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地理 自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695
颗粒名称: 第一编 地理 自然
分类号: K928.5
页数: 34
页码: 38-72
摘要: 本编记述甘州区地理、自然,详细的介绍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植被、物产、自然资源等。
关键词: 甘州区 自然 地理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部边缘,祁连山北麓,北纬38°32′-39°24′,东经100°06′-100°52′。属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由南部祁连山,北部合黎山、龙首山,中部走廊平原组成。黑河贯穿全境,灌溉条件便利。在南北两山,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盆地,海拔在1400-2000米。具有独特的走廊地形和荒漠绿洲景象。走廊绿洲盆地是本区主要的农耕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区东西长65千米,南北宽98千米,总面积3661平方千米。东邻山丹县,南靠民乐县,西与临泽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毗连。
  第一节 地质
  地层 前长城系龙首山群。在市境北部的龙首山、合黎山区有零星分布于,由大理岩、白云大理岩、云母片麻岩、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属海相陆源碎屑岩—富镁碳酸岩建造,厚度大于2770米,内夹条带状磁铁矿和白云英。
  蓟县系墩子沟群。分布在合黎山和龙首山一带,不整合于前长城系之上,主要由灰绿色沙质千枚岩夹灰岩和石英岩、变质沙岩、石英沙岩、石英岩、变质砾岩、灰岩等组成,厚度690—1880米,属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富硅镁碳酸技岩建造。
  震星系韩母山群。分布在合黎山与龙首山地区,属陆缘滨海—浅海陆棚环境形成的一套冰川沉积地层。主要有灰色冰碛砾岩、灰绿、灰黑粉沙质千枚岩、灰绿色含砾千枚岩夹粉沙质千枚岩等。
  奥陶系。主要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山前的黑河及酥油口河两岸,是一套紫红色巨厚的中基性火山岩、沙岩、粉沙岩、灰岩、石英岩、硅质岩等组成,是一套海相火山岩及碎屑岩沉积,厚度大于2373米。
  志留系中下统。分布在黑河两岸,岩性为灰绿色细沙岩夹板岩、粉沙质页岩,厚度达3492米。
  石炭系下统。分布在南部祁连山区,在市境南部山前地带有少量出露,由页岩、粗沙石英岩夹灰岩、石英质砾岩组成。
  石炭系上统。分布在北山龙首山一带,有灰黄色钙质泥岩、灰黑色沙质页岩夹煤线、石英沙岩、粉沙岩等,属海陆交互相碳酸盐与碎屑岩建造。
  二迭系下统。分布在北山龙首山一带,有浅黄色细沙岩、沙页岩、灰白色含砾粗沙岩、石英沙岩夹黑泥岩、泥岩夹煤线。
  白垩系下统庙沟群。主要分布在北部合黎山一带,面积广,有紫红、橘红色砾岩、沙岩,泥质粉沙岩夹灰绿色、灰白色钙质结核层,灰绿、灰紫色细沙岩,泥质页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厚度达2700米。
  下第三系白杨河组。分布在南部祁连山麓,由橘红色沙岩、砖红色沙岩、棕红色沙岩、沙质泥夹石膏薄层,厚度达千米以上。
  上第三系疏勒河组。平行不整合于白杨河组之上,为一套橘黄、土黄、橘红色的沙岩、砾岩及砂质泥岩、白色砾岩、沙岩、泥岩组成,厚度数百米。
  第四系。第四系沉积在境内分布于广,类型多。走廊南北两侧山麓以洪积、冰碛、坡积为主,走廊中部多为河湖相堆积。
  第四系更新组玉门组。即玉门砾岩,在盆地南缘山麓地带出露,沉积物为砾岩、沙砾岩夹沙岩透镜体,内含少量巨砾或岩块漂砾,略具层理,以冰川或冰水堆积为主的地层,有些地区为洪积型。玉门砾岩在河流两岸常构成阶地的基座,这些地层中常含沙金。
  第四系更新组酒泉组。即酒泉砾岩,广泛分布在南北两侧的山前、冲积—洪积扇、山坡堆积、黑河河床,河漫滩、阶地、湖滩等地,是一套半胶结或未胶结的松散的冲积—洪积、湖积、冰水沉积物,厚度为10-30米不等。
  全新统。分布于广泛,类型多,由沙、砾石、淤泥、壤土、黄土状土构成的冲积层,主要分布在市境南部广大倾斜平原及河床、河滩、河流Ⅰ—Ⅱ级阶地之上。市境内低凹部分,有石膏、芒硝、食盐、含盐淤泥、盐碱土,厚度大于12米。风积层分布在合黎山以南,地貌形成沙垅,新月形沙丘,沙丘高10-30米。
  地质构造 甘州区地质构造复杂,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是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跌落的第一级分界处,也是重力梯度的分界带,南北地貌差异很大,地壳厚度在此发生明显变化,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又处于天山—内蒙古褶皱系北山褶皱带的南部,按板块构造分解,有阿拉善古陆板块、北祁连古洋板块和南祁连古陆板块三个单元。
  境内主要构造形迹有祁吕贺山字形构造西翼和东西向构造,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河西系、雅布赖弧形系等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互相干扰、互相穿插,利用和改造在交会部位区应力易于集中,地质体沿着已经存在的断裂带不断产生新断裂,所以地震频繁发生。
  甘州和邻近地区的断裂构造主要有:
  祁吕贺山字形构造西翼。肃南断层,盐池—平川—芨岭断层,祁连—肃南断层,榆木山—扁都口断层,格龙井—大南泉断层,祁连山北侧断层,深大断层。
  东西向构造。冷龙岭东西向断层,永固—大黄山断层。
  雅布赖弧形构造。北大山南—雅布赖断层,阿右旗—雅布赖断层。
  河西系四弯断层。龙首山—野猫山断层,红寺湖东断层。
  第二节 地貌
  甘州区西南为祁连山脉,东北有合黎山,中部为海拔1410—2230米的倾斜平原,形成张掖盆地,平原地形呈冲积扇形,由东南向西北敞开,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廊平原 张掖盆地为第四纪时期沉降区,其间为冰水搬运的物质所填充,形成广阔的平原。依地貌形态分为四个形态。
  洪积碎石戈壁平原。分布在合黎山南的狭长地带及平山湖乡的北部,海拔1500—2000米。由于受残山风蚀和季节性降水影响,由暂时性水流所形成的冲积扇裙构成,表面由沙粒、砾石组成,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呈现戈壁荒漠景观。
  冲洪积砾石戈壁平原。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石岗墩滩、干柴墩滩、安阳滩、沿河墩滩、西洞滩、甘浚巴吉滩、大小磁窑滩、马郡滩等地,海拔1450—2300米。地面为戈壁沙砾、砾石覆盖,生长耐旱植物。
  冲击细土平原。分布在大满、小满、龙渠、长安、新墩、碱滩、上秦、沙井、乌江、明永、党寨、靖安、三闸、梁家墩14个乡(镇),海拔1410—1700米。地表由细土层组成,土层深厚肥沃,开垦年代久远,是主要农作区。
  沙丘。分布在本区南面的有神沙窝、黑沙窝、三尖沙窝、九里沟子沙窝,东面有九龙江沙窝,北面有红沙窝,西面有西城驿沙窝。总面积1.8万亩,占土地面积的3.15%。
  南部祁连山地 境内的祁连山是祁连山的浅山地带,包括西武当大山(海拔3132米)、东哇山(海拔2544米)、栒子沟顶(海拔2697米)、小苦水垴(海拔2591米)、刀山(海拔1904米)以及旱口、磨子沟至黑河西岸一带海拔2300—2500米的低山丘陵。覆盖厚层黄土,局部辟为旱地、牧地,最高峰是西武当大山。
  北部合黎山地 位于境内北部,南隔走廊平原与祁连山相望,是走廊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合黎山又名要涂山、人祖山,系天山余脉,山体呈带状分布于,沿西北、东南向分布于,山体低矮,属剥蚀中山,岩石裸露,山间比较平坦,一般海拔1600—3200米,相对高度800—1000米。最高峰东大山,海拔3633米,山势阳坡陡峻,阴坡平缓,山脊及阳坡物理风化强烈、岩石碎屑广布,是一相对高度大于2000米的高山。山体北麓是平缓的黄土丘陵,向北地势逐渐低下,呈平缓而风蚀严重的低平地。因海拔、坡向气候影响,土壤、植被垂直分布于。阴坡海拔3200米以上为灌丛草甸带,2700—3200米为青海云杉带,2700米以下为山地荒漠草原带。东大山是本区唯一的自然森林区,被列为甘肃省自然森林保护区。
  东大山以西有红泉墩山、红沙窝北山、靖阳东山、北大山等,均为低山,海拔1670—2380米。这些低山之间分布于着海拔1800—2100米的梯状高原,主要在大红河、大红岩、碱槽子、石门子一带。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及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于。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一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重要任务的相对一致性;二是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三是土地利用方向和基本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四是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于:甘州区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上述原则和各地域的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采用二级土地利用分区系统。第一级分区,按生物气候因素和地貌类型划分,用以反映各区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途径。第二级副区,按区内地貌基本形态灰型及其组合、土壤属性,以及农业生产限制因素而划分。全区共划分为4个区、10个副区,即南部沿山农牧区(坡旱地春麦轮歇副区、梯田灌溉农牧副区、盐化荒漠草原放牧副区)、走廊平原农林果牧副渔业区(南部粮油林果牧副区、城郊粮菜副区、泉水地粮糖水殖副区、河西粮油林牧副区、绿洲边缘防风固沙兴牧保农副区)、北部荒漠草原牧区(荒漠草原纯牧副区、剥蚀残山封山育草副区)、东大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区。
