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婚姻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分类号: C913
页数: 6
页码: 693-698
摘要: 本章记述甘州区婚姻家庭概括了姓氏、取名、称谓等习俗介绍。
关键词: 甘州区 社会生活 婚姻家庭

内容

第一节 姓氏 取名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一个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公用姓。但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就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姓氏还在不断产生。据考证,在2500多年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表示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战国以后,姓和氏才合二为一,原来的氏也成了姓。就名字而言,从中能看出属于哪一家族或部族。刚出生的孩子有乳名,又叫小名;以后又起正式名,或叫大名、学名、官名;成年后又要起与名相表里的字。是学者又有号,就是自号、别号,有的人还有绰号;当和尚、道士的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搞艺术的有艺名,非常情况下还有代号与化名等。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演变,一直传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只起名,不再起字和别号。一般认为,一个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后面一字或两字、三四字,称之为名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孩子的姓可以随男方,也可以随女方。由于历史原因,当今绝大多数小孩的姓跟随父亲,也有少数孩子的姓随母亲者,或兼而有之。例如:王张鸿雁,取父亲姓在前,母亲姓在后,再附一字或两字。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人取名随意,按同辈份姊妹及孩子多少排辈排字起名,以三字姓为例,第一字为姓都一样,取中间或最后一字也不变(因家谱排辈字),其他字按大到小取吉祥意象好的字起名。汉族尊称辈分以己为中心,上下九代,九代用吉祥有寓意的句子排辈分。例如:排辈是六代的,排辈字句“仁有智,金万全(泉)”等,第一辈除姓再取同辈字“仁”,后加上一字名字就起全了。第二辈取同辈字“有”,一辈一辈向后排下来。排辈为九代的,如排辈字句“立志学建成万事基业”,起名方法相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取名比较自信、灵活,只要孩子的名字意象好、寓意深,顺口好记、悦耳即可,各有偏向。张掖人一般起名意象分为:
  期盼式取名法 如兴和、万寿、万金、永全、长生、富贵等。
  纪念式取名法 如国庆、新建等。
  出生地取名法 如出生在张掖的起名王张生,出生在四川和陕西的起名李蜀秦等。
  属相取名法 如龙龙、虎娃、牛牛等。
  出生经历取名法 孩子出生顺利,全家人欢天喜地的取名迎喜、双喜、添喜等。
  重叠式取名法 如姗姗、晶晶、乐乐、果果等。
  出生季节取名法 如春花、春香、夏莲、秋菊、秋桂、冬梅、蜡梅、冬香等。
  生育希望取名法 如盼望养个男孩的取名迎兄、招弟等。
  吉祥花草取名法 如兰兰、梅香等。
  复姓取名法 200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一些年轻夫妻把双方的姓凑成“复姓”给孩子取名。如张杨春雨、王陈舒雅等。
  崇洋起名法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际文化的相互交流,常出现外国人和跨国婚姻。随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洋气的外国名字,也有些年轻人追赶潮流,为孩子取个中外结合的名字,如李根(里根)、罗宾汉、杜爱马、杰瑞、张晨腾灏,张颖嫣紫、艾瑞克、陈急思韩、文陈公主等。
  本地民间各户族代代要按辈分起名,一般名字为两个字,固定模式是:祖父辈、父亲辈、儿子辈、孙子辈的名字中占的字为固定的,也由某一辈名字为一个字,如祖父辈为“张文×”,或“张×文”,父亲辈为“张国×”,或“张×国”,儿子辈为“张×”孙子辈又为“张多×”,或“张×多”。女儿有的随辈分起名,也可以不随辈分起名,,缘于女儿是外嫁的。现在绝大多数是必须要按照户族的辈分起名,也有个别的一直沿用乳名或算子算命起名。
  第二节 婚姻 家庭
  婚姻 1950年以前,甘州区婚姻类型主要有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妇婚姻、指腹婚姻、换妹亲、寡妇再嫁等。按照不同的生活处境形成的婚姻有一夫多妻、多夫一妻两类;按照娶亲方式又有明媒正娶、抢婚、顶婚三种。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婚姻制度。1981年,国家颁布实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走上依法、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1981年前,法定结婚年龄男为25岁、女为22岁。1981年以后,男为22岁、女为20岁,男女双方不到法定年龄结婚不准予登记。当时,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观念仍然存在,择偶时注重家庭出身、政治条件、经济条件。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念逐渐转变,由注重政治身份转为倾向个人情感,男女开始寻求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自我价值,自主选择婚姻增多。择偶时更加注重个人品德、才干、性格等条件。2000年以后,男女婚姻关系更加注重实际,择偶注重人品。
