斯黑头羊杂交育成,是 世界著名的肉用羊品种。成年公羊和母羊的体重分别在120千克和85千 克左右,4月龄屠宰率51%,净肉率45%左右。2013年以来,部分规模 养殖场引进该品种,开展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
  6.澳洲白 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利用现代基因测定手段培育的品种,在放 牧条件下5~6月龄可达23千克胴体,舍饲条件下,该品种6月龄胴体重 可达26千克,且脂肪覆盖均匀,板皮质量俱佳。2013年,张掖市昌祺牧 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天津奥群牧业公司引进13只开展杂交改良。
  7.湖羊 是国家一级保护地方畜禽品种,具有早熟、四季发情、一年一 胎、每胎多羔、泌乳性能好、生长发育快等特点。2013年从金昌市引进 本市,作为母本与当地羊开展杂交改良。
  8.小尾寒羊 为国内地方优秀肉羊品种,原产于山东、河南等地,具有 成熟早、早期生长发育快、体格高大、肉质好、四季发情、繁殖力强、 遗传性稳定等特性,尤其是小尾寒羊的多羔、多产特性深受养殖户喜爱 。全市95%的肉羊为小尾寒羊杂交改良羊后代,适合舍饲加放牧养殖。
  9.波尔山羊 原产于南非,被称为世界“肉用山羊之王”,是著名的生 产高品质瘦肉的山羊,是一个优秀的肉用山羊品种。具有体型大、生长 快、繁殖力强、产羔多、屠宰率高、肉质细嫩、抗病力强和遗传性稳定 等特点。1999年,引入改良当地土种山羊,开展肉用山羊的杂交改良, 改良河西山羊和关中奶山羊2万只。
  10.约克夏猪 原产于英国,为瘦肉型的代表品种,具有生长快、繁殖率 高、性情温顺、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育肥猪标准饲养条件下,6月龄体 重达90千克,屠宰率75%左右,瘦肉率55%~60%,产仔成活率96% 。
  11.白洛克鸡 早期生长速度快,胸、腿部肌肉发达,全身白羽。主要作 肉鸡配套杂交母系使用,其商品肉鸡增重快。
  12.海赛克斯鸡 原产地美国,具有抗病力强、产蛋率高、抗热、抗应激 等特点,综合生产性能优异。1998年从北京引进,年推广40万只。
  二、畜禽品种改良
  1996年,全区推广黄牛冻配改良、瘦肉猪改良授配、绵羊改良、良种蛋 肉鸡等新技术和新品种。至2003年,全市黄牛冻配改良累计达23.18万 头,瘦肉猪改良授配累计88.9万头,绵羊改良累计257.6万只,推广良 种蛋肉鸡25万吨,比1996年增加13.67万吨,年均增加1.95万吨。2015 年,引进肉(奶)牛冻精38万支,其中授配肉牛21万头,奶牛2.1万头 。与重庆农投集团合作,在临泽县建成2万枚胚胎受体牛养殖园区,移 植胚胎母牛3000多头,产活牛犊800多头。以甘州金利种羊场为核心, 临泽德源等6家肉羊良种繁育场为依托,引进杜泊、小尾寒羊、湖羊等 肉羊新品种,开展肉羊新品种改良培育。引进种羊2377只,改良授配母 羊165.7万只,培育优良种羊133万只。
  (一)常规改良和人工授精
  1.黄牛改良 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引进皮埃蒙特、夏洛莱、利木辛等 肉牛品种,以二、三代西杂牛为母本,大面积开展三元杂交改良,探索 确定肉牛最佳三元杂交组合,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以西门达尔杂种后代为主的良种牛占饲养总量的90%以上。至2015年 ,形成遗传性能稳定、环境适应性强、种群数量庞大、产肉性能好的以 西门达尔为主,具有张掖特色的高代杂种肉牛新类群。
  2.奶牛改良 2010年,开始应用性控冻精技术,养殖量快速扩大。至 2015年,奶牛存栏4.2万头,年产鲜奶7.4万吨,甘州、临泽、高台3县 (区)奶牛存栏和产奶量占总量的80%以上;建成百头以上规模奶牛场 (区)14个,存栏奶牛3.31万头,占总存栏总量78.8%。甘州区长安 前进牧业公司下辖前进合作社、前进牧业、绿洲、汇源4个养殖小区, 奶牛存栏达1.2万头。
  3.牦牛改良 1995年,从青海引进含3/4野血牦牛种公牛23头,1997年 引进17头投放在皇城区马营乡、马蹄区西水乡、康乐区杨哥乡及大岔牧 场等地,开展母牛复壮改良。2001年以后,引进大通牦牛种公牛30头、 冷冻精200支。至2015年,共复壮改良当地牦牛5.98万头。经测定野雪 牦牛繁殖成活率和犊牛成活率较本地牦牛分别提高4.64和4.26个百分点 ,初生重、断奶重、12月龄和18月龄平均体重较本地牦牛提高18.64% 、14.27%、20.31%和24.4%,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2.25%和 6.28%。
  4.绵羊改良 绵羊为高寒牧区的当家品种。2003年起,肃南县把皇城、 康乐、大河、马蹄4个区作为发展细毛羊主产区,建起稳固的细毛羊基 地,使绵羊改良步入规模化、产业化轨道。成立肃南县优质细毛羊生产 者协会,在重点产区推行人工授精、科学补饲、羊毛穿衣、机械剪毛、 分级整理、规格打包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羊毛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羊毛主体细度达64~66支,群体只均产毛量由改良前的0.75千克提高到 3.93千克。至2015年,细毛羊存栏70万只,羊毛总产量达1900吨,完 成甘肃高山细毛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产品认证。
  5.山羊改良 河西绒山羊是我国著名的绒山羊品种,在自然选择和人工 选育过程中已形成突出的绒品质,绒细度为15微米,公羊产绒量323.5 克,母羊产绒量270克。
  2010年以来,大量引进内蒙古白绒山羊、辽宁绒山羊等品种进行杂交改 良,平均产绒量提高48克。
  6.生猪改良 1996年以后,强化县、乡、村三级生猪人工授精服务体系 和网络建设,全面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至2015年,建成生猪良种补 贴项目人工授精服务站(点)110个,健全完善种公猪精液生产、发放 、授配等各个环节的制度措施及技术规程,年杂交授配母猪15.2万头, 繁活仔猪120万头。
  7.鸡品种改良 1996—2015年,相继引进海兰系列蛋鸡、京粉系列蛋鸡 等高产蛋鸡苗生产,集成推广“高密度集约化、自动化笼养”和“低密 度生态化、福利化平养”等高效养殖模式,年推广良种鸡760万只。生 产的“訾家寨”牌鸡蛋远销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成为禽蛋外销的 主渠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胚胎移植 2015年,完成奶牛胚胎移植3000多头,产活牛犊800 多头,产活纯荷斯坦奶牛26头。利用肉牛杂种母牛做受体,移植高产荷 斯坦奶牛冷冻胚胎,提高良种奶牛数量。2000—2001年,皇城种羊场引 入优质纯种澳美羊胚胎214枚,授植母羊122只,产活优质澳美羔羊32只 。2015年5月,临泽县平益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内蒙古赛诺公司引进 杜泊种羊20只、杜寒基础母羊400只,采取腹腔镜胚胎移植人工授精新 技术,改良本地小尾寒羊2000只,是年11月首批杂交杜泊羊产羔680只 。
  三、畜禽产品生产
  (一)畜禽屠宰 1997年,商品猪屠宰逐步实现定点屠宰。2000年前后 ,个体私营屠宰企业迅速发展。至2015年底,县城以上市场、超市、餐 饮单位销售及使用的猪肉全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建成沅博、博峰、高 原龙等屠宰加工企业22家。主要有甘州区中天肉业有限责任公司、民乐 县荣昌生猪定点屠宰场、临泽县益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荣盛屠宰场、高 台县食品公司生猪屠宰场。
  (二)毛、绒、皮生产 羊毛:有绵羊毛、山羊毛。绵羊毛又分为细毛 羊毛、改良羊毛、土种羊毛,主要产于肃南县,其次为甘州、山丹、民 乐等县(区),其中肃南县为全省羊毛主产区。全市羊毛年产量约7000 多吨,其中细羊毛约1900吨。2003年以前,肃南县羊毛生产纯属牧民自 产自销,由毛贩子在田间地头混等混级污毛直接交易,没有质量控制措 施。2004年,肃南县成立优质细羊毛生产者协会,推广净毛计价、分级 拍卖的新体制,并由协会统一组织优质细羊毛70余吨参加南京羊毛市场 “国毛拍卖会”,平均每千斤拍卖价比毛贩子高2~3元,受到实惠的牧 民逐渐接受这种公开竞拍的交易方式。2015年,肃南县参加公开拍卖的 羊毛占绵羊毛产量的20%,占优质细羊毛产量的32%~46%,剩余大部 分细羊毛和所有的改良毛、粗毛仍由毛贩子收购。此外,协会申请注册 “赛美奴”羊毛品牌,实现优毛优价。绒:主要为山羊绒。绒细度、强 度、伸度、弹性均优于相同细度的其他动物纤维,主要产于肃南、甘州 ,全市年均产量约60吨。皮:主要有牛皮、羊皮。境内无皮革深加工企 业,皮张基本为个体商贩收购,销往河北等地,贩运到省外深加工。
  (三)肉蛋奶生产 肉类:肉类生产以猪肉为主,其次为羊肉、牛肉、 鸡肉。2005年开始,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产量中牛、羊、鸡肉 产量大幅度增加。2015年,肉类总产量11.7万吨,其中猪肉5.45万吨 ,牛肉2.51万吨,羊肉2.74万吨。蛋类:蛋类生产以鸡蛋为主。2010 年以来,蛋鸡生产方式逐步步入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 引进海兰系列蛋鸡、京粉系列蛋鸡等高产蛋鸡苗生产,年存栏蛋鸡300 多万只,年产鸡蛋1.5万吨的“訾家寨”牌鸡蛋、佳瑞虫子鸡蛋,深受 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成为全市禽蛋外销的 货源地。奶类:奶类主要为牛奶。2000年以来,奶牛数量迅速增加,形 成以前进牧业为主体的奶业生产基地。2015年,奶牛存栏量4.2万头, 鲜奶产量7.44万吨。
  (四)畜产品加工企业 至2015年,建成沅博、博峰、高原龙等屠宰加 工企业22家,建成畜禽交易市场7个,组建畜禽生产专业合作社1331个 。培育打造出祁沅春、高原龙、博工肥牛、草原惠成等30个畜产品品牌 。主要有肉类加工和乳类企业。
  临泽雪莲乳品有限公司公司为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销售 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96年以来,按照“管理创造价值 、质量造就品牌、竞争开拓市场、创新满足顾客”的方针,加强质量监 督,强化企业管理,通过内外招聘,高薪引进人才,发挥民营企业的机 制优势,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公司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 ,2006年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有资产 7000多万元,员工150人。生产奶制品8000余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588 万元,销售收入2900万元,上缴税金400余万元。
  第三节 规模化养殖
