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烟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方烟草
分类号: F768.29
页数: 2
页码: 373-374
摘要: 本节记述甘州区地方烟草旱烟的种植情况、莫合烟加工、莫合烟销售、莫合烟吸食。
关键词: 甘州区 地方烟草 烟草专卖

内容

甘州莫合烟,是由甘州旱烟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烟,最早从榆中县引入,属黄花烟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吸食旱烟者多为乡村农民,次为城市贫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制卷烟走进千家万户,逐步取代质次味差的乡土旱烟。
  旱烟种植 20世纪50年代,张掖市党寨、廿里堡两乡有农民零星种植旱烟,自产自销,产量较低,每亩产量约100公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上述两地社队为增加集体和社员经济收入,将烟叶种植列入每年生产计划,大面积种植。1960—1965年,党寨公社种植100亩左右,6年收获烟叶9万公斤;年均1.5万公斤,亩均150公斤。廿里堡公社种植80亩左右,6年收获烟叶7万公斤左右;年均1.2万公斤左右,亩均150公斤。
  莫合烟加工 甘州莫合烟的加工,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即粗加工和细加工。20世纪70年代以前,烟农采摘烟叶后,主要供自吸之用。将干烟叶用刀剁碎为粒,粒度大小无具体要求,由吸烟者凭经验而定,能装入烟斗、烟锅或能够点燃即可。工序简单,加工粗糙,一般称之为“旱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掖市党寨乡烟农陈永文专程前往榆中县学习莫合烟加工技术。此后,烟叶进入机械细加工阶段,由原来的晾干—剁碎一收储三步式,发展到分类—晾干—切片—粉碎—过筛—炒制—收储七步式。
  莫合烟销售 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产烟叶处于自吸自销状态。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队集体种植烟叶,社队生产集体与国营供销社经营单位直接发生购销关系,烟叶销售收入由生产队统一分配。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烟草由原生产队集体种植,转变为农民私人种植。年产量与销售量约8吨—10吨,每公斤销价3.60元,后来销价升为每公斤5.00元。2000年4月后,经报请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将张掖产的“甘州莫合烟”纳入专卖管理范围。
  莫合烟吸食 张掖吸食旱烟的历史和普及范围次于水烟。旱烟的吸食有两种,一是“烟斗”,二是“长管烟锅”。烟斗亦叫大头烟锅,形状呈勺形,一头小,为吸嘴;一头大,为烟锅。烟嘴以红铜或白铝制作,烟锅大都以黄铜加工。烟管则以高级木料制作,管体为紫红色。烟锅多在城市老人中使用。区内汉族烟民喜用短管,其他少数民族烟民喜用长管。莫合烟的另一种简捷吸食方式是用白纸或书籍报刊纸裁为3×10厘米的纸条,在纸条上放适量烟丝,然后将纸卷为“烟棒”点燃吮吸。采用此种方式吸烟,一是经济实惠,二是方便快捷。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