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供销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2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供销合作
分类号: F717.2
页数: 7
页码: 350-356
摘要: 本章记述甘州区供销合作就够设置、体制改革、经营与项目建设、销售与效益、重点企业、粮油购销。
关键词: 甘州区 商贸流通 供销合作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城区机构设置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日用杂品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贸易公司、供销综合公司、河西大厦7个城区公司。是年,张掖市供销社贸易公司更名“张掖市工业品贸易公司”,扩建批发库区,形成供销社系统工业品批发中心。1993—1997年,筹资1500多万元,建成河西商场、河西大厦后续工程、供销经济长廊、农副公司旧货市场,总建筑面积达21400平方米。1994年,张掖市工业品贸易公司更名“张掖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是年,河西大厦改组为“张掖市河西大厦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家电、工业品、粮油和蔬菜4个分公司。1996年,河西大厦兼并“张掖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组建成立“张掖市河西大厦集团总公司”。1997年,张掖市供销社综合公司兼并新墩供销社,成立“张掖市供销综合公司”。1999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兴建张掖市金鸿大厦。2001—2002年,张掖市河西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日杂公司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分别成立“张掖市河西大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组建“甘州区饮马桥农资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110户、股金88万元,专门从事农膜批零业务,实现销售额2300万元。是年,由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发起,甘州区工商分局、甘州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参与组建的“甘州区农业生产资料协会”,协会发展团体会员20个、个人会员228个,聘请甘州区政府副区长担任名誉会长。2007年,张掖市废旧金属交易市场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占地65亩。2008年,建成投入运营。
  农村基层网络设置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梁家墩、长安、党寨、三闸、新墩、乌江、靖安、甘浚、沙井、小河、平山湖、上秦、廿里堡、碱滩、小满、龙渠、大满、和平、安阳、花寨、明永21个基层供销社,辖零售、收购、批发网点231个,其中分销店108个。2001—2002年,新墩、梁家墩、长安、党寨、三闸、乌江、靖安、上秦、廿里堡、碱滩、小满、龙渠、大满、安阳、花寨、明永、甘浚、沙井、小河19个基层社,通过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由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2005年,沙井供销社投资100万元新建的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落成开业,成为全区第一家乡镇超市。2006年,碱滩供销社投资270万元,建成商贸综合楼和农副产品、农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2007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供销社系统基层网点恢复改造3年规划。当年投资340万元,改造和新建花寨新合作超市、乌江平原商贸综合楼、碱滩供销社综合市场、靖安基层社、新沟村新合作超市、小河供销社6个村级超市等38个基层网点,改造面积5030平方米。是年,新农村现代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开始建设,以小河供销社为龙头,组建配送中心2个,设立直营店82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300多个。小河供销社被张掖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化肥淡季储备企业,得到农业银行2000万元贷款支持。是年,小河供销社通过控股兼并大满供销社。
  2009年,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投资128万元,新上小米精加工生产线,建设厂房260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1套,年加工谷子100多万斤,助农增收250多万元。是年,由小河供销社和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出资改建大满中心社,当年完成投资120万元,修建库房2000平方米,硬化地坪2500平方米。是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完成基层社新合作加盟店挂牌120户。2010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将张掖市绿涵农产品保鲜专业合作社、睿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纳入供销社管理。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入股组建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并于当年开始实施张掖市绿涵5万吨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建设项目。2012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新上张掖市新合作农资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5100万元,当年完成投资2658.6万元,建成高标准仓储用库房和办公场地26000多平方米,硬化地坪20000多平方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建成。