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资源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31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资源保护
分类号: X36
页数: 6
页码: 329-3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林政管理、案件查处、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草原保护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祁连山 自然保护区 资源保护

内容

一、林政管理
  2001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至2015年,全区共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面积320.49公顷。其中永久占用222.38公顷,占69.39%;临时占用林地98.12公顷,占30.61%;保护区系统内部使用林地28.05公顷,占8.75%。2015年9月,保护区实验区旅游设施涉嫌未批先建、草场过度放牧及其他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家环保部联合约谈张掖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督促地方政府全面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力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管理局牵头与有关市、县(区)政府组织国土、发改、水务等部门联合,对环保部公布的301个遥感监测点和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排查整治,建立项目档案和整治方案,查出涉嫌未批先建项目(设施)8项,查处林政案件4起,追究相关责任人12名。
  二、案件查处
  2006年3月,成立祁连山保护区森林公安局,2009年更名为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森林分局,行政管理隶属省林业厅,业务归口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管理。设有马蹄、隆畅河、西营河、西水、康乐、祁丰、大河口、大黄山、祁连、东大山、寺大隆11个林业派出所。2015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下辖18个森林(林区)派出所及马场保护站林区警务室,分布在河西3市(武威、金昌、张掖)8县(天祝、古浪、凉州、永昌、民乐、山丹、甘州、肃南)所在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其中寺大隆森林派出所隶属张掖市森林公安局,上方寺森林派出所隶属武威市森林公安局,其他各县(区)境内的森林派出所隶属所在县(区)森林公安分局;其人员编制、业务工作、基础建设等均由所在地森林公安机构管理,行政隶属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中天祝县6个、永昌县1个、民乐县1个、山丹县1个、肃南县6个、甘州区1个,武威和张掖市森林公安局直属各1个。
  1996年以来,保护区森林公安队伍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先后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亮剑行动”“春季攻势”“天网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破坏林地,非法猎捕、杀害、出售、运输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活动。1996年,保护区共发生林政案件2004起,案件查处率36.88%。至2014年,保护区共发生林政案件16004起,查处10302件,查处率65%。2015年,发生林政案件272起,行政处罚271人。
  三、护林防火
  1999年管理局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保护站所在地政府、村组相继成立联防委员会。至2000年,共成立县级联防委员会16个,乡级联防委员会98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28个。2005年将22个保护站分3个片区,建立东、中、西3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建立县级联防委员会15个,乡级联防委员会88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85个。2007年,管理局将保护区森林防火区域联防委员会调整为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并协调建立祁连山林区甘青两省3县(永登县、天祝县、乐都县)护林联防委员会。2009年将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合并为1个。2012年,实行管理局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度。至2015年,共有县级联防委员会10个,乡级联防委员会59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29个。
  2008年3月筹建武警张掖市森林支队,下辖甘州、肃南2个森林大队和警通汽车勤务中队和教导队、卫生队。担负6县(区)3.6万多平方千米的森林防火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抢险救灾和维稳处突等任务。1996年,管理局在夏玛、哈溪、马蹄、西水、隆畅河、康乐6个自然保护站建成4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000年,有村护林防火小组247个14232人,至2015年,共有群众义务扑火队550个14299人。
