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87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5.4
页数: 17
页码: 271-2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区农村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流转、能源建设、经济管理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水利 农村 甘州区

内容

1986年,张掖县农业办公室更名“张掖市农业委员会”。2002年,张掖市农业委员会更名“甘州区农业委员会”。2003年,甘州区农业委员会更名“甘州区农业办公室”。2010年,成立“中共甘州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1991年以来,甘州区依托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传统种植业优势,围绕种子、果蔬、轻工原料、草畜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在川区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种子、粮油产业,在城郊乡镇重点发展优质蔬菜产业,在边远乡镇重点发展轻工原料和牧草产业,形成种植业结构区域化布局。在畜牧养殖方面,按照“突出养牛业、提升养羊业、稳定猪鸡业”的思路,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养殖计划”,加快实施百万头河西肉牛产业开发和世行贷款养殖项目,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为抓手,全力打造主导产业,农业标准化建设实现历史性新突破。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25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等荣誉。
  第一节 农业区划
  社会资源调查 农村庭院经济资源调查。1991年,组成调查组深入22个乡、241个行政村开展庭院经济资源普遍调查,编写出《张掖市农村庭院经济资源调查与开发规划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1991年,在全市农村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形成《张掖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农业区域规划日光温室建设规划。1998—2004年,深入梁家墩、新墩、党寨、上秦、三闸、大满、长安等乡镇及甘绿集团基地,绘制日光温室规划图。国有土地利用规划。1998年开始,开展调查、规划,制定出相应的市、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农业资源管护 从1991年开始,分赴各乡调查划分重点农田位置、范围、面积、利用类型和分等定级,建立档案,并将各乡、村划出的重点农田在图上用红线画出,严禁在重点农田上征用和建房。全市共划分出32个保护区、设立标志牌239个,划分片块405个,保护面积947138.3亩,基本农田824648.65亩,保护率87.07%,其中一等地478296.22亩、二等地197915.68亩、三等地148436.76亩。该项成果荣获国家土地管理局1994年土地利用现状优秀成果二等奖。
  农业资源地面经济信息动态监测 农业资源地面动态监测布点。1993年,开展张掖市农业资源地面动态监测布点工作。布设样点3671个,其中耕地样点800个、园地样点65个、林地样点141个、牧草地样点1746个、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样点94个、交通用地样点23个、水域样点40个、未利用地样点762个;建立样点登记卡3671份,建立地类统计表184份。
  动态监测专题调查。张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1999年,对全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林木资源、土壤、植被等进行调查。撰写《张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
  甘州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监测:2004年,对甘州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编写《甘州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甘州区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2005年,对甘州区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全面监测评价,编写《甘州区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地面经济信息动态监测。耕地土壤养分监测:1995年,利用农业资源地面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布设网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点178个为基数,开展耕地土壤养分监测,化验后对比1982年土壤普查化验数据和本次化验数据,提出《张掖市耕地土壤养分监测状况及合理施肥建议》的报告。
  农村经济情况监测:1997年,利用农业资源地面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布设网点,品字型抽取样本农户331户,调查相对应的农户人口、总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一二三产业收入、纯收入、总支出、家庭经营支出、第一产业支出和缴纳税费款、统筹提留等进行登记、记录,内业进行汇总、推算分析。
  荒地资源监测:1998年,对26个荒滩及零星荒地内的2508个样点进行合理布局,随机抽样,抽取样点250个,代表面积37.5万亩,实地监测后结果分析,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采取的措施,撰写出监测调查报告。
  农户生产意向监测:1998年,采用地面动态监测布设的样点农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监测户253户为基数,对农户的基本情况、播种面积、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初步计划、投入计划、工副业发展计划等上门访户调查,汇总、推算、分析,撰写出《张掖市农户生产意向监测报告》。
  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调查监测:2003—2006年,每年组织开展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调查,初步摸清种植作物品种、数量、质量、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情况。2006年,全区种植作物品种200多个,面积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2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1.6万亩、种草2.7万亩,粮经草比由2003年的35.1∶61.7∶3.2调整到2006年的13.4∶83.8∶2.8(调查粮经草比);建设优质蔬菜基地12.3万亩、制种基地
  51.7万亩、优质加工牧草基地2.7万亩,发展轻工原料基地6.9万亩,形成蔬菜、制种、草畜和轻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土地利用现状监测:2003年,对全区布设的样点按分类系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年度监测。全区总样点3671个,土地总面积为5506500亩,其中,耕地监测样点726个,面积1089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9.77%;园地监测样点132个,面积198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1%;林地监测样点201个,面积3015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4.75%;牧草地监测样点1714个,面积2571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6.69%;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监测样点101个,面积1515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75%;交通用地监测样点40个,面积60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08%;水域监测样点75个,面积1125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4%;未利用地监测样点682个,面积1023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57%。
