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9
页码: 685-693
摘要: 本章记述甘州区人民生活概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关键词: 甘州区 社会生活 人民生活

内容

第一节 物质生活
  1990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深化,甘州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变,衣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变化天翻地覆。据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甘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元,全民职工平均工资2181元,集体职工平均工资1796元。至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
  衣着 穿着。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的衣服、鞋子都以裁缝店定做为主,商场购买成品为副。衣服用的主要布料有:斜布、华达尼、的确良、华炳兰、格格布、呢子等。裤子的颜色大多以灰色、黄色、蓝色、黑色为主。衣服款式以解放装、军便服为主,城区和在外工作、经商者以西装、中山装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穿牛仔服、皮夹克、羽绒衣、风衣等,裤子以直筒裤为主,年轻人有穿健美裤、喇叭裤、裙子的。2000年以后,城乡群众的服饰变化很大,从保暖到美观,再到追求时尚,种类、款式丰富多样,城乡人民的衣着服饰差别越来越小。服饰色彩打破“蓝、灰、黑”的主旋律,红裙子、喇叭裤、超短裙、西装、牛仔装、迷你裙盛行。赶潮流的喇叭裤和紧身衣是年轻人的标配。夏天,小吊带、露脐装、裙裤、七分裤、甩裤以及各式各样的裙装、披肩艳丽多姿。冬天,各色大衣、羽绒服、皮衣搭配着颜色鲜艳的围巾、样式俏皮的帽子和外穿小短裤、长皮靴,成就了年轻人干净利落的美丽风韵。青年男女日常以西装为主要服装,老年人多穿中山装、唐装、夹克衫、休闲服。学生多穿学校统一制作的校服,有明显的个性和学校文化元素。童装品种繁多,样式各异。市面上流行的衣服种类有:中山服、军便服、西服、呢子服、夹克、风衣、运动服、迷彩服、牛仔服、衬衫、T恤、毛衣、线衣、保暖衣、羊毛(绒)衫、呢绒大衣、皮制夹克、牛羊毛衫、羽绒太空服等。女子服饰特别亮丽,工作和出席正式活动穿着套装,日常工作和生活着装休闲随意,款式主要有:休闲西服、休闲夹克、运动服、连衣裙、超短裙、无领无袖的贝贝裙、迷你裙、吊带衫、典雅的旗袍、宽肩膀与厚垫肩的红色的服饰,还有春秋保暖的毛衣、羊毛衫、保暖衣,配置以坎肩、披风,显得风姿绰约。服饰面料主要有:单色棉布、花棉布、绸缎、涤纶、呢子、毛料、麻料、纯棉真丝、罗麻布、牛奶丝等,使服饰具有保暖、抗菌、保健功能。裤子方面,窄腿裤、甩裤、七分裤替代了喇叭裤,锥子裤和小脚裤十分流行。人们穿的裤子有:直筒裤、喇叭裤、健美裤、老板裤、背带裤、西裤、休闲裤、牛仔裤、运动裤、短裤、中裤等。2010年以来,国内外知名品牌时装强势进驻张掖市场,香奈儿、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雅戈尔、鄂尔多斯、杉杉、恒源祥、开开、爱的礼物、劲霸等国内外品牌服饰成为中青年男女的时尚选择。
  佩戴。20世纪90年代初,男子流行戴耳瓜帽、八角帽、解放帽与鸭舌帽,女子常常围各色头巾和大丝巾。2000年以后,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手帽、钟形帽、太阳帽、棒球帽逐渐流行,手工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一时。夏季炎热时戴长舌遮阳帽、草帽。日常生活老年人常戴塔塔帽、中山帽。小孩子在冬季戴毛线编制的动物头形帽、牛仔布帽、卡通帽。妇女慢慢除戴传统的围巾,也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围巾和帽子,外加眼镜、披风、挎包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常用于工作生活计时的手表,后来逐渐被电子表、传呼机、手机替代。
  佩饰。20世纪90年代,戴银(铜)戒指、玉石手镯、金(银)耳环只是少数,饰品大多是祖传的玉器、银器,如手镯、耳环、戒指等。2000年以后,金银珠宝饰物逐渐流行,城乡妇女大多佩戴金银戒指、金银耳环,有的佩戴金项链。男女结婚常常要珠光宝气,手上戴金戒指或银戒指,手腕戴有玉镯、玛瑙、手表等首饰。
  鞋袜。20世纪90年代,自制布鞋逐渐退出生活,市场上出现工厂化加工制作的布鞋、塑料底布鞋、胶底布鞋、球鞋、运动鞋、皮鞋等。妇女穿各类高跟鞋、旅游鞋、休闲鞋、短筒、长筒皮靴。老年人喜欢穿自制布鞋,逢雨雪天气,穿胶鞋、雨鞋。人们穿的袜子有:线袜、尼伦袜、丝袜、棉织袜。2000年以后,鞋子以皮鞋、球鞋、布鞋为主,款式以平底鞋、高跟鞋为主。袜子款式多样,有高腰袜、连裤袜、长筒袜、短袜、船袜等。