  20世纪80年代,子女的婚姻之事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儿女谈婚论嫁有选择的余地。2000年后,儿女谈婚论嫁完全自己做主,自由恋爱。娶亲工具方面,20世纪90年代为汽车、小轿车,装饰有红被面子、大红花。2000年以后,为豪华小轿车车队,装饰有红被面子、各类花束。彩礼方面,20世纪80年代,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俗称“三转一响”三大件,彩礼1000—5000元不等,衣服4—6套不等。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变成了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彩礼10000元左右,衣服选择流行式样。2000年以后,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俗称“三金”,家中要有楼房,彩礼5—10万元不等。待客方面,20世纪80年代,待客摆上一二十桌酒席,主要招待娘家客、男方家亲戚、男方当地邻里。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一般为1—5元人民币。20世纪90年代,待客为圆桌席,每桌酒席标准在400元左右,酒席多少根据家庭亲戚、朋友和来宾的多少预定,客人组成为娘家客、男方家亲戚、朋友、同学等。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一般为几十元,有的为100元。2000年以后,多数家庭待客到酒家订餐订座,每桌酒席花费在500元左右(不含烟酒费用),桌数一般在30桌左右,有的达到四五十桌,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为100—200元不等,也有数百元到上千元。2010年以后,彩礼在10万元不等,陪嫁有小车、楼房等。婚宴攀比风气继续蔓延,酒席标准提升到1000元左右,烟酒档次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礼金增加到200元、500元、上千元不等。
  家庭 1949年前,张掖本地家庭规模较大,许多家庭成员都在十几口,甚至二三十口、三四十口,多数家庭都是几代同堂或数房兄弟共同生活。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再追求多生,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家庭大多1—2个子女,城市家庭大多为1个子女,多数家庭成员3—5人,家庭规模开始走向小型化,家庭组成打破传统的“父母在世,儿女不能分家另过”的陈规。“两代型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和“孤独型家庭”(只有老两口或丧偶的任意一方)数量逐步增加,“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成为大多数家庭共识,农村个别家庭也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不多见。据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甘州区有104580户家庭,总人口433087人,每户平均4.14人。2000年,甘州区有129864户家庭,总人口479307人,每户平均3.70人。2010年,甘州区有167235户家庭,总人口520431人,每户平均3.11人。2016年,甘州区有178724户家庭,总人口512928人,每户平均2.87人。2000年后,外出务工、子女在外地工作情况不断扩大,离婚和再婚现象不断发生,“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陆续增加,城乡老年人、鳏寡孤独者的养老和留守儿童、妇女生活教育成了社会问题。随之兴起了社会养老机构——养老院,社会教育机构——留守之家、少年宫等。
  伴随社会发展,家庭功能也发生变化。首先,家庭收入来源发生变化甘州自1983年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家庭生活消费来源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进入21世纪,年轻人离土离乡意识趋于强烈,选择上大学“跳农门”“进城门”或务工经商的人逐渐增多。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在外面获得的劳动报酬和工资收入成为各项支出的主要来源。其次,家庭养老育儿观念发生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差异加大,父母、子女一起生活出现诸多不便,生活矛盾增多,青年男女结婚后大多与父母分家单过,给相互更多的自由生活空间。