  农作物遥感卫星遥感监测:从2005年开始实地布点,同步进行遥感监测,5月下旬野外调查布点同步进行。到2007年,布设10个乡(镇)30个样方点。2008年新增布点相对稳定、能代表甘州区不同属性的4个乡(镇)4个样方点,包含20个村40多个社的大宗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变化情况监测,监测样方数量比前一年度增加13.3%。
  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卫星遥感监测布点:甘州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00个地面样方卫星遥感监测县。从2005年起,每年按时提供田间实测数据,及时反馈地面验证结果,结合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和甘州区的气候、地形、地势、土壤、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制度,布设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样方3个。即1号样方位于城区北郊10公里处乌江镇乌江村,属泉水灌溉农业区,以制种玉米为主;2号样方位于城区东郊6公里处的上秦镇上秦村,属平原绿洲灌溉农业区,以制种玉米、小麦为主;3号样方位于城西30公里处的甘浚镇祁连村,属河水、粮油灌溉农业区,以制种玉米为主。
  国家级地面样方网点县土壤墒情及作物长势监测:甘州区网点县监测连续12年期间,每年3月中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每月分上、中、下旬监测2—3次。对作物长势、产量,田间持水量,土壤墒情,自然灾害等定期测定。至2016年底,完成作物长势地面监测264期,获取土壤墒情数据12672个,作物长势调查表792张,拍摄作物长势照片3960张,任务完成率达100%。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 甘州区农业综合开发主要由农口部门、财政局、国土局和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实施,从1997年开始连续实施20年。1997—1999年,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01万亩,开垦宜农荒地2.6万亩,建成多种经营龙头示范项目5个,累计投资达5769.85万元;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平均亩增产150公斤,宜农开荒地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项目区累计增加粮食1292万斤,增加农业产值1716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至2001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总投资55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3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60万元、自筹资金1555万元、银行贷款920万元。2005年,甘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4000亩,项目由大满镇(城西闸村、新新村)和沙井镇(上游村、九闸村)实施,项目完成总投资626万元。2006年,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由长安乡、小满镇实施。改造中低产田10000亩,衬砌渠道28公里,埋设低压输水管道6公里,渠系建筑物524座,维修旧井6眼,改良土壤8000亩,整修机耕道路21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科技培训3000人次,示范推广2000亩,新品种引进6项,总投资551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张掖市金鹰面粉有限公司10万吨优质面粉及深加工生产线扩建,项目总投资1196.93万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300万元、企业自筹896.93万元。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6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张掖市金鹰面粉有限公司10万吨优质专用面粉生产线建设项目、甘绿脱水蔬菜有限公司扩建年产2万吨脱水蔬菜生产线项目、张掖市华瑞麦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麦芽改扩建项目上报省市开发办争取国家财政参股立项建设。当年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6000吨马铃薯雪花全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被国家开发办列为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争取财政扶持资金1500万元。2016年开始,甘州区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办公室,集中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玉米制种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务高效节水项目、国土综合治理项目。年内实施8.05万亩,完成投资2.17亿元,其中高标办实施3.7万亩、玉米办实施2.82万亩、农投实施0.54万亩、农综发实施0.55万亩、国土实施0.44万亩。
  中低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从“八五”启动实施,由甘州区农技中心组织实施。1991年,张掖市有中低产田面积36.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3%,分布于全市18个乡镇,中低产田粮食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的21%。
  第一期中低产田改造。1991年开始,1995年结束,历时5年,改造120648亩,占改造区耕地面积230647亩的52.3%,改造区主要是三闸、乌江、小满、和平、龙渠6个乡镇50个行政村。经过改造,改造区土地理化性状得到改良,据监测点统计,5年累计种植粮食作物面积42.41万亩,增产粮食1560.3万公斤。
  第二期中低产田改造。2005年开始,2010年结束,涉及沙井镇、大满镇、长安乡、小满镇、花寨乡等7个乡镇13个行政村。二期中低产田改造主要通过科技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等措施改造。2005—2010年,完成科技推广示范面积72000亩,引进蔬菜、番茄、小麦、啤酒大麦、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39个,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垄作节水技术、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技术、瓜菜套种技术、秸秆腐化剂应用技术等农业新技术32项次。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1—2015年,在明永乡沿河村、永济村、上崖村、靖安乡新沟村、靖安村、碱滩镇碱滩村、永星村、普家庄村完成3000人次的技术培训任务;引进马铃薯新品种7个,示范推广种植面积200亩;引进推广建设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1套;示范制种玉米、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5400亩;玉米半膜沟灌节水技术3200亩;引进示范推广粮饲兼用玉米品种500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验土样160个,示范推广配方专用肥600亩;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示范面积200亩;推广病虫害植保技术防治,采用太阳能灭虫灯20盏、粘虫板5000张进行虫害诱杀。通过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制种玉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有效降低因病虫危害而造成的损失平均下降8%,每亩可减少投入40余元。玉米半膜沟灌节水技术实现亩节水约60—80立方米,增产5%—1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粮食作物亩增产9%,节省化肥7%的效果。玉米新品种推广可实现亩增产8%—10%。
