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种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8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制种产业
分类号: F324.6
页数: 2
页码: 222-223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区制种产业发展、效益、企业、种子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制种产业 农业 甘州区

内容

甘州区内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所产玉米种子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商品性好、耐贮藏,被种业界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甘州区生产的玉米种子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25%,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30%。玉米制种成为全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甘州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 甘州区种子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只是小面积制种,品种主要是张掖地区农科所研制的“张单488”。80年代初引进南斯拉夫的“SC704”和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单2号”。1976—2016年,玉米制种基地由1个村的1个合作社发展到2016年的15个乡镇189个村,制种面积由几十亩发展到60万亩,生产的玉米组合由1个增加到456个,参与玉米制种的农户由几十户发展到7.8万多户,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44家;玉米制种的产值由几万元达到15亿元,生产的玉米种子由几万斤达到2.5亿公斤。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玉米制种由一项单纯的技术攻关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效益 节水效益。玉米制种一般全生育期灌水5—6次,与传统的小麦玉米带田生产相比,每亩少灌水2—3次,全区仅60万亩玉米制种生产可节约用水1.2亿2.025亿立方米。且玉米制种田灌头水的时间较大田玉米推迟1—2周,有效缓解农作物苗期灌水集中的矛盾。
  社会效益。玉米种子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当地包装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商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全区种子企业年消耗包装材料120万公斤,年支付运输费用3100多万元;大批国内外客商因洽谈种子购销事宜,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全区种子企业职工达2500多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000人以上,吸纳城镇下岗职工500人以上,聘用农村青年500多人;每年抽雄、收获期临时聘用技术人员3000人以上,使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得以利用。全区5万多农户近15万人参与种子产业,在劳动力就业中种子产业作用巨大。
  经济效益。至2016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68.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60万亩,其他农作制繁种8.8万亩。全区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平均达2.67亿公斤,可满足国家近1.5亿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玉米制种产值超过15亿元。
  制种企业 至2016年,全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79家,其中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44家,非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35家;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28条、果穗烘干线21条,总投资超过10亿元,年加工能力达4亿千克以上。在种子企业中,AA+级企业7家,AA级企业23家,AA级企业6家,A级企业1家,其他7家。
  种子管理 甘州区以基地监管工作为重点,成立由农业、工商、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合执法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行政问责专项监察行动”和“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提出责任追究“五查”(即: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否落实,二查是否有干部参与违法行为,三查已经交办的案件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四查案件处理的责任,五查涉种违法行为)和种业监管“五项措施”(即:一是坚决实行严刑峻法,二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三是重点案件专案专办、限期办结,四是鼓励全社会举报涉种违法行为,五是抓好行政监察和查处违法企业和个人两条线),明确基地监管责任,集中解决基地监管中“谁来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