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商贸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20
颗粒名称: 第八编 商贸流通
分类号: F727.42
页数: 35
页码: 35-377
摘要: 本篇记述甘州区商贸流通概括了商业贸易、供销合作、物资储备、服务业、对外经济合作。
关键词: 甘州区 商贸流通 商业

内容

第一章 商业贸易
  1991—1996年,国营商业处于市场主体地位。1997—2002年,国有商业除国家垂直管理、专营专卖的食盐、烟草、医药、石油制品批发企业外,市属国有商业企业通过采取出售、破产、分立、租赁、承包等形式,全部改制为非公有制经济。2002年后,除国家垂直管理、专营专卖的食盐、烟草、石油制品批发企业外,其他竞争性领域全部为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
  第一节 机构
  20世纪90年代,张掖市商业局内设张掖市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张掖市盐务管理站两个事业单位,与张掖市商业局三块牌子、一套班子。1996年,成立“张掖市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办公室”。1999年,盐业公司整体划拨甘肃省盐业集团总公司。2002年,张掖市商业局更名“甘州区商业局”。2006年7月,撤销甘州区商业局,将甘州区经贸委的商贸流通职能、外贸管理职能划出,组建甘州区商务局,隶属甘州区经贸委管理。2010年,确定为区政府组成部门,归口管理区招商局、区市场建设服务中心。2012年,成立“甘州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隶属甘州区商务局管理。2013年,将隶属甘州区商务局管理的区招商局整体划归甘州区发改委管理。2014年,区商务局由区政府工作部门调入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并挂牌。
  第二节 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 1991年,张掖市商业局下属国营商业企业有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煤炭公司、糖酒副食公司、食品公司、蔬菜果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商业综合公司、食品厂及下设的5个批发机构,零售门市部135个。商贸流通经营业态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日益丰富,各类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在实施城镇化建设战略过程中得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国道沿线、人口密集的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得到较大发展,城市批发市场则向规模化、专业化迈进。各类产销合作贸易组织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渠道。便民店、专卖店、物流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代理商等新的经营模式迅速发展,促进地方商贸的流通。2006年以来,实施“双百市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农超对接、早餐工程、大宗农产品产销促进、冷链仓储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20多个商务工程项目。至2016年,全区有各类商业服务网点18016个,大型超市5个,农村标准化集贸市场12个,专业交易市场25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农家店439户、乡镇商贸中心2个,汽车4S店53家,从业人员达57926人。全区商贸流通业形成以城区为轴心,以滨河新区、张火公路及火车站、大满、甘浚、沙井等为区域中心,辐射其他乡镇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张掖玉米种子暨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绿洲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东部建材市场、新张掖国际商贸城、天佑家具广场、愿景商贸城、达生二手车交易市场、恒滨建材市场、金张掖再生资源交易中心、金张掖汽车城、粮油主食产业园、新世纪商厦、金张掖国际大厦、鑫汇商贸城等商流项目相继建成,引进国芳百货、华润万家超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辖区,全区核心商业区开始形成,各类专业品牌店、特许经营店等落户辖区,消费、餐饮、娱乐各类设施开始迈向高档、专业、系统化水平,城镇商圈已成为商贸流通的发展亮点和增长极。
  商务项目 双百市场工程。2006年,张掖南关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被推荐核准为商务部在甘肃省实施的2006年度“双百市场工程”改造示范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废弃物处理中心、安全监控中心,新建10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等,总投资1670万元,当年完成大部分项目建设。2007—2008年,张掖南关果蔬批发市场冷链设施项目经商务部核准确定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至2008年,张掖南关果蔬批发市场“双百市场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942.38万元,获得国家建设补助资金605万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甘州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确定甘肃新乐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新大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2户本土大型民营骨干零售企业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改造建设任务。之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年实施。至2014年,全区改造建设标准化农家店450个,商品配送中心2个,乡镇商贸中心2个。标准化农家店乡镇覆盖率100%,村级覆盖率86%以上,日用消费品统一配送率70%以上,获得省级补助资金964万元。
  退市还路工程。2006年,甘肃省县乡农贸市场“退市还路”工程开始实施。甘州区实施县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至2016年,在沙井、甘浚、上秦、大满、靖安、龙渠、花寨、明永、碱滩、小满、新园小区11个乡镇及小区改造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获得甘肃省商务厅农贸市场以奖代补资金470万元,解决乡镇农民群众交易难、交易远、购物难和“占路为市”等问题。
  家电下乡。2009年3月,甘州区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至2013年3月家电下乡政策结束,全区备案家电下乡销售企业和网点121家,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金额达21878.35万元,产品销售数量为83970台(件),补贴资金2844万元。
  家电以旧换新。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甘州区实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凡在甘肃省登记注册的法人或具有甘肃省户口的个人(简称“购买人”),于政策实施期内将废旧家电交售到中标回收企业(简称“回收企业”),并到中标销售企业购买新家电的,可享受家电补贴。购买人进行家电以旧换新时,按新家电销售价格的10%给予补贴。甘州区家电以旧换新工作销售五类: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以旧换新新家电10004台,销售额3806.88万元,补贴金额315.45671万元。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2014年,张掖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中心列入甘肃省八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2013—2014年,完成投资1.8亿元,获得省级财政直补资金2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资金300万元。张掖绿洲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全省新增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2014年完成投资约3亿元,获得贷款贴息补助资金100万元。
  早餐工程。2008—2010年,商务部联合财政部实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工作。甘州区新乐公司被甘肃省商务厅确定为“放心早餐工程”试点企业,实施新乐民生放心早餐工程项目建设。从2012年开始,该公司投资3095.13万元,建设早餐加工、存储车间4600平方米,1500立方米冷库1座,早餐加工生产线1条,放心早餐检验、检测中心1个,建设早餐及主食店销售网点35个,完成储存运输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网点建设等工作。2013年,投资1210.91万元,完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添置冷链配送车辆2台,增设固定封闭式早餐销售亭30个,实现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卫生化。
  农超对接。按照《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商务厅省农牧厅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由甘肃新乐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在新乐物流配送中心投资600万元,建设“农超对接”农产品配送区,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作为生产加工车间,内设净菜、熟食、面点和鲜肉分割四条加工生产线,设计产能为日处理净菜50吨,日加工面点1吨,熟肉、凉菜制品2吨,配有库容达2200立方米的冷库和与之配套的冷藏配送车辆。在长安乡前进村、洪信村、上头闸、河满村,梁家墩镇五号村、六号村、清凉寺村建设甘蓝、菜花、辣椒、黄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共2000亩70多个品种,采购1300多吨,销售额400多万元。
  第三节 商品经营
  1991年以前,对一些货源不足的消费品,采取凭证限量供应的办法。1991年后全部敞开销售。张掖市商贸流通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烟草、饮料、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五金家电、建筑材料、农业机械及生产资料和饮食服务等行业。1996年后,除国家垂直管理的批发企业外,国有商业企业全部改制为非公有制经济。商贸流通经营业态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日益丰富。
  煤炭销售 1991年,张掖市煤炭运销公司下设国营门点5个,是全市煤炭销售的主渠道。2002年,采取公开出售或协议转让企业产权的方式,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所属5个门点全部出售给个人经营,煤炭运销公司随之注销。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石油制品由张掖地区石油公司负责销售。
  第四节 行业管理