  农业产业化经营20世纪90年代初,张掖市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以商品粮为重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处于农业产业化的探索阶段。1996年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投入、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力度,使农、林、牧、渔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玉米制种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轻工原料等产业已具雏形。
  “十五”期间(2001—2005年)。依托草畜、制种、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到2005年底,建成甘绿、金象、有年金龙、屯河、张掖大业、中种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拥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形成具备规模效益的粮油、果蔬、草畜、制种、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贡献率达到52.1%,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省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质制种、优质畜牧、优质果蔬三大基地特色优势凸显。2010年,甘州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区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70多家,发展优质制种55万亩(其中玉米制种51.5万亩)、蔬菜18万亩、轻工原料19万亩、优质小麦12万亩、牧草3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200万头只,其中牛饲养量48.8万头。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0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建成各类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34个,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25个。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框架雏形初步形成。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建立培训基地145个,培训农民12.42万人,输出输转34.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45亿元。完成22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推广农村沼气用户2.74万户,建成小康住宅示范点140个,新改建小康住宅36036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3.81亿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89元,增长12.1%。2010年以来,甘州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强农惠农资金整合力度。2015年财政强农惠农资金总额达12亿元,较2011年增长295%;其中区级配套资金4.68亿元,占财政资金总额的39.01%。甘州区培育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至2015年,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39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4513人,带动农户29981户,占全区总农户的44.6%。创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个、省级示范社21个、市级示范社51个、区级示范社99个,全区已有31家合作社成功创建农产品品牌。
  扶贫开发 20世纪90年代,张掖市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国务院“三西”领导小组历次扩大会议精神和甘肃省“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战略,以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种养业为重点,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贫困状况。2009年底,甘州区贫困人口底数为4700户14300人。2010年底核实为19714户69000人;2011年底对贫困人口建档,基础数据为11663户40821人。自2012年帮扶行动开始,被省扶贫办确定为插花型贫困片带。依托市、区帮扶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全区贫困基数逐年缩减。2012年底,省扶贫办核定甘州区贫困人口5778户20821人,2013年底为384户1321人,2014年底为271户926人,并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信息化建档立卡管理。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281户905人。2016年,全区共有贫困人口176户581人。
  扶贫开发。20世纪末,贫困乡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面大幅度降低,贫困人口范围不断缩小,主要集中在地处边远的安阳乡、花寨乡、平山湖蒙古族乡和小河乡、沙井乡等乡镇的移民村社。1991—2000年,投入“两西”农业专项建设资金1933.87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307万元,增加有效灌溉面积6.21万亩;畜牧业建设投入163万元,推广科技项目60多个;移民安置建设投入1096.43万元,安置移民1143户4656人。2002年,张掖市被甘肃省列为扶贫工作非重点县,确定安阳、花寨、平山湖3个乡为扶贫开发重点乡,3个乡所辖20个村及6个移民村和大满镇新庙村共27个村为重点村。扶贫工作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建设等问题。2000—2011年,组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8个村,修建道路64.9公里,衬砌渠道79.4公里,修建人畜饮水设施3处,铺设饮水管道25.5公里;新打机井45眼,修建塘坝3座;平整土地800亩,架设农电网12.3公里;改建村文化培训设施7处,改善学校危房1000平方米,修建学校围墙800米。扶持贫困乡村农户发展旱地谷子1000亩、中药材种植2600亩、蔬菜制种500亩;建造蔬菜大棚170座、葡萄大棚30座,引进新西兰红梨高接换优200亩,反季节葡萄种植35亩;扶持贫困户修建养殖小区2个,养畜暖棚2300座,购进生产性能突出的小尾寒羊3500只、牛350头、猪400口,组建养殖核心群,贫困乡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逐步成型。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5945人次,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扶贫模式,集中扶持发展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区各行业、部门共向贫困村投入资金4.5亿元,仅2011年,各行业、部门共向贫困村投入资金9941.19万元,募集各项社会扶贫资金39.5万元;全区87个区直部门全部参与扶贫工作,参与率100%。
