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2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貌
分类号: P942.42
页数: 6
页码: 109-1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甘肃省张掖市地貌情况,具有地势高亢,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布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宜农宜林宜牧。
关键词: 地貌 地理 张掖市

内容

张掖市辖区南部祁连山横亘,群峰巍峨,山脉连绵;中部平原广袤,地势平坦,绿洲、河流、沙漠、戈壁相间;北部东侧龙首山、西侧合黎山平缓低矮,山岩裸露,南麓呈童山秃岭。海拔介于1284~5565米之间,具有地势高亢,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布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宜农宜林宜牧。
  第一节 祁连山山地
  祁连山,又名南山,是我国主要山脉之一。古匈奴呼天为“祁连”,因而得名。祁连山西接阿尔金山,东南接西秦岭,走向南东—北西,绵延千余公里。境内祁连山为中段和东段的一部分,长465千米,南北宽约20~75千米,面积24501平方千米,占辖区总面积的59.3%。祁连山山系由几条大体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谷相间,地貌类型有高山、中低山和山间谷地。海拔在3500~5565米之间,相对高差800~3000米,山体最高主峰5565米。高、中山区面积2096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0%左右。
  一、高山区
  高山区主要分布在肃南、民乐和山丹县境内,面积1404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4%。自东向西由冷龙岭、走廊南山、托勒山、托勒南山等山系组成。祁连山高山区是加里东运动期褶皱上升成山后,经海西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强烈切割褶皱断块上升的高山地形。第四纪以来,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山区上升3000~3500米。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是古生界浅变质岩和侵入岩等。
  祁连山在张掖境内有72峰。素珠链峰是整个祁连山的最高峰,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乡境内。山巅常年积雪,北坡陡峻,南坡较缓,洪水坝河发源于该山。
  由于祁连山强烈上升,水流切割,切割深度一般达1000~1500米,峡谷、障谷、隘谷、跌水较多,沟谷深峻,山势陡峭,基岩裸露。阴坡海拔4500米以上、阳坡4800米以上终年积雪,分布有大小冰川988条,面积423.79平方千米,冰储存量达14.36立方千米。其中肃南965条,面积416.9平方千米,冰储量14.2立方千米;民乐23条,面积6.89平方千米,冰储量0.16立方千米。冰川分布区是本区各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河西走廊地表水资源主要产流区,犹如“天然水库”,是河西走廊灌溉农业之本。
  祁连山高山区气候寒冷,阴坡海拔3800米以上、阳坡海拔4000米以上为常年冻土区,冻土厚一般30~50米,最厚可达150米以上。山体形态阳坡陡峻,植被稀少,阴坡较缓,植被较密。植被垂直带分别为:海拔2000~2300米为荒漠草原带,海拔2300~2600米为草原带,2600~3200米为森林草原带,以青海云杉林和灌木丛为主。3200~3700米为灌丛草原带,3700~4100米为草甸草原带,4100米以上为冰雪带。其中森林草原带和灌丛草原带是祁连山主要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8.7%上升到2015年的17.26%。
  二、中低山区
  南部的中低山区主要指榆木山,东、西牛毛山,大黄山,九条岭及盖掌大坂地区和祁连山前山地带,总面积767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8.6%。主要分布在肃南、高台、张掖、民乐、山丹县境。中低山区是由加里东运动褶皱上升,后经中、新生代历次构造运动加强形成,特别是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加剧山体上升。第四纪以来,中低山区普遍上升1500~2000米。
