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314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
分类号: X36
页数: 15
页码: 320-334
摘要: 本章共五节分述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类型定位与区划、重点建设项目、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情况的概况。
关键词: 祁连山 自然保护区 建设

内容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地跨武威、张掖、金昌三市,范围包括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及古浪、凉州、山丹、民乐、甘州、永昌等县(区)的部分地区。保护区总面积198.72万公顷,外围保护带66.6万公顷,今有林业用地8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6%。分布有河流、湖泊、沼泽、草甸等天然内陆湿地和水库、拦河坝等人工湿地约19.6万公顷,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祁连山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遗传基因库,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建区以来,不断加强保护与治理,保护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网络,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节 保护区概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西北部,东起乌鞘岭与永登县相邻,西至玉门石油河脑,南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为邻,北部紧依河西走廊,东经97°23′34″~103°45′49″,北纬36°29′57″~39°43′39″。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包括天祝县、肃南县大部分地区和古浪、永昌、凉州、山丹、甘州、民乐县(区)的部分地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间断分布在石油河以东诸河流上游区,包括古城、华隆、夏玛、乌鞘岭、哈溪、祁连、十八里堡、昌岭山、上房寺、东大河、大黄山、龙首山、山丹马场、大河口、东大山、寺大隆、西营河、马蹄、西水、康乐、隆畅河、祁丰等22个自然保护站管辖区。
  一、森林资源
  (一)林种结构 保护区林种全部为特种用途林中的自然保护区林。
  (二)龄组结构 保护区内森林主要以中龄林为主,面积81657.35公顷,占总面积46.7%;近熟林62925.22公顷,占36%;成熟林22502.22公顷,占12.9%;幼龄林4676.21公顷,占2.7%;过熟林3074.91公顷,占1.8%。
  (三)树种结构保护区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优势树种,其中青海云杉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有林地总面积、蓄积量的72.56%、89.14%,祁连圆柏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14.72%、4.96%。在东段零星分布有桦木、山杨、油松、落叶松小片林。灌木树种丰富,类型多样,是构成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灌木林中分布最多的为金露梅,占灌木林面积的45.3%;其次为柳类占14.1%,锦鸡儿占11.7%,杜鹃占11%,珍珠猪毛菜占9.1%。还分布有小面积的小檗、银露梅等灌木树种。
  (四)权属结构 乔木林按林木使用权分:国有面积174478.33公顷、蓄积23148138立方米,分别占乔木林总面积、蓄积的99.8%、99.8%;集体面积357.58公顷、蓄积35426立方米,分别占0.2%、0.2%。
  (五)森林质量 祁连山林区经多年封育保护,林相整齐,有林地郁闭度中偏高,以中龄林、近熟林为主。生长的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青海云杉生长中庸,耐阴性中等,树干通直、干形圆满,林内卫生状况一般,林木枯损较重(心腐)。林型随海拔、郁闭度、立地条件的不同,有较明显的差异,以苔藓云杉林生长最好,草类云杉林较差。祁连圆柏生长缓慢。
  二、森林分布
  (一)地域分布 以青海云杉为主的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冷龙岭以东,往西森林分布带逐渐变窄,树高及胸径越来越小,呈斑块状分布,最后消失在石油河附近。祁丰保护站西端10林班内,位于烙火沟与马房子沟之间的青海云杉林,是青海云杉在祁连山保护区集中分布最西端的一片森林。隆畅河西部和祁丰一带乔木林资源很少,多为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在西水以西浅山区、低山丘陵及冲积扇分布有大面积的珍珠等低矮灌木林。
  (二)树种分布 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在祁连山林区分布广泛,但东、西段生长差异较大,东段哈溪的青海云杉林平均胸径可达28~30厘米,树高可达22~24米;最西段的祁丰的青海云杉林平均胸径为14~16厘米,树高6~8米。青杆仅分布于东段古城,油松仅分布于古城和昌岭山。桦木和山杨在东段的古城分布较为集中,往西则生长逐渐衰退,消失于黑河东岸。
  (三)坡位分布 青海云杉呈带状或块状分布在阴坡、半阴坡上。林下灌木和草本层种类组成单纯。林下灌木主要有柳、栒子、鬼见锦鸡儿等,组成单纯,且高度低、盖度小,一般高度为0.5~1.5米、盖度为5%~20%;草本主要有苔藓、苔草、禾本科杂草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云杉林型也不同,一般草类灌木云杉林分布于山坡的下部,山坡中上部为藓类云杉林。
