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3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旅游
分类号: F592.742
页数: 7
页码: 625-6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州区旅游方面的内容,包含了旅游开发,景点景区和旅游服务。
关键词: 旅游 经济 甘州区

内容

1991年,张掖市旅游局成立。2002年,张掖市旅游局更名为“甘州区旅游局”。2010年,甘州区旅游局行政管理职能整体划入甘州区文化委员会。至2016年,全区培育发展A级景区5家,星级宾馆15家,配套建设各类宾馆300多家,旅行社57家,旅游从业人数达2万多人。“十二五”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1094.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3.23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平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第一节 旅游开发
  20世纪90年代,甘州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起步发展阶段(1991—2000年)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张掖地区开始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同年,地委、行署明确提出了旅游业“一年起步,二年上路,三年求发展,五年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思路,对全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最先对大佛寺、木塔进行了维修保护和建设。张掖市除了对市区内的名胜古迹进行维修保护外,还结合古城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特点,突出“塞上江南”风貌,加强了城市绿化,并有意保护和开拓城郊湿地景观,于1995年和1996年,相继建成甘泉公园童心园、明清一条街、黑河山庄和森林公园等景点。到1996年张掖市有各类景点11处。举办“金张掖马蹄寺旅游观光节”,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张掖市旅游基础市场长足发展。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0年) 进入21世纪,甘州区旅游业步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十五”以来,提出“工业强势,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旅游业作为四大产业之一,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使旅游产业在全区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05年,张掖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以来,贯彻执行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张掖市旅游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张掖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区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的成立兴起成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新亮点。2006年,全国第十届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暨张掖旅游开发研讨会在甘州区召开。到2011年,全区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处,其中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1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家。
  快速发展阶段 2012年3月,甘州区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区上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区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推动,基本建成以大佛寺、山西会馆、明粮仓等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以滨河新区为代表的滨水旅游综合体;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湿地旅游综合体;以平山湖大峡谷为代表的西部民族风情旅游综合体;以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为代表的沙漠体验旅游综合体的“五大”旅游综合体。
  第二节 景点景区
  钟鼓楼 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于此。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洞门上方嵌刻匾额,东“旭升”,西“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因战火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
