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工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886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工业经济
分类号: F427.42
页数: 41
页码: 301-341
摘要: 本编记述甘州区工业发展概况、电力与电力开发、化工、机械、建筑建材、医药、食品加工等。
关键词: 甘州区 工业 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工业发展概况
  1991年,张掖市经济委员会下设路管站、运管所、质量局、矿山资源监督管理站4个事业单位,下辖张掖市选矿厂、化工总厂、酒厂、纺织总厂、水泥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理厂等8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及市汽车运输公司、民间运输队和第三、第四汽车运输队等4个交通运输企业。1992年,撤销“张掖市经济委员会交通运输科”,成立“张掖市交通运输管理局”。1994年,张掖市交通局和张掖市经济委员会分设,归口张掖市经济委员会,分设后张掖市运管所、县乡公路管理站、汽修厂、市运输公司、第三汽车运输队、民间运输队、第四汽车运输公司移交张掖市交通局管理。1997年,撤销“张掖市经济委员会”和“张掖市财贸委员会”,组建“张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1997年,张掖市矿山资源监督管理站更名“张掖市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站”。1997年成立“张掖市煤炭工业管理局”,与“张掖市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依法履行全市煤炭生产经营管理职能,隶属张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2002年,张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2003年,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甘州区经济贸易局”。“甘州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与“甘州区经济贸易局”合署办公,行政职能交甘州区经济贸易局,将“甘州区矿山资源监督管理站”从甘州区经济贸易局划出,并入甘州区国土资源管理局;“甘州区煤炭工业局”继续实行与“甘州区矿产资源管理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2005年,甘州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更名“甘州区招商局”;甘州区经济贸易局更名“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2006年,撤销“甘州区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局”,职能并入“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组建“甘州区商务局”,隶属甘州区经贸委管理。2008年,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甘州区经济委员会”“甘州区商务局”划出,为区政府组成部门;6月,撤销“甘州区委企业工委”,职能并,入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党委;撤销“甘州区商业局”,组建“甘州区商务局”,隶属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2008年,甘州区经济贸易委员会更名“甘州区经济委员会”,与乡镇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局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核定行政编制26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4名;商务局不再隶属。2010年,撤销“甘州区经济委员会”,与乡镇企业局合并组建“甘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将“甘州区招商局”划归甘州区商务局管理;“甘州区中小企业局”在“甘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挂牌,不再保留“甘州区乡镇企业局”牌子。2012年,撤销“甘州区二轻工业局”,保留“甘州区二轻工业联社”,归并“甘州区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局”;“甘州区煤炭工业管理局”从“张掖市国土资源局甘州区分局”划归“甘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管理。2015年,甘州区商务局、甘州区粮食局在甘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挂牌,不再保留“甘州区中小企业局”牌子。
  第一节 工业经济
  1991年,张掖市有工业企业1348户(含个体工业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5674.0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8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695万元。
  1991—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到1967户,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24亿元。2001—2010年,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经产权制度改革,相继改制为民营企业,大部分乡办、村办、城镇“五小”工业企业陆续关停,城镇仅保留张掖有色金属公司、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公司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工业企业,投资新上甘肃电投张掖发电公司、河西水电开发公司、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等国有企业;全区工业企业增至2945户,工业总产值增至6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7户,工业总产值达56.73亿元。
  2011年,电力能源、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建筑建材主导产业规模壮大,其中,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纳税达1亿元以上,甘肃省电力公司张掖供电公司、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纳税均达1000万元以上。甘绿脱水蔬菜公司、中种集团等企业被列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年马铃薯公司、华瑞麦芽公司等企业列入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省电投张掖发电有限公司、黑河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三年入选甘肃百强工业企业之列。2011—2016年,甘州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形成以电力能源、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有色冶金、医药化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至2016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3621户(含个体工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1户,其中电力能源企业7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9户(含22户种子加工企业)、建材企业10户、生物制药企业5户、其他行业企业1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1.76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7亿元,同比增长8%。
  第二节 工业结构
  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0年,全市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569万元,实现利润1184万元,产值、利润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的34.1%和78.3%。至1998年,全市有全民制工业企业8家,工业总产值达4083万元,实现利润239万元。从1998年起,推行企业改革制度;至2016年,甘州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工业 1990年,全市乡级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1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60万元,实现利润329万元,其产值、利润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的40%和21.7%。至1998年,全市有集体制工业企业81家,工业总产值达29296万元,实现利润524万元。至2016年,甘州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
  村办和农村合作经营工业 1990年,全市有村办和农村合作经营的工业企业10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300万元,其中村办工业企业41家,产值1419万元;农村合作经营工业企业62家,产值881万元。至1998年,全市有村办和农村合作经营的工业企业203家,工业总产值达15604万元,实现利润1560万元。1998年起,实施企业改革制度;至2016年,甘州区村办和农村合作经营的工业企业全部改制成私营企业。
  城乡个体工业 1990年达到88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861万元,其中城镇个体工业企业119户,产值161万元;农村个体工业企业767户,产值1700万元。2010年,甘州区城乡个体工业企业达2568户,实现利税2305万元。至2016年,甘州区有城乡个体工业户达3055户,上缴税额3522.3万元。
  第三节 经营效益
  20世纪90年代,张掖市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主要有张掖市纺织总厂、张掖市塑料厂、张掖市农药厂、张掖市中药提炼厂、张掖市纸箱厂、金龙服装厂、张掖市日杂公司、张掖市生资公司、张掖市商贸旅游服务公司、张掖市酒厂、张掖市化工总厂、张掖市第二针织厂、张掖市拉链厂、煤炭公司、张掖市粮油购销公司、张掖市锅厂、张掖市水泥厂、张掖市民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糖酒公司、张掖市轻机厂、张掖市饮食服务公司、张掖市制鞋厂、张掖市兴达公司、张掖市农副产品公司、张掖市粮贸大厦、张掖市金海针纺织公司等。
  1991年,张掖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256万元,实现税金715万元,实现利润988万元。2000年,落实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制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整体买断产权、整体承担债权债务、整体置换职工身份、整体负担离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险、整体安置职工、产权出售一步到位”的方法,农机厂、化工厂、水泥厂、印刷厂进行企业改制。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368万元,同比增长13.1%;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1.7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508.5万元,下降38.9%。
  2001—2010年,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经济稳步增长。2001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6.02亿元,同比增长7.8%;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12.2%;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1%;全部工业实现利润1307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19.3万元,减亏1589.6万元,减亏68.4%,盈亏相抵盈利987.7万元。200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4亿元,年均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亿元,年均增长22.7%;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25%;实现税金2.15亿元,年均增长23.47%;实现利润2.23亿元,年均增长35.5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39%,比“十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建成主要工业项目100多项,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5万吨高纯硅生产线、3万谷氨酸生产线等项目52项。基本形成以电投张掖发电公司、黑河水电公司等企业为主的电力能源;以巨龙铁合金公司、有色金属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冶金冶炼;以有年马铃薯全粉公司、华瑞麦芽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以昆仑公司、河西制药公司等企业为主的生物化工;以巨龙建材公司、五色建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出销售收入上亿元的电投张掖发电有限公司、甘肃黑河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昆仑生化有限公司、北京德农种业张掖分公司、中种集团张掖分公司、甘肃屯河番茄制品有限公司、辽宁东亚种子集团张掖分公司、甘肃张掖牧沅清真食品有限公司8户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28户。
  2011—2016年,甘州区推进园区平台建设。2011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8.23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47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9亿元,同比增长26.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49亿元,同比增长47.26%。2016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76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2亿元,同比增长7.5%。基本形成以张掖火电、国电龙源、黑河水电等企业为主的电力能源;以巨龙铁合金公司为主的有色冶金;以奥林贝尔、沅博牧业等企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以河西制药、大弓农化等企业为主的医药化工;以龙翔环保、恒翔建材等企业为主的建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10户,年销售收入上5000万元的企业增加到25户;张掖工业园区形成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冶金建材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光伏发电产业园、煤化工产业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建成工业项目180多项,引进企业18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户,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省政府表彰为十强开发区和招商引资先进开发区。