  1996年,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起步,至2003年全市规模养殖户8.19万 户,占总农户的30%。各类养殖专业村280个,年均增加23个;有较大 规模良种兔场2个、鸡场2个、羊场2个、牛场3个、猪场6个。暖棚养畜 禽1264万头只,占畜禽总量的90%,比1996年增加1039.77万头只,年 均增加148.54万头只,形成年产肉类9.1万吨、禽蛋1.48万吨、鲜奶 1.7万吨的畜禽产品生产基地。2015年,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1420个,累计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4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38个,规模养殖量占饲养总量的74%。扶持 培育起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玺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利万头种羊养殖有限公司、杰灵养鸡专 业合作社等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化企业。形 成以博峰、沅博、牧沅、金昱等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甘州万禾、玺峰 、临泽德胜等376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地,以24个乡镇母牛养殖专 业村为基础的肉牛全产业链;形成以甘州沅博农牧、高台博峰、山丹高 原龙、肃南草原惠成等屠宰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甘州金利、山丹品玉、 民乐田鸿等414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基地的肉羊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以前进牧业、华瑞农业为龙头,以甘州下寨、临泽雪莲等22个奶牛标准 化规模养殖小区为基地的奶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一、养殖场建设
  1996年,建成临泽牛场、新华猪场、金园猪场3个养殖场。2015年,共 建成养殖场(小区)1420个,其中牛场337个、羊场796个、猪场224个 、鸡场41个、特种养殖场22个。
  二、标准化示范场创建
  2010年,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 ,围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 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内容,注重梯次发展,突出标准化 建设,从良种繁育、养殖设施、标准化生产、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 扶持力度,建成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标准化规模养殖现代化企业 。至2015年,创建标准化示范场189个,其中部级10个、省级41个。
  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2008年,位于甘州区长安乡前进 村,是以良种奶牛养殖繁育、鲜奶生产为主的综合型企业,注册资金 3.4亿元,资产总额6.3亿元,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按照“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支部”的发展模式,至2015年,拥有8个 2000头以上规模的牧场和1个3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基地,良种荷斯坦奶牛 存栏1.6万多头,日产鲜奶100吨以上,与伊利、蒙牛等知名乳业集团建 立战略伙伴关系,被评为“A+”奶源基地。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产业化 龙头企业、部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中国优质奶源基地。
  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位于甘州区石岗墩农业开发区, 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1035万元,资产总额2亿元,是一家集肉牛养 殖、饲草种植、试验示范为一体的综合型经营实体。有标准化肉牛舍13 栋,饲草基地333.33公顷,饲料车间、研发中心、培训中心、职工宿舍 楼基础设施齐全,形成育肥肉牛存栏5000头、出栏优质肉牛1万头的生 产规模。公司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科技肉牛养殖示范场”,认定为“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先后被甘肃省农牧厅和 国家农业部评为“省级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部级肉牛养殖标准 化示范场”。
  张掖市沅博农牧产业(集团)开发公司成立于2001年,位于312国道 2755千米处,占地面积1733.33公顷,总资产6亿元。下辖4个子公司, 2个畜牧饲草、玉米蔬菜花卉种植基地,1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1个大 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有高标准肉牛育肥舍12栋、活动场2万平方米, 肉羊育肥舍38栋4万平方米,配套附属设施7600平方米,存栏优质肉羊2 万只、肉牛5000头。实现肉牛产业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成为横跨 集饲草种植、饲料生产、牛羊养殖、定点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 终端销售到网络交易平台为一体的现代畜牧生产企业。先后被国家质检 总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农业标准化生 产示范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省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 ,“祁沅春”系列产品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
  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位于高台县工业园区,是一 家集肉牛杂交改良、标准化育肥、规模化繁育、流水线屠宰加工、副产 品综合利用及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型现代肉牛生产企业。公司有饲草种 植基地333.33公顷,建成占地8.33公顷的高标准万头育肥牛场1处,年 饲养肉牛5000头,建成集屠宰加工分割、称重质检、冷藏等配套设施为 一体的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形成日屠宰肉牛350头、年屠 宰肉牛10万头,分割加工优质牛肉2.1万吨的生产经营规模,是省级重 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张掖市金利万头种羊养殖有限公司2013年成立,位于甘州区石岗墩滩经 济开发区,注册资本5000万元,资产总额2.5亿元。建成肉羊种羊繁育 改良基地2个,肉羊育肥基地1个,有高标准羊舍85栋,饲草料基地 933.3公顷,林草地533.3公顷,主要从事高档肉羊繁育、改良扩繁、 育肥、屠宰精深加工及其新产品研发生产,牧草种植有机肥生产和废弃 物沼气利用,承担地方品种提纯、优良品种引进、杂交改良等,是集繁 育、养殖、育肥、外调、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农牧企业。至 2015年,引进优质种公羊品种7个,存栏基础母羊2万余只,种公羊存栏 500多只,向新疆、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供应种羊近2万只。
  甘州区杰灵养鸡专业合作社2007年成立,位于甘州区大满镇訾家寨村, 建成标准化蛋鸡舍10栋、2万吨鸡饲料生产车间、饲料库300平方米、管 理用房720平方米,年饲养海兰等优良品种蛋鸡10万只,生产鲜蛋 168.75万千克,注册“訾家寨”品牌鸡蛋和“杰灵”饲料。“訾家寨” 鲜蛋占张掖市区65%市场份额,并远销新疆、青海和嘉峪关、金昌、兰 州等地,先后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全省百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四节畜禽疫病防控
  1996—2015年,6县(区)共发生动物疫病56种,其中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牛支原体肺炎和牛病毒性腹泻3种疫病为新发现疫病。
  一、主要疫病及危害
  (一)传染病
  1.多种动物共患病
  牛口蹄疫1999年肃南县发生2起,共发病11头,扑杀病牛及同群牛共13 头。2000—2006年,甘州区共发病13起,发病牛140头,扑杀病牛及同 群牛173头。
  羊口蹄疫 2001年,发病3只,扑杀3只。2003年,山丹、民乐、肃南、 高台、临泽5县共发病126只,扑杀病羊及同群羊共571只。
  猪口蹄疫 1999年,3个县(市)6个乡镇(张掖市沙井乡、安阳乡、和 平乡、民乐县北滩乡、肃南皇城区东滩乡、马蹄区大泉沟乡)发生口蹄 疫,发病疫点8个,发病猪、牛、羊53头只,死亡7头只,扑杀病畜和同 群畜90头只。2001—2002年,甘州区发病208头,扑杀213头;高台县 发病119头,扑杀384头。2003年,山丹、民乐、肃南、高台、临泽共 发病298头,扑杀808头。2005年,高台县发病72头,扑杀194头。2010 年,山丹县发生一起0型缅甸98毒株口蹄疫,发病28头,扑杀184头。
  羊布鲁氏杆菌病 1996—2015年,共检出阳性1590只。其中甘州区检出 阳性642只,临泽县检出83只,高台县检出260只,山丹县检出283只, 民乐县检出108只,肃南县检出214只。检出的阳性畜均进行无害化处理 。
  牛布鲁氏杆菌病 1996—2015年,共检出阳性195头。其中甘州区检出 黄牛4头,检出奶牛60头,高台县检出奶牛1头,山丹县检出奶牛6头, 肃南县检出牦牛121头,检出奶牛3头。检出的阳性畜均进行无害化处理 。
  奶牛结核 1996年高台县检测177头,检出阳性1头。
  炭疽 1996—2015年,共发生炭疽病13起,发病动物581头只,死亡449 头只其中猪发病5头,死亡5头;黄牛发病41头,死亡24头;牦牛发病25 头,死亡14头;羊发病502只,死亡402只;马发病7匹,死亡3匹;驴 发病1头,死亡1头。
  2.猪传染病
  猪瘟 1996—2015年,共发生猪瘟29起,发病8415头,死亡3007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007年山丹县发病169头,死亡65头,扑杀104头。 2008年甘州区发生2起,共发病302头,死亡84头,扑杀349头。
  猪肺疫 1996—2015年,共发生猪肺疫9起,发病1105头,死亡204头。
  猪传染性胃肠炎 1999年,民乐县发病56头,无死亡。2001年,民乐县 发病346头,死亡2头。
  仔猪副伤寒 1998年,临泽县发病87头,死亡32头。1999年,张掖市发 生3起仔猪副伤寒,发病105头,死亡17头。2003—2004年,甘州区发 生7起,发病275头,死亡99头。
  猪大肠杆菌病 2004年,甘州区发病15头,死亡12头。
  猪丹毒 1998—2004年,甘州区共发病8起,发病342头,死亡160头。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2003年6月,高台县电力局农场发病45头,死亡 22头。
  猪支原体肺炎 2003年3月,甘州区发病60头,死亡60头。
  猪链球菌病 2001—2004年,甘州区发病6起,共发病81头,死亡52头 。
  猪葡萄球菌病 2004年,甘州区发病14头,死亡4头。
  猪伪狂犬病 2002年,甘州区发病17头,死亡3头。
  3.牛羊传染病
  羔羊痢疾 2004年,山丹县发病120只,死亡3只。