  祁连圆柏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的陡坡地段,土层浅薄,立地条件差,生长稀疏,森林郁闭度小。主要林型为祁连圆柏林。下木种类主要为金露梅、银露梅、箭叶锦鸡儿、小檗、高山绣线菊等,地被物主要有苔草、蒿草、唐松草、珠芽蓼等。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动物 保护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5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
  17科69种。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鸟类8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鸟类26种、兽类13种),“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140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5种、鸟类121种、兽类12种),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鸟类2种、兽类4种),甘肃省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24种(两栖类1种、鸟类17种、兽类6种)。
  (二)植物 分布有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6属6种,蕨类植物8科14属19种,野生种子植物84科431属1286种,包括裸子植物3科6属12种、被子植物81科425属1274种。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叶草、绵刺4种,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瓣鳞花、黄芪、蒙古扁桃4种;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有12属16种。
  第二节 类型定位与区划
  一、保护区类型
  1987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天祝、肃南、古浪、武威市(今凉州区)、永昌、山丹、民乐、张掖市(今甘州区)8县(区)所在地祁连山林区。1988年5月,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批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确定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生物类”的“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功能区区划
  1997年9月,甘肃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颁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保护区面积为265.3万公顷”,“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经营区,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树立标志,并予以公示”。2014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申报国务院批复,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198.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0.4万公顷,缓冲区38.7万公顷,实验区109.6万公顷。保护区设有外围保护地带66.6万公顷。
  三、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以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为主要目的,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典型综合生态和社会公益性自然保护区。
  (一)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的森林主要分布于玉门石油河以东、天祝县古城镇和永登县将军埠以西的祁连山北坡,在东祁连山东延北支余脉昌岭山(古浪县东部)、河西走廊北部龙首山西部的东大山、龙头山海拔2700米以上分布有小片森林,森林类型、森林树种组成单纯。森林主要分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四种类型。针叶林主要包括华北落叶松林、青杆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均属寒温性针叶林)和油松林(属温性针叶林),阔叶林包括山杨林、红桦林、白桦林和棘皮桦林,灌丛主要包括沙地柏灌丛(属常绿针叶灌丛)、头花杜鹃灌丛、百里香杜鹃灌丛、青海杜鹃黄毛杜鹃灌丛、山光杜鹃灌丛(属常革叶灌丛)、山生柳灌丛、杯腺柳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金露梅灌丛、小果白刺灌丛(属落叶阔叶灌丛),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包括膜果麻黄荒漠、泡泡刺荒漠、裸果木荒漠、刺旋花荒漠、绵刺荒漠(属灌木荒漠)、珍珠猪毛菜荒漠、驼绒藜荒漠、合头草荒漠、猫头草荒漠、垫状短舌菊荒漠、尖叶盐爪爪荒漠、圆叶盐爪爪荒漠(属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垫状蚤缀群系(属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和甘肃蚤缀、垫状繁缕、红景天流石滩植被(属高山流石滩植被)。建群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局部分布有青杆、油松、山杨、桦木等。