  各区特点形成原因分析。南部沿山农牧区:南至肃南县界,北至龙洞干渠、神沙窝一线,东至马啼河,西至莺落峡,包括安阳、花寨两个乡和安阳滩、新庙滩、红沙柴滩、胶泥洼滩,海拔1700—2500米。本区地广人稀,干旱缺水,为粮食低产地区。因本区的气候条件,土地类型差别较大,分为三个副区:坡旱地春麦轮歇副区,地处安阳乡苗家堡、花寨乡滚家庄一线以南,海拔2300—2500米,年平均气温2℃左右,80%保证率≥0℃积温1835℃—2133℃,无霜冻100冻天左右。总面积31305.3亩,全为旱耕地,土壤为淡粟钙土,因气候冷凉,一年只能一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豌豆、油菜等作物次之。年降水量306359毫米,干燥度1.01—0.78,干旱是影响本区生产的首要限制因素,早晚霜冻和靠轮歇恢复地力,耕作粗放,产量极低,一般年亩产百公斤左右。梯田灌溉农牧副区,包括安阳、花寨两个乡,17个村。区内年降水量173—306毫米,农田全系河水灌溉;气候较凉,年平均气温5.9℃—2.4℃,80%保证率≥0℃积温3017℃—2133℃,无霜期100—115天,系一年一熟地区。土壤多属灌淤土及灰钙土,土层深厚,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温凉的气候适宜小麦、洋芋、豆类、油料作物生长。但水源不足,设施差,保灌率低,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加之人少地多,耕作粗放,肥料不足,草荒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年亩产200公斤上下;畜牧业发展也较缓慢。盐化荒漠草原放牧副区,位于龙洞干渠以南、花寨乡以西、黑河以东,包括新庙滩、红沙柴滩、胶泥洼滩,海拔1700—2000米,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土壤多为灰棕漠土,因干旱少雨,土壤含盐量高达1.5%—1.8%,植被覆盖率15%—30%。
  走廊平原农林果牧副渔业区:位于合黎山以南、龙洞干渠以北,包括19个乡镇、14个国营农林场、75个机关单位农林场及北山坡、石岗墩、神沙窝、黑河滩、巴吉滩、西洞滩等荒滩,海拔1400—2100米。本区是甘州区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区,耕地占全区的88.64%,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的93.63%。因而,本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左右着全区形势,保护和利用好本区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得极为重要。本区是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区,发展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粮油菜糖瓜类等不仅有发展条件,而且有广泛的市场;发展林业条件较为好,畜牧发展也有较大潜力。区内气候条件基本相近,而土地性状、灌溉条件、栽培制度、各业用地比重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差别甚大,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主攻方向、技术措施各具特色。故分为5个副区:南部粮油林果牧副区既是甘州区粮食重要产区,也是果品生产重点产区。包括龙渠、大满、小满、党寨、碱滩南部(6村)共计5个乡镇,68个村。区内海拔1450—1700米,年降水量128—173毫米,无霜期115—124天,≥0℃积温3399℃-3027℃,≥0℃积温2834℃-2412℃,气候较好、灌溉方便,适宜各类作物的生长。热量较丰富,一季有余,二季不足,利用间套复种。农田全靠河水灌溉,因水源不足,利用率较低,加之面积大,加剧了夏灌用水矛盾。土壤普遍缺磷少氮,肥料不足,加之干热风和病虫危害是本区农业的重要限制因素。城郊粮菜副区是甘州区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包括新墩、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沙井、小满(7个镇)共58个村。区内海拔1420-1530米,年降水量128毫米左右。无霜期130天,80%保证率≥0℃积温3400℃,≥10℃积温2834℃。属一年一熟有余、二季不足地区,农田全是水浇地,灌溉条件较好。土壤多为厚灌淤土,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加之施肥水平高,耕管较细,产量、经济效益居全区之首。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是全区蔬菜集中产区。本区生产以粮食、瓜菜、乡镇企业、商品流通为依托,城郊运输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在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突出下,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极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非生产用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科技措施,实行粮、菜、豆、油套复种,扩大带田、地膜覆盖种植,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经济效益迅速发展。镇村充分发挥紧靠城镇,推销便利,又有多年种植瓜菜经济的区域优势,突出瓜菜生产,如新墩的韭菜,长安的茄子、辣子,梁家墩的葫芦、黄瓜,党寨的洋葱、大白菜,上秦的西红柿,产量高,质量好,并占领市内外市场。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重点,大抓生猪育肥和养鸡孵化、育雏,效益显著,有力地促进生产发展。泉水地粮糖水殖副区包括三闸、乌江、靖安、碱滩(8个村)和上秦镇缪家堡村,新墩镇流泉村,明永乡夹河、下崖村等共37个村,该区气候条件优于区内其他区,全年太阳辐射量148.4千卡,年日照时数3085小时;平均海拔1410—1520米,比全区低64—710米;年均气温7.6℃,比全区高0.6℃;作物生长期最长204天;无霜期最长165天,比全区多12天。区内最大特点是地下水位高,多在1—2米,最深不超过10米,农田主靠泉水灌溉,大片土地属于黑河、山丹河潜水溢出带,且水源充足,无土壤干旱之患,水田、苇地、鱼池面积居全区之首。土地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发展林业有较好条件。宜牧草地多,且植被覆盖率高,为发展畜牧业奠定较好的物质条件。荒地大多为盐碱地或草湖滩,在搞好排阴治碱和水利设施技术的优势下,部分可开发利用。最主要的是该区适宜种植水稻、甜菜和养鱼生产的面积较大,河西粮油林牧副区包括小河、沙井、明永、甘浚、西洞等5个乡。区内海拔1420—1900米,年降水量120—214毫米,80%保证率≥0℃积温3474℃—2729℃,≥10℃积温2918℃—2074℃,热量较丰富,农田全系河水灌溉,属一年一季有余地区。适宜种植各类作物。该区是全区粮食生产重点产区,与区内其他区相比较,有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
  北部荒漠草原牧区:为全区纯牧业区,包括平山湖1个乡3个村。土壤为沙砾质灰棕漠土及山地灰棕漠土地,山地灰钙土,土层浅薄,质地较粗,含盐量重,更主要的是干旱缺水,不宜开垦利用。在碱槽子、照碑山一带土较厚,但含盐量较高,系残积盐土,也不宜垦殖。本区有两类截然不同的土地,故分为两个副区:荒漠草原纯牧副区包括平山湖中部及北部广大地区,海拔1550—2300米,面积1504588.2亩,其中耕地674.5亩、其他用地2500亩、宜牧草地1463178.8亩、难利用地38234.9亩。因年降水量仅146—307毫米,植被稀疏,北部倾斜平原植被覆盖率仅20%左右。中部梯状高平原区植被较好,覆盖率也仅30%左右。在平山湖、紫泥泉、红泉堡有674.5亩饲料草地,仅能生产少量的幼畜补用饲料,起不到调节草场平衡和抗灾保畜作用。冬春草场不足,遇到干旱年份,牲畜死亡较多;加之草场建设和管理差,超载乱牧,草畜矛盾突出,造成畜群周转期慢,育肥时间长,畜产品数量少,出栏率和商品率低,严重影响该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剥蚀残山封山育草副区,即平山湖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海拔1650—2750米,面积421107亩。土壤多为山地灰棕漠土,土层厚度以几十厘米到数十米。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风蚀、水蚀、鼠害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沟布满山丘,不少山丘上的土壤流失殆尽,岩石裸露,尚有土层的山坡上鼠害猖獗,植被被害面积达30%左右。
  东大山天然林资源保护区:主要指东大山林场,系合黎山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拔1800—3633米,年降水量190—400毫米。水分及热量状况因海拔不同差别甚大,形成多种植物群落。
  第二章 气候 水文
  第一节 气候
  日照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经100°06′—100°52′,北纬38°32′—39°24′,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分布于走向与纬圈平行。
  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数是全年最少的季节,从川区到山区,平均日照时数介于642.1—688.1小时。春季,日照时数较冬季明显增加,增加幅度为3.4%—25.5%,其中川区增加幅度最大,介于14.7%—25.5%;山区增加幅度较小,为3.5%—9.2%。山区日照时数最多的季节为春季。夏季,川区日照时数是全年最多的季节,平均日照时数介于692.3—833.9小时。甘州区年日照时数是3027.0小时,冬季688.1小时,春季788.9小时,夏季833.9小时,秋季750.8小时。
  日照百分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呈减少趋势。秋冬季是一年中日照百分率最高的季节,日照百分率为68.7%—75.4%。秋冬季甘州区天气条件以晴天为主,云和降水对辐射影响不大。夏季由于云和降水影响,日照百分率是全年最低的时段。全区年日照百分率为69.9%,冬季72.5%,春季66.5%,夏季65.7,秋季70.4%。
  气温 甘州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在3.5℃—8.0℃。祁连山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的地带,年平均气温在﹣8.3℃—﹣2.0℃。气温分布于趋势呈东南—西北走向,自平川、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冬季太阳辐射最弱,受蒙古高压控制,风力强盛;冬季气温最低,最冷月均出现在1月。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地表加热大气能力也最强;夏季气温也相应最高,最热月均出现在7月。
  甘州区气温月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春秋季升降温度迅速,10—11月降温幅度最大,变化幅度在7.6℃—8.6℃;春季3—4月升温幅度次之,变化幅度在7.3℃—8.1℃。盛夏(6—7月)和隆冬(1—2月)期间气温的月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4℃—2.0℃和3.0℃—4.7℃。
  甘州区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出现在夏季,范围在33.4℃—39.8℃。全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冬季,最冷月1月极端低气温在﹣28.6℃—﹣33.3℃。
