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8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11
页码: 217-2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区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的情况及制种产业、结构调整、田间管理、农场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 种植业 农业 甘州区

内容

1988年7月,张掖市人民政府将农业和畜牧业划分,设立张掖市农业局。农业局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公司、农村经营管理站、种子管理站、农广校、园艺场、良种场、龙首良种场、能源站9个单位,负责全市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2002年,张掖市农业局更名“甘州区农业局”。2003年,成立“甘州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2005年,成立“甘州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区农业局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农村经营管理站、种子管理站、园艺场、良种场、能源站、减负办等9个单位。2010年6月设立甘州区农牧局,将区农业局、区农业机械管理局、区畜牧兽医局的行政管理职能整合划入区农牧局。2011年,区农业局下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农村经营管理局、种子管理局、园艺场、良种场、能源办、减负办等8个单位。
  第一节 粮食作物种植
  甘州区是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1991年以来,甘州区把粮食生产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落实中央各项粮食政策和惠农政策,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6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8%以上;粮食产量由1991年的5.43亿斤发展到2011年的7.6亿斤,其中2011年粮食增产达0.16亿斤。甘州区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青稞、豆类,种植模式主要有大田、问作、套种等。
  小麦 20世纪90年代,张掖市粮食生产以春(冬)小麦为主,是张掖市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之一。种植方式以大田小麦种植和小麦玉米带田种植为主。品种主要有宁春、永良、陇春、张春系列。随着制种产业的兴起,小麦种植面积从1991年的32.6万亩逐年减少到2015年的5.4万亩。
  玉米 20世纪90年代,玉米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全区以玉米制种、草畜、蔬菜、轻工原料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形成,小麦及其他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大田玉米和制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张,成为粮食主导产业。多年来制种面积都在
  甘州区发展现代农业获得的荣誉称号5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2.25亿公斤,种子产量占到全国玉米种子产量的25%,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域玉米制种基地。
  水稻 水稻种植是甘州区传统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乌江乡为主产区,靖安乡、新墩乡均有种植面积。乌江乡被甘肃省列为水稻生产基地,栽培面积3万亩左右。1995年,张掖乌江贡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产品。2000年后,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水稻面积压缩。至2006年,甘州区仅乌江镇种植水稻,面积不足6000亩。2007年,乌江水稻种植面积恢复至1.2万亩。2010年后面积逐渐萎缩至不足百亩。2016年,乌江镇恢复性栽培水稻1000亩,种植品种主要有宁夏引进的“花87”“珍玉1号”。
  马铃薯 甘州区沿山地区气候冷凉,病虫危害轻,种植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节水、节肥,比较效益可观,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实现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机械化种收面积达4.5万亩,鲜薯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2.5亿元。
  啤酒大麦 甘州区具备种植啤酒大麦良好的气候条件,所产啤酒大麦皮薄色浅、发芽率高、发芽势强、浸出率高、籽粒均匀、千粒重高、蛋白质含量适中,达到国家优级啤麦标准。种植的啤酒大麦发芽率达99%以上,蛋白质含量10%以下,浸出率90%以上,可与澳麦相媲美,以其独特的品质而闻名全国。
  小杂粮 小杂粮种植是甘州区传统种植作物,种类主要有荞麦、谷子、糜子、高粱、豆类等,种植面积不大,品质良好。
  甘州区1991—2016年小麦、玉米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6-1-1 单位:年、亩、公斤
  年份 总耕地面积 其中 单产(公斤/亩) 总产(公斤)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1991 686300 326050. 1 180027.2 444 634 144766244.4 114137244.8
  1992 686200 318179 182187 458 663 145725982 120789981
  1993 686200 309724. 74 174146. 1 468 697 144951178.3 121379831.7
  1994 686200 299792. 6 176047.6 436 740 130709573. 6 130275224
  1995 686200 300600 178200 461 783 138576600 139530600
  1996 686200 300486. 9 186949.5 477 771 143332251.3 144138064.5
  1997 686200 305195 185344 489 812 149240355 150499328
  1998 686200 303017 187816 496 841 150296432 157953256
  1999 686200 279911.4 165963. 6 509 927 142474902. 6 153848257.2
  2000 686200 240398. 2 126575 508 783 122122285.6 99108225
  2001 686200 215752. 1 193083. 8 521 620 112406844. 1 119711956
  续表6-1-1