  (二)雪山冰川 祁连山区有大小冰川2859条,总面积1972.5平方千米,储水量811.2亿立方米,其中河西内陆河流域祁连山区冰川2444条,总面积1647.21平方千米,储水量801.31亿立方米。分布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的冰川2194条,面积1334平方千米,储量615亿立方米(含阿尔金山的44条冰川,面积42.01公顷)。祁连山区多年平均冰川融水量达9.906亿立方米,占整个出山水资源的13.5%。保护区冰川分布以疏勒河、哈尔腾河为最多,讨赖河及党河次之,石羊河流域最少。最大冰川为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21.91平方千米,长10.1千米;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冰川有15条,分布在哈尔腾河上游6条,疏勒河上游7条,大雪山南北侧各1条。此外,石羊河水系最大冰川在西营河支流水管河上游,面积3.16平方千米,长2.7千米;南山最大冰川有大都麻河上游的冰川(面积1.15平方千米,长1.8千米)、马营河上游的冰川(面积1.87平方千米,长1.9千米)、洪水坝河上游的冰川(面积7.02平方千米,长5.5千米);著名的“七一”冰川在讨赖河支流柳沟泉河上游,面积2.78平方千米,长3.8千米。
  (三)湿地生态系统 2014年1月,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第二次湿地调查结果,祁连山保护区共分布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4个类11种湿地型,总面积196038.29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10882.98公顷、季节性河流7919.8公顷、洪泛平原34745.4公顷、永久性淡水湖481.58公顷、季节性淡水湖24.25公顷、草本沼泽19327.01公顷、灌丛沼泽32314.59公顷、内陆盐沼5069.6公顷、沼泽化草甸83570.56公顷、库塘1547.06公顷、输水渠128.46公顷。
  湿地野生动物 祁连山湿地脊椎动物有5纲14目23科74种。其中鱼类2目3科16种,占该区湿地动物总数的21.6%;两栖类1目2科2种,占2.8%;湿地鸟类9目16科53种,占71.6%;湿地哺乳类2目2科3种,占4%。无脊椎动物3门10纲46个分类单元,环节动物门1纲2类6属,软体动物门有2纲2类3属,节肢动物门有7纲37类。
  湿地高等植物 保护区境内分布有湿地高等植物53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隶属于79科260属。其中苔藓植物2科2属2种,蕨类植物2科2属4种,裸子植物2科3属4种,被子植物76科265属528种(双子叶植物56科196属402种、单子叶植物17科56属126种)。
  (四)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是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也是保护区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基质,森林、冰川、农田、湿地、荒漠等景观镶嵌分布其中,构成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草原有温带草甸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草原、高寒草原4类,主要分布在天祝县、肃南县和中牧山丹马场,草原面积122.13万公顷。至2015年,草场严重超载、退化;人工草场、人工改良草场面积小。
  (五)生物资源 祁连山地理位置特殊,区内森林、草原、河流、冰川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荒漠等景观多样,生物种类复杂而丰富,在全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植物 祁连山北坡地区有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4属19种,裸子植物3科6属12种,被子植物81科425属1274种。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叶草、绵刺4种,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瓣鳞花、黄芪、蒙古扁桃4种;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有12属16种,资源植物398科908属1798种。
  2.野生动物 保护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5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9种。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鸟类8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鸟类26种、兽类1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三有”动物)140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5种、鸟类121种、兽类12种),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鸟类2种、兽类4种),甘肃省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24种(两栖类1种、鸟类17种、兽类6种)。
  3.昆虫 1996年,保护区开展第一次病虫害普查,区内共有森林害虫988种,隶属于12目113科。2003年第二次普查,共记录昆虫1336种,隶属12目126科。2004年10月,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昆虫多样性及害虫综合治理研究》,对森林昆虫开展补充调查,昆虫增加到16目172科1471种。其中:植食性昆虫12目125科1190种,捕食性昆虫10目40科219种,寄生性昆虫2目14科84种;国家一级保护昆虫2种,二级保护昆虫12种;天敌昆虫10目58科321种(新增12种);药用昆虫7目16科32种。2006—2007年,对祁连山保护区有害生物进行补充调查,区内记录的昆虫达16目175科1609种。记录珍稀蝴蝶17种,其中凤蝶科2种、绢蝶科15种。其中世界范围仅在保护区分布的特有昆虫20种;世界其他国家有分布,但国内只在保护区分布的鳞翅目昆虫118种;甘肃省内只在保护区分布的366种。2015年,开展第三次有害生物普查。