  森林防火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实行行政业务“双线四级”责任 制。每年防火期前后(当年10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组织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签订行政业务“双线四级”责任书,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组织开展大型防火实战演练。2005年,组织召开保护区第一届区域联防会议,以后每年召开1次。建立健全《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入山登记制度》《森林火灾报告制度》《森林火灾处置制度》《火险趋势分析制度》《护林防火汇报制度》《防火办公室工作职责》《防火器械管理制度》《野外用火制度》《值班汇报制度》等多项制度。
  1996年初,保护区共有防火道路300千米。1997年开始,建设保护区森林防火三级通信网络、森林防火扑救指挥系统、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至2015年,共有风力灭火机346台、油锯171台、高倍望远镜50架、专用消防指挥车19辆,其他灭火工具11200余台件。共建成防火物资储备库8处、防火检查站44处、瞭望台8座,维修防火道路128千米,累计建成防火道路5165.89千米(其中张掖辖区3562.09千米)。
  四、有害生物防治
  (一)有害生物普查
  第一次普查 1992—199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有害生物普查任务,查清主要树种的主要病虫鼠害1121种,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柳蛎盾蚧、落叶松枯梢病2种,省内补充检疫对象青杨天牛1种,主要危害的鼠害有11种(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20072.53公顷。天敌鸟类105种。
  第二次普查 2004—2005年,完成普查面积59.26万公顷,苗圃地35个157.47公顷,材积3000立方米。记录昆虫种类1336种,林木病害134种,森林有害鼠、兔36种,有害植物18种。记录天敌昆虫321种。昆虫天敌有鸟类82种,啮齿动物天敌有45种。尚未鉴定出的昆虫标本257号。编印《祁连山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2012年以来,每年对松材线虫病开展普查。
  (二)监测、预报 2001年,被国家森防总站确立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测报对象有9种。其中主要对象3种:云杉叶锈病、云杉大小蠹、中华鼢鼠;监测对象6种:云杉稍斑螟、落叶树球蚜、云杉多露象甲、桦尺蠖、桦三节叶蜂、丹巴腮扁叶蜂。通过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实现检疫、测报信息传输网络化。2002年以来,建立基层测报点22个,健全三级监测体系。每年定期开展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2014年开展云杉大小蠹监测。至2015年,培训配备基层保护站兼职森林植物检疫、测报员34名。
  (三)森林植物检疫与防治
  1.森林植物检疫 1997年开始,每年发布病虫鼠害发生趋势预报,提出防治对策,及时补充和公布检疫对象名单,加强调运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2003年起,实行植物检疫证书计算机签发并网上传输。2004年起,全面推行“建议要求书”制度,保护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步入正轨。2015年,产地和调运检疫苗木、花卉74万余株,种子40千克。
  2.有害生物防治 1995年,各保护站对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区域进行防治。每年采用生物制剂防治云杉嫩梢小蛾类1000公顷,落叶松球蚜、苹粉蝶、圆柏大痣小蜂、云杉叶锈病等230余公顷,投入防治经费12万元左右。2000年开始,将有害生物防治纳入考核内容之一,实行日标管理。保护区内有害生物防治达到省上下达的指标要求。2012年以来,将全区50.93万公顷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每年对主要成灾的林业有害生物申请赔偿资金,用于区内有害生物除治。2015年,投入防治费316.57万元,实施无公害防治1.02万公顷。是年,采用飞机喷雾防治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3333.33公顷,虫口平均死亡率达90.78%,防后平均虫口密度降为2.56头/50厘米。
  五、野生动物保护
  (一)野生动物普查 2000—2004年,管理局组织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将野生动物资源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之一。查明保护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5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9种。
  (二)科研及驯养繁殖 1996—1998年,组织开展“暗腹雪鸡人工饲养繁殖技术及其利用价值的研究”,1999年度获得张掖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7月—2001年10月,完成“濒危动物养殖示范——甘肃马鹿养殖示范”课题研究,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林业系统十大优秀推广项目之一;2000年6月—2002年8月,完成“人类经济活动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甘肃农业大学在保护区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夏玛保护站被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确定为野外实习基地,并建立保护站标本室;东大山保护站被河西学院确定为生物野外实习基地。