  移民管理 管理机构。1983年10月,成立张掖县农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专门负责“两西”(甘肃的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1989年成立“张掖市移民工作站”,副科建制,隶属张掖市农业委员会管理。2002年,张掖市移民工作站更名“甘州区移民工作站”。2010年,甘州区移民工作站隶属甘州区农牧局管理。2011年,甘州区移民工作站隶属中共甘州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管理。
  移民安置。1991年后,以基地集中安置为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置甘肃省中南部贫困地区移民。小河乡东五滩移民基地在1996—1997年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渠路林网配套建设工程,至1998年,安置临潭等县移民51户206人,其中临潭县22户87人、其他县29户119人。1999年,张掖市89%的移民过上温饱型生活。至2000年,全市以连片开发、集中安置的方式,建成双墩子、嘹马墩、东五滩、甲子墩、谈家洼、二轻农场6个移民基地,利用乡、村农林场以小集中的方式建立移民村2个,移民社62个,共安置定西、通渭、陇西等中部28个干旱县的移民1143户8294人。
  安置措施。至2016年,甘州区安置移民1143户,无偿划拨耕地9754亩、荒地603亩、宅基地1034亩。建立起临时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村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多渠道投
  安阳乡郎家城村特困户喜领帮扶部门发放的小尾寒羊入移民安置建设资金1096.43万元修建移民住宅;对在移民基地集中安置的移民耕种土地免缴5年的农业税和水资源费及乡统筹款。税费改革前对分散安置的移民免缴3年的农业税、水资源费和各种统筹款及村提留款。所有移民同当地农民享受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不受任何歧视和排斥。通过捐款、捐物、捐粮食、捐衣服等办法,重点解决移民缺口粮、缺籽种、缺牲畜、缺农具等困难,解决口粮20万公斤、籽种18万公斤、面粉8万公斤、衣物2万多件。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工作,引导教育移民转变传统观念,克服和扭转早婚、私婚和超计划生育的状况;移民安置工作基本达到“接受一户、安置一户、巩固一户”和“一年安家、二至三年解决温饱、四至五年基本脱贫”的目标要求。
  移民项目。2001—2011年,甘州区用于移民基地及移民村社的政府投资达866.4万元,扶持建设扶贫项目85个,配套新打机井41眼,修建改建道路30.3公里,修建渠道52.7公里、低压输水管道3公里,修建、维修2所学校的校舍设施,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处,埋设饮水管道19.2公里,修建暖棚圈舍300个,修建文化卫生设施1处,贷款贴息15万元,培训移民9900人次。
  第三节 农村土地流转
  概况 1999年,确定廿里堡乡为农村土地流转试点,进行试点探索。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甘州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面积逐年增加,规模效益日益凸显。2002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5533亩,2006年12905亩,5年间增长2.4倍。全区18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开展土地流转。从组织形式看,在已流转土地中,农户间自行流转面积10777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0%;由乡镇指导流转的面积2651亩,占流转面积的20%。从权属变化的关系看,主要有转包、转让、代耕和互换等方式,其中转包面积6195亩、转让2203亩、互换2197亩。2007—2011年,全区农村土地流转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流转面积5年间增长11.5倍。2011年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5.37万亩,涉及17个乡镇102个村648个合作社20762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0250份,其中,转包12725亩,占8.3%;互换48715亩,占31.7%;出租43368亩,占28.2%;转让1328亩,占0.8%;代耕代种47641亩,占31%。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205亩。至2016年,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04.42万亩,涉及18个乡镇198个村1196个合作社26542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19460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13万亩。
  甘州区2012—2016年土地流转情况一览表
  表6-6-1 单位:亩,个,户、份
  年度 土地流转总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 涉及范围 流转类型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
   镇 村 合作社 户 签订流转合同 转包 互换 出租 转让 代耕代种 股份合作
  2012年 18.18万 24.10% 18 102 648 23362 56068 12725 48715 71368 0 47641 0 12.45万
  2013年 20.16万 25%以上 18 102 648 23362 84666 12725 52510 87432 1328 47641 0 12.45万
  2014年 21.52万 22.40% 17 198 1196 26242 26242 19501 48715 94040 800 47642 4502 13.13万
  2015年 22.12万 23% 17 198 1196 26242 26242 19507 87432 97501 800 11460 4500 13.13万
  2016年 22.44万 23.40% 17 198 1196 26242 26242 19507 87432 100701 800 11460 4500 13.13万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市22个乡建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95%的村成立合同管理小组;张掖市成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按照“三级管理,两级仲裁”要求,开展合同规范、鉴证和纠纷调处等日常管理工作。“九五”期间(1996—2000年),1998年完成全市农村二轮土地延包,签订土地承包合同84697份,签订承包面积64.34万亩,发放经营权证84623份。“十五”期间(2001—2005年),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换发、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重新修订《甘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11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0.03%;参与流转的户数3686户,占总户数的2.6%,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代耕、互换。“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土地流转合同清理整顿工作,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4.4万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18份,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万亩。