  绵羊痘和山羊痘 1996—2015年,共发生111起,发病羊22658只,死亡 843只。
  羊链球菌病 2002—2009年,肃南县共发病5起,发病羊479只,死亡 362只。
  羊肠毒血症 1996—2015年,共发生38起,发病羊2254只,死亡685只 。
  羊猝疽 2005年,肃南县发病2只,死亡2只。2007年,肃南县发病2只 ,死亡2只。
  羊快疫 1998年,山丹县发病56只,死亡8只。2002年,山丹县发病32 只,死亡10只。2003年,甘州区发病13只,死亡4只。2004—2007年, 肃南县发病4起,发病53只只,死亡47只。
  羊李氏杆菌病 2002年,肃南县发病959只,死亡903只。
  羊口疮 1996—2015年,共发生33起,发病羊82147只,死亡968只。
  羊大肠杆菌病 2003年,肃南县发病403只,死亡403只。
  羊巴氏杆菌病 1999—2007年,肃南县发病3起,发病198只,死亡189 只。2003—2007年,甘州区发病2起,发病525只,死亡427只。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2003年,甘州区发病441只,死亡397只。
  羊肺腺瘤病 2013年,肃南县发病15只,死亡9只。
  牛出血性败血症 1996—2015年,共发生17起,发病2062头,死亡168 头。
  牛支原体肺炎 2014年,甘州区发病110头,死亡10头。
  牛病毒性腹泻 2014年,甘州区共抽检80份,检出阳性49份。
  4.马属动物传染病
  马流感 2008年,山丹马场发病462匹,死亡马驹16匹。
  骡恶性水肿病 1996年,山丹县发病7头,死亡7头。
  5.鸡传染病
  鸡新城疫 1996—2015年,共发生18起,发病10467只,死亡3945只。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996—2015年,共发生21起,发病11448只,死亡 1513只。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2001—2004年,甘州区发病9起,发病6442只,死 亡1055只。
  鸡法氏囊病 1996—2015年,共发生29起,发病16896只,死亡6467只 。
  鸡马立克氏病 1996年,民乐县发生3起,共发病56只,死亡17只。 2001—2004年,甘州区共发病8起,发病4711只,死亡1753只。
  鸡痘 2002年,山丹县发病1683只,死亡120只;甘州区发病1326只, 死亡86只。2003年,山丹县发病132只,死亡6只。
  鸡白痢 1996—2015年,共发生16起,发病11094只,死亡1881只。
  鸡大肠杆菌病 2003—2004年,甘州区发病7起,共发病4600只,死亡 590只。
  禽霍乱 2001—2004年,甘州区共发病8起,发病6136只,死亡1663只 。
  鸡支原体病 2004年,甘州区发病3076只,死亡425只。
  6.兔传染病
  兔瘟 1998年,张掖市发病兔50只,死亡45只。
  (二)内外寄生虫病
  猪蛔虫病 1998—2006年,山丹县发病3起,发病1810头,无死亡。
  猪螨病 2005年,山丹县发病12头,无死亡。
  猪囊尾蚴 2003年,甘州区交易市场检出18头。
  鸡球虫病 2002—2004年,甘州区发病5起,发病934只,死亡80只。 2002—2007年,山丹县发病3起,发病544只,死亡89只。
  牛焦虫病 1997年,高台县发病1头。2014年,山丹县发病15头,死亡5 头。
  牛螨虫病 2004年,山丹县发病1头,无死亡。
  牛皮蝇蛆病 2001—2007年,肃南县发病9起,发病5051头,死亡13头 。
  马驽巴贝斯虫病 2015年,山丹县发病40匹,无死亡。
  羊鼻蝇蛆病 2000—2002年,山丹县发病2起,发病494只,无死亡。
  羊螨虫病 2003年,山丹县发病80只,无死亡。
  羊肝片吸虫病 2000年,山丹县发病268只,无死亡。
  羊泰勒焦虫病 2015年,山丹县发病2起,发病12只,死亡3只。
  二、畜禽疫病防治
  (一)预防免疫病种 防疫的病种主要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 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羊痘、羊梭菌病、牛 出败、炭疽等10余种。
  (二)疫情监测 2008年,张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各县( 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各种疫情监测和疫情测报工作步 入正轨。全市每年完成各种检测5万多份,上传各种疫情报表600多份。
  (三)疫情处置 1996年以后,按照《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要求,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各级动物防疫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控制和扑灭,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畜牧业及公众 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检疫与监督管理
  (一)产地检疫 1996年,张掖地区产地检疫以畜禽饲养场、户,经销 大户为重点,开展售前检疫,凭产地检疫证上市、收购和屠宰。开展产 地检疫的乡84个,占总乡数的90%以上。2003年,产地检疫与动物免疫 标识结合,屠宰动物查验耳标,回收率91%。2006年,开始推行报检制 ,乡镇畜牧兽医站及分站建立产地检疫申报点,村级悬挂报检信息提示 牌。至2015年,建立乡镇申报点64个、村级报检点554个,累计检疫各 种畜禽2219.05万头只。
  (二)屠宰检疫 1996年,肉品检疫从市场检疫向定点屠宰、到点检疫 转变。6县(市)建立生猪定点屠宰场、点61个,其中张掖市25个、临 泽县24个。2009年,甘州区先行试点,撤销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点,在城 郊建起日均宰量300头以上生猪定点屠宰场,实现市区定点屠宰、集中 检疫。至2015年,6县(区)建立市区生猪定点屠宰场6个,保留高台、 肃南偏远乡镇屠宰点2个,建立牛羊屠宰场8个。派驻兽医,开展入场检 查验收,随屠宰流程同步检疫,屠宰动物检疫率、出证率和无害化处理 率均达100%(三)运输检疫(市场检疫) 1996年开始,对61个肉类 、12种动物及产品交易市场全面开展验证检查,运输检疫注重运前和到 站检疫监督。运输检疫动物88.19万头只,消毒运输车1854辆。1999年 ,牲畜口蹄疫发生后,设立民乐扁都口临时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当年检查动物1.13万头只、动物产品185吨,消毒车辆382辆。2004 年,在肃南白庄子、高台新坝设立临时性公路检查站,先后检疫活畜 36.24万头只、皮张15.5万张,消毒车辆8252辆,分别于2011年、2013 年撤销。至2015年,电子出证在屠宰场、乡镇检疫申报点达到全覆盖, 产地检疫率比上年提高40.1%。
  (四)监督管理 1996年以后,按照动物防疫、兽药饲料相关法律法规 ,在养殖、屠宰、流通、诊疗、无害化处理,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 用环节依法查处违纪违法行为。是年查处私屠滥宰、拒绝逃避检疫、无 证经营、贩卖病死肉品等违法案件132起,行政复议案1起。
  1999年春,区内发生首次猪五号病疫情,立即成立“防五”指挥部,抽 调专业技术人员1755人,调配设备物资,普查易感牲畜145.36万头( 只),强制免疫80.03万头(只),捕杀病猪80头,迅速扑灭疫情。此 后,各级畜牧管理部门加强对牲畜口蹄疫病的监控和防治,形成重大疫 情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对疫情防治采取早(知道)、快(行动)、严(控 制)、小(范围)等一整套应急处理措施。至2003年,先后应用28种疫 菌苗血清等生物制剂,苗裔各类动物8092.55万头(只),生物药品有 效利用率达85%,猪鸡两瘟的免疫密度分别达96.4%和90.6%。相继 扑灭马鼻疽、牛肺疫,稳定控制畜间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2009年,开 展管理相对人基础信息登记,登记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140个、动 物屠宰场(点)34个,当年立案处罚9起,现场处罚96起。2014年,对 从事动物贩运者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备案873人,年立案处罚49起,现 场处罚21起。历年办理现场处罚案件2028件,立案处罚案件342件,其 中行政复议案4件,行政诉讼案1件。
  第五节 渔业
  一、渔业资源
  (一)水域资源 全市有水域63万公顷,其中宜渔面积1.13万公顷。有 大小河流26条,中小型水库46座,自然坑塘、沼泽星罗棋布,水域总面 积3.8万公顷,适宜水产养殖的水库有30座,可养水面0.17万公顷。主 要有甘州区二坝水库、高台县大湖湾水库和马尾湖水库。适宜养鱼的湿 地约1000公顷,其中适宜人工养殖的湖泊水面约有147公顷,主要集中 在甘州区城北郊的滨河新区东、中、西湖和润泉湖等湿地。
  (二)鱼类资源 鱼类资源有土著鱼类和引进品种两种。据2011年鱼类 资源调查,本地土著鱼类主要有高背鲫、鲫鱼、祁连裸鲤、鲶鱼、花斑 条鳅、马口鱼、大鲮泥鳅和泥鳅等,还有小型杂鱼棒花鱼、麦穗鱼及石 斗鱼等。其中高背鲫、鲶鱼和泥鳅具有经济价值,肉嫩鲜美,生长较快 ,是选育养殖的优良地方品种。1996年以来,先后引进池沼公鱼、大银 鱼、虹鳟、金鳟、建鲤、武昌鱼、革胡子鲶、银鲫、乌鳢、锦鲤等品种 。至2015年,引进福瑞鲤、异育银鲫、长丰鲢和芙蓉鲤鲫等优良淡水品 种,引进的冷水鱼品种有七彩鲑、鲟鱼、白斑狗鱼、哲罗鲑等。
  二、渔业发展
  1996年开始,渔业部门推广普及鱼类良种生产和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技 术、生态渔业技术、网箱养鱼技术、名特优水产品的规范化养殖技术、 温室养殖技术及鱼病综合防治技术。至2015年,养鱼水面1933.3公顷 ,其中水库养鱼1320公顷、池塘养鱼613.3公顷,鲜鱼产量2330吨,渔 业总产值3081万元。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处,面积20公顷;省级水 产良种场2处,水面近30公顷;国家级鲑鳟鱼良种场1处,面积0.7公顷 。加上群众自有的鱼种池,共有鱼种培育池133.3公顷,年培育各类品 种、规格的鱼种500万尾/200吨,年调进各类鱼苗800万尾,自繁鱼苗 300万尾。水产养殖户80多户,其中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户。
  三、渔业资源保护
  (一)渔业增殖放流 2010年以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鱼类增殖 放流力度。至2015年,共放流5厘米左右的鱼苗种991万尾,价值150万 元,其中鲤鱼、鲫鱼、鲢鱼、草鱼共985万尾,祁连山裸鲤6万尾。
  (二)黑河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2012年开始,每年在黑河流域 高崖水文站断面上下50千米的地方取样2次,对水样中总磷、总氮、重 金属残留等项指标分析化验,定期上报检测结果。
  第六节 项目建设与投资
  1996年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畜种改良、标准化 养殖、草原保护治理等投入,畜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至2015年,先 后争取各类项目30多项,总投资19.25亿元。
  一、牧区示范工程建设