  4.真菌 1999—2003年,对保护区大型真菌的分布进行调查,初步查明分布的大型食用、药用真菌52种,隶属8目19科30属。其中食用真菌有轮纹乳菇、淡黄乳菇、白毛口蘑、林地蘑菇等39种(兼有药用的3种,抗癌作用的3种,1种有微毒);药用真菌有乌芝菌、冬虫夏草、贝状木层孔菌、绒皮地星等12种;有毒真菌有粪锈伞、长根鬼伞等4种;保健真菌1种,为巴氏蘑菇。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
  一、生态建设
  (一)天保工程 2000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至2015年,工程总投资47188万元,完成封山育林建设4.13万公顷,人工造林1400公顷;职工转岗就业1427人。
  一期工程于2000—2010年实施,总投资24388.78万元,核定天保森林管护面积47.14万公顷,完成封山育林3.27万公顷,分流安置富余职工2295人。通过项目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壮大管护队伍,保障职工工资,建立完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体系,强化资源管理,封育区达到全封要求,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的植被覆盖度80%以上,植物高生长和盖度增加明显,野生动物数量开始回升,保护区林政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查处率持续提升,森林面积蓄积持续稳定增长。
  二期工程于2011—2020年实施,省林业厅批复保护区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面积57.56万公顷。至2015年,总投资3435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1617万元,财政专项资金322220万元,地方投入521万元。完成封山育林建设任务7000公顷,人工造林1400公顷。工程建设完善森林管护、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林建设等12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工资足额发放,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和缴费比例达100%,职工队伍稳定,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二)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004年开始,国家实施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至2015年,省林业厅先后下达保护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21.61万公顷,每年拨付森林管护费补助和公共管护补助资金1620.5万元。
  (三)退耕还林工程 保护区退耕还林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2007—2014年,共拨付工程建设资金177.5万元,在大黄山、龙首山、大河口3个保护站完成建设任务0.16万公顷,其中封山育林333.33公顷,人工造林0.12万公顷。
  (四)生态移民 2003年开始,在保护区内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至2015年,总投资1亿多元,2.4万农牧民迁出保护区,改善保护区的社会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一)保护区基础建设工程 一期工程于1990年列入国家计划,工程总投资819万元,其中林业部投资400万元,甘肃省配套419万元。至1998年,按计划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主要完成建设项目30个,重建11个保护站房屋,新建和维修36个保护站房屋,新建输电线路38千米、通信线路40千米,新建围栏24.4千米,购买机械设备319台(套)。建设管理局机关办公、工作、生活设施。
  二期工程(水源涵养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于1999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工程总投资1241万元,其中国家林业局下达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745万元,保护区自筹479.1万元。完成水源涵养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建设项目18个,新建职工住宅楼3251.1平方米,建成科研综合宣教楼2180平方米,新建输电线路5.5千米、防火道路44千米、通信线路17.4千米,建成瞭望塔1座、水文监测站1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基地2处,购置交通工具、锅炉等设施。
  三期工程项目于2009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复,2010—2011年实施,项目总投资956.1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764.95万元,地方配套191.15万元。开展保护恢复、科研宣教及基础设施附属设施三大工程8个方面的项目建设,完成管理局及17个科研、业务用房及基层站(点)危房改造6198.87平方米,建设生态监测站2处,布设固定样地22块、固定样线22条,建成管理局视频会议系统和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购置森林土壤调查设备19套(件)、巡护车辆2辆。