  年份 总耕地面积 其中 单产〈公斤/亩) 总产(公斤)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小麦 玉米
  2002 686200 167933.5 288331.9 524.3 532.39 88047534.05 153505020.2
  2003 686200 130904 314126 527.4 550.8 69038769.6 173020600.8
  2004 686200 140700 322500 528.95 560.19 74423265 180661275
  2005 686200 136900 388400 529.65 543.08 72509000 210932735
  2006 686200 92700 401600 551.53 543.08 51126831 218100928
  2007 686200 108721 392443.1 559 547 60775039 214666375.7
  2008 713800 105864 409120 559 553 59177976 226243360
  2009 734742.6 104300 431900 564 557 58825200 240568300
  2010 764114.4 99800 481500 570 555.9 56886000 267665850
  2011 803546.2 95325 554364 571.3 551.2 54459173 305454564
  2012 863423 92900 587300 573.5 547 53278150 321253100
  2013 863423 73400 635500 575.8 538.8 42266000 342400000
  2014 1368708 85500 591300 570.6 576.9 50496000 341139000
  2015 1390366 54000 651700 535.9 574 28939000 374105000
  2016 953535 34200 706900 535.6 580 18317000 410035000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种植新墩、梁家墩、上秦、长安、党寨等城郊乡镇是甘州区经济作物主产区,主要以各类蔬菜作物为主。全区最高年份各类蔬菜种植面积35.8万亩。蔬菜种植总面积中有露地蔬菜28.5万亩,设施蔬菜7.3万亩,其中温室面积3.68万亩、拱棚面积3.66万亩;平均亩产量3621公斤,全年蔬菜总产量129.8万吨;平均亩收入4040元,实现产值14.48亿元。2001年,甘州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区)。依托绿涵、嘉信、嘉禾、发年、泽源、上源等蔬菜加工贮运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广州、拉萨、乌鲁木齐等城市设立蔬菜外销窗口42个;在霍尔果斯口岸成立果蔬外贸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购销合同;蔬菜远销国内外40多个大中城市,年储藏运销能力达30万吨以上。
  1991年,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以长安洪信的辣椒,梁家墩清凉寺的黄瓜、葫芦,上秦金家湾的萝卜,新墩青松的韭菜和廿里堡的大白菜、西红柿及党寨的洋葱为主的夏秋菜生产基地,全市经济作物面积72934.6亩,总产量314.59万公斤。所产蔬菜基本是自产自销,南关批发市场是主要的销售市场。1992—1997年,以“粮钱并重、科技兴农”为突破口,发展“两高一优”立体农业、推广带田种植和地膜、棚膜栽培新技术,加快“吨粮田、双千田”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粮套菜、菜套菜等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技术,扩大经济作物复种面积。经济作物按照小区布局,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全市瓜菜面积从1992年的49630.4亩发展到1997年的76110亩,总产达300.35万公斤。品种以早春茬地棚甘蓝、大白菜为主,露地以粮套菜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西瓜为主;党寨乡的甜椒生产在党寨脱水蔬菜厂的带动下,大规模连片种植,每年仅党寨乡种植甜椒达5000多亩。上秦金家湾、长安洪信村、梁家墩清凉寺村引进一代温室建造技术,推广反季节果菜类生产,取得成功。轻工原料以甜菜和加工番茄为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1992年,甜菜生产达49481.8亩,总产达161.74万公斤,以碱滩、三闸、大满、小满、龙渠等乡镇种植为主;加工番茄面积4000亩,总产16.8万吨。1996—1998年,番茄酱厂改制停产,番茄种植面积锐减。
  1998—2004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从1998年开始,二代日光温室连片建设、规模发展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市政府每年给城郊乡镇下达日光温室建设任务,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2000年,全市新建二代日光温室4913亩,并建成石岗墩高新农业示范区。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向高档、精细、反季节、产业化方向发展,除温室果菜外,稀特菜生菜、苦苣、京水菜、红樱桃番茄等在温室和露地开始少面积推广种植,丝瓜、苦瓜、香芹、日本小青瓜在温室试种成功。依托脱水菜厂,党寨镇、大满镇等乡镇的甜椒生产形成“基地+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2005年,甘州区形成以脱水菜、精细菜、日光温室蔬菜、高原夏菜为主的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万亩蔬菜乡发展到12个。全区加工保鲜、储藏、运销企业7家,实现产值1.6亿元,其中出口创汇500多万元,年运销量达3亿多公斤,形成34个批发零售交易市场,创出5个蔬菜名牌产品。2008年全区瓜菜面积发展到93376亩,产量达438.17万公斤。
  2010年8月,甘州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一批规模化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和露地生产“五种模式并举”,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轻工原料蔬菜“三大优势蔬菜齐抓”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格局。2011年,全区种植各类蔬菜21.7万亩,其中正茬蔬菜