  中低山区地层由下古生界变质岩及上古生界、中、新生界沉积岩及各期侵入岩组成。山体走向大体呈北东一南西向。祁连山前山带海拔一般2000~3800米,最高4300米。九条岭地区海拔一般2000~3000米,最高3150米。盖掌大坂一带海拔一般2300~3400米,最高3910米。榆木山海拔一般1900~3000米,最高3138.8米。东、西牛毛山一带海拔一般2100~3200米,最高3487米。大黄山海拔一般为2500~3500米,最高3978米。
  中低山区以浅低山和中山为主,局部由浅低山和高丘陵组成。浅低山围绕中山分布,山势高峻,山体绵延,峰高林密,适宜林牧业生产,也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良好地域。在海拔3000~3200米之间普遍发育有一期夷平面,如张掖南平顶山和肃南牛心墩山就是祁连山区最古老的一期夷平面。中低山区沟谷切割深度一般为300~600米,水系切割最深地段可达800~1000米。
  中低山区海拔一般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和灌木丛多数已被破坏。至1995年,天然森林面积为2177平方千米,由乔木、灌木和疏林地组成。这些可贵的林区是河西水资源的主要涵养区。
  中低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宜于开发利用,特别是煤炭资源分布广、储存量大、埋藏浅,便于开采。如九条岭、盖掌大坂、康龙寺、皂矾沟等地都有优质的煤炭资源。
  三、山间盆地
  在历次造山运动影响下,南部山区以褶皱断裂上升和断块沉陷形成冷龙岭—走廊南山、托勒山和托勒南山三大复背斜隆起带和黑河—朱龙关断陷谷地、托勒河断陷盆地和皇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总面积278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7%。盆地气候温凉,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是最佳的天然牧场。
  黑河—珠龙关谷地 位于黑河、洪水坝河、珠龙关河上游,面积154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7%,海拔3480~4145米。南部由托勒山山前断裂沉降,北部由走廊南山山前断裂沉降后经黑河、洪水坝河、珠龙关河冲刷、移动堆积而成。谷地东部宽阔平坦,以10‰的坡度向东倾斜;中部成楔形,东端开阔,西端收敛,以11‰的坡度向西倾斜;西部狭窄,宽约2~4千米,以10.7‰的坡度向西倾斜。谷地内第四系厚50~150米,由卵砾石和亚砂土组成。由于谷地地势海拔较高,降水较多,气候阴凉,多数地区属于常年冻土区,夏季融冻形成高山沼泽。谷地水源充足,牧草丰茂,土沃川泻,是良好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
  托勒河谷地位于托勒河上游,面积93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3%,海拔3400~3800米。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宽4~20千米。谷地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高,中间低,以3‰的坡度由东向西倾斜。在高大的托勒南山上升影响下,谷地南侧山前地带形成坡度陡峻的洪积扇裙带,以17‰的坡度向北倾斜。谷地内气候阴凉湿润,降水较多,溪流密布,泉水和湖沼多处分布,土肥草丰,灌木丛生,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
  皇城河流冲积谷地位于东大河中游,面积29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7%。海拔2620~3200米,是斜河和石桥河在皇城以南地区交汇形成的河流冲积三角洲。盆地第四系厚30~100米,由沙砾卵石及亚砂土组成。地势平坦,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形以5‰的坡度向北倾斜。气候温凉湿润,降水较多,水源充足,牧草丛生,绿草如茵,为兴牧佳地。
  第二节 中部平原
  中部绿洲平原又称河西走廊平原,海拔1284~2500米,面积1144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7.7%。由张掖盆地、马营盆地和盆地南北两侧山前冲积洪积戈壁平原、冲积洪积细土平原、冲积细土平原组成,并以1.4‰的地形坡度由东向西垂降。走廊平原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温差变化大,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为全市发展农、林、牧、渔诸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山前冲积洪积戈壁平原