  (二)保护区基层保护(站)点危房改造工程 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由省林业厅主管、管理局负责实施。总投资6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22万元,地方配套130万元。项目于2006年实施,完成保护区22个保护站站部及所属资源管护站、木材检查站共19处9479平方米危房改造、重建和维修。工程按期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林区森林防火无线电组网工程 1997年7月,由国家林业局、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立项,总投资296.5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67万元,地方配套104万元,自筹25.5万元。1997—2001年组织实施。建设范围包括22个保护站(林场)、151个资源 管护站、木材检查站及古浪、天祝、山丹、张掖市林业局和张掖地区林业处。建设管理局(林业局)—保护站(林场)—资源管护站(护林站)三级护林防火通信网络,共架设超短波、短波电台166部,太阳能电源42部,多功能插口19个,交换机19个。
  (四)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于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复立项,总投资1187万元,其中国债投资593万元,地方配套594万元。项目建设期限2003年6月—2005年6月。建成护林防火检查站22座2075.74平方米,新建宣传碑118块,改造防火公路8千米,消防物资储备库3座竣工建筑面积497平方米,建成管理局GIS系统,购置传真机15台、计算机(含打印机)19台、电台4部、对讲机148部、SYZ—Ⅱ型移动指挥设备5套、望远镜25架、100W光伏电源11套、森林消防车9辆、帐篷23顶、防扑火装备500套、风力灭火机216台、油锯51台、灭火水枪178支、灭火弹1005枚、二号工具1480把、GPS30个。项目实施后,祁连山林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通信网络更加完善,办公自动化水平、森林火灾瞭望监测、预测预报能力提高,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能力增强;森林火灾预测预报GIS网络系统开始运行。
  二期工程于2007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立项,总投资112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50万元,地方配套212万元,自筹66万元。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组织实施。项目建成管理局3S系统网络建设1套,维修护林防火公路13条120千米,新建护林防火检查站22座,购置望远镜25架、200瓦光伏电源10套、数码相机10台。配备巡护摩托车200辆、计算机50台、GPS定位仪50台、扑火装备750套、指挥车1辆、二号工具2044个、油锯120台、风力灭火机130台、水桶500个、折叠锹900个、灭火弹3240枚、害割灌机66台、军用被褥712套、手持对讲机102个、电脑30台、综合移动指挥设备4台、扫描仪25台,建消防物资库5座,制作宣传牌20座。
  三期工程于2012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复立项,总投资193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546万元,地方配套387万元。至2015年底,完成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3套、瞭望塔13座、防火检查站18处,购置森林防火指挥车9辆,完成8个瞭望塔的选址和防火宣传及扑火机具等设施设备。
  第四节 资源保护
  一、林政管理
  2001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至2015年,全区共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面积320.49公顷。其中永久占用222.38公顷,占69.39%;临时占用林地98.12公顷,占30.61%;保护区系统内部使用林地28.05公顷,占8.75%。2015年9月,保护区实验区旅游设施涉嫌未批先建、草场过度放牧及其他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家环保部联合约谈张掖市人民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督促地方政府全面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力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管理局牵头与有关市、县(区)政府组织国土、发改、水务等部门联合,对环保部公布的301个遥感监测点和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排查整治,建立项目档案和整治方案,查出涉嫌未批先建项目(设施)8项,查处林政案件4起,追究相关责任人12名。
  二、案件查处
  2006年3月,成立祁连山保护区森林公安局,2009年更名为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森林分局,行政管理隶属省林业厅,业务归口甘肃省森林公安局管理。设有马蹄、隆畅河、西营河、西水、康乐、祁丰、大河口、大黄山、祁连、东大山、寺大隆11个林业派出所。2015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下辖18个森林(林区)派出所及马场保护站林区警务室,分布在河西3市(武威、金昌、张掖)8县(天祝、古浪、凉州、永昌、民乐、山丹、甘州、肃南)所在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其中寺大隆森林派出所隶属张掖市森林公安局,上方寺森林派出所隶属武威市森林公安局,其他各县(区)境内的森林派出所隶属所在县(区)森林公安分局;其人员编制、业务工作、基础建设等均由所在地森林公安机构管理,行政隶属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中天祝县6个、永昌县1个、民乐县1个、山丹县1个、肃南县6个、甘州区1个,武威和张掖市森林公安局直属各1个。