  1996—2000年,国家投资404.47万元,在肃南县新建药浴池、配种站 各1个,打井1眼,建家畜棚圈6座,草原围栏3333.33公顷;在山丹县 建设人工草地800公顷,改良草地400公顷,草原围栏800公顷,购置各 种牧草加工机械23台套。
  二、免疫冷链及基础设施建设
  2001—2010年,国家先后投资1230万元,其中市级100万元、各县(区 )80万元,对市县两级兽医化验室进行改造和乡站冷链设备配备。通过 改建,一般疾病的诊断水平和免疫质量有明显提高。
  三、畜种改良及技术推广项目
  2001—2015年,以家畜新品种引进、养殖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共投资 335万元,引进肉牛冻精和肉羊新品种对本地的牛羊进行改良,加快牛 羊良种繁育进程。
  四、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牛羊产业建设
  2009—2015年,共投资9762.4万元,在6县(区)实施,主要建设内容 有棚圈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舍饲养殖、 畜种改良等。
  五、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2014—2015年,共投资2900万元,在6县(区)实施,建设内容一是改 扩建牛羊标准化养殖场,二是改造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畜种改良 。
  六、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
  2012—2015年,国家投资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资 金2335万元,主要用于生猪、奶牛、肉羊、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圈舍改 造、新品种引进等。
  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
  2012年以后,投入2460万元,对连片种植200公顷以上优质苜蓿种植户 进行补贴。至2015年,苜蓿种植面积4.93万公顷。
  三、渔业资源保护
  (一)渔业增殖放流 2010年以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鱼类增殖 放流力度。至2015年,共放流5厘米左右的鱼苗种991万尾,价值150万 元,其中鲤鱼、鲫鱼、鲢鱼、草鱼共985万尾,祁连山裸鲤6万尾。
  (二)黑河流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2012年开始,每年在黑河流域 高崖水文站断面上下50千米的地方取样2次,对水样中总磷、总氮、重 金属残留等项指标分析化验,定期上报检测结果。
  第六节 项目建设与投资
  1996年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畜种改良、标准化 养殖、草原保护治理等投入,畜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至2015年,先 后争取各类项目30多项,总投资19.25亿元。
  一、牧区示范工程建设
  1996—2000年,国家投资404.47万元,在肃南县新建药浴池、配种站 各1个,打井1眼,建家畜棚圈6座,草原围栏3333.33公顷;在山丹县 建设人工草地800公顷,改良草地400公顷,草原围栏800公顷,购置各 种牧草加工机械23台套。
  二、免疫冷链及基础设施建设
  2001—2010年,国家先后投资1230万元,其中市级100万元、各县(区 )80万元,对市县两级兽医化验室进行改造和乡站冷链设备配备。通过 改建,一般疾病的诊断水平和免疫质量有明显提高。
  三、畜种改良及技术推广项目
  2001—2015年,以家畜新品种引进、养殖新技术试验示范等项目共投资 335万元,引进肉牛冻精和肉羊新品种对本地的牛羊进行改良,加快牛 羊良种繁育进程。
  四、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牛羊产业建设
  2009—2015年,共投资9762.4万元,在6县(区)实施,主要建设内容 有棚圈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舍饲养殖、 畜种改良等。
  五、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2014—2015年,共投资2900万元,在6县(区)实施,建设内容一是改 扩建牛羊标准化养殖场,二是改造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畜种改良 。
  六、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
  2012—2015年,国家投资畜禽标准化养殖、“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资 金2335万元,主要用于生猪、奶牛、肉羊、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圈舍改 造、新品种引进等。
  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
  2012年以后,投入2460万元,对连片种植200公顷以上优质苜蓿种植户 进行补贴。至2015年,苜蓿种植面积4.93万公顷。
  八、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2004—2015年,国家投入退牧还草工程资金6.38亿元,在肃南、山丹 县和山丹马场主要用于草原围栏、禁牧、休牧、轮牧、人工饲草地建设 、草原补播种草、舍饲棚圈建设等。
  九、草原生态奖补政策
  2011—2015年,国家投入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0.98亿元,用于6县(区 )和山丹马场主要草原休牧、人工种草等补助。
  十、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指挥中心建设
  2003年和2012年,国家先后投资440万元,建成物资储备库600平方米 ,购置风力灭火机500台、防火服800套、防火专用车4辆、通信设备62 部、草原防火系统软件3套、野外生存装备11部。储备库和指挥中心的 建设大大提升了草原火灾扑救快速反应能力。
  第七节 畜牧科技推广
  1996年以来,大力推广应用“良种、良舍、良料、良医、良法”五良技 术,建立以市、县(区)、乡(镇)、村为主的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 体系,推广科技项目35项。
  一、畜禽技术推广
  (一)肉(奶)牛养殖技术推广 推广应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奶牛性 控冻精配种、肉牛同期发情、全混合日粮(TMR)饲喂、一年一胎、母 子分离、自动加温饮水、机械清粪等饲养新技术,在标准化牛舍建造、 料水分槽饲喂、玉米全株青贮、玉米芯粉碎发酵利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 进展。
  (二)肉羊养殖技术 推广应用绵羊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 早期断奶、快速育肥、程序化免疫等技术,肉羊良种繁育水平大幅度提 升。
  (三)生猪饲养技术推广 优化分娩、哺乳、断奶、保育及生长育肥各 个环节的饲养管理,示范推广猪人工授精、自动饮水、猪舍通风、发酵 床养猪等技术,在杂交繁育、营养标准、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等环节实 现标准化生产。
  (四)蛋肉鸡推广 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示范推广种鸡人工授精 技术、饲料配制、程序化免疫等技术,在良种繁育、饲料配方、育肥出 售等方面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经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修订34个无 公害畜产品标准和14个地方标准。建立以电子出证为基础的畜产品安全 追溯体系,引导生产企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等全程标准化生产。 2014年,新认定11个无公害畜产品,累计达66家,4个产品报农业部待 审认证,3种产品获得绿色畜产品认证,“三品一标”养殖规模占全市 总养殖规模的48%。
  二、饲草技术推广
  在规模化牛羊养殖小区(场、户)大面积推广秸秆饲料收获加工关键机 械设备和窖池青贮、全株玉米戴穗青贮、草面包生产、袋装青贮、堆贮 、黄贮、微贮、高密压缩草块、玉米秸秆全营养颗粒、复合化学处理、 全混合日粮(TMR)等技术。至2015年,全市建立秸秆饲料化利用整村 推进示范点52个,示范面积7000公顷。选购大型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收获 机320台,打捆包膜机97套,揉草机21410台,青贮窖260.08万立方米 ,当年完成玉米秸秆机械化收获2.78万公顷。
  三、渔业技术推广
  主要推广“四新、二转、二提升”技术,四新即新品种(异育银鲫、福 瑞鲤、长风鲢、草鱼、武昌鱼等)、新技术(新品种养殖技术和健康养 殖技术)、新模式(密养模式和健康模式)、新机具(增氧机、自动投 饵机);推广稻田养鱼、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鱼、万亩稻田养鱼养蟹技 术、万亩中低产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促进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粗 放粗养型向密放精准型转变;提升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
  第八节畜牧机构
  一、管理机构
  1995年1月,张掖地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更名为张掖地区畜牧局。2002 年11月更名为张掖市畜牧局。2007年6月撤销张掖市畜牧局,组建张掖 市畜牧兽医局(加挂张掖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牌子)。下 设的事业单位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张掖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支队)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牌子)、市畜牧管 理站、市草原监理站、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市草原工作站、市草原防火 指挥部办公室、市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
  二、国营种畜(禽)场
  (一)张掖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 1993年2月成立,属国有企业,实行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经营畜牧兽医药械、饲草料种子、饲草料加 工机械、优良畜禽、鱼苗等产品。2000年12月撤销。
  (二)张掖地区浓缩饲料厂 1984年省畜牧厅投资40万元兴建张掖地区 浓缩饲料厂,2001年8月整体出售给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九条岭煤炭有限 责任公司。
