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馆藏文物
分类号: K872.42
页数: 6
页码: 587-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州区馆藏文物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石器玉器,陶器、砖瓦,铜器、其他金属器,书法绘画等。
关键词: 文物 遗址 甘州区

内容

甘州区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1087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二级文物34(套)件,三级文物98件(套)。
  石器玉器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石器20件(套),以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居多,打制和磨制石器皆有。玉器59件(套),品质较高,剔透玲珑,制作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玉雕纹纽。1970年于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地宫出土,一组共4件。外形均呈方圆形,平底,高3.8—4.5厘米,材质为新疆和田玉,色分青白。造型生动、精巧玲珑,图案装饰兼具绘画、雕塑两种特性,镂空与浮雕融会贯通,是元代玉雕中的代表作。
  青玉荷塘鸳鸯纹纽。荷叶四瓣,翻卷舒展,梗茎和水草穿插交织,两只鹭鸶栖息其间,一探首觅食,神情专注,一昂首伸颈,振翅欲飞。
  白玉灵芝蟠螭纹纽。底部呈椭圆形,正面呈半球形,多层镂雕。内容为灵芝草和蟠螭。圆头巨目直鼻,额间阴刻“王”字,头上鬃毛弯卷,身体宛转,叼灵芝根蒂。
  白玉海青天鹅纹纽。底面为扁圆满葵形,镂空,内容为海青天鹅,一只天鹅振翅曲颈,潜入梗叶间隐藏,躲避海东青的追逐。
  汉石磨盘。红色砂岩质地,圆形盘状,中间钻一方形孔洞,外部凸鼓,平顶,磨盘面下凹,刻凿有不规则细槽,器形小巧,有上下两块组成,底盘略大。
  四坝文化手握石斧。青石质地,质地较硬,打制而成,形如单刃斧状,一面平光,一面微有弧度,握部为不规则形,刃部略宽,刃端双向加功呈曲线形,刃中部有一使用时留下的缺口。
  陶器、砖瓦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陶器546件(套),形制多样,常见绳纹、网格纹等纹饰。砖瓦4件(套),主要来自于墓中铺地砖和墓室用砖,有神兽纹、狩猎图等装饰。
  东汉模印瑞兽纹陶仓。1981年于黑水国遗址出土,宽18厘米,高32厘米,厚12.5厘米,重4.706千克。灰陶,模制,明器。仓体为两层楼阁型,作底大顶小的长方斗状,墙面模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神兽,是研究河西汉代建筑和民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羊纽盖绿釉陶砚。1986年于黑水国遗址出土,高9厘米,直径9厘米,红陶、圆形。通体施绿釉,砚台由上小下大两个圆台组成,中间凸起,器底有三个鹅冠足,足外撇,覆盒形盖,盖顶为一立姿羊形纽。器形小巧玲珑,工艺精致。
  胡商牵驼图模印砖。甘州区新乐小区唐代墓葬出土。长34.5厘米,宽34厘米。砖面所绘胡商头戴尖顶毡帽,深目高鼻,身着窄袖短衫胡服,一手揽缰牵驼,一手持棒扛肩大步前行。骆驼驮物,张嘴嘶鸣,胡商牵驼迎风而进。
  东汉四灵神兽图画像砖。1990年甘州区明永乡1号汉墓出土,正方形,模印,边长38.5厘米,厚5厘米。砖面正中以凸线方框将砖面划分为中心和四边画区两部分。砖面四个梯形画区内分别饰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灵神兽。
  网格纹双耳彩陶罐。1999年5月张掖市大满乡西闸村出土,口径14厘米,底径6.6厘米,腹径18.5厘米,高14.9厘米。泥质红陶,敞口束颈,有桥形耳,鼓腹,平底。腹部主体纹饰以经纬细线交绘成网格纹。此彩陶罐的出土,是马家窑文化西渐发展的有利见证。
  铜器、其他金属器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铜器149件(套),内容丰富,从生活器具到装饰物品和雕塑造像,不乏精品。其他金属器41件(套),以铁器为主,多为兵器甲胄等。
  战国云雷纹铜盉。1985年于甘州龙渠乡征集,长11.5厘米,宽8.7厘米,高6.7厘米。青铜质,褐绿色。椭圆形,敞口圆唇,短颈鼓腹,颈下有两个小环形纽,腹部正中有一对环形鋬,腹部饰“S”形云纹,间以凸弦纹。肩部及颈部无纹饰。