  第四节 企业改革
  2000年10月,甘州区按照“明产权、转机制、变身份、增效益”的改制思路,采取“五个整体、一步到位”方法,由区体改办牵头,主管部门配合,对69户企业开展以转让、竞买、破产、重组等形式改制改组,对所属企业进行民营化产权制度改革。其中,产权整体出让42户,分块出让8户,整体租赁经营8户,进行股份制改造4户,解体6户,破产1户。置换职工身份5265人,占职工总数的80%;兑付身份转换补偿金7426万元,清退职工股金、集资2285万元,剥离上缴职工社会保障金2197万元、退休职工医保金2012万元。
  企业改制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壮大。至2011年,甘州区私营企业达2510户,注册资本432286.17万元;个体户18043户,注册资本450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29457万元,占甘州区生产比重的45.9%。
  二轻系统至2002年底,进行企业民营化改制10户,解体1户(供销公司),兼并1户(钙塑包装厂),正资产转让企业有金鼎公司、工艺美术厂、锅厂3家,零资产转让企业为利达公司、塑料厂、制鞋厂、众兴公司4家,负资产转让企业为汇丰公司、金海公司、康达公司3家。
  呢绒服装厂1996年停产,至2006年人员全部分流安置完毕。2005年8月,对兴达工商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改制,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整体出售给个人。2006年11月,对金龙服装厂进行改制,整体公开出售给个人。2007年3月,对钟表公司进行改制,面向社会公开竞价整体出售给个人。2011年6月,对鼓楼商厦进行改制,面向社会公开拍卖给个人。
  乡企系统 2001年,18户乡镇企业完成体制改革,其中糠醛厂、梁家墩砖厂、党寨二砖厂、甘星砖厂、花寨水泥厂等5户企业通过产权界定,公开拍卖,产权整体出售,收回出让金269万元。小满滴塑厂、大满钢厂、富达面粉厂等3户企业通过清算进行解体。沙井三道桥砖厂、人造板厂等10户企业进行租赁经营。
  经委系统 2000年开始,配合市体改办对所属10户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2000年5月,对张掖市农机修造厂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转让给个人。2001年1月,对张掖市化工总厂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转让给个人。2001年9月,对张掖市印刷厂进行改制,整体转让给个人。2002年1月,对张掖市水泥厂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转让给个人。2002年6月,对张掖市物资公司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转让给个人。2003年12月,对张掖市农药厂进行资产清算,租赁给张掖市大弓农化公司经营;2006年7月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整体转让给张掖市大弓农化公司;至2016年,剩余土地26亩和旧厂房若干,负债约3670万元。2007年12月,对张掖有色金属公司进行政策性破产,核销负债1.8亿元,整体安置职工,组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张掖泰鑫有色金属公司。2008年10月,对张掖市莺歌毛巾厂进行改制,职工安置后整体转让给个人。2009年11月,对纺织总厂进行改制,资产清算后转让给个人。对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公司进行改制,2007年完成资产评估和职工安置,资产整体租赁给甘肃丝路春食品工业公司经营,2015年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停产。2016年11月,甘州区政府印发《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公司国有产权转让方案》,产权转让会在张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行,甘肃东胜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国有产权转让成交确认书》,成交金额9800万元。
  第二章 电力与电力开发
  甘州区供电公司前身为张掖市电力局。1978年,张掖县电力建设管理所成立,隶属张掖县水电局;1979年,张掖县电力建设管理所更名“张掖县电力建设管理公司”。1984年,撤销“张掖县电力建设管理公司”,成立“张掖县电力公司”,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1985年,张掖县电力公司更名“张掖市电力公司”。1988年,张掖市电力公司更名“张掖市供电所”,同时成立“张掖市电业公司”,实现发电和供电统一管理。1993年,在张掖市电业公司和张掖市供电所的基础上成立“张掖市电力局”正科建制,隶属张掖市政府,为市政府管电职能机构和供电企业,下属龙渠水电站、龙,渠二级水电站、盈科水电站、铁合金厂4家企业和6座35千伏变电站、22个乡镇电管站。1998年,张掖市电力局由张掖地区电力局代管,实行行业管理,张掖市电力局所属的龙渠水电站、龙渠二级水电站、盈科水电站、铁合金厂4家企业划归新设立的“张掖市水电开发公司”管理。2002年,张掖市电力局更名“甘州区电力局”,张掖市水电开发公司更名“甘州区水电开发公司”。2007年被甘肃省电力公司授予“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2012年,公司整体上划甘肃省电力公司。2013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甘州区供电公司”。
  第一节 发电
  火力发电 五里墩发电厂。1995年,由张掖地区电力工业局移交甘肃电力多种经营集团甘肃康发公司管理。2002年,康发公司撤销后,将其资产移交张掖市金源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是6000千瓦4号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房屋等资产,资产总额909.6万元。2003年,将4号机组及相关资产租赁给西龙热电有限公司经营。2005年,西龙热电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在原3号机位置扩建一台6000千瓦旧机组,2006年投入运行,与出租的4号机组一并实现热电联改造,总装机容量为2×6000千瓦。2007年,省上将3号、4号机组列入关停计划;是年12月,4号机组关停。3号机组因设备越冬房东及供热用户的生产经营,运行到2008年3月底关停。总发电38948.52千瓦·时。
  列车电站。位于张掖火车站西北处原张掖地区肉联厂院内,是西龙热电有限公司从湖南株洲钢铁公司引进的旧机组,投资490万元,容量为1×2500千瓦,1997年3月投入运行,2003年报废停运。发电7310千瓦·时。
  张掖火电厂(甘肃电投张掖发电公司)。位于甘州区城北16千米处,2003年10月成立。火电一期项目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2×32.5万千瓦),总投资26.77亿元,2004年开工,两台机组分别于2005年、2006年投产发电。2014年,完成一期热电联产供热机组改造。至2015年底,发电295.64亿千瓦时,实现营业收入69.01亿元,上缴各种税款7.89亿元;火电二期项目2008年启动。至2015年底,完成项目可研审查、用地初审意见、地震安全性评价批复、贷款承诺、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电网接入系统设计编制等前期工作。
  水力发电 1997年之前,张掖市所建小水电站总容量不大。随着甘肃大电网的联网,大多数小水电站陆续停运,仅存龙渠水电站、盈科1号等水电站。至2003年,先后修建龙首一级、龙首二级西流水、龙渠二级水电站、龙渠三级水电站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增大。2011—2015年,张掖水电开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黑河流域西流水、小孤山、大孤山、二龙山等为主的梯级水电站相继建成,装机容量剧增。
  龙渠水电站。位于张掖市西南25公里,黑河中游莺落峡以下5公里处,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的引水式电站。安装两台水轮发电机,总装机64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4260万千瓦时,年运行6720小时。1975年,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兴建龙渠电站。工程由国家投资,甘肃省水利电力工程局施工队承担施工,所需劳力由工区、各公社负责调配。电站于1975年动工,1978年投产发电。工程总用工149.33万个,总投资981万元。1993年,龙渠水电站三号机组扩建工程开工,1994年完工,工程总投资752万元、装机3200千瓦。2013—2014年,龙渠水电站实行增效扩容改造,电站设计引水流量为66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为16兆瓦,装机年利用小时5319小时,工程总投资3474.25万元,年发电量达到8000万千瓦时以上。
  盈科水电站。1976—1997年,盈科共建设有5座小型水力发电站。盈科一号水电站位于张掖城区西南18公里的黑河东岸,坐落在小满镇中华村一社盈科干渠西侧,为渠道引水式水电站。工程于1976年动工,1980年竣工,1981年投产。工程总投资196万元,耗用工日27.6万个,装机4台,总容量12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750万千瓦时。1980—1981年,盈科动工兴建四号、五号电站,各安装3台75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86年,盈科建成三号电站,装有4台50千瓦的机组。1998年,盈科二号电站建成,装机4×75千瓦,建成的4座小水电站均与大电网并网,年发电量650万千瓦时。2013年实行扩容增效改造,盈科电站通过本次增效扩容,总装机由原1.28兆瓦(4×0.32兆瓦)增至2.0兆瓦(4×0.5兆瓦),增加56.2%;年发电量由919万千瓦时增至1385万千瓦时。
  龙渠二级电站。1996年,张掖市被水利部正式列入国家第三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行列,龙渠二级电站是其规划的电源点之一。1997—1999年,建成龙渠二级电站。该电站为小(二)型工程,建筑等级为五级,渠道及厂房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相应洪峰流量为1530立方米/秒和1790立方米/秒。电站装设3×1600千瓦机组,年设计发电量2556万千瓦时。
  龙渠三级电站。2000年,张掖市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全国第四批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县之一。1999—2000年,采用股份制形式融资建设龙渠三级电站。1999年,龙渠三级电站主体工程开工,2000年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龙渠三级电站为小(二)型工程,建筑物等级为五级,渠道及厂房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相应洪峰流量为1530立方米/秒和1790立方米/秒,装机3×150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2030万千瓦时,工程总投资2450万元。2013—2014年,实行增效扩容改造,改造后电站设计引水流量为66.0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为6.5兆瓦,项目总投资2046.51万元。
  小孤山水电站。小孤山水电站是黑河水能规划自上而下的第六座梯级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0.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91亿千瓦时,总投资7.01亿元。项目资本金按总投资的20%自筹,由黑河水电公司和甘州区水务局按66.6%和33.4%的股份比例投资建设;与中国银行张掖分行顺利达成5.4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协议,与亚行达成3500万美元清洁能源项目贷款协议。项目主体工程于2003年开工建设,首台机组于2006年投产发电;是年7月,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二龙山水电站。由黑河水电公司和甘州区水务局按73.29%和26.71%的股份比例投资建设。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5.0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74亿千瓦时。工程概算总投资3.6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亿元,其中利用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2007年,三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大孤山水电站。项目概算总投资4.7亿元;资本金94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由黑河水电公司联合兰州自然人宋杰按89.36%和10.64%的股份比例解决。大孤山水电项目被列入国家2006—2008年利用亚行贷款项目三年滚动规划之中,获得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784万元)和中国工商银行贷款15811万元。电站总设计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2009年7月,三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风力发电张掖属全国二级风力资源较佳地区,每平方米风能密度100—200瓦,有效风能出现时间为80%,大于3米/秒的风速年累计200天以上。20世纪70年代起,在缺少水资源的边缘地区,开始利用风能资源发电。
  平山湖风力发电项目。平山湖200万千瓦风电项目,规划占地690平方公里,场址位于张掖市东北部约50公里处的平山湖乡。2009年,甘州区开展为期一年的全方位测风取样,2010年委托西北区域气候中心完成风能评估,委托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平山湖200万千瓦风电场规划报告》。至2015年,风电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平山湖风电开发因矿产压覆原因,可开发装机100万千瓦,除去临泽境内部分,甘州区实际可开发装机约40万千瓦。2016年,甘州区平山湖风电场建成发电2项、9.9万千瓦,为国电陇源一期、二期各4.95万千瓦项目。正在建设3项、14.85万千瓦,分别是甘电投4.95万千瓦,锋电能源一期、二期各4.95万千瓦项目。
  光伏发电 甘州区南滩光电产业园。园区地处城南甘民公路24公里处,平均海拔1760米,年日照数3100小时左右,太阳能可利用天数大于280天,是河西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园区分南滩1号、Ⅱ号、111号场址三个区域。2016年,建成并网发电项目8项、156兆瓦,尚可布局1300兆瓦光伏项目。建成项目分别是:黑河水电一期50兆瓦、黑河水电二期30兆瓦,上海航天一期18兆瓦、二期10兆瓦,甘肃汇能9兆瓦、张掖佳讯20兆瓦,国电龙源一期9兆瓦、二期10兆瓦,尚可布局1300兆瓦光伏项目。
