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医药 食品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90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医药 食品加工
分类号: R199;TS2
页数: 7
页码: 332-338
摘要: 本章记述甘州区医药的生产经营,食品酿造的概况,粮油加工、饲料加工。
关键词: 甘州区 医药 食品加工

内容

第一节 医药
  至2016年,甘州区有药品批发单位5户,药品经营单位314户,药品生产企业有河西制药厂、张掖市广泰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张掖金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张掖市恒利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张掖市银杏林中药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5家。
  中药生产20世纪90年代,河西制药厂生产的丸、散、丹、片和胶囊类中药有参苓白术散、七厘散、水丸七珍丹、肉蔻四神丸、防风通圣丸、香砂养胃丸、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桑菊感冒片、知柏地黄片、强心补肾片、脑灵素片、冠心苏合片、安神养血片、半夏片、胃得平胶囊、前列腺胶囊、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生产的糖浆、冲剂有陈皮糖浆、贝母枇杷止咳糖浆、非那根半夏露、银菊晶、百合莲子晶、冬令补冲剂等。2000年后,张掖市中药提炼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有甘寒粉、甘草浸膏、甘草霜、75%甘草酸等甘草系列产品和盐酸麻黄碱、麻黄浸膏、麻黄干粉等麻黄系列产品两大系列,以及锁阳、大黄、五味、刺五加、贯叶连翘等各种中药提取和板蓝根冲剂、溢肝冲剂、镇咳宁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半夏露等22种制剂,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麻黄素定点生产厂家,也是甘肃省中药提取骨干企业,成为以生产原料药甘草系列和麻黄系列两大系列产品的综合制药企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麻黄素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西药生产 1990年,河西制药厂生产红霉素、氯霉素、灰黄霉素、黄连素、痢特灵、降压灵、去痛片、解热镇痛片、维生素系列、保太松、食母生等40多个品种。2016年,主导产品有前列泰片、普乐安片、雷丸片、安尔眠胶囊、妇女养血丸、独一味滴丸、肉蔻四神丸等。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甘肃河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东街123号,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原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河西制药厂。2004年11月,经产权制度改革重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至2016年,河西制药厂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新药证书2件,发明专利2件、外观专利2件、著作权1件、注册商标4件,“河西”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立项研发3个中药6类新药,12个中药8类、9类新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10个品种取得生产批准文号,1个批准进行临床研究品种,新药申报数量及通过率省内第一,技术研发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包括前列泰片、普乐安片、雷丸片、安尔眠胶囊、妇女养血丸、独一味滴丸、肉蔻四神丸等。
  张掖中药提炼有限责任公司。1985年经批准由原日用化工厂改造,成立“中药提炼厂”,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长寿街13号。1997年11月,张掖市中药提炼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为“张掖市中药提炼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税47万元。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5万元,超年计划1000万元的4.5%;完成销售收入701万元,上缴税金5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231元。至2001年3月,公司占地25368.38平方米(其中城区10787.34平方米、上秦分厂14581.04平方米),拥有总资产936.39万元(含土地资产451.06万元),总负债718.34万元,净资产218.05万元,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161.4万元,在职职工115人。企业实现产权整体转让,更名为“众兴制药有限公司”。搬迁至张掖市甘州区东北郊工业园区。2006年,公司实施综合技术改造和沙棘产业化发展项目,投资1100多万元在东北郊开发区占地67亩,修建综合提取车间、制剂车间、锅炉房、配电室、辅助间、提取车间切草工段等主体厂房等设施。2007年,公司投资100万元,开发生产麻黄素、甘草酸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北京、广东、浙江、新疆等地区。企业生产的盐酸麻黄碱、盐酸异麻黄碱多次荣获国家新产品、新技术发明奖,并打入国际市场。2016年企业停产。
  张掖市恒利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2004年11月成立,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张火公路4公里处,公司占地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生产中药材、中药饮片,产品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制中药饮片。2008年通过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认证中药饮片品种225种;是年通过国家GMP认证;2015年通过第二次国家GMP认证。年生产中药饮片3000吨。
