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8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
分类号: F210
页数: 8
页码: 403-4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年至2016年甘州区经济管理计划编制、实施、管理、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及资金的情况。
关键词: 计划 经济管理 甘州区

内容

1973年,“张掖县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计委”)。1985年,更名“张掖市计划委员会”。2003年2月,更名“甘州区发展计划局”。2005年,改组“甘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成立“甘州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办公室”,隶属甘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2013年,甘州区招商局整体划归甘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2016年,成立“甘州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管理办公室”,与甘州区项目办公室合署办公。
  第一节 计划编制
  “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时期(1991—2000年) 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7%,其中“八五”期间年递增6.6%,“八五”末达到7.9亿元,2000年达到11.36亿元,年递增6.2%。“八五”期间年递增6.1%,“八五”末达到6.6亿元,2000年达到8.9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八五”末达到10.24亿元,年递增7.3%,2000年达到14.8亿元,年递增7.4%,其中农业总产值“八五”末达到6.24亿元,年递增5%,2000年达到7.8亿元,年递增4.8%;工业总产值“八五”末达到4亿元,年递增11.4%,2000年达到7亿元,年递增11.6%。乡镇企业总产值“八五”末达到3.9亿元,年递增15.4%,2000年达到8亿元,年递增15.5%。粮食总产量2000年达到3.6亿公斤,年递增3.1%。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末达到935元,实现人增40元,2000年达到1160元,在“八五”基础上人增45元。财政收入“八五”末达到7154万元,年递增8.9%,2000年达到1亿元,年递增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八五”末实现5.32亿元,年递增10.7%,2000年达到8.61亿元,年递增10.4%。“八五”时期平均自然增长率按13‰以内控制,到199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45.87万人以内,“九五”时期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总数控制在48.92万人以内。
  “十五”计划(2001—2005年) 张掖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至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5.7∶27.4∶36.9调整为26.7∶33.34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7.3%;农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5.1%;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1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3‰,全区总人口达到50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甘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至201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9亿元、36亿元、35亿元,年均增长5.35%、16.5%、1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40∶3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完成14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3亿元,年增长1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200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年均增加600元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甘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至201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1∶4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投资5年达到4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2%。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至2020年全区经济总量达到28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预期超过5.3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五年达到86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35.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1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达到130亿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
  第二节 计划实施
  “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1991—2000年)实施情况至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2亿元,比1995年增长86.1%,年均增长13.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33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目标。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达1.7551亿元,年均增长10.8%。经济总量占到张掖地区的4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至2000年为35.7∶27.4∶3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2000年达1.26亿元。第三产业重点培育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房地产、旅游等新型产业,新建、扩建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零售商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2000年达9.68亿元,是1995年的2倍。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提高,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引进项目117项,协议引进资金9亿元,实际落实资金184亿元,创汇达2078.5万美元。“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4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97倍,年均增长3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至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951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950元。
  “十五”计划(2001—2005年)实施情况 至2005年,张掖市(区)生产总值达到50.15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4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收入达到2.89亿元、年均增长10.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611万元、年均增长9.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是2000年的2.9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建成重点项目278个,其中工业项目91个,形成以电力能源、有色冶金、生物化工、轻工食品为主的地方工业主导产业框架,张掖火电厂投产发电,结束甘州区没有大型工业企业的历史。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5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75万亩,制种、草畜、果蔬、轻工原料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6∶27∶37调整到2005年的28∶32∶40。2003年二产比重超过一产,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大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引进项目108个,完成投资37亿元,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47元。