  黑河水电新能源公司。成立于2012年,一期50兆瓦项目概算总投资6.3亿元,位于甘州区以南西洞滩工业园区,电站场址距张掖330千伏变电站10千米,距黑河110千伏变电站1千米。2012年开工建设,当年并网发电。2013年,成功收购张掖佳讯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位于甘州区光电产业园Ⅰ号光伏规划区内,项目通过航天神舟升压站和33公里的自建线路接入民乐110千伏变电站,工程静态投资20450.92万元。2016年,投资1.77亿元完成二期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第二节 供电
  1991年以前,张掖市供电公司有35千伏变电站6座,分别是碱滩、沙井、甘浚、和平、安阳、石岗墩变电站。主变6台,总容量83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6条,总长120.42公里,10千伏线路584公里,0.4千伏线路420.46公里,配电变压器709台,农村各类用电设备3106台,总容量24789千瓦。供电电源主要来自张掖110千伏变电站、龙渠一级水电站等。经过20多年发展,到2016年底,甘州区供电公司已拥有35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29台,总容量182.25兆伏安,35千伏线路17条200.07千米,10千伏线路77条7596.7千米,低压线路2319条1606.22千米。配变5345台,总容量
  黑河水电新能源公司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庆典688.366兆伏安,其中公变1825台,总容量171.711兆伏安。供电电源来自张掖33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新墩变电站、黑河水电公司、甘电投张掖火电厂、甘电投河西水电公司等。
  1991年以前,张掖市供电公司的供电区域为碱滩、甘浚、和平、安阳、花寨、龙渠、小河、沙井、西洞9个乡,趸售供电;新墩、长安、上秦、乌江、明永、三闸、靖安、小满、大满、党寨、廿里堡12个乡的用电由张掖地区电力局直接供电。1996年,按照省计委和省电力局有关会议精神,由张掖地区电力局直供直管的长安、小满、大满、新墩、梁家墩、上秦、党寨、三闸、靖安、明永、乌江、廿里堡12个乡的供电移交张掖市电力局管理,实行直供电价;至1997年底,全市22个乡镇242个村1988个社通电率:乡为100%,村为99.8%,社为99.76;农户为99.5%。2011年底,甘州区18个乡镇全部通上电。至2016年底,甘州区供电公司供电范围涉及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拥有各类用电客户14.7万户,乡、村、户通电率均达100%。
  第三节 用电
  1991年,张掖市农村用电量为3636.46万千瓦·时,2016年,公司完成售电量5.447亿千瓦·时。加强电网建设、故障报修、事故抢修、有序用电和供电质量管理,完善应急抢修机制,确保居民可靠用电。居民客户采取不停电摧费,欠费超过30天,确需停电催费的客户,提前7天向客户书面通知,电费结清后在24小时内恢复供电。确保常年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20%,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4%。甘州区供电公司采取多种收费方式,建设自助缴费终端,全面推广POS机刷卡、掌上电力APP收费。规范电费抄核收工作流程,每月通报、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电费抄核收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节 电网建设
  1998年下半年,张掖市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2005年,全面完成甘肃省发改委和甘肃省电力公司批复的总投资11780.57万元的甘州区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计划建设的5项35千伏送变电工程(小满、党寨、明永、靖安、老寺庙)、8项变电改造工程(碱滩、平原堡、石岗墩、沙井、和平、甘浚、石岗墩、沙井)和5项35千伏线路改造工程(火碱线、小和线、张平线、临沙线、和安线)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完成投资3431.7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512.41公里,改造351.98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106.87公里,改造53.97公里;新建0.22千伏线路756.36公里,改造564.95公里;新建配电台区396台,改造586台,施工结算总资金7355.633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321.61公里,改造189.53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55.44公里,改造22.77公里;新建0.22千伏线路211.99公里,改造279.71公里;新建配电台区309台,改造261台,施工结算资金3389.5156万元。二期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190.8公里,改造162.45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51.43公里,改造31.2公里;新建0.22千伏线路544.37公里,改造285.24公里;新建配电台区87台,改造325台,施工结算总资金3966.11万元。
  2006年以来,相继完成投资3524.17万元的35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10项(35千伏上秦至石岗墩送电线路工程、35千伏三闸送变电工程、35千伏三闸线路工程,35千伏变电站无载改造、无功补偿、五防闭锁改造工程,35千伏花寨变增容改造工程、和平变增容改造工程、35千伏平沙线改造线路工程、35千伏明永变改造工程、35千伏靖安变改造工程、35千伏党寨输变电改造工程);新建35千伏线路29.631公里、10千伏线路37.76公里;新增主变压器5台,容量25600千伏安;改造主变压器7台,容量44750千伏安,比增容改造前主变压器总容量净增37450千伏安。完成投资4423.21万元的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8批(次),新建10千伏线路174.5368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157.0432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53.675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20.8617公里、新建配电变压器305台(容量33506千伏安)、改造配电变压器48台(容量5639千伏安)、电压检测仪70台。完成投资256.26万元的通信工程2批(次)。至2016年,公司管辖35千伏变电站15座,主变29台/总容量182.25兆伏安;35千伏线路17条200.07千米,10千伏线路77条2596.7千米,0.4千伏线路2319条1606.22千米。
  第五节 电价与经营管理
  电价 1998年,提出“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的三大目标。2003年起,甘州区城乡居民照明用电实现同网同价。2006年,甘州区商业、非居民照明用电实现同网同价。2008年,商业和非普工业用电统一归并为一般工商业用电,并实现同网同价。截至2016年12月,甘州区农村销售电价分类中除农业排灌电价外,居民照明、非居民照明、一般工商业、农业生产和大宗工业电价全部实现同网同价。
  制度建设 1991年以前,张掖市电业公司严格按照甘肃省电力工业局颁发的《甘肃省农村乡(镇)电力管理站工作细则》要求,明确电管站是“非经营性的管理组织”,坚持“以电养电”的原则,在张掖市趸售区各乡成立电管站,开展以“布局合理化、设备完善化、工艺标准化、管理正规化、用电制度化”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农电经营管理。同时,张掖地区供电所直供的上秦、新墩等12乡电管站先后成立,农电工作由建设型转为管理型。1993年,张掖市电力局成立后,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对电管站的管理力度。1998年,按“两权分离”原则和财政体制、产权隶属关系、电力趸售关系、工资来源等方面不变的原则,张掖市电力局于当年12月由张掖地区电力局代管,实行行业管理,仍行使政府职能。全面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开展优质服务。1999年底,22个乡电管站改制为市电力局直属的供电营业所。2000年,实行“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两监督、一户一表”的一体化管理,供电营业所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农电经营管理初步走上行业化、科学化路子。2002年7月,甘州区电力局顺应农电体制改革,先后出台涉及农电安全、经营管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45项,深化农电管理工作。2003—2007年,甘州区电力局以制度建设推进农电规范化管理,推行农电生产管理专业化、安全管理规范化、作业流程标准化,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经营管理,完善农电企业资金、资产和投资管理制度体系。至2011年,甘州区电力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理顺供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企业“三大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
  经营措施与成效 1991—1997年,张掖市电力局多方筹集资金,对电网进行更新和改造。从1993年起,先后对碱滩、沙井、甘浚、和平4座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对配电线路、变台和低压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农村的配电网得到改善。1997年,农村供电量达8231万千瓦·时。1998—2001年,先后新建小满、党寨、明永、靖安4座35千伏变电,对石岗墩、碱滩、沙井3座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298.89千米,改造180千米;新建0.4千伏线路244.5千米,改造273.6千米;新建配电变压器264台,改造256台;完成22951户进户线改造,建成电网高标准调度中心1处。2001年,全市乡、村、社通电率均达100%,农户通电率达99.99%;农村供电量达1.593亿千瓦时,农村人均用电量达241.46千瓦·时。2002—2008年,甘州区电力局落实营销工作和市场开拓措施,鼓励居民大规模使用电炊具、电热水器、电采暖器等高耗能家电,倡导“电气化家庭”建设,带动居民电量消费快速增长。先后制定《市场开拓工作方案》和《市场开拓工程考评细则》,细化管理制度和标准,及时分解市场开拓计划电量,业扩服务更加合理高效。2008年,农村供电量1.76亿千瓦·时,综合线损率完成9.6%,平均售电价完成465.5元/千千瓦·时,电费回收及上缴率完成100%;当年实现利润14.9万元。2009年,对43个新农村住宅建设项目开展上门服务,当年投运的22个地源热泵项目,用电量达到120多万千瓦·时;开展用电检查和营业普查,追补电量5.45万千瓦·时,挽回经济损失6.2万多元;强化线损波动因素的分析与控制,不断完善降损措施,实现节损效益近100万元。以点带面完成10个标准化供电所的创建和经验推广。2009年,售电量完成1.85亿千瓦·时,综合线损率完成7.81%,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2010年,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创建,上秦、长安等8个供电所通过省公司标准化供电所验收命名,党寨供电所被国家电网公司列为创建示范单位。完成张掖兔儿坝滩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和绿洲农业示范区2个国家经济示范点的线路改造和电力配套建设任务。2016年,公司完成售电量5.447亿千瓦·时,完成年目标值的111.2%;综合线损率完成6.62%,电费回收及上缴率完成100%。
  第六节 电力开发
  甘州区电力开发以小水电开发为主,立足黑河水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电能。逐步引入民营资本,建成和平乡南30里滩光伏电力、平山湖境内风电产业,国营垄断机制已被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业并举的电力开发产业初具规模。
  水电开发 水电开发。1997年,张掖市小水电仅存龙渠、盈科1号水电站。1998年,由甘肃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控股,张掖地区电力局、张掖市电业公司参股组建的“甘肃河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以经营龙首一级水电站为开端,实施黑河流域水电梯级滚动综合开发。1998—2003年,龙首一级、二级,龙渠二级、三级电站先后建成,从根本上扭转张掖电力供应紧缺的局面。龙首一级水电站建设于1999年开工,2001年5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是年竣工;龙首二级水电站(西流水水电站)2004年投产发电。两级电站总投资13.5亿元。2000年,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立足龙渠梯级电站挖潜改造。至2002年底,完成有功发电量12416万千瓦时,首次突破1.2亿千瓦·时,创造甘州区水力发电新纪录;生产硅铁6940吨,焊剂204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5144万元,工业增加值2106万元,利税总额达到625.8万元。
  梯级水电站开发。小孤山水电站项目由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甘州区水务局和甘肃银隆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开发建设,出资比例为50%、30%、20%2003年1月获批,是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5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装机容量9.8万千瓦,年发电量3.8亿千瓦·时,总投资6.98亿元人民币。二龙山水电站建设工程项目2004年开工,投资3.48亿元,装机容量5.05亿千瓦,年发电量1.74亿千瓦·时,2007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大孤山水电站2007年开工建设,装机容量6.5万千瓦,投资4.7亿元,黑河水电独资经营,年均发电量2.2亿千瓦·时,2009年7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9年,甘州区黑河水流域水电开发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生产铁合金系列产品5万吨,年销售总收入突破5亿元,创利税1亿元。
  多种经营 涉及铁合金等高载能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2001年,生产硅铁、焊剂,实现利税337万元。2005年,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龙腾、龙翔铁合金公司投资建设张掖市高载能工业园区首批项目铁合金5万吨冶炼项目。2007年,巨龙硅材料工业园项目全面投产,主要生产普硅、纯硅、烙铁。2011年,日产5000吨一期干法水泥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年底达产达标。城市天然气项目顺利实施。
  清洁能源开发 黑河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国际交流,争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获得亚行清洁能源项目支持,无偿获得碳汇基金补贴。2006年,二龙山清洁能源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出售获得国家批准。2007年,将2009年以前产生的近30万吨减排量出售给亚行亚太碳基金,每吨售价13.27美元。2010—2012年,形成约40万吨减排量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框架协议,每吨售价12欧元,每年受益1500万元人民币。大孤山电站CDM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批复。2007年,小孤山形成二氧化碳减排量约40万吨,获得收益183万美元。2008年获得减排收入4103万元,其中小孤山电站1348万元,二龙山电站2615万元,其他140万元。签约代理省内外其他水电站CDM项目8项。