  张掖市金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位于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业园,始建于2009年12月,是一家集中药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融合传统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和现代制药技术的现代化中药企业。2015年厂区改造升级,新厂区占地8000.65平方米,固定投资金额3200万元。配套建成挑选净制间、切制间、炮制间、煅药间、包装间、待验库、原料库、成品库和具有多台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具备行业领先的常规检验、理化检验和仪器分析能力的化验室。建成年加工甘草、黄芪、板蓝根等5000吨以上的中药饮片生产线。
  张掖市广泰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银杏林中药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建于2003年、2013年,均以生产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为主。德生堂医药科技集团。经过10多年持续发展,至2016年,已发展成省内初具规模的一家专业从事医药零售及健康服务的跨区域、现代化医药医疗连锁企业。企业在北京和兰州建立管理基地,连锁门店数已发展到400余家,分布在北京、西安、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定西、天水、白银等20多个城市。
  第二节 食品酿造
  概况 1991年,张掖市有食品加工企业3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861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2%。2000年,食品企业户数达到2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4760万元,增长115%,年均递增11.5%。1991—2000年,主要食品工业项目有张掖丝路春酒厂年产3500吨白酒扩建、张掖糖厂玉米酒精综合系列产品改造、张掖粮油加工厂9000吨油料加工生产线、张掖市红星番茄制品厂1万吨高浓度番茄酱生产线,开发的新产品主要有猛士达酒、专用面粉、功能保健醋等。2001年,张掖市有食品加工企业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85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4%。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大量企业富余人员被裁减,企业生产效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2010年,甘州区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业有2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9938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2.8%。这一时期新建的项目有3000吨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甘绿脱水蔬菜公司1000吨真空冻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昆仑生化公司年产1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2011—2016年,甘州区食品工业处于结构调整期,各类加工企业竞相发展,主要有脱水蔬菜、玉米淀粉、啤酒麦芽、番茄酱、肉制品、红枣枸杞饮料、南瓜粉等食品品种。2011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有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2517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8%。2016年有食品加工企业1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6%。畜禽屠宰、乳制品销售企业分别达3家、5家;饲料加工企业达15家;脱水蔬菜加工、蔬菜果品冷链物流企业分别达15家、23家;粮食加工企业达15家。
  部分重点企业 甘州区食品厂。1991年,张掖市食品厂隶属张掖市商业局管理,内设酿醋车间、酱油车间、酿酒车间、糕点车间、豆腐车间、销售服务部等,管理机构有人秘科、财务科、总务科等科室。1990年有职工137人,生产总值149.9万元,年实现利润25.1万元。1990—1993年,延用计划指标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保障张掖市城乡居民食醋、酱油、糕点供应。生产的南酒以糯米、大米、小麦、药曲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酿造,色泽金黄,有活血、通络、化瘀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特有的药曲酒。1994—1997年,张掖市食品厂以车间为单位进行责任承包经营,产量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提高。1997年10月,张掖市食品厂改制为“国有民营,分期抽资,租赁承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98年,张掖市食品厂有5个分厂,职工82人,产品有酱油系列、食醋系列、糕点系列、冷饮系列70多个品种;是年,食品厂与张掖市金谷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盘活闲置资产,企业经济效益增加。2003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更名为“甘州区食品厂”,企业改革后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由从事生产食醋、酱油、糕点扩大到伊利、蒙牛、庄园等冷饮乳制品张掖总代理销售商,企业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0年,甘州区食品厂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50亩,至2015年共投资1.3亿元,建成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办公楼及附属设施。2015年,企业更名“张掖市优冠食品有限公司”“张掖市老味家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企业搬迁至新址,从事烘焙食品、冷饮食品、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有员工700人,年产值达700万元,销售收入900万元。