  降水 甘州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于大致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甘州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0.1毫米。
  春季(3—5月),是大气环流转换季节,虽然蒙古高压减弱退缩,但河西仍然在北支西风急流的控制下,偏南暖湿气流在西风槽的影响下只能到达陇东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甘州区的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22.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仅为0.17。
  夏季(6—8月),蒙古高压已退至西伯利亚北部,亚洲大陆受热低压控制,甘州区这期间盛行南风及偏东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西进,其西侧的偏南气流与西北入侵冷空气相遇,导致降水显著增多。年平均降水量77.3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59。
  秋季(9—11月),大陆低压减弱南撤,北方蒙古高压再度南下,高空北支西风急流重新控制河西走廊地区,甘州区降水量急剧减少。年平均降水量25.8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2。
  冬季(12—2月),地面受蒙古高压影响,高空受西风急流控制,降雪极少,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比率为0.04。
  甘州区降水量最多月出现在夏季7月、8月,降水最少月出现在冬季12月、1月。进入夏季,上空盛行偏南及偏东气流,地面为低压控制,气候相对温湿,降水较多。冬季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地面受强盛的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甘州区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的天数)分布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降水日数在45.5—121天。总体来看,降水日数分布于与降水量分布于趋势一致。冬季,降水日数都是四季中最少的,川区降水日数不足8天,山区和浅山区不足15天。春季,降水日数在15—22天。夏季,降水日数明显增多,占年降水日数的40%—47%,与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非常接近。秋季,降水日数比春季略少,降水日数占年降水日数的17%—20%。
  甘州区一日最大降水量在30.6—65.6毫米,出现时间大致都在6月、7月。5分钟最大降水量6.0—10.2毫米,出现时段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
  甘州区降雪期比较长。川区降雪期开始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结束于4月中下旬;山区开始于10月上旬,结束于5月中旬。甘州区川区晚降雪发生在1983年5月20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9—45天,降雪期为156—226天。
  相对湿度甘州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46.0%—54.0%,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春季相对湿度最小,在37.0%—41.9%,春季是全年空气最干燥的季节。
  蒸发 甘州区年水面蒸发量在1939.9—2153.6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从高山向川区递增。由于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节,也是全年蒸发量最小的季节,在108.0—161.4毫米。春季气温迅速上升,风速增大,蒸发量也迅速增大,在496.7—690.0毫米。夏季是气温全年最高季节,蒸发量最大,在646.9—843.8毫米。秋季由于气温下降,蒸发量迅速降低,在311.3—458.4毫米,约为夏季的一半。甘州区最大蒸发量出现在5—7月。
  地温和冻土 甘州区年平均地温在6.6℃—12.3℃,分布趋势与气温大致相同,自川区至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各季地面温度的变化以冬季最低(﹣6.1℃—﹣9.4℃)夏季最高(20.1℃—31.1℃),春季(8.8℃—15.1℃)高于秋季(6.3℃—10.6℃)。
  极端最高地面温度在67.0℃—75.8℃,均出现在夏季6月、7月。川区的极端最高温度普遍在70.0℃以上。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在﹣32.0℃—﹣35.8℃,均出现在冬季12月。
  地下不同深度变化的特征是同一层次冬冷夏暖,从地表到深层,上半年为增温,下半年为降温。地温的年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中5、10、15、20厘米处的年平均地温为6℃—12℃,其中5厘米处年较差28℃—35℃,10厘米为27℃—33℃,15厘米为26℃—32℃,20厘米处为25℃—30℃,40厘米为27℃,80厘米为21℃,160厘米为14℃,320厘米为8℃。
  夏半年(4—10月),地中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8月地中温度160厘米处比地面低8℃—9℃,320厘米处比地面低13℃左右。冬半年(11—3月),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
  气压 年平均气压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川区平均气压为823—866百帕,山区为770—774百帕。气压年内变化是从冬到夏逐月下降,从夏到冬逐月上升。最大值出现在11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年变化幅度山区一般比较小,川区、盆地较大。
  风和风能 甘州区各气象站观测的10米高度年平均水平风速在1.7—2.7米/秒。春季风速最大,年平均在2.2—3.0米/秒。秋季最小,年平均在1.3—2.5米/秒。
  全年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往往是由于强寒潮天气、冷锋过境或雷暴前的阵风造成的。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形造成“狭管效应”,使之成为全省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最大风速在15.0—20.0米/秒。
  甘州区年平均大风日数在4—16天。年大风日数最多为19天,主要发生在春季,春季大风日数占年总数的30%—54%。
  第二节 水文
  水系 甘州区境内河流均为内陆河,均发源于祁连山区及北麓前山地带,流向多为由南向北流入走廊区,由东至西分属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黑河水系各河均发源于祁连山脉,东起景阳岭,西至托勒山西段,主要河流有36条,全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千米,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范围介于东经98°—102°、北纬37°50′—42°40′。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南隔祁连山脊与大通河流域分界,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接壤。
  黑河水系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归宿分为东、中、西三个子水系。西部子水系为托勒河水系,归宿于金塔盆地,流域面积2.1万平方千米。中部子水系包括马营河、丰乐河等诸小河流,归宿于肃南县明花至高台盐池盆地,流域面积0.6万平方千米。东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黑河流域自上而下流经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平原(含南北盆地)、阿拉善台地三个大的地貌单元。张掖市境内河流为黑河中东部子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有大小河流20多条,地表水除梨园河尚有余水汇入黑河外,其他各河出山后均被绿洲引水灌溉,地下水随地形汇入黑河。
  河流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一条内陆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分东西两岔,东岔发源于青海祁连县的俄博东端景阳岭,长约100公里;西岔发源于祁连县托勒腰掌,约175公里,于黄藏寺汇合后向北流称“黑河”,入肃南县境内(干流在肃南县境内长约48公里),到张掖市莺落峡出山。黄藏寺到莺落峡黑河干流长约95公里。莺落峡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为1000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5亿立方米。自莺落峡出山后,灌溉张掖、临泽、高台两岸百万亩农田,到高台正义峡出口,流经酒泉市金塔县,最后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居延海。
  山丹河。位于甘州区城区以北,南至张掖农场、碱滩镇、上秦镇和三闸镇的耕地,北至东大山,区内长43.5公里。在甘州区境内的水量组成主要是降雨量和地下泉水涌出量,另有牛角山口子、平易河、小口子、东山寺口子4条小流域地带产生的洪水汇入,地表水资源极为短缺。山丹河流域面积54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38立方米/秒,年径流0.12亿立方米。流域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海拔高程1420—1480米,地形坡降25‰—4‰,地势比较平坦,基本呈现为山前洪积平原地形地貌特征。
  大野口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径流集中在每年汛期6—9月,当流域内有暴雨时,山内各沟岔径流汇集至流域口即形成洪水。大野口河流域每年发生较小山洪3—4次,一般洪峰流量6—8立方米/秒;1988年6月,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达90立方米/秒。
  大磁窑河。流域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5—9月的雨季,流域内因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暴雨产生径流,山内各小沟岔径流汇集至大磁窑口后形成洪水而出山,洪水历时一般为4—6小时。大磁窑流域每年发生较小山洪1—2次,一般洪峰流量8立方米/秒;1963年7月,历史最大暴雨洪水洪峰流量达85立方米/秒。