  国际小水电中心张掖基地建设 2004年,甘州区报请张掖市政府批准成立县级建制的“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张掖基地管委会”,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确认和支持。黑河水电公司的3个外资项目贷款使用达到98%以上,提拨款速度全国仅有,在水电CDM项目开发方面开创性工作,两次在亚行国际会议上宣传推介,吸引国内外同行远道取经。二龙山、大孤山两个项目作为进行MFF机制在中国的首个试点项目进展顺利,5000万美元贷款足额利用,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国际工发组织总干事予以高度赞扬,小孤山电站项目得到亚行“非常满意”评价。
  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是甘州区电力开发的地方企业,成立于2000年,重点开发黑河干流水利梯级发电产业,是集水力发电、机电安装、铁合金生产及相关产业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国有控股企业,注册资本10218万元,总资产20120万元。公司下属企业有甘肃张掖小孤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张掖二龙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张掖大孤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龙首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张掖巨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银龙兴(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机电安装公司,张掖市黑河水电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兼管张掖市龙渠一、二、三级3个水电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全年完成发电量10.86亿千瓦时,完成销售10.69亿千瓦时;生产铁合金系列产品2.76万吨,完成销售2.46万吨;生产水泥及制成品70万吨,销售53.6万吨,全年实现综合收入5.72亿元;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0.91亿元,上缴税金0.685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工业增加值3.12亿元。
  黑河水电公司 前身是“张掖市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根据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地方电力企业实行厂网分开,张掖市电力局整体划拨甘肃省电力公司,实行条块垂直管理。将张掖市电力局所属龙渠电站、盈科电站、张掖市铁合金厂、龙渠二级水电站4家企业划拨归地方政府,成立“张掖市电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7172万元,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1999—2000年,新建龙渠三级电站。至2000年,公司总资产84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527万元、流动资产889万元;公司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年售电收入1820万元,年产硅铁3000吨,年利税总额280万元。2000年,企业改革重组,重新发起成立“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甘肃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甘肃黑河水电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起,联合甘州区水务局以股份制形式先后建设小孤山电站、二龙山电站。2006年,与自然人宋杰以股份制形式建设大孤山电站、巨龙硅材料园项目。2009年,控股建设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参股建设城市燃气项目。2012年,控股建设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公司开发建设及运营的项目涵盖水电、太阳能、冶金建材、城市供水、房产旅游、机电安装、招投标代理等多个领域,现有全资、控股或代管企业以及不具备法人资质的办事机构15家。到2016年底,全公司水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兆瓦,发电量突破13亿千瓦时;铁合金年产能规模达到4万吨,水泥及制成品产量突破100万吨,资产总量达到35亿元。公司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及上缴税金均突破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工业增加值5.4亿元。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有小孤山水电公司、二龙山水电公司、大孤山水电公司、黑河水电新能源公司、巨龙铁合金公司、巨龙建材公司、机电安装公司、银龙兴公司、滨河供水公司、西域旅游文化公司、农牧科技公司、三元乳业公司等。
  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3年,公司注册资本5.6亿元,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城北16公里处。公司建设管理的张掖电厂装机容量2×325兆瓦。该工程是甘肃省“十五”计划重点能源建设项目,2003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由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出资55%、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5%共同开发建设,2004年开工,1、2号机组分别于2005年、2006年投产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创造电力建设的甘肃“电投速度”。2008年底完成2×325兆瓦增容改造,2013年完成两台机组脱硝改造。2015年,公司2×325兆瓦机组顺利通过热电联产认定;10月,向张掖城区居民集中供暖。甘肃电投张掖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第一个省内资金控股建设的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工程项目获得中国投资协会优质投资项目奖、甘肃省建筑工程“飞天金奖”和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2012—2016年,连续5年实现机组“零非停”。完成发电量310多亿千瓦时,供热量700多万吉焦,上缴税款8.68亿元。公司连续4次荣膺“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第三章 化工
  第一节 化学工业
  化肥 1991年,张掖地区化肥厂主要生产硫酸、磷肥、复合肥、亚胺、硫酸锰和氟硅酸钠。投资2862万元,建成4万吨尿素生产线,当年化肥厂完成工业产值802.3万元。全市其他5户化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3万元。化学工业实现产值比上年下降16.6%,行业比重占4.6%。1995年,张掖地区化肥厂完成工业产值5039.6万元,实现利税42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364.6元/人。是年生产合成氨40612吨,碳酸氢铵49305吨,尿素44076吨。化工部授予“全国化肥生产先进企业”称号,“祁连牌”尿素荣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是年成立“张掖地区矿业化工总公司”,从事高岭土的综合开发利用;2000年,改制为私营企业。
  农药 张掖农药厂始建于1992年,总投资6352万元,1994年投产运行。属国有独资企业,主管部门为张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位于张掖市东北郊工业开发区,占地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140平方米。1994年生产各种农药214吨,完成产值880万元,利润9.9万元。1995年完成产值2028.4万元,利润20万元,生产各种农药453吨,产品远销北方10多个省市区。1998年,因负债高、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停产。2003年,张掖农药厂申请破产。2004年,甘州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上海苗以源工贸公司洽谈合作成功,实施租赁经营,新组建“大弓农化公司”。投入资金2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仲丁灵、除草剂生产系统,安置下岗职工100多人。2006年6月,对张掖农药厂实施分离分立、分块出让、盘活资产,解决企业遗留问题,将企业有效资产转让给大弓农化公司等企业。2016年,张掖市大弓农化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530万元,公司下辖大弓农化本部生产基地及祁连农化生产基地。总资产达1.7亿元,安置就业近5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上缴税金414万元,外贸出口额达4000万元。“大弓仲丁灵”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巴基斯坦、印度、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国际市场。
  至2016年,全区有化工企业4家,主要集中在兔儿坝滩循环经济示范园,分别是张掖市大弓农化公司、张掖市宏金雁再生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三益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桑田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产品主要有甲基磺草酮和仲丁灵农药、燃料油、工业炭黑、氟化铝、甲醇汽油,形成5万吨高纯硅、3万吨氟化铝、3000吨仲丁灵乳油、300吨甲基磺草酮原药、1万吨糠醛的生产规模。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00万元,同比增长16.3%。
  塑料 塑料制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渐成规模。1971年,张掖县建成塑料厂。1985年,张掖县城关镇塑料厂投产,不久转产。1995年,张掖市塑料厂正常生产,其他厂家时停时续。1998年,张掖市塑料厂占地29000平方米,总资产1001.1万元;有职工140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23人。2000年,张掖市塑料厂以生产农用地膜、塑料中空制品管材为主。农用地膜年综合生产力达1000吨,中空制品200多吨,各种规格管材1000吨,聚氯乙烯制品800吨。其中农用地膜和低压输水管被评为省优产品,农用输水管被国家轻工部和水利部列为西北地区定点供货厂家。企业总资产达1002万元,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单位。2002年,张掖市金鼎包装公司新上两条在国内技术含量较高的年产2000吨塑料管材生产线,并积极引进技术,进行锥形桶的设备技术改造。2016年完成塑料制品15220吨;塑料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30万元,同比下降17.8%。
  其他化工 硫酸。1970年,张掖县磷肥厂建成硫酸生产线,1987年增添设备,生产能力达1万吨。1995年生产5040吨;是年,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1万吨硫酸生产线建成投产。
  亚硫酸铵。1976年,张掖县磷肥厂投资6万元,购置尾气回收器,回收硫酸车间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建成100吨亚硫酸铵生产线。1991年,全市乡村企业生产亚硫酸铵328吨。1995年,生产5022吨。
  氟硅酸钠。1988年,张掖市磷肥厂投资4万元,添置废气回收装置,回收磷肥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气,建成年产100吨氟硅酸钠生产线。1995年生产12吨。
  硫酸锰。1989年,张掖市化工总厂投资50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硫酸锰生产线。因产品滞销,1992年停产。
  日用化工。主要生产肥皂、润面油、洗头膏、卫生香、矿蜡等。
  第二节 采掘工业
  煤炭 辖区内探明平山湖矿区煤资源储量1.5亿一2亿吨。传统开采主要在灰条沟、酥油口、甘浚山、平山湖等地。1991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5.66万吨。1992年,甘肃煤田地质局在平山湖840平方公里范围内,勘查出新开发的煤层10—12层。1993年,平山湖开采的个体煤矿点有7家,大多矿点处于停产状态,只有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白乱山煤矿生产。1994年,全市累计生产原煤12.4万吨。2007年开采量2万吨,产值240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利润50万元。2008年,该煤矿筹措资金160万元,架设10KV高压线路16公里。不久关停。
  金属采矿 沙金。1987年,张掖地区成立黄金公司,张掖选矿厂建成黄金、白银浮选线,是年回收黄金3.66公斤、白银1273公斤。至1990年,黄金选量为13.167公斤,白银4857.07公斤。
  铅锌。1993年,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承包青海省铅锌矿及选矿厂,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5个矿区,年开采6万吨,日处理矿石200吨。
  硅石。1991年以来,在平山湖有硅石矿点3处,分别在大疙瘩、烟墩口、青龙山牧点。
  石灰石。20世纪80年代,各水泥厂扩建改造,石灰石开采量剧增。1991年开采石灰石1.37万吨。1994年开采7.5万吨。
  石膏。平山湖石膏矿由乡镇企业及个体开办。1994年,全市产石膏1.75万吨。
  黏土。是普通烧结砖、瓦的主要原料。
  第三节 冶金工业
  1980年后,相继兴建锌、铅、铜浮选冶炼和硅铁生产线。
  铁合金 1988年,张掖市水电局投资581.70万元,兴建集体所有制的铁合金厂。1990年1月建成1600千伏安硅铁炉,设计年产量2000吨,是年生产硅铁344吨。1990年,张掖地区农业机械厂投资830万元,建成6300千伏安硅铁炉,设计年产工业硅铁3600吨,试产硅铁300吨。到1995年,全市境内2家企业生产硅铁3015吨,其中张掖地区农机厂铁合金分厂1217吨、张掖市龙渠铁合金厂1941吨。甘州区水电多种经营产业涉及铁合金等高载能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2001年,硅铁生产5400吨,焊剂1500吨,工业总产值达到4020万元,实现利税337万元。2005年,黑河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龙腾、龙翔铁合金公司投资建设张掖市高载能工业园区首批项目铁合金5万吨冶炼项目;2006年铁合金系列产品生产达到15845吨,完成销售26315吨。2007年,巨龙硅材料工业园项目全面投产。至2011年,完成投资1.3亿元,硅铁产业由年产3000吨普硅提高到1万吨普硅、1万吨高纯硅、2万吨烙铁产能规模。2008年产铁合金产品2.71万吨,年总收入4.09亿元,工业总产值47152万元,工业增加值18593万元,实现利润5830万元,上缴税金4594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32%。
