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50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社会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56
页码: 975-730
摘要: 本篇记述甘州区社会生活概括了人口民族、宗教、婚姻、家庭、放言俗语、生活习俗等。
关键词: 甘州区 社会生活 社会保障

内容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总量
  2016年,甘州区常住人口5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4‰;年末户籍人口51.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27万人,农村人口31.02万人。
  第二节人口密度
  1991年,甘州区人口密度为102.14人/平方千米,2000年为114.78人/平方千米,2010年为122.74人/平方千米,2016年为140.11人/平方千米(注:2014年以前甘州区区划面积为4240平方千米,2014年根据第二次土地大调查结果,甘州区区划面积变更为3361平方千米)。
  第三节 人口变动
  1991—2016年,甘州区人口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全区总人口由1991年433087人增长到2016年512928人,涨幅18.44%。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由1991年的6.69‰下降到2016年的4.94‰,下降1.75个千分点,总体下降幅度较小。
  第四节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2010年第六次全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甘州区总人口为507433,其中汉族人口502178人,占普查总人口的98.96%;少数民族23个,总人口5255人,占普查总人口的1.04%。
  性别构成 总人口性别比例,1991—2016年甘州区人口性别比例(男女人口数各占总人口数比例)由高到低,呈平稳下降趋势。1991年,男性223609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1.63%;女性209478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8.37%。2016年,男性人口263293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1.33%;女性249635,占总人口比重的48.67%。
  出生人口性别比 1991—2016年,甘州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以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102—107之间作为正常值)明显偏高,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50∶77,2010年为135∶41,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随着孩次高低变化明显,孩次越高性别比越高。
  年龄构成 2000年,甘州区0—14周岁的人口为115735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23.78%;15—64周岁的人口为349848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1.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105,占总人口比重的4.34%,全区抚养比(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越大,表明劳动力人均承担的抚养人数就越多)为39.11%、少儿抚养比33.08%、老年抚养比6.03%。2010年,甘州区0—14周岁的人口为8180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6.12%;15—64周岁的人口为365373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0260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88%,全区抚养比为38.88%、少儿抚养比22.39%、老年抚养比16.49%。全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老年抚养比明显增高,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文化构成 2000年,甘州区各种文化程度总人数为389965人,占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87.49%,占全区总人口的80.12%;2010年全区各种文化程度总人数为454902人,占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95.20%,占全区总人口的89.65%。2010年各种文化程度总人数占6周岁及以上人数比重相较2000年上升7.71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第五节 人口普查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甘州区登记人口为433572人,相较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1955人增加51617人,增幅13.51%。1990年登记人口中,男性223179人、女性210393人,男女性别比106.1∶100,相较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100,下降2.3个百分点。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甘州区登记人口为486688人,相较于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53116人,增幅12.25%。2000年登记人口中,男性248469人、女性238219人,男女性别比104.3∶100,相较于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1.8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甘州区登记人口为507433人,相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20745人,增幅4.26%。2010年登记人口中,男性258704人、女性248729人,男女性别比104.01∶100,相较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0.29个百分点。
  第二章 民族 宗教
  第一节 民族分布
  甘州区24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平山湖蒙古族乡、甘浚镇、长安镇部分村社及城区东街、南街等处。平山湖蒙古族乡为全区唯一民族乡,有3个行政村、321户,总人口802人,居住有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3个少数民族,人数15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7%。
  至2016年底,甘州区有少数民族24个,人口437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8%。其中裕固族600人,蒙古族302人,彝族34人,壮族58人,白族4人,锡伯族3人,土族299人,藏族671人,满族279人,维吾尔族12人,布依族11人,哈萨克族8人,傣族4人,回族1844人,东乡族85人,苗族38人,高山族13人,哈尼族2人,侗族18人,朝鲜族31人,土家族30人,瑶族18人,黎族10人,仡佬族4人。
  第二节 民族工作
  民族工作 2002年成立张掖市民族宗教工作协调委员会。2009年区上召开区民族宗教工作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行表彰大会。2010年区上成立由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区属25个部门组成的平山湖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小组。2011年成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领导小组,着力改善平山湖蒙古族乡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村社(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6年以来,以教育培育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落实创建工作全覆盖、六进、文化引领、金种子、精神家园、权益保障等“六大工程”,每年确定10个区属部门、3个乡镇(街道)、22个村(社区)、8所学校、4家企业、1座寺庙为新的创建示范点,推动示范创建活动实现“全覆盖”,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台阶。
  宣传教育 1997年5月,开展第一个“民族团结教育,互助合作、携手共进创建”宣传周活动。2004年开始,确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举办 培训班和知识讲座、制作固定宣传牌、开办联谊活动和座谈会、开展帮扶慰问等活动,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学习民族政策、民族知识、法律法规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成果、经验,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创建活动 1991—2016年,共筹措帮扶慰问资金353.8万元,以及价值179.5万元的物资。坚持每年开展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帮扶慰问活动,积极支持平山湖蒙古族乡抗旱救灾,畜种改良,加强乡文化站、学校、卫生院、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修建南关什字至水泥厂道路、铺盖污水沟、安装路灯。在少数民族聚居村社、社区,坚持组织开展各族群众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节目表演、专家义诊、“科技三下乡”“出彩工程”等活动,带动全区少数民族群众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发家致富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制定《甘州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少数民族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扩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队伍。至2016年,甘州区有少数民族干部130人,其中行政51人,事业79人。坚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通过科技培训、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壮大少数民族人才队伍。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培树,1991—2016年,平山湖蒙古族乡党委、政府,甘浚乡人民政府、南街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及娜仁其米格、马成功、马成贤、谢生国、乔格吉玛、安弘梧、魏玉兵、马鸿涛等个人先后获得省、市30多次表彰奖励。
  民族经济 对少数民族乡村推行开发式帮扶和产业化帮扶,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区内少数民族乡村实现道路、电力、电话、邮电村村通,水、电人户率达100%。
  清真食品管理 贯彻落实《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加强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引进、管理和支持力度。2016年底,甘州区登记注册清真食品商户187户。
  第三节 宗教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 甘州区现有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5个,分别是区佛教协会、区道教协会、区伊斯兰教协会、区天主教爱国会、区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全区有批准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27处。其中,佛教场所6处,分别是西来寺、大佛寺禅院、东山寺、灵隐寺、重庆寺、上龙湾寺。道教场所5处,分别是道巷庙、北武当、老寺庙、玉皇宫、关帝庙。伊斯兰教场所2处,分别是南关清真寺、甘浚清真寺。基督教场所7处,分别是城区基督教堂、基督教火车站活动点、基督教党寨雷寨活动点、基督教长安洪信活动点、基督教小满河南闸活动点、基督教乌江小湾活动点、基督教乌江平原堡活动点。天主教场所7处,分别是城区天主教堂、上四闸天主教堂、园艺天主教堂、和平天主教堂、六号天主教堂、上游天主教活动点、花儿天主教堂。全区备案在册宗教教职人员355人,其中佛教僧尼38人,道教道士303人,天主教神甫4人,基督教长老6人,伊斯兰教阿訇4人。宗教工作职能机构为区民族宗教局,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宗教管理 1991年,依法批准佛教东山寺、灵隐寺、大佛寺禅院、重庆寺、上龙湾寺,道教老寺庙、玉皇宫、北武当、关帝庙,基督教火车站活动点、长安洪信活动点、小满河南闸活动点等15个宗教活动场所。1995年开始,按照省市宗教部门统一安排,全面开展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当年10月,西来寺、道巷庙、南关清真寺、甘浚乡星光村清真寺、城区基督教堂等5处场所经张掖市政府民族宗教科审核,完成宗教活动场所登记,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道巷庙和城区基督教堂同时颁发“宗教活动场所法人登记证”。2009年,省市宗教部门对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进行统一规范编号,全区宗教活动场所按照统一编号重新换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张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对甘州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区分认定,全区22处宗教活动场所中,认定寺观教堂14处,固定宗教活动处所8处。2010年1月起,对全区符合条件的宗教界人士发放生活补助费。2016年,甘州区举办宗教工作三支队伍政策法规培训班,81人参加培训。
  佛教 1982年,成立张掖县佛教管理小组。1984年,张掖县佛教协会成立,释续禅任会长兼任西来寺住持。西来寺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张掖市佛教协会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释续禅当选为会长。1994年,张掖市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召开,选举释续禅为会长,同时选举新一届西来寺管委会,释续诚任管委会主任。1998年,张掖市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召开,选举释续禅为会长。1999年,沙井镇灵隐寺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释觉明(冯虎)主持宗教活动。2004年,区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议召开,选举释本法为会长,释觉明(冯虎)、宋祥祖、张吉伟为副会长。2006年,大佛寺禅院经省宗教局批准设立,释觉明(黄金彪)主持禅院宗教活动。同年,张掖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大佛寺景区南片区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2008年,张掖大佛寺卧佛殿修缮竣工。2011年,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明永乡重庆寺、龙渠乡上龙湾寺设立为佛教活动场所。2012年,大佛寺万佛塔万尊佛像开光法会举行。
  道教 1987年,张掖市道协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郭诚守任会长。1992—2000年,孙继祖任会长。2000年,市道协第四届代表会议召开,王茂学任会长。2004—2015年,孙吉德为区道协会长。2011年,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乌江镇玉皇宫为道教活动场所。2012年,省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靖安乡北武当为道教活动场所。2015年,省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乌江镇关帝庙为道教活动场所。同年11月,区道教协会第七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高伟为会长。
  伊斯兰教 1985年,张掖市伊协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马钰任主任,马成贤任副主任。1993年,张掖市伊协第二届代表会议召开,推选马钰为伊协会长,推选南关清真寺新一届寺管委员会,冯国栋任寺管会主任。1995年,甘浚清真寺聘牛占林任阿訇。1998年,市伊协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推选马钰为伊协会长。1998年,南关清真寺聘临夏县马奎任开学阿訇,经张掖市民族宗教局批准,“甘浚乡星光村清真寺民主管理小组”更名“甘浚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原甘浚乡星光村清真寺更名“甘浚清真寺”。2003年,甘州区伊协第四次代表会议召开,马成贤任会长。2007年,南关清真寺聘请马仁彪为阿訇。2009年,甘州区伊斯兰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马成贤为名誉会长,马玉清任会长,选举南关清真寺新一届寺管会班子,穆萨·马建民任寺管会主任。2011年,甘浚清真寺新聘广河县禾集镇人买建国任阿訇,区伊协及南关清真寺新聘武威凉州区马海祥为该寺开学阿訇。2015年,甘浚清真寺聘请东乡县汪集乡丁忠吉任阿訇,主持宗教活动。
  基督教 1991年10月,城区基督教堂在原中华基督教会旧址(青年西街)建成。1992年,张掖市基督教三自爱委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委员7人,主任谭维伦。2000年,基督教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王海生当选为主任。2005年,经张掖市民族宗教局批准长安乡洪信村、小满镇河南闸村、乌江镇平原堡、党寨镇雷寨村和乌江镇小湾村设立基督教活动点,并对以上活动点和火车站基督教活动点进行依法登记。8月,区基督教第四次代表会议召开,吴筱龄任主任。2010年,区基督教第五次代表会议召开,杜立春任主任。
  天主教 1953年,张掖县天主教爱国会成立。1984年,天主教爱国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1999年,和平乡四号村天主教堂、沙井镇九闸村天主教活动点、长安乡上四闸村天主教堂、梁家墩镇六号村天主教堂、新墩乡花儿村天主教堂、园艺村天主教堂、城区天主教堂爱国管理小组成立。2015年,甘州区天主教爱国会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选举新一届天主教爱国会领导班子,陈龙任爱国会主任。
  第三章 人民生活
  第一节 物质生活
  1990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深化,甘州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变,衣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变化天翻地覆。据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甘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元,全民职工平均工资2181元,集体职工平均工资1796元。至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
  衣着 穿着。20世纪90年代初,城乡居民的衣服、鞋子都以裁缝店定做为主,商场购买成品为副。衣服用的主要布料有:斜布、华达尼、的确良、华炳兰、格格布、呢子等。裤子的颜色大多以灰色、黄色、蓝色、黑色为主。衣服款式以解放装、军便服为主,城区和在外工作、经商者以西装、中山装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穿牛仔服、皮夹克、羽绒衣、风衣等,裤子以直筒裤为主,年轻人有穿健美裤、喇叭裤、裙子的。2000年以后,城乡群众的服饰变化很大,从保暖到美观,再到追求时尚,种类、款式丰富多样,城乡人民的衣着服饰差别越来越小。服饰色彩打破“蓝、灰、黑”的主旋律,红裙子、喇叭裤、超短裙、西装、牛仔装、迷你裙盛行。赶潮流的喇叭裤和紧身衣是年轻人的标配。夏天,小吊带、露脐装、裙裤、七分裤、甩裤以及各式各样的裙装、披肩艳丽多姿。冬天,各色大衣、羽绒服、皮衣搭配着颜色鲜艳的围巾、样式俏皮的帽子和外穿小短裤、长皮靴,成就了年轻人干净利落的美丽风韵。青年男女日常以西装为主要服装,老年人多穿中山装、唐装、夹克衫、休闲服。学生多穿学校统一制作的校服,有明显的个性和学校文化元素。童装品种繁多,样式各异。市面上流行的衣服种类有:中山服、军便服、西服、呢子服、夹克、风衣、运动服、迷彩服、牛仔服、衬衫、T恤、毛衣、线衣、保暖衣、羊毛(绒)衫、呢绒大衣、皮制夹克、牛羊毛衫、羽绒太空服等。女子服饰特别亮丽,工作和出席正式活动穿着套装,日常工作和生活着装休闲随意,款式主要有:休闲西服、休闲夹克、运动服、连衣裙、超短裙、无领无袖的贝贝裙、迷你裙、吊带衫、典雅的旗袍、宽肩膀与厚垫肩的红色的服饰,还有春秋保暖的毛衣、羊毛衫、保暖衣,配置以坎肩、披风,显得风姿绰约。服饰面料主要有:单色棉布、花棉布、绸缎、涤纶、呢子、毛料、麻料、纯棉真丝、罗麻布、牛奶丝等,使服饰具有保暖、抗菌、保健功能。裤子方面,窄腿裤、甩裤、七分裤替代了喇叭裤,锥子裤和小脚裤十分流行。人们穿的裤子有:直筒裤、喇叭裤、健美裤、老板裤、背带裤、西裤、休闲裤、牛仔裤、运动裤、短裤、中裤等。2010年以来,国内外知名品牌时装强势进驻张掖市场,香奈儿、波司登、红豆、罗蒙、报喜鸟、雅戈尔、鄂尔多斯、杉杉、恒源祥、开开、爱的礼物、劲霸等国内外品牌服饰成为中青年男女的时尚选择。
  佩戴。20世纪90年代初,男子流行戴耳瓜帽、八角帽、解放帽与鸭舌帽,女子常常围各色头巾和大丝巾。2000年以后,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手帽、钟形帽、太阳帽、棒球帽逐渐流行,手工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一时。夏季炎热时戴长舌遮阳帽、草帽。日常生活老年人常戴塔塔帽、中山帽。小孩子在冬季戴毛线编制的动物头形帽、牛仔布帽、卡通帽。妇女慢慢除戴传统的围巾,也戴上了各式各样的围巾和帽子,外加眼镜、披风、挎包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常用于工作生活计时的手表,后来逐渐被电子表、传呼机、手机替代。
  佩饰。20世纪90年代,戴银(铜)戒指、玉石手镯、金(银)耳环只是少数,饰品大多是祖传的玉器、银器,如手镯、耳环、戒指等。2000年以后,金银珠宝饰物逐渐流行,城乡妇女大多佩戴金银戒指、金银耳环,有的佩戴金项链。男女结婚常常要珠光宝气,手上戴金戒指或银戒指,手腕戴有玉镯、玛瑙、手表等首饰。
  鞋袜。20世纪90年代,自制布鞋逐渐退出生活,市场上出现工厂化加工制作的布鞋、塑料底布鞋、胶底布鞋、球鞋、运动鞋、皮鞋等。妇女穿各类高跟鞋、旅游鞋、休闲鞋、短筒、长筒皮靴。老年人喜欢穿自制布鞋,逢雨雪天气,穿胶鞋、雨鞋。人们穿的袜子有:线袜、尼伦袜、丝袜、棉织袜。2000年以后,鞋子以皮鞋、球鞋、布鞋为主,款式以平底鞋、高跟鞋为主。袜子款式多样,有高腰袜、连裤袜、长筒袜、短袜、船袜等。