  张掖大佛寺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卧佛殿、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现有卧佛殿、佛教艺术陈列厅、佛教经籍陈列厅、曼荼罗艺术壁画厅、金塔殿等6个展厅对外开放。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法会、正月十五庙会及其他一些佛事活动,都会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旅游纪念品主要以曼荼罗金箔画、《永乐佛曲》《大唐西域记》仿本、仿佛经扉画为特色。景区已形成大佛寺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活动区及历史文化游览区。
  木塔寺 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城中心广场西侧。由现存木塔和藏经楼(俗名黑楼)组成。木塔初建于北周,隋开皇二年(582年)重建,共15级。后因兵燹损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驻甘州甘肃提督孙思克同高孟筹资对木塔进行重修。1926年,现存木塔重建,是张掖市五行塔之一。塔高32.8米,八面九级,每级八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塔主体为木质结构,外檐系楼阁式建造,塔身内壁为空心砖砌,每层都有门窗、回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横额。全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木斗拱、大梁立柱联结,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浑然一体。藏经楼楼阁五间,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木构栏,与木塔相衬。木塔寺内现为张掖市民俗博物馆。
  明粮仓 地处张掖城东北隅,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都御使刘璋建预备仓于内。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十八年(1763年)、四十一年(1776年),前张掖知县杜萌、王延赞、陶士麟详修增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知县陈澍又在其内添建旧察院。明粮仓总名曰“广储粮”,实为“天下粮仓”。内有廒(拼音:á。)房十二座,清乾隆年间系行都司衙署改建。清光绪年间,由知县喻炎炳重建廒房二十二座,分别命名为:广被、广恒、广泰、广积、广福、广禄、广寿、广丰、广成、广胜、广庆、广增、广多、广兴、广隆、广盈、广益、广满、广德、广顺、广华、广荣等。占地20883.3平方米,可储存粮食776万千克。西面和南面廒房历经沧桑,已被拆除。现存廒房由九座五十四间构成,廒房长161.2米,宽12.3米,建筑面积1982.8平方米。
  山西会馆 位于土塔北侧,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占地近2000平方米,是集山门、戏楼、观戏楼、钟鼓楼、牌坊、厢房、殿堂等为一体的祠堂型会馆建筑群。会馆分前后院落,前院5间山门,宽12米,进深4.2米,屋顶为中间歇山与前后卷棚相结合的勾连搭,青瓦覆顶,雕脊作饰。山门正面为门楼,背面兼做戏台。两侧有砖砌八字墙,顶部为仿木叠涩结构,墙上分别镌刻“忠”“义”二字。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勤会馆 位于张掖二中院内,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民勤县商人建造,1949年前在前院设私立民勤小学。馆舍至今保存完好。会馆正门是有一巨型木牌坊,总面宽11.2米,歇山式顶,两侧为钟鼓楼。木牌坊四柱三门,四柱券口均有石条,雕刻飞龙、仙鹤、麋鹿、海马、麒麟及花卉八幅。
  总兵府 俗称高总兵府,为清代张掖人高孟府第。位于张掖城民主西街,现存两座殿堂及后楼。前堂面宽5间、进深3问,单檐硬山顶;面积稍小于前堂,顶部结构与前堂相同;后楼为四合院式,有主楼、东西配楼组成,上下两层,顶为硬山式,主楼面宽5间、进深3间,东、西配楼宽、深各3间,主楼与配楼之间有天桥相通,四周绕有木构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家大院 位于张掖二中东侧文庙巷32号,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于民国时期重建,原为民国时期张掖爱国商人刘芳宅邸,1986年进行翻修,是张掖典型的旧民居四合院,保存较完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刘家大院墙体内有细圆木作壁齿,内与随梁、檩和地脚枋相连,间以土坯砌筑,屋顶以草泥覆盖,门窗墙体原由槛墙、壁板、窗棂、隔扇构成,在屋顶四角、倒座与厢房、堂屋与厢房连接处,各建有三檩双坡天棚,在倒座北梢间屋顶通柱4根构建木角楼一座,高约3米,南北向双面坡,楼顶起脊挂瓦,东西带月窗,南面开双扇隔扇门,工艺精湛。
  张掖旧民居 张掖城区现存旧民居30多处,主要分布在西大街原甘州区法院办公楼以南居民区、青年东街文庙巷等处,劳动南街、西来寺巷、东街和税亭街也有零散分布,这些民居在2010年11月被甘州区政府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存张掖旧民居中,建设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建筑遗存则以民国时期为主。张掖旧民居布局为北方“四合院”式,内院较狭小,正屋则相对宽敞、高大,用以供奉先祖牌位并依时献祭,谨遵“慎终追远”古训,故有“民德归厚”遗风。普通民居房屋多为一层平房,通常有二进院,中有腰门分隔。张掖旧民居的街门均建有外向“檐廊”目的是为行人或无家可归者提供暂避雨雪或过夜场所,体现了深切的人本情怀。张掖旧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木梁架结构。墙体为泥坯砖填充,白灰饰面,属于就地取材,造价低廉,且防火、保温、隔音效果良好。个别民居也有采用青砖墙体的。民居的柱、梁、屋架和楼梯等全部为木结构,并多采用熏烤方式形成炭保护层,可以历经百余年不腐。街门、腰门、屋顶多做卷棚或硬山两坡顶,有檐柱、金柱,也有做金柱加倒挂金钩的,檐椽、飞椽用斗拱或彩枋撑起,屋顶为木椽铺芦苇秆加草泥抹面。