  有色金属冶炼 1995年有色金属选炼企业只有张掖市有色金属公司1家。前身为张掖县选矿厂,职工47人,固定资产77万元。1992年投资280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的粗铅冶炼厂。1993年投资5500万元,建成年产5000吨的粗铜冶炼厂。1994年投资1000多万元,承包并改造青海省祁连县铅锌矿和祁连选矿厂,日选矿能力达150吨,建成集采矿、选矿、冶炼、化工、营销为一体的企业。1995年,公司下设4厂3个分公司,职工1277人,拥有固定资产10593万元,主要设备1100台(组),生产铝精矿1506.57吨、锌精矿987.61吨、铜精矿365.79吨、粗铅1000吨、粗铜933.81吨,生产硫酸、亚硫酸铵、金、银等产品,完成工业产值5081万元,实现利税118.9万元。公司先后荣获“甘肃省先进企业”“甘肃省双文明建设模范集体”等称号。
  第四章 机械
  第一节 机械制造
  20世纪70年代,张掖县有机械工业企业45家,其中机械制造业20家、机械修理业25家。1996年以来,机械工业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形成农业机械、水工机械、建筑机械、轻工机械四大类产品系列。进入21世纪,甘州区机械制造业发展呈现逐步萎缩的现状。
  张掖市天轮机械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为张掖地区收割机厂。1999年8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1年3月,企业产权整体转让,改制为私营企业。1996年以来,产品是由过去的收割机系列产品发展到割草机、铡草粉碎机、饲料深加工产品等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成为市内最大的农机专业生产企业。2003年,生产割晒机2314台、2BF-7分层播种机63台,旋耕机581台、割草机898台、铡草机7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565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90万元。2015年停产。
  甘肃省轻工机械总厂 国家二级企业,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塑料编织袋生产厂,全国塑料机械理事单位。1995年,塑料机械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塑料编织袋年生产能力达7000吨。下设7个法人实体公司(分厂)。其中境外投资企业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塑料机械产品和其他轻工产品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塑料管材系列产品有各种规模UPVC硬管、PE管、塑料滴灌及管件,及首部过滤施肥灌溉系统等高科技农业节水器材;农机产品有农用小四轮拖拉机、铡草机等;其他轻工产品有薄壁电焊钢管、水煤气管等。中吉BAKAL-INPACK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轻工机械总厂与吉尔吉斯斯坦“BA-KAL”糖业联合公司在吉国合资创办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总投资146.4万美元(中方以自产塑料设备投资73.2万美元),年产销1000万条塑料编织袋。2008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2011年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工业增加值700万元。
  张掖市天源(集团)公司 由张掖市天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天源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天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个独立法人组成的紧密型企业联合体,拥有资产总额7000多万元,占地10万平方米,有各种大中型冷热机械加工设备200余台(套),职工386人。经营范围涵盖机械加工、人造板产品制造,房地产开发、畜禽养殖等多个行业,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4728.8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30.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82.8万元,工业增加值550.91万元。2015年完成生产总值358.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30.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07.8万元,工业增加值26.8万元,利润总额21.5万元。
  张掖市建筑机械厂米泉分厂 1998年5月,张掖市建筑机械厂同新疆昌吉州米泉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联合建成“甘肃省张掖市建筑机械厂新疆米泉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力敏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由米泉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提供场地、厂房、水、电、气等设施,张掖市建筑机械厂提供技术、设备、人员,双方各投入流动资金50万元。
  第二节 金属制品
  1991年,金属制品业有7户企业,主要为二轻系统的五金厂、锅厂、五金修配厂、日用五金厂和乡办村办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5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8%,行业比重占2.7%。2000—2002年期间,五金厂改为“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五金修配厂改为“张掖市利达金属建材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二轻工业局工业企业14户(含甘肃屯河番茄制品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9865.36万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698.5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959.6万元,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46.89万元。其中已改制的10户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185万元,占系统任务的81.4%。仅金鼎包装公司、利达金属建材公司、工艺美术公司3户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3800多万元,占全系统任务近40%。2005年,二轻工业局工业企业有11户进行企业改制,其中,金鼎公司、甘华工艺美术公司、锅厂3户企业正资产转让;利达公司、塑料厂、制鞋厂、众兴公司、兴达公司5户企业零资产转让;汇丰公司、金海公司、康达公司3户企业负资产转让。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500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270万元,实现利润800万元;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3500万元,上缴税金850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达1240元。2009年,二轻工业局有工业企业8户,其中合资企业1户、民营企业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79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11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02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5万元。2016年,金属制品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80万元,同比增长294.3%。
  张掖市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张掖县五金厂。1997年11月,在原张掖市制桶厂、张掖市橡塑制品厂发展基础上改制设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张掖市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厂址位于张掖市青年东街94号,经营场所占地7090.27平方米,注册资本总额117万元。改制后的张掖市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为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是集出口钢制包装桶系列产品、PE、PVC塑料节水、输水管材、钙塑瓦楞包装箱为一体的综合性包装产品生产企业。公司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上220升出口番茄酱包装桶生产技术和钢桶高压无气自动喷涂生产技术,填补甘肃省无锥型钢制包装桶生产的历史空白。1998年,主要产品品种达20大类1400多种,甘光牌铸铁锅、丝路牌塑料电线槽扳、甘光牌工艺美术镜等产品成为省优产品。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217万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600万元,实现利税298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4451元。2000年,产品200升闭口钢桶获得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金奖。各类钢制包装桶盛装食品,化工用品免检销往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加入中国包装协会,成为中国包装协会会员。至2000年9月,张掖市金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总资产1350.3710万元,总负债1213.1125万元,净资产137.2585万元,在职职工91名。是年,张掖市金鼎包装公司公开整体转让产权,将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厂区迁至东北郊开发区,继续生产经营。主要产品有镔铁制品、硫化碱包装桶、番茄酱包装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01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上缴税金15.79万元。2002年8月,企业新增资产226万元。2016年在册职工26人,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张掖市利达金属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张掖县农具厂,1973年更名“张掖县轻工机械厂”。1997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张掖市利达金属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占地10506.49平方米,公司下设4个分厂、1个物业站及两个职能部门。主要生产断桥隔热钢框架门窗型材;彩板门窗型材(包括TC70及SP45系列);各类系列门窗产品;高频焊翅片管散热器,铜铝复合新型散热器;生产安装压力钢管、平面滑动闸门等水工金属结构产品;普通EPS彩钢保温复合板,防火岩棉彩钢保温复合板;彩钢琉璃瓦;彩钢瓦楞板;C型钢;承接各类彩钢活动房及钢结构工程。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型材轧制生产线,EPS.岩棉彩钢保温复合板机组;纵剪分条线,静电粉末喷涂线,高频焊缠绕机组、冷挤扩胀机组和自动埋弧焊接加工中心。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19.8万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04万元,上缴税金43万元。2000年,3000吨彩色镀锌门窗生产线投入批量生产,仅型材实现产值150.6万元。企业总资产18970897.34元,总负债18503533.32元,净资产467364.02元。2001年,企业由股份合作制改制为民营企业。2003年,利达金属建材公司投资374万元新上的铜铝复合散热器生产线,完成试制并投入批量生产。2006年底,利达公司有职工108人。2009年,公司投资3018万元续建年产15000吨钢框架门窗幕墙型材轧制生产线,主要生产经营彩板门窗型材、彩板门窗、高频焊翅片管散热器、钢制防盗门、静电喷涂、费标准金属制品等产品。2010年,企业搬迁至甘州区东北郊工业园区,继续生产钢结构、压力钢管、闸门等产品,截至2016年底,在册职工32人,产值1200多万元,上缴税金90多万元。
  张掖市锅厂 系原甘肃省轻工厅布点的铸铁锅生产企业,厂址位于张掖市东街101号。1997年由集体所有制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年综合铸造能力达1600吨,主要产品有压铸铁锅、保健锅、民用火炉、井圈井盖、非标铸件等。“甘光”牌铁锅获省优产品,产品销往青海、新疆、内蒙古、甘南等省市和地区。至2001年,拥有总资产5057238.67元,总负债2003356.18元,净资产3053882.49元;职工总数156人。2001年5月改制为民营企业,更名“张掖市金荣炊具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该企业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章 建筑建材
  第一节 建筑
  建筑业发展 1990年,张掖市境内全民所有制建筑工程公司3个,集体所有制建筑工程公司5个,集体建筑工程队10个。建筑企业有职工6086人,固定资产原值1243.8万元,流动资金313万元,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5254万元。市境内建筑楼房437栋,其中九层以上楼房2栋、六层以上楼房20栋。全市18家建筑企业,除乡属14个企业外,城市有地区建筑工程公司、市建筑工程公司、农垦建筑工程公司、华强建筑队等建筑企业4家。此外,尚有以修筑城市道路为主的市政工程建设公司。该公司在张掖地区公路总段张掖公路段的配合下,在四条环城路、东关路及市内各街的道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甘州区建筑企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机械施工有限公司、路桥工程建设、园林古建工程、建材制品、劳务有限公司、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等各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迅速增长。至2016年,甘州区有各类建筑公司160个,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80家、三级资质66家、不分等级的12家、预拌商品混凝土1家。
  主要企业 张掖地区建筑工程总公司。国有企业,其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张掖地区建筑工程队”。1984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4年更名“甘肃省张掖地区建筑工程总公司”,下设12个土建工程分公司和地基基础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建筑农工商企业公司、材料经销公司、装饰装潢分公司、古建筑园林公司、节能设备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后勤服务公司、多种经营开发公司、质量安全管理站、建材中心试验室、工程预决算中心、工程清欠办公室、综合加工厂等机构。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95万元,职工1541人,其中高中级工程师133人;完成建安量600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499元/人,实现利税139万元;竣工236项,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工程机械设施242台(件)。