  张掖市红星番茄制品厂。位于张掖市西郊312国道2741公里处。1999年,企业与农民签订番茄种植合同,当年收购番茄14580吨,完成年初计划的109.5%;生产番茄酱2257吨,其中出口2000吨,占总产量的93%;工业总产值1010万元,完成利税102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产品番茄酱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生产番茄酱2400吨;出口合格品2400吨,占年产量的100%;工业总产值118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2002年11月,张掖红星番茄酱厂与新疆屯河投资股份合资组建“甘肃屯河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番茄酱加工企业,注册资金为4900万元。2002年,公司联合投资5830万元,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15000吨的番茄酱生产线。2003年落实番茄种植面积2.03万亩,产量为9728吨标酱,实现产值4400万元,利润99.27万元。2005年,形成年产番茄酱12000吨的生产规模,生产的“屯河牌”番笳酱产品通过国际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1P(非转基因身份保持)体系认证;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611.85万元,销售收入2362万元,利税383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3万元。
  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87年的“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拥有总资产8000万元,占地250亩,有固定职工150人、季节性合同工20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主要产品有热风和冻干脱水青甜椒粒、红甜椒粒、红(黄、白)洋葱粒(片、粉)、胡萝卜粒、青刀豆条、苹果粒(圈)、大蒜片(粉、粒)、马铃薯片(粉)、芹菜粒、白萝卜条、菠菜粉、甘蓝、韭葱、小葱粒、菜花等各类蔬菜及肉类(牦牛肉干等)、干果、饼干等20多个系列。所有工序严格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运行,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国际商检出口标准,并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其中主导产品“甘绿”牌脱水青椒粒、洋葱片已创为省优产品,紫皮大蒜片(粉)为全国蒜素最高的独特产品,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公司被树立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2001年被评为“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和“全国出口先进乡镇企业”。
  第三节 粮油加工
  粮油加工 20世纪80年代起,张掖农村主要依靠面粉加工规模经营户加工制粉,制粉机械不断更新换代。城区面粉加工主要有国有企业张掖面粉厂和张掖五一粮油加工厂。1991年,张掖市面粉厂扩大挂面生产和代农加工、兑换,实现利润130万元。五一粮油加工厂扩大加工和销售,实现利润50万元,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完成3152万元,产品产量完成44459吨,实现利润189万元。粮油供应公司各粮站的大饼、罐罐馍加工,实现利润9万多元。农村粮管所(站)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猪场16个,当年出售生猪2063口、仔猪350口。办醋房10处,年产醋198万公斤。1992年,粮食系统各粮油加工企业在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等方面又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利润158万元。面粉厂被省政府列为工业企业实行“五自主”的试点企业;粮油加工厂按省上批准的项目,筹集资金52万元改造精炼油车间,并通过引进人才、技术攻关,提高酱油、醋的产品质量。饲料公司发挥万吨饲料新车间的作用,开展代销兑换,薄利多销,坚持送货上门,扩大销售,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张掖面粉厂以增加挂面花色品种为重点,销售总产值达31万元,实现利税10.24万元。1995年,面粉厂加工面粉1402万公斤。1996年,面粉厂开发3000吨玉米糁子生产线,产品畅销兰州、广东等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7.5万元,利润40.2万元;饲料公司实行全员销售责任制,全年实现利润8.7万元;油脂仓库面对油品销路不畅、严重亏损的状况,扩大面粉、老陈醋、五香醋产量,从多种经营方面弥补主业效益不佳的状况。2000年后,国有面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后的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2005年,甘州区粮食加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4.9万元,加工粮油产品3952吨。
  重点加工企 业张掖面粉厂。甘肃省二级企业,年产优质面粉3.1万吨,产值达到1228万元,利润115万元。1991年,面粉厂推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和一厂二制,率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当年完成产量3.62万吨、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161万元、利润130万元。开发研制出三个系列5个花色的挂面新品种,完成产值50.4万元,生产挂面329.5吨,加工标粉318吨、荞粉35.8吨,实现利税8.4万元,当年扭亏增盈。1992年,面粉厂立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企业产值、产量、利润同步增长,实现利润158万元。1996年,面粉厂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开发新上3000吨玉米糁子生产线,产品畅销兰州、广州等地,全年销售总产值1197万元、利润40万元。1997年,张掖面粉厂改组为“张掖市冰雪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面粉厂实行全员推销,调整产销人员结构,通过扩大兑换业务提高面粉销售市场占有份额。1999年,面粉厂完成4万吨等级粉生产线改造,面粉出品率提高3.6%。2001年,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张掖市面粉厂在企业内部公开竞价整体出售产权,购买人承担原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05年停产关闭。