  发型。20世纪90年代,男同志人喜欢留短发、理小平头、梳分头。女同志喜欢留披肩长发,或扎麻花辫、马尾巴。老年同志喜欢刮光头。年轻姑娘喜欢戴头饰,有发卡、丝带、红花。年龄大的也有盘头、剪短发的。2000年以后,流行长发、卷发,注重发型保护,兴起烫发、染发。进入21世纪,“理发师”晋升为“发型设计师”,各种各样的欧美、日韩时尚发型涌入甘州。染发的、烫发的、拉直的、复古BOB头、电棒烫、陶瓷离子烫..应有尽有。“做头”成为当代张掖女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饮食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油票、粮票、肉票等专供产品取消限量供应,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婚丧嫁娶、老人寿辰到后来乔迁新居,孩子成年冠礼、考中大学都摆筵席(俗称摆席),筵席多宰杀自家养的猪、羊、鸡。逢年过节走亲戚,一般情况都是拿着礼品,主要有:大肉礼方子、水果罐头、糕点、白糖等。2000年以后,群众饮食从能吃饱到能吃好转变。全区人民的饮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饮食结构逐步向营养保健型发展。食品消费中,肉、蛋、油、牛奶、蔬菜的比重上升,主食消费下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略有差别,主食以面粉、黄米、小米、糁子为主,兼有大米。副食中,肉类人年均食用量与城市人均基本持平,只是集中在冬春季节。大家广为熟悉的筵席活动,也走出农家,大多在集镇、城市酒店举办,酒席数量不断增加,由几桌增加到几十桌;酒席档次不断提高,由一桌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不等;酒席敬礼数额不断抬高,从20元、40元、5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酒席中的礼仪也越来越讲排场,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大多请专门的司仪主持婚礼或仪式,费用也有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还有请歌手唱歌助兴,请录像师拍照、录像的。逢年过节走亲戚,礼品主要有:高档烟酒、牛奶饮品、水果糕点、鲜花等。2010年以后,人们注重营养搭配,以去吃农家饭为时尚,城郊长安、梁家墩、上秦、新墩等处出现许多“农家院”饭庄,粗粮野菜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臊子面、小饭、粉皮面筋、糊粕、搓鱼子、拉面、油糕、芽面包子、西北大菜(香菜)、卷子鸡、酿皮子、鱼儿粉、蛋糕儿、豆腐脑等小吃以价廉物美、老少皆宜驰名省内外。城乡人民关注的婚丧嫁娶及朋友聚餐宴席标准也提高到千元左右,亲朋好友礼金增加到200元、500元、1000元不等,满月宴、乔迁席、寿宴、升学宴、留头席等名目繁多,人情往来成为群众新的负担。
  住房 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65平方米,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6平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庭院搬迁改建基本完成,房屋结构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平房,修建多是自己拓土坯,邀请亲戚帮忙修建。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8.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1.5平方米。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基本住1了安全舒适的平房或住宅楼,水、电、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装修讲究。农村新一轮居民点建设在各乡镇推行,许多经济条件好的农家开始修建砖混结构的小康住房,宅院布局完善合理,大多是前庭后院,前庭住人,后院养殖。房屋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储藏室等。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开始修建二层楼,架上了沼气、土暖气。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09平方米,增加了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2.31平方米,增加了1.99平方米。2010年以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居民逐步搬上楼房。至2016年,甘州区农村除安阳、花寨、平山湖三乡没有小康住宅楼外,其他乡镇行政村住宅楼建设普及率达100%,农户入住楼房率都在70%以上。
  出行 20世纪90年代前,群众出行以骑自行车为主,后来出现了人力黄包车、摩托车、三轮摩托、手扶拖拉机、面的和公共车。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摩托车代替自行车,三轮农用车代替手扶拖拉机。城镇出行更为方便,三轮摩托、出租车满街都是,随叫随到。2000年以后,自行车、摩托车普及,各种出租车、城市公交车遍布城区,城乡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2010年以后,工薪阶层较富裕者购私家小汽车成为时尚,乡村富裕人家客货两用车辆购置大面积普及。到2016年,全区有注册机动车146531辆,公交车185辆。出租公司6个,出租车1287辆。出租车、私家车和公交车取代自行车、摩托车,新型的节能环保自行车和小汽车日益成为群众出行的环保代步工具。