  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距离张掖市区约56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离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观、峡谷探险、地质科考、民族风情、自驾越野等于一体的复合性旅游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中外知名地质专家和游客誉为“比肩张家界”“媲美科罗拉多大峡谷”、丝绸之路新发现。景区南北宽约7公里,东西长约9公里,总面积7.8万亩。森林面积3.2万亩,分布有26科98种植物,主要树种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等,在不同的自然植被条件下生活着不同的野生动物,鸟类80余种,珍贵动物有甘肃马鹿、岩羊、暗腹雪鸡、鹅喉羚、盘羊等。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公园规划占地61622亩,其中有湿地25995亩,地处张掖城区北郊是一片天然生态园区,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于一体,分布植物有45科124属195种,有常见动物116种。2009年12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是集观光、生态、娱乐、旅游于一体的休闲避暑胜地。
  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 位于张掖城区南15公里处,与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毗邻。规划区东西最宽处约4800米,南北长约11400米,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集游览观光,科考科教、娱乐休闲、民俗文化、户外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公园逐步建设CS实战基地、沙漠越野车探险、驼队探险、牛车体验、滑沙、沙浴、沙地赛车、沙漠滑翔、热气球观光等一系列项目。景区内建设有张掖国际赛车场,赛车场占地5.75万平方米,场内设计建设4公里的双向超级短道赛道,观看台设有3000个座位,赛车场承担每年“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短道赛事。
  二坝湖水库水利风景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碱滩镇二坝村境内,山丹河中游,1958年在二坝水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是距张掖市城区最近、最大的水域。水库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3—0.6公里,水深0.5—6米,总面积2700亩(包括水库、鱼塘、芦苇湿地),其中水域控制面积1400亩,设计库容4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296万立方米,是融防洪、水产养殖、补充地下水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2006年8月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西路军烈士纪念馆 位于甘州区大衙门街解放巷14号,始建于1998年,1999年完成布展,200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8532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2013年,投资1100余万元对文物本体进行全面的修缮。纪念馆经过多次修缮和改扩建,内设西路军征战河西甘州史展、高金城烈士生平事迹展、党风廉政教育展、国防教育展、中华英模事迹展等7个主题展厅;院内有高金城烈士纪念碑(亭)2座、高金城烈士生平事迹浮雕墙1座、高金城烈士铜像1个、西路军浴血河西群雕和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将帅为西路军题词的碑廊一处,从长沙门因市政建设挖掘迁移过来的西路军无名烈士公墓1座。现已初步形成集陈列展出、培训、收藏、研究、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
  福音堂医院 位于甘州区北水桥街,始建于1921年,由爱国民主人士高金城创办,医院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二层小楼,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在文物部门支持下,多渠道筹资1000余万元,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科学修缮,于2014年由西路军纪念馆负责重新布展。现已成为人们凭吊英灵,缅怀烈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 是中共甘州中心县委诞生地,旧址位于大满集镇,毗邻镇综合文化广场,占地23345平方米。大门向南正对镇文化广场,旧址分为两部分: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和中国共产党甘州历史展览馆。纪念园内正对大门是纪念碑广场,矗立着一座大理石纪念碑,纪念碑底座四周打造了一处浮雕墙,雕刻甘州中心县委领导人塑像。西侧是中共甘州县委陈展室和宣传长廊,主要宣传中共甘州中心县委开展革命活动的珍贵历史和特殊意义,纪念园北侧是两座红西路军革命烈士墓碑,对其进行了还原雕刻并明确了烈士身份,是红西路军和甘州中心县委在大满镇革命战斗和开展工作的重要遗址和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甘州历史展览馆位于纪念园大门右侧,总共两层,一层是党史展厅,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通过墙面宣传展板、3D幻影成像等形式,生动再现了1930至今甘州历史的发展过程。二层为多功能展厅。
