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113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文艺创作
分类号: I04
页数: 3
页码: 582-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甘州区文艺创作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甘州区作家协会,甘州区音乐家协会,甘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甘州区摄影家协会等。
关键词: 文化 创作 甘州区

内容

甘州区作家协会 20世纪80年代,张掖市成立“甘州青年文学社”,有会员200多人。2006年,甘州区作家协会成立,有会员100多人。作协不定期举办文学活动,会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甘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 成立于2009年,最初会员120多人。2016年有会员70多人。协会先后联袂县区会员创作作品100多幅,参加“全省连环画巡展”,其中甘州区参展作品《祁连忠魂高金城》荣获二等奖。征集150多幅书画作品和130多幅摄影作品,参加甘州区文联承办的“华大杯”第二届迎春书画展。2016年,组织参与张掖市广场舞大赛,甘州区有4支代表队获奖。
  甘州区音乐家协会 成立于2005年,有会员253人,其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人,甘肃省音乐家协会25人,张掖市区会员226人。2013年,组织甘州区青少年才艺大赛活动,评选的“合行杯·美丽张掖”原创歌曲结集出版,李学鹏的《望着国旗冉冉升起》等10多首歌曲在国家级刊物《儿童音乐》上刊登。
  甘州区书法美术协会 成立于2006年,有会员116人,其中中国书协会员4人,省书协会员18人。协会成立以来,经常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展览、书法笔会、艺术采风、书美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2014、2015年分别举办第一、二届甘州区“华大杯”书画摄影展、张掖市首届文化馆美术书法作品联展等。
  甘州区摄影家协会 成立于2008年,有会员83人。至2016年,协会每年组织会员采风创作,作品主要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城乡巨变。在国家级各种刊物上刊登摄影作品1200多幅。有100多幅作品获得市级以上政府组织评选的一、二、三等奖;成林的《守望沧桑》《湿地情怀》分别在第47届悉尼国际摄影大赛、行业摄影大赛中获奖。
  甘州区诗词学会 成立于2012年,有会员6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2人)。诗词学会不定期出版内部刊物《甘州诗词》共出版11期1.8万册。学会组织会员深入城乡社区及农庄,开展察民情、话巨变、倡环保等活动。作品大多讴歌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变化,相继有市级以上获奖作品80多次。会员出版个人诗词专集12本,整理出版的诗词集《甘州放歌》较有影响。
  文学创作 20世纪80年代,是张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1983年,张掖地区文联创办文学刊物《甘泉》。短短几年间,张掖的文学队伍初步形成气候,许多作品相继在省级报刊《甘肃文艺》《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发表。小河、沙井、上秦等乡相继成立文学社,这些文学社为张掖文学事业发展积蓄了力量。到1987年,张掖市成立“甘州青年文学社”。“甘州青年文学社”盛时期人员达200多人,在张掖市文化馆挂牌,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得到社会关注,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文学社团名录中,甘州青年文学社榜上有名。集结编印微型小说集《甘泉喷绿》。至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业余文学创作作者人数迅速锐减,甘州青年文学社自行解散。1992年5月,张掖市文联成立,张掖文学创作走上组织有序的发展轨道。2003年,甘州区创办文学刊物《黑河水》。2006年7月,甘州区作家协会成立。
  小说创作中,田瞳的《远影》获全国小小说大奖赛特等奖,《岔路》获全国优秀故事奖。徐万和、张中式、李中和、王生彪、范万保、赵建铭、张琦、杨孝政、王强、牛积成、高燕、付聪林、孙瑾、付玉玲、陈增银等原创的小说作品在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农民作家杨孝政创作出版《世间桃源》《祁连儿女》《人类未来》《祁连山魂》《星辰无际》等5部长篇小说。