  生活用品 20世纪90年代,居民温饱基本得到解决,城乡盛行黑白电视机、梅花牌运动衫、海鸥相机、乐凯胶卷、凤凰自行车、回力胶鞋、飞跃胶鞋、蜂花洗发精、小白兔儿童牙膏等物品,“三转一轮”(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录音机)成为年轻人结婚的“四大件”,化妆品、首饰等受到女性青睐。2000年后,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电脑、电冰箱、液晶电视、空调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城乡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电风扇、单双缸洗衣机、轻便自行车成为年轻人结婚的“新四大件”。2010年后,彩色电视更新步伐加快,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液晶体、从台式到挂式,平面直角电视、超平电视、纯平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LED电视、数字电视陆续占领市场;电风扇由台式、普通落地扇向遥控、自动调速等多功能型转变;电脑有台式机、笔记本;冰箱由一般直冷型向风冷型转变,由单开门向双开门转变;洗衣机由单缸向双缸、半自动、全自动方向发展;录音机由单卡到双卡、再向组合音响发展。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热水器、电磁炉等家电器产品在乡村得到广泛普及。通信工具由固定电话到传呼机到小灵通,由一般手机到智能手机。VCD、DVD、EVD、数码相机等产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收入消费 199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元,全民职工平均工资2181元,集体职工平均工资1796元。199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6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11770万元。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22582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01元。2000年,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3585.9万元,职工平均工资73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628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5元,人均消费支出1013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6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48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02%。201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9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6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44%。2000年以前,城乡群众收入主要是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体制机制变革和经济发展,城乡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增多,除生产经营、工资收入之外,还有财产转移性收入、金融投资性收入、福利收入、务工收入和其他收入。
  2000年以前,甘州区城乡群众的消费重点是生活必需品、房屋购置、衣着服饰、家用电器及家具设施、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2000年以后,医疗保健和休闲旅游成为消费热点。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支付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群众消费主要以硬币、纸币支付为主要手段,硬币面值分别有壹分、贰分、伍分、一角、伍角、一元。纸币面值有壹分、贰分、伍分、一角、贰角、伍角、一元、贰元、伍元、拾元、壹佰元。2000年后,货币支付仍然是生活工作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在重大商业活动中,银行卡支付逐渐替代了货币支付。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电子转账(第三方电子转账)支付方式的变革推动人民生活向更智能、更便捷的互联网方向发展,消费出行支付方式慢慢变成一部手机走天下。