  “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实施情况至2010年,甘州区生产总值达93.5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GDP达到18473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69428万元,年均增长19.1%,一般预算收入达20471万元,年均增长16.4%。全区建成各类投资项目975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5亿元。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五年建成重点项目192项,完成投资98.3亿元。申报政府投资项目432项,落实各级各类扶持资金15.8亿元。招商引进项目163项,建成139项,完成投资20.8亿元。2010年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4亿元,年均增长1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户,完成增加值17.3亿元,年均增长22.7%;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22.8%。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的工业项目52项,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骨干企业8户、3000万元以上企业28户,电力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群体基本形成。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开工建设西洞冶金建材园和免儿坝滩循环经济示范园。三次产业结构为26.3∶32.2∶41.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62元,年均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55元,年均增长7.4%。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实施情况“十二五”期间,甘州区经济总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6.8亿元,年均增长10%,经济总量占全市的42%;人均生产总值达30520元,年均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96亿元,五年完成418.9亿元,年均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4亿元,年均增长14.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22.3亿元,年均增长26.3%;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达7.64亿元,年均增长3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47亿元,比2010年净增1.17亿元,年均增长1.32%;建成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44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8.9亿元。建成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州段、国电龙源10万千瓦风电、黑河水电5万千瓦光伏发电、善之荣生物食用菌加工、三馆建设、大成学校、前进牧业万头奶牛场及饲草基地等重点项目95项。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6.4∶32.1∶41.5调整为22.7∶24.2∶5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3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19.5元。
  “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 2016年,甘州区实现生产总值168.77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3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06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92.2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2.7∶24.2∶53.1调整为22.2∶23.1∶5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5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4.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
  第三节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张掖市进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时期,主要工业品生产仍实行计划安排,主要物资实行计划分配,指令性计划下达和平价物资分配呈逐年减少趋势。1991年后,张掖市计划、财政、税收、工商等经济管理部门加快改革步伐,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微观放活,钢材、木材、石油产品、水泥、化肥等主要生产资料和粮、油、棉、茧等主要生活资料以及外汇相继放开,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逐步占市场经济主导地位。1997年起,全市计划工作进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控为辅”时期,计划工作职能由微观经济管理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加强对经济运行质态的检测、分析、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农转非管理 “农转非”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2001年3月取消。1998年,《张掖市试点小城镇建设户籍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执行,当年计划内“农转非”仍然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实行政策与指标综合管理。全市办理计划内“农转非”582人,其中职工居民家属投靠431人,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104人,其他47人。所有“农转非”人员审批材料,经张掖地区审查后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当年签发计划指标卡,公安、粮食部门凭卡办理落户手续和粮食关系,459人办理异地迁入落户手续。1999年,张掖市计划内“农转非”仍然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实行政策与指标综合管理,全市办理计划内“农转非”387人。其中,职工农村家属投靠305人,居民农村家属投靠63人,科级干部家属投靠19人,所有“农转非”人员审批材料经张掖地区审查后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当年签发计划指标卡,公安、粮食部门凭卡办理落户手续和粮食关系,486人办理异地迁入落户手续。2000年,重新修订张掖市人口户籍优惠政策,计划内“农转非”仍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实行政策与指标综合管理,全市办理计划内“农转非”860人,所有“农转非”人员审批材料经张掖地区审查后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当年签发计划指标卡,公安、粮食部门凭卡办理入户手续和粮食关系,600人办理异地迁入落户手续。2001—2002年,国务院放宽户口条件政策和省政府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出台,放宽出生婴儿随父母自愿,符合在城镇购房就业就学、投靠亲属、引进人才等条件准入政策,公安户政管理部门简化户口办理手续,减少办事环节,规范办理程序,统一标准,全面落实新的城镇户口政策,张掖市增加城镇人口14737人,其中解决“农转非”户口人员11374人,外县市非农业人口迁入3363人。
  第四节 项目建设
  2000年,张掖市成立项目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争取、管理、督促、检查工作。2008年,甘州区再次掀起项目建设高潮,当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举全区之力,抓项目服务发展。”
  项目库建设 贯彻落实甘肃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提升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水平,2007年起,主要做好国家重大项目库入库工作。“十二五”期间,根据甘肃省“3341”项目库建设要求,甘州区编制上报项目189项,总投资497.6亿元,其中意向项目5项,开展前期工作项目9项,计划新开工项目98项,续建项目73项,建成项目4项,项目涵盖能源、交通、林业、旅游、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开发、工业、文化7个大类。