  发型。20世纪90年代,男同志人喜欢留短发、理小平头、梳分头。女同志喜欢留披肩长发,或扎麻花辫、马尾巴。老年同志喜欢刮光头。年轻姑娘喜欢戴头饰,有发卡、丝带、红花。年龄大的也有盘头、剪短发的。2000年以后,流行长发、卷发,注重发型保护,兴起烫发、染发。进入21世纪,“理发师”晋升为“发型设计师”,各种各样的欧美、日韩时尚发型涌入甘州。染发的、烫发的、拉直的、复古BOB头、电棒烫、陶瓷离子烫..应有尽有。“做头”成为当代张掖女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饮食 20世纪90年代开始,油票、粮票、肉票等专供产品取消限量供应,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婚丧嫁娶、老人寿辰到后来乔迁新居,孩子成年冠礼、考中大学都摆筵席(俗称摆席),筵席多宰杀自家养的猪、羊、鸡。逢年过节走亲戚,一般情况都是拿着礼品,主要有:大肉礼方子、水果罐头、糕点、白糖等。2000年以后,群众饮食从能吃饱到能吃好转变。全区人民的饮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饮食结构逐步向营养保健型发展。食品消费中,肉、蛋、油、牛奶、蔬菜的比重上升,主食消费下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略有差别,主食以面粉、黄米、小米、糁子为主,兼有大米。副食中,肉类人年均食用量与城市人均基本持平,只是集中在冬春季节。大家广为熟悉的筵席活动,也走出农家,大多在集镇、城市酒店举办,酒席数量不断增加,由几桌增加到几十桌;酒席档次不断提高,由一桌几百元增加到几千元不等;酒席敬礼数额不断抬高,从20元、40元、5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酒席中的礼仪也越来越讲排场,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大多请专门的司仪主持婚礼或仪式,费用也有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还有请歌手唱歌助兴,请录像师拍照、录像的。逢年过节走亲戚,礼品主要有:高档烟酒、牛奶饮品、水果糕点、鲜花等。2010年以后,人们注重营养搭配,以去吃农家饭为时尚,城郊长安、梁家墩、上秦、新墩等处出现许多“农家院”饭庄,粗粮野菜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臊子面、小饭、粉皮面筋、糊粕、搓鱼子、拉面、油糕、芽面包子、西北大菜(香菜)、卷子鸡、酿皮子、鱼儿粉、蛋糕儿、豆腐脑等小吃以价廉物美、老少皆宜驰名省内外。城乡人民关注的婚丧嫁娶及朋友聚餐宴席标准也提高到千元左右,亲朋好友礼金增加到200元、500元、1000元不等,满月宴、乔迁席、寿宴、升学宴、留头席等名目繁多,人情往来成为群众新的负担。
  住房 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65平方米,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6平方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庭院搬迁改建基本完成,房屋结构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平房,修建多是自己拓土坯,邀请亲戚帮忙修建。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8.9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1.5平方米。2000年以后,城镇居民基本住1了安全舒适的平房或住宅楼,水、电、暖、卫生设施配套齐全,装修讲究。农村新一轮居民点建设在各乡镇推行,许多经济条件好的农家开始修建砖混结构的小康住房,宅院布局完善合理,大多是前庭后院,前庭住人,后院养殖。房屋有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储藏室等。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开始修建二层楼,架上了沼气、土暖气。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09平方米,增加了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2.31平方米,增加了1.99平方米。2010年以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居民逐步搬上楼房。至2016年,甘州区农村除安阳、花寨、平山湖三乡没有小康住宅楼外,其他乡镇行政村住宅楼建设普及率达100%,农户入住楼房率都在70%以上。
  出行 20世纪90年代前,群众出行以骑自行车为主,后来出现了人力黄包车、摩托车、三轮摩托、手扶拖拉机、面的和公共车。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摩托车代替自行车,三轮农用车代替手扶拖拉机。城镇出行更为方便,三轮摩托、出租车满街都是,随叫随到。2000年以后,自行车、摩托车普及,各种出租车、城市公交车遍布城区,城乡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舒适。2010年以后,工薪阶层较富裕者购私家小汽车成为时尚,乡村富裕人家客货两用车辆购置大面积普及。到2016年,全区有注册机动车146531辆,公交车185辆。出租公司6个,出租车1287辆。出租车、私家车和公交车取代自行车、摩托车,新型的节能环保自行车和小汽车日益成为群众出行的环保代步工具。
  生活用品 20世纪90年代,居民温饱基本得到解决,城乡盛行黑白电视机、梅花牌运动衫、海鸥相机、乐凯胶卷、凤凰自行车、回力胶鞋、飞跃胶鞋、蜂花洗发精、小白兔儿童牙膏等物品,“三转一轮”(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录音机)成为年轻人结婚的“四大件”,化妆品、首饰等受到女性青睐。2000年后,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电脑、电冰箱、液晶电视、空调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城乡居民家庭。彩色电视机、电风扇、单双缸洗衣机、轻便自行车成为年轻人结婚的“新四大件”。2010年后,彩色电视更新步伐加快,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液晶体、从台式到挂式,平面直角电视、超平电视、纯平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LED电视、数字电视陆续占领市场;电风扇由台式、普通落地扇向遥控、自动调速等多功能型转变;电脑有台式机、笔记本;冰箱由一般直冷型向风冷型转变,由单开门向双开门转变;洗衣机由单缸向双缸、半自动、全自动方向发展;录音机由单卡到双卡、再向组合音响发展。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热水器、电磁炉等家电器产品在乡村得到广泛普及。通信工具由固定电话到传呼机到小灵通,由一般手机到智能手机。VCD、DVD、EVD、数码相机等产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收入消费 199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5元,全民职工平均工资2181元,集体职工平均工资1796元。199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6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总支出11770万元。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22582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01元。2000年,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3585.9万元,职工平均工资73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628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5元,人均消费支出1013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6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48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02%。201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9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6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44%。2000年以前,城乡群众收入主要是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体制机制变革和经济发展,城乡群众的收入渠道不断增多,除生产经营、工资收入之外,还有财产转移性收入、金融投资性收入、福利收入、务工收入和其他收入。
  2000年以前,甘州区城乡群众的消费重点是生活必需品、房屋购置、衣着服饰、家用电器及家具设施、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2000年以后,医疗保健和休闲旅游成为消费热点。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支付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群众消费主要以硬币、纸币支付为主要手段,硬币面值分别有壹分、贰分、伍分、一角、伍角、一元。纸币面值有壹分、贰分、伍分、一角、贰角、伍角、一元、贰元、伍元、拾元、壹佰元。2000年后,货币支付仍然是生活工作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在重大商业活动中,银行卡支付逐渐替代了货币支付。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电子转账(第三方电子转账)支付方式的变革推动人民生活向更智能、更便捷的互联网方向发展,消费出行支付方式慢慢变成一部手机走天下。
  第二节 精神生活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州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活品位逐步提高,人们在工作、生产之余,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集体文化活动逐渐兴起。1990年以后,城区电影放映火爆,录像厅、卡拉OK歌舞厅及音像市场倍受群众欢迎。农村乡镇团委、妇联和文化站不定期开展集体文化活动,深受农村青年欢迎。青年人中自发组织开展较为固定的联欢活动。2000年后,中心广场、甘泉公园、城北润泉湖公园、滨河新区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城南沙漠公园、甘州府城、玉水苑、北武当、平山湖国家地质公园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旅游景区和大佛寺、高总兵府、黑水国古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南华书院等公共文化阵地及长安、新墩、梁家墩、碱滩、乌江等乡镇的农耕文化阵地为城乡人民群众提供了娱乐、休闲、旅游的场所。节假日、工作之暇,人们来到广场,走进公园,舞剑、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散步休息、观赏演出。张掖人民“团结拼搏,创新苦干,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思想观念,公民道德行为逐步规范,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楼院、五好家庭、甘州好人、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兴起,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助残扶贫、孝顺公婆、尊老爱幼、五好家庭、邻里相助、和睦共处、捐资助学、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以德治国理念引领广大群众修身齐家,向富裕小康目标迈进。
  社会道德风尚 1991—2016年,甘州区突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单位、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系列活动,“河西精神文明建设模范走廊”系列创建活动,“三优一满意”优质服务创建活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三户两评”“十杰百家”“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青年文明号”“十大杰出青年”“百名优秀工作者、生产者和党务工作者”“感动张掖”十大骄子评选、“五星文明户”“科技致富之星”“十佳孝子”“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公交车”“文明公交示范线”“文明之星出租车”“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员”、寻找乡村好青年、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凡人善举”等的评选,打造道德讲堂活动品牌和甘州好人品牌,涌现出一大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使崇德守信、勤劳淳朴、乐善好施的甘州人文精神风貌得到传承。甘州区有1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8人被授予省、市级道德模范,评选区级道德模范111人,表彰全区“十佳孝子”22人,237名美德少年获得省市区表彰。累计建成平安乡镇17个、平安街道5个、平安村184个、平安社区17个、平安小区4个、平安单位81个、平安学校242个、平安企业32个、平安医院11个,创安率达96%以上。
  节庆纪念活动 元旦。亦称“新年”,一年之始。元旦期间各部门行业、乡镇街道通过走访慰问、扶贫帮困、举办文体活动、开展文艺演出、组织体育活动等形式以示庆祝。也有朋友、亲戚、同事及单位互赠新年贺卡,表示庆祝与问候。
  三八国际妇女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大多组织开展各类庆祝活动。形式有表彰先进、文艺演出、参观学习、工作交流、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志愿服务、关爱贫困妇女、关注留守儿童、维权服务等。
  五一国际劳动节。各级党政领导慰问劳动模范和一线职工。工会组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庆五一文艺活动,组织基层工会组织开展系列文体活动等。2000年以后,人们利用五一小长假,兴起短途、短线旅游,丰富假日生活。
  五四青年节。节日前后,各级团组织牵头,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表彰大会、创业经验交流等纪念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各级团组织利用纪念日,集中进行成年宣誓仪式和各种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区上适时举办大型文艺演出,集中展示全区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同时城乡中小学、幼儿园举行学生游行、歌舞表演、体育运动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表彰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好儿童”等优秀青少年。
  七一建党节。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新老党员宣誓仪式、重温入党誓词、文艺晚会、歌咏比赛、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走访慰问老党员等,庆祝党的生日。表彰奖励先进党组织、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举行征文、书法、绘画、摄影展评等活动,讴歌时代辉煌,增强党员宗旨意识。
  八一建军节。以双拥共建为主题,每逢八一建军节,区委政府领导都要走访慰问辖区各驻军单位和部分退伍老兵,为驻地官兵送上节日礼品和美好的祝福;召开座谈会和议军会议,共话军民鱼水深情,共商军地、军民共建大计,为辖区驻军解难题,办实事。各级组织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共建文化活动庆祝八一建军节。
  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甘州区召开隆重的庆祝表彰大会。以后每年都召开庆祝会,表彰奖励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先进集体、个人,走访慰问各中小学离退休老教师及家庭困难教职工。各级党政组织和各中小学分别组织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国庆节。每逢10月1日,各级组织利用文化广场、影剧院、乡村文化站、社区等开展庆国庆系列活动。主要有广场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优秀电影集中展播、演讲比赛等。2000年后,甘州市民周边游、短线游持续升温,外出旅游成为十一度假新时尚。
  传统健身活动 滚铁环。铁环由直径1尺左右的圆形铁圈和1根70厘米至80厘米长的粗铁丝组成,粗铁丝一头弯成勺状弯钩,另一头弯成把手形状。玩的时候,一手握住环把子,另一只手提住铁环放在弯钩里,铁环朝前一滚,环把子就推着铁环滚动前行,同时发出悦耳的金属摩擦的声音。
  踢毽子。毽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布缝制包有麻钱的毽托子,一部分是装饰用的鸡毛,有白色、花色等。用时把鸡毛插入制作的毽托子,两相组合,便形成一个身轻脚重、漂亮好看的毽子。踢毽子的玩法很多,单脚内侧踢叫“小小”,踢一次算一个;用膝盖踢叫“墩墩”;两脚内轮流交踢叫“盘盘”;把毽子踢起来或抛起来,随着一个优美的弹跳,在背后用脚后跟把毽子踢得高高的,叫“打卡”。踢毽子可分成两拨对抗,每一拨的成绩可以累计计算。形式由后踢的一方决定,一般从易到难,依次上升,无论踢什么项目,毽子一落地就被淘汰,换人重新开始。
  打弹弓。用带杈的树杆,绑上两根橡皮条,剪一块长方形牛皮,两头各剜一个洞,把橡皮条分别从洞里穿过去用麻线扎好,一个弹弓就做成了。甘州孩子们常用弹弓比赛射击,拣一些小石子当“子弹”用于打麻雀。如果把弹弓叉做成粗铁丝的,技术含量和精致程度都大为改观。有的还在绑皮条的两个叉环中间用毛细铁丝为弹弓做上一个“瞄准镜”,把麻雀套在瞄准镜里,“三点成一线”射击,命中率大大提高。
  打沙包。首先是缝沙包,剪6块5厘米见方的布块,边边相接,缝成1个空壳的正方体,留1个小孔,待里面装进麦麸、谷糠,或者玉米粒、沙土后缝严,沙包就做成了。打沙包要在地势平坦空阔处进行,活动范围常在较开阔的地方,参加人员大多分成两拨,一拨在场地中间,任务是躲避对方沙包打着;另一拨分成两部分,分别在场地的两边,任务是利用手中沙包进攻中间的一拨。游戏开始后,进攻的一方用沙包掷打中间的防守的一方。谁被沙包击中,谁就退出场外,直到场内人被全部击中,游戏就结束。后攻守双方交换位置,重新开始。
  荡秋千。甘州民间把荡秋千叫“打秋千”,秋千没有专门的设施,玩时拿麻绳拴在廊檐下,或者在院门前选择并排的两棵树,在适当高度架一个横担,把绳子拴在横担上,秋千就做成了。玩耍时双手握绳,一脚踩在秋千上,一脚跳着后退几步,然后蹿上去,借着秋千的惯性前后摆动,向后摆的时候两腿蜷缩,向前摆的时候用力一蹬,这样反复交替,秋千就荡起来了。也有坐在横档上后面有人推着玩的。
  跳绳。跳绳时,选一根绳子,握住两头,就地甩开,双脚随着绳子节奏跳动即可。绳子上下甩动,甩过脚下时,迈步过绳叫“小小”,是最简单的跳法。单脚跳跃叫“瘸瘸”;两脚齐跳叫“蹦蹦”。跳绳可以一个人自得其乐,也可以两三个人一起玩,各计各的数字。绊了绳就被淘汰,换另一个人跳。后来还有集体跳绳,参加人数有十多人,场面大、参与面广,趣味性强,深受群众欢迎。
  拔河。是群众参与面广,场面热烈,最能凝聚人心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拔河比赛,先要选择好拔河场地。一般情况,拔河道选择在开阔的直线型跑道上,先在跑道上画3条直线,间隔为2米,居中的线为中线,两边的线为河界。参加队员由领队、监督员、选手组成,人数在12—16人不等。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拔河时,两支队伍分别在拔河绳的两边,经过清查队员后入场,两支队伍的啦啦队分别在比赛队的两边助威加油。比赛时,绳子中间系一根红带子作为标志带,下面悬挂一重物垂直于中线。参赛的两队队员同时上场。各队选一名指挥员,队员依次交错分别站在河界后拔河绳的两侧,裁判员发出“预备”口令,双方队员站好位置,拿起拔河绳,拉直做好准备。此时标志带应垂直于中线。待裁判鸣哨后,双方各自一齐用力拉绳,把标志带拉过本队河界的队为胜方。
  广播体操。是城乡中小学和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全民锻炼的体育项目。广播体操从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开始推广,到1990年,广播体操改进到了第八套,由当时著名的体操王子李宁做模特推广。至2016年广播体操已经改进到了第九套,而且随着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广播体操逐渐被广场舞取代。广播体操自身也不断改进,陆续出现了健身操、韵律操等。
  步行。每天早晨或茶余饭后,居民喜欢散步、倒走等步行活动。民间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的说法,即通过自由和缓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地舒展,使全身关节筋骨适度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起到舒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益五脏的锻炼效果,提高肌体免疫力。
  球类比赛。每逢重大节日,城市和乡村都要举行各种球类比赛。平时多在早晨和下午,部分居民自发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太极拳。太极拳是城区老年人喜爱的体育运动,适合体弱多病者练习。长期练习,可使人心态平和宽容、身体灵活,有正骨骼、健肠胃、促循环、利脑养性等功效。
  蹦迪。青年人喜欢蹦迪,迪斯科音乐强调以强弱力度、交替诱发内在的节奏冲动来支配舞步,舞蹈动作可随音乐节奏即兴发挥,突出自由、个性。这种舞蹈可单人自跳、双人跳,还可集体跳,起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猫捉老鼠。玩耍人数在10人以上。游戏开始前,先以石头、剪子布的方法选出“猫”1只,“老鼠”若干只,其余人员手拉手围成圆圈,作为“洞”。“老鼠”在圈内来回跑动,伺机钻出“洞”外。扮演“老鼠”者在“洞”外巡视,伺机捉出洞的老鼠。“猫”捉住老鼠,老鼠算出局。“老鼠”全部被捉后游戏重新开始。
  老鹰抓小鸡。参加人数不限。玩耍时,先选出1名身体健壮、反应敏捷、奔跑快的队员为老鹰;选1名身体好、移动快的队员为鸡婆;其余队员为小鸡。比赛开始,老鹰不断左右移动,伺机抓住小鸡。鸡婆左扑右挡,不让老鹰抓到小鸡。在规定时间老鹰未抓到小鸡,判老鹰败;如果抓到小鸡,判老鹰胜。
  休闲娱乐活动 甘州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有养花、养犬、骑车、慢跑、郊游、垂钓、自乐班、弈棋等。以亲朋好友、家人、同事一起自发为主,强调娱乐身心、回归自然。
  养花。通常在客厅和居室中养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用来净化室内空气、装点室内环境,增加美感,丰富业余生活。居民养的花品种主要有牡丹、芍药、蜡梅、茶花、月季、三角梅、杜鹃、君子兰、扶桑、文竹、万年青、米兰、茉莉、石榴、鸡冠花、一串红、仙人球、四季海棠、马蹄莲等。近年来,居民逢年过节,时兴送花。
  养犬。张掖养犬最早是出于安全考虑,养犬的目的在于防贼防盗。后来发展到喜欢和消除寂寞。2000年后逐渐成为时尚潮流。张掖人养犬多以体型矮小的哈巴为主,还有的人家养藏獒、金毛、拉不拉多、苏格兰牧羊犬、阿拉斯加等品种,并给犬配备服饰,起卫生保暖作用。
  弈棋。茶余饭后,众多象棋爱好者遍布城区大街小巷、广场、小区,对弈下棋。往往两人对弈,多人围观,既能休闲娱乐,又能起到健脑作用。