  酥油口河。在民乐与张掖两县分界处,发源于海拔高4880米的祁连山雪大坂,主要支流有大西岔、南岔、东岔、小西岔、法马沟、皮家沟、窄路沟、香沟等。源头冰川面积为2.52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林木茂密,草场广布。山口酥油口水库断面以上河道长33公里,流域面积为1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48亿立方米。出山后经苗家堡东流渗入石岗墩滩,河尾入九龙江。
  地下水 域内由于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的不同,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于具有明显的地理带性差异。
  北山地区。北部合黎山、龙首山区,受干燥气候的制约,除短暂的洪流外,无长年地表径流。由降水和洪水渗入形成的地下水,主要有贮存于岩石风化缝隙和中新生界松散碎屑岩类中的裂隙水、孔隙水及孔隙裂隙承压水。由于补给量有限,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多不足50立方米/日。特别是合黎山区,地下水资源极为贫乏,且水质很差,矿化度多大于5克/升,人畜用水十分缺乏。在靠近较高山体(海拔2000米以上)的中新界盆地,水量较山区相对丰富些,单井出水量可达100立方米/日以上,但水质较差,矿化度达3克/升。
  走廊平原区。从地表到200—300米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含水层,是走廊各盆地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它是一套第四系冲积、洪积、湖积相交织的沙、沙砾石及透水性弱的黏土层。由于所处的地貌部位不同,每个盆地内由南而北其含水层岩性、厚度、地下水类型、富水性、水质等有明显差异。
  盆地南部祁连山前洪积—冲积扇带,地下水为扇形砾石平原潜水,含水层由大厚度砾卵石组成。渗透性强,渗透系数100—400米/日;富水性亦强,单井出水量大于3000立方米/日,单位涌水量10—50升/秒·米;潜水位由南而北由深变浅,南部山前地带埋深大于200米,向北逐渐变为100—200米、50—100米、小于50米,至北部与细上平原衔接处,地下水大量溢出。可将潜水区分为深藏带、浅藏带和泉水溢出带。潜水水质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为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源。
  盆地下中部细土平原,地下水具有潜水—承压水性质,主要含水层厚度多为50—100米。单井出水量以张掖盆地最大,钻孔单位涌水量5—20升/秒·米,渗透系数50—200米/日,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为HCO3-SO4-Ca—毫克型水或SO4-HCO-Ga—毫克型水。
  祁连山区。祁连山海拔3500—4000米以上地段分布于有冻结层下水和不稳定的冻结层上水。据钻孔揭露,冻结层厚度随地势增高由薄变厚,海拔3800米黑河谷地冻结层厚76米,而4100米处冻结层厚达141米。仅从今有的河谷地段资料分析,冻结层上水水量较小;冻结层下水水量略大,单位涌水量可达1.5升/秒·米。水质均较好,属重碳酸钙型水。
  在多年冻结层分布于高程以下的山地中,基岩裂隙水和脉状水赋存于各不同时代岩层中。据钻探试验,含水层分布在100米以内,100米以下富水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单泉流水量0.1—1.0升/秒,水质较好。海拔3000米以上与走廊平原毗邻的中低山(亦称“前山带”)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山岭不同程度荒漠化,地下水矿化度1—5克/升,径流模数小于0.5升/秒·平方公里。
  分布于祁连山的山间盆地(或河流谷地)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内较大的山间盆地有托勒河谷地和皇城盆地。托勒河谷地地下水类型为河谷潜水,含水层沙砾卵石和含泥沙砾石,埋深1.8—120米,含水层厚度35—94米,单井涌水量400—2500立方米/日,矿化度<0.4克/升。皇城盆地潜水含水层沙砾卵石,埋深1—35米,含水层厚度10—45米,单井涌水量2000—3000立方米/日,矿化度0.4—0.5克/升。水化学类型为HC03S04-Ca毫克。
  湿地 湿地分类、面积。经2010年湿地资源调查和省林业厅审核公布,甘州区有湿地13736.6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4%,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个湿地类,永久性河流等7个湿地型。其中,河流湿地2431.48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7.7%;沼泽湿地11130.46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81.1%;人工湿地174.7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1.3%。河流湿地:全区有河流湿地2431.48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1138.9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8.29%;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363.92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2.65%;洪泛平原湿地928.61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6.76%。沼泽湿地:全区有沼泽湿地11130.46公顷。其中,草本沼泽10357.97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75.4%;灌丛沼泽675.75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4.92%;季节性咸水沼泽96.74公顷,占全区湿地总面积的0.7%。
  永久性的河流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窑河等4条长流水河,均为黑河水系。
  泛洪平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沿岸,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的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林地和草地。
  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湿地和内陆盐沼湿地两类。主要分布在区境内黑河、山丹河、新河、马虎子河、大沙河、柳河、麼河、碱河、苦河两岸的5个泉水溢出带,分别是:黑河马虎子河乌江泉水溢出带,城区泉水溢出带,山丹河河谷泉水溢出带,大沙河、黄水沟泉水溢出带,黑河干流(黑河桥以下)泉水溢出带。
  水稻田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桥以下及山丹河、城郊东北乡镇泉水溢出带。
  灌溉渠系湿地。主要分布在大满、盈科、西浚、上三、安阳、花寨灌区干、支渠系。
  农用泛滥湿地。主要分布在黑河以下河流平缓地带,季节性泛滥农用地。
  蓄水区湿地。主要分布在滨河新区、碱滩镇、湿地公园等周边区域。
  第三章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土壤
  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划分11个土类、26个亚类、36个土属、75个土种,其中土类主要以灌淤土、潮土、耕种灰棕漠土、风沙土等为主,其次盐土、草甸土、沼泽土全区也占一部分。
  第二节 植被
  高山野生植物 东大山林区中青海云杉是林区唯一的建群树种,也是保护的目的树种。林区基本上由青海云杉和高山柳丛两种植物群落组成,分布有26科98种植物,其中木本33种、草类65种。植被类型有青海云杉林、高山柳灌丛、木紫菀、泡泡刺、荒漠蒿草、苔草亚高山草甸等。
  荒漠戈壁地带。在海拔2400米以下,这一带雨量少、气温较高,植被类型单一,主要有骆驼蓬(Peganummharmala)、芨芨草(Chnatherumsplendens)、沙葱、骆驼刺(Alhagipseudalhagi)等耐旱耐碱植物。
  山地草原带。分布于海拔2400—2600米(阴坡)和2600—3200米(阳坡)。坡度较缓,平均20度左右。主要植物有芨芨草、克氏针茅(Stipakryloris)、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冰草(Gropyroncristatum)等,零星散布有小蘖(Berbersspp)、忍冬(Loni-ceastangutica)、灰构子(Cotonesteracutifolis)、沙地柏(Sabinavulgaris)、狭叶锦鸡儿(Caraganastenophyla)等。另外阳坡零星分布于有祁连山圆柏(Sabinaprzewalskii)。
  山地针叶林带。分布于海拔2700—3350米(阴坡),建群树种是青海云杉(Peceacfassifolia),有些地方混生有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下苔藓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林下灌木丛发育较好,有金露梅(Dasiphorafruticosa)、沙地柏、吉拉柳(Salixgilasnai-ca)、箭叶锦鸡儿(Caraganajubata)等。草层植物主要有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苔草(Carexsp)、棘豆(Oxytropissp)等。
  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于3350—3660米。气温低,雨量丰富,地形平缓,植被低矮。主要有苔草、羊茅(Festuraoyina)等。3200—3500米间出现有团块状分布于的吉拉柳群落和吉拉柳—箭叶锦鸡儿群落。
  湿地野生植物 全区湿地植物有以木贼科、蓼科、藜科、毛茛科、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蒺藜科、锦葵科、柳叶菜科、蓝血科、菊科、眼子菜科、灯芯草科、兰科等为主的44科214种植物。
  湿地植物。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等;饲料植物有冰草、直立黄芪等;药用植物有甘草、蒲公英、红蓼等;食用植物有蒲公英、苣荬菜等。低湿地草甸植被主要植物有海韭菜、早熟禾、碱茅、赖草等;沼泽植被主要植物有芦苇、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眼子菜、角果枣、泽泻等。在地势平坦、面积较大的内陆盐沼地带,以盐角草、白茎盐生草、盐生草等杂草组成的草甸草原为主,其植物组成种类丰富,在有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低洼地带,植被群落以草甸、湿草甸为主。在常年有积水的地势低洼地带,多为芦苇、苔草及莎草等沼泽植被,群落盖度可达80%—90%。