  张掖市建筑工程公司。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1990年,有职工343人,固定资产原值219.7万元,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441万元。1995年完成建筑产值712万元,上缴利税83万元。承建的土建安装、桩基、古建筑维修等5项建筑被评为“地优工程”。
  张掖市第三建筑工程总公司。始建于1973年,属梁家墩乡,为省二级企业。1993年组建张掖市第三建筑总公司。1995年形成集建筑、安装、建材生产、商贸流通、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综合企业。下属工程公司6个、施工队32个,有金属结构门窗厂、预制构件厂、商贸大世界、河西宾馆等经营单位。有固定职工2167人,其中技工1696人;固定资产原值2381.4万元;拥有主要大型机械设备284台(件)。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产值突破亿元。1995年,承建地区电力大厦16层土建安装工程,总造价1900万元;历年承建工程344项,工作量73.5万平方米。1993—1994年,跨入“甘肃省乡镇企业五十强”“甘肃省乡镇企业十强”行列。经过多年发展,形成张掖市有年金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银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鑫隆建筑有限公司等十大建筑公司和鑫亚铝材等25家建材制品企业。
  张掖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属上秦乡,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上秦乡建筑工程队”,职工120人。1984年更名“张掖县联合建筑公司第二施工队”。1988年从业人员达到2236人,拥有各类施工设备223台(件),是年更名“张掖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下设4个建筑队、1个安装队。到1995年,固定资产原值473万元,下设7个施工队,为“三级企业”;是年,承建工程39项,建安面积5.87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产值1649万元,上缴税金56万元,盈利89万元。
  第二节 建材
  砖类、新型建材 1991年,张掖市规模以上砖厂有7家:张掖市五色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建材公司(原张掖市砖瓦厂)、张掖市党寨砖瓦一厂、乌江砖厂二分厂、甘浚砖瓦厂、明永乌江联营砖厂、三闸第一砖厂等。1996年以来,张掖市建材工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的原则,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墙体材料。1998年,张掖市擎天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成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2001年,张掖市擎天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兼并张掖市乌江加气混凝土厂,投资建成年产3000万块蒸压灰砂砖生产线;2002年,张掖市五色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成年产6000万块空心砖生产线。1996—2005年,建材行业产品有水泥、砖瓦、加气混凝土切块、木制品、石材、玻璃、塑钢、装饰材料等八大系列40多个品种。张掖市五色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的龙头企业。至2016年,全区新建、改建和扩建节能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发展到57家,集板、块、砖品种齐全,满足全区建设项目市场需求。外墙保温材料企业已发展10家,通过甘肃省墙体产品认定的生产企业6家,产品有加气混凝土砌块、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复合保温砌块、非烧结非黏土实心砖、烧结非黏土实心砖、烧结黏土空心砖、黏土实心砖等10多种。2016年,全区取得新墙材认可证的新墙材生产厂家有6家。
  水泥 1991年,张掖市主要有张掖市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原张掖市水泥厂)、张掖市三闸水泥厂、张掖花寨水泥厂年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水泥生产企业3家,原水泥品种较为齐全,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基本满足全市需要。1997年以来,张掖市水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实现重大突破。张掖市水泥厂、张掖市化工总厂水泥分厂相继进行窑炉扩径改造,将原有的2.2×8m、2.5×8m窑炉普遍改造为2.8×10m、3.0×10m窑炉。2000—2003年,张掖市水泥厂改制后,注册登记为“张掖市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由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黑河水电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各占股26%,张掖市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龙腾水泥建材有限公司、张掖市三强化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临泽县生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各参股12%建设,于2009年10月成立“甘肃张掖巨龙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集水泥生产、销售、运输、矿山开采、纯低温余热发电为一体,年产不同强度等级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及特种水泥100万吨。2012年,公司被列为2012年甘肃省第一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014年通过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最终审核,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2007—2013年,实施淘汰落后机立窑水泥项目5项,分别是张掖市花寨水泥厂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张掖市山丹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分厂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张掖市环保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张掖市三闸水泥厂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张掖市三强化工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木材加工 2002年,甘州区木材市场和木材经营加工单位75户。至2007年,全区有木材经营加工厂(点)98家,具有芯板选切、细木工板和多层板加工能力的木材经营加工厂25家,主要分布在张火公路及北环路沿线,张大公路沿线长安大满段,国道312线乌江、明永段以及党寨、碱滩、梁家墩、龙渠等乡镇。至2010年底,全区有木材加工企业124家,其中人造板生产企业12家;从业人员达309人,年加工生产细木工板、中密度板、细密度板、胶合板1.8万立方米,产值达到2500多万元。
  张掖市兴达工商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工厂的张掖县木器厂,后改为“张掖市家具厂”。1998年,张掖市家具厂改制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张掖市兴达工商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张掖市甘州区西环路101号,主要生产各式钢、木制家具、沙发、板式家具、组合家具、办公用品、蒸笼和日用器。200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0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0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50万元,上缴国家各项税款25万元,在职职工人均工资6210元。公司连续五年获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至2004年9月,公司拥有总资产3422162.54元,公司厂区占地21859.27平方米,所属人民商场占地809.65平方米,所属银鑫公司占地336.73平方米,在册职工92名。2005年8月,张掖市兴达工商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企业改制后,停止生产,受让企业张掖市鑫发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修建鑫发住宅小区。
  张掖市五色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投资2400万元,建成年产1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年生产刨花板10287立方米,生产填充板35338立方米。1998年,投资78万元建成年产3000立方米细木工板生产线,年产达到1110立方米。2000年,投资306万元,改造建成年产30000套防盗门生产线,年产达到4616套。2001年,投资89万元建成年产20000扇实木门生产线,年产达到9978扇。
  张掖地区人造板厂。1996年投产,年生产中密度板、细密度板、胶合板600万张。2005年生产人造板0.44万立方米。
  第六章 医药 食品加工
  第一节 医药
  至2016年,甘州区有药品批发单位5户,药品经营单位314户,药品生产企业有河西制药厂、张掖市广泰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张掖金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张掖市恒利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张掖市银杏林中药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5家。
  中药生产20世纪90年代,河西制药厂生产的丸、散、丹、片和胶囊类中药有参苓白术散、七厘散、水丸七珍丹、肉蔻四神丸、防风通圣丸、香砂养胃丸、复方丹参片、牛黄解毒片、元胡止痛片、桑菊感冒片、知柏地黄片、强心补肾片、脑灵素片、冠心苏合片、安神养血片、半夏片、胃得平胶囊、前列腺胶囊、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生产的糖浆、冲剂有陈皮糖浆、贝母枇杷止咳糖浆、非那根半夏露、银菊晶、百合莲子晶、冬令补冲剂等。2000年后,张掖市中药提炼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有甘寒粉、甘草浸膏、甘草霜、75%甘草酸等甘草系列产品和盐酸麻黄碱、麻黄浸膏、麻黄干粉等麻黄系列产品两大系列,以及锁阳、大黄、五味、刺五加、贯叶连翘等各种中药提取和板蓝根冲剂、溢肝冲剂、镇咳宁糖浆、小儿止咳糖浆、半夏露等22种制剂,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麻黄素定点生产厂家,也是甘肃省中药提取骨干企业,成为以生产原料药甘草系列和麻黄系列两大系列产品的综合制药企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麻黄素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西药生产 1990年,河西制药厂生产红霉素、氯霉素、灰黄霉素、黄连素、痢特灵、降压灵、去痛片、解热镇痛片、维生素系列、保太松、食母生等40多个品种。2016年,主导产品有前列泰片、普乐安片、雷丸片、安尔眠胶囊、妇女养血丸、独一味滴丸、肉蔻四神丸等。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 甘肃河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东街123号,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原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河西制药厂。2004年11月,经产权制度改革重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至2016年,河西制药厂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新药证书2件,发明专利2件、外观专利2件、著作权1件、注册商标4件,“河西”商标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立项研发3个中药6类新药,12个中药8类、9类新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10个品种取得生产批准文号,1个批准进行临床研究品种,新药申报数量及通过率省内第一,技术研发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包括前列泰片、普乐安片、雷丸片、安尔眠胶囊、妇女养血丸、独一味滴丸、肉蔻四神丸等。
  张掖中药提炼有限责任公司。1985年经批准由原日用化工厂改造,成立“中药提炼厂”,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长寿街13号。1997年11月,张掖市中药提炼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为“张掖市中药提炼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税47万元。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5万元,超年计划1000万元的4.5%;完成销售收入701万元,上缴税金54万元,职工人均收入6231元。至2001年3月,公司占地25368.38平方米(其中城区10787.34平方米、上秦分厂14581.04平方米),拥有总资产936.39万元(含土地资产451.06万元),总负债718.34万元,净资产218.05万元,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161.4万元,在职职工115人。企业实现产权整体转让,更名为“众兴制药有限公司”。搬迁至张掖市甘州区东北郊工业园区。2006年,公司实施综合技术改造和沙棘产业化发展项目,投资1100多万元在东北郊开发区占地67亩,修建综合提取车间、制剂车间、锅炉房、配电室、辅助间、提取车间切草工段等主体厂房等设施。2007年,公司投资100万元,开发生产麻黄素、甘草酸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北京、广东、浙江、新疆等地区。企业生产的盐酸麻黄碱、盐酸异麻黄碱多次荣获国家新产品、新技术发明奖,并打入国际市场。2016年企业停产。
  张掖市恒利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2004年11月成立,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张火公路4公里处,公司占地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生产中药材、中药饮片,产品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制中药饮片。2008年通过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认证中药饮片品种225种;是年通过国家GMP认证;2015年通过第二次国家GMP认证。年生产中药饮片3000吨。
