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部山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20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北部山地
分类号: P942.76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北部山地的地貌特征。
关键词: 山地 北部 张掖市

内容

北部山地包括龙首山及合黎山,统称走廊北山。面积约539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3%,是北部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
  一、龙首山山地
  龙首山为中高山地,位于山丹县北部。海拔一般2700~3000米,最高峰东大山,海拔3633米,最低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800~1000米,最大可达1600米,面积88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1%。山体由震旦系及石炭系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及花岗岩等组成。加里东运动使该区褶皱隆起成山,后经海西运动、燕山运动形成高大山体,尤其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山势更加陡峻,形成以构造侵蚀为主的断块上升的中高山地形。沟谷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多“V”字型沟谷和障谷、岩坎和跌水。花岗岩及混合岩分布区因球状风化,山顶多为馒头形。气候干旱,植被分带受地势海拔高度影响很明显。海拔29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景观,有青海云杉、山柳等乔灌林木24.7平方千米;海拔2900米以下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呈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荒漠景观。
  二、合黎山山地
  合黎山位于甘州区和临泽、高台县北部,海拔1350~1800米,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积451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0.9%。合黎山山地由剥蚀低山、丘陵和山前高平原组成。
  低山区由黑山、盘头山、大青山等组成,山体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及海西期花岗岩构成,沿北西方向延伸。震旦纪早期的晋宁运动使合黎山隆起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基岩裸露,呈现童山秃岭,一片岩漠景观。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岩石表面均覆盖一层黑色沙漠漆。山地海拔一般1600~1800米,相对高差200~250米。大青山海拔2084米,黑山1816米,盘头山1769米。
  丘陵地形分布在平山湖北部的回子乱山、北大山、杨台山及小孤山等地。由古生界变质岩、加里东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白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岩砾岩等组成。第四纪以来,在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梯状高平原和丘陵地形。海拔一般1400~1800米,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山顶平坦,山脊圆滑,山坡平缓。沟谷切割深度60~100米,宽200~500米,为箱形谷,两岸阶地发育。受干旱气候影响,降水较少,植被稀疏,呈岩漠和砾漠景观。
  山前高平原主要分布在临泽、高台县北部的正北山、方架山和石泉子等地,海拔一般1400~1500米,高于河西走廊100~250米。是合黎山区的低山和丘陵区岩石经长期风化和水流搬运,在山前地带堆积而成。地势平坦,由北向南倾斜。表面为洪积和坡洪积的含砾砂及含砾亚砂土、砂砾石组成,长期在风力吹扬作用下,细粒物质被风搬运,砾石遗弃地表,呈现表面坚硬、下部松软的砾漠景观,故称“软戈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疏,沙丘和丛草沙堆遍布。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