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流通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2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流通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121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市流通经济体制,外贸流通体制改革、商业供销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张掖市 经济管理 体制改革 流通经济

内容

一、外贸流通体制改革
  1996年以前,外贸企业在扩大出口商品、增加出口收购调拨的同时,出口补贴取消,财务与省公司脱钩,国家取消对外贸企业“不停贷、不罚息、不缴税、低利率”的政策,地区外贸企业背负债务亏损496.8万元,潜亏110万元。1996年以后,外经贸经营主体由原来以地方外贸各专业公司为主转变为以商贸流通生产企业为主,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材料型为主转变为深加工品为主,初步形成以柠檬酸、淀粉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以脱水菜、番茄制品、马铃薯雪花全粉等为主的蔬菜深加工出口产业,以硅铁等为主的矿业出口产业,以铬盐、硫化碱等为主的化工出口产业,以花卉种子、蔬菜种子、牧草种子等为主的种子出口产业。
  1998年,原来直属省外贸公司的地方分公司全部下放移交地方管理,人、财、物与省公司脱钩。甘肃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张掖分公司、甘肃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张掖分公司、甘肃省五矿化工进出口公司张掖分公司、甘肃省包装运输进出口公司张掖分公司等企业全部变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面向市场经营。进一步放宽外贸经营权,允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外贸业务。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出口收购、出口调拨、经济效益指标,3年不变;实行超亏自负,减亏增盈留成;外汇按比例分成,取消出口补贴。进一步放开市场,允许个体工商户、其他流通企业经营收购各类出口商品,地方外贸公司允许交叉经营相同产品。国家开始逐步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各县(区)先后新成立各类外贸公司10余家,出口商品收购调拨额、外汇留成大幅增长,出口品种大幅增加,出口商品领域进一步拓展。出口商品领域从过去主要的畜产、农副土特产品,拓展到化工、医药、轻工、工艺、机械等八大类90多个品种。
  二、商业供销产权制度改革
  1996年,地、县(市)商业企业大部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私营商业成为流通领域的主体。商品流通的直接贸易优势得以体现,商品种类丰富,规格齐全,经营网络覆盖全区。改制后有各类集市贸易市场136处,商流企业15722户,从业35011人。商贸企业中批发企业904户,占全部商流贸易企业的5.7%;零售企业11739户,占74.7%;餐饮业3079户,占19.6%。是年,商流企业中,国有企业683户,占商流企业的4.4%;集体企业869户,占5.5%;个体14170户,占90.1%。2003年底,除零售市场外,有各类批发市场59处,其中交易过亿元的有3处,商流企业共20587户,其中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类商贸流通企业1287户,个体工商户19300户,从业5.8万人。
  1996年8月,地区行署在高台县供销社召开供销系统改革试点现场会,各县(市)、各级供销社从清理股金、兑付红利入手,发动农民入社入股,社员股金总额累计达2394万元。入社农户达157910户,占总农户的67.5%。在扩股基础上,5县(市)(肃南除外)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理(监)事会。63个基层社有57个社召开社员大会。至1998年基本完成县(市)社属公司的改组改制。2000年11月,有13户基层供销社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改制,1户宣告破产,1户社属企业集体出售,3户公司部分出售。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