  高山菌类 2004年,经河西学院生物系前后两次调查,东大山林区有大型真菌68种,其中食用菌有21种,占总数的38.2%。药用菌有24种,占总数的35.3%,其中抗癌、抗肿瘤的大型真菌有13种,占总数的19.1%;毒菌有14种,占总数的20.6%。
  第四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国土资源
  全区国土面积366098公顷,其中耕地92827公顷、园林2477公顷、林地11725公顷,草地1182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51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2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039公顷、其他土地98019公顷。2016年,全年安排各类建设项目用地544.9公顷,较上年增加284.95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92.29公顷,较上年增加58.53公顷;占用未利用土地352.61公顷,较上年增加254.07公顷。
  自然质量等别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结果反映甘州区农用地自然属性的空间变化规律,甘州区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分等计算结果中,大部分低等别的土地均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和灌溉条件不充分的耕地。从地类分布于情况看,其分布于规律与耕地的可灌溉条件紧密关联,自然质量等别更新调整为五等地、六等地、八等地、九等地、十等地、十一等地、十三等地、十四等地、十五等地、十六等地10个等别。全区有90.65%的耕地为自然质量较高的十三、十四、十五和十六等地,分布于全区各乡镇;九至十一等自然质量中等的耕地占7.75%,零星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党寨镇、上秦镇、碱滩镇、三闸镇、沙井镇、林园艺场、农场、石岗墩滩、五个墩滩、大岗楼子滩等地。
  五等地。面积总计769.55公顷,仅占总面积的0.84%,零星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旱地,属于一般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土壤类型为耕灌薄层灰钙土、中盐化耕灌灰钙土、重盐化灰钙土,是全区自然质量等别最低的土地,且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六等地。面积总计692.23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76%,面积分布较小,主要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沙井镇、甘浚镇、新庙滩、胶泥洼滩等地有零星分布于。地势趋于平坦,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水浇地,属于一般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为一级。土壤类型多为耕灌薄层灰钙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厚层夹黏灰棕漠土、薄淤底沙(砾)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重盐化灰钙土等。
  八等地。面积总计0.23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0003%,零星分布于沙井镇东五村。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由于其土壤类型为戈壁灰棕漠土,剖面结构较差,为通体砾质土壤,耕种性较差。
  九等地。面积总计1981.25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2.17%,分布于上秦镇、碱滩镇、三闸镇、沙井镇、平山湖乡、林园艺场、石岗墩滩等乡镇。地形坡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为盐化沼泽草甸土、滩地风沙土、流动沙丘、沙砾灰棕漠土,属于基本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
  十等地。面积总计3243.43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3.55%,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大满镇、党寨镇、沙井镇、甘浚镇、农场、东北郊新区、石岗墩滩、五个墩滩、平原堡机关单位农林场。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灌溉条件为基本满足。土壤类型为盐化沼泽草甸土、沙砾灰棕漠土、耕灌厚层底沙(砾)灰棕漠土、耕灌厚层腰沙灰棕漠土、耕灌中层灰棕漠土、厚层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盐化沼泽草甸土、中层灰棕漠土。其中,沙井镇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其他乡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十一等地。面积总计1855.41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2.03%,主要分布于花寨乡、碱滩镇、沙井镇、甘浚镇、石岗墩滩、兔儿坝滩,黑河滩、神沙窝滩、大岗楼子滩、林园艺场、农场等地有零星分布于。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灌溉条件基本满足。土壤类型多为厚淤立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厚层腰沙灰棕漠土、厚淤平土、林地灰棕漠土、轻盐化灰棕漠土,水源充足,能基本满足灌溉需求。
  十三等地。面积总计77.47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08%,零星分布于靖安乡、沙井镇、林园艺场、农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为戈壁灰棕漠土,土壤质地较差。
  十四等地。面积总计1383.34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1.51%,多分布于安阳乡、明永镇、三闸镇等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属于充分满足灌溉的地区。土壤类型为耕灌半固定漏沙砾土、流动沙丘、滩地风沙土、重盐化潮土、重盐化耕灌草甸土、重盐化耕灌厚层灰棕漠土、重盐化耕灌灰钙土、重盐化灰钙土、重盐化上潮土,有机质含量低,剖面构型多为通体壤。
  十五等地。面积总计15583.9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17.06%,多分布于安阳乡、碱滩镇、明永镇、乌江镇等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菜地,属于充分满足灌溉的地区。土壤类型多为薄层耕灌灰棕漠土、耕灌半固定沙盖土、耕灌厚层底沙(砾)灰棕漠土、厚层灰棕漠土、林地灰棕漠土、沙砾灰棕漠土、山地灰棕漠土、盐化沼泽草甸土、中层灰棕漠土,土壤质地为壤土,剖面构型多为通体壤,是本区的稳产型耕地。
  十六等地。面积总计65767.06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71.99%,多分布于大满镇、小满镇、党寨镇、碱滩镇、乌江镇、明永镇、甘浚镇,其他乡镇皆有少量分布于。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属于充分满足灌溉的地区。土壤类型多为薄淤底沙(砾)土、薄淤立土、潮平土、耕灌厚层灰棕漠立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厚层腰沙灰棕漠土、耕灌中层灰棕漠土、厚淤立土、轻盐化潮土,地势平坦,适种性广,高产稳产。
  农用地利用等别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经过更新后,计算得出农用地利用等,共有三等地、四等地、五等地、六等地、七等地、八等地、九等地、十等地等8个等级。九、十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9.64%,分布于全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属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状况全区最好的八等地,主要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新墩镇、党寨镇、三闸镇、乌江镇、靖安乡、沙井镇、明永镇、林园艺场、农场等地有零星分布于,占全区农用地面积的1.01%。
  三等地。面积总计769.92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84%,分布于安阳乡和花寨乡。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坡度为2°—6°,属于一般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土壤类型为重盐化灰钙土、耕灌薄层灰钙土、中盐化耕灌灰钙土,是全区利用等别最低的土地,亩产小麦100—200公斤。
  四等地。面积总计691.86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76%,主要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甘浚镇、新庙滩、胶泥洼滩。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灌溉一般满足的水浇地。地形相对一等地来说较为平坦,土壤类型为耕灌薄层灰钙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耕灌厚层夹黏灰棕漠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重盐化灰钙土,亩产小麦250公斤左右。
  五等地。面积总计543.05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59%,主要分布于三闸镇杨家寨村、红沙窝村、新建村、沙井镇东五村。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能基本满足灌溉,但地形坡度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类型多为流动沙丘、滩地风沙土、戈壁灰棕漠土,亩产小麦280公斤左右。
  六等地。面积总计6029.66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6.60%,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大满镇、党寨镇、上秦镇、碱滩镇、三闸镇、沙井镇、明永镇、甘浚镇、平山湖乡、林园艺场、农场、石岗墩滩、五个墩滩,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为厚淤平土、厚淤立土、耕灌中层灰棕漠土、轻盐化灰棕漠土、林地灰棕漠土、耕灌薄层灰钙土、中盐化耕灌灰钙土,灌溉基本满足,亩产小麦330公斤左右。