“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2011年成立“甘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和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建立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点244个;建立乡镇调解委员会18个,村级调解小组244个。2014年,在沙井镇寺儿沟村和九闸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2015年,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根据全区土地面积现状,将整个工程划分为5个标段,招标5个专业技术公司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2.4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4%,流转范围涉及17个乡镇198个行政村1196个合作社26542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6542份。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13万亩。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5个标段共调查发包方237个村,承包方87859户;清理土地承包档案8789卷,完成地块指认调查227个村1876个社,指认面积116万亩68.2万块;一轮公示完成227个村1857个社,二轮公示已完成277个村1857个社的公示签字,完成180个村1231个社数据的入库和完善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4年,制定《甘州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2005年,全区重点建设党寨镇十号村养殖协会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及财务管理制度》。至2005年底,全区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4个,入会农户达1万多户,其中协会75个、供销合作社17个、供销分社112个、贩运大户350个。至2016年,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26个,合作社成员达到15469人;带动农户30615户,占全区总农户的46.18%。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12.32亿元,流动资产10.56亿元。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11家、省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31家、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73家、区级示范社97个,共培育家庭农场363家,创建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0家,发展各类种植大户1723户。发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农家乐57家。审核推荐上报符合贷款贴息条件的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经营主体521户,贷款总额4551万元。10个示范性农民合作社与市区大型超市合作,实施“农超对接”,30个农民合作社注册农产品商标30个。
  第四节 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2005—2013年,全区18个乡镇245个行政村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共计19394户,惠及农村人口7.5万人;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82处,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1.4%;培训服务网点持证技工200余人。至2016年,甘州区农村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有专职技术管理人员5人。
  大中型沼气建设项目 2008—2016年,甘州区建成张掖市沅博农牧产业开发公司、张掖市有年金龙食品公司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工程等大中型沼气项目工程7处。其中,2013—2016年建成张掖市甘州区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张掖市甘州区玺峰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处,分别为大满镇东闸村、马均村住宅小区安顺嘉苑650户、柏家沟村住宅小区350户农户提供集中供气服务。项目年供气量达25万立方米,为1000户农户提供日常炊事用能,沼渣用于复合有机肥生产,沼液用于饲草基地、周围农田的浇灌,实现能源生产、环境治理和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
  第五节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2010年,甘州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新建一批功能区划科学合理、住宅设计美观实用、管理服务高效快捷、区域文化特色鲜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新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至年底,全区除安阳、花寨、平山湖3个乡镇外,其余16个乡镇(含工业园区)的165个村累计建成小康住宅楼656栋、19224户,分别占全区行政村总数、总农户数的67.3%和19.58%。全区修建砖木以上结构(含砖混结构)高标准小康住宅63828户,占总农户的65.01%。建成18个区级新农村试点村。2012年以来,甘州区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整合资源,培育长安乡前进村、党寨镇马站村等41个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典型。至2016年,全区产业布局由“一村多业”“一村数品”向“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建成6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35万亩蔬菜基地和1290万头(只)畜禽养殖基地;发展专业大户1723户、家庭农场3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09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6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18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1096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44%。农村建成砖木以上结构住宅8.33万户,占总农户的85%,其中170个村整村建设小康住宅楼1222栋3.9万户,占总农户的39.8%;二层楼房及砖混、砖木结构平房4.43万户。全区有190个村的208个住宅小区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占行政村总数的77.5%。农村公路硬化总里程达1527公里,自来水入户率99.3%,通电入户率99.9%,有线电话入户率88.4%,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个,市级美丽乡村2个,环境整洁村88个;建成全国绿色村庄3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个,全省生态文明小康村1个。