  战国花角铜麋鹿。1985年于张掖市龙渠乡石崖洞穴内出土,是战国时期河西少数民族月氏族遗物,共7件。青铜范铸,身长均10厘米,通高8厘米。麋鹿作伫立状,有雌雄之分。整体造型相同,表现出麋鹿奔跑中突然停步的刹那间神情,形象活泼且充满力度,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珍品。
  汉代铜弩机。1993年于张掖汉墓出土,长15.5厘米,宽3.5厘米,高9.5厘米。素面无纹,由弩郭、弦牙、扳机、悬刀、望山几部分构成。郭体呈平面,由大小长方孔和半圆形凹槽组成,构件精巧别致,构造合理实用。弩机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杀伤力的冷兵器,在古代战场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代铜钟。高1.3米,纽高15厘米,孔径10厘米,唇高9厘米,口径1.15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形,口沿为六耳,重约600公斤。外壁略呈黄色,带铁青色,钟身分三层图案,每层六格。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文“首领”铜印。1989年于民乐县出土。张掖首次发现。方形,边长5.5厘米,厚1厘米,方柱形纽,纽高1.8厘米,长2厘米,宽1.7厘米。印面阴刻西夏文九叠篆字“首领”,印纽两侧各刻一行西夏文字,内容为年款和持印者姓名。纽顶文字相当于汉字的“上”。此枚铜印对研究西夏官制及铸造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双龙耳套环铜壶。1966年于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高54厘米,口径17.2厘米,黄铜锻造,锤揲成型。长颈盘口,溜肩鼓腹,喇叭形高足圈。颈部有一对螭龙耳,耳内套环,腹部一侧錾刻铭文。其造型古朴庄重,工艺精湛,反映出明代铜器制作的杰出工艺。
  明鎏金接引佛铜造像。大佛寺遗藏,高178厘米。铜铸圆雕中空,身着通肩莲花纹袈裟,颈饰项圈,赤足踩双层仰莲台。左手下垂结与愿印,右手举于胸结说法印。整尊造像通体鎏金,丰满圆润,姿态优雅,神情庄重,衣带飘洒,栩栩如生。
  明鎏金药师佛铜造像。大佛寺金塔殿遗存,高135厘米,底宽100厘米。鎏金圆雕铸造工艺,青铜质地,佛发如螺,顶有肉髻,双眼微闭,眉间有白毫,身着袒肩袈裟,衣饰莲花纹,全跏趺坐,右手曲指,食指间夹有药丸。整尊佛像体态端庄,神色庄严。
  清龟鹤千寿铜烟瓶。1987年移交。高29.5厘米。铜质,圆雕,由龟和鹤两部分组成。下为神龟,做爬伏状。上为仙鹤,作顾盼状,口缘细长,衔一枝寿桃,桃枝一端作烟嘴,背负灵丹药葫芦,葫芦身部上侧穿凿一圆孔,为装烟丝所用。器物思之灵动,致以其表,生动活泼,匠心独具,展现了制作者独有的审美情趣。
  清魁星点斗铜造像。1987年移交。高23厘米,黄铜铸造,俗名“魁星点斗”。造型为魁星,赤裸上身,呈赤足奔跑状,右腿直立,踩于鳌头之上,器形小巧别致,人物生动活现,反映出金榜科第,独领风骚的竞争思想。
  汉青铜立马。长22厘米,高24厘米,重2.32千克。立姿形象,马首脸颊粗长,双目圆睁,口鼻张翕,颈部粗短,背圆臀肥,下腹鼓圆,前肢直立,后肢微曲,线条粗犷豪放,造型健硕生动。
  西夏铁拒马。1998年于小河乡出土,直径41厘米。防车马进攻武器,十字带轴形,中心为正方体,由六个面各伸出一条柱形臂,至端部渐细,呈圆头。六条铁臂等长,无论何方向翻滚,均三臂着地,三臂朝上,有较强的拦截防御功能,是研究西夏军事的珍贵实物资料。
  瓷器木器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瓷器177件(套),多为器皿与装饰造像。1991年至2016年收藏瓷器23件(套),木器190件(套)。其中,各类木俑色泽鲜艳,形态逼真,十分珍贵。
  西夏白釉印花卉纹碗。1970年于五凤楼出土。口径17.2厘米,高7.7厘米。碗施白釉,瓷胎灰白,胎质坚硬,胎壁轻薄,撇口圆腹,浅圈足。碗内壁四周刻画缠枝牡丹花。此碗胎质、釉色和造型与中原白釉瓷器相似,是一件难得的西夏瓷器珍品。
  明白釉童儿瓷枕。1983年征集。长22厘米,高10厘米。胎质细腻,釉色乳白,捏制成形。形为一古装童儿,头扎总角,伸颈仰首。神态活泼天真,造型生动,构思独特,神形兼备,实用美观,是颇具生活和艺术特色的寝具。
  明侍女木俑。木质圆雕,侍女形象,头部秀发披肩,面部圆润,眉目修长,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腰系丝带,比例匀称,线条简洁明快,刀法浑朴流畅。
  明龙泉窑豆青釉刻花卉纹碗。1987年于梁家墩乡出土。底径7.3厘米,口径20.4厘米,高10.5厘米。施豆青釉,器面光滑,釉层润厚,造型古朴,堪称明龙泉窑瓷器中的精品。