  散文创作中,较有影响的作者有雒青之、柯英(寇克英)、张建铭、肖成年、魏建英、曹斌、吴晓明、宋云、缪丽霞、门晓峰、袁泽、鞠勤、孙瑾、刘红佳、王月明等。柯英的作品有《在路上》《行游张掖》《注目黑河》等。
  诗歌创作一直是甘州区文学创作的强项。女诗人武强华的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刊物,她荣获2014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诗刊社2014年度“发现”新锐奖、《飞天》十年文学奖、2016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李杜诗歌奖新锐奖。出版诗集《北纬38°》。较有影响的作者还有曹国魂、屈斌、王国斌、张长品、张军等。
  旧体诗创作中,老一代较著名的作者有周光汉、王登瑞、鲁言(焦作福)、张浩廉、高欣荣、施生民、张向阳、吴毓恭、刘晓东、刘丹庭、武赞智、任作扃等。进入21世纪后,较有影响的作者有王洪德、陶琦、王跃农、李刚、席中星、宋进林、任武德等。
  文史类写作中,20世纪较有影响的作者有刘文浩、叶桐村、马伯寿、周定国、徐万和、王秉德、张中式、向叙典、张浩廉、巩子孝、王克孝、杨国学、丁耀光、王迎喜、侯富强、蒲乾亨、施生民、施爱民等。进入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作者有王洪德、任积泉、吴正科、黄岳年、唐国增、宋进林、张恒善、单浩强、张兰、张银德、姜明周等,他们挖掘整理出许多翔实珍贵的学术类文章,为甘州区留下珍贵的人文资料。
  文艺创作 1991年以来,甘州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中获取创作源泉,挖掘和拓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题材,创作出许多地方精品剧目。200年,甘州区艺术团创作并演出舞蹈《盐池女》获得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银奖(成人组,金奖空缺),舞蹈《牛角鼓》获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铜奖(成人组)。2002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八声甘州》正式演出。2008年,创作演出相声《甘州好地方》、小品《晨练》。2010年,节目《烟雨江南》在“放飞梦想”全国青少年才艺展示活动张掖赛区的比赛中荣获编导二等奖。2014年,甘州区非遗中心以张掖社火和张掖宝卷为参考,通过挖掘、搜集、整理、改编将张掖民间社火,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艺术表演性、艺术欣赏性的经典片段,创作成一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民俗文化)展演节目,呈现“老背少”“耍流星”“竹马”“大头和尚戏柳翠”“旱船”“磨盘秧歌”“跑驴”“霸王鞭”等多个充满民间群体智慧和强烈艺术创造的精彩节目。2015年在《丝路之星——我的舞台梦》在首届甘肃省音乐舞蹈才艺大赛总决赛中,甘州区艺术团女子群舞《八女投江》和男子群舞《阿婆的幸福生活》分别获得集体舞成人组一、二等奖。
  同年,非遗中心依据张掖大佛寺后殿的一副壁画,创作出实景剧《八之戒》。剧情以师徒四人“成佛”为开篇序幕。后续由“梦回”“成愿”与“持戒”三个部分构成。剧中的猪八戒既有一心向佛的佛性,又有重情重义的人性,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唱词动作诙谐风趣。讲述八戒成佛后仍念高家小姐,故而探访高老庄以了却夙愿之趣事。内容体现八戒“亦神、亦妖、亦兽、亦人”的人物特性。《八之戒》在编排中加入具有张掖地方特色的甘州小调,以及方言叫卖和魔术、杂耍、变脸等艺术表现形式,在戏台上展现西方极乐、市井凡尘、招亲绣楼等多个传神入微的情境。2016年6月,非遗中心与深圳市星百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编创的大型原创歌舞——《甘州乐舞》,内容分“甘”“州”“乐”“舞”四个可以独立成章的部分,代表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甘州乐舞》的整体形式和内容设计,以历史为依据,挖掘历史、展现历史,选取张掖乐舞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内容重现张掖文明,他参考古代乐舞的编排方式,并发挥合理想象,将《胡旋舞》《胡腾舞》《八声甘州》《霓裳羽衣曲》结合现代高科技舞台艺术,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综合借鉴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产品,再现汉唐盛世的辉煌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