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6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42-46
摘要: 本节记述甘州区地貌特征分别介绍走廊平原、南部祁连山地、北部合黎山地及其土地利用。
关键词: 甘州区 地理 地貌

内容

甘州区西南为祁连山脉,东北有合黎山,中部为海拔1410—2230米的倾斜平原,形成张掖盆地,平原地形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廊平原 张掖盆地为第四纪时期沉降区,其间为冰水搬运的物质所填充,形成广阔的平原。依地貌形态分为四个形态。
  洪积碎石戈壁平原。分布在合黎山南的狭长地带及平山湖乡的北部,海拔1500—2000米。由于受残山风蚀和季节性降水影响,由暂时性水流所形成的冲积扇裙构成,表面由沙粒、砾石组成,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呈现戈壁荒漠景观。
  冲洪积砾石戈壁平原。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石岗墩滩、干柴墩滩、安阳滩、沿河墩滩、西洞滩、甘浚巴吉滩、大小磁窑滩、马郡滩等地,海拔1450—2300米。地面为戈壁沙砾、砾石覆盖,生长耐旱植物。
  冲击细土平原。分布在大满、小满、龙渠、长安、新墩、碱滩、上秦、沙井、乌江、明永、党寨、靖安、三闸、梁家墩14个乡(镇),海拔1410—1700米。地表由细土层组成,土层深厚肥沃,开垦年代久远,是主要农作区。
  沙丘。分布在本区南面的有神沙窝、黑沙窝、三尖沙窝、九里沟子沙窝,东面有九龙江沙窝,北面有红沙窝,西面有西城驿沙窝。总面积1.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
  南部祁连山地 境内的祁连山是祁连山的浅山地带,包括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东哇山(海拔2544米)、栒子沟顶(海拔2697米)、小苦水垴(海拔2591米)、刀山(海拔1904米)以及旱口、磨子沟至黑河西岸一带海拔2300—2500米的低山丘陵。覆盖厚层黄土,局部辟为旱地、牧地,最高峰是西武当大山。
  北部合黎山地 位于境内北部,南隔走廊平原与祁连山相望,是走廊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合黎山又名要涂山、人祖山,系天山余脉,山体呈带状分布于,沿西北、东南向分布于,山体低矮,属剥蚀中山,岩石裸露,山间比较平坦,一般海拔1600—3200米,相对高度800—1000米。最高峰东大山,海拔3633米,山势阳坡陡峻,阴坡平缓,山脊及阳坡物理风化强烈、岩石碎屑广布,是一相对高度大于2000米的高山。山体北麓是平缓的黄土丘陵,向北地势逐渐低下,呈平缓而风蚀严重的低平地。因海拔、坡向气候影响,土壤、植被垂直分布于。阴坡海拔3200米以上为灌丛草甸带,2700—3200米为青海云杉带,2700米以下为山地荒漠草原带。东大山是本区唯一的自然森林区,被列为甘肃省自然森林保护区。
  东大山以西有红泉墩山、红沙窝北山、靖阳东山、北大山等,均为低山,海拔1670—2380米。这些低山之间分布于着海拔1800—2100米的梯状高原,主要在大红河、大红岩、碱槽子、石门子一带。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及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于。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一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重要任务的相对一致性;二是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三是土地利用方向和基本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四是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于:甘州区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上述原则和各地域的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二级土地利用分区系统。第一级分区,按生物气候因素和地貌类型划分,用以反映各区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途径。第二级副区,按区内地貌基本形态灰型及其组合、土壤属性,以及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而划分。全区共划分为4个区、10个副区,即南部沿山农牧区(坡旱地春麦轮歇副区、梯田灌溉农牧副区、盐化荒漠草原放牧副区)、走廊平原农林果牧副渔业区(南部粮油林果牧副区、城郊粮菜副区、泉水地粮糖水殖副区、河西粮油林牧副区、绿洲边缘防风固沙兴牧保农副区)、北部荒漠草原牧区(荒漠草原纯牧副区、剥蚀残山封山育草副区)、东大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区。