但大多数家庭中仍然保持尊老爱幼及亲属间生活和经济上互相关照的优良传统。子女教育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工作。2000年以前,多子女家庭孩子教育有所偏爱,有重男轻女思想。200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一个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从生活到教育,都享受着家庭成员中最好的待遇,所有家庭成员都省吃俭用,尽最大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再次,家庭人际关系趋向平等,在重大开支和家政决策问题上,大多数家庭都能够尊重父母,夫妻间能够共同协商,“大男子主义”观念淡化,夫妻双方共同操持内外家务的现象普遍增多。
  第三节 称谓
  本地夫妻、血亲、姻亲之间的称谓除书面的称谓外,民间日常称谓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变化,现在书面和日常称谓已逐渐统一,城乡称谓文化日渐融合。
  夫妻称谓 妻称夫在本地民间旧时称相公、掌柜的。后来,有的家庭称当家地、那口子、老头子,也有称老汉、男人的,现在基本上都称老公、丈夫,老年夫妻称老头子。夫称妻在本地民间旧时称内人、内室。后来,有的家庭称媳妇子、婆姨,也有称女人、当家奶的,现在基本上都称老婆、妻子、爱人,老年夫妻称老伴。日常称呼中夫妻之间大多直呼名字。
  血亲称谓 父(母)子(女)称谓。子女称父在本地旧时称老子、老爷子,后来称爹爹、老爹、爸爸、老爸,现在基本上都称父亲、爸爸,日常称呼中叫爹、爸。子女称母在本地旧时称娘母子,后来称妈妈、老妈,现在基本上都称母亲、妈妈,日常称呼中叫妈。父母称子女小时呼小名,成年时呼大名或按子女长幼排序叫“老几”,如大儿子叫老大或大儿子、小女儿叫老小或小女儿。
  祖孙称谓。孙子辈称祖父在本地称爷爷,称祖母为奶奶,现在书面称祖父、祖母,口头称爷爷、奶奶。称曾祖父为老太,曾祖母为太奶。祖父母称孙子辈小时呼乳名,成年时呼大名。
  兄弟姐妹及其妻夫称谓。弟、妹称兄、姐为哥哥、姐姐、老大,或按兄、姐长幼称“几哥”“几姐”;称哥哥的妻子为嫂子、姐姐的丈夫为姐夫,或按兄、姐长幼称“×嫂子”“×姐夫”;兄、姐称弟、妹为弟弟、妹妹,或按弟、妹排序称老几,或呼小名、大名;称弟弟的妻子为弟媳,妹妹的丈夫为妹夫;与伯、叔的子女互相称堂兄弟、堂姐妹,与姑姑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相应妻、夫称为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伯叔姑侄及其妻夫称谓。本地称父亲的兄为大老、伯伯、伯父,也按伯父的长幼排序叫“×伯父”“×大老”;称伯父的妻子为伯母、大妈,也按伯父的长幼排序叫“×伯母”“×大妈”;称父亲的弟为叔叔,过去叫爸爸,现在基本上都称叔叔,也按叔叔的长幼排序叫“×叔叔”;称叔叔的妻子为婶婶、婶娘,也按叔叔的长幼排序叫“×婶婶”;称父亲的姐妹为姑姑,过去未婚时称姑姑,已婚后称娘娘,姑姑的丈夫称姑父、姑爹;伯父、叔叔、姑姑称侄儿、侄女为侄儿、侄女,或呼小名、大名。侄媳、侄婿随侄子、侄女称呼。
  姻亲称谓 公媳婆媳称谓。旧时,儿媳妇称公公叫“公爹”,现在称“公公”日常称呼随夫叫爹、爸;儿媳妇日常称呼婆婆随夫叫妈;公、婆日常称呼儿媳妇,或呼,名字,关系融洽的家庭公婆呼儿媳的小名,显得更亲密。
  翁婿(孙)称谓。本地女婿称岳父、岳母为外父、外母,日常称呼时随妻叫爸(爹)、妈,旧时也称岳父为“泰上”大人;岳父、岳母日常称呼女婿呼名字;外孙子女称外祖父母为外爷爷、外奶奶、姥爷、姥姥,现在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般不再加“外”字;姥爷、姥姥在外孙子女小时呼乳名,成年时呼大名。
  舅甥称谓。儿女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过去也称舅父,称舅舅的妻子为舅母;与舅舅的子女互相称表兄弟、表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的妻子、丈夫相应互称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姨侄称谓。儿女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姨、姨娘、姨妈,一般母亲的姐姐称姨妈、妹妹称姨娘,姨娘、姨妈的丈夫相应称姨爹、姨父,现在基本上都称姨父;与姨父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相应妻、夫称为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儿女亲家称谓。夫妻的父母之间互称亲家。夫妻的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母,姨父、姨娘之间及与双方父母之间互称亲家。
  社会关系称谓 师傅。旧时学生对老师、学徒对技术工、熟练工的称呼。大师傅。社会上对有一技之长匠工的呼称。
  先生。旧时对老师、医生、店员及小学以上毕业生的称呼。
  掌柜。旧时对商店老板或总管的称呼。
  厂长、经理。对工矿企业负责人的称呼。
  老板。对私营业主的称呼。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称谓。书记、县长、主任、科长、局长、乡长、镇长、股长、庭长、所长、村主任、院长等。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