  玩扑克、麻将。又称打牌。玩法多样,有升级、掀牛、五十一、双扣、斗地主、炸金花、憋七、说别话、拖拉机、接龙、十点半、开火车等。打麻将也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主要的嘴子有“甩幺九跟庄走”“青雀硬八末张报”“晾四打一”“扣八亮五出风停”“孔雀东南飞”“中学生打篮球”等。打麻将4人一组,玩扑克人数可多可少,聚众娱乐。但也有以“炸金花”“搓麻将”等方式进行赌博的,易引起矛盾,造成社会危害。
  打台球。20世纪90年代兴起打台球,城乡各地多见小规模台球厅室或露天摊点,中心广场周围或沿街铺面相对集中。2000年后出现斯诺克台球,可多人参与,玩法相对复杂,属于高档娱乐消费。
  看录像。20世纪80年代兴起,香港电影以录像带的方式传入内地,录像厅在城乡兴起,港产武打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后期,影碟机逐渐普及,录像厅生意日渐冷淡。
  跳舞。20世纪90年代,跳交谊舞成为青年交友、交流的时尚方式。2000年开始,居家看电视、电影者居多。青年在劳动之余到舞厅跳舞放松。2010年以后,家庭影院兴起,跳交谊舞的热潮逐渐消退,歌舞厅慢慢冷清。
  溜旱冰。20世纪90年代,溜旱冰运动流行,因其刺激、惊险和时髦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许多歌舞厅的舞池白天用作溜旱冰场。唱卡拉OK。20世纪90年代,唱卡拉OK成为一种时尚,城区出现多家卡拉OK歌厅,按曲收费。2000年以后,KTV出现,设有包间,可用电脑点歌。
  玩电子游戏。20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进入人们的生活,城乡各地多见电子游戏厅2000年以后,随着手机的普及,电子游戏进入寻常百姓家,男女老少不出家门就能在手机上玩电子游戏。
  上网。20世纪90年代后,城乡出现网吧,人们利用网吧内的计算机进行学习、浏览网页、玩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对外开放的网吧都有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管,禁止未成年人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据2016年甘州区统计公报显示,全区移动电话用户84.5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4.29万户,互联网已经成为全区人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聊天、玩游戏、查阅资料、宣传产品和购物。但互联网的普及也使许多不健康的低俗文化侵蚀青少年,对社会安全带来隐患。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第一节 姓氏 取名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一个家族或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公用姓。但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就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姓氏还在不断产生。据考证,在2500多年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表示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战国以后,姓和氏才合二为一,原来的氏也成了姓。就名字而言,从中能看出属于哪一家族或部族。刚出生的孩子有乳名,又叫小名;以后又起正式名,或叫大名、学名、官名;成年后又要起与名相表里的字。是学者又有号,就是自号、别号,有的人还有绰号;当和尚、道士的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搞艺术的有艺名,非常情况下还有代号与化名等。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演变,一直传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只起名,不再起字和别号。一般认为,一个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后面一字或两字、三四字,称之为名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孩子的姓可以随男方,也可以随女方。由于历史原因,当今绝大多数小孩的姓跟随父亲,也有少数孩子的姓随母亲者,或兼而有之。例如:王张鸿雁,取父亲姓在前,母亲姓在后,再附一字或两字。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人取名随意,按同辈份姊妹及孩子多少排辈排字起名,以三字姓为例,第一字为姓都一样,取中间或最后一字也不变(因家谱排辈字),其他字按大到小取吉祥意象好的字起名。汉族尊称辈分以己为中心,上下九代,九代用吉祥有寓意的句子排辈分。例如:排辈是六代的,排辈字句“仁有智,金万全(泉)”等,第一辈除姓再取同辈字“仁”,后加上一字名字就起全了。第二辈取同辈字“有”,一辈一辈向后排下来。排辈为九代的,如排辈字句“立志学建成万事基业”,起名方法相同。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取名比较自信、灵活,只要孩子的名字意象好、寓意深,顺口好记、悦耳即可,各有偏向。张掖人一般起名意象分为:
  期盼式取名法 如兴和、万寿、万金、永全、长生、富贵等。
  纪念式取名法 如国庆、新建等。
  出生地取名法 如出生在张掖的起名王张生,出生在四川和陕西的起名李蜀秦等。
  属相取名法 如龙龙、虎娃、牛牛等。
  出生经历取名法 孩子出生顺利,全家人欢天喜地的取名迎喜、双喜、添喜等。
  重叠式取名法 如姗姗、晶晶、乐乐、果果等。
  出生季节取名法 如春花、春香、夏莲、秋菊、秋桂、冬梅、蜡梅、冬香等。
  生育希望取名法 如盼望养个男孩的取名迎兄、招弟等。
  吉祥花草取名法 如兰兰、梅香等。
  复姓取名法 200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一些年轻夫妻把双方的姓凑成“复姓”给孩子取名。如张杨春雨、王陈舒雅等。
  崇洋起名法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国际文化的相互交流,常出现外国人和跨国婚姻。随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洋气的外国名字,也有些年轻人追赶潮流,为孩子取个中外结合的名字,如李根(里根)、罗宾汉、杜爱马、杰瑞、张晨腾灏,张颖嫣紫、艾瑞克、陈急思韩、文陈公主等。
  本地民间各户族代代要按辈分起名,一般名字为两个字,固定模式是:祖父辈、父亲辈、儿子辈、孙子辈的名字中占的字为固定的,也由某一辈名字为一个字,如祖父辈为“张文×”,或“张×文”,父亲辈为“张国×”,或“张×国”,儿子辈为“张×”孙子辈又为“张多×”,或“张×多”。女儿有的随辈分起名,也可以不随辈分起名,,缘于女儿是外嫁的。现在绝大多数是必须要按照户族的辈分起名,也有个别的一直沿用乳名或算子算命起名。
  第二节 婚姻 家庭
  婚姻 1950年以前,甘州区婚姻类型主要有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妇婚姻、指腹婚姻、换妹亲、寡妇再嫁等。按照不同的生活处境形成的婚姻有一夫多妻、多夫一妻两类;按照娶亲方式又有明媒正娶、抢婚、顶婚三种。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废除包办买卖婚姻,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婚姻制度。1981年,国家颁布实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走上依法、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1981年前,法定结婚年龄男为25岁、女为22岁。1981年以后,男为22岁、女为20岁,男女双方不到法定年龄结婚不准予登记。当时,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观念仍然存在,择偶时注重家庭出身、政治条件、经济条件。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念逐渐转变,由注重政治身份转为倾向个人情感,男女开始寻求恋爱、婚姻、家庭中的自我价值,自主选择婚姻增多。择偶时更加注重个人品德、才干、性格等条件。2000年以后,男女婚姻关系更加注重实际,择偶注重人品。
  20世纪80年代,子女的婚姻之事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儿女谈婚论嫁有选择的余地。2000年后,儿女谈婚论嫁完全自己做主,自由恋爱。娶亲工具方面,20世纪90年代为汽车、小轿车,装饰有红被面子、大红花。2000年以后,为豪华小轿车车队,装饰有红被面子、各类花束。彩礼方面,20世纪80年代,为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录音机,俗称“三转一响”三大件,彩礼1000—5000元不等,衣服4—6套不等。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变成了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彩礼10000元左右,衣服选择流行式样。2000年以后,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俗称“三金”,家中要有楼房,彩礼5—10万元不等。待客方面,20世纪80年代,待客摆上一二十桌酒席,主要招待娘家客、男方家亲戚、男方当地邻里。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一般为1—5元人民币。20世纪90年代,待客为圆桌席,每桌酒席标准在400元左右,酒席多少根据家庭亲戚、朋友和来宾的多少预定,客人组成为娘家客、男方家亲戚、朋友、同学等。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一般为几十元,有的为100元。2000年以后,多数家庭待客到酒家订餐订座,每桌酒席花费在500元左右(不含烟酒费用),桌数一般在30桌左右,有的达到四五十桌,前来贺喜的嘉宾礼金为100—200元不等,也有数百元到上千元。2010年以后,彩礼在10万元不等,陪嫁有小车、楼房等。婚宴攀比风气继续蔓延,酒席标准提升到1000元左右,烟酒档次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礼金增加到200元、500元、上千元不等。
  家庭 1949年前,张掖本地家庭规模较大,许多家庭成员都在十几口,甚至二三十口、三四十口,多数家庭都是几代同堂或数房兄弟共同生活。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不再追求多生,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家庭大多1—2个子女,城市家庭大多为1个子女,多数家庭成员3—5人,家庭规模开始走向小型化,家庭组成打破传统的“父母在世,儿女不能分家另过”的陈规。“两代型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和“孤独型家庭”(只有老两口或丧偶的任意一方)数量逐步增加,“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观念成为大多数家庭共识,农村个别家庭也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不多见。据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甘州区有104580户家庭,总人口433087人,每户平均4.14人。2000年,甘州区有129864户家庭,总人口479307人,每户平均3.70人。2010年,甘州区有167235户家庭,总人口520431人,每户平均3.11人。2016年,甘州区有178724户家庭,总人口512928人,每户平均2.87人。2000年后,外出务工、子女在外地工作情况不断扩大,离婚和再婚现象不断发生,“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陆续增加,城乡老年人、鳏寡孤独者的养老和留守儿童、妇女生活教育成了社会问题。随之兴起了社会养老机构——养老院,社会教育机构——留守之家、少年宫等。
  伴随社会发展,家庭功能也发生变化。首先,家庭收入来源发生变化甘州自1983年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家庭生活消费来源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进入21世纪,年轻人离土离乡意识趋于强烈,选择上大学“跳农门”“进城门”或务工经商的人逐渐增多。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在外面获得的劳动报酬和工资收入成为各项支出的主要来源。其次,家庭养老育儿观念发生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差异加大,父母、子女一起生活出现诸多不便,生活矛盾增多,青年男女结婚后大多与父母分家单过,给相互更多的自由生活空间。但大多数家庭中仍然保持尊老爱幼及亲属间生活和经济上互相关照的优良传统。子女教育日益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工作。2000年以前,多子女家庭孩子教育有所偏爱,有重男轻女思想。2000年以后,独生子女家庭普遍,一个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从生活到教育,都享受着家庭成员中最好的待遇,所有家庭成员都省吃俭用,尽最大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再次,家庭人际关系趋向平等,在重大开支和家政决策问题上,大多数家庭都能够尊重父母,夫妻间能够共同协商,“大男子主义”观念淡化,夫妻双方共同操持内外家务的现象普遍增多。
  第三节 称谓
  本地夫妻、血亲、姻亲之间的称谓除书面的称谓外,民间日常称谓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变化,现在书面和日常称谓已逐渐统一,城乡称谓文化日渐融合。
  夫妻称谓 妻称夫在本地民间旧时称相公、掌柜的。后来,有的家庭称当家地、那口子、老头子,也有称老汉、男人的,现在基本上都称老公、丈夫,老年夫妻称老头子。夫称妻在本地民间旧时称内人、内室。后来,有的家庭称媳妇子、婆姨,也有称女人、当家奶的,现在基本上都称老婆、妻子、爱人,老年夫妻称老伴。日常称呼中夫妻之间大多直呼名字。
  血亲称谓 父(母)子(女)称谓。子女称父在本地旧时称老子、老爷子,后来称爹爹、老爹、爸爸、老爸,现在基本上都称父亲、爸爸,日常称呼中叫爹、爸。子女称母在本地旧时称娘母子,后来称妈妈、老妈,现在基本上都称母亲、妈妈,日常称呼中叫妈。父母称子女小时呼小名,成年时呼大名或按子女长幼排序叫“老几”,如大儿子叫老大或大儿子、小女儿叫老小或小女儿。
  祖孙称谓。孙子辈称祖父在本地称爷爷,称祖母为奶奶,现在书面称祖父、祖母,口头称爷爷、奶奶。称曾祖父为老太,曾祖母为太奶。祖父母称孙子辈小时呼乳名,成年时呼大名。
  兄弟姐妹及其妻夫称谓。弟、妹称兄、姐为哥哥、姐姐、老大,或按兄、姐长幼称“几哥”“几姐”;称哥哥的妻子为嫂子、姐姐的丈夫为姐夫,或按兄、姐长幼称“×嫂子”“×姐夫”;兄、姐称弟、妹为弟弟、妹妹,或按弟、妹排序称老几,或呼小名、大名;称弟弟的妻子为弟媳,妹妹的丈夫为妹夫;与伯、叔的子女互相称堂兄弟、堂姐妹,与姑姑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相应妻、夫称为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伯叔姑侄及其妻夫称谓。本地称父亲的兄为大老、伯伯、伯父,也按伯父的长幼排序叫“×伯父”“×大老”;称伯父的妻子为伯母、大妈,也按伯父的长幼排序叫“×伯母”“×大妈”;称父亲的弟为叔叔,过去叫爸爸,现在基本上都称叔叔,也按叔叔的长幼排序叫“×叔叔”;称叔叔的妻子为婶婶、婶娘,也按叔叔的长幼排序叫“×婶婶”;称父亲的姐妹为姑姑,过去未婚时称姑姑,已婚后称娘娘,姑姑的丈夫称姑父、姑爹;伯父、叔叔、姑姑称侄儿、侄女为侄儿、侄女,或呼小名、大名。侄媳、侄婿随侄子、侄女称呼。
  姻亲称谓 公媳婆媳称谓。旧时,儿媳妇称公公叫“公爹”,现在称“公公”日常称呼随夫叫爹、爸;儿媳妇日常称呼婆婆随夫叫妈;公、婆日常称呼儿媳妇,或呼,名字,关系融洽的家庭公婆呼儿媳的小名,显得更亲密。
  翁婿(孙)称谓。本地女婿称岳父、岳母为外父、外母,日常称呼时随妻叫爸(爹)、妈,旧时也称岳父为“泰上”大人;岳父、岳母日常称呼女婿呼名字;外孙子女称外祖父母为外爷爷、外奶奶、姥爷、姥姥,现在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般不再加“外”字;姥爷、姥姥在外孙子女小时呼乳名,成年时呼大名。
  舅甥称谓。儿女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过去也称舅父,称舅舅的妻子为舅母;与舅舅的子女互相称表兄弟、表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的妻子、丈夫相应互称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姨侄称谓。儿女称母亲的姐妹为姨姨、姨娘、姨妈,一般母亲的姐姐称姨妈、妹妹称姨娘,姨娘、姨妈的丈夫相应称姨爹、姨父,现在基本上都称姨父;与姨父的子女互称表兄弟、表姐妹,相应妻、夫称为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儿女亲家称谓。夫妻的父母之间互称亲家。夫妻的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舅舅、舅母,姨父、姨娘之间及与双方父母之间互称亲家。
  社会关系称谓 师傅。旧时学生对老师、学徒对技术工、熟练工的称呼。大师傅。社会上对有一技之长匠工的呼称。
  先生。旧时对老师、医生、店员及小学以上毕业生的称呼。
  掌柜。旧时对商店老板或总管的称呼。
  厂长、经理。对工矿企业负责人的称呼。
  老板。对私营业主的称呼。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称谓。书记、县长、主任、科长、局长、乡长、镇长、股长、庭长、所长、村主任、院长等。
  第五章 方言俗语
  第一节 方言
  方言,是一个地方民族、民情、民意、民事口语交流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存、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共同认可、相互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张掖的方言,基本以县区为范围,有其共同之语,也有不同言。甘州区的某些言语,与邻县基本相似,但在语音、修辞上也有差异。如今,普通话是重要的,但是方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方言和普通话本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是一种特定环境、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语言而已。当今,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传承地方方言,是对一种方言文化的保护,也让张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
  名词
  时间名词
  多呼——即何时,啥时候。例:姑妈多呼过来的?
  歪(wái)起——半夜。例:今个歪起浇水去哩。
  赶早——早晨。例:今个赶早去把那块苞谷地锄一哈!
  饭罢——上午。例:饭罢过了,那个人还不见。
  晌午——中午。例:今天晌午的太阳晒死人呢!
  节儿——时间。例:你们哪节儿走呢?
  崴起——深夜。例:他一崴起就没起来看一下。
  黑(hè)咧——指晚上。例:我今黑咧要去浇水哩。
  后晌——下午。例:一后晌了才干了这么一点点活。
  当窝子——当场,立刻。例:他一听这话,当窝子就把脸吊下来了。
  临完——临近结束,最后。例;直到临完他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人和事物名词
  懒换台——人比较懒。例:他是个懒换台,什么事情都不做。
  讨吃——不上劲的人。例:那个讨吃,不好好学习。
  日拔跨——不走正道的人。例:他是日拔跨。
  撩襟——衣服前襟。例:把撩襟揭起来,用撩襟兜上。
  谷(gǔ)袄子——棉上衣。例:扯上些布缝个谷袄子穿。
  羊尾(yi)巴——衣服后襟下部。例:羊尾巴甩上跑得欢。
  麻达——祸事,乱子。例:听说那娃又惹下麻达了。
  瓜娃子——人小,懂的事情少。例:他是个瓜娃子不懂事。
  卵(luán)传子——胡说八道。例:不要惹得人家卵传子。
  刀巴子——馒头的一种,呈长扁形,蒸熟后仍留有刀切的痕迹。例:一顿吃了五个刀巴子。
  烂杆手——生活不精打细算或者不好好过日子。例:他是个烂杆手,我不和他过了。
  塘土——指路上车压过形成的细土,一般指这样的土比较多。例:路上塘土干样的,把人奔得脏兮兮的。
  腰食——在正餐之间临时补充的食物谓之腰食。例:农忙时节,一天吃三顿饭还要带腰食。
  日头——指太阳。例:日头都三竿高了还不起床。
  唠唠——指猪。也跟在猪后做语气词。例:你们家养了几口猪唠唠。
  哈气——本指蒸气,这里指人的傲气、气势。例:小小的个人,你还哈气大得很。
  山猫子——指住在山附近的人,有贬义。例:他家来了个山猫子。
  摆水——指人用手背打到了别人的嘴上。例:爹把我打了个摆水,我哭了。
  刮耳子——指人用手掌打到别人的耳朵上。例:打你个刮耳子。
  加脖子——指用手掌打到了别人的后脖颈。例:把儿子打了两个加脖子。
  冒盘子——指手掌打到了别人的后脑勺并从上划过。例:他把我打了个冒盘子。
  塌掌——指用手掌从上往下用力拍在人的头顶。例:一塌掌把儿子打得跪下了。
  眊(māo)奶奶——指用膝盖使劲顶了别人的臂部。例:给了个眊奶奶,他就倒下了。
  月娃娃——未满月的婴儿。例:月娃娃都这么丑。
  哈(hà)巴子——下巴。例:与其望人的哈巴子,不如自家挣着吃(民歌)。
  腰节骨——腰椎骨。例:腰节骨错了位,疼得下不来炕。
  腰梁杆——脊椎骨。例:腰梁杆挺直做人哩!
  嗓葫芦——喉咙。例:嗓葫芦眼里卡了个剌。
  耳刮子——耳朵。例:耳刮子冻坏了。
  呼噜爷——雷声,旧时把雷称作神,俗称呼噜爷。例:呼噜爷响得雷鸣震地。
  膊来盖——膝盖。例:膊来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
  胳肘子——肘。例:他把人顶了一胳肘子。
  脑勺把——后脑部。例:只看见了他的脑勺把。
  天门盖——面部上额。例:流鼻血时用凉水拍拍天门盖就止住了。
  鼻窟窿——鼻孔。例:他俩一个鼻窟窿里出气哩!膈涝洼——腋窝。例:他的膈涝洼里夹了一本书。
  勾蛋子——臀部。例:老汉瘦得勾蛋子上都没肉咧!
  脖梁干——脖子。例:脖梁干痒痒得很。
  鼻凹(wà)——鼻头两侧。例:鼻凹里有颗黑痣。
  懒弯——腿窝(膝关节后面)。例:累得人懒弯里淌汗哩!
  孤拐——踝子骨,两脚内外高出的骨头。例:再乱跑把孤拐给你砸平!
  小拇尕子——小拇指。例:他连我的一个小拇尕子都不如!
  肚目脐子——肚脐眼。例:娃娃的肚目脐子上贴了块膏药。
  脖郎——颈部,脖子。例:那孩子脖郎里挂了个银锁锁。
  胛花——肩膀。例:胛花上扛了一杆枪。
  当池子——指农家院子中间的天井。例:下了一当池子雨水,快排出去。
  黑老哇——指乌鸦。例:黑老哇叫着哩。
  雀(qiǎo)娃子——指麻雀。例:他是个雀娃子,会叫不顶用。
  高粱——指蜻蜓。例:抓了一只高粱,他很高兴。
  血虎子——指蜥蜴。例:他不去抓血虎子。
  屎爬牛——指甲虫。例:屎爬牛乱出要下雨哩。
  叶帖子——指蝴蝶。例:女儿抓了一只叶帖子笑了。
  癞瓜瓜——指蟾蜍,因浑身疙里疙瘩,故有此称。例:他身上有癞瓜瓜,不要碰他。
  喜鹊巧儿——指喜鹊。例:喜鹊巧儿树上叫喳喳。
  公咕咕——指布谷鸟。例:他是个公咕咕,挑刺哩。
  噶大鸡——指翠鸟。例:芦苇噶大鸡多。
  护(hū)兰板梢子——指前腿薄而脆的那一块骨头。例:车翻了,把司机的护兰
  板梢子碰坏了。
  骚猪——指用来配种的公猪。例:鸡被骚猪咬了一口。
  炮牛——指公牛。例:让他的炮牛去挑一下。
  乌牛——指母牛。例:李家买了头乌牛。
  叫驴——指公驴。例:王家买了头叫驴。
  草驴——指母驴。例:买头草驴让它下驴娃子。
  嚎蛐蛐——指蛐蛐。例:门外嚎蛐蛐乱叫呢。
  灭盖——秸秆。例:把这些灭盖烧掉。
  芫荽——香菜。例:你们家有芫荽吗?
  动词
  瞧——比较正式的、隆重的去请。例:你去把你姑妈妈瞧到我们家来蹲几天。
  楞(lēng)——用拳头在人脊背使劲打。例:楞了他几拳。
  泼烦——麻烦的同义语,或内心烦恼。例:为这事天天来人摧,泼烦死了!
  打捶——打架。例:弟兄两个打捶哩。
  嚷仗——吵架。例:为这点小事嚷仗划不来。
  捣是非——说坏话。例:不要在别人跟前捣是非。
  掏撇——破费。例:亲家母来就是了,还要带礼物,掏撇啥哩!
  倒磨——反刍。例:老牛卧在槽边倒磨着哩。
  挕(dié)——报复人的意思。例:那是个坏怂,你使劲挕。
  拤(qiā)——用双手搬动物体。例:把袋子拤进屋去。
  拤(qiá)——迈步跨过。例:从你的头上拤过去。
  歪(wāi)——厉害,含有强词夺理的意思。例:明知不对,你还嘴歪啥哩!