  张掖市金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位于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业园,始建于2009年12月,是一家集中药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融合传统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和现代制药技术的现代化中药企业。2015年厂区改造升级,新厂区占地8000.65平方米,固定投资金额3200万元。配套建成挑选净制间、切制间、炮制间、煅药间、包装间、待验库、原料库、成品库和具有多台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具备行业领先的常规检验、理化检验和仪器分析能力的化验室。建成年加工甘草、黄芪、板蓝根等5000吨以上的中药饮片生产线。
  张掖市广泰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和张掖市银杏林中药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建于2003年、2013年,均以生产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为主。德生堂医药科技集团。经过10多年持续发展,至2016年,已发展成省内初具规模的一家专业从事医药零售及健康服务的跨区域、现代化医药医疗连锁企业。企业在北京和兰州建立管理基地,连锁门店数已发展到400余家,分布在北京、西安、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定西、天水、白银等20多个城市。
  第二节 食品酿造
  概况 1991年,张掖市有食品加工企业32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861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2%。2000年,食品企业户数达到2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4760万元,增长115%,年均递增11.5%。1991—2000年,主要食品工业项目有张掖丝路春酒厂年产3500吨白酒扩建、张掖糖厂玉米酒精综合系列产品改造、张掖粮油加工厂9000吨油料加工生产线、张掖市红星番茄制品厂1万吨高浓度番茄酱生产线,开发的新产品主要有猛士达酒、专用面粉、功能保健醋等。2001年,张掖市有食品加工企业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85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9.4%。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改制,大量企业富余人员被裁减,企业生产效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2010年,甘州区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业有24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9938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2.8%。这一时期新建的项目有3000吨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甘绿脱水蔬菜公司1000吨真空冻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昆仑生化公司年产1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2011—2016年,甘州区食品工业处于结构调整期,各类加工企业竞相发展,主要有脱水蔬菜、玉米淀粉、啤酒麦芽、番茄酱、肉制品、红枣枸杞饮料、南瓜粉等食品品种。2011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有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25175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8%。2016年有食品加工企业15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6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6%。畜禽屠宰、乳制品销售企业分别达3家、5家;饲料加工企业达15家;脱水蔬菜加工、蔬菜果品冷链物流企业分别达15家、23家;粮食加工企业达15家。
  部分重点企业 甘州区食品厂。1991年,张掖市食品厂隶属张掖市商业局管理,内设酿醋车间、酱油车间、酿酒车间、糕点车间、豆腐车间、销售服务部等,管理机构有人秘科、财务科、总务科等科室。1990年有职工137人,生产总值149.9万元,年实现利润25.1万元。1990—1993年,延用计划指标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保障张掖市城乡居民食醋、酱油、糕点供应。生产的南酒以糯米、大米、小麦、药曲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酿造,色泽金黄,有活血、通络、化瘀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特有的药曲酒。1994—1997年,张掖市食品厂以车间为单位进行责任承包经营,产量大幅增加,效益明显提高。1997年10月,张掖市食品厂改制为“国有民营,分期抽资,租赁承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1998年,张掖市食品厂有5个分厂,职工82人,产品有酱油系列、食醋系列、糕点系列、冷饮系列70多个品种;是年,食品厂与张掖市金谷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盘活闲置资产,企业经济效益增加。2003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更名为“甘州区食品厂”,企业改革后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由从事生产食醋、酱油、糕点扩大到伊利、蒙牛、庄园等冷饮乳制品张掖总代理销售商,企业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2010年,甘州区食品厂在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50亩,至2015年共投资1.3亿元,建成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办公楼及附属设施。2015年,企业更名“张掖市优冠食品有限公司”“张掖市老味家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企业搬迁至新址,从事烘焙食品、冷饮食品、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有员工700人,年产值达700万元,销售收入900万元。
  张掖市红星番茄制品厂。位于张掖市西郊312国道2741公里处。1999年,企业与农民签订番茄种植合同,当年收购番茄14580吨,完成年初计划的109.5%;生产番茄酱2257吨,其中出口2000吨,占总产量的93%;工业总产值1010万元,完成利税102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产品番茄酱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生产番茄酱2400吨;出口合格品2400吨,占年产量的100%;工业总产值118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2002年11月,张掖红星番茄酱厂与新疆屯河投资股份合资组建“甘肃屯河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番茄酱加工企业,注册资金为4900万元。2002年,公司联合投资5830万元,引进意大利日处理番茄15000吨的番茄酱生产线。2003年落实番茄种植面积2.03万亩,产量为9728吨标酱,实现产值4400万元,利润99.27万元。2005年,形成年产番茄酱12000吨的生产规模,生产的“屯河牌”番笳酱产品通过国际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取得1P(非转基因身份保持)体系认证;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611.85万元,销售收入2362万元,利税383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3万元。
  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87年的“张掖市脱水蔬菜总公司”拥有总资产8000万元,占地250亩,有固定职工150人、季节性合同工20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主要产品有热风和冻干脱水青甜椒粒、红甜椒粒、红(黄、白)洋葱粒(片、粉)、胡萝卜粒、青刀豆条、苹果粒(圈)、大蒜片(粉、粒)、马铃薯片(粉)、芹菜粒、白萝卜条、菠菜粉、甘蓝、韭葱、小葱粒、菜花等各类蔬菜及肉类(牦牛肉干等)、干果、饼干等20多个系列。所有工序严格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运行,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国际商检出口标准,并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其中主导产品“甘绿”牌脱水青椒粒、洋葱片已创为省优产品,紫皮大蒜片(粉)为全国蒜素最高的独特产品,被评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公司被树立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2001年被评为“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和“全国出口先进乡镇企业”。
  第三节 粮油加工
  粮油加工 20世纪80年代起,张掖农村主要依靠面粉加工规模经营户加工制粉,制粉机械不断更新换代。城区面粉加工主要有国有企业张掖面粉厂和张掖五一粮油加工厂。1991年,张掖市面粉厂扩大挂面生产和代农加工、兑换,实现利润130万元。五一粮油加工厂扩大加工和销售,实现利润50万元,全系统工业总产值完成3152万元,产品产量完成44459吨,实现利润189万元。粮油供应公司各粮站的大饼、罐罐馍加工,实现利润9万多元。农村粮管所(站)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猪场16个,当年出售生猪2063口、仔猪350口。办醋房10处,年产醋198万公斤。1992年,粮食系统各粮油加工企业在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等方面又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利润158万元。面粉厂被省政府列为工业企业实行“五自主”的试点企业;粮油加工厂按省上批准的项目,筹集资金52万元改造精炼油车间,并通过引进人才、技术攻关,提高酱油、醋的产品质量。饲料公司发挥万吨饲料新车间的作用,开展代销兑换,薄利多销,坚持送货上门,扩大销售,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张掖面粉厂以增加挂面花色品种为重点,销售总产值达31万元,实现利税10.24万元。1995年,面粉厂加工面粉1402万公斤。1996年,面粉厂开发3000吨玉米糁子生产线,产品畅销兰州、广东等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97.5万元,利润40.2万元;饲料公司实行全员销售责任制,全年实现利润8.7万元;油脂仓库面对油品销路不畅、严重亏损的状况,扩大面粉、老陈醋、五香醋产量,从多种经营方面弥补主业效益不佳的状况。2000年后,国有面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制后的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2005年,甘州区粮食加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4.9万元,加工粮油产品3952吨。
  重点加工企 业张掖面粉厂。甘肃省二级企业,年产优质面粉3.1万吨,产值达到1228万元,利润115万元。1991年,面粉厂推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和一厂二制,率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当年完成产量3.62万吨、产值2200万元,实现利税161万元、利润130万元。开发研制出三个系列5个花色的挂面新品种,完成产值50.4万元,生产挂面329.5吨,加工标粉318吨、荞粉35.8吨,实现利税8.4万元,当年扭亏增盈。1992年,面粉厂立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在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企业产值、产量、利润同步增长,实现利润158万元。1996年,面粉厂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开发新上3000吨玉米糁子生产线,产品畅销兰州、广州等地,全年销售总产值1197万元、利润40万元。1997年,张掖面粉厂改组为“张掖市冰雪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面粉厂实行全员推销,调整产销人员结构,通过扩大兑换业务提高面粉销售市场占有份额。1999年,面粉厂完成4万吨等级粉生产线改造,面粉出品率提高3.6%。2001年,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张掖市面粉厂在企业内部公开竞价整体出售产权,购买人承担原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05年停产关闭。
  张掖五一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环城西路172号,主要经营粮油加工、收购,兼营食醋酿造,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1992年,筹集资金52万元改造精炼油车间,通过引进入才、技术攻关,提高酱油、醋产品质量。1993年,全厂职工筹集资金,在山丹、民乐设立菜籽油料收购点11处,收购油料300万公斤,满足食用油市场需要;是年,投资15万元,建立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酱油分厂、醋分厂,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1994年5月,加工厂采取改革措施,挖潜、改造基础设施设备,组织人力走出去收购原料搞经营,增设油脂仓库,与粮油加工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当年产值、产量、利润同步增长,实现利润60万元。1998年12月,粮油加工厂与油脂仓库分离,油脂仓库成为独立法人企业(2002年,油脂仓库更名“张掖市甘州区五里墩粮库”)。2003年8月,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将企业部分产权出让,以解决职工身份置换金、离退休人员医保金等问题。2004年11月,企业完成改制。2016年,粮油加工厂企业以资产出租为主营。
  乡办面粉企业。1991年,乡镇企业面粉厂加工面粉13516吨,产值达1187.74万元。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规模以上面粉厂达40多家。1998年,张掖市恢复和新建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乡镇企业面粉加工量达20万吨,同比增长3万吨。面粉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还销往青海、兰州、玉门、酒泉、嘉峪关、新疆等省市和地区。1991—2000年,面粉加工企业最具特色的是上秦乡。通过集体土地入股、房屋折价入股、群众自发投资入股等股份制合作形式,在安里闸村面粉厂、金家湾村面粉厂、下安村面粉厂等村办集体企业的带动下,创办兴盛面粉厂、富强面粉厂、万乐面粉厂、华泰面粉厂、强盛面粉厂、雪峰面粉厂、金盛面粉厂、家乐挂面厂等一大批面粉加工规模企业,投资规模均在200万—500万元,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本省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地市及新疆、青海等省份,次产品(麸皮、黑面)销往本市区养殖企业作为畜禽饲料使用,在省内外开设面粉销售窗口128个。至2000年,上秦镇具有一定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发展到38家,从业人员500多人;面粉企业产值达5.2亿元,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2000年后,改制后的私营企业随着市场优胜劣汰,陆续关停倒闭,所剩无几。2005年,上秦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张掖市金鹰面粉厂,该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创业职工110人,年加工面粉10万吨,生产的优质面粉远销省内兰州及内陆沿海城市,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至2016年,企业处于停产状况。