  (三)张掖地区种鸡场 1984年由地区行署商业处创建,1993年移交地 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1995年,形成年加工饲料4000吨,饲养蛋种鸡 6500套、肉种鸡1000套,屠宰活鸡40万只,加工烧鸡20万只,年产肉 鸡种蛋100万枚,孵化苗鸡78万只、蛋鸡种蛋170万枚的生产能力。向社 会提供蛋肉鸡优良品种苗雏1000多万只。2002年5月整体出售给个人经 营。
  (四)张掖地区良种奶牛繁殖场 1990年建场,以繁殖纯种黑白花奶牛 和奶牛系列服务为主。1995年,有饲料饲草基地37.33公顷,饲养纯种 黑白花奶牛101头、小尾寒羊117只、绵羊83只,年生产鲜奶30万千克 。2002年6月,整体出售给个人经营。
  三、驻张畜牧机构
  (一)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简 称“山丹马场”)为中央在甘企业。总面积21.97万公顷,其中草原 12.33万公顷,耕地3.07万公顷,林地5.33万公顷。是“全国六大最美 草原”之一的牧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996年后,企业以发展畜牧业 为主,农业为辅,注重环境保护。至2015年,畜牧业实现利润19948.5 万元。有各种改良马匹3000多匹,改良肉牛32173头,养羊8.62万只。 配套安装喷灌机械17台,新增灌溉面积373.33公顷;新建9.8万立方米 蓄水池1座,配套滴灌面积133.33公顷。经营面积5733.33公顷。先后 用于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的投入6067.18万元,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 程5466.67公顷,退牧还草6.67万公顷,补播改良草场2万公顷。2000 —2013年,新建修建网围栏160万米。
  (二)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是甘肃省农牧厅直属科技推广事业 单位,前身为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是全国较早建成的绵羊育种 试验基地之一,2009年更名为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位于肃南县 皇城镇境内,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麓,海拔2600 ~4000米,属祁连山高寒牧区。全站草原面积1.33万公顷,饲料基地 1733.33公顷,年底存栏绵羊约1.5万只,年提供优质细毛种羊6000余 只。2008年,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细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张 掖综合试验站”,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业务联系。承担全省甘 肃高山细毛羊选育研究、保护利用、试验示范与推广,全省人工草场培 育技术、天然草场改良技术、高山细毛羊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疫 病防控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综合研发与示范推广,全省高山细毛羊 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监测分析并协助解决有关技术与管 理问题。至2012年底,全省细毛羊主产区肃南、天祝、永昌、山丹、金 塔等祁连山毗邻区域,饲养量882.17万只(含半细毛羊),存栏 605.67万只(其中半细毛羊294.03万只),出栏276.5万只,细毛羊产 量9349.2吨,半细毛羊产量5880.6吨,仅产毛一项年直接经济效益达 2.84亿元。至2015年,累计向甘、青、宁、陕、藏、赣、鄂等省区86 个县市农牧户推广优质细毛羊20多万只,改良细毛羊2000多万只。全省 改良后的细毛羊只年均增收80元。仅甘肃省细毛羊年增效益1.73亿元, 细毛羊规模饲养户年均增收约1.2万元。
  第六章 农垦
  第一节 农垦体制改革
  一、事业单位改革
  2005年7月,根据省机构编制办公室《关于设立甘肃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派出机构的通知》,将张掖农垦公司事企分开,事业部分改制为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张掖办事处,为事业性质、县级建制,承担张掖垦区社会保险、教育、国土资源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责。2011年1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等4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张掖办事处更名为省农垦集团公司张掖离退休工作站,与张掖农垦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承担的社会保险、教育、国土资源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责移交省政府有关部门。张掖离退休工作站不定级别、不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也不配备干部,主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管理人员身份不变、待遇不变、财政供给关系不变,作为过渡,暂保留在省农垦集团公司,逐步消化。2015年在册职工31人,其中在职职工2人,离退休人员29人,资产总额119.9万元,总负债36.49万元,净资产83.41万元。
  20世纪90年代以前,张掖勘测设计队在水利设计、规划、试验、农场创建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精神,张掖农垦勘测设计队实行整体向企业转制的改制,改制后完全置换国有职工身份,注销张掖农垦勘测设计队。改制时有在职职工26人,离退休人员31人;评估资产总额30.04万元,总负债24.8万元,净资产5.24万元。2005年上半年完成改革,职工劳动关系全部妥善处理,人员安置工作与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工作和失业金发放全部到位,离退休人员全部移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二、企业体制改革
  1997年,根据中央《关于放开搞活小型国有工商企业的实施意见》,对张掖农垦甘泉饮料厂、消防器材厂、钻井队、综合批发站4家国有小型工商企业进行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内部实行“三整体”“一转制”,即整体承担债务、整体承担养老、整体安置职工,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职工身份变为公司股东和企业员工。通过资产评估、职工入股和配股,把企业改造为个人持股、合资合营、共同经营、民主管理、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资产退出。改制后的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2008年,根据省政府《关于贯彻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意见》,公司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对直属企业全面改革,12月底前完成经济补偿金发放、养老保险接续、失业手续办理、内退人员生活费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清缴、档案劳动关系代理、失业金申领等工作。公司直属企业甘泉饮料厂、消防器材厂、钻井队、海绵厂、农垦宾馆、商贸公司完成改革后关闭,全部职工妥善安置,企业名称暂时保留。新沟农场按原国有企业体制正常运营。至2015年,公司直属企业有新沟农场和生活服务站2户。
  第二节 农垦管理
  一、企业经营概况
  2003年,张掖农垦公司有直属企业3家。海绵厂停产歇业;农垦宾馆有客房52间、床位120个;新沟农场2001年由省农垦农科院移交给张掖农垦公司管理,有土地120余公顷,大田作物以带田为主。2010年底,公司有职工81人,总资产692万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7万元;营业收入482万元,实现利税5.74万元。2015年公司有职工41人,总资产872万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30万元;营业收入812万元,实现利税27万元。
  二、协调服务与管理
  1996—2004年,张掖农垦公司在组织宣传、技术职务、国土资源、劳动工资、安全生产、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及社会事务诸方面,对垦区各单位进行协调服务和管理,负责协调各单位与地方各部门的联系,履行省农垦总公司和地方政府赋予的各项职能。2005—2010年,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张掖办事处对张掖垦区社会保险、教育、国土资源管理等进行社会管理。2011年起,农垦张掖办事处对张掖垦区的管理职能终结。
  三、土地管理
  1995年,张掖地区土地管理局在张掖农垦公司设立张掖地区土地管理局张掖农垦公司土地管理分局,代表行署土地管理局对本区域农垦系统的土地和地政工作实行统一管理。2002年省国土资源厅组建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农垦国土资源局,下设张掖分局,与张掖地区土地管理局张掖农垦公司土地管理分局同机构、同建制,分局受双重领导。2005年张掖农垦公司按省政府政企分开的要求进行体制改革,张掖农垦公司由行政单位改制为企业法人实体,新组建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张掖办事处,承担所分离的行政事业职能。2006年张掖地区土地管理局张掖农垦公司土地管理分局更名为张掖市国土资源局农垦土地管理分局,继续实行双重管理。201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等4个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将省农垦国土资源局及其国土执法监察支队划归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继续承担全省垦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张掖垦区有张掖农场、山丹农场、临泽农场、宝瓶河牧场、张掖农垦公司新沟农场5个国有农牧场,分别位于甘州、山丹、临泽、肃南4县(区)。土地总面积42658.17公顷,耕地面积6118.47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380公顷,职工2500多人,人口7216人,国有农场土地在全市6县(区)均有分布。
  2005年7月,垦区张掖农场、山丹农场、临泽农场、宝瓶河牧场分别设立国土资源所,属企业编制,办公场所及各种费用由所在企业提供。2007年10月,国土资源所全部通过省农垦国土资源局组织的标准化所验收。
  四、劳动工资管理
  张掖农垦公司承担垦区职工工资管理,负责垦区职工调级、升级的申报和退休职工的审批。1996—2004年,负责办理招工99人。1997年起,公司规范统一垦区职工退休办法,垦区职工离退休(职)由各企业审批变为公司审核、审批,至2004年,审批直属企业及各农牧场职工退休465人。