  16.17万亩、复种蔬菜5.53万亩;设施蔬菜5.52万亩,加工番茄1.89万亩;甜菜种植面积下降到3800亩,总产仅180.5万公斤,形成稳定的设施蔬菜、保鲜贮运蔬菜、脱水蔬菜、加工番茄生产基地。引进名、优、特、稀品种,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八大类28种120多个品种。在明永乡沿河村、靖安乡靖安村、大满镇马均村、甘浚镇巴吉村、沙井镇下利沟等荒漠戈壁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74座480亩。设施农业向非耕地拓展。构建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城乡一体、内外畅达的市场流通体系,区内有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丰源韭菜批发市场两个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上源、丰禾绿业、三清农友、宏鑫等蔬菜专业合作社60多个,甘绿、四通、屯河、嘉禾、陇兴等蔬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30多家,蔬菜基地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蔬菜、合同种植”生产经营模式,蔬菜经纪人、运销大户400多人,年蔬菜交易量达6亿公斤以上,与全国100多家批发、零售市场建立通联关系,甘州区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
  2011年,甘州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露地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之一。在党寨镇汪家堡村建成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在长安乡上头闸村建成千亩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在梁家墩五号村、小满镇五星村、长安乡前进村、长安乡万家墩村等地建成百座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投资300万元建成甘州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黄瓜、辣椒、西红柿等23个品种先后取得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10个蔬菜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注册蔬菜品牌被评为甘肃省名牌蔬菜产品,使蔬菜产品逐步走上品牌化营销之路。全区蔬菜总产量达86.5万吨,平均亩产量达3986公斤。二代高效日光温室平均年亩产值达18000元以上,钢架大棚蔬菜年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露地蔬菜平均产值达2800元以上,各类蔬菜平均亩产值达4050元;全区蔬菜总产值达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蔬菜亩纯收入2398元,总纯收入达5.2亿元;全区农民人均15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2%,蔬菜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甘州区成为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中国西部著名的蔬菜之乡。
  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面积达7141亩,建成连片50座以上占地100亩的日光温室连片点7个,韭菜温室连片示范点1个。建成连片100座以上占地100亩的钢架大棚连片点3个,全区优质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20.1万亩。园艺场投资建成张掖市绿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2000平方米智能化联栋育苗玻璃温室及12座高标准蔬菜新品种展示日光温室。投资建设张掖绿洲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占地54亩。全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有20.5万亩。全区高原夏菜、脱水加工蔬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
  2014年,全区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35.12万亩,新建食用菌温室大棚508座,全年生产食用菌2368吨。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5个,基地规模达850亩,食用菌年生产能力已达17200吨。种植高原夏菜20.9万亩,其中保鲜贮运蔬菜16.7万亩、脱水蔬菜3.9万亩、加工番茄0.3万亩。
  甜菜生产 以碱滩、三闸、大满、小满、龙渠等乡镇种植为主,1992年达49481.8亩,总产达161.74万公斤。2001年,张掖糖厂破产,甜菜种植面积锐减。2002年,张掖云鹏生物农业有限公司上马,甜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张。之后,玉米制种效益上升,甜菜种植面积萎缩。至2016年,甜菜面积下滑到5823亩,总产30.34万公斤。
  加工番茄 1996年,番茄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16.8万吨。1998年,番茄酱厂改制停产,番茄种植面积缩减。2003年,张掖市红星番茄酱厂改制成中粮屯河张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番茄生产呈规模发展趋势。2004年面积发展到23000亩,总产达124.55万公斤,产区主要是碱滩、大满、明永等乡镇。
  瓜菜花卉制种 1996—2016年,引进中农、东方、丰乐等大型种子公司来本地发展制种产业,每年落实瓜菜制种近3万亩,瓜菜制种生产主要在沙井、小河、乌江、大满等乡镇,制种蔬菜种类以辣椒、番茄、茄子、葫芦、萝卜以及香菜等叶菜类为主,花卉制种以三色堇为主。
  中药材生产 2013年,甘州区开始大规模推广中药材生产。2015年,全区种植各类中药材31118亩,种类有黄芪、板蓝根、甘草、菊苣、枸杞、甜叶菊、紫花草、金银花、孜然、防风、党参、肉苁蓉等。种植区域在花寨乡、安阳乡、碱滩镇、党寨镇、上秦镇、西洞农场、红沙窝林场等地。建立安阳乡五一村、苗家堡村、毛家寺村和花寨乡花寨村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千亩示范村4个。至2016年,全区中药材产达1.07万吨,产值1.4亿元。
  食用菌生产 2014年以前,甘州区农户零星种植食用菌270亩,以平菇为主。至2015年,全区生产食用菌22590吨,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杏鲍菇10500吨、海鲜菇5250吨、双孢菇1360吨、香菇1620吨、平菇等3860吨。建成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6个,分别是上海善之荣食用菌生产公司、党寨中卫村禾益食用菌生产公司、张掖市紫家寨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张掖金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掖市润庆食用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州区兴海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16年,全区食用菌生产面积已达1248亩,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点4个。
  第三节 制种产业