  1996年以来,保护区森林公安队伍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先后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亮剑行动”“春季攻势”“天网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木材,破坏林地,非法猎捕、杀害、出售、运输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活动。1996年,保护区共发生林政案件2004起,案件查处率36.88%。至2014年,保护区共发生林政案件16004起,查处10302件,查处率65%。2015年,发生林政案件272起,行政处罚271人。
  三、护林防火
  1999年管理局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保护站所在地政府、村组相继成立联防委员会。至2000年,共成立县级联防委员会16个,乡级联防委员会98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28个。2005年将22个保护站分3个片区,建立东、中、西3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建立县级联防委员会15个,乡级联防委员会88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85个。2007年,管理局将保护区森林防火区域联防委员会调整为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并协调建立祁连山林区甘青两省3县(永登县、天祝县、乐都县)护林联防委员会。2009年将东、西2个区域联防委员会合并为1个。2012年,实行管理局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度。至2015年,共有县级联防委员会10个,乡级联防委员会59个,村级防火委员会329个。
  2008年3月筹建武警张掖市森林支队,下辖甘州、肃南2个森林大队和警通汽车勤务中队和教导队、卫生队。担负6县(区)3.6万多平方千米的森林防火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抢险救灾和维稳处突等任务。1996年,管理局在夏玛、哈溪、马蹄、西水、隆畅河、康乐6个自然保护站建成4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2000年,有村护林防火小组247个14232人,至2015年,共有群众义务扑火队550个14299人。
  森林防火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实行行政业务“双线四级”责任 制。每年防火期前后(当年10月1日至翌年5月31日),组织召开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签订行政业务“双线四级”责任书,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组织开展大型防火实战演练。2005年,组织召开保护区第一届区域联防会议,以后每年召开1次。建立健全《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入山登记制度》《森林火灾报告制度》《森林火灾处置制度》《火险趋势分析制度》《护林防火汇报制度》《防火办公室工作职责》《防火器械管理制度》《野外用火制度》《值班汇报制度》等多项制度。
  1996年初,保护区共有防火道路300千米。1997年开始,建设保护区森林防火三级通信网络、森林防火扑救指挥系统、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至2015年,共有风力灭火机346台、油锯171台、高倍望远镜50架、专用消防指挥车19辆,其他灭火工具11200余台件。共建成防火物资储备库8处、防火检查站44处、瞭望台8座,维修防火道路128千米,累计建成防火道路5165.89千米(其中张掖辖区3562.09千米)。
  四、有害生物防治
  (一)有害生物普查
  第一次普查 1992—1994年,完成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有害生物普查任务,查清主要树种的主要病虫鼠害1121种,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柳蛎盾蚧、落叶松枯梢病2种,省内补充检疫对象青杨天牛1种,主要危害的鼠害有11种(类)。病虫鼠害发生面积20072.53公顷。天敌鸟类105种。
  第二次普查 2004—2005年,完成普查面积59.26万公顷,苗圃地35个157.47公顷,材积3000立方米。记录昆虫种类1336种,林木病害134种,森林有害鼠、兔36种,有害植物18种。记录天敌昆虫321种。昆虫天敌有鸟类82种,啮齿动物天敌有45种。尚未鉴定出的昆虫标本257号。编印《祁连山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建立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2012年以来,每年对松材线虫病开展普查。
  (二)监测、预报 2001年,被国家森防总站确立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测报对象有9种。其中主要对象3种:云杉叶锈病、云杉大小蠹、中华鼢鼠;监测对象6种:云杉稍斑螟、落叶树球蚜、云杉多露象甲、桦尺蠖、桦三节叶蜂、丹巴腮扁叶蜂。通过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实现检疫、测报信息传输网络化。2002年以来,建立基层测报点22个,健全三级监测体系。每年定期开展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2014年开展云杉大小蠹监测。至2015年,培训配备基层保护站兼职森林植物检疫、测报员34名。
  (三)森林植物检疫与防治
  1.森林植物检疫 1997年开始,每年发布病虫鼠害发生趋势预报,提出防治对策,及时补充和公布检疫对象名单,加强调运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及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2003年起,实行植物检疫证书计算机签发并网上传输。2004年起,全面推行“建议要求书”制度,保护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步入正轨。2015年,产地和调运检疫苗木、花卉74万余株,种子40千克。