  农副产品加工 食用菌精深加工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已建成杏鲍菇、海鲜菇、香菇、双菇四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
  冷凉山区中药材产业园及中药材精深加工。甘州区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气候温和,中药材生长条件优越。精深加工的甘草、板蓝根、黄芪、菊苣、甜叶菊、枸杞、半夏、金银花、孜然、防风、党参、肉苁蓉等中药材,品质优良,远销区内外。
  第四节 饲料加工
  1991—2016年,甘州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饲料公司创办投入生产。至2016年,全区有饲料生产企业12家,其中取得畜禽饲料生产许可证和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企业6家,取得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3家,取得畜禽饲料生产许可证、反刍饲料生产许可证、预混料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1家。其中,兰州正大有限公司张掖分公司为国家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张掖市德华饲料有限公司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产品。辖区内生产的饲料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和省内周边市区及供应本地,其中奥林贝尔饲料产品出口销往东亚等国家。2016年全区饲料生产量161784吨,其中配合饲料140738吨(猪饲料86988吨,蛋禽饲料19140吨,肉禽饲料10256吨,奶牛饲料9800吨,肉牛饲料8922吨,肉羊饲料5632吨)、浓缩饲料20738吨(猪饲料6988吨,蛋禽饲料3140吨,肉禽饲料1256吨,奶牛饲料2800吨,肉牛饲料3922吨,肉羊饲料2632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308吨。
  甘州区饲料加工供应公司 位于环城北路21号,始建于1983年,是在原张掖地区汽车队的基础上转型成立的,隶属张掖市粮食局,为国有饲料小型加工企业。建厂初期有职工18人,固定资产47万元。1992年,投资194万元,对饲料加工车间技术改造,年生产饲料达10000吨。1997年,严把原料进厂关、配方加工关、成品入库关,开发出生长快、产蛋出肉率高、抗病强、效益好的猪、鸡、牛三个系列8个品种的全价饲料,市场销售量迅速提升。1997年末,张掖市饲料公司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打破所有干部、职工、工人身份界限,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多元化、经营高效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公司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份分红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2003年,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将企业产权公开出让。
  第七章 制造业
  第一节 针织 服装
  张掖市纺织总厂 系张掖地区中型二档国营企业。1999年,以租赁方式分设为张掖市劳保制品厂、张掖市毛纺织厂、张掖市毛巾厂3户企业。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同温州客商合作建成年产320万双运动鞋、休闲鞋生产线,并注册张掖市玉鸽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张掖市华盾服饰有限公司 成立于2012年,公司占地50亩,年生产能力为150万套。专业研发和生产中高端职业防护服,产品包括防静电服、防酸碱服、阻燃服、抢险服、军事特种防护服、医护(疾控)服、户外服、新标准校服等,专为工矿企业、科研机构、试验基地、军队、学校、医疗卫生组织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组织等提供防护服定制服务。一期工程2013年投产,至2016年,生产各类防护服8万多套,创产值近800万元,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全国各地。
  张掖市第二针织厂 前身是1971年由麻绳加工合作社、棉花加工合作社和土纸生产合作社合并筹建的,生产机构设手套、民用线、麻绳、棉絮4个车间,管理机构设人秘、财务、生产经营3个股。1997年10月,张掖市第二针织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东大街27号,先后更名为“张掖地区福利针棉织品厂”“张掖市金海针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占地7946.682平方米,主要产品和经营范围是针棉织品、劳保手套、帆布、民用及工业缝纫线,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宁夏、新疆和省内各地。2000年,张掖市金海针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有纺织品、针织品、各种线产品等日用品、劳保用品、工业用线等,年综合生产能力达130吨,其中缝纫线、特种工业线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产品主要销往青海、新疆及河西等地市。至2001年5月底,企业拥有总资产2305002.84元,职工有162人。企业改制后变为民营企业,更名“张掖市裕祺针棉织品有限责任公司”。
  张掖市金龙服装厂 始建于1984年,主导产品为各种服装。至2006年10月,张掖市金龙服装厂拥有总资产1792997.63元,总负债817914.20元,净资产975083.4元。2007年进行企业改制,改制后变为民营企业,随后停产。
  第二节 皮革 制鞋
  张掖制鞋业有着传统工艺。1956年和1964年相继成立张掖制鞋厂、张掖皮鞋厂。
  张掖市制鞋厂 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布鞋社,1976年布鞋社改为制鞋厂,1980年扩建成张掖县布鞋厂,常年生产各种单、棉、皮、布、毡鞋。1997年11月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场所位于张掖市南大街羊头巷12号,占地1110.9平方米,注册资本总额127万元。1998年,张掖市制鞋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有职工68人;总资产20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8万元、流动资金135万元;职工个人资产16.5万元,企业净资产140.2万元。主要产品为线缝布鞋和注塑布鞋,年生产能力达25万双,产品主要销往青海、内蒙古、新疆及本省各地区。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1万元,销售收入72.5万元,创利税10.8万元;职工年收入3789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800元。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上缴税金9.6万元,人均纳税1506元;职工年收入4200元,社会贡献总额122万元。至2000年12月底,企业实际拥有资产总额121.64万元;企业职工总数105人,其中在职职工58人、退休职工47人。2001年7月,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2002年,企业总资产121万元,后因市场不景气而停产。
  张掖市康达鞋业有限责任公司 始建于1956年。1968年,由车马挽具社、毡鞋社、织袋社三个合作社合并而成皮毛社,后更名“皮毛制品厂”。1981年,皮毛制品厂改名为“张掖皮鞋厂”。1997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张掖市康达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东大街158号,企业注册资金67万元,占地6071.79平方米,在职职工63人;主要产品有男女胶粘皮鞋、线缝皮鞋,年生产能力达6万双,销往河西地市及青海等地。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4万元,销售收入达88.9万元,实现利税持平,职工人均年工资2437元。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万元,销售收入170万元,实现利税持平,扭转企业亏损的局面。截至2001年4月,张掖市康达鞋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总资产2622355.50元(含土地资产),总负债1261148.84元,净资产1361206.66元。2001年,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至2002年8月,在职职工18人,企业总资产1199262元,后停产。
  第三节 家具制造
  1991年,全市有家具制造企业5户,分别是城关镇木材加工厂、地区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市家具厂、日用家具厂、街道木器组等,完成工业产值262万元。至1992年,企业因连年亏损,仅保留市家具厂和日用家具厂;两户企业全年完成产值352万元,同比上涨34%。2000年企业改制,家具企业转型,多从事商业经营。2009年,“张掖市明达家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主要经营家具制造、木制品加工、装饰装潢等。2011年,“张掖市金安丹木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位于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业园,投资3800万元,占地18亩。公司加工实木套装门和环保套装家具,2015年投产,年销售收入4600万元。2016年,增建30万张木工板生产线项目。
  第四节 造纸 印刷
  造纸 1991年,张掖造纸企业主要有张掖地区造纸厂、张掖市造纸工业有限公司、张掖龙渠造纸厂、张掖靖安造纸厂等。1997年,张掖地区造纸厂投资2260万元建成年产6000吨高强度瓦楞纸生产线,张掖靖安造纸厂建成年产10000吨麦草浆生产线。2000年开始,张掖市造纸厂均进行改制,转为民营企业。改制后,企业投资迅速增长。张掖市靖安纸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扩建年生产1万吨麦草浆生产线,2003年又扩建成3万吨纸浆生产线。2002年,张掖市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680万元,对一分厂1号纸板机进行年产6000吨漂白浆板生产线技术改造。张掖市光宇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20万元建设6000吨文化用纸生产线,有商品草浆和文化纸两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制浆、造纸工艺设备先进,产品达到6个品种9个规格。2007—2013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力度,组织相关企业淘汰造纸制浆7.5万吨,分别为张掖市中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淘汰1万吨化学浆生产线、张掖市光宇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淘汰3万吨麦草浆板和文化纸生产线、张掖市明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淘汰1.5万吨全麦草制浆生产线和2万吨化学木浆制浆生产线。
  造纸企业 张掖市造纸工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87年,隶属三闸乡,股份制企业。总投资500万元,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文化用纸3000吨,纸浆采用亚铵法生产。产品远销新疆、四川、青海、内蒙古、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区,出口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1995年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08万元。
  张掖市光宇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85年,原址位于张大公路3公里处,后迁址甘州区三闸镇新建村北部滩5公里处。项目占地1700亩,其中林地1500亩、建设用地200亩;项目投资10800万元,职工128人;年营业额可达9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生产的商品草浆板、生活用纸等产品,销往全国许多城市和地区。
  印刷 1991年开始,张掖市印刷企业均为国营企业,主要有张掖市河西印刷厂、张掖市飞天彩印厂、张掖市志敏印刷公司等,开发辖区内大中专和中小学课本、教学参考书、作业本、科技书籍、期刊、单位编辑资料等。1996年后,私有印刷业务迅速兴起,新建的印刷企业有甘肃省印刷物资河西公司、张掖大华印刷厂、张掖市第二印刷厂、张掖供销印刷厂、张掖市国华印刷厂、张掖市新希望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到2005年,甘州区印刷厂共有10家,职工320多人。
  第五节 工艺制品
  张掖市工艺美术厂 前身是张掖玻璃社,1975年从建筑玻璃社划分成立工艺美术厂,主要生产各种工艺美术装饰镜、夜光杯、盖碗、玉壶等。“甘华”牌装饰镜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奖,企业晋升为甘肃省二级企业,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荣获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产品畅销河西地区及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1997年11月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更名“张掖市甘华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场所位于张掖市县府街43号,占地3442.75平方米,企业注册资本总额127.25万元,主要经营玻璃深加工及其他工艺产品。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2.3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24.98万元,上缴税金13.28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430元;社会贡献总额67.82万元。2000年,荣获省优产品称号的“甘光”牌装饰镜年生产能力达10万平方米,丝路精品——夜光杯礼品系列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畅销西部各省市区。至2000年9月,企业拥有资产总额3121597.69元,净资产1033436.69元,职工总数101人;年底改制为民营企业,搬迁至甘州区东北郊工业园区。2002年8月,企业在册人员52人。2012年停止生产。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