  1998年,垦区为5户参保单位4259名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行“统账结合”的核算形式。2001年7月,甘肃农垦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由原来的系统内部统筹进入升级统筹。农垦社会保险历经“以支定筹,差额上缴”到“全额征缴、全额发放”,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统筹方式。2010年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化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按照省级统筹、封闭运行、省级经办机构承办的原则,省农垦社会保险办公室整建制移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1996—2010年,张掖农垦社会保险累计收缴社会保险费10296.73万元,支付养老金15005.33万元。
  第三节 张掖农垦公司
  1988年,张掖农垦分公司易名张掖农垦公司,下属张掖农场、山丹农场、临泽农场、宝瓶河牧场。公司对张掖垦区国有农牧场进行协调服务和管理。2005年7月公司注册为企业,与张掖办事处合署办公。2005年7月,省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在张掖设立办事处,经省编办批准,张掖办事处为事业性质,县级建制。2011年1月张掖办事处改为省农垦集团公司张掖离退休工作站,与张掖农垦公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
  甘肃省农垦张掖勘测设计队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甘肃省荒地勘测团,历经几次撤并变更,于1993年更名为甘肃省农垦张掖勘测设计队,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设备配套的野外勘测单位。设计队先后完成甘肃省18个国营农牧场的勘测设计规划、开发、建设以及土壤改良等多项基本建设和农业工程任务。1996年后,农垦系统计划内勘测设计任务取消。2004年张掖农垦勘测设计队整体向企业改制,改制后置换国有职工身份,张掖农垦勘测设计队注销。
  甘肃省张掖农垦新沟农场 前身为省农垦农业研究院所属的张掖园艺试验场,2000年底,划归张掖农垦公司管辖。2015年农场耕地面积156.67公顷,固定资产总额1241万元,所有者权益984万元,农业总产值786.64万元,主营业务收入788万元,农场累计实现利润560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5.6万元。
  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垦甘泉饮料厂 1983年10月建厂,1998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资产总额577.68万元,负债总额307.26万元,净资产270.42万元。2008年完成企业改制,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改制后的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和管理。
  甘肃省国营张掖消防器材厂 1984年7月创建,1998年改为股份制企业。2008年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改制后全部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和管理。
  甘肃省张掖农垦钻井队 1974年由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移交张掖农垦公司(原张掖地区农垦局)管理。1998年改为股份制企业。2008年钻井队改制,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改制后钻井队全部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和管理。
  甘肃省张掖农垦商贸公司 前身为1980年3月建立的甘肃省张掖农垦综合批发站,1997年更名甘肃省张掖农垦商业公司。由成立初期主要经销百货、五金、农副日杂发展到主营粮油及农副产品等。1998年改为股份制企业,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农垦商贸公司。2008年改制,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改制后商贸公司全部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和管理。
  甘肃省农垦张掖海绵厂 原农建二师架线连移交张掖地区后成立机电安装队,1989年1月改建为海绵厂,主要生产高密度海绵兼做海绵制品。1995年后企业停产。2008年改制,职工内部退养。改制后海绵厂全部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和管理。
  张掖农垦宾馆1989年6月成立,总占地面积4812平方米,客房52间,床位141张,停车场1100平方米。1998年实行租赁经营,将承担的管理服务工作分离给张掖农垦生活服务站管理。2008年改制,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改制后宾馆全部有效资产由张掖农垦公司所有。
  甘肃省张掖农垦公司生活服务站 1998年从张掖农垦宾馆分离出来,为张掖农垦公司创办的非法人企业,专门从事公司直属企业和农垦住宅大院的生产生活水暖电及门卫安全、卫生的管理服务工作。
  甘肃省张掖农垦塑料制品厂 1985年2月建厂,1996年后停产歇业,1998年并入张掖农垦甘泉饮料厂。
  第四节国营农牧场
  一、张掖农场
  国营张掖农场由老寺庙(包括山羊堡)、秺侯堡、头墩3处构成,占地总面积6800公顷。场部老寺庙位于张掖市城东南18千米处,占地5260公顷。秺侯堡滩位于张掖市城东南张青公路15千米处,占地253公顷,南半部机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北半部引黑河水灌溉。头墩滩距民乐县城24千米。国营张掖农场主要以农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兼营其他产业。2010年3月企业改制,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保留“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场”牌子。2012年4月,按照农垦集团公司整体改革部署,撤销张掖农场党委,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党委。1996年,农场主营业收入4489万元,实现利税63万元,上缴税金290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6%。2015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9亿元,实现利润577万元,全年上交亚盛股份公司600万元。场办企业有老寺庙酒厂、金龙麦芽厂、番茄酱厂、滴灌带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公司、金龙宾馆等。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85.7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上缴税金65万元。其中番茄酱厂实现年产值600万元,利润48万元。
  二、山丹农场
  山丹农场隶属甘肃省农垦总公司,2010年3月资产重组,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丹分公司,保留“甘肃省国营山丹农场”牌子。辖四坝滩和青羊口分场。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青稞和牧草为主。全场总面积5166.83公顷,其中四坝分场1732.13公顷,青羊口分场3434.7公顷。有耕地3385公顷,果园58.47公顷,农田防护林133.96公顷,天然草地1737.19公顷。有草原8000公顷,主要放牧点在大青羊口、石井口一线和马莲井、草沟、长沟、三道腰山等18处。1996年牧业总产值41万元。2015年,农牧业总产值8182.67万元,营业收入9426.05万元,实现利润239.4万元。全场有林地面积127.04公顷,其中四坝滩125.38公顷,青羊口11.67公顷,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3座,定植红地球葡萄苗木1.2万余株,年产量达65吨。
  三、临泽农场
  2010年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泽分公司,保留“甘肃省国营临泽农场”牌子。2012—2013年,按照农垦集团公司的整体改革部署,撤销临泽农场党委,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泽分公司党委。2015年,农垦集团公司将临泽天牛草业公司划归田园牧歌草业集团管理,成立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泽分公司和甘肃省国营临泽农场,企业实行“三分开两独立”,即入、财、物分开,业务工作和财务管理独立。该农场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1996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173.47公顷,农业总产值1224万元,销售收入1949万元,实现利润19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啤酒花、甜菜等。2005年,扩大啤酒花、牧草和特药种植面积,形成“啤酒原料、特药、苜蓿草”三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板蓝根、金银花、蓖麻、甘草、桔梗、黄芪等中药材品种10多个。2015年,全场各类作物种植面积1503公顷,其中特药409.8公顷,牧草958公顷,其他作物135.2公顷,当年特药主副产品达1217吨,牧草产量10689吨。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80万元,净利润174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62.67公顷。
  四、宝瓶河牧场
  宝瓶河牧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甘、青两省交界处。南、东、北三面以黑河为界与青海省祁连县相接,土地总面积2.27万公顷。场区气候随海拔高低而变化,海拔27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可种植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燕麦等。草场年产草量每亩约90千克,牧场载畜量为1.4万羊单位。下辖农、牧两个分场。有耕地面积304.67公顷。2000年,在距张掖市4千米处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1处,占地6.67公顷,场部机关由护寺台迁至开发区。2014年3月,宝瓶河牧场改革更名为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公司宝瓶河分公司,撤销宝瓶河牧场党委,成立中共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公司宝瓶河分公司委员会。