  1991年以来,商业系统的行业管理主要是饮食服务行业的管理,按照甘肃省商业厅的安排,张掖市商业局多次组织饮食服务公司的厨师、理发师等服务人员开展技能评定。2010年,甘州区饮食服务业协会成立,协会由全区61家企业组成,下设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摄影、洗染、沐浴、家政服务7个分会。2011年,开展餐饮业和美容美发业的等级评定工作,评出华辰大酒店等8家特级餐饮酒店,5家甲级餐饮酒店,1家特级生态美食园,4家名优火锅店,4家特色美食店,9家地方名优小吃店;评出五星级美容院1家,三星级美容院2家,二星级美容院2家;五星级美发店1家,四星级美发店4家,三星级美发店2家。推选出7个“金张掖名宴”,30个“金张掖名菜”25个“金张掖名点”,7家名厨团队,表彰9名明星服务员和12名优秀服务员。2012,年,开展全市社会宾馆等级评定活动,在10家AAA级社会宾馆中甘州区有8家宾馆名列其中,有11家宾馆被评为A级社会宾馆,6家宾馆被评为A级社会宾馆。成立“甘州区酒业协会”,评选出“甘州区放心酒示范店”10家。第一届“金张掖”美食节中开展地方特色小吃评选活动,甘州区有31个品种被评为张掖市地方特色小吃。
  2013年,开展新乐杯·大众消费季暨“金张掖”第二届美食节名宴、名小吃评选活动,甘州区有11个品种的小吃被评为金张掖名小吃。开展全市人像摄影业等级评定工作,有2户企业被评为五星级人像摄影店,2户企业被评为四星级人像摄影店,2户被评为三星级人像摄影店。
  第五节 企业改革
  1991年,企业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定。1997年,中共张掖地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的意见》,继续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把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作为企业改革的首选形式。张掖地区行政公署的《转发省九部门关于加快城镇集体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国家体改委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省商业厅下发的《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等部门关于全省国有商业全行业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见的通知》,指导全市国有商业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革。1997年底,张掖市商业局所属8户国有商业企业,1户城镇集体商业企业,经过资产评估重组,全部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按照政策和章程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构,并严格按照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章程运营,在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中,9户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共有1447名职工入股,股金达331.39万元。从2000年开始,国营商业企业采取分块分开竞价出售的形式,转让门店产权。先后对糖酒公司永丰商场、服务公司大众旅行社、甘州像馆、张掖理发厅、鼓楼副食商场、青西副食商场、七一副食商场进行公开竞价拍卖,转让企业产权。2001—2002年,全系统改制企业9户114个门点,公开出售或协议转让企业产权的有102个门点。全面完成改制的企业有食品厂、商贸旅游服务公司、蔬菜果品总公司、食品公司、煤炭运销公司,基本完成改制的企业有糖酒副食总公司、百货总公司、商业综合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全系统有1001名职工置换身份。2003年,完成企业改制6户,以现金形式兑付126名职工身份。2004—2005年,完成百货总公司国茂大厦企业改制,为159名职工给予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128.2万元。完成五交化公司批发部改制,全系统有590名职工申领失业金。
  第二章 供销合作
  第一节 机构
  城区机构设置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日用杂品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贸易公司、供销综合公司、河西大厦7个城区公司。是年,张掖市供销社贸易公司更名“张掖市工业品贸易公司”,扩建批发库区,形成供销社系统工业品批发中心。1993—1997年,筹资1500多万元,建成河西商场、河西大厦后续工程、供销经济长廊、农副公司旧货市场,总建筑面积达21400平方米。1994年,张掖市工业品贸易公司更名“张掖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是年,河西大厦改组为“张掖市河西大厦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家电、工业品、粮油和蔬菜4个分公司。1996年,河西大厦兼并“张掖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组建成立“张掖市河西大厦集团总公司”。1997年,张掖市供销社综合公司兼并新墩供销社,成立“张掖市供销综合公司”。1999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兴建张掖市金鸿大厦。2001—2002年,张掖市河西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日杂公司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分别成立“张掖市河西大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组建“甘州区饮马桥农资专业合作社”,入股社员110户、股金88万元,专门从事农膜批零业务,实现销售额2300万元。是年,由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发起,甘州区工商分局、甘州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参与组建的“甘州区农业生产资料协会”,协会发展团体会员20个、个人会员228个,聘请甘州区政府副区长担任名誉会长。2007年,张掖市废旧金属交易市场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占地65亩。2008年,建成投入运营。
  农村基层网络设置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梁家墩、长安、党寨、三闸、新墩、乌江、靖安、甘浚、沙井、小河、平山湖、上秦、廿里堡、碱滩、小满、龙渠、大满、和平、安阳、花寨、明永21个基层供销社,辖零售、收购、批发网点231个,其中分销店108个。2001—2002年,新墩、梁家墩、长安、党寨、三闸、乌江、靖安、上秦、廿里堡、碱滩、小满、龙渠、大满、安阳、花寨、明永、甘浚、沙井、小河19个基层社,通过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由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2005年,沙井供销社投资100万元新建的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大楼落成开业,成为全区第一家乡镇超市。2006年,碱滩供销社投资270万元,建成商贸综合楼和农副产品、农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2007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供销社系统基层网点恢复改造3年规划。当年投资340万元,改造和新建花寨新合作超市、乌江平原商贸综合楼、碱滩供销社综合市场、靖安基层社、新沟村新合作超市、小河供销社6个村级超市等38个基层网点,改造面积5030平方米。是年,新农村现代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开始建设,以小河供销社为龙头,组建配送中心2个,设立直营店82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300多个。小河供销社被张掖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化肥淡季储备企业,得到农业银行2000万元贷款支持。是年,小河供销社通过控股兼并大满供销社。
  2009年,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投资128万元,新上小米精加工生产线,建设厂房260平方米,购置加工设备1套,年加工谷子100多万斤,助农增收250多万元。是年,由小河供销社和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出资改建大满中心社,当年完成投资120万元,修建库房2000平方米,硬化地坪2500平方米。是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完成基层社新合作加盟店挂牌120户。2010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将张掖市绿涵农产品保鲜专业合作社、睿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纳入供销社管理。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入股组建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并于当年开始实施张掖市绿涵5万吨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建设项目。2012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新上张掖市新合作农资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5100万元,当年完成投资2658.6万元,建成高标准仓储用库房和办公场地26000多平方米,硬化地坪20000多平方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基本建成。2014年,联合社嫁接和培育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甘州区绿洲奶牛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绿涵农机专业合作社、甘州区泽源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甘州区坤钰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户企业,并纳入供销社统计直报和项目入库系统。2015年,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引进投资4584万元,建成海鲜菇生产线。是年,甘肃金南瓜生物高科有限公司入社,投资约7000万元,建成金南瓜粉生产线。开发生产出南瓜粉、南瓜酱、南瓜糊、南瓜子系列产品。
  第二节 体制改革
  1992年,制定《张掖市供销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实施细则,在城乡31个企业全面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经营。1993年,全面推行以“集体所有,个人抽资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社有自营改革。至年底全系统169个门店实行抽资经营,占网店数的77.5%,抽回商品资金278.25万元,占应抽资金的41%。1994年,在河西大厦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对城区公司进行改制、改组、改造,建立“河西大厦”“日杂公司”“回收公司”3个有限责任公司,“农资公司”“农副产品公司”2个股份合作制企业,配股、抽资、租赁、合伙经营的门店柜组167个,实现投资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是年,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实施减员增效,分流安置富余人员393人。其中,内部退养12人,提供柜台或场地独资自主经营52人,签订息工合同79人,自谋职业135人,一次性补偿买断工龄22人,个人申请和因经济问题解除劳动合同93人。