  七等地。面积总计507.61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0.56%,主要分布于沙井镇、甘浚镇、花寨乡、石岗墩滩、党寨镇、上秦镇、五个墩滩、碱滩镇、三闸镇、林园艺场、农场。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为耕灌薄层灰钙土、中盐化耕灌灰钙土、厚淤立土、沙砾灰棕漠土、盐化沼泽草甸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流动沙丘、厚淤立土、中层灰棕漠土,土壤肥力较高,能基本满足灌溉条件。
  八等地。面积总计924.41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1.01%,主要分布于安阳乡、花寨乡、新墩镇、党寨镇、三闸镇、乌江镇、靖安乡、沙井镇、明永镇、林园艺场、农场。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灌溉条件多为充分满足。土壤类型为戈壁灰棕漠土、耕灌半固定漏沙砾土、流动沙丘、滩地风沙土、重盐化潮土、重盐化耕灌草甸土、重盐化灰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九等地。面积总计20897.50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22.88%,除梁家墩镇外,分布于全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灌溉条件属于充分满足的地区。土壤类型多为薄层耕灌灰棕漠土、薄淤底沙(砾)土、薄淤立土、薄淤漏沙(砾)土、薄淤平土、耕灌半固定沙盖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中层灰棕漠土,亩产小麦600公斤左右。
  十等地。面积总计60989.86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66.76%,主要分布于全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为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土地自然质量较高,属于充分满足灌溉的地区。土壤类型多为薄淤立土、薄淤平土、潮立土、耕灌厚层灰棕漠平土、耕灌厚层夹黏灰棕漠土、厚淤平土,剖面构型多为通体壤,亩产小麦700公斤左右。
  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利用等经过土地经济状况的修订后,得出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等别划分结果反映农用地投入产出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其等别在空间分布于上更趋于集中。全区农用地等别最终分为4个。其中四、五等地所占比例最大,为90.65%,各乡镇均有分布于。
  二等地。二等地面积总计1461.78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1.60%,主要分布于甘州区安阳乡和花寨乡,沙井镇、甘浚镇、新庙滩、胶泥洼滩等地有零星分布于。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属于一般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土壤类型为耕灌厚层底沙(砾)灰棕漠土、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耕灌厚层腰沙灰棕漠土、厚层灰棕漠土、厚淤立土、厚淤平土、流动沙丘、沙砾灰棕漠土、盐化沼泽草甸土、中层灰棕漠土,是全区等别最低的土地。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利用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均很低。
  三等地。面积总计7080.32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7.75%,除龙渠乡、小满镇、长安镇、新墩镇、梁家墩镇、乌江镇、靖安乡外,各乡镇均有分布于。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能基本满足灌溉条件。土壤类型多为流动沙丘、滩地风沙土、盐化沼泽草甸土、沙砾灰棕漠土、厚淤立土,土壤质地较差,多为沙质土。
  四等地。面积总计48921.06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53.55%,除梁家墩镇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多为薄层耕灌灰棕漠土、薄淤底沙(砾)土、薄淤平土、戈壁灰棕漠土、耕灌固定沙土、耕灌厚层夹黏灰棕漠土、厚层灰棕漠土,属于充分满足灌溉条件的地区,部分耕地有盐渍化现象。
  五等地。面积总计33890.71公顷,占全区分等面积的37.10%,主要分布于长安镇、新墩镇、党寨镇、梁家墩镇、上秦镇、三闸镇、乌江镇、靖安乡、沙井镇、明永镇、甘浚镇、平山湖乡、林园艺场、五个墩滩。土地利用类型为水浇地,土壤类型多为耕灌厚层灰棕漠沙土、厚淤立土、厚淤平土、薄淤平土、轻盐化潮土、轻盐化灰棕漠土、轻盐化上潮土。
  第二节 矿产资源
  甘州区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以砖瓦用黏土为主,金属类矿产资源短缺。全区地质储量相对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冶金用石英岩(硅石)、石膏、锰、铁、锌、铅、砖瓦用黏土、建筑用沙石矿等10种。矿山开发规模小、分布于零散、矿种单一,开发利用的矿山多为小型矿或零星矿。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砖瓦黏土矿、冶金用石英岩矿、石膏矿、锰铁铅锌矿等。今有探矿权6户,分别是矿泉水1户、铝土矿1户、地下热水1户、煤炭资源2户、锰铁铅锌矿1户。
  煤炭资源 主要分布于平山湖乡境内黑鼻子梁、黄沙梁一带。
  金属矿产资源 主要是分布在平山湖乡境内窑泉的锰、铁、铅、锌复合矿体;平山湖黄沙梁一带分布于的铝土资源。
  非金属矿产资源 地质储量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冶金用石英岩(硅石)。主要分布于平山湖乡境内的大疙瘩、牛角山、青龙山、烟洞口一带,开发利用量较少,只有3户小型矿山企业进行开采。
  石膏。主要分布于平山湖乡境内的北湾滩和龙渠境内的药草洼等一带。平山湖乡境内北湾滩的石膏矿已停产。
  砖瓦用黏土。主要分布于兔儿坝滩、平原堡、西郊沙丘及各乡镇的荒滩荒地上。
  建筑用沙石。主要分布于黑河河道和国有未利用地滩上。
  地下热水。主要分布于甘州区东山寺。
  矿泉水。主要分布于甘州区花寨乡大野口。
  第三节 水资源
  张掖境内河流均为内陆河,年径流量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小河流有40多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及前山地带,流向多为由南向北流入走廊区,由东至西分属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流水系 甘州区地表水资源主要以入境水为主,入境河流主要有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窑河等,均属黑河水系,内陆河流。还有26条季节性小沟小河。黑河是西北第二大内陆河,甘肃河西走廊第一大河流,河源主要靠祁连山冰川融化和降水补给,是甘州区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水资源量 甘州区水资源总量为19.2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53亿立方米,地下水2.6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4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7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为2.69亿立方米。供给地表水的河流分别是黑河、山丹河、大野口河、酥油口河、大小磁窑河、梨园河。甘州区大满、盈科、西干、甘浚、上三5个灌区地表水由黑河供给,在草滩庄大坝前,甘州区的配水比例为95%,临泽县配水比例为5%。1991—2000年,平均引水量7.7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3.3万亩。2001—2010年,平均引水量6.6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8.9万亩。2011—2016年,平均引水量6.1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8.85万亩。大小磁窑河、梨园河每年可供给甘浚灌区水量0.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49万亩。大野口河水量由水库拦蓄后供给甘州区花寨乡,受益面积2.01万亩,年供水量1000万立方米。酥油口河经酥油口水库拦蓄后,供给甘州、民乐两县,两县分水比例3∶1,甘州区受益乡镇是安阳乡,受益面积3.0万亩,每年可供给安阳乡水量3500万立方米。
  甘州区地表水资源量为16.53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主要来源于侧向流入、河道、渠道、田间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净补给量为2.6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为19.22亿立方米,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9.43亿立方米。
  甘州区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由于2000年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的实施,黑河向内蒙古额济纳调水解决下游生态用水,当黑河莺落峡来水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量9.5亿立方米,甘州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9.43亿立方米。
  甘州区总用水量7.593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7.045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26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2290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1921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428.3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8立方米。