  该牧场最初以牧业为主,逐步走上牧业、农业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多种经营主要以生产“宝瓶河”白酒为主。1996年,全场资产总额1300万元,牧、农、工、商总产值100万元。全场有2个牧业队,养畜1.2万头(只),牧业生产总值90万元。种植作物以牧草、饲料为主,大豆、青稞、油菜等为辅,种植面积73.33公顷,总产量720吨,农业总产值34.9万元。1996年,宝瓶河酒厂年产白酒15吨。2001年,酒厂迁往甘州区新墩镇,占地2500平方米。至2015年,累计改良草场1万公顷,人工种植牧草200公顷,修建标准饲养暖棚1.3万平方米。当年,各类牲畜存栏1.95万头(只),牧业总收入513万元,利润58万元。农业种植面积160公顷,总产量591吨。
  第七章 农业机械
  1996—2015年,张掖农业机械化进程历经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快速发展阶段。在1996—2015年这20年里,全市粮食生产逐步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耕、机播、机械收获。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拖拉机数量、农机总值分别是1995年的3倍、2.3倍和5.3倍。农机安全生产、维修市场、作业市场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农机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转移,季节性劳力短缺问题显现。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全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农机工业开始新一轮产品结构调整,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开始恢复性增长,联合收割机一度成为农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其间,市场对农机资源的配置作用逐步加强,农机跨区作业迅速发展,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稳步推进,促进大规模农机作业与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的对接。2004年以来,农业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5%,农业机械化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15年,全市农业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至38%。
  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51.15万千瓦,是1995年830174千瓦的3倍。拖拉机保有量10.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3.17万台),联合收割机1410台。近10年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马铃薯种收机具、卷帘机、秸秆饲草加工机具和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1%,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88.48%、77.87%、54.5%。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麦类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1996年以来,农业机械累计投入22.4亿元,是1996年以前累计投入的3.63倍。2004年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起始年的9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8794万元,累计投入3.78亿元;拉动农民、地方财政及农业企业投入7.56亿元,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996年以来,涌现出大批农机作业、维修、经营能手,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种植养殖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快速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机作业的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和跨区作业、集团承包等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迫切需要,农机跨区作业的服务半径快速外延,规模逐年扩大,作业收入稳步增长,农机作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至2015年,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59个,其中:农机合作社176个,从业人员2098人,农机户12.89万个,农机维修点643个,农机从业人员14.54万人。
  第二节机具装备
  一、传统农机具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普遍使用传统农机具。
  二、现代农机具
  8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机具逐步取代传统农机具。动力机械主要有各种类型的拖拉机、电动机,为各种农机配套机械和农业设施提供动力。耕整地机械主要有犁、旋耕机、深松机、田园管理机、耙、起垄机、激光平地仪、镇压器等。播种机械以小麦播种机为主,依次是玉米、马铃薯、油菜、蚕豆等其他播种机械。收获机械以小麦联合收割机为主,依次是玉米、马铃薯、牧草和中药材等其他作物收获机械。植保机械按所用动力可分为:人力(手动)植保机械、拖拉机配套植保机械、自走式植保机械、航空植保机械。按照施用化学药剂的方法可分为:喷雾机、喷粉机、土壤处理机、种子处理机等。畜牧养殖机械包括饲料粉碎机、牧草播种机、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铡草机、剪毛机、挤奶机、药浴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粮食加工机械为主,依次是油料加工机械、棉花加工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主要有微耕机、电动卷帘机、自动控温通风机、育苗移栽机械等。运输机械,2000年以前,农村运输工具主要以农用三轮车为主;2000年之后,农用载重汽车逐渐成为农村运输的主力。农村运输机械的迅速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农机作业
  一、田间作业
  1996年全区机耕作业面积13.43万公顷,2005年机耕面积15.43万公顷,2015年机耕面积20.94万公顷,机耕水平88.48%;1996年机播面积8.65万公顷,2005年机播面积124207.29公顷,2015年机播面积195154.31公顷,机播水平77.87%;1996年机械收获面积2.26万公顷,2005年机收面积4.82万公顷,2015年机收面积13.66万公顷,机收水平54.5%,综合水平75.1%;1996年机械整压面积17.4万公顷,2005年20.46万公顷,2010年23万公顷,2015年25万公顷,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冬、春整压全部实现机械化。1996年,普遍推行7行播种机、3行畜力播种机,施肥3.9万公顷。2005年,一次性完成玉米铺膜、施肥、点播铺膜一体机引进市内作业,2015年机械施肥面积12万公顷。1996年,普遍推广人力铺膜机,铺膜面积1.9万公顷,2010年机械铺膜面积5.4万公顷,2015年机械铺膜面积8.2万公顷。
  二、收获作业
  1996年,脱粒打碾作业335万标亩,其作业方式仍以机械碾压脱粒、人力借助自然风和风扇扬场分粒为主。1997年,小麦联合收割机逐渐推广应用,小麦场上脱粒作业被联合收割机作业替代。2015年,全市机械脱粒粮食140万吨。
  三、农副产品加工
  1996年,机械粮食加工由机械加工取代人工加工,粮油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1996年,饲草料机械加工22万标亩,2000年加工383万标亩,2005年加工621万标亩,基本满足畜牧养殖需要。2010年,饲草料机械加工47.62万吨,2015年加工201万吨。
  四、运输作业
  1996年,农用三轮、四轮农用运输车大量购进,当年农机农业运输作业1055万标亩,其他运输873万标亩。至2015年,川区及道路交通条件较好的山区农业生产运输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达到8654万标亩。
  第四节 经营服务
  2015年,全市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5亿元,形成国家、集体、联户及农民个人经营的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格面。随着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逐步成为农机作业经营的主力军。
  一、农机经营服务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镇农机站曾一度撤并、闲置,房屋土地、机具被平调、挤占或变卖。2000年起,大部分乡镇农机站经营服务陷入困境,陆续停办,除部分计划内招聘的管理人员留用外,其余人员全部离岗,乡镇农机站基本名存实亡。2005年开始,新兴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由1995年的6个增加到2015年的259个,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6个,农机大户2385户,农机户达12.89万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农机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关键农时、重点作物和主要生产环节,开展合同式订单服务、承包服务、租赁服务、跨区作业服务、代耕代种等服务,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要,推动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饲草饲料作物全面发展。
  2006年以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粮食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抓住劳务输出引发的农村劳动力紧缺、土地流转和劳动力价格持续升高的机遇,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优势,采取市场拉动、政府推动、典型带动、补贴资金促动等措施,依托乡(镇)农机站、村委会、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玉米制种公司、农机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引导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