2014年,联合社嫁接和培育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甘州区绿洲奶牛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绿涵农机专业合作社、甘州区泽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甘州区坤钰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户企业,并纳入供销社统计直报和项目入库系统。2015年,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引进投资4584万元,建成海鲜菇生产线。是年,甘肃金南瓜生物高科有限公司入社,投资约7000万元,建成金南瓜粉生产线。开发生产出南瓜粉、南瓜酱、南瓜糊、南瓜子系列产品。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992年,制定《张掖市供销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实施细则,在城乡31个企业全面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经营。1993年,全面推行以“集体所有,个人抽资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社有自营改革。至年底全系统169个门店实行抽资经营,占网店数的77.5%,抽回商品资金278.25万元,占应抽资金的41%。1994年,在河西大厦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对城区公司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建立“河西大厦”“日杂公司”“回收公司”3个有限责任公司,“农资公司”“农副产品公司”2个股份合作制企业,配股、抽资、租赁、合伙经营的门店柜组167个,实现投资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是年,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实施减员增效,分流安置富余人员393人。其中,内部退养12人,提供柜台或场地独资自主经营52人,签订息工合同79人,自谋职业135人,一次性补偿买断工龄22人,个人申请和因经济问题解除劳动合同93人。
  2000—2002年,按照张掖市委、市政府“整体买断产权、整体置换身份、整体安置职工、整体负担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整体承担债权债务,产权出售一步到位”的政策。城区2户企业和农村19个基层供销社通过产权转让由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置换职工身份690人,剥离职工身份置换金892万元、离退休职工医保金及生活费471万元、供养人员生活费98万元、社员股金269万元。新聘用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613人,离岗自谋职业146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金617万元,占应付额69.2%;退付农民群众股金85万元,占应退股金的31.6%;养老、工伤、失业、“三金”上缴7.3万元,占应缴“三金”的79.8%。2007—2009年,制定《甘州区废旧物资行业发展规划》。2010年,甘州区制定《甘州区供销社网点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引导基层网点进行超市化改造,全系统恢复重建基层网点6个,村级经营网点达到228个,改造新合作超市达95个,发展新合作加盟店115个,全系统基层网点超市化改造达40%。至2016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全系统有基层供销社21个,村级经营网点224个,改造“新合作”超市80个,发展新合作加盟店115个,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社21个,组建专业协会4个,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点360个。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6.58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500万元),占目标任务16.5亿元的100.5%;完成农产品购进8.33亿元,占目标任务8亿元的104.1%;实现再生资源回收额6172万元,占目标任务5000万元的123.4%;实现利润990万元,占目标任务950万元的104.2%。
  第三节 经营与项目建设
  日用工业品经营 1991年,合并组建工业品贸易公司,形成供销社系统工业品批发中心和城乡工业品联购分销格局。当年工业品联购分销额达到862万元,供销社系统整体功能和主营批发业务的优势凸显。1992年,出台《供销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实施细则,在城乡31个企业全面推行工业品“四放开”经营。对278个门店实行风险抵押“利润大包干,百元毛利含量工资”等承包形式,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人均收入较上年增长。1993年,以社有自营为突破口,在农村基层供销社全面推行以“集体所有,个人抽资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社有自营改革。1995—1996年,对城区各大商场和门店,推行工业品联销、联利、风险抵押承包等经营责任制。对农村112个门店实行“集体所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税费自理,定额上缴,超留欠补”的风险抵押承包制,在85个门店推行联销联利,工效挂钩的经营责任制。落实对账、报账、盘点等制度和“一放、两管、三统一”(放开工业品,管住化肥、农副产品,统一资金、统一购销、统一价格)的经营管理办法,实行经营管理人员聘用制、全员劳动合同制。规范企业行为。1997—2002年,对工业品经营实行“全额抽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措施,农村80%的门店以及城区农副、回收、农资的零售门店实现全额抽资经营。至2002年,全系统形成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的格局;生产经营门店扩大到酿造、生产、加工、修理、缝纫、娱乐、饮食服务领域,开展各种经营的单位达22个,占企业总数的84.6%;门店87个,占基社网点总数的39.7%。2006—2016年,结合全区“新农村小康安居工程”建设,推进村级服务网点的超市化改造升级。先后投资改造廿里堡万家乐、陈寨,乌江安镇、小湾,三闸符家堡,明永武家闸、燎烟,小满古浪、石桥、王其闸,沙井煦和大厦、东四,小河西六、柳树寨、兴隆,碱滩古城、幸福等58个新合作超市。