  小康建设 1994年以来,张掖市农村小康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实现低水平小康为目标,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发展畜牧业生产,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至2000年,全市总农户数达到88913户,农村人口34.5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1元。累计修建砖木、砖混结构的平房39617户,占总农户的44%。2006年以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争取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道路建设、危旧房改造、饮水安全等项目,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争取玉米制种、草畜、蔬菜、马铃薯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实施湿地保护、封滩育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湿地生态恢复、农田林网改造和绿色通道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成果,加强生态小康村镇绿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2%。全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5217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8.84%。修建小康住宅楼204栋6143户,占总农户数的6.8%;新建改建砖木以上结构小康住宅58126户,占总农户的64.4%。2011年以来,甘州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强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品牌化进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路网优化、村村通等工程,不断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水源、应急水源建设工程和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工程,打造低碳、环保、宜居、便民的美丽家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政策。至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2218元,较2010年增加6356元,年均增长11.98%;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达10963元,较2010年增加5746元,年均增长13.62%。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全区累计新建、改建砖木以上结构住宅8.33万户,占总农户的85%;全区170个村累计建成小康住宅楼1222栋3.9万户,分别占全区行政村总数、农户总数的67.3%和39.8%;二层楼房1800户,平房4.25万户。据2016年6月《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甘州区小康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76.91%,五类综合指标实现程度分别为:人民生活实现程度为90.32%、民主法治实现程度为81.03%、文化建设实现程度为77.26%、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75.82%、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57.92%。
  精准扶贫 2013年底,甘州区沿山44个行政村被列为全市重点贫困村。2015年初,安阳乡金王庄村、贺家城村、五一村,花寨乡余家城村、柏杨树村,龙渠乡白城村,大满镇李家墩村,甘浚镇东寺村,沙井镇东五村、瞭马墩村,平山湖乡红泉村,碱滩镇永定村等12个村被列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甘州区被列为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甘州区制定出台“1+19”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安排区属部门单位和涉农企业对口帮扶12个贫困村,选派优秀干部组成12个帮扶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实行资金、项目、政策、精力“四倾斜”,建立互助协会29个,注入资金1066.1万元,其中2015年给每个贫困村投入20万元。2016年对12个精准扶贫村投入互助资金30万元,确保12个精准扶贫村互助协会资金每村达50万元,建立村级贷款“土银行”,切实解决群众发展缺资金的问题。整合各类资金2.36亿元,协调银行贷款4450万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00万元,重点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危旧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项目,贫困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底,贫困人口收入达到7900元。2016年12月,甘肃省第三方评估组评估,甘州区贫困人口收入达9500元,通过核查验收,全区整体贫困县、贫困村摘帽。
  第六节 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 1990—1995年,张掖市围绕“钱粮并重,流通领先,科教推进,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思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两高一优”的大农业开始起步,种植业内部名优新特产品规模扩大,粮食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至1995年,全市粮食单产水平达550公斤,农产品商品率达60.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00551.83吨,比上年增长3.83%。农村经济总收入156435.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比上年增加782元,增长69.4%。
  1996—2000年,张掖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省、地验收,提前一年实现小康,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命为小康市。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压粮扩经,弃劣扩优,突出发展粮、菜、林、畜等优势新品种,以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粮食、蔬菜、制种、畜牧、林果产业的全面发展。大满、上秦、甘浚等小城镇建设起步。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86604.8吨,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2∶28调整为62∶38。农业总产值为9.81亿元,种植业所占的比重76.45%。国内生产总值为2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500万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4∶26.9∶9.35调整为35.7∶27.4∶36.9。工农业总产值19.5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8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28%。农业经济总收入23.62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9356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1元,增长3.6%。