  2000—2002年,按照张掖市委、市政府“整体买断产权、整体置换身份、整体安置职工、整体负担离退休人员养老医疗保险,整体承担债权债务,产权出售一步到位”的政策。城区2户企业和农村19个基层供销社通过产权转让由集体企业变为民营企业,置换职工身份690人,剥离职工身份置换金892万元、离退休职工医保金及生活费471万元、供养人员生活费98万元、社员股金269万元。新聘用并签订劳动用工合同613人,离岗自谋职业146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金617万元,占应付额69.2%;退付农民群众股金85万元,占应退股金的31.6%;养老、工伤、失业、“三金”上缴7.3万元,占应缴“三金”的79.8%。2007—2009年,制定《甘州区废旧物资行业发展规划》。2010年,甘州区制定《甘州区供销社网点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引导基层网点进行超市化改造,全系统恢复重建基层网点6个,村级经营网点达到228个,改造新合作超市达95个,发展新合作加盟店115个,全系统基层网点超市化改造达40%。至2016年,甘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全系统有基层供销社21个,村级经营网点224个,改造“新合作”超市80个,发展新合作加盟店115个,规范各类专业合作社21个,组建专业协会4个,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点360个。全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6.58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500万元),占目标任务16.5亿元的100.5%;完成农产品购进8.33亿元,占目标任务8亿元的104.1%;实现再生资源回收额6172万元,占目标任务5000万元的123.4%;实现利润990万元,占目标任务950万元的104.2%。
  第三节 经营与项目建设
  日用工业品经营 1991年,合并组建工业品贸易公司,形成供销社系统工业品批发中心和城乡工业品联购分销格局。当年工业品联购分销额达到862万元,供销社系统整体功能和主营批发业务的优势凸显。1992年,出台《供销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实施细则,在城乡31个企业全面推行工业品“四放开”经营。对278个门店实行风险抵押“利润大包干,百元毛利含量工资”等承包形式,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人均收入较上年增长。1993年,以社有自营为突破口,在农村基层供销社全面推行以“集体所有,个人抽资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社有自营改革。1995—1996年,对城区各大商场和门店,推行工业品联销、联利、风险抵押承包等经营责任制。对农村112个门店实行“集体所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税费自理,定额上缴,超留欠补”的风险抵押承包制,在85个门店推行联销联利,工效挂钩的经营责任制。落实对账、报账、盘点等制度和“一放、两管、三统一”(放开工业品,管住化肥、农副产品,统一资金、统一购销、统一价格)的经营管理办法,实行经营管理人员聘用制、全员劳动合同制。规范企业行为。1997—2002年,对工业品经营实行“全额抽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措施,农村80%的门店以及城区农副、回收、农资的零售门店实现全额抽资经营。至2002年,全系统形成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的格局;生产经营门店扩大到酿造、生产、加工、修理、缝纫、娱乐、饮食服务领域,开展各种经营的单位达22个,占企业总数的84.6%;门店87个,占基社网点总数的39.7%。2006—2016年,结合全区“新农村小康安居工程”建设,推进村级服务网点的超市化改造升级。先后投资改造廿里堡万家乐、陈寨,乌江安镇、小湾,三闸符家堡,明永武家闸、燎烟,小满古浪、石桥、王其闸,沙井煦和大厦、东四,小河西六、柳树寨、兴隆,碱滩古城、幸福等58个新合作超市。
  农副产品经营 1991年,张掖市供销合作联合社立足主营,兼顾粮油,巩固发展“一红一黑两花”(红枣,黑瓜子,葵花、棉花)。联合社和农副公司抽出专人,从籽种、化肥到种植面积逐项落实,筹资22000元,在沙井、小河乡试种棉花95亩,平均亩产籽棉138.5公斤。1994—1997年,各基层社向农民提供农副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市场服务,在扶持好葵花、黑瓜子、红枣等产品种植的基础上,扩大啤酒大麦、小杂粮等畅销作物的种植面积。制定农副产品分购联销的实施办法。以“短、平、快”取得销售、效益同步增长。1998—2003年,农村大面积推广玉米植种,其他农副产品种植面积骤减,销售渠道不畅,农副产品收购业务基本处于低迷状态。2008—2009年,改制后的基层供销社突出经营特色,各基层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效益显著。2015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3亿元,建成20间容量为20000吨保鲜库、6000平方米集约化全自动育苗中心、618座钢架拱棚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区。2010—2016年,基层供销社先后组建花西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啤酒大麦运销专业合作社、苹果梨专业合作社、红枣专业合作社等,以订单农业方式开展业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至2016年底,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个,入社社员达1689户,社有股、农民股共计877万元,带动农户5000多户,初步建成小米、豌豆、苹果梨、啤酒大麦、优质红枣等11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资供应 农资供应是供销系统的主营业务。1991年,组织供应各种大化肥91861标吨,农膜467吨、农药77吨、农药械2730架、中小农具70712件。新建科技兴农配套服务站、“庄稼医院”各15个,配套上岗医生21名,农资服务专干22人,服务员47人。对来自庄稼医院和农户的115人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配置测土配方仪器1台,购置下发120多套病虫害标本和挂图。1992年,农资专营网点增至154个,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24项,开方供药59.8吨,组织供应各种化肥111536标吨。1995年,加强化肥市场内部管理。配合合办处、工商、物价部门进行化肥市场整顿,赢得农资市场竞争的主动权。1997年,对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实现统一资金、统一价格、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化肥市场进入有序管理阶段。2001—2005年,多方筹措资金组织货源,采取厂商联合、商商联合的办法,与安徽铜陵化工、宁夏中化、山东烟台农资公司等全国30多家厂商合作,组织货源,解决资金,化肥供应得以保证。2006—2007年,以小河供销社为龙头,组建两个配送中心,设立直营店82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300多家,采取“配送中心+经营网点”的模式,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带动供销社网络资源,建设农村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年配送各类化肥4万多吨,经营范围辐射到张掖市以外的酒泉、武威等地区。2008—2016年,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至2016年底,小河供销社、三闸供销社等系统内农资企业,发展农资销售网点386个,成为保障全区农业生产所需农资供应的重要渠道。
  项目建设 2007年以来,小河、花寨、党寨、碱滩、乌江、廿里堡供销社申报“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并获得省供销社3—5万元的补助资金。2008年,小河供销社连续两年申报“农资配送网络改造项目”。获得国家“新网工程”项目资金160万元。2013年,张掖市花西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农副产品连锁经营网络升级改造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专项支持资金300万元。2014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公司蔬菜恒温库扩建项目获得财政资金140万元;张掖善之荣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2015年,张掖市新合作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农资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36.5万元,争取到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资金210万元。2016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公司实施的甘州区高原夏菜产业融合新建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偿资金700万元;张掖市花西供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甘州区小杂粮产业土地托管新建项目,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无偿资金560万元。
  第四节 销售与效益
  1991年,供销社第二轮承包开始,张掖市供销系统以管理、服务、效益为中心。供销系统从1996—2001年亏损1762.90万元,除去1991—1995年实现的利润634.41万元,实际亏损1128.49万元。2001年,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内容的企业改制在全系统开展,在城乡各企业中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至2001年,供销社所属26个企业有21个企业进行产权制度转让。供销社系统除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和和平、平山湖供销社5个企业因包袱沉重,负债过大等原因没有改制,其余企业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以后,城区改制后的河西大厦、博盛商厦,经营形式改变为非公有制租赁经营。基层供销社改制后,以“新合作”为契机,组建多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给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第五节 重点企业
  城区改制企业 河西大厦。位于甘州区南街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1988年,1989年初建成开业,是张掖市供销系统工业品批发零售的龙头企业,在2001年产权制度改革中,河西大厦率先进行“动产权、转机制”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后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非公有制性质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形式也由原来的柜组抽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变为租赁经营,改制后的河西大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商场经理、副经理、办公室、总务科、财务科、保卫科,实行企业管理目标责任制。河西大厦经营面积7800平方米,以租赁经营为主。2002年接纳经营户140户,从业人员420人,实现销
  售额3000万元,上缴税费100万元。2005年,投资200万元安装3部电动扶梯,并对营业场所进行装修改造。2008年,投资80万元完善消防设施。2010年接纳经营户120户,从业人员360人,实现销售额4000万元,上缴税费100万元。2010—2015年,投资200余万元分步对商场设施进行改造升级。2016年,河西大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达3200万元,接纳经营户98户,从业人员280人,经营品种16大类,3万多种日用工业品,实现销售额6000万元,上缴税费150万元。主要经营家用电器、针棉制品、服装鞋帽、日用百货等几大项4000多种商品。