  1997年以来,先后在隆畅河、西营河、东大山建立马鹿驯养繁殖基地或养殖场3处,养殖甘肃马鹿60多头。1996年,管理局租赁张掖市九龙江林场土地20公顷,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进行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与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驯养动物数量最多时有雪鸡50只、石鸡30只、甘肃马鹿140头。至2015年,管理局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保留科研鹿种20头,其他保护站鹿场因鹿产品市场价格下滑,逐步退出市场。各保护站所在地县肃南县、肃南县皇城镇北峰村、皇城镇河西村、皇城镇北湾村、肃南县大岔村鹿场、甘州区平山湖乡等县(乡、村)建有养鹿场,生产鹿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缓解野生动物保护压力。2014年,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监测点6个,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长期监测。
  (三)动物巡护与救护 至2015年,建立管理局—22个保护站—172个资源管护站三级保护管理网络,并按照管理局—保护站—资源管护站—护林员的顺序,建立完善的野生动物资源管护责任制度,每年逐级签订责任书,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定期清理猎捕野生动物的工具,乱捕滥猎的现象得到遏制,盗猎案件逐年下降。1996—2015年,开展野生动物救护,救助受伤、中毒、迷路、病弱野生动物80头(只),参与救助群众200多人。救助的野生动物有蓑羽鹤、鹅喉羚、黄羊、天鹅、红隼、马鹿、金雕等,其中部分救治康复的动物被重新放回保护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至2015年,保护区岩羊、蓝马鸡、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迅速扩大,岩羊、蓝马鸡数的遇见率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4~7倍。在寺大隆保护站岩羊每群达400只以上,冬季蓝马鸡每群达30只以上;昌岭山、大黄山等保护站几乎绝迹的岩羊现今天天可见。以马鹿、狍鹿、蓝马鸡、血雉等为代表的林栖性动物遇见率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2~4倍,分布范围明显扩大。草原斑猫、荒漠猫、兔狲等中小型猫科动物及鸟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明显回升。豺、狼在肃南林区均有发现。2004年,在寺大隆保护站发现8只的一群豺。雪豹在肃南林区及天祝的部分林区有恢复迹象。在寺大隆、隆畅河、祁丰保护站的高山雪线带发现白唇鹿。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步向有益于动物繁衍生存的方向发展。
  六、野生植物保护
  野生植物保护主要采取划定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级别、开展植物调查研究和进行野生植物迁植保护等方法。保护区野生植物调查成果主要有《甘肃河西高等植物检索表》,整理描述河西地区微管植物分类检索和形态特征119科600属、约1620种。《祁连山保护区药用植物》2001年由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编著出版,共收集祁连山区药用植物86科300属632种(包括亚种和变种),记载各种药用植物的种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应用等。《祁连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2006年由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和祁连山管理局编著出版,《祁连山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8年由祁连山管理局编著出版。2014年,开展全国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查清裸果木、蒙古扁桃的分布范围和资源状况;在管理局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建立野生植物迁植园。至2015年,共移植保护祁连山代表性植物80多种1500多株。是年,建成哈溪、寺大隆、祁丰保护站生态定位监测站3个,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寒旱所、省治沙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推行生态监测一体化建设,制定生态监测、工程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等方面的监测方案,设置监测样地22块,布设生态巡护、定位监测和野生动物监测样线201条。
  至2015年,实现建区以来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持续稳定双增长。有林地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9.99万公顷增加到16.68万公顷,增加67%(下同);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30.88万公顷增加到42.45万公顷,增加37.46%;活立木蓄积由19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2165.73万立方米,增加13.99%;森林覆盖率由13.99%提高到21.3%,增加7.3个百分点;封山育林区乔木3年高生长达35~60厘米,相当于未封育区15年的高生长总和。据2003年进行的当代森林史调查,森林分布线稳定,局地开始外延。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林草综合覆盖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60%,森林贮备的潜在经济效益为51.86亿元,每年新增1.74亿元,每年可产生生态效益43.24亿元。
  七、草原保护
  祁连山草原由东向西依次分布在天祝、山丹、民乐和肃南县境内。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记载,2014年10月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前,在265.3万公顷的面积范围内分布有草原面积122.13万公顷。2014年10月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98.72万公顷,区划保护区牧草地71.91万公顷。2007年,保护区内8个县(区)共有牛羊500多万头(只),超载5倍以上。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