  农副产品经营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联合社立足主营,兼顾粮油,巩固发展“一红一黑两花”(红枣,黑瓜子,葵花、棉花)。联合社和农副公司抽出专人,从籽种、化肥到种植面积逐项落实,筹资22000元,在沙井、小河乡试种棉花95亩,平均亩产籽棉138.5公斤。1994—1997年,各基层社向农民提供农副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市场服务,在扶持好葵花、黑瓜子、红枣等产品种植的基础上,扩大啤酒大麦、小杂粮等畅销作物的种植面积。制定农副产品分购联销的实施办法。以“短、平、快”取得销售、效益同步增长。1998—2003年,农村大面积推广玉米植种,其他农副产品种植面积骤减,销售渠道不畅,农副产品收购业务基本处于低迷状态。2008—2009年,改制后的基层供销社突出经营特色,各基层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效益显著。2015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3亿元,建成20间容量为20000吨保鲜库、6000平方米集约化全自动育苗中心、618座钢架拱棚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区。2010—2016年,基层供销社先后组建花西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啤酒大麦运销专业合作社、苹果梨专业合作社、红枣专业合作社等,以订单农业方式开展业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016年底,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个,入社社员达1689户,社有股、农民股共计877万元,带动农户5000多户,初步建成小米、豌豆、苹果梨、啤酒大麦、优质红枣等11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资供应 农资供应是供销系统的主营业务。1991年,组织供应各种大化肥91861标吨,农膜467吨、农药77吨、农药械2730架、中小农具70712件。新建科技兴农配套服务站、“庄稼医院”各15个,配套上岗医生21名,农资服务专干22人,服务员47人。对来自庄稼医院和农户的115人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配置测土配方仪器1台,购置下发120多套病虫害标本和挂图。1992年,农资专营网点增至154个,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24项,开方供药59.8吨,组织供应各种化肥111536标吨。1995年,加强化肥市场内部管理。配合合办处、工商、物价部门进行化肥市场整顿,赢得农资市场竞争的主动权。1997年,对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实现统一资金、统一价格、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化肥市场进入有序管理阶段。2001—2005年,多方筹措资金组织货源,采取厂商联合、商商联合的办法,与安徽铜陵化工、宁夏中化、山东烟台农资公司等全国30多家厂商合作,组织货源,解决资金,化肥供应得以保证。2006—2007年,以小河供销社为龙头,组建两个配送中心,设立直营店82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300多家,采取“配送中心+经营网点”的模式,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带动供销社网络资源,建设农村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年配送各类化肥4万多吨,经营范围辐射到张掖市以外的酒泉、武威等地区。2008—2016年,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至2016年底,小河供销社、三闸供销社等系统内农资企业,发展农资销售网点386个,成为保障全区农业生产所需农资供应的重要渠道。
  项目建设 2007年以来,小河、花寨、党寨、碱滩、乌江、廿里堡供销社申报“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并获得省供销社3—5万元的补助资金。2008年,小河供销社连续两年申报“农资配送网络改造项目”。获得国家“新网工程”项目资金160万元。2013年,张掖市花西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农副产品连锁经营网络升级改造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专项支持资金300万元。2014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公司蔬菜恒温库扩建项目获得财政资金140万元;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2015年,张掖市新合作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农资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36.5万元,争取到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资金210万元。2016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公司实施的甘州区高原夏菜产业融合新建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偿资金700万元;张掖市花西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甘州区小杂粮产业土地托管新建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偿资金560万元。
  第四节 销售与效益
  1991年,供销社第二轮承包开始,张掖市供销系统以管理、服务、效益为中心。供销系统从1996—2001年亏损1762.90万元,除去1991—1995年实现的利润634.41万元,实际亏损1128.49万元。2001年,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企业改制在全系统开展,在城乡各企业中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至2001年,供销社所属26个企业有21个企业进行产权制度转让。供销社系统除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和和平、平山湖供销社5个企业因包袱沉重,负债过大等原因没有改制,其余企业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以后,城区改制后的河西大厦、博盛商厦,经营形式改变为非公有制租赁经营。基层供销社改制后,以“新合作”为契机,组建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给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第五节 重点企业