  喋(dié)——说。例:这家伙尽喋别话(谎言)着哩。
  扯呼——即打鼾。例:他爱扯呼,没人跟他一搭里睡。
  眊(māo)——瞧,看。例:我眊一下。
  修(xiū)皮——调皮。例:死娃子爬高上低的,修皮得很。
  捞——穿。例:天冷了,把鞋捞上。
  日噘(juè)——批评,斥责。例:今个出工迟到,叫王队长日噘了一顿。
  不尿起——小瞧,看不起,不理睬。例:好心好意去看他,谁知人家根本不尿起咱!
  害蚀——害羞,不好意思。例:今个把人害蚀坏料!
  不日气——小瞧,看不上眼。例:人家不日气咱那几个小钱。
  游门——走人家,串门。例:他领上婆姨娃娃游门子去了。
  谝(piǎn)传——聊天。例:几个人坐在一起谝传着哩!
  喧谎——喧谈,凑在一起说话。例:厂长说了,干活的时候不准喧谎。
  骚(sào)—害羞,不好意思。例:把人骚了个不是地。
  惯性——溺爱骄纵。例:他的毛病,就是你惯性的。
  形容词
  嘎——顽劣,调皮。例:这个娃子嘎底很。
  尖(jiān)——聪明。例:这个娃娃尖得很。
  勺(sháo)——傻,“尖”的反义语。例:那家伙是个勺娃子。
  魁(kuí)没(mu)结果——贪吃。例:那人魁得很,没结果。
  现滑——不中用。例:我们那个现滑鬼啥都干不来。
  属(fù)—倒霉。例:哪个属迷鬼把书拿去了?
  迷—孽障——可怜,令人寒心。例:那娃瘦得皮包骨头,孽障得很。
  木(mú)囊——行动迟缓,磨蹭。例:那是个木囊鬼,跟不上趟。
  麻缠——形容事情复杂,头绪繁多。例:那件事情还麻缠着哩!
  沃(wé)也——好。例:这个做底沃也得很。
  皮实——身体结实,能经得起摔打。例:这娃没害过啥病,皮实着哩!
  泼实——泼辣的同义语。形容敢创敢干。例:这娃泼实着哩,让他干没问题!
  绵囊囊——虚软,柔绵。例:铺了个新褥子,绵囊囊的。
  尕孜孜——形容物件极小。例:买了些尕孜孜的果蛋子!
  孽(nié)兮兮——人不机灵。例:孽兮兮的待在那里。
  勺兮兮——比孼兮兮程度更深。例:他勺兮兮的一个人笑。
  硬梗梗的——指人歪着肩膀和头不理人的样子。例:见了我们硬梗梗的,好像他有多有啊。
  乌眉日眼——形容事情干得乌七八糟。例:尽弄些乌眉日眼的事。
  挖眉纵眼——形容面部表情痛苦的样子。例:多大地个事,挖眉纵眼地干啥哩。
  挖闹——肠胃不适。例:今天吃坏了,心里挖闹的。
  攒劲——合适满意。例:这个东西太攒劲了。
  舍皮——人小气。例:他太舍皮,这个东西都不借。
  豁里爪牙——不整齐。例:这张纸被你撕的豁里爪牙的。
  样样混混——不清醒。例:你一天在想什么,样样混混的。
  副词
  提铃哐啷——很紊乱的响声。例:棉裤上冻了冰,提铃哐啷地响开了。
  难肠——困难,艰辛。例:唉,他的日子过得真难肠啊!
  恓惶惶地——凄惨,寒碜。例:日子过得恓惶惶地料!
  吭囊吧唧——指说话结结巴巴不流畅。例:他说话吭囊吧唧。
  日晃——吃的贬义语。例:快把肚子日晃饱咧下地干活去!
  胡球麻达——指做事随便胡应付。例:他做事胡球麻达,靠不住。
  持差老腿——指字写得很难看或者人歪歪扭扭没有站的样子。例:字写得持差老腿的,还说人。麻利——手脚快,办事迅速有条不紊。例:年轻人干活利麻得很。忽失忽失——形容物体摇摆晃动的样子。例:风把树刮得忽失忽失的。
  丢展子—形—。例:那人说罢就丢展子跑了。
  立马——形容行动极其迅速。例:听到消息,他立马就来容跑得很快了。
  听事麻汤——快,利索。例:请你听事麻汤把那件事给办一哈(下)。立候候
  ——盯住目标,急切等待的样子。例:那小子立候候地等着升官呢。
  稀溜溜——实在支持不住。例:扛着重物上山,腰酸腿困,把人累得稀溜溜的咧!
  直股(gu)子——形容液体外流如柱。例:辣子把人辣得眼泪直股子地淌。
  毛楚楚(ku)——低头缩颈,胆战心惊的样子。例:男人一声吼,女人就毛楚楚地不敢吭气咧。
  列雀雀地——干事不中用的样子。例:你咋干个啥都列雀雀地。
  伶干——指事情办得很顺利,没碰到障碍,很快就结束,完毕。例:他一出面就把这件事弄伶干了。
  日眼——刺目,看不顺眼。例:来了几个小子咋看咋日眼!
  机碾——指机警,伶俐,敏捷。例:人家那娃子机碾得很,没等人见,早就上了汽车。
  代词
  伢——他,她,第三人称。例:伢把伢的牙打掉料,伢还佛(说)的伢有理。
  肥——谁。例:你是肥?
  厄——我。例:厄也不知道。
  叹词
  了了——忘了某件事或者某件事没按预先的意图发展后发出的语气词。例:了了,这下全完了。
  也不理汗——不知道。例:也不理汗,他也没给我说。
  四字格词语
  甘州方言中的四字格词语是甘州方言丰富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州人民悠久的文化积淀。从词语的性质上来讲,有的指名称事物,如“吃大碗小”“锅烟釜灶”;有的指动作行为,如“爬高上低”“打槌泡浆”;有的带有副词特点,如“实空踅(xué)意”“一里带盖”;绝大多数是比喻、形容性质的词语,如“手奓(zhā)舞指”“面大红光”“汪洋大(dài)海”“黄皮寡瘦”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从结构特点上来讲,它既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四字格成语,由固定的四个音节构成,又有它自己的构词特色:一是有些词的音节有音无字,显示了口语化,不少字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达。二是构词形式多样。除ABCD式外,还有ABAB式、AABB式、A里AB
  式、A里BC式、A儿B儿式、A里搭拉式、A麻BC式、A叽BC式等。三是许多词语含有文言文成分:如“闲焉无干”,(焉:助词)“死眉连蹇”(蹇:行动迟缓)等。四是有些词语疑似历史上民族语言的演变。如“醉死麻达”“花里麻达”“谱哧赫耶”“风哧赫耶”“倒里拔拉”“淡里搭拉”“烧烘不拉”“粘叽兀拉”等。五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出甘州方言词汇的丰富多彩。如“戳墙捣板”与“戳天捣地”,“淡里搭拉”和“淡干二水”,“吱麻吼喊”和“咋麻皇天”等。六是数字嵌入词语中的词汇亦不少。如“隔三间五”“连三赶四”“重三摞四”“二不跨五”“人五人六”“五麻六道”等。下面所列词条共计300有余,按甘州话声母顺序排列。
  鼻塌嘴歪 鼻拉涎(hān)水 比鸡骂狗 不哼不哈 把捏不舍
  爬高上低 拨拨摆摆 白胖流性 白骨喧天 白话连天 白话瞎话
  白样无故 背时二气 半道地里 半截老腰 遍到四处 笨头来夹
  本家户族 冰锅冷灶 避奸躲滑 谱哧赫耶 破破烂闲 撇流撤满
  盘腿搭脚 骗家拐子 女出外嫁 没大老小 没多连少 毛里索罗
  毛烂个草 猫声烂气 冒里窟通 满屁四舌 面大红光 猛不通风
  明光皎亮 明盔铁甲 浮皮潦草 水叽口(piā)沓 疯魔野道 五冬一夏 洼眉纂眼 娃姓芽芽 枉针费线 汪洋大(dài)海 说白道黑 风哧赫耶 歪头扯耳 稳排实五 说来犟去 五麻六道 为屁赏食 嘟噜捻转 翻墙揭瓦 诬妄跋扈 软颠软晃 大哧毫光 大家麻什 大气喧天 大眼麻怕 打槌泡浆 大风老毛 大堆小洼 大天白日 大雨撇沓大声野气 大眼张嘴 跌腰折胯 跌跤轱辘 呆头卖脸 叨功摸夫 吊命万系 对嘴对舌丢人败姓 丢人望脸 当头对面 淡理答拉 淡干二水 淡汤个水 踢跨二五 吐天哇地
  淘神费力 偷奸磨滑 头痛脑热 汗腥烂气 腆肚洼腰 粘牙舞爪 粘叽兀拉 脓叽海代硬叽梆槌 硬叽拐梆 硬巴奔子 立眉使眼
  利汤隔水 陆儿续儿 驴世四年 老眉磕碴 雷鸣震地 溜汤寡水 狼疤二扯 连明昼夜连三赶四 两眼墨黑 脸红耳奓 乱麻咕咚 冷冬寒时 冷汤石哇 零七八碎 弄来舞去抡头甩耳 訾儿呜儿 子儿宁儿 杂叽咕咚 灾殃病痛 贼头鼠脑 贼急慌忙 贼脚抹手贼头抹脚 贼慌失道 贼盔贼甲 醉死麻达 走风漏气 脏烂胡是 跐毛烂蛋 龇牙往爪瓷鼻洼脸 瓷麻二楞 丝拉万线 死屁滥犟 死皮赖嘬 死眉等样 死眉连蹇 死眉实样死烂不活 四棱见线 素时闲常 索里索罗 碎末老糟 三头对面 酸盘烂臭 松卿啪趿直撅仰手 吱麻吼喊 咋麻舞指 咋麻皇天 扎里海哇 真材实料 正儿八经 吃大碗小吃惊道怪 叉把露腿 扯缰扽绳 肠花五肚 长片短褂 屎里朵罗 实空踅意 实里半空烧烘不拉 韶堂不卿 守家在地 手奓舞指 上正实月 生方憋机 生汤赖熟 生来乍到身子不空 神堂古庙 热斯赫耶 粘麻咕咚 人眉人眼 人五人六 叽喱怪古 急死把霍挤挤扎扎 挤挤笊笊 接嘴接舌 焦哩糊拉 奸巨溜滑 精条华亮 精腿连干 精心摸意气乎流斗 齐头骨实 七杈八杈 曲溜拐弯 求毛鬼胎 抢头供命 抢天摸地 清汤寡水青伤红印 亲戚道里 稀零光当 血淋胡拉 斜躺横卧 闲焉无干 玄天无日 旋打生活旋蒸热卖 行影动作 圪棱洼实 圪巴啷叽 疙瘩垒〓 给抖搂擞 疙里疙瘩 圪叽老巴疙叽石哇 猪八赖相 古儿怪儿 鼓尖四十 抓天摸地 寡迷韶性 隔壁邻舍 各等主样隔三间五 隔山叫羊 锅烟釜灶 怪眉鼠样 沟松底漏 干毛死活 干丝胡拉 干叽麻扎干急湿急 肿头沙弥 磕气哇嚓 咳呛打嗽 窟窿眼代 鼠哧麻闹 磕头作揖 戳天捣地戳墙捣板 一里麻拉 一巴经儿 一道惊光 鸦密定雀 厨里厨罗 喝神断鬼 恶声顿气哎哟呻唤 腰弯头低 油叽抹奈 蔫比狗咬 蔫搭胡哧 蔫里搭拉 烟干火冒 蔫搭二正佯求不睬 扬风炸冒 眼色蛋蛋 原封照旧 隐隐糊糊 赫赫耶耶 喝风巴沫 呵神断鬼豁里爪牙 豁罗垛口 鞋脚袜子 海怕是哩 嚎嚎扯扯 嚎天哭泪 重三摞四 戳事弄非宽袍老袖 吭喃巴唧 黑天半夜 呵喽叹气 黑煞舞道 黑叽来哇 黑叽乌赖 黑叽咕咚蛤蟆老鼠 赫棱捣腾 呼噜趟扒 胡不拉茬 胡不狼茬 胡里麻达 胡个野觉 胡吹冒料糊嘟麻浆 糊里颠盹 瞎达模糊 瞎眉实眼 哈吸哈吸 花里麻达 花红麻绿 灰尘泼土厚搭连馈 猴儿顶灯 猴心不定 黄皮寡瘦 黄烟黑洞 红头带脸 红哧麻现 混汤摸鱼横里夹连 横横势势 二不跨五 二一摆代 一瞑无视 一里带盖
  第二节 谚语
  农谚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麦子锄三遍,面七麸三片。
  麦茬种青稞,不如闲蹲着。
  一个土块四两油,没有土块种个球。
  倒种如上粪。
  茬口倒顺,赛过上粪。
  庄稼若要好,常把茬来倒。
  三分种,七分管。
  沙土地,好种田,种上庄稼长上房。
  头水浅,二水满,三水洗个脸。
  务农不讲节气,不如在家歇息。
  气象谚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天人哄地,秋收地哄人。
  一九一场雪,来年好收麦。
  九九一场雪,来年枕着馒头睡。
  立夏种胡麻,顶上一枝花。
  春不种,秋无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节气不等人,春日生黄金。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正月响雷雷转雪,二月响雷雷无歇,
  三月响雷地开裂,四月响雷草打结。
  蚂蚁搬家山戴帽,燕子低飞蛇过道,
  水缸冒气蛤蟆叫,大雨马上要来到。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谷雨雨不休,山乡好养牛;谷雨天气晴,蝗虫遍地行。朝霞不出门,晚霞千里行。
  久旱西风必雨,久雨西风必晴。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
  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水是命,肥是劲。
  
  久晴大雾必雨,久雨大雾必晴。
  先雷后雨雨不大,先雨后雷雨不罢。
  早雨不多,一天的啰嗦。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东虹日头西虹雨,起了南虹下白雨。
  立春落雨,一年多雨。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雷响立夏,无水洗犁耙。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立夏起东风,小满、芒种、夏至满(指多雨)。
  夏至寒,多雨水。小暑多晴天,大暑多雨天。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伏里不热,九里不冷。
  五月不热,五谷不结。
  畜牧业谚语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九月重阳,放开牛羊。
  要使牛长膘,多喂露水草。
  一千根稻草,比不上一根青草。
  耕牛要过冬,草料第一宗。
  冬天补料在腿上,春天补料在嘴上。
  入九不喂料,来年不用套。
  冬天的食,夏天的力。
  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
  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可少。
  冬天不患病,饮水不能欠。
  隔年要犁田,冬牛要喂盐。
  生活类谚语
  苦豆白了头,百姓有盼头。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言一句三九暖,恶语半句三伏寒。
  夏天一口痰,冬天一铺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生娃娃不知肚子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吃饱睡,要伤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盐精神,醋力气。
  多吃醋,少吃盐,多吃水果少吃糖。
  洗头又洗脚,强过要吃药。
  病人不忌嘴,跑折大夫的腿。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立秋闻雷,百日见霜。
  夏至响空雷,早稻挑归,晚稻成灰。
  
  养牛无巧,圈干食饱。
  刷刷扫扫,等于加料。
  母畜好,好一窝;公畜好,好一坡。
  牲畜改良种,一头顶两头。
  人不勤劳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渴不急饮,饿不急喂。
  秋羊不上膘,春天乱栽跤。
  马吊线,牛吊串,驴拌嘴,猪跳圈(指发情)。
  牛没上牙马没胆,人的脚心却一片。
  好牛不站,好马不卧。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寒从脚心起,病从口中入。
  力出单扇牛,话出本人口。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养儿方知父母心。
  浇水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丑人家中宝,俊人惹烦恼。
  儿不嫌母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好儿女志在四方。
  会水的鱼儿叫浪打死。
  少活聪明,老活德行。
  不鸣则罢,一鸣惊人。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伏里不热,九里不冷。
  五月不热,五谷不结。
  畜牧业谚语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九月重阳,放开牛羊。
  要使牛长膘,多喂露水草。
  一千根稻草,比不上一根青草。
  耕牛要过冬,草料第一宗。
  冬天补料在腿上,春天补料在嘴上。
  入九不喂料,来年不用套。
  冬天的食,夏天的力。
  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
  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可少。
  冬天不患病,饮水不能欠。
  隔年要犁田,冬牛要喂盐。
  生活类谚语
  苦豆白了头,百姓有盼头。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言一句三九暖,恶语半句三伏寒。
  夏天一口痰,冬天一铺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生娃娃不知肚子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吃饱睡,要伤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盐精神,醋力气。
  多吃醋,少吃盐,多吃水果少吃糖。
  洗头又洗脚,强过要吃药。
  病人不忌嘴,跑折大夫的腿。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立秋闻雷,百日见霜。
  夏至响空雷,早稻挑归,晚稻成灰。
  
  养牛无巧,圈干食饱。
  刷刷扫扫,等于加料。
  母畜好,好一窝;公畜好,好一坡。
  牲畜改良种,一头顶两头。
  人不勤劳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渴不急饮,饿不急喂。
  秋羊不上膘,春天乱栽跤。
  马吊线,牛吊串,驴拌嘴,猪跳圈(指发情)。
  牛没上牙马没胆,人的脚心却一片。
  好牛不站,好马不卧。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寒从脚心起,病从口中入。
  力出单扇牛,话出本人口。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养儿方知父母心。
  浇水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丑人家中宝,俊人惹烦恼。
  儿不嫌母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好儿女志在四方。
  会水的鱼儿叫浪打死。
  少活聪明,老活德行。
  不鸣则罢,一鸣惊人。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伏里不热,九里不冷。
  五月不热,五谷不结。
  畜牧业谚语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九月重阳,放开牛羊。
  要使牛长膘,多喂露水草。
  一千根稻草,比不上一根青草。
  耕牛要过冬,草料第一宗。
  冬天补料在腿上,春天补料在嘴上。
  入九不喂料,来年不用套。
  冬天的食,夏天的力。
  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
  冬牛体质好,饮水不可少。
  冬天不患病,饮水不能欠。
  隔年要犁田,冬牛要喂盐。
  生活类谚语
  苦豆白了头,百姓有盼头。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言一句三九暖,恶语半句三伏寒。
  夏天一口痰,冬天一铺床。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生娃娃不知肚子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吃饱睡,要伤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盐精神,醋力气。