  分布在张掖盆地南部祁连山前的石岗墩、柴岗墩、甘浚堡和龙首山前、榆木山前及红崖子、元山子一带。面积516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2.5%。是由洪水形成的山前洪积扇和黑河、梨园河、山丹河、马营河等较大河流出祁连山后形成的Ⅳ—Ⅶ级阶地组成。海拔1450~2200米,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北部龙首山山前地形坡度变化较大,一般为58‰~87‰,最小为10.5‰,由北向南倾斜,戈壁表面被洪水冲刷形成2~3米沟槽。南部祁连山前地形坡度变化不大,自南而北以8‰~12‰的坡度向河床方向倾斜。表面大部分被戈壁砾卵石覆盖,仅在倪家营、甘浚堡和新坝、红崖子一带表面分布有薄层亚砂土。较大河流的河谷阶地形态在河流出山口一带,两岸直立而陡峻,但河床区平坦宽阔,河床宽一般300~500米,河岸高差自南而北逐渐降低,一般为30~50米,最高可达150米左右,最低不足1米。戈壁平原前缘在纵横交错的人工渠系影响下,微地貌更加复杂,许多大型人工渠系在长期水流作用下与天然沟谷区别不大。戈壁平原区生长有稀疏的耐旱植物,呈现一片荒漠草原景象,可进行季节性放牧。表面为薄层亚砂土分布区,多数已开垦为农田,成为绿洲。
  二、山前洪积细土平原
  主要分布在山丹马营盆地和民乐地区,海拔2550~3050米,以23‰的地形坡度向北倾斜。面积123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1%。山前洪积细土平原区土质肥沃,气候温凉湿润,降水丰富,植被密茂,杂草丛生,是优良军马主要培育基地之一。由于气候凉爽湿润,适宜油菜籽生长,是甘肃省主要油料生产基地。
  三、走廊冲积细土绿洲平原
  主要分布在黑河流域的张掖、临泽、高台等地。面积505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2.2%,海拔1200~1600米。细土绿洲平原由河流冲积的Ⅰ—Ⅲ级河谷阶地组成。Ⅰ级阶地高出河床0.5~1.5米,Ⅱ级阶地高出河床3~5米,Ⅲ级阶地高出河床15~20米。地表物质由冲积和湖积的亚砂土、亚粘土及粉细砂组成。Ⅰ—Ⅱ级阶地分布于山丹河、黑河、梨园河河谷两岸,地势平坦,以2‰~3‰的地形坡度向河槽方向倾斜,生长有稀疏矮小的灌木丛。河床两侧地下水大量溢出和河流变迁改道,形成较多面积不大的小型湖泊和沼泽,并生长有大量喜水和水生植物,如芦苇等。部分地区由于水源充足,适宜水稻生产,其中乌江大米盛名远扬。在地下水浅埋区,形成许多湖泊和池塘,具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Ⅲ级阶地分布在冲积细土绿洲平原广大地区,地势平坦,以2‰~5‰的地形坡度向河床方向倾斜。地表物为冲积的亚砂土、亚黏土和粉细砂,并经长期耕作改良,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引流灌溉条件优越,为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2000年以来,高台许三湾、肃南明花乡等地开垦土地,大量开采地下水,补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致许多湖泊沼泽相继干涸。特别是肃南县明花乡北部和高台县罗城西南部的盐碱草原,芨芨草、骆驼刺等植被退化严重,草场面临荒漠化危险。
  四、沙漠
  辖区沙漠分布范围较大,面积184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5%。其中山丹县57平方千米,占沙漠面积的3.1%;民乐县113平方千米,占6.1%;甘州区235平方千米,占12.7%;临泽县279平方千米,占15.1%;高台县683平方千米,占37.1%;肃南县479平方千米,占25.9%。
  沙漠形态多而复杂,常见的有新月形沙丘、垅岗状沙丘和丛草沙丘。
  新月形沙丘 主要分布在石岗墩、红沙窝、明花滩、盘头山以北地区。沙丘相对高差20~30米,两侧不对称,迎风坡缓,坡度为5°~15°,背风坡陡,坡度为32°~34°,宽30~40米,长300~500米。新月形沙丘数个相连形成沙链,呈南西—北东方向排列。流动性大,随风移动,给农作物和道路造成极大危害。
  垅岗状沙丘 主要分布在朝元寺以东,西城驿,小鸭—蓼泉,明花滩及北山慕少梁等地区。沙丘垂直风向延伸,并多弯曲,其间也有新月形沙丘分布。垅岗状沙丘迎风面坡度为15。左右,背风面坡度为20°~30°,横断面不对称,纵断面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差一般30米左右,最高可达50~60米以上。
  丛草沙丘 主要分布在古寨堡—五泉林场,鸭暖—蓼泉,板桥—平川,明花滩及芨芨台子等地。丛草沙丘一般高1~2米,直径5~10米或更大一些。其上生长有大量植物,流动沙粒被植物固定后迎风面坡度缓,约8。左右,背风面坡度陡,一般40。左右。