  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张掖市日用杂品公司,位于南大街272号,是张掖商界老字号企业。2000年,公司实现商品总销售241.9万元,占年计划的48.9%,各项费用总额52.1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4.1万元,同比上升21%。利润亏损16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6.4万元。2001年,公司改制为“河西商场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公司投资200万元加层扩建博盛商厦三楼,新开辟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增加摊位32个。2003年,在河西商场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博盛商厦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属河西商场家具超市。2008年,投资180万元对商厦进行改造和调整改建家电城、服装城、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家具超市。2010年,实现商品总销售4260万元,同比增长28.7%,上缴国家税费166万元,同比增长9.2%,综合经济效益同比增长10.2%,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至2016年,企业有管理人员20人,经营面积7800平方米,从业商户108户,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着50个大类5万余种商品,开创家电城、家具城、义乌小商品市场、服装城。实现商品总销售6820万元,同比增长13%,综合经济效益同比增长8.9%,实现税费200万元,员工工资同比增长16%。每年向国家上缴各项税费160多万元。公司安排下岗职工300多人,每年向社会提供再就业岗位100多个。
  农村基层社 三闸供销社。现有资产总额3154万元,在职固定员工12人,经营网点18个,其中村级综合服务社10个。组建专业合作社3个。2016年,各类化肥销售量3.2万吨,实现销售总额8386万元,经营品牌30多个。发展农资网络终端经销商100多家。2016年新建液体加肥站10座。
  沙井供销社。现有固定资产1160万元,下属新合作田源超市1个,综合超市(新合作煦和超市)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4个,年商品零售总额862万元,实现利税129.6万元。
  第三章 粮油购销
  甘州区粮食局是区政府管理全区粮食流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至2016年,全区有粮食企业14户,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户,军粮供应站1户,省级储备粮企业1户,区级储备粮企业5户,其余6户为租赁经营企业。全系统有经营场地24万平方米,仓房91栋,分布于全区各乡镇。
  第一节 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掖市粮油市场逐步放开,粮食收购首先落实订购合同,发放预购定金,按国家相关保护价收购专项储备粮。为解决群众卖粮难问题,城乡各购销企业根据市场行情扩大粮油议价购销,走出去销售议价粮,调进省外大米等成品粮,调剂余缺,粮油市场逐渐活跃起来。1991年,张掖市面粉厂、粮油加工厂、城关粮库、粮油供应公司、粮贸公司、汽车队、粮油食品公司在前一轮承包的基础上,实行滚动重新承包。议价公司、饲料公司按原基数延长承包期1年,对经营指令性计划商品比重大的农村13个粮管所和养殖场,继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992年,成立粮油批发市场,搞活粮油市场流通,城乡企业议价经营,经营网点一度达64个,从业人员365人,计划粮油经营逐渐退出,市场经营势头强劲。1993年,粮食销价放开,在东街修建粮贸大厦,在粮油公司门前建成西部粮油批发市场。成立“张掖市粮食贸易总公司”,与张掖市粮食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保证行使行政职能的前提下,向经济实体过渡。张掖市粮食局把局机关6个科室合并为1室2科,分流40%的机关干部职工,保留原待遇,成立粮通实业和生活服务两个分公司,对外开展经营业务和有偿服务。对前一轮承包中张掖市面粉厂因被省政府列为开放经营,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延长承包期至1995年,除饲料公司外,其他公司推行经营大承包,对担负平价粮食(包括专储粮)收购、保管和调运的企业强化管理。对从事议价粮油和多种经营的企业,全面推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利全留,欠额自补”的经营大承包,承包期为3年。
  1996年,粮食企业推行两条线运行机制,企业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单位和商业性经营单位,改革以效益定承包基数变为以人均创利定承包基数,选拔25名干部,充实到各企业领导岗位。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市政府制定《张掖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市粮改领导小组和资金清欠、市场管理、收购检查三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对粮食财务挂账和不合理资金占用进行清查。1998年,粮油系统改制工商企业13户,达到城区企业的100%。1999年,粮食企业分流职工87人。2001—2002年,对列入改制的6户粮油加工及商流企业进行改革,改制企业盘活国有资产5010万元,置换职工身份629人,兑付职工身份置换补偿金469万元,投入生产开发资金260万元。2003年,按照“动产权、变身份、转机制、增效益”和“五个整体、一步到位”的粮改精神,对粮油加工厂、饲料公司、粮油对外开发公司和批发市场4户亏损大、包袱重、职工多、资产负债高,无人愿意受让产权的停产停业企业进行改革。在经营机制上实行破产、撤并、挂靠,在用人机制上实行竞聘、内退、买断,在内部分配制度上实行工效挂钩、岗位工资、指标考核奖优罚劣,推进购销企业改革。
  2006—2007年,制定《甘州区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全区2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产权出售、资产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部分退出国有资本。对承担省级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平原堡粮管所、城关粮库保留国有独资的产权制度,对基础设施较好、资产负债较轻,主要产粮地的粮食管理所进行资产重组,成立国有控股的荣兴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对资产负债高,历史包袱重的粮贸公司实行产权整体出售,对资产效率低、有效资产难以剥离以及涉及文物保护和计划新上项目的东关、五里墩粮库等13户企业,采取产权租赁形式,进行改制。粮食企业向区域化、集团化经营。2012年,安阳、明永、和平、大满、小满、廿里堡粮管所整合成立张掖市甘州区鸿谷粮油储备中心。
  第二节 粮油购销
  1991—1999年,国家计划粮油购销逐渐向议价粮油购销过渡,粮食购销企业落实粮食定购任务。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切实做到不限收、不拒收、不停收,不压级压价,按规定及时支付现款,不给农民打白条。1991—1999年,每年同全市22个乡的86000余户农民签订粮食定购合同,年发放预购定金420余万元,年收购量达6000万公斤。2000年起,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各粮食购销企业拓宽粮食收购渠道,搞活促销压库。对列入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除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外,允许和鼓励省内外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用粮企业和区内外具有《甘肃省粮食批发准入证》《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证》的粮食经营户,按照国家收购政策的要求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或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自用粮。2001—2002年,全区收购各类粮食68744吨,其中小麦49112吨(定购粮32280吨),玉米18412吨,其他小杂粮1220吨。销售各类粮食72831吨,其中小麦19618吨,玉米51089吨,其他小杂粮2124吨。2004—2011年,全区收购各类粮食80232万公斤,销售各类粮食98418万吨。2014年,全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08133吨,销售粮食113150吨,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购粮食18758吨,销售粮食20257吨,价格平稳,供需稳定。2016年,全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73907吨,销售粮食193731吨,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收购粮食18557吨。
  第三节 粮食储运
  1991年,全年商品粮调拨完成4455万公斤,占年计划的135%,调出专项储备小麦693万公斤。1994年粮食定购任务完成订购总量5350万公斤,为国家和省级保管专储粮5927万公斤,调出粮食3160万公斤。1996年,粮食定购任务完成5788万公斤。为城镇居民供应限价限量口粮1409万公斤。完成粮食外调任务1225万公斤。1998年,对21户收储单位的全部储粮从数量、质量及安全方面进行全面普查,对查出的危险粮、不安全粮采取各种措施及时处理。当年调出国家专储小麦262.9万公斤,省级代储玉米1910万公斤,保护价玉米550万公斤。1997年调出玉米1700万公斤。1999年,全市粮油存储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库存总量超过1.8亿公斤,露天存粮多达1.2亿公斤。2016年,争取“危仓老库”维修资金301万元,与企业自筹资金共计402.07万元,为4户企业8个购销网点维修仓库44栋、维修仓容2.2万吨,地坪11900平方米,购置机械设备11台,改善储粮条件。至2016年底,区级储备粮储存规模达11000吨。
  第四节 行业管理
  管理措施 甘州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张掖市建立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由粮食、工商、公安等部门共同配合,组成“粮食市场管理稽查队”,查处违法收购,维护市场秩序。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甘州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重新组合,参与市场竞争。是年,甘州区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甘州区落实国家制定的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制定《甘州区粮食局关于“双随机一公开”实施方案》,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方式,规范粮食行政管理执法行为。建立粮食收购经营者数据库和执法人员数据库。引导多主体入市收购,促进粮食生产流通和粮食市场公平、公正、有序竞争,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零星收购行为,根据年收购量50吨以下的零星粮食收购者无须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实行报告备案制度,即所有粮食收购者在入市收购前须向粮食执法大队报告,由执法科室登记。凡未报告而入市收购粮食者,第一次告知注意事项,第二次则以超出50吨论处。对违反规定者作出警告、罚款等处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管理内容 重点对全区粮食经营者收购资格、最低最高库存量和统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有效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严格执行粮食收购准入政策。收购资格检查。制定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公开行政决策事项和办事流程,对40户企业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授予粮食收购准入资格。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1户,国有控股粮食经营企业1户,民营和其他粮食加工及经营企业18户;对辖区内无证非法收购粮食者移交工商部门查处,对已获得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粮食收购者,按规定进行核查。督促粮食收购者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让农民缴上“明白粮”,不准压级压价、克斤扣两和收“人情粮”,不准拒收、限收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不准打“白条”和代扣各种税费,不准将粮款挪作他用。