  张掖五一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环城西路172号,主要经营粮油加工、收购,兼营食醋酿造,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1992年,筹集资金52万元改造精炼油车间,通过引进入才、技术攻关,提高酱油、醋产品质量。1993年,全厂职工筹集资金,在山丹、民乐设立菜籽油料收购点11处,收购油料300万公斤,满足食用油市场需要;是年,投资15万元,建立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酱油分厂、醋分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1994年5月,加工厂采取改革措施,挖潜、改造基础设施设备,组织人力走出去收购原料搞经营,增设油脂仓库,与粮油加工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当年产值、产量、利润同步增长,实现利润60万元。1998年12月,粮油加工厂与油脂仓库分离,油脂仓库成为独立法人企业(2002年,油脂仓库更名“张掖市甘州区五里墩粮库”)。2003年8月,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将企业部分产权出让,以解决职工身份置换金、离退休人员医保金等问题。2004年11月,企业完成改制。2016年,粮油加工厂企业以资产出租为主营。
  乡办面粉企业。1991年,乡镇企业面粉厂加工面粉13516吨,产值达1187.74万元。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规模以上面粉厂达40多家。1998年,张掖市恢复和新建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乡镇企业面粉加工量达20万吨,同比增长3万吨。面粉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还销往青海、兰州、玉门、酒泉、嘉峪关、新疆等省市和地区。1991—2000年,面粉加工企业最具特色的是上秦乡。通过集体土地入股、房屋折价入股、群众自发投资入股等股份制合作形式,在安里闸村面粉厂、金家湾村面粉厂、下安村面粉厂等村办集体企业的带动下,创办兴盛面粉厂、富强面粉厂、万乐面粉厂、华泰面粉厂、强盛面粉厂、雪峰面粉厂、金盛面粉厂、家乐挂面厂等一大批面粉加工规模企业,投资规模均在200万—500万元,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本省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地市及新疆、青海等省份,次产品(麸皮、黑面)销往本市区养殖企业作为畜禽饲料使用,在省内外开设面粉销售窗口128个。至2000年,上秦镇具有一定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发展到38家,从业人员500多人;面粉企业产值达5.2亿元,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2000年后,改制后的私营企业随着市场优胜劣汰,陆续关停倒闭,所剩无几。2005年,上秦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张掖市金鹰面粉厂,该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创业职工110人,年加工面粉10万吨,生产的优质面粉远销省内兰州及内陆沿海城市,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至2016年,企业处于停产状况。
  农副产品加工 食用菌精深加工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已建成杏鲍菇、海鲜菇、香菇、双菇四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
  冷凉山区中药材产业园及中药材精深加工。甘州区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候温和,中药材生长条件优越。精深加工的甘草、板蓝根、黄芪、菊苣、甜叶菊、枸杞、半夏、金银花、孜然、防风、党参、肉苁蓉等中药材,品质优良,远销区内外。
  第四节 饲料加工
  1991—2016年,甘州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饲料公司创办投入生产。至2016年,全区有饲料生产企业12家,其中取得畜禽饲料生产许可证和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企业6家,取得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3家,取得畜禽饲料生产许可证、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预混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1家。其中,兰州正大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为国家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张掖市德华饲料有限公司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产品。辖区内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和省内周边市区及供应本地,其中奥林贝尔饲料产品出口销往东亚等国家。2016年全区饲料生产量161784吨,其中配合饲料140738吨(猪饲料86988吨,蛋禽饲料19140吨,肉禽饲料10256吨,奶牛饲料9800吨,肉牛饲料8922吨,肉羊饲料5632吨)、浓缩饲料20738吨(猪饲料6988吨,蛋禽饲料3140吨,肉禽饲料1256吨,奶牛饲料2800吨,肉牛饲料3922吨,肉羊饲料2632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308吨。
  甘州区饲料加工供应公司 位于环城北路21号,始建于1983年,是在原张掖地区汽车队的基础上转型成立的,隶属张掖市粮食局,为国有饲料小型加工企业。建厂初期有职工18人,固定资产47万元。1992年,投资194万元,对饲料加工车间技术改造,年生产饲料达10000吨。1997年,严把原料进厂关、配方加工关、成品入库关,开发出生长快、产蛋出肉率高、抗病强、效益好的猪、鸡、牛三个系列8个品种的全价饲料,市场销售量迅速提升。1997年末,张掖市饲料公司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打破所有干部、职工、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多元化、经营高效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公司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份分红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2003年,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将企业产权公开出让。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