  甘州区内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所产玉米种子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商品性好、耐贮藏,被种业界称之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甘州区生产的玉米种子占全国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25%,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30%。玉米制种成为全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成为全国唯一的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甘州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 甘州区种子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只是小面积制种,品种主要是张掖地区农科所研制的“张单488”。80年代初引进南斯拉夫的“SC704”和中国农科院选育的“中单2号”。1976—2016年,玉米制种基地由1个村的1个合作社发展到2016年的15个乡镇189个村,制种面积由几十亩发展到60万亩,生产的玉米组合由1个增加到456个,参与玉米制种的农户由几十户发展到7.8万多户,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44家;玉米制种的产值由几万元达到15亿元,生产的玉米种子由几万斤达到2.5亿公斤。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玉米制种由一项单纯的技术攻关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效益 节水效益。玉米制种一般全生育期灌水5—6次,与传统的小麦玉米带田生产相比,每亩少灌水2—3次,全区仅60万亩玉米制种生产可节约用水1.2亿2.025亿立方米。且玉米制种田灌头水的时间较大田玉米推迟1—2周,有效缓解农作物苗期灌水集中的矛盾。
  社会效益。玉米种子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带动当地包装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商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全区种子企业年消耗包装材料120万公斤,年支付运输费用3100多万元;大批国内外客商因洽谈种子购销事宜,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全区种子企业职工达2500多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000人以上,吸纳城镇下岗职工500人以上,聘用农村青年500多人;每年抽雄、收获期临时聘用技术人员3000人以上,使部分农村闲散劳动力得以利用。全区5万多农户近15万人参与种子产业,在劳动力就业中种子产业作用巨大。
  经济效益。至2016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68.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60万亩,其他农作制繁种8.8万亩。全区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平均达2.67亿公斤,可满足国家近1.5亿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玉米制种产值超过15亿元。
  制种企业 至2016年,全区种子生产经营企业79家,其中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44家,非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35家;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28条、果穗烘干线21条,总投资超过10亿元,年加工能力达4亿千克以上。在种子企业中,AA+级企业7家,AA级企业23家,AA级企业6家,A级企业1家,其他7家。
  种子管理 甘州区以基地监管工作为重点,成立由农业、工商、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为成员的联合执法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行政问责专项监察行动”和“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提出责任追究“五查”(即: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否落实,二查是否有干部参与违法行为,三查已经交办的案件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四查案件处理的责任,五查涉种违法行为)和种业监管“五项措施”(即:一是坚决实行严刑峻法,二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三是重点案件专案专办、限期办结,四是鼓励全社会举报涉种违法行为,五是抓好行政监察和查处违法企业和个人两条线),明确基地监管责任,集中解决基地监管中“谁来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第四节 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 2000年,全区粮、经、草比例62.1∶34.9∶9.3。2005年,全区粮、经、草比例调整到22.0∶66.6∶16.4,优化品种结构,一批优质高产作物得到推广种植。从产业规划和布局入手,突出地方特色,选准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2011年,全区落实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56.91万亩、马铃薯5.03万亩、水稻1.57万亩、小麦10万亩、瓜菜13.55万亩,其中加工番茄2.01万亩、油料0.73万亩、牧草0.44万亩、其他作物6.77万亩。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由上年的66.5∶1.7∶21.5∶10.3调整为68.6∶1.1∶21∶9.3,粮经种植结构由上年的76.12∶23.8调整为78.3∶21.7。2016年,全区落实制种玉米64.35万亩、油料1.17万亩、蔬菜35.8万亩,种植各类中药材31118亩,食用菌生产面积1248亩。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由2011年的66.5∶1.7∶21.5∶10.3调整为36.3∶0.4∶14.5∶0.1,粮经种植结构由2011年的76.12∶23.8调整为78.3∶21.6。全区订单农业面积保持83万亩,机播机收率达80.1%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种植产业结构调整 1991年,张掖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发展粮经套种、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扩大“双千田”“吨粮田”面积。1995年,农业经济坚持压粮扩经、弃劣扩优,突出发展粮、菜、林、畜产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2000年,粮经比例由1991年的92∶8调整为62∶38、农林牧产值比重由1991年的70.4∶2.2∶27.4调整为76.4∶2.6∶21。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1991年的33.67%提高到52.32%。