  粮食库存检查。重点对粮食经营者执行最低最高库存标准进行核定,要求粮食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保证全社会保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库存量。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自觉执行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加强对粮食收购、销售的质量监管,特别是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对粮食经营者使用不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仓储设施、设备及运输工具责令其禁止使用。
  统计制度检查。从2005年元月1日起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依据《统计法》及《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把全区所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纳入粮食流通的管理范围,督促各类粮食经营企业自觉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账。
  第五节 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管理 依法治企。甘州区企业主要依据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企业行为,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对粮食企业推行国有资产合同化管理。按企业现有资产占有的实际情况,对承担区级储备粮油收储和军粮供应任务的城关粮库、平原堡粮管所等3户企业推行国有资产使用制,对乌江粮管所等8户企业实行国有资产租赁制,并同上述企业分别签订“国有资产使用合同”和“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对企业责权关系、利益分配、债权债务、遗留问题、资产增值等合理约定,对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处置等作出明确规定。
  清产核资。对所属粮食企业进行清查核资,通过清查登记、查漏补缺,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债权债务、资产质量和存量进行核实,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对登记造册的国有资产进行定期盘点,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全面掌握粮食企业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盘活国有资产,加强资产开发,对全系统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现有存量资产的使用、对外出租、闲置情况逐一登记。利用文字表述、数字统计、表格登记等多种形式,准确反映所属粮食行业资产情况和发展规划。
  跟踪监管。对所属企业的资产使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财务统计报表核查制,对企业报表进行分析汇总,监控企业资产经营、使用、变动、状态,每季度编制《粮食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表》提供上报。实行国有资产动态监管报告制,不定期到企业采集经营数据,了解资产使用情况。对城管粮库的土地出让金,每季度进行专项检查,及时跟踪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企业出租的资产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对合同的期限、租金标准等检查指导,特别是对较大资产的出租直接参与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报废、处置、折旧费提取等实施常态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非公企业管理 企业改制后,甘州区粮食局所属非公经济总户数8户,从业人40人,注册资金300万元,年平均上缴税金20万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强化非公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依据行业法规创建非公企业发展平台,鼓励和促进社会资本愿进来、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支持各非公企业每年招聘一批专业人才,提升非公企业管理队伍、技术队伍、职工队伍素质。实时为企业经营提供粮油市场信息、决策依据,引导非公企业开展区内外合作。
  第四章 物资储备
  1991—1993年,物资供应由张掖市物资局负责,主要经营品种有橡胶制品、化工材料、建筑材料、机电建化、钢材、木材、电工器材、水暖配件、汽车等。随着物资购销渠道不断拓宽,主要物资供应量大幅增长。除化工材料、汽车等几个品种的商品仍由国家计划调配外,其他品种的商品全部放开,由市场来调剂余缺。1993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对主要物资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物资供应全部由市场来调剂。
  第一节 物资储备与供应
  储备 2006年,甘州区商务局成立。确定河西大厦、新乐超市、甘州区盐业公司、甘州区华武养殖公司等企业为重要副食品储备企业和生猪储备基地。2013年,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生活必需品经销企业,实施协议代储,主要储备饮用水、方便面、火腿肠、白糖等生活必需品。为应对冬春季蔬菜价格的变动,2013—2015年,甘州区商务局与张掖市嘉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冬春蔬菜储备协议,春节期间在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甘肃新乐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甘州市场店、西关店、马神庙店、新闻大厦店、国贸店等地以低于市场价进行投放销售,平抑冬春季市场蔬菜价格。
  供应 甘州区商贸流通企业主要分布在日用百货、食品饮料、五金交电及化工、烟草、粮食、农副土特产品、能源、木材及建筑材料、金属材料、文化及办公用品、医药、汽车、农业机械及其配件等商品的经营方面,形成以企业和个体商业为主,以超市、商场、连锁店为骨干,以各类批发市场为基础,农村各级运销组织和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贸流通格局,保证全区消费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供应。
  第二节 市场调节与体制改革
  市场调节 进入21世纪以来,甘州区重点监测企业加强数据报送工作,确保监测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加强肉、菜、粮油、食盐、成品油等重要生活消费品的监测和市场运行分析,在重大节假日食盐、肉品、蔬菜、副食品等商品出现价格波动、销售紧俏等现象时,及时调查市场运行状况,了解市场动态,适时提供市场供求状况的信息,确保市场运行健康有序。
  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张掖市物资局负责全市物资供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物资局经历两次改革。1997年,改制为张掖市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保留行政编制5人,工资自收自支,隶属张掖市经贸委管理,是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长、经理、副经理、经理助理。2002年,张掖市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制为金岳物资有限责任公司。
  第五章 服务业
  20世纪90年代,国有饮食服务业只有张掖市商贸旅游服务总公司(饮食服务公司)1家,经营项目有商业(包括批发市场)、照相业、旅店业、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是一个集商贸、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商业企业,是全省饮食服务企业50强企业。改革开放后,由个人兴办的服务业大量出现,全市个体饮食服务业发展到1114户,从业人员1912人,营业额162万元。社会兴办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迅速,个体网点、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网点人和从业人员的84.24%和30.58%。
  第一节 住宿 餐饮
  甘州区旅游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区服务业中发展速度、增长幅度较快的行业。2006年,全区有住宿和餐饮业网点1500个,星级宾馆8家,从业人员6126人,实现营业额20429万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以每年11.65%的平均增速攀升。至2011年,全区餐饮业经营户发展到2104户,其中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2092家,从业人员达1490人,年营业额6.2亿元;住宿业经营户发展162户,其中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150家,从业人员1380人,年营业额达2.678亿元。至2015年底,全区拥有餐饮业、住宿等服务业经营网点3369家,其中餐饮网点3090家、住宿279家、星级宾馆15户(四星5户、三星9户、二星1户),社会宾馆(含招待所、旅店)264户,有客房9177间,总床位数16629张,从业人员达10000多人。
  第二节 美容 理发 洗浴
  张掖人民自古有蓄须留发的习惯,讲究剪修和梳理。1991年,除饮食服务公司经营理发外,个体理发业发展到84户,全年营业收入达53.45万元,是国营理发店当年收入的4.45倍。到2008年,美容美发经营网点发展到486户,从业人员达982人,年营业额2430万元。至2016年,美容美发经营网点发展到696户。
  1991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洗浴业发展较快,除饮食服务公司下属“人民”浴池外,由个人兴办的浴池、足浴店日益增多。至2008年,甘州区洗浴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2家,从业人员208人,年营业额620万元。至2016年,发展到82家,从业人员600多人,业态也由以前单纯的浴池发展为洗浴、桑拿、足浴按摩、婴幼儿游泳等多种形式。
  2000年开始,洗染业逐步进入服务行列。至2008年,甘州区干洗店发展到36家,从业人员80人,年营业额288万元。至2016年,全区干洗店发展到85家,300多人。洗染工艺技术也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第三节 摄影 摄像
  照相 1991年,饮食服务公司有张掖照相馆、甘州区照相馆和大满照相馆3个照相馆,为方便顾客,相馆实行预约、邮寄、外拍、下乡定点流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购置彩色扩印设备,结婚礼服、民族服装等,满足群众多种需要。进入20世纪,集体、个体相馆逐年增加。到2008年,甘州区从事照相的经营网点74家,从业人员296人,年营业额370万元。至2016年,全区从事照相的经营网点达85家,从业人员600多人。
  摄影 张掖摄影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摄影个体户及爱好者数量剧增,摄影设备先进,摄影作品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张掖市摄影家协会成立。2008年,甘州区摄影家协会成立。许多摄影精品佳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刊发。
  摄像 20世纪90年代,摄像由张掖地区电视台、张掖市有线电视台官方专用。进入21世纪后,摄像艺术进入普通百姓生活,一些摄像爱好者专门为民间婚丧嫁娶、重大事件等制作摄像专题片,以此增加经济收入。
  第四节 茶府 酒吧 网吧
