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质构造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21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质构造变化
分类号: P56.42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远古时代至今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地质构造变化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构造变化 地质 张掖市

内容

远在19.5亿年以前,河西走廊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发生强烈的阿拉善运动,敦煌—阿拉善古陆形成,张掖市北部和龙首山一带随之上升为陆地,走廊地带和祁连山区仍然是一片海洋。到中晚元古代(距今19.5—6.15亿年),北部龙首山一带经长期剥蚀之后下沉为浅海,沉积厚达2000多米的蓟县系碎屑岩。到震旦纪时,祁连海槽进一步扩大,气候变冷,出现了冰川期,走廊南山、龙首山一带为海水覆盖,形成海洋型的冰川沉积地层。震旦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托莱运动,祁连海槽褶皱隆起,张掖全部上升为陆地。进入古生代后,祁连海槽又发生几次海侵和海退;到奥陶纪时,发生古浪运动,阿拉善古陆抬升,南部祁连海槽中部隆起,形成祁连古陆。走廊南山为北祁连海槽。这种北部为古陆、南部为海槽的形势一直到泥盆纪末,发生祁连运动,中祁连古陆急剧上升,北祁连海槽不断缩小,并沉积具有磨拉石堆积特征的“老君山砾岩”。晚泥盆世末,河西地区全部变为陆地。早石炭纪晚期,发生大规模海侵,北祁连海向北扩大,海水已达龙首山一带,并沉积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后来又发生几次海退、海侵,到晚三叠世时发生印支运动,北部山地、走廊地带及中祁连山地都形成,只是在中祁连山地与河西走廊之间保留一条东西向狭长湖盆。进入中生代后,由于印支运动,走廊南山西北东南向的高大山岭已经形成。侏罗纪时,北山及龙首山一带又下沉成为潮水盆地、湖泊及南部的山间盆地,由于气候温润、植物茂密,不少地区形成煤层。白垩纪以来,由于燕山运动,走廊地带及北部的潮水盆地继续下沉,加上气候干燥,形成红色、灰色河湖相的碎屑岩沉积。进入新生代第三纪以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走廊南山不断上升,走廊地带不断下沉,形成今天的山川大势。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在祁连山山间盆地及河西走廊沉积红色、桔红色砂岩、泥质岩夹石膏、砾岩。第四纪以来,河西走廊及祁连山区经历几次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的变化,在山前和走廊地带堆积厚度达几百米的冰川,河流堆积形成玉门砾岩和酒泉砾岩及风积黄土。全新世以来,由于气候进一步变干,湖泊干涸,风砂地貌形成,绿洲不断受到侵蚀。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