  第五节 田间管理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1991—2016年,引进各类新品种1517个,其中,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850个,筛选出适宜甘州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49个;引进各类蔬菜、瓜果新品种556个,筛选出188个。至2016年,全区蔬菜、瓜果生产种类达28种220多个品种,温室蔬菜、拱棚蔬菜、露地蔬菜一年四季连续生产周年上市。
  1991—2016年,引进示范推广设施蔬菜生产配套新技术及蔬菜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30多种。示范推广集约化穴盘育苗、嫁接育苗、二代改进型日光温室和新型装配式全钢架拱棚建造技术、黄板篮板诱杀和防虫网覆盖防虫技术、滴灌节水灌溉等15项先进栽培配套技术,对蔬菜产业发展壮大提质增效作用显著。
  1991—2000年,引进示范推广二代琴弦式日光温室,示范推广反季节蔬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实现蔬菜的春提早、秋延后,韭菜实现周年生产上市。
  随着脱水蔬菜、加工番茄产业的发展,引进示范推广适宜脱水、加工的蔬菜品种,有甜椒、四季豆、黄皮、西兰花、胡萝卜、西芹、马铃薯,屯河8号、9号加工型番茄等,使全区蔬菜品种得到丰富。
  1998年,引进以色列塑料连体大棚及新的栽培技术,引进西红柿硬果型无限生长类型新品种。
  2010年,引进食用菌品种有杏鲍菇、海鲜菇、平菇、香菇、银耳、猴头菇、姬菇等。通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基地规模达963亩。
  2001—2016年,推广应用高标准日光温室建造技术、新型钢架拱棚建造技术及配套生产技术,精细蔬菜实现四季生产上市,设施蔬菜反季节生产规模达8万多亩。
  至2016年,高标准日光温室及配套技术应用面积3.7万亩,连片发展50—30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48个,3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5个;新型钢架拱棚推广应用面积3.6万亩,其中钢屋架大棚连片50—300亩的基地75个,300—1000亩的基地5个。建成省级以上蔬菜标准园和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小区40个,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12家,年集约化育苗3.5亿株;全面推广应用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面积30多万亩。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区粮食单产、总产连续13年增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每年选配100名农技人员,直接包乡镇、村社。其中18个乡镇、100多个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区100个行政村选择1000个核心示范户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4万农户。2009年,核心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达8355公斤/公顷,较全区小麦平均产量增加1470公斤/公顷;推广先进技术12项、优良品种6个,受益群众达12.6万人次。
  病虫害防治 甘州区病虫害种类主要有小麦蚜虫、麦蜘蛛、玉米红蜘蛛、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锈病、玉米瘤黑粉病、苹果蠹蛾等。
  病虫害情况。2007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38.9万亩(次),防治面积265万亩(次)。2008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523.51万亩(次),防治面积428.84万亩(次)。2009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471.5万亩(次),防治面积497.22万亩(次)。2010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84.87万亩(次),防治面积503.31万亩(次)。2011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07.29万亩(次),防治面积390.41万亩(次)。201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92.88万亩(次),防治面积363.57万亩(次)。2013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288.02万亩(次),防治面积434.22万亩(次)。2014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41.6万亩(次),防治面积439.1万亩(次)。2015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42.3万亩(次),防治面积470.8万亩(次)。2016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00万亩(次),防治面积400.75万亩(次)。
  植物检疫。2007年,亲本复检19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156份;产地检疫12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26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186个;检疫玉米、蔬菜等种子1410批(次)10万吨。苹果、苹果梨等鲜活农产品15批(次)450吨。2008年,亲本复检26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142份;产地检疫12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26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186个;检疫玉米、蔬菜等种子1392批(次)10万吨,