  多吃醋,少吃盐,多吃水果少吃糖。
  洗头又洗脚,强过要吃药。
  病人不忌嘴,跑折大夫的腿。
  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立秋闻雷,百日见霜。
  夏至响空雷,早稻挑归,晚稻成灰。
  
  养牛无巧,圈干食饱。
  刷刷扫扫,等于加料。
  母畜好,好一窝;公畜好,好一坡。
  牲畜改良种,一头顶两头。
  人不勤劳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渴不急饮,饿不急喂。
  秋羊不上膘,春天乱栽跤。
  马吊线,牛吊串,驴拌嘴,猪跳圈(指发情)。
  牛没上牙马没胆,人的脚心却一片。
  好牛不站,好马不卧。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寒从脚心起,病从口中入。
  力出单扇牛,话出本人口。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养儿方知父母心。
  浇水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慌不择路,饥不择食。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丑人家中宝,俊人惹烦恼。
  儿不嫌母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好儿女志在四方。
  会水的鱼儿叫浪打死。
  少活聪明,老活德行。
  不鸣则罢,一鸣惊人。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勤劳是摇钱树,节省是聚宝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打大的孝子,惯大的浪子。
  第三节 歇后语
  
  癞蛤蟆翻单杠——丑得搭来搭去
  如来佛的手——真是大
  孙悟空的金箍棒——可长可短
  外婆的童装——老土
  南墙上挂狗皮——不像话(画)
  同窑烧的砖瓦———路货色
  一个驴粪蛋卖十元——难受(售)
  膝盖上挂暖壶—水平比较(脚)高
  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天
  猪往屠夫家跑——送货上门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衣少食(十)
  小猪拱灶门——鼻子灰
  母鸡生蛋咯咯叫——生怕别人不知道
  赶车的不带鞭子——光拍马屁
  关住门打狗——看你往哪里跑
  招亲招来猪八戒——自找难堪
  木匠戴枷——自作自受
  外甥打灯笼——照就(找舅)
  树林里耍大刀——拉不开场子
  芝麻开花——节节高
  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
  瞎子点蜡——白费力竹篮子打水——场空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
  小葱拌豆腐——清二白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抱着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
  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飞机上点灯——高明
  虎落平阳——被犬欺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猫哭耗子—假慈悲
  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偷鸡不成——蚀把米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绱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半夜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大老爷坐堂——吆五喝六
  刚孵出的小鸡——嘴硬腿软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宋江的军师——吴(无)用
  何家的姑娘嫁郑家——正合适
  偷来的锣鼓——打不得
  头发里找粉刺——吹毛求疵
  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张飞遇李逵——黑对黑
  庙里的和尚——无牵无挂
  霉烂的冬瓜——一肚子坏水
  棉花堆失火——没救
  媒婆提亲——净拣好听的说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马尾巴提豆腐——串不起来
  猫不吃鱼——假斯文
  蚊子叮菩萨——认错了人
  围着火炉吃西瓜——心上甜丝丝,身上暖烘烘
  王八的屁股——规定(龟腚)
  王宝钏爱上叫花子——有远见
  温水煮板栗——半生不熟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第六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春节又称“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指阴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开始忙活,置办年货,过年的气氛日渐变浓。要备齐肉、菜、面、烟、酒、糖、茶、水果等饮食;买节日礼品,门神对联,年画衣装。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各家吃素饭,称“腊八饭”,即把家中五谷杂粮各取少许煮熟,面食做成各种形状与豆类煮在一起,意为打扫陈粮,迎接丰收。之后家家户户彻底将屋内屋外、街道畜舍全部打扫干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宰猪杀羊,送灶神上天。悬挂灯笼,燃放鞭炮。腊月三十又称除夕,各家各户贴对联、门神、五色角门、窗花等,夜幕降临,全家同吃灌仓饭,以示年丰足食,饭后全家守岁,到子夜时分,鸣放鞭炮,迎接灶神回家,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希望孩子来年平安幸福,远离晦气。正月初一至初三为过年。初一,东方亮时开门放爆竹。男女老少着新衣,从长辈开始依次拜年问好,以祝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有些乡村初三后要向年前去逝者上新坟。2000年后,新年之际利用手机向远方的亲朋好友拜年问好。初二开始,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走亲访友,打秋千、看社戏、看电影、玩游戏等至正月十四。旧俗过年三天,不得上房,不得生食,不得使用针线。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农田精耕细作期间,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以前的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大多农户在正月初一至初三过完年后即开始拉粪土、收拾地等,对过元宵节的习俗较淡。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家过年都以元宵节过完为春节结束。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开始,城镇集中布灯唱戏、跳社火、荡秋千等各种文化活动,至正月十六后结束。其间,城区大型企业在十五晚上燃放烟花,以贺新岁,盼来年红红火火,开年大吉。
  正月二十 农家烫食煎饼,民间寓意纪念女娲补天和补住家里的欠款漏洞,望来年丰衣足食。
  二月二 农家俗称“龙抬头”。这一天用油炸面蛋子或鸡蛋,祭奠龙王、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同时,大人、小孩要在这天理发,亦寓二月二“龙抬头”之意。老人留须,称为“龙须子”。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此日开始,春雷鸣动,冬眠昆虫苏醒,万籁兴发。旧时农村要给耕牛灌清油,意为给牛清肺,养足气力,准备春耕。清明节这一天为“春祭日”,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给先祖烧纸钱,祭祀先祖。迁移祖坟一般也选在清明节进行。
  端阳节 本地民间传说,夏日阳正,散落阴间的幽魂落魄者无处藏身,要路过人间另寻归宿。故人们要“避邪”。端阳节流行家家插柳避邪,吃粽子,用狗毛与五色丝绳合并拴在小孩手腕、脚腕,并佩戴荷包、布老虎,插艾枝。这些习俗都含有祛病除邪之意。后来,端阳节俗中又增加了悼念屈原的寓意。家家户户吃年糕、粽子。
  七月七 相传这天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旧时,七月七之夜,姑娘、媳妇对月比赛穿针,传说先穿好针的姑娘配佳婿、媳妇生儿子。如今七月七被青年人誉为传统的“东方情人节”。相传七月七还是主宰文运的魁星生日,旧时人们在七月七这天祭拜魁星,以求家道文运昌盛、辈出科举才子。
  七月十五 又叫“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各家蒸包子吃,家家上坟祭祖。佛道寺观举行法会,超度亡灵。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因居三秋之中而得名。又称为“团圆节”。一般说外出者要回家吃团圆饭,合家欢聚。各家用白面烙、蒸形状各异的食品,但必烙30厘米左右的大饼,摆向月亮谓之“拜月”。旧时富家大户在自家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平民只以登高先睹月色为快,都各有所期所盼。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皎月。张掖民间中秋习俗流传已久,也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步摆脱了崇拜月神神灵的迷信古俗,取而代之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家人团圆的心愿。中秋当夜,在庭院中或楼房阳台置小桌,将月饼、水果及酒置于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瓜果、饮酒、谈论今年的丰收和秋冬之事,看着电视上的中秋晚会不亦乐乎。
  九月九 又称“重阳节”。旧时,这一天民间有登高饮菊酒、妇女带茱萸以求避邪之俗。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云“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为此,九月九被称之为重阳节,如今被定为“老人节”。
  十月初一 为“冬祭节”。民间在十月初一这天要烧纸钱,意为给祖先送去买寒衣的冥钱。农家吃麻腐包子。
  第二节 日常生活习俗
  婚姻习俗 甘州本地婚俗自古礼节程序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逐渐减少了一些繁杂的封建礼节,但一些传统程序依然保留至今。
  提亲。古时叫“纳彩”,即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说明缔婚的请求。提亲要携带礼品,古代用雁,因为雁侯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从一而终。现在提亲的物品主要是烟、酒、茶、大肉礼方等。若女方父母同意,定时间男女双方要“见面”,见面礼一般是交换红包。相中后,还要挑选日子“看家”,由姑娘家父母伯婶、舅舅、姨父等重要亲戚同姑娘一起到男方家,看看其家庭住房、家用、经济等情况。若男方家要摆酒席,请舅舅、舅妈、姨夫、姨妈和地方上头面人物作陪。姑娘给男方家长辈或同辈敬酒时要得到馈赠,早时只是一方手帕,后来是一双袜子或一方头巾,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为红包,红包礼币也随着经济发展从10元、20元、50元到现在的100元、200元不等。未来的公婆、嫂子或小姑子还要馈赠鞋袜、衣饰。看家满意后,男方要给姑娘买内外衣服、鞋帽、化妆品、日用品。
  订婚。订婚古时叫“纳吉”。看家满意后,男女双方家就要确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日子一般选在双月双日。若男女相同属相或一方生辰不好,也有选择单日的。订婚前,男方给女方准备衣物,旧时主要是买好些的布料做几件衣裤;后来,陆续发展到男方带女方到商场选购几套内外衣服、化妆品、日用品等;现在,男方还要给女方买“三金”饰品,“三金”指金项链、金戒指、金耳环,有的在订婚时买“一金”或“两金”,结婚时再买金戒指,在婚礼上男方给女方带上。订婚当日,男方家父母、舅舅、姑父、姨父、哥嫂、叔婶等至亲和媒人前往女方家订婚,去的人数必须为双数,而且丧偶、离异的人不能参加,取双数吉利之意。男方携带一定数量的彩礼钱,两条猪肉礼方、烟、酒等,所有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男方给女方及父母、哥嫂、弟妹等买的衣物也一并带去,带去的猪肉礼方,由女方家将其中一条煮熟,并将带去的双数酒、烟等礼物各取一个回男方家,意为这门亲事已成。女方家也要宴请宾客,营造气氛,向亲友宣告已订婚,男方家参加订婚席宴的长辈给女方馈赠红包。
  送彩礼。古时叫“纳征”,纳征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最重要的礼节,一般由女方家提出要多少“礼银子”,有银圆、纸钞、绸缎布锦、金银玉器、家具器物等,由媒人与男方家协商后送来,即使女方家碍于面子,不提出索要,男方家也会主动送来。这里虽然有买卖婚姻的成分,但又被认为是一对新婚夫妻今后生活所必需的。除送礼银,男方家还要从订婚时起给女方按季节送四时衣物,直到结婚。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变化,婚姻彩礼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条织贡呢裤子,一件条绒褂子,就数上乘。也有以一只羊,一斗麦子换取一个媳妇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花布(棉衣)、花并蓝(天蓝棉布)、海长兰(紫兰棉布)、水月蓝(浅蓝棉布)上衣,黑条绒裤子。20世纪60年代,凡呢丁、精纶华达呢、条绒等都倍受青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则送一本《毛主席语录》。20世纪70年代,面料为毛哔叽、华达呢,而且上下四套。20世纪80年代,除里外四套涤纶衣服外,还注重家具摆设,“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录音机,照相机)和“二十四条腿”(家具中的大衣柜、高低柜、五斗柜、沙发、茶几)是必备之物。20世纪90年代,陋习更甚,索要礼银多则上万元,少则也是四五千元。“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手机、摩托车或电动车样样俱全。往往是男方家为娶媳妇债台高筑,婚前花钱,婚后还账。
  定日子。女方要请姑姑、舅舅等人参与,提出许多要求,如彩礼如数纳清,女方衣服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哪怕是一双袜子,一条裤袋也不能疏漏;给女方的衣物要什么料子的,鞋子什么样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男方家给女方的哥嫂、弟妹、侄子也馈赠衣物。女方家给男方馈赠一套衣服、一块手表,给男方的父母、哥嫂、侄子侄女也馈赠衣物。婚期确定后,即可布置新房。民间习俗是,新房要有吉祥喜庆之气,床上的被褥要选择龙凤图案的,色调以红为主。墙上的贴画、窗花也以鸳鸯、牡丹、喜字为主,无不透出喜庆气氛。新房的用品、笤帚、簸箕、炉棍都要系上红线,以示吉庆。
  婚礼。在古代叫“亲迎”,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一般持续两三天才能完成。前一天要催妆,第二天要举行婚礼大典,第三天回门。定日子后女家就为女儿准备嫁妆,被褥、碗、筷是必备的,后来陆续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男女方都要邀请亲友、邻里参加婚礼,双方舅舅、姑姑、姨姨等重要亲戚必须由男女双方登门下礼邀请,否则他们会见外。农家婚礼一般登门邀请亲友、邻里,后来有了电话、手机,除重要亲戚外,其他的亲友或远方的亲友则通过电话邀请。
  催妆。婚典前一天,媒人携男方家共四人带催妆礼到女方家催妆,意为快快梳妆打扮。催妆礼一般仍是酒肉,女方家也要简单备酒茶,款待来客。催妆所谈之事是次日几点来娶亲,轿(车)从哪儿过,经过哪儿,女方去男方家的客人有多少,这样使男方家好准备。婚礼上,新郎、新娘的衣饰大都是有时代性的。旧时婚礼,新郎着长袍马褂,戴瓜皮帽,穿长筒靴;新娘着红杉,配长裙,穿绣鞋,戴头饰,给人以娇媚、艳丽之感。头饰多为银制或其他材料做的凤凰模型的凤冠;绣鞋就更特别了,红底,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旧时新娘还要加“红盖头”。新娘离开闺房时加盖头,入洞房后由新郎揭去。现代婚礼上,新郎大都西装革履,新娘或穿婚礼服,或现代气息的西装裙。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区别于其他宾客的最突出的标志是胸前的红花。旧时用红绸布扎成,有碗口大小。现在则多是绢花,小巧玲珑。并且下坠“新郎”“新娘”字样的红飘带。红花普遍是新郎娶亲时在女方家佩戴妥当,取琴瑟调和、白头偕老之意。新娘出嫁时要穿棉衣、棉裤,叫“煞衣”。这都事先由婆家邀请儿女双全、品德高尚、心灵手巧的妇女制作,制作时棉裤上任意地方留一小口不缝上,取“求子”之意。娶亲时带去,新娘穿至婆家时更衣换下。在古代,头饰也是区分婚否的重要标志,“许嫁则缨,示有所系属也。”(陈皓《礼记集说》)女子结缨,极示已婚,既要自我约束,又要抵挡外来非礼之举。结婚后则将头发簪起,还要加钗等饰物。到近代,婚前多梳长辫,婚后盘“纂疙瘩”。“女子未嫁,一律发辫,故一望可知其为处女。若至既嫁之后,则一律结髻。发辫也,结髻也,实不啻女子嫁否唯一之标示也”(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甘肃》)现代女性中传统的未婚标志已消失,而以戒指区别婚否则成新时尚。