  第二节 精神生活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州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品位逐步提高,人们在工作、生产之余,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集体文化活动逐渐兴起。1990年以后,城区电影放映火爆,录像厅、卡拉OK歌舞厅及音像市场倍受群众欢迎。农村乡镇团委、妇联和文化站不定期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深受农村青年欢迎。青年人中自发组织开展较为固定的联欢活动。2000年后,中心广场、甘泉公园、城北润泉湖公园、滨河新区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城南沙漠公园、甘州府城、玉水苑、北武当、平山湖国家地质公园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旅游景区和大佛寺、高总兵府、黑水国古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南华书院等公共文化阵地及长安、新墩、梁家墩、碱滩、乌江等乡镇的农耕文化阵地为城乡人民群众提供了娱乐、休闲、旅游的场所。节假日、工作之暇,人们来到广场,走进公园,舞剑、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散步休息、观赏演出。张掖人民“团结拼搏,创新苦干,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思想观念,公民道德行为逐步规范,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甘州好人、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助残扶贫、孝顺公婆、尊老爱幼、五好家庭、邻里相助、和睦共处、捐资助学、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以德治国理念引领广大群众修身齐家,向富裕小康目标迈进。
  社会道德风尚 1991—2016年,甘州区突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系列活动,“河西精神文明建设模范走廊”系列创建活动,“三优一满意”优质服务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三户两评”“十杰百家”“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青年文明号”“十大杰出青年”“百名优秀工作者、生产者和党务工作者”“感动张掖”十大骄子评选、“五星文明户”“科技致富之星”“十佳孝子”“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公交车”“文明公交示范线”“文明之星出租车”“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员”、寻找乡村好青年、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凡人善举”等的评选,打造道德讲堂活动品牌和甘州好人品牌,涌现出一大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使崇德守信、勤劳淳朴、乐善好施的甘州人文精神风貌得到传承。甘州区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8人被授予省、市级道德模范,评选区级道德模范111人,表彰全区“十佳孝子”22人,237名美德少年获得省市区表彰。累计建成平安乡镇17个、平安街道5个、平安村184个、平安社区17个、平安小区4个、平安单位81个、平安学校242个、平安企业32个、平安医院11个,创安率达96%以上。
  节庆纪念活动 元旦。亦称“新年”,一年之始。元旦期间各部门行业、乡镇街道通过走访慰问、扶贫帮困、举办文体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组织体育活动等形式以示庆祝。也有朋友、亲戚、同事及单位互赠新年贺卡,表示庆祝与问候。
  三八国际妇女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大多组织开展各类庆祝活动。形式有表彰先进、文艺演出、参观学习、工作交流、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志愿服务、关爱贫困妇女、关注留守儿童、维权服务等。
  五一国际劳动节。各级党政领导慰问劳动模范和一线职工。工会组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庆五一文艺活动,组织基层工会组织开展系列文体活动等。2000年以后,人们利用五一小长假,兴起短途、短线旅游,丰富假日生活。
  五四青年节。节日前后,各级团组织牵头,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表彰大会、创业经验交流等纪念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各级团组织利用纪念日,集中进行成年宣誓仪式和各种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区上适时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全区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同时城乡中小学、幼儿园举行学生游行、歌舞表演、体育运动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表彰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等优秀青少年。
  七一建党节。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新老党员宣誓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文艺晚会、歌咏比赛、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走访慰问老党员等,庆祝党的生日。表彰奖励先进党组织、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举行征文、书法、绘画、摄影展评等活动,讴歌时代辉煌,增强党员宗旨意识。