  各区特点形成原因分析。南部沿山农牧区:南至肃南县界,北至龙洞干渠、神沙窝一线,东至马啼河,西至莺落峡,包括安阳、花寨两个乡和安阳滩、新庙滩、红沙柴滩、胶泥洼滩,海拔1700—2500米。本区地广人稀,干旱缺水,为粮食低产地区。因本区的气候条件,土地类型差别较大,分为三个副区:坡旱地春麦轮歇副区,地处安阳乡苗家堡、花寨乡滚家庄一线以南,海拔2300—2500米,年平均气温2℃左右,80%保证率≥0℃积温1835℃—2133℃,无霜冻100冻天左右。总面积31305.3亩,全为旱耕地,土壤为淡粟钙土,因气候冷凉,一年只能一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豌豆、油菜等作物次之。年降水量306359毫米,干燥度1.01—0.78,干旱是影响本区生产的首要限制因素,早晚霜冻和靠轮歇恢复地力,耕作粗放,产量极低,一般年亩产百公斤左右。梯田灌溉农牧副区,包括安阳、花寨两个乡,17个村。区内年降水量173—306毫米,农田全系河水灌溉;气候较凉,年平均气温5.9℃—2.4℃,80%保证率≥0℃积温3017℃—2133℃,无霜期100—115天,系一年一熟地区。土壤多属灌淤土及灰钙土,土层深厚,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温凉的气候适宜小麦、洋芋、豆类、油料作物生长。但水源不足,设施差,保灌率低,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加之人少地多,耕作粗放,肥料不足,草荒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年亩产200公斤上下;畜牧业发展也较缓慢。盐化荒漠草原放牧副区,位于龙洞干渠以南、花寨乡以西、黑河以东,包括新庙滩、红沙柴滩、胶泥洼滩,海拔1700—2000米,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土壤多为灰棕漠土,因干旱少雨,土壤含盐量高达1.5%—1.8%,植被覆盖率15%—30%。
  走廊平原农林果牧副渔业区:位于合黎山以南、龙洞干渠以北,包括19个乡镇、14个国营农林场、75个机关单位农林场及北山坡、石岗墩、神沙窝、黑河滩、巴吉滩、西洞滩等荒滩,海拔1400—2100米。本区是甘州区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区,耕地占全区的88.64%,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的93.63%。因而,本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左右着全区形势,保护和利用好本区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得极为重要。本区是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区,发展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粮油菜糖瓜类等不仅有发展条件,而且有广泛的市场;发展林业条件较为好,畜牧发展也有较大潜力。区内气候条件基本相近,而土地性状、灌溉条件、栽培制度、各业用地比重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差别甚大,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主攻方向、技术措施各具特色。故分为5个副区:南部粮油林果牧副区既是甘州区粮食重要产区,也是果品生产重点产区。包括龙渠、大满、小满、党寨、碱滩南部(6村)共计5个乡镇,68个村。区内海拔1450—1700米,年降水量128—173毫米,无霜期115—124天,≥0℃积温3399℃-3027℃,≥0℃积温2834℃-2412℃,气候较好、灌溉方便,适宜各类作物的生长。热量较丰富,一季有余,二季不足,利用间套复种。农田全靠河水灌溉,因水源不足,利用率较低,加之面积大,加剧了夏灌用水矛盾。土壤普遍缺磷少氮,肥料不足,加之干热风和病虫危害是本区农业的重要限制因素。城郊粮菜副区是甘州区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包括新墩、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沙井、小满(7个镇)共58个村。区内海拔1420-1530米,年降水量128毫米左右。无霜期130天,80%保证率≥0℃积温3400℃,≥10℃积温2834℃。属一年一熟有余、二季不足地区,农田全是水浇地,灌溉条件较好。土壤多为厚灌淤土,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加之施肥水平高,耕管较细,产量、经济效益居全区之首。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是全区蔬菜集中产区。