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8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是本书的概述,概括的讲述了张掖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新型产业兴起, 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等。
关键词: 概述 张掖市

内容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东经97°12′~102°20′,北纬37°28′~39°57′。东屏大黄山(古称焉支山)与金昌市、武威市为邻,西沿走廊与酒泉市、嘉峪关市相望,南依祁连山与青海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和祁连县接壤,北靠合黎山、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毗连。辖域东西长210~465千米,南北宽30~148千米,总面积4.21万平方千米,海拔1200~5565米。属大陆性温带气候,降水少而不均,夏热冬寒,四季分明。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而得名,自古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辖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区5县,2015年有6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21.98万人,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2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张掖市(地级)。
  1996—2015年,张掖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地改市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开发进程,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其他各项配套改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监管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创新步伐加快,行政行为逐步规范,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2012年之后,积极推进农村改革,4县1区农村土地确权通过省级验收,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持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涉企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PPP项目建设管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城投、山水文旅、交投、农投、水投5个国有投融资平台规范运营,张掖入围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统筹抓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分级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其他领域的各项改革均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1996—2015年,张掖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50.13亿元增加到373.53亿元,增长7.45倍。人均GDP由4087元上升到30704元,增长7.5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
  49.6∶26∶24.4调整为2015年的25.4∶29.4∶45.2。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占比达57.6%,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收入由1996年的2.458亿元增加到52.96亿元,增长20.55倍。人均财政收入由1996年的241元增加为2015年的4353元,增长18倍。财政支出由36.31亿元增加为143.61亿元,增长4倍。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5.53亿元,比1996年的34.06亿元增长13.22倍。
  各项存款余额569.72亿元,比1996年的30.59亿元增长17.47倍。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32.34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费收入20.46亿元,比1996年的0.186亿元增长109倍。
  重点领域支出持续增加,涉及民生领域的支出占公共预算的比例提高,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总抓手,立足张掖资源、能源、生态、人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拉动效应更加凸显,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增强。1996—2015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总额先后跨越200亿元、300亿元两大台阶,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312.81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14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6倍。
  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农业投资年均增长
  27.4%,高于二产、三产增速。工业投资规模速度同步增长,一批风电、光电、水电、采矿冶金等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文化旅游为主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支撑张掖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为全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房地产投资53.53亿元,是2011年的3.5倍。“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92.03亿元,是“十一五”的7.3倍。随着全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众多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工业新型产业兴起,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1996—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7.92亿元增加到331.1亿元,增长11.86倍。全部工业增加值由7.14亿元增长到62.7亿元,增长8.8倍。2012年之后,张掖市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构建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的“一特两新”生态工业体系,注重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210户,实现增加值6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3.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6%。张掖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民乐工业园区跻身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个省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工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带动效应大幅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规模发展壮大。1996—2015年,全市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1986年张掖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1996—2015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23.74亿元达到100.66亿元,增长
  4.24倍。农、林、牧结构由74.7∶0.8∶24.4调整为69.8∶0.99∶29.2,畜牧业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8.35万公顷增加为28.1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由9.15亿千克增加为13.55亿千克,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立足特色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玉米制种、奶肉牛养殖、绿色有机蔬菜、优质饲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优质林果“五大区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6县区全部进入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行列。建成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和电子交易平台,“张掖玉米种子”“张掖葡萄”“张掖肉牛”等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金花寨小米”等一批农产品出口中亚和非洲等地。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6—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快速兴起的良好发展局面。2015年,张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8.67亿元,较1996年增长14倍。实施旅游产业大景区晋等升级、旅游全产业链打造、旅游全民宣传、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四大行动”,精心打造地貌景观大观园、暑天休闲度假城、丝绸之路古城邦、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五张名片”,国家4A级景区达16个,张掖被确定为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旅游人次、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张掖丹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张掖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镇化建设,以打造宜居宜游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水平。2015年,全市城市人口51.46万人,城镇化率42.19%,有效带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1996—2015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19.2亿元,建设项目1099项。城市新建住宅面积484.7万平方米,提供成套住房8.26万套,人均居住面积24.3平方米,住宅成套率78%。至2015年,全市农村累计建成小康住宅楼1719幢计56274户,建设面积619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2.5万户。把打赢扶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推动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累计脱贫11.75万人,27个贫困村、5个省列“插花型”贫困县区基本达到贫困退出标准。以“美丽乡村”和“四化”新农村为引领,建成一批设施较为完善、地域特色鲜明的示范村镇。公用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至2015年,建成办公用房389.96万平方米,小学和幼儿园建成校舍建筑面积228.22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批发市场91处、星级宾馆饭店33家。滨河新区基本建成,规划面积26.4平方千米,以滨水空间开发建设为特色,初步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客运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区,逐步成为张掖发展的新城区。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G30高速张掖段、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张掖机场、丹霞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运行,建成兰新高铁张掖西站和民乐、临泽、高台、山丹马场站。在全省提前一年实现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交通设施等级和覆盖范围大幅提升,航空、铁路、公路交错的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等重点工程,水资源配置和水利保障能力全面增强。4G网络覆盖城乡,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成全省首个“全光网”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跨入全国前列。稳步推进“乡”改“镇”工作,镇建制比例占到乡镇总数的80%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落实各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化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32元,比1995年的1651元增加9181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3元,比2004年的6995元增加12678元。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支出
  9577元,比1995年增加851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63元,比2001年的4531.74元增加12631.2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2.4%下降35.1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稳定在39%左右。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5年,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99万人,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65.3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94.6万人,参合率99.66%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6县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县评估验收,普通高考录取率居全省前列。张掖医专、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服务、基本医保、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信息网络5大健康服务体系覆盖到村和社区。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向纵深推进,群众“看病难”问题得以解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提前达到省定目标,新农合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市县区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市县区整体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市级“三馆”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县区“三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并命名公布。张掖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摆脱了以农为主、自给自足状态,在更深、更高层次上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大开放格局,依托霍尔果斯口岸扩大与中亚国家的直接贸易,农产品“向西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
  “兰洽会”签约资金多年稳步增长,“兰洽会”“张交会”成为对外合作交流重要平台,“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等招商活动成效明显。2015年,全市签约各类招商项目299项,总投资705.56亿元,落实到位资金429.33亿元。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培育发展循环产业,落实企业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明显下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成全省首家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区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先后进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国资源再生型试点城市行列,其中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完成试点任务并通过验收。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获批,草原补奖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黑河湿地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展顺利,黑河湿地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面贯彻“南保青龙、中建绿洲、北锁黄龙”的林业生态建设方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大规模义务植树持续推进。启动实施“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建设,全市森林面积达63.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26%。张掖市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中国设施延后葡萄第一市”“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地级示范园区”,临泽、高台两县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
  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加强。注重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扎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把“全面”和“从严”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明显。稳步推进“法治张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张掖市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被评为全国“五五”“六五”普法先进城市,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张掖市志(1996-2015) 上册》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掖地区志》续志,上限为1996年,下限为2015年。本志遵循事以类聚原则,分篇、章、节、目(子目)层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全志由序言、凡例、大事记、概述、专志等组成分七个篇章,以述、记、志、传、图、表、录为主要体裁,以志为主。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