  茶府 也叫茶馆,是传统的饮食行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府成为人们闲暇之余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之后,茶府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多元化发展,演变为茶餐厅或棋牌室,单纯的茶府已很少出现。2016年,甘州区有茶府(棋牌室)81家,从业人员400多人。
  酒吧 1991年以来,随着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酒吧成为人们休闲的平台,人们在酒吧里欣赏歌舞、听音乐、聊天、喝酒品茶,甚至蹦迪。2016年,甘州区有酒吧46家,各类饮吧115家,KTV娱乐会所68家。
  网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甘州区从2004年开始出现网吧,2015年发展到56家,之后文化部门对网吧进行总额控制,核定网吧经营户32家。
  第五节 其他服务业
  家政服务业 是新兴服务业,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消费品的商品社会化服务和家庭服务的劳动社会化服务。服务范围有烹调、洗涤、操持家务、照料老人、看护婴儿、看护病人、护理孕妇与产妇、制作家庭餐、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休闲娱乐等。2008年,家政服务业经营主体28家,从业人员50多人,年营业额140万元。2009年,甘州区实施以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家政服务工程,培训政服务人员900名。2010年,“张掖市家政服务业协会”成立,会员50多个。2011年,张掖市桦晨家政服务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张掖市家政服务信息中心并投入运行,纳入保洁、保姆、清洗、维修、中介、装修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户,入库家政服务人员近500名。2015年,该公司入驻张掖电子商务创业园,运用“互联网+”模式拓展家政服务业。至2016年,经营主体发展到153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
  再生资源回收 甘州区再生资源回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规模。2007年,全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经营户共137家,其中取得经营许可证52家,无证经营85家,从业人员274人。经营户中,从事废旧金属收购104家,橡胶收购和初加工9家,废旧家用电器收购3家,废玻璃收购12家,废塑料收购9家,经营网点全部分散在一、二环路周围和城郊接合部。全区再生资源年回收量达28700吨左右,占用土地4.2万平方米。
  典当拍卖业 2005年,新的《典当管理办法》实施。2006年,甘州区第一家典当行批准设立。2008年又批准设立1家,2011年设立3家,2012年设立2家,2013年设立1家,2014年设立2家。注册资本金合计1.718亿元。
  拍卖 至2015年,甘州区有2家拍卖企业。其中张掖市诚信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批准设立,甘肃嘉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批准设立。
  第六节 体制改革
  1991年,饮食服务公司有门点34个,除张掖饭店由公司直接管理外,26个国营门店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有4个门店实行个人租赁,张掖商场实行个人承包,同时对企业内部推行多种形式经营承包制,并允许职工停薪留职离店自营。1997年,张掖市饮食服务公司经过股份制改制后成立“张掖市商贸旅游服务总公司”。从2000年开始,采取分块分开竞价出售的形式,转让门店产权,先后对大众旅行社、张掖照相馆、甘州照相馆、张掖理发厅、饭店南楼、饭店北楼、张掖商场、金港大厦等门点进行公开竞价拍卖,转让企业产权。至2002年上半年,张掖市商贸旅游服务总公司全面完成企业改制。2006年,甘州区商务局成立,负责全区饮食服务的行业管理。2010年10月,张掖市饮食服务业协会成立,全市61家企业组成,下设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摄影、洗染、沐浴、家政服务7个分会。甘州区饮食服务业的行业管理主要是开展餐饮、住宿、美容美发、人像摄影等企业的等级评定和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建设家政服务平台。
  第六章 对外经济合作
  1996—2003年,甘州区外经贸经营主体由原来以地方外贸各专业公司为主转变为以生产企业为主,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为主转向深加工型为主。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自营进出口企业队伍壮大,出口创汇从无到有,涌现出一批出口龙头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以柠檬酸、淀粉等为主的玉米深加工出口产业;以脱水蔬菜、番茄制品、马铃薯雪花全粉等为主的蔬菜深加工出口产业;以硅铁等为主的铁合金出口产业;以花卉种子、蔬菜种子、牧草种子等为主的种子出口产业,全区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
  第一节 对外经济协作
  1996年以来,张掖市以省轻工机械总厂在吉尔吉斯斯坦举办合资企业为标志,开创张掖市境外办厂先河。全市通过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等项目,促进外经交流与合作工作。1996—2003年,实施境外投资项目1项,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0项,其中甘州区6项。
  境外投资项目 省轻工机械总厂是具有40多年轻工机械生产历史的企业,位于甘州区南街,占地8.4万平方米,主要产品包括塑料机械产品、塑料编织袋、塑料管材以及电焊钢管等6大系列50多个品种,塑料机械年加工能力3000多吨,塑料编织袋年生产能力7000多吨。1999年取得自营出口权,2000年自营出口编织袋22.5万条,创汇4.4万美元。1998年,经国家外贸部批准在吉尔吉斯斯坦合资创办生产塑料编织袋的境外带料加工业——中吉巴卡伊—英巴克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位于吉国卡拉·巴尔特市劳动街1号,总投资146.4万美元,其中中方以自产塑料设备投资73.2万美元,吉方以厂房及现汇投资73.2万美元,中方为法定代表人。企业成立5年,累计实现利润78万美元,带动国内原辅料出口240万美元,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投资创办境外企业的“样板”企业,也是中吉经贸成功合作的典范。
  第二节 进出口产品贸易
  1995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地区外贸公司作为全区唯一综合性进出口企业开始第一单出口业务。1996年,地区外贸公司代理张掖市农业局进口以色列大棚设备10.49万美元,取得成功。是年,与中国海外贸易进出口公司配合,完成张掖市利用加拿大政府混合贷款建设8万吨城市供水项目的设备,总额为466万美元。从1997年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成功直接出口开始,当年直接出口4万美元,收汇率100%。至2003年,全市(区)自营出口累计实现1015万美元,其中2003年度达630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连续5年实现2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1996年,张掖市仅有张掖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公司两家有进出口权的企业。1996—1999年,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轻工机械总厂、张掖糖厂3户企业分别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000年,国家外经贸部对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授权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办理企业进出口资格登记、资格证书颁发及年审。至2003年,全区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15户。初步建成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形成脱水蔬菜、番茄酱、马铃薯雪花粉三大出口产业,出口基地建成蔬菜种植、深加工、出口一体化的蔬菜产业。马铃薯雪花粉达3000吨,脱水蔬菜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番茄酱年生产能力达6万多吨。花卉、蔬菜、饲草制种基地形成种子出口产业,花卉、草种、蔬菜制种面积达5万多亩。特色矿产资源加工出口基地形成以硅铁为主的铁合金出口产业,硅铁年生产能力4万多吨。2013年,甘州区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甘州区蔬菜运销企业开拓中西亚及俄罗斯市场。2014年,发年公司首次将83吨新鲜蔬菜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直接输往中亚各国。2015年,绿涵农产品公司投资3.2亿元,在霍尔果斯建设“甘肃省农产品展厅”及10万吨农产品加工储运出口配套项目。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亩以上,脱水蔬菜出口创汇196.3万美元,发年公司和云通公司鲜菜出口创汇220.4万美元。
  张掖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 成立于1993年,1995年取得进出口经营权,是全市唯一一家综合性进出口公司。1996年,公司员工全部分流至下属公司,由张掖地区外贸委直管。是年,代理张掖市农业局进口设备10.49万美元,1997—2000年,代理出口外省工艺品36万美元。2001年,公司对外承包,继续从事出口业务,三年实现出口200万美元。
  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 始建于1987年,占地250亩,总资产8000万元,员工150人,季节工3000余人。主要产品为热风和冻干青红椒粒两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脱水蔬菜。2001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引进国际一流的年产2000吨的脱水蔬菜生产线。2001年,新建年产1000吨的真空冻干生产线。1999年取得进出口经营权。2000年,首次实现自营出口20万美元,至2003年,实现自营出口193万美元,为全市第一家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生产企业。
  张掖市铁合金有限公司始建于1988年,位于龙渠电站南侧,占地11000平方米,总资产1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58万元,主要产品硅铁,年生产能力7000吨。2001年取得自营出口权。1996—2001年,实现出口供货8000多吨。2002年,开始自营出口。至2003年,实现自营出口32万美元。
  第三节 合资合作企业
  1996年以来,甘州区引进8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787.12万美元。
  张掖斯丹纳酒花有限责任公司 是张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与美国斯丹纳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主要加工生产啤酒花颗粒。2000年,由美方收购中方股份独资经营,更名“张掖斯丹纳酒花有限公司”。经2003年变更投资公司并追加注册资本后,注册资本为120万美元。
  甘肃共享化工有限公司 2001年成立,由中国宁夏长城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日本国株式会社须崎铸工所共同合资设立,投资总额400万元。营业地址在张掖市小河乡,经营范围为工业糠醛及以本产品为原料的其他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张掖祁连山酒花种植有限公司 原名“张掖祁连山酒花有限公司”,为香港美合国际有限公司在张掖的独资企业,投资总额286万港元。2002年更名为“张掖祁连山酒花种植有限公司”。企业地址张掖市西城驿林场夹心滩,主要引进种植高甲酸啤酒花。