  八一建军节。以双拥共建为主题,每逢八一建军节,区委政府领导都要走访慰问辖区各驻军单位和部分退伍老兵,为驻地官兵送上节日礼品和美好的祝福;召开座谈会和议军会议,共话军民鱼水深情,共商军地、军民共建大计,为辖区驻军解难题,办实事。各级组织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文化活动庆祝八一建军节。
  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甘州区召开隆重的庆祝表彰大会。以后每年都召开庆祝会,表彰奖励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先进集体、个人,走访慰问各中小学离退休老教师及家庭困难教职工。各级党政组织和各中小学分别组织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国庆节。每逢10月1日,各级组织利用文化广场、影剧院、乡村文化站、社区等开展庆国庆系列活动。主要有广场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优秀电影集中展播、演讲比赛等。2000年后,甘州市民周边游、短线游持续升温,外出旅游成为十一度假新时尚。
  传统健身活动 滚铁环。铁环由直径1尺左右的圆形铁圈和1根70厘米至80厘米长的粗铁丝组成,粗铁丝一头弯成勺状弯钩,另一头弯成把手形状。玩的时候,一手握住环把子,另一只手提住铁环放在弯钩里,铁环朝前一滚,环把子就推着铁环滚动前行,同时发出悦耳的金属摩擦的声音。
  踢毽子。毽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布缝制包有麻钱的毽托子,一部分是装饰用的鸡毛,有白色、花色等。用时把鸡毛插入制作的毽托子,两相组合,便形成一个身轻脚重、漂亮好看的毽子。踢毽子的玩法很多,单脚内侧踢叫“小小”,踢一次算一个;用膝盖踢叫“墩墩”;两脚内轮流交踢叫“盘盘”;把毽子踢起来或抛起来,随着一个优美的弹跳,在背后用脚后跟把毽子踢得高高的,叫“打卡”。踢毽子可分成两拨对抗,每一拨的成绩可以累计计算。形式由后踢的一方决定,一般从易到难,依次上升,无论踢什么项目,毽子一落地就被淘汰,换人重新开始。
  打弹弓。用带杈的树杆,绑上两根橡皮条,剪一块长方形牛皮,两头各剜一个洞,把橡皮条分别从洞里穿过去用麻线扎好,一个弹弓就做成了。甘州孩子们常用弹弓比赛射击,拣一些小石子当“子弹”用于打麻雀。如果把弹弓叉做成粗铁丝的,技术含量和精致程度都大为改观。有的还在绑皮条的两个叉环中间用毛细铁丝为弹弓做上一个“瞄准镜”,把麻雀套在瞄准镜里,“三点成一线”射击,命中率大大提高。
  打沙包。首先是缝沙包,剪6块5厘米见方的布块,边边相接,缝成1个空壳的正方体,留1个小孔,待里面装进麦麸、谷糠,或者玉米粒、沙土后缝严,沙包就做成了。打沙包要在地势平坦空阔处进行,活动范围常在较开阔的地方,参加人员大多分成两拨,一拨在场地中间,任务是躲避对方沙包打着;另一拨分成两部分,分别在场地的两边,任务是利用手中沙包进攻中间的一拨。游戏开始后,进攻的一方用沙包掷打中间的防守的一方。谁被沙包击中,谁就退出场外,直到场内人被全部击中,游戏就结束。后攻守双方交换位置,重新开始。
  荡秋千。甘州民间把荡秋千叫“打秋千”,秋千没有专门的设施,玩时拿麻绳拴在廊檐下,或者在院门前选择并排的两棵树,在适当高度架一个横担,把绳子拴在横担上,秋千就做成了。玩耍时双手握绳,一脚踩在秋千上,一脚跳着后退几步,然后蹿上去,借着秋千的惯性前后摆动,向后摆的时候两腿蜷缩,向前摆的时候用力一蹬,这样反复交替,秋千就荡起来了。也有坐在横档上后面有人推着玩的。
  跳绳。跳绳时,选一根绳子,握住两头,就地甩开,双脚随着绳子节奏跳动即可。绳子上下甩动,甩过脚下时,迈步过绳叫“小小”,是最简单的跳法。单脚跳跃叫“瘸瘸”;两脚齐跳叫“蹦蹦”。跳绳可以一个人自得其乐,也可以两三个人一起玩,各计各的数字。绊了绳就被淘汰,换另一个人跳。后来还有集体跳绳,参加人数有十多人,场面大、参与面广,趣味性强,深受群众欢迎。
  拔河。是群众参与面广,场面热烈,最能凝聚人心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拔河比赛,先要选择好拔河场地。一般情况,拔河道选择在开阔的直线型跑道上,先在跑道上画3条直线,间隔为2米,居中的线为中线,两边的线为河界。参加队员由领队、监督员、选手组成,人数在12—16人不等。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拔河时,两支队伍分别在拔河绳的两边,经过清查队员后入场,两支队伍的啦啦队分别在比赛队的两边助威加油。比赛时,绳子中间系一根红带子作为标志带,下面悬挂一重物垂直于中线。参赛的两队队员同时上场。各队选一名指挥员,队员依次交错分别站在河界后拔河绳的两侧,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双方队员站好位置,拿起拔河绳,拉直做好准备。此时标志带应垂直于中线。待裁判鸣哨后,双方各自一齐用力拉绳,把标志带拉过本队河界的队为胜方。
  广播体操。是城乡中小学和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全民锻炼的体育项目。广播体操从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开始推广,到1990年,广播体操改进到了第八套,由当时著名的体操王子李宁做模特推广。至2016年广播体操已经改进到了第九套,而且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广播体操逐渐被广场舞取代。广播体操自身也不断改进,陆续出现了健身操、韵律操等。
