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改革
分类号: F724.71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本节记述甘州区粮食企业的运行机制、产粮地的粮食管理进行资产重组、收购、保管、调运。
关键词: 甘州区 体制改革 粮油购销

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掖市粮油市场逐步放开,粮食收购首先落实订购合同,发放预购定金,按国家相关保护价收购专项储备粮。为解决群众卖粮难问题,城乡各购销企业根据市场行情扩大粮油议价购销,走出去销售议价粮,调进省外大米等成品粮,调剂余缺,粮油市场逐渐活跃起来。1991年,张掖市面粉厂、粮油加工厂、城关粮库、粮油供应公司、粮贸公司、汽车队、粮油食品公司在前一轮承包的基础上,实行滚动重新承包。议价公司、饲料公司按原基数延长承包期1年,对经营指令性计划商品比重大的农村13个粮管所和养殖场,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成立粮油批发市场,搞活粮油市场流通,城乡企业议价经营,经营网点一度达64个,从业人员365人,计划粮油经营逐渐退出,市场经营势头强劲。1993年,粮食销价放开,在东街修建粮贸大厦,在粮油公司门前建成西部粮油批发市场。成立“张掖市粮食贸易总公司”,与张掖市粮食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保证行使行政职能的前提下,向经济实体过渡。张掖市粮食局把局机关6个科室合并为1室2科,分流40%的机关干部职工,保留原待遇,成立粮通实业和生活服务两个分公司,对外开展经营业务和有偿服务。对前一轮承包中张掖市面粉厂因被省政府列为开放经营,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延长承包期至1995年,除饲料公司外,其他公司推行经营大承包,对担负平价粮食(包括专储粮)收购、保管和调运的企业强化管理。对从事议价粮油和多种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利全留,欠额自补”的经营大承包,承包期为3年。
  1996年,粮食企业推行两条线运行机制,企业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单位和商业性经营单位,改革以效益定承包基数变为以人均创利定承包基数,选拔25名干部,充实到各企业领导岗位。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市政府制定《张掖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粮改领导小组和资金清欠、市场管理、收购检查三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粮食财务挂账和不合理资金占用进行清查。1998年,粮油系统改制工商企业13户,达到城区企业的100%。1999年,粮食企业分流职工87人。2001—2002年,对列入改制的6户粮油加工及商流企业进行改革,改制企业盘活国有资产5010万元,置换职工身份629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469万元,投入生产开发资金260万元。2003年,按照“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和“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粮改精神,对粮油加工厂、饲料公司、粮油对外开发公司和批发市场4户亏损大、包袱重、职工多、资产负债高,无人愿意受让产权的停产停业企业进行改革。在经营机制上实行破产、撤并、挂靠,在用人机制上实行竞聘、内退、买断,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效挂钩、岗位工资、指标考核奖优罚劣,推进购销企业改革。
  2006—2007年,制定《甘州区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全区2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出售、资产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部分退出国有资本。对承担省级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平原堡粮管所、城关粮库保留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对基础设施较好、资产负债较轻,主要产粮地的粮食管理所进行资产重组,成立国有控股的荣兴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对资产负债高,历史包袱重的粮贸公司实行产权整体出售,对资产效率低、有效资产难以剥离以及涉及文物保护和计划新上项目的东关、五里墩粮库等13户企业,采取产权租赁形式,进行改制。粮食企业向区域化、集团化经营。2012年,安阳、明永、和平、大满、小满、廿里堡粮管所整合成立张掖市甘州区鸿谷粮油储备中心。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