  娶亲。旧时娶亲人用轿子,穷人多骑毛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用轱辘马车,苇席搭篷,蓬顶搭红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用手扶拖拉机、汽车。现在普遍用豪华轿车,车里坐压轿的童子一人,媒人、新郎还有新郎家请的一位娶亲人。亲车来娶,女方家也要酒席款待,男女双方,衣冠齐整,佩好红花,准备上轿(车)。娶亲时男方家娶亲的人为已婚的一男一女,一般为新郎的哥嫂、姐姐姐夫,女方家也要有一男一女送亲,农家还要讲究娶亲人与新郎新娘的相声,婚礼当晚女方家还要留一女客,或是新娘已婚的姐嫂或是新娘的已婚好友,叫“陪姐姐”,主要是在闹洞房时陪护新娘。
  张掖民间婚礼一般只是男方家贴婚联、放鞭炮,以示庆祝。娶亲车一般不走原路,还要尽量绕得远一些。
  捞财。娶亲回来,鼓乐齐鸣,鞭炮齐放。迎亲的人手端清水一碗,碗中放些硬币,新娘要一次捞出,谓之捞财。跨过事先在门口点燃的火堆,意为避邪。若见瓶子倒了要顺手扶起,门锁开着要顺手锁上。这些都是试探新娘是否是“跌倒油瓶不扶”、是否会勤俭持家。新娘上下轿(车)时,新郎要给上轿(车)钱、下轿(车)钱;更衣时,也要事先在衣服、鞋帽中放上喜钱。由送亲人将一包粉皮面筋和十二个大干粮的“锅头礼”交给婆家人,并交代“十二个干粮一份礼,我的丫头交给你”。
  传袋。旧时“新娘进门,以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止,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踩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这一习俗自唐代相沿,不论是“传袋”还是“转毡褥”,都寄寓着多子多孙、世世不绝的意愿。如今人们利用现成的楼梯,新郎或抱新娘上楼,取“步步高”的吉利。
  打煞。旧时当“传袋”“转毡褥”时,或道士,或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老人,或婆婆,或嫂嫂,将核桃、枣儿、桂圆、花生等花果掺五谷杂粮向新娘怀中抛撒,新娘衣裙盛之,俗言“得果多,得子也多”,谓之“打煞”,俗言驱邪避魔。现今则以彩纸屑代替,在娶亲至新郎家门口时,新娘下车至门口的路上,迎亲的青年人将纸屑一路撒在新郎新娘身上,以示喜庆。这种始自汉代宫廷的“撒帐”仪式,历代虽有变异,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主题却是永恒的。
  喝交杯茶。当娶亲的车离开男方家时,就由事先安排好的迎亲的人用红枣、冰糖、桂圆等煮成茶,等待娶亲人的到来。喝交杯茶的习俗古已有之,古时男女一起喝酒,叫“合卺”。后来演变为喝交杯茶,其形式是用红线系住两只杯的杯柄,只留很短的距离,以至于两人喝时能够头碰头。夫妇一起举杯喝下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再喝下另一半。有的地方新婚夫妇的交杯茶要留给叔嫂喝一口,象征以后大家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喝交杯茶有逗趣的成分,也是对新人甜蜜、美满的祝福。
  开箱。娶亲至洞房,新娘带来的陪嫁箱子或包袱要由婆婆打开,新娘方可更换衣服,若婆婆忙或家中无婆婆,可由小姑子或大姑子代开。开箱后将各种花馍放进箱中,意与求子相关。新娘要给开箱礼钱或衣服。开箱后,所有人退出,新郎、新娘更衣、洗涮。
  摆陪嫁。旧时,有钱人家女子出嫁,要提前准备嫁妆,衣服全由手工缝制,不管是并纳,还是刺绣,都要精心、细致,比平常多花心思。在婚礼的喝交杯茶、开箱、更衣仪式后,新娘要将事先为公婆、叔嫂、侄儿等准备的衣服、鞋袜连同嫁妆一一摆出,叫“摆陪嫁”,以展示自己手巧、针线好,孝顺、和善。有的或纳,或剁,或绣出几十双五彩斑斓的鞋垫,送给亲友、宾客。
  婚典、拜堂。当娶亲的仪式和新娘更衣进行完,男方家招呼女方家送亲的宾客和男方家的宾客入席落座后,开始上席酒,举行婚典、拜堂仪式。本地农家举行结婚典礼时间一般在接近午时,酒席上西北大菜上桌时开始,由男方家请的结婚典礼主持人主持,一边上席酒招待宾客,一边进行婚典。主婚人宣布婚典开始,新郎、新娘被新郎的好友簇拥上堂,燃放鞭炮,主婚人当众说一些祝福新婚夫妇和代男方家答谢宾客的话,一般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台词类的话,不仅顺口而且幽默,以示祝福答谢和烘托气氛。之后,新婚夫妇互赠信物,一般新郎赠新娘金戒指,新娘赠新郎手表,婚典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师是自古延续的必经礼节。拜堂后向新婚夫妇向客人三鞠躬。主婚人代家人向客人高宣“谨备薄酒淡菜,不成敬意,请宾客吃好喝好。”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家人向宾客敬酒,招呼宾客。
  随礼。参加婚礼的亲友、邻里要给新郎新娘送礼,民间叫“上礼”“随礼”“搭礼”,意寓一是传统的礼尚往来,二是送礼祝福。旧时客人多送礼帖,也有的送衣料,谓“添箱”之礼。过去,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有送粮食、柴草的习俗,谓之“添粮添料”。现今是直接送礼币,礼币也随着经济条件渐好逐增,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至今陆续从几元、十元、几十元到现在的百元、几百元。
  改口。来客宴饮时,新人在一长辈的引导与介绍下,向客人敬酒。还要恭恭敬敬地向父母敬上双双两杯,新娘要响亮地叫出“爸、妈”,让来客都能听见,谓之“改口”。有些调皮的小伙子,故意大声说“没听见,再叫一声”,羞涩的新娘只好红着脸,再叫一遍。有的还将新郎的哥哥拉来,让新娘当众叫“哥”。
  闹大伯子。在本地婚宴上,有“闹大伯子”的习俗。当热闹的宾客酒至半酣时,一群调皮的小伙子会趁人不备,将新郎的哥哥,即新娘的大伯子双手抓在身后,用早已准备好的彩色颜料将其面部抹得花花绿绿,意在告诫他应循规蹈矩,在弟媳妇面前言谈举止要稳妥,不能随便,免得被人笑话。“闹大伯子”的习俗实际是一种严格的身份约束的提示。
  吃捋面。从新娘进门时起,整个婚礼中,新人吃、喝都要成双,两碗饭,两杯酒,寄寓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新郎、新娘给宾客敬酒致谢后,要吃婆家人亲手做的“宽心捋面”,即一指宽、韭叶薄的长面,意为吃过后心宽,不想家,每人必须两碗,好事成双。张掖人说,吃“捋面”,做事“捋顺”,象征顺利、和畅。
  闹洞房。本地有句俗话“新婚三日无大小”。当婚宴结束后,亲朋好友拥入新房,大人们让新娘点烟剥糖,小孩子看热闹,姑娘们只能扒在窗外看看。小伙子和小媳妇们想出种种花样翻新的节目,让新郎和新娘当众表演,以观夫妻甜美,逗大家取笑。
  铺床。等闹洞房的人散去后,婆婆会请新郎的姨姨或新娘的姐姐为新人“铺床”。铺床人拿笤帚在床上(炕上)向里扫扫、向外扫扫,并伴唱“朝里扫,扫金银;朝外扫,扫灰尘”的歌谣。然后将核桃、枣儿、桂圆撒在床上,盖被子,让新郎、新娘摸出,从中预测今后生男还是生女。
  回门。结婚第三天一大早,新婚夫妇返回娘家,称“回门”。回门必须带回门礼,通常是宴席上留下来的“香饭”“拼盘”等。这一习俗由旧时婚礼女方不设宴,男方亲家专门用来答谢女方父母的礼俗相沿而来,从宴席的薄厚(丰盛与否)即可看出男方家庭殷实情况。回门时,娘家要准备捏嘴饺子(饺子),暗示两人和睦、不吵架。小姨子或妻嫂有意在饺子中包进钱币、辣椒、花椒、盐末来为难、取笑新女婿,也有劝告今后要吃苦之意。还有意将几个半生不熟的饺子放在新娘碗中,诱惑她在不经意中说“生”字,讨个“生”的口彩。回门要尽快返回,不易时间长,以免新娘留恋,不愿离开。
  试刀面。新媳妇过门后第三天,回门回来头一次下厨房,那就是用陪嫁碗中的面做“试刀面”。“试刀面”是测试新娘茶饭手艺和聪明才智的标准,新媳妇不用人催,主动和面、擀面做饭。若稍有迟疑,调皮的小叔子、小姑子会把菜刀、擀面杖藏起来,要么在水里或面里做手脚,不是日到中午做不好饭,就是“试刀面”没水平,惹人笑话,说娘家人“茶饭”不好,新娘自然也没“茶饭”。这天新郎家的远亲近邻,争先品尝新娘的“试刀面”。香喷喷、热腾腾、滑溜溜,薄如蝉翼、细若韭丝的“试刀面”才是众人大加赞赏的好手艺,新媳妇也会理直气壮。
  谢媒。婚后,新郎、新娘双方去谢媒人,感谢媒人辛苦。旧时感谢媒人跑路操心踏破了鞋,送双新鞋。现今携带猪肉礼方、烟、酒去答谢媒人。
  丧葬礼俗 民间俗称办“丧事”“白事”,是处理死者时殡殓奠馔、拜诵哭泣的礼俗。因此有“以丧礼哀死亡”之语,说明丧礼的主要内容是对死者表示哀悼。除哀悼外,最主要的是安葬方式。传统的丧礼包括停尸、招魂、吊唁、入殓、送丧等过程。丧礼的内容复杂多样,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1949年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厚养薄葬和文明殡葬,许多陋习得到改革,但由于民间丧葬礼俗传统悠久,直到现在本地丧葬的主要仪程还是很完整的,一在寄托家人、亲友对去世亲属、友人的哀悼,二在通过繁多礼程来总结去世人的一生,进行告别。本地丧葬仪程主要由事主家请的道士班子主持进行,到现在基本形成定式。
  临终礼节。穿衣:民间风俗认为,凡人享年60岁以上的老、病而死,为寿终正寝。因此,整个丧葬之礼称作白喜事。由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寿衣寿房早已做好,孝子孝女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弥留之际要为其擦身更衣。这一方面是因为死后尸体僵硬,不好穿戴;一方面民间认为未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疚的。
  遗嘱:死者临终前,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或委托照料幼子,或划分遗产,或希望家人和睦相处。若有心愿未了,会“死不瞑目”,若嘴不合拢,则意味着祈盼什么。亲人根据生前的喜好猜测一番,祈告几句,用手轻轻合上。但很多猝死者是来不及给生者交代什么的。亲属会在死者衣袖内放上“打狗饼”(小面饼)、“买路钱”(纸钱)。小面饼据说是去“冥府”的路上给拦路狗吃的,钱则是打点拦路鬼用的。
  治丧礼节。停尸:死者落脉后,穿戴整齐,请本宗族长者来落草。落草要将尸体停放在谷草或稻草上。几千年来,“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里,缘于人们对粮食的依赖,因此,以稻草当铺,即表示依赖于五谷,生于土中,落叶归根,此外又具有散湿、降温的作用。死者脚后放一碗黄米饭,民间俗语“活着挣下千千石,死后一碗捞米饭”,意为生前辛苦而获,死后也应富裕。甚至一碗米饭可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逝者在阴间可永远享受。
  避殃:人死后穿好寿衣、落草后,请道士进行“避殃”。道士来后即填“殃表”,书写死者的姓名、生辰、亡辰。填好后由道士将殃表用石头压在尸体上,“避殃”即算完成。
  招魂:就是人停止呼吸后,家人登屋顶而招,高声叫喊“××回来呀”等。招魂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同时又是人情伦理的体现。人死后先在家门附近的路口烧断路纸。
  报丧:尸体安放停当后,孝子出面请当地德高望重、办丧事富有经验的作执事人,本地农家称之为“请大东”。执事人要与逝者子女们商议报丧范围、丧宴的准备、邀请吹打诵经道士、孝帽的制作,还要请帮忙的东家。旧时报丧只能徒步行走,到亲友门前不得入内,只能在门外磕头,要进门喝水、歇脚,须先摘下孝,将丧棒置于门外。路遇亲友、熟人也要下跪磕头,不能说××死了,应说“老下了”“不在了”。向亲友报告“老下的”的确切时间,什么时间出轾,什么时间安葬,孝子磕头邀请亲友参加逝者的丧礼。
  戴孝:孝子戴“麻冠”,穿孝衣,麻冠形状为圆柱形上加一横梁。用纸糊成,若死者为男,麻冠上横梁除画三道黑线外,粘三道麻丝;下圆柱筒上除画五道黑线外,粘五道麻丝,合“三纲五常”之数。若死者为女,则在横梁上画三道黑线粘三道麻丝,下圆柱筒上画四道黑线粘四道麻丝,有“三从四德”之喻,眼前垂方布帘谓目不斜视,耳旁垂棉球喻堵其耳,不听邪声。孝媳披长孝,用麻丝束之。旧时还要穿“孝鞋”,即在布鞋上蒙白布面,穿到“除孝”为止。贤孙全戴孝帽,上缀三角形红布。
  摆祭:在本地,高寿的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祭奠是十分庄严而又隆重的,这就是女儿、女婿的“摆祭”。所摆祭品是全羊、全鸡、礼方(猪肉)三牲全祭,还有20个面花供养,20个面桃,一对面狮和12色干鲜果品。出嫁的女儿,将祭品置办齐全,来的半道上,要吹吹打打去迎接,将迎来的祭品摆放在灵前事先准备好的方桌上。一是向死者致敬,二是向亲友表明孝道。现在,女儿、女婿的“摆祭”,除了以上祭品供品外,还要用十元、二十元或五十元、一百元的钱币在孝帐上摆“万古长存”“千古流芳”等字,挂在逝者灵堂,所用钱币几百元或上千、几千元不等,根据女儿、女婿的经济条件来定,丧事后,取下上礼簿。
  设灵堂:人死后,请道士负责灵堂的设置、纸楼的制作。本地农家用黑白孝帐扎门,内设灵堂。灵柩的停放也很讲究,若男性则停放在上房门正中,若女性则偏右,透出男尊女卑之意。并在停放灵柩的上房距门几米处挖小坑埋点发面,寓后世兴旺发达。灵堂门前悬挂挽幛,书如“南极光沉”“音容长存”,左右各书“满堂血泪飞云天”“一世精神归华表”等。灵堂内有纸灵位,上书“风范永存”,左书“亮节照后人,”右书“高风传乡里”,中有逝者身份名称。灵位下置一小方桌,上呈逝者遗像,方桌上摆满死者生前喜食的食品、饮料等。方桌左右置纸质金银斗各一个,纸质童男女各一尊,金斗上书“黄金万两”,银斗上书“白银满斗”。童男童女手捧酒杯、香烟,表示对主人的恭敬。以示死者入阴间后有男女侍童伺候,有金银财宝享用。遗像前置一香炉,香炷常燃;点一清油灯,意为主人照亮。桌前放一瓷盒,亲朋好友前来凭吊时可烧冥钱、夹菜肴以示对死者的敬奉。灵堂两侧可根据方位的大小挂满五彩绘镂空纸条,上书“太极图为画阴阳”“上奏云端九重天”“女儿典范”“永志哀思”等。
  挂纸楼:纸楼,在本地民间叫“六棱”,谐音为“路陇”,也叫“望乡台”,六棱,有六面,上小下大,上下三四层、五六层不等。这主要看道士的手艺和死者的身份而定,在死者死后第二天高悬在死者家门外。六棱彩色搭配,周围配以各色花边,各棱缀满五彩花朵,意为死者营造一个新的世界。各面有门窗,最下层有楼梯,便于亡灵等临。六棱上所写内容依死者身份、性别不同而不同。若死者为女性,挽联上写“白蝴蝶一朝梦中,红杜鹃血泪染成”“瑶池赴会”“魂游西天”“慈竹风寒”“懿德永存”等。若死者为男性则书“鼻闻香气在室”“眼光大千世界”“耳听万人谚语”“心在妙院天宫”“身伏蓬莱仙岛”“舌谈无字真经”“口尝山珍海味”等。六棱的彩绘一层为楼梯、门窗;二层以“二十四孝图”为主;三层则以吉祥图案“梅松”“仙鹤”“秋菊”为主。纸楼在出殡前落下焚烧。
  吊唁:当出门在外的子女和亲友接到讣告后,要及时奔丧、吊丧。民间有“望乡而哭”之习俗,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走来,以示孝顺。到家后要先到灵柩前跪叩、哭悼直至有人劝慰才止。亲友接讣闻后,在“出轾”的那晚,携带礼品或礼币来吊丧,旧时亲友、邻居每家带来面蛋子一盘,到后来携带点心、糕点,主家备一大筐收盛之,作为当晚答谢来客的主食,也有的送一升麦子,或几元钱,或三尺布。20世纪80年代开始,亲友、邻居来吊唁,渐以花圈、挽联、挽幛、被面、礼钱敬之。主家指定一人用白纸订账簿专司记账,记清来客所送花圈、被面、礼钱数目。
  哭丧:亲戚来吊,孝子要至门外迎接,跪陪奠纸。儿媳、女儿、孙子要长跪灵前守灵。有人来奠纸要哭,人们一波一波地来,哭声一阵一阵地起。若跪哭的人少,人们会认为死者无人缘,子孙不孝。儿媳、女儿若不哭,别人会笑话其不知礼,不孝顺。有的亲友若与死者感情笃深,也会加入哭的行列。哭时男子多低声抽泣,妇女却不同,不仅哭出声,还要哭出词,哭出调。所哭之词有对死者的称颂、怀念,也有对生者的谩骂。儿媳骂姑娘照顾少,姑娘骂儿媳不孝顺。更多的是忏悔,请求死者原谅自己的不孝、不尊、不恭。奠纸时哭,出轾时哭,出殡时哭,常哭得天昏地暗,声音嘶哑。哭得最厉害的算是出殡时,哭者要从起灵开始跟着灵柩哭至坟地,直至掩埋后堆起坟堆,才在众人的反复劝慰下停止。
  端孝:主要请“执事”,根据来客的多少,准备好孝帽。哭纸前,不论尊卑、亲疏、长幼,来者一律送给孝帽,谓之“端孝”。端孝时,孝子贤孙穿孝服,披长孝,腰系麻丝,“披麻戴孝”,分跪两侧,由长子下跪,手托放孝帽的掌盘。“执事”按拟好的名单一一叫出来者的名字,发给孝帽戴上,参加出轾仪式。
  出轾:因为整个出轾活动都围绕着纸楼进行,张掖形象地叫哭纸。哭纸仪式一般在次晚进行。孝子、贤孙孝女披麻戴孝,长跪灵前,恭候前来凭吊者一一奠纸,殷实的人家要请三五个道士诵经超度,营造哀伤氛围。道士常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经曰:“上土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下德,下德执德;执者之者,不名道德。终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警其神;既警其实,既着万物;常沉苦海”等,以替死者超度。除诵经外,哭纸之夜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破狱”。道士在空地面上画一平面地狱图:方位是东、南、西、北、中。东方为“风雷地狱”,南方是“火医地狱”,西方是“刀山地狱”,北方是“寒冰地狱”,中方是“普操地狱”。按方向顺序一一突破,念与各地狱有关的经文。道士带领孝子贤孙左转转、右转转,转几圈在哪儿停都有一定的规定,意为帮助死者超度。民间俗信若死者生前坏事多端,对父母不孝、不敬等,由此而落下地狱,善良的人死后由此升入天堂。破地狱后,再行“领羊”。领羊是民间习俗,将一活羯羊拉至纸楼下,由执事向死者交代归宗路线,并让一只羊为他带路,让死者回到祖先的坟地,后将羊身上的毛拨开,浇入凉水,羊受感后全身发抖,抖落身上的水,谓之“领了”,然后将羊宰杀。
  入殓:出殡前将寿房揩拭干净,抬至尸体旁。讲究的人生前就有交代,寿房内用薄布粘贴一层,用锯末填装数个布袋,分别置于身体左右,以免起棺入葬时尸体歪斜。尸体入殡后,生前所穿衣服,所用实物连同陪葬品一起搁置一旁。让来客瞻仰遗容后,虚盖棺盖。
  出殡:出殡前孝子先请舅父“验钉”,既摆摆舅父的威严,对死者的子、孙、媳数落几句,以警示对活着的老人要孝敬。后将棺材抬出,长子抬头,次子抬脚,孙子用孝幛打纤,亲朋好友帮手,姑娘、媳妇随哭,道士继续吹打,送至坟地。出殡时要一路撒纸钱,路过谁家街门,谁家就在门前放火一堆避邪。
  所有带去的花圈、金银斗、童男女一起焚烧,并在火中添上酒肉等以祀之。掩埋后,所到亲朋、邻居跪拜,并撕烧一缕孝巾表示已除孝。叩首后原路返回,从门前放好的火堆跳过,净手。