  城区改制企业 河西大厦。位于甘州区南街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1988年,1989年初建成开业,是张掖市供销系统工业品批发零售的龙头企业,在2001年产权制度改革中,河西大厦率先进行“动产权、转机制”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后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非公有制性质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形式也由原来的柜组抽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变为租赁经营,改制后的河西大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商场经理、副经理、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保卫科,实行企业管理目标责任制。河西大厦经营面积7800平方米,以租赁经营为主。2002年接纳经营户140户,从业人员420人,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上缴税费100万元。2005年,投资200万元安装3部电动扶梯,并对营业场所进行装修改造。2008年,投资80万元完善消防设施。2010年接纳经营户120户,从业人员360人,实现销售额4000万元,上缴税费100万元。2010—2015年,投资200余万元分步对商场设施进行改造升级。2016年,河西大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达3200万元,接纳经营户98户,从业人员280人,经营品种16大类,3万多种日用工业品,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上缴税费150万元。主要经营家用电器、针棉制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几大项4000多种商品。
  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张掖市日用杂品公司,位于南大街272号,是张掖商界老字号企业。2000年,公司实现商品总销售241.9万元,占年计划的48.9%,各项费用总额52.1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4.1万元,同比上升21%。利润亏损16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6.4万元。2001年,公司改制为“河西商场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公司投资200万元加层扩建博盛商厦三楼,新开辟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增加摊位32个。2003年,在河西商场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属河西商场家具超市。2008年,投资180万元对商厦进行改造和调整改建家电城、服装城、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家具超市。2010年,实现商品总销售4260万元,同比增长28.7%,上缴国家税费166万元,同比增长9.2%,综合经济效益同比增长10.2%,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至2016年,企业有管理人员20人,经营面积7800平方米,从业商户108户,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着50个大类5万余种商品,开创家电城、家具城、义乌小商品市场、服装城。实现商品总销售6820万元,同比增长13%,综合经济效益同比增长8.9%,实现税费200万元,员工工资同比增长16%。每年向国家上缴各项税费160多万元。公司安排下岗职工300多人,每年向社会提供再就业岗位100多个。
  农村基层社 三闸供销社。现有资产总额3154万元,在职固定员工12人,经营网点18个,其中村级综合服务社10个。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2016年,各类化肥销售量3.2万吨,实现销售总额8386万元,经营品牌30多个。发展农资网络终端经销商100多家。2016年新建液体加肥站10座。
  沙井供销社。现有固定资产1160万元,下属新合作田源超市1个,综合超市(新合作煦和超市)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4个,年商品零售总额862万元,实现利税129.6万元。
  第三章 粮油购销
  甘州区粮食局是区政府管理全区粮食流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至2016年,全区有粮食企业14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户,军粮供应站1户,省级储备粮企业1户,区级储备粮企业5户,其余6户为租赁经营企业。全系统有经营场地24万平方米,仓房91栋,分布于全区各乡镇。
  第一节 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掖市粮油市场逐步放开,粮食收购首先落实订购合同,发放预购定金,按国家相关保护价收购专项储备粮。为解决群众卖粮难问题,城乡各购销企业根据市场行情扩大粮油议价购销,走出去销售议价粮,调进省外大米等成品粮,调剂余缺,粮油市场逐渐活跃起来。1991年,张掖市面粉厂、粮油加工厂、城关粮库、粮油供应公司、粮贸公司、汽车队、粮油食品公司在前一轮承包的基础上,实行滚动重新承包。议价公司、饲料公司按原基数延长承包期1年,对经营指令性计划商品比重大的农村13个粮管所和养殖场,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成立粮油批发市场,搞活粮油市场流通,城乡企业议价经营,经营网点一度达64个,从业人员365人,计划粮油经营逐渐退出,市场经营势头强劲。1993年,粮食销价放开,在东街修建粮贸大厦,在粮油公司门前建成西部粮油批发市场。成立“张掖市粮食贸易总公司”,与张掖市粮食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保证行使行政职能的前提下,向经济实体过渡。张掖市粮食局把局机关6个科室合并为1室2科,分流40%的机关干部职工,保留原待遇,成立粮通实业和生活服务两个分公司,对外开展经营业务和有偿服务。对前一轮承包中张掖市面粉厂因被省政府列为开放经营,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延长承包期至1995年,除饲料公司外,其他公司推行经营大承包,对担负平价粮食(包括专储粮)收购、保管和调运的企业强化管理。对从事议价粮油和多种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利全留,欠额自补”的经营大承包,承包期为3年。