  明龙泉窑豆青釉印纹荷叶盖罐。1987年于梁家墩乡出土。高26厘米,口径21厘米,重6.493千克。罐盖为六曲起伏荷叶造型,罐直口短颈、鼓腹下敛,矮圈足。有流釉现象,足顶露胎处为铁锈红色;肩部饰六个独立的阴刻如意云头,腹部均匀模印竖条纹。造型活泼自然,乃珍品瓷器。
  清同治款粉彩诗文博古图方瓶。1991年4月16日张掖市人民南街39号尉秀英处征集。高22厘米,口径7.2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瓷盘。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3厘米,直径13.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碟。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3厘米,直径16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碟。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4厘米,口径22厘米。
  清青花枝叶纹瓷盘。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2.5厘米,口径12.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瓷碟。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3厘米,口径8.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瓷碟。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2.5厘米,口径8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瓷碟。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3厘米,口径7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7厘米,口径19.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7厘米,口径18.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6.5厘米,口径16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5.5厘米,口径12厘米。
  清青花菊花纹瓷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7厘米,口径16.5厘米。
  清青花渔樵耕读纹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4厘米,口径9厘米。
  清粉彩荷花纹瓷碗。1993年6月张掖市民主南街53号王玉芳处征集。高4厘米,口径8.5厘米。
  书法绘画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书法162件(套),绘画162件(套),其中不少出自名家之手,或传世佳作,如《兰亭序》拓本,左宗棠墨宝、冯琳画卷、沈周扇面、康熙书轴等。
  张掖都尉启信。原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高21厘米,宽16厘米,是一种过关的文书,相当于护照。上方正中缀系,正面墨笔篆书“张掖都都尉信”六字,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和李斯的《泰山碑》齐名的绝美小篆书法。
  清康熙临米芾行书中堂。纸本洒金白宣,墨笔行书,内容为五言绝句一首“秋深桂妇发,寒细菊馀菲..先天琼不违”,共10句50字。落款题“临米芾元章书”,铃首印为“渊鉴斋”白文章。底款押“康熙宝瀚”和“敕畿清晏”朱文篆体方章。整幅文字笔力遒劲,气韵洒脱,笔势俊秀流畅,风格自然生动,充分展示出一代君王杰出的艺术才华。
  明沈周山水扇面。纸本,扇面形水墨画,画面表现了传统山水画的近实远虚,可见坡石村野,茅舍屋宇若隐若现,渔翁泛舟独钓寒江,一双水鸟翔于水面,画面层次分明笔墨酣畅,设色淡雅,颇得平淡天真之趣,左上落款“沈周”二字,下押方形“启南”篆体朱文一印。
  历代钱币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历代钱币67件(套),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既有我国古代稀有钱币,也有西域及周边国家的珍贵货币。