  第四节 环境资源
  甘州区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5693.33公顷(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甘州段6133.33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3%。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0.09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2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22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5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6.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2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1分贝;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100%黑河干流甘州段水质状况良好,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质均达到相应水域标准。
  第五节 植物资源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共有野生乔灌草110多种。乔木类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华北落叶松(引)、小叶杨、青杨、山杨、旱柳、红桦、白桦、白榆等。灌木类沙地柏、麻黄,山生柳、山丹柳、洮河柳、光果线叶柳、青海柳、中国黄花柳,鲜黄小檗、置疑小檗、甘青茶藨、狭果茶藨、天山花楸,灰栒子、水栒子,金露梅、银露梅,窄叶鲜卑木,高山绣线菊、蒙古绣线菊,锦鸡儿、甘青锦鸡儿、鬼箭锦鸡儿、短叶锦鸡儿,沙棘、肋果沙棘,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烈香杜鹃、陇蜀杜鹃,北极果、甘肃瑞香,红花忍冬、小叶忍冬、葱皮忍冬、刚毛忍冬等。
  东大山、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有乔灌草200种,其中木本植物近20种。乔木类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杨等。灌木类沙杞柳、吉拉柳、北沙柳、山生柳,小檗、沙地柏、白刺、茶藨子、麻黄,小叶忍冬、陇塞忍冬,灰栒子、金露梅和骆驼刺、铁线莲等。
  草本类主要有毛果荨麻、百蕊草、锐枝木蓼、苦荞麦、卷茎蓼、圆穗蓼、头状蓼、卷旋蓼、尼泊尔酸模、白茎盐生草、盐生草、盐角草、优若藜、蚤缀、霞草、女娄菜、喜马拉雅蝇子草、鹤草、尼泊尔蝇子草、繁缕、薄朔草、狭叶孩儿参、柔子草、银莲花、耧斗菜、飞燕草、水葫芦苗、驼跖花、乳突拟漏斗菜、红紫桂竹香、柳叶山嵛草、蚓果芥、红景天、长叶无尾果、水杨梅、沙冬青、老鹳草、荷麻、地丁草、丝瓣芹、小芹、旱芹、迷果芹、点地梅、互叶醉鱼草、湿生扁蓄、肋柱花、西藏微孔草、附地菜、斑种草、玻璃草、刺种、筋骨草、小棘针、异叶青兰、夏至草、新风轮、甘青山莨菪、马尿泡、芯芭、小米草、疗齿草、玄参、莲座蓟、聚水蓟、狗哇花、火绒草、橐吾、蜂斗菜、鳍蓟、蟹甲、草泽泻、小糠草、看麦娘、三芒草、菵草、白羊草、隐子草、滨发草、偃麦草、画眉草、藏异燕麦草、黑毒麦草、甘肃臭草、细叶臭草、华山新麦草、微药碱茅、多变鹅观草、冠毛草、贴木儿草、锋芒草、毛籽羊茅、微药羊茅、拐棍竹、扎屁股草、叉齿苔草、干生苔草、白颖苔草、中间型针蔺、展苞灯芯草、蒙古韭、锐果鸢尾、小花火烧兰、无喙兜被兰、二叶兜被兰、长苞凹舌兰、堪察加鸟巢兰等。
  绿洲农田防护林区有乔、灌木80多种。乔木类主要有二白杨、小叶杨、箭杆杨、钻天杨、新疆杨、银白杨、胡杨、国槐、刺槐、青海云杉、侧柏、油松、樟子松(引)、祁连圆柏、白榆、桑树、复叶槭、五角枫、臭椿、楸树、火炬树(引)、小叶白蜡、大叶白蜡等。灌木类有花棒、毛条、柠条、荒漠锦鸡儿、紫穗槐、枸杞、霸王、筐柳、黄柳、乌柳、线叶柳、密花柽柳、多枝柽柳、榆叶梅、珍珠、沙棘、红砂、骆驼刺、白刺、沙拐枣等。
  1997年,新墩苗圃以“城市绿化风景苗木培育基地”建设为主要方向,引进培育新品种有云杉、油松、杜松、刺柏、侧柏、圆柏、新疆杨、二白杨、垂柳、红柳、金丝柳、龙爪柳、白蜡、复叶槭、梓树、国槐、刺槐、紫花槐、龙爪槐、白榆、垂榆、杜梨、山丁子、榆叶梅、连翘、丁香、桃、李、杏等30多个。
  林木资源 1993年,全区林木总蓄积量123.0768万立方米,其中,东大山天然林12.8066万立方米、人工林110.2702万立方米。
  2008年,全区林木总蓄积量97.2471万立方米,其中,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及市水涵院特种用途林蓄积量19.7876万立方米,防风固沙林蓄积量26.2852万立方米,农田林网及四旁树木总蓄积量51.1743万立方米。按照权属分:国有林木总蓄积量32.241万立方米,集体林木总蓄积量3.7980万立方米,个人林木总蓄积量65.0061万立方米。按照树种分:云杉为主的针叶树19.4770万立方米,以杨树、沙枣、柳为主的阔叶树77.7701万立方米。
  树种品种资源。防护林、用材林树种:107杨、中林46杨、中林69杨、84K等。
  园林绿化树种:油松、刺柏、桧柏、漳河柳、金丝柳、樟子松、杜松、水蜡、樱花、紫叶矮樱、白杜鹃、紫杜鹃、园冠榆、大叶榆、长枝榆、洒金柏、紫叶李、黄杨、豆瓣黄杨、红叶小檗、枫杨、香花槐、法桐、贴梗海棠、红瑞木、红叶桃、银杏等。
  花卉品种。木本花卉品种主要有:紫斑牡丹、紫荆、紫薇(百日红)、梅花(美人梅、碧桃、六月梅等6种)、贴梗海棠。草花系列有:一串红、矮牵牛、彩叶草、菊花(万寿菊、悬崖菊、国庆菊、瓜叶菊等10余种)、大丽花(红、黄、白、紫、橙、粉红6色10余种),花直径最大的30厘米)、鸡冠花、百日草、孔雀草、三色堇、羽衣甘蓝、美人蕉、五叶地锦、石楠、荷花、莲花等。
  宜林地资源。2008年林业二类资源清查,全区宜林地239142亩,其中国营236683.5亩(东大山宜林荒山荒地30043.5亩,占12.7%),乡村集体1276.5亩,个人1182亩。
  古树名木。1999年、2004年分别进行第一、二次古树名木的资源普查、登记建档。据2008年10月开展的第三次调查:甘州区现存古树及古树群19株(处),主要分布在安阳、甘浚、明永、花寨、沙井等乡镇和城区。其中,侧柏5株,圆柏1株,云杉1株,国槐2株,白榆4株,杨树5株(其中二白杨3株、小叶杨1株、胡杨树群1处),柳树1株;按级别分,二级古树1株,三级古树18株。
  草地资源 甘州区草原类型共有7类:沼泽草地、低湿地草甸草地、干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地、荒漠草地、山地草地和高寒草甸草地。天然草原总面积237.25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99.25万亩。草原主要分布在平山湖、靖安、三闸、碱滩、上秦、党寨、大满、安阳、花寨、龙渠、甘浚、明永、乌江、新墩等14个乡镇。
  沼泽草地和低湿地草地面积16.84万亩,主要分布在乌江、三闸、新墩、上秦、碱滩等乡镇,是甘州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高寒草甸草地面积2.2万亩,分布于平山湖乡境内东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地草原面积22.05万亩,分布于平山湖境内的东大山北麓和安阳、花寨境内的祁连山北麓。
  荒漠类草原面积196.16万亩,分布于平山湖、靖安、三闸、碱滩、党寨、安阳、花寨、大满、龙渠、甘浚、明永等乡镇。
  第六节 动物资源
  区域内有野生脊推动物29目65科285种,其中,鱼纲1目2科4种,两栖纲1目2科2种,爬行纲3目5科7种、鸟纲17目39科206种、哺乳纲7目17科6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59种,其中一级保护的15种、二级保护的44种。
  甘州区牛、马、驴、绵羊、山羊都有原有品种,经过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来品种不断杂交改良,原有品种都已被杂交种所替代。
  野生动物资源
  兽类。区境内野生动物,以东大山林区为多,主要有岩羊、马鹿、鹅喉羚、旱獭、猞猁、狐狸、豹猫等;平川区主要有黄羊、水獭、狼、草獾、野兔等。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雪豹,二类保护的有马鹿、北山羊;东大山林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雪豹、狼等出没,今已绝迹。
  鸟类。甘州区鸟类分布于较多,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遗鸥、金雕、大天鹅、黑鹳;二级保护种类有红隼、暗腹雪鸡、红腹锦鸡、鸢、灰鹤、蓑羽鹤、猫头鹰、小天鹅、疣鼻天鹅、秃鹫等。
  爬行类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相对贫乏。山地主要有蛇、壁虎;湿地区主要有极花背蟾蜍、中国林蛙等。
  第七节 渔业资源
  水面资源 甘州区水产养殖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2016年,全区有人工鱼塘5111亩,池塘养殖面积居全市六县区之首,主要分布在碱滩镇、上秦镇、三闸镇、乌江镇、明永镇和靖安乡等6个乡镇的17个村社以及部分机关团体单位养殖农场。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692亩,塘坝养殖面积2822亩,水库养鱼面积550亩,流水养鱼面积42亩;年产鲜鱼706吨,最高亩产达713公斤。
  饵料资源 甘州区有多种天然芦苇、马莱眼紫菜等植物性鱼饲料、动物性饲料和生物饲料以及丰富的肥料资源,对发展水产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鱼类资源 甘州区属内陆河水系,有相对丰富的鱼类资源,主要品种有祁连山裸鲤、高原鳅、野鲫、泥鳅、马口鱼、麦穗鱼、餐条、狗头鱼、棒花鱼、花鲴和鰟鮍鱼等野生鱼类。在湿地保护区域有鱼类2科14种,常见鱼类有草鱼、鲢鱼、麦穗鱼、花斑裸鲤、鲤、鲫鱼、泥鳅、大鳞副泥鳅、重穗唇高原鳅、梭形高原鳅、酒泉高原鳅、新疆高原鳅、大鳍鼓鳔鳅、中华细鲫等。引进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草鱼、武昌鱼、鲶鱼、虹鳟、金鳟、七彩鲑、俄罗斯鲟鱼和泥鳅以及部分观赏鱼等10多个。
  第五章 物产
  1991—2016年,甘州区先后被列为全国肉牛优势主产区、甘肃省牛产业大县、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在甘州区设立甘肃唯一一个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第一节 农作物产品
  粮食作物 小麦、大麦、玉米(商品玉米、饲用玉米、甜糯玉米)、水稻、马铃薯等。
  小杂 粮高粱、谷子、糜子、豌豆、扁豆、荞麦、大豆、蚕豆、燕麦等。
  蔬菜 西红柿、菜心、芥蓝、苋菜、木耳菜、大白菜、娃娃菜、结球甘蓝、花椰菜(白菜花)、青花菜、萝卜、胡萝卜、黄瓜、苦瓜、南瓜、西葫芦、番茄、辣椒、茄子、菜豆、豇豆、菠菜、芹菜、莴苣、芥菜、洋葱、大葱、姜、韭菜、大蒜等。
  食用 菌杏鲍菇、海鲜菇、双孢菇、香菇、平菇、灵芝(种植面积较小)等。
  第二节 林果产品