  1996年,粮食企业推行两条线运行机制,企业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单位和商业性经营单位,改革以效益定承包基数变为以人均创利定承包基数,选拔25名干部,充实到各企业领导岗位。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市政府制定《张掖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粮改领导小组和资金清欠、市场管理、收购检查三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粮食财务挂账和不合理资金占用进行清查。1998年,粮油系统改制工商企业13户,达到城区企业的100%。1999年,粮食企业分流职工87人。2001—2002年,对列入改制的6户粮油加工及商流企业进行改革,改制企业盘活国有资产5010万元,置换职工身份629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469万元,投入生产开发资金260万元。2003年,按照“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和“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粮改精神,对粮油加工厂、饲料公司、粮油对外开发公司和批发市场4户亏损大、包袱重、职工多、资产负债高,无人愿意受让产权的停产停业企业进行改革。在经营机制上实行破产、撤并、挂靠,在用人机制上实行竞聘、内退、买断,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效挂钩、岗位工资、指标考核奖优罚劣,推进购销企业改革。
  2006—2007年,制定《甘州区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全区2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出售、资产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部分退出国有资本。对承担省级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平原堡粮管所、城关粮库保留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对基础设施较好、资产负债较轻,主要产粮地的粮食管理所进行资产重组,成立国有控股的荣兴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对资产负债高,历史包袱重的粮贸公司实行产权整体出售,对资产效率低、有效资产难以剥离以及涉及文物保护和计划新上项目的东关、五里墩粮库等13户企业,采取产权租赁形式,进行改制。粮食企业向区域化、集团化经营。2012年,安阳、明永、和平、大满、小满、廿里堡粮管所整合成立张掖市甘州区鸿谷粮油储备中心。
  第二节 粮油购销
  1991—1999年,国家计划粮油购销逐渐向议价粮油购销过渡,粮食购销企业落实粮食定购任务。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切实做到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按规定及时支付现款,不给农民打白条。1991—1999年,每年同全市22个乡的86000余户农民签订粮食定购合同,年发放预购定金420余万元,年收购量达6000万公斤。2000年起,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各粮食购销企业拓宽粮食收购渠道,搞活促销压库。对列入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除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外,允许和鼓励省内外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用粮企业和区内外具有《甘肃省粮食批发准入证》《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证》的粮食经营户,按照国家收购政策的要求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或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自用粮。2001—2002年,全区收购各类粮食68744吨,其中小麦49112吨(定购粮32280吨),玉米18412吨,其他小杂粮1220吨。销售各类粮食72831吨,其中小麦19618吨,玉米51089吨,其他小杂粮2124吨。2004—2011年,全区收购各类粮食80232万公斤,销售各类粮食98418万吨。2014年,全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08133吨,销售粮食113150吨,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购粮食18758吨,销售粮食20257吨,价格平稳,供需稳定。2016年,全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73907吨,销售粮食193731吨,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购粮食18557吨。
  第三节 粮食储运
  1991年,全年商品粮调拨完成4455万公斤,占年计划的135%,调出专项储备小麦693万公斤。1994年粮食定购任务完成订购总量5350万公斤,为国家和省级保管专储粮5927万公斤,调出粮食3160万公斤。1996年,粮食定购任务完成5788万公斤。为城镇居民供应限价限量口粮1409万公斤。完成粮食外调任务1225万公斤。1998年,对21户收储单位的全部储粮从数量、质量及安全方面进行全面普查,对查出的危险粮、不安全粮采取各种措施及时处理。当年调出国家专储小麦262.9万公斤,省级代储玉米1910万公斤,保护价玉米550万公斤。1997年调出玉米1700万公斤。1999年,全市粮油存储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库存总量超过1.8亿公斤,露天存粮多达1.2亿公斤。2016年,争取“危仓老库”维修资金301万元,与企业自筹资金共计402.07万元,为4户企业8个购销网点维修仓库44栋、维修仓容2.2万吨,地坪11900平方米,购置机械设备11台,改善储粮条件。至2016年底,区级储备粮储存规模达11000吨。
  第四节 行业管理
  管理措施 甘州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张掖市建立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由粮食、工商、公安等部门共同配合,组成“粮食市场管理稽查队”,查处违法收购,维护市场秩序。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甘州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重新组合,参与市场竞争。是年,甘州区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甘州区落实国家制定的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制定《甘州区粮食局关于“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方式,规范粮食行政管理执法行为。建立粮食收购经营者数据库和执法人员数据库。引导多主体入市收购,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和粮食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零星收购行为,根据年收购量50吨以下的零星粮食收购者无须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实行报告备案制度,即所有粮食收购者在入市收购前须向粮食执法大队报告,由执法科室登记。