  张掖市大弓农化有限公司 原由文莱国投资商LIEWTHIAMKAI(中文名刘天凯)、上海大弓化工有限公司及江西正邦化工有限公司于2004年共同合资建设,投资总额2100万元,注册资本1530万元。2005年8月,江西正邦化工有限公司转让其26%的股份给刘天凯,24%的股份给上海大弓化工有限公司。股权变更后张掖大弓农化有限公司股东为刘天凯和上海大弓化工有限公司。其中,刘天凯出资折合人民币780.15万元,占公司注册资本的51%,上海大弓化工有限公司出资749.85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49%。公司职工150人,主要从事农业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主要产品有仲丁灵和复配产品氟乐灵、乙仲灵、乙草胺等,年设计生产规模为仲丁灵原药500吨,植物生长调节剂100吨。
  甘肃开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04年8月注册成立,由中华贸易与发展公司(香港中华实业)独资建设,投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50万元,注册资本折合人民币100万元,法定地址为张掖国营农场,主要经营金盏菊、色素椒的种植加工、销售。
  第四节 引进利用外资
  1996—2003年,甘州区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有3项。张掖市城市供水工程扩建项目由张掖市二水厂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资金建设,总投资9162万元人民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466万美元,1998年建成投产。张掖市甘绿脱水菜生产线扩建项目由张掖市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资金建设,年产2000吨优质脱水菜,总投资5425万元人民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250万美元,1999年建成投产。年产3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生产线。张掖有年集团利用荷兰政府贷款资金建设,总投资4467万元,利用荷兰政府贷款280万美元,2003年建成投产。2007—2008年,张掖市审批甘州区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项,是甘肃天业节水器材有限公司节水塑料制品生产项目,投资总额1774.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91.2万美元。2014—2015年,张掖市审批甘州区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项,分别是甘肃宝纳有年金龙林业有限公司林木种植、育苗、销售项目和恒基利马格兰种业有限公司玉米种子的研发、选育、生产和销售项目。投资总额5657.2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97.59万美元。
  第七章 石油销售
  第一节 机构
  1953年,西北石油运销公司在张掖建立石油供销站。1955年改称“中国石油公司甘肃省张掖分公司”。是年6月,改为“中国石油公司兰州采购供应站张掖分站”。1969年,下放张掖地区。1973年10月,改称“张掖地区石油站”。1977年2月,改称“张掖地区燃料公司”,增加对全区煤炭统管与经营。是年,张掖县在县煤建公司基础上成立县燃料公司,向张掖地区燃料公司进货,担负全县成品油供应。1980年,改张掖地区燃料公司“甘肃省燃料公司张掖地区公司”,张掖县燃料公司业务由地区公司管理,人财物仍隶属张掖地区商业局。1985年,石油产供销统一经营,张掖地区燃料公司改“张掖地区石油公司”,张掖市燃料公司的石油业务交张掖地区石油公司经营。1998年6月,公司及所属单位随甘肃省石油总公司整体划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8月,完成重组改制,改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张掖销售分公司”。2000年4月,改制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区域性销售分公司。甘肃省公司对各地市实行二级管理模式,石油价格、配送、调运由省公司直接管理,加油站、油库由各地市管理,取消县级公司。
  第二节 成品油经营
  1999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全部交由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批发经营,石油、石化集团以外国家批准的社会企业仍可从事批发经营。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后,逐步理顺流通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价格,有序竞争。
  石油产品种类 石油成品销售种类有0号、﹣10号、﹣20号、﹣35号柴油,主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客、货运车辆和相对承担负荷较重的车辆;92号、95号、98号汽油,主要适用于小轿车、摩托车等相对承担负荷较轻的车辆;润滑油(脂),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用量较少;煤油主要以销售磺化煤油为主。
  1986年开始,实行以平价油计划分配供应为主,高、议价油市场调节为辅的形式,供油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年,采用粮油挂钩政策,每交百千克议价序价粮食供平价柴油3千克。1992年9月,除农用柴油、抗灾防灾用油、粮挂柴油等专项油国家进行补贴外,其余平价油一律取消,成品油价格并轨,完全由市场调节。1998年前,张掖地区社会加油站接近70座,张掖地区石油公司的销售量一直徘徊在3万吨左右。1999年,政府取消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资格,对整顿后验收合格的加油站,安装税控装置或具有税控能力的加油机,接受质量监督、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2001年开始,各地区新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和石化集团负责建设。2013年4月,中国石油张掖销售分公司苑区、西关CNG加油加气站项目相继建成营运,当年销售天然气136.3万方。2013年7月,正式向市场投放M15甲醇汽油。
  第三节 油库及加油站建设
  张掖油库 位于张掖市东北郊,占地55038平方米。1983年对油库进行过更新改造,1993年投资200万元,修建库区铁路专用线137.26米、接卸栈桥和金属立式储油罐。2004年7月,张掖油库进行自动化改造。2007年5月,西部成品油管输张掖分输站正式投运。2012年9月,张掖油库正式上划中油甘肃销售仓储公司统一管理,投资1.3亿元,对张掖油库进行大规模扩容改造,成为河西地区最大、甘肃公司系统第二、全省最先进的智能化油库。
  加油站 至1998年,张掖地区共有加油站点266个,其中石油公司130个,系统外136个。1998年重组改制后,中国石油集团在张掖地区投入巨资收购、新建、改建、扩建一大批加油站。至2015年,收购、建设加油站7座,其中甘州区2座,分别是甘州鹰达加油站和甘州三道桥加油站。
  中石油油库及加油站 至2016年底,有营运加油站78座,有社会加油站13座,其中加盟中石油加油站8座。中石化在张掖收购建设加油站7座。
  自营加油站 1998年,张掖地区石油公司运营加油站32座。2001年,中石油张掖销售公司收购37座加油站,新建21座加油站,辖区内加油站增加到106座,其中甘州区31座。在各乡镇设立农村代销点40多个,购置流动加油车9辆。
  民营加油站 1996年,张掖地区社会加油站达到47座。2016年,运营加油站已达90座,中石油70座,联营加盟加油站13座。
  至2016年,中石油张掖销售分公司在甘州区有加油站45个,中石化张掖分公司在甘州区建有加油站2个,有社会投资建设的加油站4家,有石油液化气加气站8家。从2010年开始,张掖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陆续开展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将天然气通过管道向城市居民供应。
  第八章 烟草专卖
  第一节 机构
  民国以前,张掖无烟草管理和经营机构。1953年,甘肃省烟酒专卖事业公司在张掖首次设立烟酒批发部,1955年改为“张掖县烟酒专卖公司”。1983年,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1985年6月,张掖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成立,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划归武威烟草专卖分局(分公司)领导。1992年6月,甘肃省烟草专卖局张掖分局(分公司)成立。2004年6月,甘州区烟草公司建制撤销,公司所有资产划归甘肃省烟草专卖局张掖分局(分公司)所有,人员划归张掖烟草专卖分局(分公司)甘州区营销管理部理,负责甘州区城乡卷烟销售、批发网点管理和对零售户的服务。甘州区烟草专卖局原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不变,其内设机构保留办公室和专卖管理股两个股室,业务股和财务股随之撤销。甘州区烟草专卖局与营销管理部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甘州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所有人员由区局(营销部)聘任管理,实行三级督查考核制度。即张掖烟草专卖分局(分公司)考核甘州区局(营销部)的工作业绩;甘州区局(营销部)考核职能股室及网点工作业绩;批发网点考核网点员工的工作业绩。
  第二节 卷烟营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卷烟消费者由城镇逐步推向农村,卷烟消费范围逐年扩大,销售数量随之增加。1949—1955年,卷烟经营者主要是私营商号、商贩。1956年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卷烟经营由“私”变“公”,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系统成为卷烟的主要流通领域。1957—1992年的35年间,张掖经营的卷烟一直从武威二级站进货。1992年6月,张掖烟草专卖分局(分公司)成立后,辖区卷烟二级调拨由武威改归张掖,由张掖分公司按省烟草公司下达的计划,向全国烟草系统烟厂组织货源,实行对全辖区烟草系统内三级公司的调拨。至2000年底,全市签发“卷烟零售许可证”和建立“卷烟零售户档案”4829户。
  货源采购 按照“市场适销、消费认可、稳步引入、重点培育”的原则,与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加强联系,开展货源集中采购工作。2001—2010年组织有效货源387780箱,其中省内烟285513箱,省外烟102267箱,货源组织逐步从地产烟主导向全国名优骨干品牌转变。至2010年,张掖市公司与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4个工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卷烟销售 2001—2004年,张掖辖区内卷烟销售工作任务主要由各县级公司承担,分公司负责制订年度卷烟购销计划,再向县级公司分配调拨卷烟,由各县级公司批发给每个持证卷烟零售商户。2004年6月,甘州区烟草公司三级法人资格取消,设甘州区营销部负责市场管理与客户服务工作,甘州区辖区内卷烟购销存相关业务全部由市公司承担,卷烟经营由分公司统一核算。2006年4月,市公司成立营销管理中心,设立电话订货部,对全市城乡零售户实行呼出式集中电话订货,成立仓储配送中心,以市公司为单位按订单将当天配送的卷烟统一分拣到户,实现“一库式”集中配送和仓储管理数字化配送模式。库存卷烟中省外烟周转期20天,省内烟周转期10天。全市卷烟销售以市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取消二级调拨环节,直接面对全市卷烟零售客户,向零售客户批发卷烟。2001年,甘州区营销部共计销售烟10987条,其中省内烟9725条,省外烟1262条。2005年,销售烟16322条,其中省内烟14197条,省外烟2125条。2010年,销售烟18397条,其中省内烟10745条,省外烟7652条。
  销售网络 2001年,将城乡批发网点由原来的32个撤并为22个,投资672万元,加大网点建设,购买城乡网点11个,统一装饰装修网点17个,为网点购置送货车16辆,为网点购置办公桌椅24套,建立全区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2002年,将22个城乡批发网点调整合并为19个。2003年,全市整合为15个城乡批发网点。2006年5月,正式启用V3系统,开展分时段、集体呼出式电话订货,实现“集中呼叫,统一订单”。按客户订单分拣卷烟到户、打码到条、送货上门,实行“区属直配、县局对接、一票到底”的“一库制”配送管理,日分拣客户订单1300余户,每小时分拣卷烟150件,送货线路由99条整合为84条,送货车辆由25辆精减到18辆,送货人员由45人减少到37人,实现“集中物流,统一配送”。2009年5月,开展零售客户“达标创优”零售终端形象建设工程。