  2001—2005年,农业经济从保粮、保量型不断向优质、高效型转变。区域布局和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比重下降,落实产业富民规划,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从2004年开始,甘州区贯彻中央1号文件,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取消农业特产税,落实农业税率减低1个百分点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492万元。全区粮食生产扭转下滑局面,恢复性增长。至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188万元,比上年增长6.43%。粮经草比重由上年的27∶67.3∶5.7调整为25.3∶69.9∶4.8。粮食总产量达312057吨,增长7.47%。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50152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387万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2∶32.3∶38.5调整为27.8∶31.9∶40.3。工农业总产值41.3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7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76%。农业经济总收入393943万元,农业增加值实现139387.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7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长5.9%;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144.88元,增长5.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0.01%下降到39.76%。
  2006—2010年,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至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246380万元,同比增长6%。粮食播种面积63.89万亩,比上年增长5.7%;粮食总产量37.17万吨,比上年增长8.1%。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345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380万元,增长6%;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1∶34.6∶40.3调整为26.4∶32.1∶41.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1.3%。工农业总产值79651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8368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1%。农村经济总收入373943万元,农业增加值实现24638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2元,比上年增加601元,增长11.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4848元,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02%,比上年上升0.18个百分点。
  2011—2015年,按照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总体部署,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重点在农业规模经营、生产经营主体创新、订单农业生产、农业投融资机制、农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创新突破。至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64亿元,比上年增长5.7%。粮食作物面积
  75.45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制种玉米种植面积55.34万亩,比上年增加16.5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03万亩,比上年减少0.4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5.71万亩,比上年减少1.0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423668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产量30698吨,下降42.5%;秋粮产量392970吨,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0元,比上年增加1173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60元,增长12.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1%,比上年下降1.06个百分点。
  至2016年底,甘州区农业增加值达39.64亿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2%。建成稳定的玉米制种基地50万亩,年均带来15亿元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5%;发展设施农业7.3万亩,建成高原夏菜基地35万亩,无公害蔬菜成为最大的输出农产品。以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为龙头,带动规模养殖产业迅速崛起,形成8万头奶牛、50万头肉牛、150万只肉羊、100万口生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畜禽养殖总量达150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38%。
  农村经营管理 农经统计。从1996年起,张掖市每年开展农村经济统计调查,为业务主管部门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1997年,在上秦、乌江、新墩、梁家墩等乡镇对玉米、小麦、水稻、甜菜等12种主要农产品开展成本调查与核算。2004年起,在小满镇河南闸村、新墩镇双塔村各选择25户样本户进行农民收入、支出情况的预测统计。2010年起,在梁家墩、碱滩、甘浚三乡镇确定54户监测户进行每年4个季度和全年收入情况预测。开展12种主要农畜产品成本效益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查。2015年,在全区18个乡镇各选择2—3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开展成本调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调查。
  农村财务监督管理。1993年,取消50项不合理涉农收费项目,开展86项达标升级活动,建立“农民负担监督明白卡”制度。到1995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为1616.45万元,人均负担47.3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4.2%;使用劳动工115.81万个,农村义务工286.64万元,劳均68.6元,人均23元。“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审计单位180个,审计金额3.99亿元。加大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审计金额320.6746万元;全市共向农民提取村提留、乡统筹两项合计2164.96万元,人均63元,占1996年的2.64%。查出退赔违纪资金6万多元,纠正不规范行为30处,减免农民负担23万多元。建立民主理财试点,推行“阳光工程”、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十五”期间(2001—2005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乡镇成立农财管理中心,与经管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全区243个村村级财务由乡镇农财中心委托代理,产生80多名代理会计,清理1999年以来的村级账务,处理遗留问题,编印《甘州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资料汇编》,完善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规章。全区221个村1782个社的财务由乡镇代理,分别占总村数的98.7%、总社的89.2%。1999—2006年,对征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调查,全区共征用农村土地8326亩,留归集体管理使用的征地补偿费1630万元。查处涉及农民上(信)访案件7起。对18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004年和2005年的债务债权、新增债务、化解债务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清理。核实2004年村级债权3146.96万元,债务2704.68万元;核实2005年村级债权合计2649.22万元,债务合计3134.97万元;2005年新增债务合计877.53万元,2005年化解债务合计447.25万元。对全区244个行政村、1998个合作社的集体资产状况进行调查,全区村集体资产总额2.1亿元,其中流动资产4821万元,长期投资224万元,固定资产1.5亿元,林木资产318万元。至“十一五”末,全区村级财务委托代理率达到100%,收款票据报销凭证规范率达96.8%,新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规范率达98.7%。“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会计信息报表制度,统一使用省统用票据,推行会计电算化。