  步行。每天早晨或茶余饭后,居民喜欢散步、倒走等步行活动。民间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的说法,即通过自由和缓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地舒展,使全身关节筋骨适度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起到舒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益五脏的锻炼效果,提高肌体免疫力。
  球类比赛。每逢重大节日,城市和乡村都要举行各种球类比赛。平时多在早晨和下午,部分居民自发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太极拳。太极拳是城区老年人喜爱的体育运动,适合体弱多病者练习。长期练习,可使人心态平和宽容、身体灵活,有正骨骼、健肠胃、促循环、利脑养性等功效。
  蹦迪。青年人喜欢蹦迪,迪斯科音乐强调以强弱力度、交替诱发内在的节奏冲动来支配舞步,舞蹈动作可随音乐节奏即兴发挥,突出自由、个性。这种舞蹈可单人自跳、双人跳,还可集体跳,起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猫捉老鼠。玩耍人数在10人以上。游戏开始前,先以石头、剪子布的方法选出“猫”1只,“老鼠”若干只,其余人员手拉手围成圆圈,作为“洞”。“老鼠”在圈内来回跑动,伺机钻出“洞”外。扮演“老鼠”者在“洞”外巡视,伺机捉出洞的老鼠。“猫”捉住老鼠,老鼠算出局。“老鼠”全部被捉后游戏重新开始。
  老鹰抓小鸡。参加人数不限。玩耍时,先选出1名身体健壮、反应敏捷、奔跑快的队员为老鹰;选1名身体好、移动快的队员为鸡婆;其余队员为小鸡。比赛开始,老鹰不断左右移动,伺机抓住小鸡。鸡婆左扑右挡,不让老鹰抓到小鸡。在规定时间老鹰未抓到小鸡,判老鹰败;如果抓到小鸡,判老鹰胜。
  休闲娱乐活动 甘州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有养花、养犬、骑车、慢跑、郊游、垂钓、自乐班、弈棋等。以亲朋好友、家人、同事一起自发为主,强调娱乐身心、回归自然。
  养花。通常在客厅和居室中养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用来净化室内空气、装点室内环境,增加美感,丰富业余生活。居民养的花品种主要有牡丹、芍药、蜡梅、茶花、月季、三角梅、杜鹃、君子兰、扶桑、文竹、万年青、米兰、茉莉、石榴、鸡冠花、一串红、仙人球、四季海棠、马蹄莲等。近年来,居民逢年过节,时兴送花。
  养犬。张掖养犬最早是出于安全考虑,养犬的目的在于防贼防盗。后来发展到喜欢和消除寂寞。2000年后逐渐成为时尚潮流。张掖人养犬多以体型矮小的哈巴为主,还有的人家养藏獒、金毛、拉不拉多、苏格兰牧羊犬、阿拉斯加等品种,并给犬配备服饰,起卫生保暖作用。
  弈棋。茶余饭后,众多象棋爱好者遍布城区大街小巷、广场、小区,对弈下棋。往往两人对弈,多人围观,既能休闲娱乐,又能起到健脑作用。
  玩扑克、麻将。又称打牌。玩法多样,有升级、掀牛、五十一、双扣、斗地主、炸金花、憋七、说别话、拖拉机、接龙、十点半、开火车等。打麻将也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主要的嘴子有“甩幺九跟庄走”“青雀硬八末张报”“晾四打一”“扣八亮五出风停”“孔雀东南飞”“中学生打篮球”等。打麻将4人一组,玩扑克人数可多可少,聚众娱乐。但也有以“炸金花”“搓麻将”等方式进行赌博的,易引起矛盾,造成社会危害。
  打台球。20世纪90年代兴起打台球,城乡各地多见小规模台球厅室或露天摊点,中心广场周围或沿街铺面相对集中。2000年后出现斯诺克台球,可多人参与,玩法相对复杂,属于高档娱乐消费。
  看录像。20世纪80年代兴起,香港电影以录像带的方式传入内地,录像厅在城乡兴起,港产武打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影碟机逐渐普及,录像厅生意日渐冷淡。
  跳舞。20世纪90年代,跳交谊舞成为青年交友、交流的时尚方式。2000年开始,居家看电视、电影者居多。青年在劳动之余到舞厅跳舞放松。2010年以后,家庭影院兴起,跳交谊舞的热潮逐渐消退,歌舞厅慢慢冷清。
  溜旱冰。20世纪90年代,溜旱冰运动流行,因其刺激、惊险和时髦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许多歌舞厅的舞池白天用作溜旱冰场。唱卡拉OK。20世纪90年代,唱卡拉OK成为一种时尚,城区出现多家卡拉OK歌厅,按曲收费。2000年以后,KTV出现,设有包间,可用电脑点歌。
  玩电子游戏。20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进入人们的生活,城乡各地多见电子游戏厅2000年以后,随着手机的普及,电子游戏进入寻常百姓家,男女老少不出家门就能在手机上玩电子游戏。
  上网。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出现网吧,人们利用网吧内的计算机进行学习、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对外开放的网吧都有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据2016年甘州区统计公报显示,全区移动电话用户84.5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4.29万户,互联网已经成为全区人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聊天、玩游戏、查阅资料、宣传产品和购物。但互联网的普及也使许多不健康的低俗文化侵蚀青少年,对社会安全带来隐患。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