  第三节 地方烟草
  甘州莫合烟,是由甘州旱烟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烟,最早从榆中县引入,属黄花烟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吸食旱烟者多为乡村农民,次为城市贫民。20世纪80年代以来,机制卷烟走进千家万户,逐步取代质次味差的乡土旱烟。
  旱烟种植 20世纪50年代,张掖市党寨、廿里堡两乡有农民零星种植旱烟,自产自销,产量较低,每亩产量约100公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上述两地社队为增加集体和社员经济收入,将烟叶种植列入每年生产计划,大面积种植。1960—1965年,党寨公社种植100亩左右,6年收获烟叶9万公斤;年均1.5万公斤,亩均150公斤。廿里堡公社种植80亩左右,6年收获烟叶7万公斤左右;年均1.2万公斤左右,亩均150公斤。
  莫合烟加工 甘州莫合烟的加工,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即粗加工和细加工。20世纪70年代以前,烟农采摘烟叶后,主要供自吸之用。将干烟叶用刀剁碎为粒,粒度大小无具体要求,由吸烟者凭经验而定,能装入烟斗、烟锅或能够点燃即可。工序简单,加工粗糙,一般称之为“旱烟”。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掖市党寨乡烟农陈永文专程前往榆中县学习莫合烟加工技术。此后,烟叶进入机械细加工阶段,由原来的晾干—剁碎一收储三步式,发展到分类—晾干—切片—粉碎—过筛—炒制—收储七步式。
  莫合烟销售 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产烟叶处于自吸自销状态。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队集体种植烟叶,社队生产集体与国营供销社经营单位直接发生购销关系,烟叶销售收入由生产队统一分配。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烟草由原生产队集体种植,转变为农民私人种植。年产量与销售量约8吨—10吨,每公斤销价3.60元,后来销价升为每公斤5.00元。2000年4月后,经报请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将张掖产的“甘州莫合烟”纳入专卖管理范围。
  莫合烟吸食 张掖吸食旱烟的历史和普及范围次于水烟。旱烟的吸食有两种,一是“烟斗”,二是“长管烟锅”。烟斗亦叫大头烟锅,形状呈勺形,一头小,为吸嘴;一头大,为烟锅。烟嘴以红铜或白铝制作,烟锅大都以黄铜加工。烟管则以高级木料制作,管体为紫红色。烟锅多在城市老人中使用。区内汉族烟民喜用短管,其他少数民族烟民喜用长管。莫合烟的另一种简捷吸食方式是用白纸或书籍报刊纸裁为3×10厘米的纸条,在纸条上放适量烟丝,然后将纸卷为“烟棒”点燃吮吸。采用此种方式吸烟,一是经济实惠,二是方便快捷。
  第九章 盐业经营
  第一节 机构
  1991年,恢复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分局名称。1996年,张掖地区盐业管理职能和业务由各县市糖酒公司履行和经营,张掖市糖酒公司内设盐政管理股室专管盐业。1998年4月,成立张掖市盐务管理局、盐业公司,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隶属市政府领导。1999年10月,张掖市盐务管理局(公司)整体上划甘肃省盐务局、省盐业集团(公司)统一领导,分级专营管理。2014年,甘肃省政府确定甘州区盐业公司库房为国家储备盐库,并颁发国家储备盐库铜牌,要求正常食盐储备不少于300吨。至2016年,甘州区盐业市场运行规范,实现年人均4公斤碘盐供应目标,全区碘盐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100%,计划完成率达到100%。
  第二节 盐政管理
  1998—2016年,甘州区盐务局严厉打击私盐贩销行为,采取路查、城乡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在重点路段督查2100多人次,查处各类盐业违法案件1124起,查获私盐335吨,收缴罚款32万元。在每年3月私盐贩销高发季节,整合盐政执法人力,对312线重点布控,对甘州区22个乡镇,进行“入乡、入村、入社、入户”宣传和检查工作。对工业盐用盐户、畜牧用盐户、南关皮革市场逐一进行检查登记、建档、建卡。1998年以来,群众举报查获私盐贩销148起,查获私盐76吨。
  第三节 盐业销售管理
  盐业运输 民国时期,张掖境内民间食用盐以雅盐、民勤马莲泉池盐、高台盐为主。民间运盐靠毛驴、骆驼驮运,亦有少量人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以畜力运输为主,统一调运。1956年后,外运和外省调人以火车、汽车为主。1979年,停止省外运销。1989年始,除雅盐外,还调运新疆、内蒙古吉兰太、青海、四川等外省盐品,均由厂家直接发运至市区盐业公司(高台盐发运至河西堡再发运至市区盐业公司)。1993年后,辖区基本实现直达配送。2004年以来,分公司对各乡镇转(代)网点,开始用直达配送。
  盐业销售 民国时期,盐业由政府专管,各商号、杂货店代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国家对食盐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1955年,由食用盐扩大到工农牧盐营销、管理,并开始向外省运销。1966年,除销售民用食盐外,还担负省内各大用盐企业用盐及地方工业企业的工业用盐。1980年后,河西盐务分公司除供应工业用盐外,组织加工精制盐销售,仍执行指令性计划。1990年,国务院发出《盐业管理条例》,对食盐实行专营,即生产实行定点管理,运输实行准运证管理,批发、零售实行许可证管理。1994年,普及食用碘盐,甘肃省盐务管理局河西分局盐业专营部门制售,专营连锁店批发部进行批发零售、个体商店代销。2010年,盐业继续由国家专营,甘州区年均销售“中盐”品牌绿色加碘盐350吨。
  销售管理 1998年4月,张掖市盐业公司成立,严格加强购销存计划管理。从1999年开始,各种盐产品购进一律实行计划管理,严禁私购私销行为的发生。盐的购销管理以计划管理为核心,落实《业务管理试行办法》,对业务环节进行严格规范,精细盐购销已超过食品加工用盐、工业用盐,入口食盐的销售网络已经全部健全,食盐销售量扩大。每年年初,盐业公司根据分公司签订的盐产品销售经济计划目标管理责任书,与稽查科、业务科、财务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人、定车、定指标”保证各项任务如期完成。1996—2015年,甘州区盐业公司累计销售小包装食盐3万多,吨。2001年初,在农村食盐零售经销商中选择6个食盐代批点,加挂“张掖市农村食盐代批点”牌子,并签订“食盐代批点协议书”,2001—2013年,农村6个食盐代批点销售食盐12000吨。
  1993—2013年,甘州区工业盐销售实行计划管理,购进、销售、价格都是按照计划管理的模式运作。每年年初,公司专门销售人员对所有生产、生活锅炉用盐,以及饲料、皮革腌制用盐全部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行档案管理,签订“工业盐供销协议”,盐务局执法人员跟踪检查,保证工业盐专盐专用。公司每年销售工业盐800吨—1000吨左右。2014年下半年,甘肃省工业盐销售开始市场化运作。至2015年,甘州区工商局注册4家工业盐销售公司。工业盐销售完全开始市场经营,工业盐冲击食盐市场的盐业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全区工业盐冲击食盐市场案件28起,甘州区盐务局会同公安、食药、工商质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城乡餐饮、食品加工、酱醋加工等重点行业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查处12起工业盐当食盐使用的盐业违法案件。
  第十章 酒品专卖
  第一节 白酒酿造
  白酒酿造业是甘州区传统酿造业。1978年以前,张掖县有酿酒企业18家,年产白酒37万公斤。1982年,酿酒企业发展到152个,年产白酒100多万公斤,居全省之冠。国营酿酒企业有张掖酒厂、五一粮油加工厂、食品厂、张掖农场酒坊、物资局农场酒坊、农科试验场酒坊、84893部队酒坊,社队酒坊遍布各乡,上秦乡7户、梁家墩乡5户、长安乡4户。通过相关部门抽检,只有张掖县酒厂、张掖农场酒厂等12户符合酿酒条件,工商部门给企业颁发营业执照,其他未经批准的一律停产。到20世纪90年代,酿酒业逐步向规模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张掖市政府扶持地方酿酒工业,原张掖县酒厂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丝路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全市新办酒厂4家。丝路春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丝路春系列白酒、张掖农场酒厂生产的“老寺”系列白酒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进入21世纪后,张掖白酒酿造行业萧条,时断时续。红酒、米酒等小作坊生产量小。2005年以来,张掖市润星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低温发酵技术结合传统酿造工艺成功研制出沙棘酒,建成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沙棘果酒灌装生产线,产值达2600万元,注册“弱水圣果”沙棘系列酒商标。
  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始建于1980年,经两次扩建,白酒生产能力达1万吨,公司总资产1.76亿元。占地756亩,职工896人。是集白酒、功能性营养食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酿酒企业集团。主导产品有丝路春品牌和甘州品牌共七个系列60多个产品。2008年,甘肃丝路春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国500家最大饮料工业企业,甘肃省工业经济效益50强之一,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纳税企业,AA级企业,总资产2亿多元,生产规模1.5万吨,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是张掖市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公司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白酒生产、检测、科研设备300多台(套)。效益最佳年份销售收入上亿元,上缴税金3500多万元。丝路春白酒包括两大品牌——丝路春系列和甘州系列,曾荣获国际、国内质量大奖40多项,丝路春商标为甘肃著名商标。公司改制后停产。
  第二节 酒类商品市场监管
  1983年,成立“张掖市酒类商品专卖管理局”,和张掖市商业局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按照《国家酒类专卖管理办法》和《张掖市酒类专卖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批发管严、零售放开、扶持地产酒”的政策,实行酒类生产许可证和酒类经营许可证制度,整顿酒类商品无证经营行为,净化酒类流通市场。2006年7月开始,甘州区全面施行《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商务部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严格执行酒类批发许可证制度、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全面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2010年,组建成立甘州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设立甘州区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受理商务举报投诉。2014年,甘州区落实监管主体职责,加强酒类商品流通行业的监管,将区商务局承担的酒类商品流通行业监督管理交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至2016年底,全区共发放酒类批发许可证134户,备案酒类零售经营户4673户。开展农村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和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对制假售假严厉打击,遏制假冒伪劣酒品和来源不明的酒品流入市场,确保群众喝上“放心酒”。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