  2.有害生物防治 1995年,各保护站对辖区内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区域进行防治。每年采用生物制剂防治云杉嫩梢小蛾类1000公顷,落叶松球蚜、苹粉蝶、圆柏大痣小蜂、云杉叶锈病等230余公顷,投入防治经费12万元左右。2000年开始,将有害生物防治纳入考核内容之一,实行日标管理。保护区内有害生物防治达到省上下达的指标要求。2012年以来,将全区50.93万公顷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试点范围,每年对主要成灾的林业有害生物申请赔偿资金,用于区内有害生物除治。2015年,投入防治费316.57万元,实施无公害防治1.02万公顷。是年,采用飞机喷雾防治大黄山林区云杉阿扁叶蜂3333.33公顷,虫口平均死亡率达90.78%,防后平均虫口密度降为2.56头/50厘米。
  五、野生动物保护
  (一)野生动物普查 2000—2004年,管理局组织开展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将野生动物资源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之一。查明保护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爬行纲2目3科5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9种。
  (二)科研及驯养繁殖 1996—1998年,组织开展“暗腹雪鸡人工饲养繁殖技术及其利用价值的研究”,1999年度获得张掖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7月—2001年10月,完成“濒危动物养殖示范——甘肃马鹿养殖示范”课题研究,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林业系统十大优秀推广项目之一;2000年6月—2002年8月,完成“人类经济活动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甘肃农业大学在保护区建立野外实习基地;夏玛保护站被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确定为野外实习基地,并建立保护站标本室;东大山保护站被河西学院确定为生物野外实习基地。
  1997年以来,先后在隆畅河、西营河、东大山建立马鹿驯养繁殖基地或养殖场3处,养殖甘肃马鹿60多头。1996年,管理局租赁张掖市九龙江林场土地20公顷,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进行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与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驯养动物数量最多时有雪鸡50只、石鸡30只、甘肃马鹿140头。至2015年,管理局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保留科研鹿种20头,其他保护站鹿场因鹿产品市场价格下滑,逐步退出市场。各保护站所在地县肃南县、肃南县皇城镇北峰村、皇城镇河西村、皇城镇北湾村、肃南县大岔村鹿场、甘州区平山湖乡等县(乡、村)建有养鹿场,生产鹿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缓解野生动物保护压力。2014年,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监测点6个,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长期监测。
  (三)动物巡护与救护 至2015年,建立管理局—22个保护站—172个资源管护站三级保护管理网络,并按照管理局—保护站—资源管护站—护林员的顺序,建立完善的野生动物资源管护责任制度,每年逐级签订责任书,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定期清理猎捕野生动物的工具,乱捕滥猎的现象得到遏制,盗猎案件逐年下降。1996—2015年,开展野生动物救护,救助受伤、中毒、迷路、病弱野生动物80头(只),参与救助群众200多人。救助的野生动物有蓑羽鹤、鹅喉羚、黄羊、天鹅、红隼、马鹿、金雕等,其中部分救治康复的动物被重新放回保护区。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至2015年,保护区岩羊、蓝马鸡、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迅速扩大,岩羊、蓝马鸡数的遇见率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4~7倍。在寺大隆保护站岩羊每群达400只以上,冬季蓝马鸡每群达30只以上;昌岭山、大黄山等保护站几乎绝迹的岩羊现今天天可见。以马鹿、狍鹿、蓝马鸡、血雉等为代表的林栖性动物遇见率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2~4倍,分布范围明显扩大。草原斑猫、荒漠猫、兔狲等中小型猫科动物及鸟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有明显回升。豺、狼在肃南林区均有发现。2004年,在寺大隆保护站发现8只的一群豺。雪豹在肃南林区及天祝的部分林区有恢复迹象。在寺大隆、隆畅河、祁丰保护站的高山雪线带发现白唇鹿。野生动物栖息地逐步向有益于动物繁衍生存的方向发展。
  六、野生植物保护