  区内沙粒来源于古代河流、湖泊沉积沙粒及山陆地区岩石经风化剥蚀形成沙粒。在更新世时期(距今36~205万年之间)就有古风积沙存在。全新世中、早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湖广布,水草繁茂,“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当时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到全新世晚期,特别是宋辽及其以后的千余年之间,气候转向干旱少雨和人类过度农牧垦殖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推进沙漠和沙漠化。骆驼城、许三湾城和草沟城等城池的废弃,黑河下游东、西居延海消失,以及祁连山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这些都标志着市内人民赖以生存的黑河向枯竭方向发展。北部拐子湖一带风积沙每年向东南方向移动5~10米,古日乃湖地区风积沙每年向东南方向移动1~5米,巴丹吉林沙漠每年向南部和东南部移动2~5米,明花滩一带风积沙每年在向外扩展,沙漠和沙漠化倾向更为严重。
  第三节 北部山地
  北部山地包括龙首山及合黎山,统称走廊北山。面积约539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3%,是北部风沙侵袭的天然屏障。
  一、龙首山山地
  龙首山为中高山地,位于山丹县北部。海拔一般2700~3000米,最高峰东大山,海拔3633米,最低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800~1000米,最大可达1600米,面积88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1%。山体由震旦系及石炭系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及花岗岩等组成。加里东运动使该区褶皱隆起成山,后经海西运动、燕山运动形成高大山体,尤其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使山势更加陡峻,形成以构造侵蚀为主的断块上升的中高山地形。沟谷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多“V”字型沟谷和障谷、岩坎和跌水。花岗岩及混合岩分布区因球状风化,山顶多为馒头形。气候干旱,植被分带受地势海拔高度影响很明显。海拔29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景观,有青海云杉、山柳等乔灌林木24.7平方千米;海拔2900米以下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呈现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荒漠景观。
  二、合黎山山地
  合黎山位于甘州区和临泽、高台县北部,海拔1350~1800米,最高峰大青山,海拔2084米,面积451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0.9%。合黎山山地由剥蚀低山、丘陵和山前高平原组成。
  低山区由黑山、盘头山、大青山等组成,山体由前震旦系变质岩及海西期花岗岩构成,沿北西方向延伸。震旦纪早期的晋宁运动使合黎山隆起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遭受强烈风化和剥蚀,基岩裸露,呈现童山秃岭,一片岩漠景观。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岩石表面均覆盖一层黑色沙漠漆。山地海拔一般1600~1800米,相对高差200~250米。大青山海拔2084米,黑山1816米,盘头山1769米。
  丘陵地形分布在平山湖北部的回子乱山、北大山、杨台山及小孤山等地。由古生界变质岩、加里东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及白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岩砾岩等组成。第四纪以来,在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梯状高平原和丘陵地形。海拔一般1400~1800米,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山顶平坦,山脊圆滑,山坡平缓。沟谷切割深度60~100米,宽200~500米,为箱形谷,两岸阶地发育。受干旱气候影响,降水较少,植被稀疏,呈岩漠和砾漠景观。
  山前高平原主要分布在临泽、高台县北部的正北山、方架山和石泉子等地,海拔一般1400~1500米,高于河西走廊100~250米。是合黎山区的低山和丘陵区岩石经长期风化和水流搬运,在山前地带堆积而成。地势平坦,由北向南倾斜。表面为洪积和坡洪积的含砾砂及含砾亚砂土、砂砾石组成,长期在风力吹扬作用下,细粒物质被风搬运,砾石遗弃地表,呈现表面坚硬、下部松软的砾漠景观,故称“软戈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疏,沙丘和丛草沙堆遍布。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