  苹果、苹果梨等鲜活农产品45批(次)1650吨。2009年,亲本复检25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160份;产地检疫16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25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192个;检疫玉米、蔬菜等种子6000批(次)11.12万吨,苹果、苹果梨等鲜活农产品4100批(次)1.52万吨。2010年,亲本复检30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310份;产地检疫23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25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458个;检疫玉米、蔬菜等种子6100批(次)11.32万吨,苹果、苹果梨等鲜活农产品4100批(次)1.52万吨。2011年,亲本复检43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360份;产地检疫32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30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344个;检疫玉米、蔬菜等种子2000批(次)12万吨,苹果、苹果梨等鲜活农产品4000批(次)1.6万吨。2012年,亲本复检43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380份;产地检疫35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33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489个;调运检疫玉米种子、蔬菜、果品等3575批(次)。2013年,亲本复检43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320份;产地检疫38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35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420个;调运检疫玉米种子、蔬菜、果品等2550批(次)。2014年,亲本复检55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670份;产地检疫39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30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610个;调运检疫玉米种子、蔬菜、果品等2100批(次)。2015年,亲本复检62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660份;产地检疫45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30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610个;调运检疫玉米种子、蔬菜、果品等2700批(次)。2016年,亲本复检70家制种公司,抽取亲本样品1420份;产地检疫45家公司,检疫玉米面积40万亩,办理产地检疫证明编号1050个;调运检疫玉米种子、蔬菜、果品等3550批(次)。
  测土配方 2005年启动实施,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10.5万亩,其中完成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0.35万亩、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5.76万亩、蔬菜及其他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4.39万亩,完成配方专用肥施用面积383.65万亩。采集土样7859个,完成土样测试12.7万项(次);采集分析植株样300个,1380项(次);完成3414试验及配方肥校正试验200个;培训农民55.6万人次,为9.4万农户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26万余份。
  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区小麦平均亩增产25.96千克,增产率4.39%,亩均增产节支45.19元;玉米平均亩增产33.67千克,增产率4.72%,亩均增产节支77.11元;马铃薯平均亩增产82.95千克,增产率4.3%,亩均增产节支60元;啤酒大麦平均亩增产23.98千克,增产率4.34%,总增产195.44万千克;胡麻平均亩增产8.47千克,增产率3.8%,亩均增产节支44.54元;蔬菜及其他平均亩增产86.15千克,增产率2.74%,亩均增产节支75.63元。项目总增产节支63712.55万元。
  第六节 农场
  园艺场 位于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有耕地1200亩、果园300亩。主要从事良种繁育、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生产经营以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任务是平整土地、开荒造林。栽植苹果树510亩,苹果梨及早酥梨树650亩,防风林带240亩。1985—1995年,推行全场干部职工分组承包,实行“定产、定值、工资浮动、风险与效益挂钩”,果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果品总产量达120万公斤。1995年,园艺场开始大规模建设千吨果窖、无土栽培日光温室等设施。1997—2011年,园艺场实行体制改革,推行全员承包经营,先后推行四轮承包,职工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1年的1.68万元。2011年,园艺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农田1500亩,修建支渠2.5公里、U型渠道11条约11公里,建设主干道路工程4公里及田间道路2.5公里,建成高标准、智能化连栋温室2000平方米、现代化日光温室6座。引进青岛瑞克斯旺(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科技示范园320亩,主要从事工厂化育苗,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民培训、设施农业栽培等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引进张掖市农科院建成生态高值农业试验示范园150亩。建成张掖市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35亩,引进各类农作物品种198个。引进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北京联创种业公司,建立玉米杂交品种展示园45亩,主要从事玉米品种展示和品种选育。引进甘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建成高标准膜下滴灌节水示范田300亩。
  良种繁殖场 地处甘州区龙渠乡保安村和甘州区小满镇甘城村之间,始建于1963年,全场有土地面积1000亩、耕地830亩,高标准农田灌溉渠道5.3公里,田间道4公里,种子晒场4000平方米,职工家属院18套。生产经营以农作物良种繁殖、试验、示范、推广为主体,年生产各类农作物良种33万公斤,全部销往全国各地,2015年产值达160万元。1991—2015年,累计向社会提供小麦、豆类、油料良种350万公斤,杂交玉米良种500万公斤。2013年,向水利部门争取到全区第一个河水滴灌工程项目资金90万元,自筹资金17万元,当年建设完成14公里管道铺设及检查井、控制室等设施,全场830亩耕地全部实现滴灌。2016年,耕地整体流转,当年种植高原夏菜830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蔬菜基地。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