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7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重点工作
分类号: D625.42
页数: 6
页码: 175-1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的重点工作的十二届政府、十三届政府、十四届政府、十五届政府、十六届政府、十七届政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张掖市 甘州区 重点工作

内容

十二届政府(1990—1992年) 199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7.35亿元,国民收入完成6.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48亿元,外贸收购总值达1.72亿元,全市人口总数达43.6万人。农业方面,农业总投入1.95亿元,其中水电投资2606万元,改建和新建大满干渠、新浚干渠、沿河干渠及石岗墩35千伏变电所;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企业数由2620个发展到3234个;农业产值突破3亿大关,利税增加1078万元,年递增20.1%。工业方面,地方工业投资2402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1项,年新增产值5241万元、利税884万元;酒厂二期工程、选矿粗铅冶炼、粮油加工厂精炼油车间改造、塑料厂宽幅棚膜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如期完工;投资6392万元,引进和新上番茄制品厂、乳品厂、农药厂等项目;工业结构得以调整,产品结构趋于合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商贸方面,培育和完善城乡集贸市场,共投资268万元,新建市场11处,市场个数由15个发展到26个,交易点发展到28个;1992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99亿元,增长54.5%。金融方面,金融系统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吸收城乡各项储蓄存款,1992年末各类贷款余额达6.6亿元;税收工作坚持征管并重,注重培植税源,起到经济发展的杠杆调节作用。基础设施方面,以老城改造为重点,共投资768万元,完成东环路、甘泉公园配套工程、给排水等一大批城市改造工程;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社会事业方面,全面实施“5910”工程,使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投资1542万元,改造城乡学校36所;培养职业类毕业生5350人,为全国各地输送大中专生2029人;投资420万元,改善城乡卫生院所19个,新建市医院住院部,城乡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三届政府(1993—1997年)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9.37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19.8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按原口径达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6元。经济综合实力方面,国民经济保持年均11.6%的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67亿元;开发新产品94个,其中填补省内空白12个;完成重点建设项目41项,技术改造项目37项;各类交易市场发展到34处,其中南关蔬菜批发市场进入西北最大批发市场行列,甘州市场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市场”。小康建设方面,以小康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成农业基本总投资11亿元,用于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总投入超过9亿元,乡村“五通三化”基本实现;22个乡(镇)全部通过小康验收,提前一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村小康市”;城市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建管并举”的原则,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新型城市建设并重,先后投资4亿多元,完成24公里城区主干道路建设以及六大出城口、张火公路、312国道平河段拓建;成功开通2.2万门程控电话,农村共有12乡(镇)154村1121户开通了电话;以新乐小区为代表的安居工程跨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社会事业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引进项目166项、人才943人,到位资金2.5亿元;先后设立驻兰州、上海、深圳、乌鲁木齐办事处。
  十四届政府(1998—2002年) 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2.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629元;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2002年完成2.17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7.2%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87个县市(区)前列。结构调整方面,三次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40∶25.7
  34.3调整为32.9∶28.3∶38.8;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较大进展,建成甘绿、金象、陇兴、马铃薯全粉生产线等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以草畜、果蔬、制种为主的专业村社,种植业开始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格局。工业经济既着眼于所有制结构调整,更注重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冶金电力、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优势企业群体,培育壮大丝路春酒业集团、黑河水电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2户增加到51户,增加值年均递增13.5%;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业开发势头良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97年的22%提高到2002年的45%。改革开放方面,以“动产权、转机制、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积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城市工商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政府统一采购;撤销城关镇,成立5个街道办事处。五年引进各类建设资金13.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和国拨资金6.7亿元。城市建设方面,拓建城区道路15.6公里,启动建设西二环和南二环西段道路7.8公里;加快城市电网改造、供水工程配套、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大佛寺景区、欧式街等特色街区,新建宝迪城市花园等住宅小区和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改造布局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新建中心广场、鼓楼绿苑等公益性形象工程;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成功举办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年会和甘州区城市规划与建设研讨会,城市定位明确;大满、甘浚等小城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基础设施方面,建成龙首电站一期,龙渠二级、三级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一期、二期建设与改造工程;投资340万元,解决平山湖乡供电问题,实现全区乡镇通电的目标;以盈科、大满、西浚、上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为重点,完成高标准渠道衬砌1812公里,高新节水面积8.5万亩,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建成平山湖公路、张党公路、小龙公路等乡村公路418公里,配合完成张肃公路扩建工程;全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7亿元,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年均增长30.2%。社会事业方面,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力度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1%。
  十五届政府(2003—2006年) 全区生产总值达5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大口径财政收入达3.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79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2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86个县区前10位。累计新上重点项目133个,完成投资61.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32∶30∶38调整到2006年的26∶33∶4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42%,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区)。工业方面,工业增加值达13.1亿元,培育黑河水电等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7户、纳税上千万元企业5户,张掖火电厂、小孤山水电站、10万吨玉米淀粉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电力能源、有色冶金、轻工食品、生物化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张掖工业园一区三园框架基本确立。农业方面,先后建成中种、德农种子加工和金鹰面粉、屯河番茄、清真双华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5家,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基地75万亩,“长绿”“金丰源”等14个农产品品牌得到无公害认证,农业加工转化率达50%;推广各种农机具1.3万台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64%;劳务经济稳步发展,累计输出劳动力29.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24亿元;建成鸿宇商贸广场、金张掖钢材批发市场、万佳国际家居汇展中心、金张掖机动车交易市场和维修救援中心等一批专业市场;实施“万村千家”市场工程,南关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城镇化方面,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西、南二环路,北大街延伸段等城市道路19公里;建成城市集中供热、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填埋场;新建馨宇丽都、北辰丽家等一批住宅小区;完成大满、沙井、甘浚、党寨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办公、文化、商贸设施建设151项;建成道路、有线电视、电话及沼气、卫生厕所相配套的农村小康住宅示范点20个;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资2.38亿元,新修公路882公里;山临高速公路、张肃公路、甘民公路等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新建乡镇客运站11个、村级停靠点68个,182个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全区油路总里程达1155公里,成为全省第一个油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县区;投资4.05亿元,衬砌渠道1649公里,完成田间配套45.14万亩,发展高新节水灌溉25万亩,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完成退耕还林3.8万亩、“三北”四期防护林4万亩;投资1.3亿元,完成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领域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调整审批事项329项,减幅达62%;全面完成区乡机构改革,撤并乡镇4个、社区居委会12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引进项目81个、资金43亿元。