  旧时出殡要请“阴阳”算日子、时辰,有3天、5天,也有7天、9天,现在一般3天即可送葬。出殡之日可谓仪式隆重、程序繁杂。主人要先席酒招待,然后道士念经,礼忏祈祷,超度亡灵。斋爷点主、念祭文,孝子贤孙跪拜后方可起灵。出殡时宾客分两列两旁,孝子引魂,东家(帮忙的人)将门口挂着的“六棱”(纸楼)放下。待灵柩抬出后,将屋内、院内垃圾扫出,连同死者用过的废弃衣物,同“六棱”一起焚烧,意为“带去”。若坟地较远,车运灵柩于墓地;若较近,则由青壮年架扛抬送。
  棺柩下葬后,把随葬的“饮食罐”“长明灯”放好,由东家将事先带去的遮布打开,遮去亮光,启开棺盖,让亲友们最后瞻仰遗容,方可盖棺。这时孝子贤孙排跪一行,舅父手执重物两手敲击,将棺盖钉紧。孝子用手将土撒向墓坑,再由请的东家用铁锨填土,最后堆起坟丘。将带去的花圈、明器、冥钱一起焚烧。
  担任过干部、公职人员的人死后,身前所在单位或村级组织为之举行追悼会,子女亲友戴黑纱白花,单位送花圈,并由领导致悼词以寄托哀思。从葬后第二天开始,先在门前烧纸,每日渐远,到第七天时烧到坟上,谓之“烧纸”。
  殡葬风俗。葬法:本地居民自古实行木棺土葬,用棺材或其他葬具盛尸,掘土为墓,埋尸其中。古时“墓而不坟”,只有墓穴,不堆放坟丘,后来则堆坟丘为标志,并立墓碑。土葬的墓穴多为长方形土坑,人死后,家人请人在坟地挖墓穴,本地民间称“打穴”。显然,土葬与定居农业中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关。本地土葬坟地选择在荒滩、地边,占用耕地的问题较为严重。除了土葬外,还有火葬。即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旧时,张掖火葬多见于孕妇、生怪胎、未成年女子、死于瘟疫者。1949年后,为了节约耕地,反对迷信,提倡实行火葬。火葬后的骨灰或撒入河流,或盛于木匣。现多陈列于殡仪馆中,以供亲人凭吊。现在,政府倡导文明生态现代殡葬,在倡导火葬的同时,尊重民间土葬习俗,设立公墓区,集中在公墓区土葬。
  葬式:民间一般葬式是死者头向西南,脚向东北,以仰面朝上为最佳。俗云“头枕祁连山,脚踏合黎山”。亦寓西游仙境、得道升天之希冀。头边置灯照明,脚边置罐备饭。
  葬制:本地大都是单葬,也有后者葬时将其夫或妻的墓穴掘开,男左女右,并置棺椁。“生则异室,死则同穴”,有些夫妻虽生时异室居住,死后却同穴而葬。本地最传统的墓地形制是家族墓地,即家族所有的成员死后共用一块墓地。它是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墓地被占,祖坟被盗,是家族最大的耻辱。家中按男性排列墓次,相同辈分的死者坟墓排成一列。墓地选在树木葱茏,阡陌纵横的地方。最好是背靠青山,面对田畴,前有“青龙”,后有“白虎”。
  葬具:葬具是指装盛死者遗体或遗骨(骨灰)的器具,如棺材、骨灰盒等。旧时贫穷人家死后只能用苇席、草帘、树枝、树皮等将尸体裹起来掩埋。木质棺椁是张掖正统的葬具。一般人家多用棺,富裕人家则棺椁并用。最初的棺椁不加彩画,后来则棺外要画图、油漆,棺内装裱。画棺很有讲究,男画翅虎、飞龙。飞龙也很讲究,若官高位显,飞龙的爪舒展,若一般贫民,飞龙屈爪。女画锦鸡、锦凤。头枕首字,脚蹬莲花。棺木用材也很讲究,一般的有松、柏,等次高的有杉、樟等。棺木的形制为一头高而大,一头低而小,棺盖与两侧棺箱向外弓出,有一定的弧度。
  丧葬文书。丧葬文书与其他礼俗用文相比,其用辞、格式十分特别,在张掖丧俗中包括丧联、挽联、悼词、祭文、讣告、碑文等。
  丧联:丧联的内容与死者的身份性别有相当大的关系。单从各个屋门对联就能看出端倪。送殡曰、头七日、五七日、百日、周年所写丧联内容也各不相同。如送殡曰丧联:
  万里云天归落日,一门两泪洒麻衣;永志哀思。
  日落西山常见面,永流东海不回头;慈竹风寒。
  守孝不知红日出,恩情忘断白云飞;梦赴黄泉。
  万里云空鹤自飞,三更月冷鹃优泣;和德常昭。
  挽联:葬礼上常见的文书形式还有挽联,用以缅怀、哀悼。由于受道教的影响,挽联中常用道家所尚之辞表达,比如女性写“瑶池赴会”,男性写“驾鹤西游”等词语,意其“得道成仙”。
  悼词。一般是概括死者生平、赞扬死者品行,叙戚谊关系,表哀痛之情。
  祭文:则寄托了子女、亲友、街坊、邻里对死者的怀念。
  如旧时孝子、儿媳所致祭母的祭文内容是:
  慈母享高寿 儿女沾荣光 盼母活百岁 今日寿房眠 儿女洒血泪 吉日礼殡葬 未报养育德 难酬育恩典 青松调谢早 清儒鸿题点 诵经又超荐 为母增荣光 慈值迁灵柩 发挽赴坟茔 告别母体荣 离愁恨千年 堂前献三馔 哀章叙衷肠 祝母合上眼 窀梦长安眠 慈母祭如在 来格而来显
  旧时贤孙所祭祖母祭文内容是:
  世间有祖母 无不爱孙兰 人生有祖母 生活比蜜甜 祖母生前日 亲孙如掌珠
  关怀孙温饱 伴随不离散 孙儿盼祖母 百岁常依恋 承欢绕膝下 祖母笑满脸 不料天不恤 英魂赴天堂 断我祖母爱 彻夜难成眠 梦寐见音容 醒时成空想 祖母恩厚爱 报答已无望 茫茫黄泉路 从此幽异乡 孙恨人生短 祖享九十年 今封三日迁 堂前热泪淌 洒泪奠酒浆 孙兰表恩愿 报恩又报德 诚心献一片 祖魂若不寐 来格宜蒸享
  旧时亲谊护族、左邻右舍所致祭文内容是:
  孺人有德行 美名千家颂 亲邻蒙厚爱 情宜肺腑存 一世高寿享 半生名节贞 高风传后世 精神昭乡邻 四世又同堂 养子俱名扬 贤孙有数双 个个有才干 不幸寿正寝 音容宛在享 今日别遗体 堂前哀悼念 敬俱菲薄仪 略表寸心肠 灵柩将起驾 送魂等云端 自此千秋别 灵魂赴瑶天 奠酒又奠馔 诔文述衷肠 祭之俨然在 赖格而来尝
  喜庆习俗 甘州区域内喜庆习俗除婚庆外,一般指:小孩洗三、满月,青少年12周岁时留头、学生考学,老人留胡子、过寿、贺户乔迁。
  洗三。洗三是人生的第一次洗礼。新生儿诞生的第三天,家人用艾草煮水,凉至适温,请接生婆给婴儿从头到脚擦洗一遍,为的是杀菌消毒、驱邪避疾。洗完后,主人送给接生婆面桃一副(16个),另加红布一尺五寸,以示谢意。接生婆将16个面桃再垒成一个桃形,将顶端两个留下,叫“奶桃”,让产妇吃了“添奶”。后改为送礼盒。“洗三”之日,亲朋邻里都携礼前来道喜,也叫“添奶”。外婆家备红糖、大枣、芝麻、杏仁等补品,供产妇调养,还要备好小孩的衣裤等,以示祝贺。现在,一般生孩子都在医院由医生接生,洗三也由医院医生进行,主要是加药水给小孩擦洗。通常只有近亲来贺。
  满月。小孩诞生后的第二个礼仪是“满月礼”。男婴儿出生满29天为一月,女婴儿满30天为一月。满月时,亲朋邻里携贺礼前往祝贺。主人家备宴款待。“满月礼”上,最主要的是“剃头”,也叫“剃胎毛子”。旧时一般请孩子的爷爷来进行。即使自家爷爷不在,也要从街坊邻里请年长者来进行。现在把理发师请到家里或到理发店内剃头发,剃发后用红纸包上加数倍的工钱给理发师。婴儿满月剃胎发后,即可搬入外婆家中小住,叫“挪窝窝”。这要依据婴儿身体状况而定,一般大多数人在婴儿一百天后挪窝。
  留头。民间认为,孩子12岁之前,魂魄不全,容易受惊吓或生病。满12岁,刚好“地支一轮”,孩子魂魄长全,能够独立应付突厄邪祟。留头也叫“赎身”,孩子的父母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有杀羊者,也有宰鸡鸭者等。如果杀羊,要在羊身上洒水,羊一抖水为之灵验即可。杀死羊后,煮熟分给宴席间的客人食用。
  留须。男子留须盛行于清代,人们把美髯视为年高德勋的一个象征。一般在40岁后留须。留须时,要据年龄属相,择吉日焚香祭祖,请人剃头修面,然后置备酒席,邀亲友同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须已不再特别注重。由于新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很多老人也不再留须,即使有极少数老人留须也多不因此而宴请。
  贺木。甘州区人把棺材叫“寿房”。民间习俗是老人若体弱多病,子女趁早择吉日为老人做好寿房,以防不测。寿房多用松、柏木做成,俗称“松抱柏”。寿房做成之日,孝子宴请宾客为老人庆贺,叫贺木。贺木后将寿房抬到家中不住人的房间放置,待老人去世后请画匠彩绘龙凤图案。也有的做成、绘好,用红纸盖贴住画面,放置于阴凉干燥处。民间俗信,贺木寓为老人冲喜延寿。
  过寿。小孩子和青壮年人,生日时和家人朋友聚餐叫过生日,而不能称之为“过寿”。人过半百开始,过生日就可称为“过寿”。子女给老人过寿,一般是六十大寿、七十“高”寿、八十八又称为“米”寿,一百〇八称为“茶”寿等。过寿比较讲究,要蒸象征长寿的寿桃,点寿蜡,吃寿糕,亲朋好友、平辈、晚辈、儿孙都要向寿星示礼。平辈握手,子孙行鞠躬礼祝贺。主人要做一根面条盘一碗的寿面让过寿人吃,主人设寿宴招待宾客。宾客贺寿礼,过去为寿桃、寿糕、寿联、寿画,现在以礼币为主。姑娘要给父母购置衣帽鞋袜等。
  禁忌习俗 春节禁忌。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最隆重的。因此,节日的内容、节日的征兆和禁忌受到特别关注,历代相沿而构成民间俗信。民间俗信从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为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这一日天气的好坏,征兆着全年此种家畜能否繁衍无灾、人能否吉祥顺利、谷物能否丰收。特别是人日,如果天气晴朗,则这一年出生的小孩可以顺利健康成长,而大人则顺心遂愿。但如果天阴晦暗,则“今年人日日无光,瘦骨怯寒懒下床”。俗信人日最为重要,人们用丝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窗棂上,以表示“人入新年、形象更新”。也有用金、银、玉等制成人形头饰馈赠。人日有禁放鞭炮的习俗。
  正月初一至初五,民间又称五朝日。这五天里,各祭其祖。到初五日,村庄开始闹社火,谓之“打五穷”。相传穷神初五日降临,走到谁家谁家一年受穷;走到哪个村庄,哪个村庄就要一年饥荒。因此,用摆旌、擂鼓、击彩的方法驱赶穷神。
  一年的吉祥始自春节,所以在民间形成了不少的禁忌:过年期间不打骂小孩,以图祥和;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屋子,怕把财气扫出;初一至初三不能动针线,否则生的小孩瞎眼;不动剪刀,否则小孩豁嘴;过年期间不能打碎东西,否则会破财,但如果客人不慎打破东西,则戏为“碎碎(岁岁)平安”,等等。
  生育禁忌。男人不进产房,怕产妇的血光腥气冲了自己的官气、财气。孕妇被称“双身人”“四眼人”,忌参加婚礼、丧礼、祭祀活动,否则被视为不吉利。忌跨小孩子的头顶,否则认为小孩长不高。小孩子忌骑狗,否则会认为经常烂裤裆。忌从远路来的人进产房。产妇产后不过三月,不能走亲串友,怕冲了人家的财门。小孩夭折,说“糟掉了”,忌说“死了”。有时小孩不小心摔了跤,或从高处掉下来,母亲就会在摔跤或掉下去的地方洒些水,然后捋着孩子的耳朵,喊他的名字,叫“叫魂”。孩子在外面睡着了,回家一定要叫醒。
  婚姻禁忌。忌生肖相克,认为“白马喂青牛”“鸡狗不到头”“两虎相斗”等。女忌属羊,认为命薄克夫。婚姻日忌择单日,认为好事成双,单日则不吉利,婚嫁礼品忌送单数,认为不吉利。忌甲子年结婚,认为是寡妇年,结婚要死丈夫。新房内忌带有鸟图案和形象的器物,认为婚后夫妻要吵架。新婚之日忌路遇婚车,认为“喜冲喜”,此时双方交换手帕以避邪。女子出嫁时忌姑娶姨送,“姑不娶、姨不送,姑娘娶了光害病”。
  新婚之日忌丧偶者进入新房,认为是半边人,不吉利。闹洞房时新娘、新郎发恼,认为婚后常发火。婚宴上忌打碎器皿,认为婚姻宜破,不长久。娶亲时忌中途停车,认为夫妻会中途分手。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强,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生相克之说,一事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民间有订婚男方所去的人数要双不要单;订婚时所携带的礼品要双不要单,男女双方交换信物要双不要单;订婚时所买给女方的衣物要双不要单。
  寿辰禁忌。张掖民间49岁不说49,而说50,59岁说60等,因为“9”与“走”谐音,“4”与“死”谐音,“5”与“吾”谐音,“人走了”有时特指人已去世。
  张掖民间俗言,本命年是厄年,要穿红衣服、系红腰带驱邪。
  在老人寿宴上,不论男女老幼,一律禁说“死”“杀”“走”“离”“完了”“没了”等与长寿意相冲的字眼。
  出行禁忌。人们的出行禁忌很多,其中有的属迷信,有的却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具有科学、积极意义的有:忌空腹出远门,忌破衣出远门,忌病危出远门,忌空手去人家做客,蓬头垢面出门,忌妇女单身出远门。有的禁忌明显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如:忌在路上捡手帕、冥钱,认为会烧手、断肢、丢魂;忌夜走坟地;忌出行遇见妇女便溺;忌从女子衣裤下穿行;忌姑娘头顶筐、盆之类;忌鸟粪落在身上,认为不吉利等。
  丧葬禁忌。禁忌:忌在外恶死,包括溺死、吊死、雷殛、遭杀、病死等。忌把在外恶死者抬回家里,一般应放在门外,等候入殓。忌把恶死者葬入祖坟,应葬在坟圈子之外。忌说棺材,要称“寿房”或“老房子”。
  埋葬:年轻女子死后,忌埋入祖坟,应火烧之。孕妇死后忌土葬,应火葬。孝子在治丧后百日内不许剪发、剃头,不许参加宴会和从事娱乐活动。忌因危害社会被官方处以极刑的人进入祖坟享受奉祀。忌戴孝进入别人家门,否则会认为给人家带来不吉利。
  衣物:给死者穿衣,讲究贴身穿一身接近肤色的衣服。其他衣裤鞋帽都得齐全。忌给死者穿带毛的衣物,否则死后会变成长毛的动物,因此,不给死者穿戴毛料衣物。寿衣也是用软绸子做成,因为“绸”与“稠”谐音,意来世香火旺盛,而忌用“缎子”,因为“缎”与“断”谐音。
  避重丧。若人死在当月初一,不能在三天后掩埋,第三天正好初三,三日丧事意为“重丧”,还要死人。而必须过五日才能埋。若遇夏天,尸体难以保存,就只能三天掩埋。掩埋前道士要为这家“避重丧”,若死男性,就做一女纸人同埋;若死女性,就做一男纸人同埋。意为有人去陪,家中不会再死人。
  五七斋:民间丧葬活动中,还有一种习俗,即在人死后,以七天为一忌日,由死者的亲人做斋,为死者追福。到五七三十五天为止。一般在民间,一七俗称“头七”,即人死后的第七天,死者亲属要置办饭菜、酒肉,还要请道士念经超度,亲朋、邻里前来祭奠,在死者坟头焚烧纸钱,泼洒饭菜后,回到家中净手,再宴请来客。
  五七:就更为隆重了,一般是参加过葬礼的远近亲朋都来祭奠,主人家按来客的多少置办酒席,这就要显示主人家的铺张,若谁家过于简单,世人会笑话对其父或母不孝。因此,为了从表面显示孝顺,只能佯装豪华,其实给平民百姓造成很大负担。
  上新坟:亲友亡故的第一个春节,逝者的亲友要在春节时,带用梅红、黄、绿、白等彩纸剜剪民间所谓的羊肚状的“羊肚子”和礼物,到逝者家中为去世的亲友上坟,叫“上新坟”,逝者子女家人把亲友带来的“羊肚子”插到逝者的坟上或焚烧。一来亲友新亡前往悼念祭祀,二来去看慰去世亲友的家人。本地民间习俗是,一般在正月初四上新坟。
  周年:亡者满周年之日前,其儿子相聚商议周年祭事,确定来人数量及宴请范围,准备酒肉、纸币,同时请道士。周年当天,家人、众亲友携带各种祭品、纸币,道士们一路吹吹打打,一起到坟上去祭奠。如果家人在亡者葬后一年中梦见过亡者饮食清淡,衣着褴褛,则专做丰盛饭菜,剪纸衣一叠一并带至焚烧供奉,使亡人“有所衣食”。道士在坟上则诵经为亡人超度。完后全体回来入席,主人以酒宴盛情招待。
  待客习俗 中华民族是个重礼好客的民族。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在甘州,尊老爱幼、待人接物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沿袭至今,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真挚的交往。
  尊老。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最基本的人伦之礼。晚辈们常怀感恩之情。做儿女的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尽量在物质和精神上予以报答。在生活细节上给予体贴关心。及时嘘寒问暖、祝安侍奉,添衣备药、贺寿报喜;热忱帮父母做点家务及办理有关事情,使父母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安度晚年。在平时,听到长辈呼叫时,都要立即站起来答应。用餐时,教育晚辈必须尊重长辈,让长辈坐在正上方,待老人动筷后晚辈方可吃。晚辈路遇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每当过节时,尊老敬长的优良作风体现在细微之中。节日期间制作的精美食品首先要送请长辈品尝,并且携带礼物去看望父母及长者。在甘州民间,每当春节初一那天,都由年长者带领晚辈们去给长辈拜年或由晚辈结伴而行,来到长辈家里拜年。拜年时长辈坐在大堂的正上方,参拜者跪地磕头,祝愿老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命百岁。
  爱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般都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多与孩子沟通,做到有礼有节。对子女既民主亲切,又注意身份距离;既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不随意翻阅子女的日记、信件。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维护孩子人格自尊,讲究教育方法。对孩子也不能主观武断,强人所难。平时注重孩子自身素质的锻炼,教育其成为有高尚品格的人。
  远亲。亲戚之间是自然存在的一种宝贵缘分,是家庭之间有着血缘关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再忙,也忘不了感情的沟通。亲戚关系需要走动沟通才能巩固。在平时,亲戚家有喜当贺,有难当帮,尤其是婚丧场合,都必须要到场致贺或凭吊;万一实在不能亲临也要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予以致意、解释并表示人情礼仪。逢年过节都要走亲访戚,相互拜访。在甘州民间,每当春节或是中秋节等大型的节日期间,各家都要带上自己制作的精美食品,拜谒亲戚,慰问祝福。
  近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最可贵的。在甘州,邻居家的事情就是自家的事,只要是邻居打声招呼,一般都是全家出动去帮助,直到把事情解决的干净利落。逢年过节邻居们都要相互赠送自家制作的食品,看望邻居家的长者。见面点头笑,相逢问个好;严于律己,注意细节;宽以待人,学会礼让;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成为一种新风尚。
  待客。家里有客临门,认为是家里的喜事,都是热情相待。客人进门时,主人须等客人全体坐下后,才能坐下。并热情招待每一位来客,是男客人,要给其敬烟,如果客人不吸烟,就沏上上等的茶水;如果是女客人,对于吸烟者要敬烟,对于不吸烟者,要沏茶或是端出水果。给客人点烟都要有一定的技巧,几个人同时点烟,年轻的应给年长的先点,男子要给女子点,主人要给客人点,一支火柴点两支烟就得熄掉,若用打火机,点完两次后应熄灭一下,切忌连点三次。中途自己有急事须暂时外出,或听电话等需要离开一会儿,应跟客人打招呼,不可以让客人干坐。正与客人交谈,又有其他客人来访,与早来的客人互不相识,主人应替双方介绍。对客人要一视同仁。