  国家重大项目库 2016年,甘州区根据国家发改委确定制定三年滚动投资计划要求,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按照建立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四个一批”储备机制,编制上报项目,涉及能源、兴边富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千亿斤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良种工程、农村扶贫公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31个大类,储备项目218项,总投资561.5亿元;在建以及拟于当年开工项目211项,总投资542.3亿元。
  PPP项目库 2016年,成立“甘州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管理办公室”,与区项目办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全区PPP项目建设工作,研究制订《甘州区PPP项目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推动PPP项目库建设。至2016年末,全区入库项目130项,总投资达379.5亿元,其中列入国家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2项,总投资17.8亿元,分别是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老街暨甘泉公园周边棚户区改造。列入省政府项目库10项,总投资43.01亿元,分别是甘平公路、华德生态城花海旅游项目、屋兰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甘州府城项目、张掖国际汽车自驾营地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酥油口下库工程、滨河新区思源实验学校、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张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PPP典型示范项目,积极审报列入国家级PPP典型示范项目库名录。纳入市发改委PPP项目库104项,总投资320.6亿元。
  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甘州区建成各类投资项目975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五年建成重点项目192项,完成投资98.3亿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积极申报争取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保障性住房、区人民医院、张平公路、职教中心等政府投资项目432项,落实各级各类扶持资金15.8亿元。建成张掖火电厂、石庙子一、二级电站、5万吨高纯硅、巨龙建材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90万吨洗精煤、华瑞3万吨麦芽、张掖农场1.2万吨番茄、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金鹰食品3万吨小麦淀粉及5000吨谷朊粉、3万吨谷氨酸、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丰乐种业种子加工生产线等工业类项目,金张掖机动车救援中心、甘泉文化广场、爱家装饰城、国芳百货购物中心、新世纪商贸城、金脉步行街等商业项目,新建、改扩建甘州市场、东关机动车交易中心、金张掖钢材市场、河西批发市场、南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万佳家具市场、沅博畜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项目。“十二五”期间,围绕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实施区列重点项目271项,实施项目数比“十一五”时期多79项,其中总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7项,比“十一五”时期多98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为57.3%,比“十一五”提高15.2个百分点。五年来,全区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区列重点项目177项,计划总投资47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43亿元。竣工投运(产)重点项目95项,完成投资243.9亿元。其中,生态工业方面,建成38项,完成投资69.39亿元。现代农业方面,完成投资32.52亿元,建成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登海种业种子加工生产线、前进牧业奶牛产业园、沅博农牧3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善之荣食用菌生产、奥林贝尔生物饲料、正大饲料、天业节水等21个重点项目;引进中地种畜2万头良种奶牛科技园项目、亚盛张掖农场2万头奶牛养殖场建设、天成生猪养殖场等重点投资建设项目,推动全区肉牛肉羊、奶牛、生猪三大全产业链发展。旅游及社会事业方面,完成投资44.6亿元,建成甘州中学、大成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妇幼保健院、全国养老示范基地、甘州府城、张掖大剧院、丹霞景区建设等项目。商贸物流方面,完成投资47.18亿元,规划建设张掖绿洲现代物流园区、国芳商贸综合体、新张掖国际商贸城、张掖绿洲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等项目。城镇化及基础设施方面,完成投资50.22亿元,开工建设甘平公路、热电联电项目、农村通畅公路建设、新加坡生态城黑河大桥工程、黑河中游河道治理工程等项目。
  2016年,全区确定重点建设项目81项,除9项预备项目外,72项区列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36.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6.4亿元;至12月底开工建设48项,开工率达66.7%,完成投资60.33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51.83%。其中,工业能源开工10项,完成投资6.25亿元;农业农村及生态项目开工6项,完成投资2.79亿元;商贸物流开工6项,完成投资11.3亿元;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开工9项,完成投资17.08亿元;社会事业及旅游项目开工9项,完成投资8.93亿元;房地产开发开工8项,完成投资13.98亿元。全年建成投产项目6项,建设进度较好项目36项。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
  甘州区固定资产投资最早开始于1950年,当年张掖县固定资产投资7万元。1980年“五五”末,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758万元。1990年“七五”末,达1416万元。“九五”期间(1996—2000年),张掖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4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97倍,年均增长3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2001—2005年),甘州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建成重点项目278个,其中工业项目91个。“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甘州区建成各类投资项目975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建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64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201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完成109.96亿元。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3亿元,增长12.13%,审批、备案各类项目260多个,全年开工建设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0项。
  第六节 资金争取
  2000年以来,张掖市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立项目库和项目责任制,加强推进与省市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招商引资,通过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第九届兰洽会、中国西部药材交易会等招商活动,西部草业、成都大业、海晨乳业、中农集团、正大集团、河西水电、腾龙节水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甘州,五年来,引进各类建设资金13.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和国拨资金6.7亿元。“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甘州区举全区之力建设项目,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90万吨洗精煤等19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燃气、10兆瓦光伏发电等12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上海航天机电100兆瓦光伏发电及装备制造基地等19个前期项目进展顺利,五年建成项目975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5亿元,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5.8亿元,引进项目163个,到位资金20.8亿元。“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全区向上争取资金迈上新台阶,2011年突破9亿大关。至2016年,全区向上争取资金21.11亿元。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