  十六届政府(2007—2011年) 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7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占全市46.4%。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以生态引领城市发展,调整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举全区之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投资8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滨河大道、临泽北路等7条道路,完成2200亩水源涵养和2300亩绿化工程;建成滨湖文化广场,启动建设中央商务区、甘州中学、玉水苑、张掖宾馆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和园、金安水乡、毓秀花园等8个住宅小区;实施7.8万亩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精心打造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大力推进润泉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国务院已批复张掖黑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相继被命名,“1+5”生态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加快城镇化进程,完成北大街延伸段、张火公路和大佛寺文化广场、甘州南苑、中心广场西区扩建任务;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工程,张掖机场建成通航,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城市燃气、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快速推进;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成“三北”防护林8.67万亩、封山育林2.0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7.7%,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项目建设方面,累计建成项目1023个,完成投资191.3亿元;投资19.8亿元,加快“一区三园”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黑河水电梯级电站、5万吨硅铁合金、日产2500吨干法水泥、4万吨麦芽、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1万吨生物纸浆、90万吨清洗煤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航天集团20兆瓦光伏发电、国电龙源10兆瓦光伏发电、平山湖5万千瓦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气、日产5000吨水泥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电力能源、有色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化工、建筑建材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达46户,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达9户;张掖火电、黑河水电连续三年入选甘肃百强工业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积极引进中央和省属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业,累计引进资金35.9亿元;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45.5%。农业农村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金张掖玉米制种、金张掖百万头肉牛、现代农业示范、优质蔬菜四大基地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张掖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种子生产区、全国母牛养殖示范区和高原夏菜重要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产业化经营,引进培育牧沅清真牛羊肉加工、中储粮种子加工、登海种业种子加工等78家龙头企业,建成50万亩制种、48万头肉牛、2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农业订单率达95%以上;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集中培训劳动力15万人次;按照“四化”要求,累计建成新农村住宅3.3万户、农村沼气1.9万户,推广太阳能2.3万户,建成张莺、张平、张靖、张党等农村道路109条766公里,实施22.4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高新节水农田17.8万亩,黑河流域一期治理工程、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商贸旅游方面,发挥“居中四向”区位优势,按照“大通道、大商贸、大流通、大产业”的思路,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商贸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东部建材市场、海峰汽贸城、嘉禾果蔬保鲜库、新乐物流配送中心等联运性强的龙头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新建规模型农村集贸市场14个、标准化农家店和新合作超市479家;加快旅游产业开发,编制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启动建设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加快总兵府、明粮仓修复进程,开工建设平山湖国际赛车城和张掖沙漠地质公园,景区创A、宾馆创星工作成效明显;成功举办湿地风筝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节、菊花旅游文化节,五年累计接待游客32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6亿元。
  十七届政府(2012—2016年) 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16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23.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4.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1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0亿元增加到88.5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42%以上。农业农村方面,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连续出台扶持政策,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培育壮大制种、蔬菜、草畜三大主导产业,扩大食用菌、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理土地6.2万亩,开展试验示范区400多项,示范效应不断扩大;规划建设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配套完善园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入驻大中型养殖企业12家,成为全省唯一同时实施国家粮改饲和草牧业试点项目的县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力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8公里、渠道314公里,完成“三北五期”防护林6.1万亩,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美丽示范村7个。工业经济方面,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7户;围绕“千亿级工业园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张业工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国电龙源、华西新能源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园区,张掖工业园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绿色工业园区”称号;实施节能节水改造项目29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商贸旅游方面,以建设河西走廊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规划建设绿洲现代物流园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8个,招商引进项目34个,建成专业交易市场6个;配合完成兰新高铁建设任务,开工建设甘平一级公路;深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沙漠体育公园、平山湖大峡谷景区提升工程,老城区6个文物景区实现“一票通”,连续成功举办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国际露营大会、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等品牌赛事节会活动;“甘州号”品牌列车冠名开行,“湿地之城、赛车之都”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旅游收入连创新高,比2011年增长5.3倍。基础设施方面,紧紧围绕“1+5”生态城市框架,强力推进滨河新区建设,累计投资85亿元,实施公共服务项目98个,道路、供水、供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开发相结合,推进总兵府等文物景区保护和甘泉公园周边区域改造,启动实施西洞堡大捷遗址恢复建设等红色旅游工程;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探索推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市场化运作,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党寨镇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改革创新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打造金张掖农业创新孵化园、金张掖汽车城创业服务园等七大创新创业基地;协调双创金融贷款5.2亿元,落实补助资金7600万元,带动新增中小企业2185家,吸引社会投资22亿元;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权责清单审核,建成“三张清单一张网”;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深化企业改革,成立区城投、旅投等五大政府投融资平台;深化农业改革与试点建设工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方面,围绕“3341”项目工程,累计建成各类项目93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持久动力,累计引进项目251个,落实到位资金220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54%和471%。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