  (一)组织形式 1996年农机户802户,2015年达12万户。199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8个,2015年259个。2006年4月,全市第一家农机合作社——甘州区利农农机合作社成立。至2015年,农机专业合作社176个,从业人员2098人,拥有农机具12586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988台,联合收获和秸秆(饲草)收获机械拥有量分别达176台、165台。合作社资产达6.2亿元。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超过15万户,占总农户的55%。2015年,农机作业总面积17.2万公顷,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4.5亿元,占农机化经营总收入的30%,纯收入1.98亿元,社均纯收入113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9.4万元。2014年,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等9部委认定为国家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至2015年,甘州区富海农机耕作合作社、甘州区盛兴农机服务农民合作社、山丹县润牧牧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山丹县昌隆农机合作社、民乐县金山饲草机械化合作社、肃南县锦宏养殖全程机械化合作社、肃南县振兴农机农民合作社7个农机合作社被甘肃省农牧厅等9部门认定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有3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甘州区12个、山丹县7个、民乐县8个、临泽县3个、高台县3个、肃南县2个)被市农业局等11部门认定为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二)发展模式 农机大户联合型主要由掌握农机作业、有技术维修经验的农机大户和农村致富能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自愿带机入社组建。农机站牵头型由乡(镇)农机站牵头,重点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热心农机服务的农机户,联合本地农机大户组建。企业创办型利用农业企业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特点和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形成农机作业服务、维修、农产品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与农机户、农户联合创办组建。村委会带动型发挥村委会的组织优势,通过与农民、农机大户的合作,建立有产业特点的农机合作组织。
  二、经营效益
  1996年,农机经营总收入25583.58万元,纯收入8241.29万元;2015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150153万元,纯收入66796万元。
  三、农机维修企业
  1996年,全区农机维修网络初步形成,有维修网点819个,修理人员1411人。年修理各种农具107678台。2015年,建立各类农机维修网点643个,拥有维修设备3920台(套),修理人员1270名,其中高级工17名、中级工361名、初级工638名。
  综合维修点以拖拉机整机维修、总成、局部换件、整机维护及一般性故障排除维修为主,大部分从业人员为多年从事农机维修业务的专业技术骨干,均取得相应的维修等级证书和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各类专项维修点主要从事农机电器、喷油器、曲轴、气缸、散热器、电气焊、喷漆等专项维修,兼修通用农机具。
  第五节 农机管理
  一、管理机构
  2002年11月,张掖地区农业机械管理局更名为张掖市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辖市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市农机研究所、市农机推广站、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市农机监理所5个科级事业单位。6县(区)均设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培训学校。
  二、安全生产监管
  1996年,市、县(区)农机监理机关接受公安部门对专门从事运输和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从事运输拖拉机与驾驶员的委托管理。1999年12月,《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颁布实行,农机监理部门依法对农三轮、农四轮等农用车实行牌证管理。200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实施后,农机监理部门停止对农用车的管理。2005年11月,全市农机监理部门向公安交警部门移交农用运输车档案24158份,驾驶员档案15045份。
  (一)考证挂牌 1996年以后,张掖地区农机监理所负责拖拉机驾驶员考证工作。考试分为安全法规、机械理论、场地驾驶技能、挂接农具、田间作业技能和道路驾驶技能6个科目。1996—2015年,采取农机学校培训,农机监理机关考证办法,共举办驾驶员培训班384期,参加考试培训驾驶员86542人次。1996年,全区拖拉机挂牌34396台,挂牌率71.27%;2015年挂牌50352台,挂牌率47.54%。1996年,联合收割机挂牌30台,挂牌率100%;2015年挂牌1233台,挂牌率100%。2005年,农用车挂牌24158台,挂牌率82.22%。
  (二)检验审验 拖拉机检验:1996年检验率76.37%,2015年为94.04%。联合收割机检验:2000年检验率为69%,2015年为91.58%。拖拉机驾驶员审验:1996—2005年,坚持驾驶员年度审验制度,审验率65%以上。2006年开始,驾驶员年度审验改为到期换证审验,以6年为周期进行1次审验,审验率达80.4%,2015年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审验率93.5%。
  (三)安全检查 2015年8月,全市开展为期7天的农机安全大检查,检查拖拉机15896台次,查处违章1475台次,对违章较重的46人采取批评教育。1996—2015年,共发生农机事故225起,其中死亡106人、重伤94人,直接经济损失21.6万元。随着农业机械逐步退出非农行业,农机部门加强管理,农机安全形势趋于稳定。
  第六节农机推广与政策扶持
  1996—2015年,全市取得农机科技成果14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三等奖1项,张掖市科技技术进步二、三等奖7项,张掖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一、农技科技推广
  (一)新技术新机具推广 农机科研推广部门以提高玉米制种、马铃薯、油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高原夏菜等主导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引进推广新技术60多项。推广玉米复式播种机、联合收获机、马铃薯种收机械、油菜播种收获机械、日光温室卷帘机、饲草收获加工机械、蔬菜移栽机、中药材挖掘机及废膜捡拾机等机具45000多台。2015年实现节本增效32万多元。
  (二)抗旱节水技术推广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深耕等田间蓄水技术,喷灌、滴管等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机械化抗旱保墒技术,不断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和农业结构调整。
  (三)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推广 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按照全程配套的思路,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加工饲料化利用技术。至2015年,全市推广畜牧养殖机械34183台,其中青贮饲料收获机952台,牧草收获机1007台,秸秆捡拾打捆机430台。2015年,机械化收获加工秸秆饲料250万吨。
  (四)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节本增效、促农增收的主推技术,建成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年示范面积2.33万公顷。2007年,张掖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获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
  (五)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研制 1996—2015年,先后引进玉米覆膜点播机、小麦免耕播种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根茎类作物挖掘机、秸秆青贮收获机、温室大棚微耕机及残膜捡拾机。研制开发了2BFM-2A型玉米施肥铺膜播种机、4YS-5型药材深松挖掘机、JP-600型保温卷帘机及脱毒马铃薯微型雾化栽培机械化设施等农机具。
  (六)农机示范点建设 至2015年底,全市依托农机合作社建成玉米、马铃薯、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示范点52个。
  二、政策扶持
  (一)专项柴油 1996年,全区农用柴油消耗34843吨,2000年消耗柴油52387吨,2010年消耗柴油88157吨,2015年消耗柴油152572吨。2010年救灾柴油供应279吨,2015年为2570吨。
  (二)专项资金 1996—2015年,先后争取部列保护性耕作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示范工程、马铃薯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机械化示范项目、设施农业机械化配套项目、特色农机化示范推广项目、以机代牛推进行动科技示范项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根茎类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60多项,落实项目资金1510万元。
  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机化累计投入22.4亿元,是1996年前累计投入的3.63倍。
  (三)购机补贴 2004年,中央、省、市实行农业机械购置政策,至2015年,共安排补贴资金3.78亿元,带动农民和生产经营组织自筹资金拉动农民、地方财政及农业企业投入7.56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71321台(件),受惠农户56290户。拖拉机拥有量增加2.78万台,增长37.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增加2.47万台,增长11倍;配套机具增加9.65万台件,增长83%。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