凡未报告而入市收购粮食者,第一次告知注意事项,第二次则以超出50吨论处。对违反规定者作出警告、罚款等处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管理内容 重点对全区粮食经营者收购资格、最低最高库存量和统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有效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准入政策。收购资格检查。制定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公开行政决策事项和办事流程,对40户企业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授予粮食收购准入资格。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1户,国有控股粮食经营企业1户,民营和其他粮食加工及经营企业18户;对辖区内无证非法收购粮食者移交工商部门查处,对已获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粮食收购者,按规定进行核查。督促粮食收购者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让农民缴上“明白粮”,不准压级压价、克斤扣两和收“人情粮”,不准拒收、限收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不准打“白条”和代扣各种税费,不准将粮款挪作他用。
  粮食库存检查。重点对粮食经营者执行最低最高库存标准进行核定,要求粮食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保证全社会保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库存量。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自觉执行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加强对粮食收购、销售的质量监管,特别是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对粮食经营者使用不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仓储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责令其禁止使用。
  统计制度检查。从2005年元月1日起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依据《统计法》及《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把全区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纳入粮食流通的管理范围,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自觉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账。
  第五节 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管理 依法治企。甘州区企业主要依据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企业行为,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对粮食企业推行国有资产合同化管理。按企业现有资产占有的实际情况,对承担区级储备粮油收储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城关粮库、平原堡粮管所等3户企业推行国有资产使用制,对乌江粮管所等8户企业实行国有资产租赁制,并同上述企业分别签订“国有资产使用合同”和“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对企业责权关系、利益分配、债权债务、遗留问题、资产增值等合理约定,对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处置等作出明确规定。
  清产核资。对所属粮食企业进行清查核资,通过清查登记、查漏补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债权债务、资产质量和存量进行核实,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对登记造册的国有资产进行定期盘点,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全面掌握粮食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盘活国有资产,加强资产开发,对全系统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现有存量资产的使用、对外出租、闲置情况逐一登记。利用文字表述、数字统计、表格登记等多种形式,准确反映所属粮食行业资产情况和发展规划。
  跟踪监管。对所属企业的资产使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财务统计报表核查制,对企业报表进行分析汇总,监控企业资产经营、使用、变动、状态,每季度编制《粮食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表》提供上报。实行国有资产动态监管报告制,不定期到企业采集经营数据,了解资产使用情况。对城管粮库的土地出让金,每季度进行专项检查,及时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企业出租的资产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对合同的期限、租金标准等检查指导,特别是对较大资产的出租直接参与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报废、处置、折旧费提取等实施常态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非公企业管理 企业改制后,甘州区粮食局所属非公经济总户数8户,从业人40人,注册资金300万元,年平均上缴税金20万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强化非公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依据行业法规创建非公企业发展平台,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支持各非公企业每年招聘一批专业人才,提升非公企业管理队伍、技术队伍、职工队伍素质。实时为企业经营提供粮油市场信息、决策依据,引导非公企业开展区内外合作。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