  客人告辞时,主人应先挽留,再让客人走。客人走时,可以让他自己开门,主人开门的话似乎在下逐客令,当然这只是指在家里,在饭店等公共场所和正式的聚会上,是不应该让客人开门的。送客送到门外,住楼房的应将稀宾、长辈送下楼或院外,握手说声“再会”,目送客人离去。有女子单身一人来做客的,主人都要委托客人或自己的家属护送她回家。甘州民间有句俗语:“有火(指灶)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因此友好的待客是古甘州的又一优良传统。
  交往。庆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结婚、生子、乔迁、上大学等,生活中喜事多多。每当亲朋好友喜庆之日时,正是亲友聚会、培育情感、增进友谊的良机,给予祝贺以锦上添花。
  收到请柬后,应及时回复是否参加庆典,以便主人安排席位。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亲朋好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邀参加各种喜庆典礼者都要酌情准备好礼金、礼品。
  赴宴前应修整仪容及服饰,并十分注意仪表形象,男宾着装要整洁、庄重,女宾着装可艳丽些,但不失端庄,力求整洁、大方、得体。赴宴要准时,浪费他人时间,极为失礼。
  宴会敬酒一般是根据身份自高而低逐个敬酒,由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先回敬主人,再敬其他人。晚辈或男士不可贸然提议为长辈或女士干杯。碰杯时,杯沿应低于长辈、领导和女士的酒杯,以示尊重。
  得到亲友的帮助,无论事情大小,帮助不管多少,都要给予真诚的致谢。向人致谢要及时,方式可多样,如直接口头致谢、书面致谢、由他人转达谢意等。
  庙会、祭典活动 张掖庙会分布在一年四季,每年从正月初九“上元会”祭祀祝告玉皇大帝起始,直到岁末十一月十九的“先天会”拜谢玉帝止,月月都有庙会,有的月份中还有多次庙会。古代庙会上,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祭拜各路神明,求神保佑地方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利用庙会场合进行商业交易,各种土特产品、风味小吃蜂拥而来。在庙会上,更为隆重热闹的还是戏剧文化活动,凡是较大的庙会,都要请戏班前来唱戏,例如三月清明的“城隍庙会”、七月的“王母宫庙会”“马神庙会”“财神庙会”,就有僧、道、大戏班、小戏班同时演出,场面极其热闹。
  20世纪60年代,许多寺庙被毁,庙会活动也随之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张掖四乡的一些寺庙又逐渐恢复,如东山寺、灵隐寺、西武当庙、北武当庙都由群众自发集资重新兴建起来,庙会也因寺庙的修复而重现昔日的盛况。1990年春节,张掖市文化部门在大佛寺举办“张掖建郡2100周年文化庙会”。从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七,大佛寺内组织规模盛大的戏剧演出、歌舞比赛、书画展览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及商贸活动,每天吸引数万群众前来观光。此后,以大佛寺为中心,甘州区利用传统节日多次举办有文化特色的庙会活动,使传统的文化庙会焕发新的光彩。
  佛教庙会
  正月初一(以下均为农历)。弥勒菩萨诞辰,普门寺、法幢寺、广庆寺庙会。
  二月十五。观音菩萨诞辰,东观音堂、西观音堂庙会。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普门寺、法幢寺、大佛寺庙会。
  六月六。水陆会,茅庵、达摩庵庙会。
  七月十五。盂兰会,普门寺、法幢寺庙会。
  七月三十。地藏菩萨诞辰,地藏寺斋会。
  九月三十。药师琉璃广佛诞辰,普门寺、法幢寺庙会。
  十月初八。释迦牟尼成佛日,普门寺、法幢寺、大佛寺庙会。
  十一月十七。弥陀会,各佛寺均举行大型庙会。
  道教庙会
  正月初一至初三(以下均为农历)。诸神下降,道教各庙庙会。
  正月初八。北斗下降,北斗宫庙会。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玉皇庙庙会。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赐福诞辰,三官庙庙会。
  二月二。土地诞辰,土地祠庙会。
  二月十五。老子诞辰,道德观庙会。
  三月三。北极师祖诞辰,北关祖师庙、北武当庙会。
  三月十五。九天玄女诞辰,道德观、城隍庙、玉皇庙庙会。
  三月二十八。三霄诞辰,玉皇庙、城隍庙及道教各庙观都有庙会。
  四月初八。平天仙姑诞辰,奶奶庙庙会。
  五月初五。五方五瘟诞辰,城隍庙、二郎庙庙会。
  五月初五。奶奶庙会、西武当庙会。
  五月十三。关圣会,关帝庙庙会。
  五月十八。张天师诞辰,东山寺庙会。
  六月六。水陆会,老寺庙庙会。
  六月十三。马祖诞辰,文庙庙会。
  七月初七。魁星诞辰,文庙庙会。
  七月十五。三元地官赦罪,三官庙庙会。
  七月十八。王母诞辰,王母官庙会。
  七月二十三。财神诞辰,以财神楼为主,道教各庙观均有庙会。
  八月十八。太上老君诞辰,道德观庙会。
  八月二十六。丘祖诞辰,福德庵、三丰庵、道德庵庙会。
  九月初九。重阳祖师诞辰,城隍庙庙会。
  十月初一。橙黄寒衣会,城隍庙庙会。
  十月十五。三元水官解厄,三官庙庙会。
  十一月十一。救苦天尊诞辰,城隍庙、玉皇庙庙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风俗内容有所改变,从以祭祀神佛为主慢慢演变为以物质交流、文化活动为主,一般在秋收后举行。
  第三节 饮食习俗
  甘州饮食以面食、米饭、肉食、蔬菜为主。家常面食主要有:香头子、拉条子、揪片子、鸡肠子、搓鱼子、小饭、臊面、炮仗子、灰碱面、炸酱面、拉面、包子、饺子等;其他面食有:挂面、酿皮子、蒸饼子、糊粕、粉皮面筋等;干粮面食和油炸面食主要有:馒头、刀把子、花卷、大馍馍、烙饼、锅盔、煎饼、烧壳子、面疙瘩、油饼子、油馃子、油棒子(麻花)、油糕等。米饭吃法主要有:稀饭(米汤)、煮米饭、焖米饭、蒸年糕、包粽子、八宝饭。肉食品种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兔肉,兼吃鱼、鸭、驴肉等,就一种肉而言又有多种吃法,本土传统的肉食吃法主要有:白水肉、红绕猪肉、卤猪肉、酱牛肉、鸡肉焖卷子、黄焖肉及各种肉类菜肴。日常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洋芋、萝卜(俗称“老三样”)、包包菜、甘蓝、韭菜、小白菜、豆角、辣椒、甜椒、茄子、西红柿、葫芦、芹菜、胡萝卜、黄瓜、蒜薹、韭薹、洋葱、芫荽、大葱、大蒜等。蔬菜的吃法主要有:凉拌、素炒、荤炒、泡菜、腌菜、包包子、包饺子。
  家常面食类 香头子。是本地人家最常吃的面食,将面粉用温盐水和成面团,反复按揉后,扣上器皿饧一会,擀成2—3毫米厚的面张,擀面时要边擀边撒干面粉,折叠切成宽3—4厘米的长方形面块,再切成面条,即为香头子,民间也叫“板刀面”,下锅煮熟捞出控水配以菜肴、醋、油辣子吃食。
  拉条子(鸡肠子、拉面)。是本地人冬春季最常吃的面食,用加盐的温水和面,反复用力揉按,待面变软时,揪团搓成圆条或擀成圆饼,抹上清油,一层一层码在器皿内焐焖,民间叫“饧面”。下锅时,将饧好的圆条面拉长拉细叫圆拉条,用手挤压后再拉的叫扁拉条,面为圆饼的用刀切成条再拉。鸡肠子做法与拉条子基本一样,只是下锅时,鸡肠子是用两手掌对搓圆面条,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比起拉条子更筋道润滑。拉条子、鸡肠子下锅煮熟后配以菜肴、醋、油辣子吃食。
  揪片子(炮仗子)。做面的过程、方式与拉条子“饧面”一样,下锅时,将饧好的圆面条用手掌压扁拉薄,用手揪成面片子,煮熟捞出配以菜肴吃食为干面,民间吃揪片子多为汤面,在汤里调肉、菜、豆腐等佐料,为汤揪片子,也叫烩面。炮仗子做法与揪片子做法基本一样,只是直接将饧好的圆面条拉细,家常做法是用手揪成3—4厘米长的面段下锅煮熟,餐馆里将面条拉开摆放整齐用刀切段,叫炮仗子,捞出控水配以菜肴、醋、油辣子吃食。
  搓鱼子。将面粉用温盐水和成面团,反复按揉后,擀成0.5厘米厚的面张子,切成四楞面条,左手拿面条子,右手在面板上将面条搓成一寸长、两头尖、中间稍鼓的面鱼,叫搓鱼子,捞出控水配以各种菜肴、醋、蒜泥吃食。
  小饭。将面团擀成一铜钱厚的面片,切成小方块,下入牛羊肉原汤,调肉片(肉丁)、粉皮、豆腐、煮熟的红豆、佐料、绿菜等即成。小饭是张掖的地方特色面食,以上多为餐馆做法。本地农家平时做时多数不用肉汤,只在面汤里调入炒好的荤菜、肉丁或下面前水中煮洋芋、萝卜,再配以绿菜。
  灰碱面。将上好的面粉用盐水加灰碱和好(旧时人们用灰草烧成的灰碱,现在多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碱),反复揉搓后,擀成薄薄的面皮,撒上干面粉,折成三指宽的一叠,用刀细细切过,轻轻抖散,松松地拧成一绞,摆放整齐。下锅煮熟捞进凉水中浸过,控水后配以凉菜、炒菜、醋、蒜泥或油辣子吃食。灰碱面是本地农户待客的上食,也是判断新媳妇“茶饭”手艺的标准。新媳妇的“试刀面”即指灰碱面。
  臊面(寿面)。臊面面条做法和灰碱面做法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和面不加灰碱。臊面为面与汤分做,臊面汤以肉汤为原汤,配胡椒等各种调味品、豆腐和淀粉勾芡,汤黏稠,捞面浇汤,佐以肉片、葱花、香菜末、油炸豆腐干。以上多为臊面餐馆的做法,面条为压面机压制。本地家常臊面做法是:面为手工擀切,将肉菜切丁、调入调料一次勾汤。农家过婚丧事时本家户族、街坊邻居帮忙人员较多,东家用压面机压面多做臊面招待。臊面、小笼包子、兰州牛肉面是张掖市面上传统的“三大”早点。老人过寿时,家人精心做一碗臊面或浇汤的灰碱面,称为“长寿面”,由子女进献老人食用,意寓祝愿老人长寿。
  炸酱面。面与酱分做。面为香头子、拉条子、搓鱼子、炮杖子、长面(手工擀切或压面机压制)。炸酱的做法是:将肉和菜切成小丁,佐以调料,炒至半熟,加少量水煮熟,调绿菜,即成炸酱。面捞出后浇上炸酱食用。
  包子(饺子)。菜和肉切成小丁,佐以调料生拌或炒至半熟拌匀,即成馅子,馅子可以用多种菜肉和鸡蛋拌制。包子用揉好的发酵面擀成手掌大圆面饼,将馅子包入面饼打褶封口,上笼蒸熟,为圆形。饺子用饧面团子擀或捏成小圆面饼,将馅子放入面饼打褶封口,下锅煮熟或上笼蒸熟,可以包成扁形或圆形的。包子、饺子是本地人较常吃的饭食,特别是饺子也是待客和节日的上食,在除夕夜家家都包食饺子,称之为“团圆饭”,饺子也叫“天下通食”。
  其他面食中本地农家有秋收后晾晒粉皮面筋、做挂面的传统,到现在很少自家做了,粉皮面筋、挂面、酿皮子、糊粕、蒸饼子在城乡市面都有专门的餐馆、小吃摊点做售,作为尝新小吃,人们一般到餐馆和小吃摊买食。
  干粮面食类油馃子。是本地人家过年必做的油炸食品。本地一般的做法是用红糖水和发面和未发酵的死面焐揉后各擀成面张,叠在一起,为了使油馃子酥脆香甜,还在面中掺入干油面、鸡蛋、牛奶、花椒水等,卷成圆卷切成圆筒状或直接切成长方块,翻卷、夹制成蝴蝶形、梅花形、翻花形等,经过整形放入油锅炸黄即可。炸熟后的油馃子发面层呈红色、死面层呈黄色,红黄相间、各式各样,过年时本地人家接待来客的传统就是先倒一杯年茶,然后端一盘油馃子。油馃子也是农家的一种自制零食,过年时炸的较多盛在器皿内,待春节后春耕期间,农忙回家后当零食充饥。
  锅盔。本地农家在中秋节做锅盔,其中要精心做一个画上月亮、猴子等图案的大锅盔,在中秋节夜晚献月亮,为此,农家锅盔就是最初的“月饼”。锅盔的做法是将发面兑、饧、揉好后,擀成二指厚的面张,上下各一张叠起,扣圆形器皿裁刻出圆形面饼,下层面张比上层的略大,在上层面张上画图案或将面饼裁刻成老虎、狮子等形状。为使锅盔酥脆香甜、色彩绚丽,还在面内掺入鸡蛋、牛奶,或卷入香豆面、红曲、姜黄面饼做好后,放在“铁鏊子”中用火烤。鏊子架在木柴火上,鏊盖中常是烧好的木炭,使面饼上下受热,等鏊盖周围白气散尽,起盖出锅。中秋节做锅盔时,一般左邻右舍在其中一家架起鏊子,妇女凑在一起烤锅盔,可备农忙秋收半个月食用的干粮。
  烙饼。本地农家日常做食的干粮。将兑好碱、揉好的发面擀成圆饼,或把面擀成面张卷成圆筒切成柱状,用两手将切面压平再擀成圆饼,放入平底锅内温火烤熟,把面直接擀成圆饼做的烙饼农家叫“干粮子”,第二种做法做出来的烙饼叫“千层饼”,民间也叫“转圈子”。
  花卷(馒头)。也是本地农家日常做食的干粮。花卷的做法是把面擀成面张卷成圆筒切成柱状,用两手将切面翻成花状,上笼蒸熟。馒头的做法是将拳头大的发面团反复揣揉成圆形,上笼蒸熟,还有一种做法是把面搓揉成圆柱形,用刀切段上笼,民间又叫“刀把子”。
  大馍馍。制作方法与蒸馒头相同,只是多加酵面,使面发酵更充分,面团比一般馒头大,然后把用面或杏仁、瓜子做的桃、花、叶、鸟之类的饰物按在面团上边和四周,涂以食用颜色,蒸熟出笼便成,是长辈亲属死后的供品。
  当地民间在春节等节日,蒸做“面桃儿”(做法同馒头,只是用手将面团搓揉成尖嘴状,把尖嘴劈开,顶部涂颜料)祭祖敬神;在惊蛰炸食面疙瘩(面用温水搅成糊状,用筷勺捞入油锅炸黄即成,本地农家还包入红枣炸成枣儿面疙瘩);在春分烫食煎饼(面用温水搅成稀糊状,调入葱末、食盐,舀入加热的平底锅,即刻成薄饼,凝固烙熟即成);在二月二烙食烫面油饼子(面用开水搅拌烫熟,搓揉擀成圆饼,在锅底抹清油,烙熟即成)的传统。炸油饼子、炸油棒子(麻花)也是本地农家遇节日所做食的面食。其他所食干粮和油炸面食在城乡市场上有售,人们多买食。
  米饭类 焖米饭。将大米下锅煮至半熟,捞出控水,在锅底抹清油,再将捞出的米倒入锅内用余火蒸熟,调葱花或干芫荽末,拌后食用,焖出来的米饭米粒个个松散。焖米饭在民间也叫“蒸饭”,吃过米饭还可喝米汤。年轻人喜食焖米饭。现在农家用更简便的方式焖米饭,做法是将米淘净盛在小盆内加适量水,放在锅内加火蒸至水干米熟即成。
  煮米饭。将大米淘净直接下锅,米煮至半熟时,把米汤撇出,米煮熟时用勺子搅拌即成,煮出来的米饭米粒结块为黏稠状,较软和,老年人喜食煮米饭。现在,由于本地农民很少种植谷子,加之市场小米价格高,人们一般不做小米饭,只做小米稀饭。过去本地种谷子时,农家多做食小米饭。在物质生活贫乏时,农家吃米饭在冬春季多以腌菜、油泼辣子配食,夏秋季多配素菜,节日炒肉菜,米饭可为一日三餐。
  米汤(稀饭)。将米淘净下锅,煮成稀饭。用米量比做米饭时少,根据饮食习惯控制米水的比例,以掌握米汤的稀稠。本地农家熬米汤喜欢加洋芋、萝卜。还有一种是在米汤里面加煮大肉、牛肉丁,熬成较稠的米汤,民间叫“臊达子”。小米稀饭一般不加任何辅料、佐料。
  蒸年糕(包粽子)。年糕(本地也称凉糕)、粽子是本地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做法是将米(农家用大米和糯米)淘净,红枣煮至半熟,苇叶洗净,将苇叶排放在用芨芨编制小筐的四周和筐底,把米和红枣一层一层撒入筐中,再将苇叶封口,放入锅内煮沸至熟,出锅后用勺挤压将米枣拌匀,晾冷食用口感更佳。粽子的做法是将苇叶折成勺状,将米和红枣放入包住封口,用马莲草或线绳扎好,放入锅中煮熟晾冷即食。年糕、粽子融入米和红枣的香甜及新鲜苇叶的清香,十分好吃。
  八宝饭。是本地筵席上的一道饭食。将糯米或大米盛在碗内,撒上白糖,再放上葡萄干、红绿樱桃、蕨麻、花生等,上笼蒸熟呈黏稠状,再扣入盘内即成。
  肉食类 白水肉。本地吃猪肉、鸡肉、牛肉、羊肉等都可白水煮食,煮时将肉下入冷水,调入花椒、生姜、草果、大蒜、葱、盐等佐料,熟后捞出或手撕成块或用刀切片,浇、蘸、配盐水、盐末、蒜泥水、生蒜片、辣醋水吃食。民间所叫白水肉指白水猪肉,白水鸡称白斩鸡,白水羊肉称手抓羊肉。
  黄焖肉。黄焖是本地吃羊、牛肉的常用烹饪方法。将肉骨剁块,用清油爆炒,佐以辣椒、调料、葱姜蒜等,以酱油或糖浆上色,加少量水连炒带焖至熟。农家做时,还配以洋芋或萝卜块。吃兔子肉时,多黄焖。
  红烧肉。红烧肉是本地家常吃大肉多喜食的一种肉食。做法与黄焖肉相同,一般配洋芋、萝卜块,是吃米饭多配的肉食。
  卤肉(酱肉)。卤肉的肉品多为猪肉,农家也卤鸡肉。以前卤猪肉有专门的肉摊(店)卤售,现在都在自家卤肉,首先是买各种调料或市场上卖的合成卤料,将卤料和肉一起下锅,加以糖浆调色,用温火煮沸至肉熟烂,捞出晾冷存放做熟肉食,食用时切成片码在盘内。传统的卤子是经多次卤肉,过滤料肉渣封存,下次卤肉时再投料加水熬制叫“投卤”,有的要连续使用多年,民间称卤越老卤制的肉越好,一些名家的卤肉制卤子的料单、工艺为家传。酱肉多指酱牛肉,与卤肉相同。
  鸡肉焖卷子。将鸡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爆炒,放入葱、姜、蒜、红辣椒及各种调料、酱油,炒至鸡肉呈亮黄色,加水焖至八成熟时,将擀好的薄面饼抹上清油卷成圆筒,再切成面卷,码放在鸡肉上,用小火焖蒸至肉、面熟后拌和出锅即食。农家做时,有的还在鸡肉中放入洋芋、宽粉条,叫“大盘鸡”。“来客杀鸡”或煮白水鸡或做鸡肉焖卷子、大盘鸡是本地农家招待来客或家人生日时做的传统美食。
  鱼。乌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民众养鱼历史悠久,养鱼种类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鲳鱼、虹鳟鱼、金鳟鱼等,河水中的野生鱼主要是鮸鱼(俗称)、泥鳅。民间吃鱼主要是清炖、红烧、油炸,一般鲤鱼、草鱼红烧成酸辣鱼,鲫鱼、鲳鱼、虹鳟鱼、金鳟鱼清炖,小鲫鱼油炸。乌江镇是甘州区唯一养殖虹鳟鱼、金鳟鱼的地方。
  菜肴类 甘州民间家常菜肴通常有:凉拌菜、热炒菜、泡菜(腌菜)。
  凉拌菜多以新鲜绿菜为主,择洗干净,下开水锅内焯熟捞出控水切段,佐以盐、醋,或加葱、蒜、辣椒末,调料用熟清油炝熟拌匀。如:凉拌小白菜、凉拌豆角、凉拌芹菜等。黄瓜、萝卜、西红柿等,直接切食或凉拌。在宴席、节日上煮熟冷藏切食的牛肉、大肉为荤凉菜。
  热炒菜分为素炒菜、荤炒菜,素炒菜不放肉,荤炒菜以肉、菜搭配,炒菜佐以盐、醋、酱油、调料,加葱、蒜、辣椒。通常家庭食用的炒菜如:素炒洋芋丝、酸辣白菜、醋熘辣子、素炒葫芦、茄辣子西红柿、西红柿炒鸡蛋、白菜粉条肉、蒜薹木耳肉、红烧洋芋肉。
  民间家庭平时午餐、晚餐做菜1—3个,荤素、热凉搭配。来客或过节时,都会多做几个菜肴招呼来客、丰富节日饮食,遇到节日还有应节食品,如端午节蒸年糕、包粽子。
  饮品 居民生活饮品主要有:酒和茶。旧时一般为散装的白酒(俗称烧酒)、黄酒、南酒,茶多为茯茶(俗称砖茶、“老叶子”),来客时煮鸡蛋茶、油茶、炒面茶、红枣茶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饮品除酒、茶,还有种类繁多的瓶装、罐装的饮料,酒的种类有白酒、黄酒、红酒、葡萄酒,而且都是瓶装且带包装的各类品牌的酒。茶的品种繁多,有茉莉花茶、毛尖、铁观音、龙井茶等,都是在商店购买的袋装茶叶,且按季节饮用红茶、绿茶。商店、超市销售的瓶装、罐装饮料有红茶、绿茶、矿泉水、果蔬饮料、碳酸饮料等。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