  野生植物保护主要采取划定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级别、开展植物调查研究和进行野生植物迁植保护等方法。保护区野生植物调查成果主要有《甘肃河西高等植物检索表》,整理描述河西地区微管植物分类检索和形态特征119科600属、约1620种。《祁连山保护区药用植物》2001年由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编著出版,共收集祁连山区药用植物86科300属632种(包括亚种和变种),记载各种药用植物的种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应用等。《祁连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2006年由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和祁连山管理局编著出版,《祁连山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8年由祁连山管理局编著出版。2014年,开展全国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查清裸果木、蒙古扁桃的分布范围和资源状况;在管理局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建立野生植物迁植园。至2015年,共移植保护祁连山代表性植物80多种1500多株。是年,建成哈溪、寺大隆、祁丰保护站生态定位监测站3个,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寒旱所、省治沙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推行生态监测一体化建设,制定生态监测、工程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等方面的监测方案,设置监测样地22块,布设生态巡护、定位监测和野生动物监测样线201条。
  至2015年,实现建区以来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持续稳定双增长。有林地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9.99万公顷增加到16.68万公顷,增加67%(下同);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30.88万公顷增加到42.45万公顷,增加37.46%;活立木蓄积由19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2165.73万立方米,增加13.99%;森林覆盖率由13.99%提高到21.3%,增加7.3个百分点;封山育林区乔木3年高生长达35~60厘米,相当于未封育区15年的高生长总和。据2003年进行的当代森林史调查,森林分布线稳定,局地开始外延。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林草综合覆盖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60%,森林贮备的潜在经济效益为51.86亿元,每年新增1.74亿元,每年可产生生态效益43.24亿元。
  七、草原保护
  祁连山草原由东向西依次分布在天祝、山丹、民乐和肃南县境内。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记载,2014年10月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前,在265.3万公顷的面积范围内分布有草原面积122.13万公顷。2014年10月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98.72万公顷,区划保护区牧草地71.91万公顷。2007年,保护区内8个县(区)共有牛羊500多万头(只),超载5倍以上。
  第五节 产业发展
  一、苗木基地建设
  1996年,大黄山、夏玛保护站新建或扩建青海云杉种子园2处,面积573公顷。2004年,寺大隆保护站在向阳台资源管护站黑洼新建青海云杉采种基地1处,面积845公顷,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年产种子5.3万千克。保护区先后建立青海云杉母树林7处,151.73公顷(大黄山林场3公顷,大河口林场10.7公顷,西营河林场13.3公顷,哈溪林场90公顷,乌鞘岭林场21.4公顷)。2015年,先后新建和管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沙棘3个树种采种基地,其中青海云杉51641.5公顷(优良林分23.4公顷,主要分布于祁连林区和古城林区),年均产种量15000千克。祁连圆柏采种面积2347.3公顷,年均产种量近20000千克。
  1988年,保护区共有国有苗圃29处,育苗面积63.55公顷,年育苗量15658.5万株。2015年,全区有苗圃27处,育苗总面积129.57公顷,主要有青海云杉、圆柏、落叶松、沙棘等10多种,年出圃各类苗木198.3万株。累计出苗木6258.4万株,产值9459.88万元,利润3156.2万元。
  二、马鹿驯养
  1990年,康乐保护站与红石窝村联办养鹿场,养鹿最多年份达80头,2004年关停。保护区先后有东大山、祁连、西营河、隆畅河4个保护站开展马鹿围栏驯养繁殖,因效益低相继关停。1996年,管理局租赁九龙江林场土地,建立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进行甘肃马鹿驯养繁殖,2005年鹿存栏数达170多头,2015年存栏种鹿20多头,用于科学研究。
  三、旅游产业发展
  1992年10月,建立马蹄寺省级森林公园。2000年后得到快速发展。至2015年,在天祝县冰沟河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由省发改委等部门批准建设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民族风情园区等24处。其中:建成16处,在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4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点1处(马牙雪山天池)。生态旅游区总面积23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64%。1995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2000年接待游客约15.6万人次,总收入664万元;2010年接待游客13.23万人次,收入67.73万元;2015年接待游客1.48万人次,收入14.88万元。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