本区生产以粮食、瓜菜、乡镇企业、商品流通为依托,城郊运输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在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突出下,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极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非生产用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技措施,实行粮、菜、豆、油套复种,扩大带田、地膜覆盖种植,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迅速发展。镇村充分发挥紧靠城镇,推销便利,又有多年种植瓜菜经济的区域优势,突出瓜菜生产,如新墩的韭菜,长安的茄子、辣子,梁家墩的葫芦、黄瓜,党寨的洋葱、大白菜,上秦的西红柿,产量高,质量好,并占领市内外市场。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重点,大抓生猪育肥和养鸡孵化、育雏,效益显著,有力地促进生产发展。泉水地粮糖水殖副区包括三闸、乌江、靖安、碱滩(8个村)和上秦镇缪家堡村,新墩镇流泉村,明永乡夹河、下崖村等共37个村,该区气候条件优于区内其他区,全年太阳辐射量148.4千卡,年日照时数3085小时;平均海拔1410—1520米,比全区低64—710米;年均气温7.6℃,比全区高0.6℃;作物生长期最长204天;无霜期最长165天,比全区多12天。区内最大特点是地下水位高,多在1—2米,最深不超过10米,农田主靠泉水灌溉,大片土地属于黑河、山丹河潜水溢出带,且水源充足,无土壤干旱之患,水田、苇地、鱼池面积居全区之首。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发展林业有较好条件。宜牧草地多,且植被覆盖率高,为发展畜牧业奠定较好的物质条件。荒地大多为盐碱地或草湖滩,在搞好排阴治碱和水利设施技术的优势下,部分可开发利用。最主要的是该区适宜种植水稻、甜菜和养鱼生产的面积较大,河西粮油林牧副区包括小河、沙井、明永、甘浚、西洞等5个乡。区内海拔1420—1900米,年降水量120—214毫米,80%保证率≥0℃积温3474℃—2729℃,≥10℃积温2918℃—2074℃,热量较丰富,农田全系河水灌溉,属一年一季有余地区。适宜种植各类作物。该区是全区粮食生产重点产区,与区内其他区相比较,有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
  北部荒漠草原牧区:为全区纯牧业区,包括平山湖1个乡3个村。土壤为沙砾质灰棕漠土及山地灰棕漠土地,山地灰钙土,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含盐量重,更主要的是干旱缺水,不宜开垦利用。在碱槽子、照碑山一带土较厚,但含盐量较高,系残积盐土,也不宜垦殖。本区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土地,故分为两个副区:荒漠草原纯牧副区包括平山湖中部及北部广大地区,海拔1550—2300米,面积1504588.2亩,其中耕地674.5亩、其他用地2500亩、宜牧草地1463178.8亩、难利用地38234.9亩。因年降水量仅146—307毫米,植被稀疏,北部倾斜平原植被覆盖率仅20%左右。中部梯状高平原区植被较好,覆盖率也仅30%左右。在平山湖、紫泥泉、红泉堡有674.5亩饲料草地,仅能生产少量的幼畜补用饲料,起不到调节草场平衡和抗灾保畜作用。冬春草场不足,遇到干旱年份,牲畜死亡较多;加之草场建设和管理差,超载乱牧,草畜矛盾突出,造成畜群周转期慢,育肥时间长,畜产品数量少,出栏率和商品率低,严重影响该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剥蚀残山封山育草副区,即平山湖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海拔1650—2750米,面积421107亩。土壤多为山地灰棕漠土,土层厚度以几十厘米到数十米。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风蚀、水蚀、鼠害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布满山丘,不少山丘上的土壤流失殆尽,岩石裸露,尚有土层的山坡上鼠害猖獗,植被被害面积达30%左右。
  东大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区:主要指东大山林场,系合黎山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拔1800—3633米,年降水量190—400毫米。水分及热量状况因海拔不同差别甚大,形成多种植物群落。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组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