  西洞堡大捷遗址 位于甘州区西洞堡滩。200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西路军西征70周年,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倡议、张掖日报社捐资在西洞堡大捷遗址敬立“西洞堡大捷纪念碑”。2014年,在各级民政部门的支持下,甘浚镇人民政府重建此碑,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龙渠会议遗址 位于甘州区龙渠乡墩源村三社。2006年10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西路军西征70周年,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倡议、张掖日报社捐资在龙渠会议遗址敬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龙渠会议纪念碑”。
  龙渠烈士陵园 位于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原为龙渠乡白城子红西路军烈士墓。2012年6月在国家、省、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龙渠乡党委、政府多渠道筹资80多万元对烈士墓进行修缮,重修烈士纪念碑、公墓和附属设施,原红西路军九军战士、现年95岁高龄的王定烈将军为该烈士陵园题名。
  西城驿烈士陵园 位于甘州区312国道西城驿林场向南300米处,建于2013年10月。陵园工程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主要设施包括143座单体烈士墓(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第三军烈士89位、西藏阿里分区等地归葬张掖原籍或在张掖牺牲的革命烈士37位、迁葬新墩镇花儿村的革命志士墓17座),陵园内有纪念碑、浮雕墙各1座。该陵园是拥军优抚、拥政爱民的典型范例。
  第三节 旅游服务
  旅游纪念品 主要有大佛寺开发的曼陀罗画复制品、龟鹤烟瓶、大佛复制品、大佛寺金经扉画集、《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清·熙麟金粉手抄佛经、寿星图、雕刻画板;马可波罗笔记本、丹霞陶系列、西夏国寺福禄寿喜通知书、镀金小卧佛、祁连墨玉、甘州木塔等。
  手工艺品 主要有《甘州八景》剪纸、石头画、银雕、菊花石雕、蛋雕、玉雕、串珠包、编织品、布艺包、化妆镜、刺绣、珠绣、鞋帽等民间手工艺品。
  名优土特产品 主要有张掖乌江贡米、金花寨小米、富硒黑小米、无核红枣、红枣枸杞汁、菊粉、凯源螺旋藻、葡萄籽油精华、明阳酒、南酒、双歧因子、南瓜粉系列产品、泽园农业系列产品。
  旅游服务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旅行社57家,星级宾馆15家,配套建设各类宾馆300多家,旅游从业人数达到2万多人。
  星级饭店 甘州区现有星级宾馆15家(其中四星级宾馆5家,三星级宾馆9家,二星级宾馆1家),配套建设各类宾馆300多家,客房总数达1357间,床位数2171张。
  星级农家乐 全区有农家乐70余家,主要分布在新墩、甘浚、明永、党寨、平山湖等乡镇。2012—2016年评定星级农家乐31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10家,三星级农家乐21家。授予张掖市管家大院餐饮有限公司、张掖市甘州区冀乡村渔夫山寨餐饮园、张掖市符家大院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甘州区白家大院农家餐饮院、张掖市甘州区鱼鳌餐饮店“金牌农家乐”。
  旅游网上营销 2009年,甘州区建立第一个政府形式的旅游网站(w.gzqlyj.com),同年开通“畅游甘州”新浪官方微博。旅游网最初为张掖大佛寺创建,2011年,甘州区旅游局将网站管理权收回并进行全区统一管理,最初网站栏目主要为旅游工作动态、景区介绍、地方美食。2012年,甘州区旅游局加大全区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网上宣传,将原有陈旧的宣传内容更新替换,网站首页进行大幅度调整,凸显甘州区旅游城市特色,旅游特色品牌。2014年,甘州区各A级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建立自己的网站,并通过微信、微博、独立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全面、多维度宣传张掖及自身旅游项目特色。同年,甘州旅游网将原有的建站模式和版式进行淘汰,新的甘州旅游网(w.ganzhouly.com)顺势推出。同时,甘州区旅游局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认证并正式对外推送全区旅游类讯息。2016年,甘州旅游网站实现手机网、微信平台互通,微信公众平台关注用户突破1万,成功举办“爱拍甘州”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同年,甘州区旅游类网上订单突破5万笔,旅游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全部实现无线覆盖,形成以甘州旅游网和各旅游企业网站为集群的网络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网络。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