  劳务输转 1980年前,劳务输出被群众称为“搞副业”,各公社各大队基本上每年都要派出富余劳动力搞副业,收入归集体所有。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后,搞副业(又叫打工)逐渐发展成劳务产业。2004年9月,“甘州区劳务工作办公室”成立,与区就业局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正科建制,至此,“打工经济”由自发式、松散式向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逐步过渡,劳务经济逐渐发展成群众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2004—2016年,全区累计输出输转劳动力103.6183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08.2408亿元,其中组织化输出53.5325万人,创劳务收入58.16亿元;境外输出5625人,创劳务收入41222元;建成劳动力培训基地9个,培训总量达104158万人次;在省内外建立劳务基地172个,扶持培育劳务经纪人252个、劳务中介机构6个。
  耕地 耕地资源。1991—2016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甘州区耕地由1991年的68.63万亩增加至2016年的134.04万亩,累计补充耕地65.41万亩。
  二轮土地承包。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全区二轮土地承包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84697份,占应签订合同总数87489份的96.8%;承包耕地64.33万亩,占应承包面积的95.5%;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87252份,占应承包面积的99.7%,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耕地保护。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升耕地质量。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显示,甘州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中有机质、高钾、低氮、缺磷且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的特点。
  耕地等级评价与分布于。2010年,开展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甘州区总耕地面积6.36万平方米,其中二等和三等地占的比例较大;一、四和五等地占的比例较小。
  甘州区不同等级耕地面积统计表
  表6-6-2
  一等地主要分布在沙井镇、乌江镇、长安乡、新墩镇;二等地除安阳、花寨、平山湖三乡外,其余15个乡镇均有分布于;三等地除碱滩镇、平山湖乡,其他乡镇均有分布于;四等地主要分布在甘浚镇中部、安阳乡中部;五等地主要分布在甘浚镇西南部、安阳乡东南部、花寨乡。
  甘州区不同等级耕地面积统计表
  表6-6-2
  等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四等地 五等地 总计
  单元个数 890 3902 2812 800 1239 9645
  面积(万平方米) 0.90 2.97 1.54 0.48 0.47 6.36
  比例(%) 14.1 46.7 24.3 7.5 7.4 100
  甘州区各乡镇不同等级耕地面积与比例表
  表6-6-3
  乡镇名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四等地 五等地 合计
  梁家墩镇 面积(公顷) 253.10 1007.31 57.38 0.00 0.00 1317.79
   比例(%) 19.21 76.44 4.35 0.00 0.00 100.00
  上秦镇 面积(公顷) 152.26 2783.06 213.61 0.00 0.00 3148.93
   比例(%) 4.84 88.38 6.78 0.00 0.00 100.00
  大满镇 面积(公顷) 0.00 2798.57 959.23 5.05 0.00 3762.86
   比例(%〉 0.00 74.37 25.49 0.13 0.00 100.00
  沙井镇 面积(公顷) 3930.50 2772.91 459.28 0.00 0.00 7162.70
   比例(%) 54.87 38.71 6.41 0.00 0.00 100.00
  续表6-6-3
  乡镇名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四等地 五等地 合计
  乌江镇 面积(公顷) 1087.64 4736.69 0.00 0.00 0.00 5824.33
   比例(%) 18.67 81.33 0.00 0.00 0.00 100.00
  甘浚镇 面积(公顷) 0.00 12.09 728.66 1910.22 1288.50 3939.47
   比例(%) 0.00 0.00 0.18 0.48 0.33 1.00
  新墩镇 面积(公顷) 1220.08 871.38 361.88 0.00 0.00 2453.34
   比例(%) 49.73 35.52 14.75 0.00 0.00 100.00
  党寨镇 面积(公顷) 0.00 2426.81 1178.64 0.00 27.65 3633.10
   比例(%) 0.00 66.80 32.44 0.00 0.76 100.00
  碱滩镇 面积(公顷) 0.00 187.73 3768.30 7.80 70.83 4034.66
   比例(%) 0.00 4.65 93.40 0.19 1.76 100.00
  三闸镇 面积(公顷) 312.72 3539.39 414.23 0.00 6.20 4272.54
   比例(%) 7.32 82.84 9.70 0.00 0.15 100.00
  小满镇 面积(公顷) 0.00 2641.72 546.85 0.00 0.00 3188.57
   比例(%) 0.00 82.85 17.15 0.00 0.00 100.00
  龙渠乡 面积(公顷) 0.00 119.84 803.08 6.64 20.72 950.28
   比例(%) 0.00 12.61 84.51 0.70 2.18 100.00
  安阳乡 面积(公顷) 0.00 0.00 997.01 1945.41 536.71 3479.13
   比例(%) 0.00 0.00 28.66 55.92 15.43 100.00
  花寨乡 面积(公顷) 0.00 0.00 387.57 460.94 1385.78 2234.29
   比例(%〉 0.00 0.00 17.35 20.63 62.02 100.00
  长安乡 面积(公顷) 1315.93 129.94 15.20 0.00 0.00 1461.07
   比例(%) 90.07 8.89 1.04 0.00 0.00 100.00
  靖安乡 面积(公顷) 241.85 700.24 208.33 0.00 0.00 1150.42
   比例(%) 21.02 60.87 18.11 0.00 0.00 100.00
  明永乡 面积(公顷) 0.00 1197.50 1400.24 217.18 68.48 2883.40
   比例(%) 0.00 41.53 48.56 7.53 2.37 100.00
  平山湖乡 面积(公顷) 0.00 0.00 0.00 0.00 6.36 6.36
   比例(%) 0.00 0.00 0.00 0.00 100.00 100.00
  其他 面积(公顷) 446.12 2805.84 2948.88 217.18 1272.65 7690.67
   比例(%) 5.80 36.48 38.34 2.82 16.55 100.00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