  波斯毕路斯银币。1970年于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基下舍利石函内出土,共5枚,直径2.6—2.9厘米,重量2.8—4.1克,边缘呈不规则圆形。为波斯毕路斯王B形币样式。正面为头戴王冠的毕路斯王,背面整体纹饰右旋90度,外框为装饰用联珠纹一圈。
  波斯库思老一世银币。1970年于张掖大佛寺金塔殿基下舍利石函内出土,直径2.5厘米,重量2.9克,边缘呈不规则圆形,正面为头戴王冠的库思老一世王像,王冠冠侧及后部有雉堞形装饰,象征着“天”和袄神奥马兹。背面整体纹饰与正面相较,约右旋90度。外框饰联珠纹一圈。
  佛经佛曲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佛经6997卷,其中御赐《北藏》装帧精美,艺术价值极高,是我国仅存的几部《北藏》中最为完整的一部,是研究佛教历史、书法艺术、绘画装潢等稀有的实物资料。佛曲主要为明永乐年间编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目录》,对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曲调有极珍贵的价值。
  《妙法莲花经授记品》写经。1983年征集。宣纸质,长806厘米,宽26厘米。经卷文字书写工整,庄重沉稳。《妙法莲花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简称《法华经》。
  明《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纸底白宣质地,墨书楷体竖排版,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官版印刷。书写以天蓝色粗绢装裱,左上边框有书名《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每张扉页为双层折叠,线装而成,其内容有序言、曼荼罗画像、佛曲目录名称、数量、曲牌名。无曲谱,仅有汉字填词,曲牌目录分南曲、北曲,并在曲目下注明世俗曲名,其中南曲122首,北曲222首,计344首。
  石刻 甘州区博物馆馆藏石刻共5件(套),以西夏黑河建桥碑最为珍贵。黑河建桥碑。刻于西夏乾祐七年(1176年),碑高1.3米,宽0.9米,阳面为汉文楷书,阴面为藏文正楷,是极为少见的汉藏双语石碑。两面碑额皆刻线飞天。由碑铭可知诸多史实:如西夏仁宗赵仁孝曾多次巡视甘州一带等。对研究西夏官制和黑河名称的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建筑 卧佛大殿。卧佛大殿为全寺主体建筑,雄居大佛寺中轴线中心位置,大殿高19米,南北面阔9间,长52.5米,东西进深5间,宽28米,总面积1470平方米。殿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屋顶高大陡峭,屋脊上装饰有吻兽及葫芦宝顶。四周木廊回绕,40根红柱环立。大殿为两层楼阁,斗拱交错,翘桷翼张,曲线优美,使得大殿空间组合变化多端,给人潇洒自然、厚重深沉之感,尽显雄浑威严。檐部雕有龙、狮、虎、象等,惟妙惟肖,形态逼真。门窗隔扇上,雕有吉祥图案、佛教故事,这里还有数十幅明清时代的楹联匾额,大殿前门两侧砖墙镶嵌有两幅贴金彩绘砖雕,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古代以九为尊,这正体现了皇家“九五之尊”的思想。卧佛殿正门两侧各有用54块水魔方砖拼嵌而成砖雕一幅。每幅4.5米见方,内容为佛教故事。北为《入三摩地》,南为《登极乐天》。这两幅砖雕风格上追求对称、工整和恢宏的气势,两幅砖雕刀工精细,线条流畅,前呼后应,具有层次美、距离感,光影效果显著。砖雕采用金饰、彩绘于一体,衬托得整个卧佛殿金碧辉煌、气势宏伟,而砖雕作品是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大佛寺的这两幅砖雕是古代砖雕的上乘之作,中外专家学者对此评价极高,认为是我国砖雕艺术中罕见的瑰宝。
  卧佛。在张掖大佛寺众多的雕塑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建造难度最大的当数西夏泥塑卧佛像。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4米,脚长5.2米。塑像头枕莲台,两眼半闭,嘴唇微启,丰秀端庄,恬静安详。塑像为木胎泥塑中空,腹内用木板隔开,分为上、中、下3层,金妆彩绘,整整占据9间大殿。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