  树种 1991年后,林果业、园林绿化的快速发展,林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个体农户从陕西、江苏、河南、山东、辽宁、北京和东北三省等地引进林木树种品种,甘州林木树种品种快速增加。
  苹果。红富士、美国蛇果。
  梨。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雪花梨、雪梨、库尔勒香梨、黄金梨、早酥、红梨(美人酥、七月酥、红香酥、日面红)、鸭梨、甘梨、酥木梨、冬果梨、长十郎、车头梨、巴梨、莱阳梨、彬州梨、身不知。
  葡萄。红提、里扎马特、扎娜、蛇龙珠、品丽珠、赤霞珠、凤凰51号、巨峰、红地球、美人指、富士罗莎等。
  桃。主要品种有庆丰、春蕾、苍方早生、中秋红、油桃(早红2号、中油4号、中油6号)。
  红枣。梨枣、骏枣、冬枣、灰枣、鸣山大枣。
  杏。安宁10号、安宁18号、兰州大接杏、李广杏、曹杏、杏王、杏梅等。
  山楂。红星山楂、山东大果等。
  枸杞。宁杞一号、黑枸杞。
  沙棘。乌兰格木、楚伊。
  李。美旺大李、大黄李、大红李。
  果品 1990年调查登记,全市果树种分属4科、10属、100多个品种。
  蔷薇科有苹果属、梨属、桃属、杏属、山楂属、李属和草莓属7个类,70多个品种。
  苹果属。地方品种有楸子、花红(沙果)、海棠花(海棠)、苹果(红绵苹果)、白果子、酸果子、冬红果、冬白果、甜冬果。引进品种有黄魁、红魁、早生赤旭、祝光、元帅、金冠、国光、青香蕉、红印度、红玉、倭锦、新红星、超红、首红、金矮生、秦冠、红富士、红星、小国光、甘露、夏里蒙、秋里蒙、冬里蒙、冰糖葫芦、公主岭133、公主岭361、紫云、蒙派斯、翠秋、尔其考里门、葵花、红冠、鸡冠、绯衣、丹顶、翠玉、国庆、赤阳、红宝、红玲、伏锦、生娘、胜利、金红、倒挂珍珠。
  梨属。地方品种有软儿梨、酥木梨、红梨、圆梨、长把梨、密长把梨、吊蛋子、鬼头梨、香水梨、黑梨。引进品种有早酥、巴梨、长十郎、身不知、三季梨、日面红、车头梨、客发、苹果梨、锦丰、鸭梨、慈梨、冬果梨、京白梨、雪花梨、黄子、二十世纪、砀山梨、明月梨、土佐锦、砀山酥梨、冬香梨、菊水梨、法兰西梨、甜头梨。
  杏属。地方品种有五月黄、胭脂红、青皮杏、毛杏、黄干杏。引进品种有大接杏、金妈妈、李广杏、大偏头、曹杏。
  桃属。地方品种有黄干桃、紫皮桃、毛桃、李广桃。引进品种有大久保、仓房早生、麦香、水蜜桃、白桃、春蕾。
  李属。地方品种有黄李子、红李子。
  山楂属。有大红袍、超红。
  属李科果树有枣属一个类型。地方品种有小河小枣和大枣。引进品种有金丝小枣。
  葡萄科果树有葡萄属一个类型。地方品种有紫葡萄、牛奶子。引进品种有玫瑰香、无核白、马奶子、里查马特、新疆红、巨峰。核桃科果树有核桃属一个类型。栽培品种有隔年核桃、露仁核桃。
  第三节 畜牧产品
  肉类生产 甘州区肉类主要为猪肉、羊肉和牛肉,其中猪肉所占比例最大。1991年,肉类总产量1.71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1.56万吨。1996年,肉类总产量2.51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2.21万吨。2001年,肉类总产量3.1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为2.81万吨。2006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63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5.06万吨。2011年,全区肉类总产量6.49万吨,其中猪牛羊产量达4.87万吨。2016年,全区肉类总产量8.39万吨,其中猪牛羊产量达6.01万吨;肉牛所占比例大于大肉所占比例,其中牛肉2.45吨、大肉2.21吨、羊肉1.35吨,分别占40.77%、36.77%、22.46%。
  1991—2016年,全区肉类总产量增长3.9倍,猪牛羊肉产量增长2.9倍。
  禽蛋生产 20世纪90年代,全市笼养蛋鸡已初具规模,现代化养鸡场与养鸡专业户兴起,禽蛋生产发展较快。1991年禽蛋产量为3727.99吨,2001年为6513.85吨,2011年为21567吨,2016年为8521吨。1991—2011年,禽蛋产量增加5.8倍。2011—2016年,禽蛋产量减少近2.5倍。
  牛奶生产 1990年,张掖市黑白花奶牛存栏386头,产奶母牛342头,牛奶产量962.56吨。1995年,张掖市牛场投产,先后从山西、兰州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150多头,饲养量305头,牛奶产量为2298.46吨。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4900头,牛奶产量12287吨。2011年,全区存栏奶牛10992头,其中存栏荷斯坦奶牛3700头,产奶母牛5990头,奶产量19560吨。2016年,全区存栏奶牛13872头,成年母牛7176头,奶产量达21562吨。从1991年到2016年,存栏奶牛增加13486头,增长34.94倍;产奶母牛增加6834头,增加19.98倍;产奶量增长20599吨,增长21.41倍。
  羊毛生产 绵羊的品种主要有河西蒙古系羊,分布于各乡镇。山羊品种为河西山羊。20世纪80年代,曾经引进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等品种对本地羊进行改良,到20世纪90年代,羊的改良方向向肉用型发展。1991年羊毛产量为607.94吨,2001年为958.46吨,2011年为1640吨,2016年为1407吨。从1991年到2016年,羊毛产量增加799.06吨,增长1.3倍。
  至2016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1291.7万头(只)。其中奶肉牛饲养量47.1万头,出栏16.2万头;生猪饲养量83.8万口,出栏51.2万口;羊饲养量216.2万只,出栏72.7万只;禽类饲养量938.6万只,出栏483.6万只;驼等大牲畜6万头。肉产量92369.96吨,禽蛋产量15267.25吨,奶总产量66322.6吨,水产品产量706.3吨。
  第四节 特种动物
  至2016年,全区特种动物养殖户12户,其中肉鸽养殖户4户1287只,鹌鹑养殖户3户1300只,蚂蚁养殖户1户50盒,肉狗养殖户1户300条,蝎子养殖户1户20万条,白玉蜗牛养殖户1户20万只。乌骨鸡、肉鸽、鸵鸟、孔雀等珍禽动物饲养量22万只,比1996年增加12万只,增长1.2倍。兔饲养量35292只,出栏19850只;养蜂1403箱;狐狸养殖2户。
  张掖市金地农牧产业开发公司始建于1996年初,占地22亩,总投资400万元,饲养品种有美国王鸽、法国地鸽、乌骨鸡、藏獒犬、珍珠鸡、七彩山鸡、肉鸳鸯、黑凤鸡、野鸭、孔雀、鸵鸟等,年可提供商品禽100多万羽。2011年,全区出售黑凤鸡、乌骨鸡、鹌鹑、肉鸽等特种禽13.71万只,大雁等特种禽5925只,主要分布于乌江、甘浚、明永、新墩等乡镇。到2016年,特种动物养殖已发展到18个乡(镇),养殖户39户,特种禽出售量10.63万只(羽),出售其他特种动物1888只。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甘州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异常,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以泥石流、风沙、水灾为主。
  第一节 地质灾害
  泥石流灾害 1992年6月1日和7月15日,东山寺口泥石流造成194亩黑瓜子绝收,冲毁防洪大坝15处,直接经济损失达156.66万元。1999年6月21日,平山湖乡平易河泥石流冲毁耕地350亩,死亡牲畜350多头(匹),冲毁公路0.8公里、防洪堤0.5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8万元。类似这样的泥石流灾害至2002年共发生3起,未造成重大损失灾害40多起。1999年6月21日,靖安乡小口子泥石流冲毁耕地150亩,死亡牲畜200多头(匹),冲毁公路0.3公里、防洪堤1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4万元。类似这样的泥石流灾害至2003年共发生3起,未造成重大损失灾害20多起。2001年9月2日,平山湖乡东山寺口泥石流冲毁干渠、果园及100多处房屋,损失58万元。
  第二节 气象灾害
  1998年7月12日至15日,因连降大雨,黑河水量猛增,黑河城防石坝被冲塌1.50米,沿岸乌江、明永、三闸、靖安4乡6000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24.6万元。
  2006年7月6日至7日,祁连山浅山区多次发生局地暴雨,南部沿山沿滩的大满、龙渠、甘浚、花寨、安阳5个乡镇发生严重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907万元。
  2007年7月13日和18日,南部小口子两次突降局地暴雨引发山洪,造成1人死亡,冲毁红沟石河防洪堤500米,淹死羊只38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万元。7月18日,靖安北山坡及小口子河发生洪水,冲毁防洪坝、渠道、道路,淹没农田。7月19日,仁宗口出现洪水,造成沿途农田受淹,部分防洪坝和渠道被冲毁,造成经济损失50.2万元。7月17日至19日,平山湖乡境内连降暴雨,多处出现洪水下泄,造成全乡牲畜死亡、农田受淹,道路及桥涵、输电线路、防洪工程、灌溉设施、草原围栏等多处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27.3万元7月18日至21日,南滩、芦沟河、马蹄河、新沟河等防洪地段不同程度发生洪水,造成388亩农田受损,经济损失20.4万元。7月18日至21日,大苦水、唐家拱桥、鸡心空等地段多次出现洪水,造成沿途农田淹没,防洪工程受损,行洪河道淤积,经济损失26万元。7月21日,平山湖乡境内再次发生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造成倒塌房屋55间、圈舍11间,受伤7人,死亡或失踪羊只1300只,并造成人畜饮水工程、公路、输电线路等多处冲毁,经济损失94.5万元。7月29日,南部山区突降局地雨,大野口河发生洪水及泥石流,冲毁防洪工程和渠道多处。10月,由于风雪冰雹、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新墩镇流泉村、谢家湾村部分村社2441间房屋倒塌损坏、200多亩农田淹没,造成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2009年8月17日凌晨,甘州区突降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导致碱滩镇野水地村发生5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造成4个社、220户农户、1235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万元。2010年,北部山区突降暴雨引发山洪,平山湖乡羊只死亡1600只,倒塌圈舍12座,并冲毁防洪坝、截引工程、输水管道、道路等多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48.6万元。2012年,龙首山及浅山区发生局地暴雨,形成两股洪水分别从国道312线2614.5—2615公里段处穿越公路涵洞,洪水流量3—5立方米/秒,历时1小时。洪水造成碱滩镇甲子墩村二、三、四社约176亩玉米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75万元左右。2013年,黑河上游来水量480立方米/秒,导致黑河干流右岸7+500至国道312线桥段防洪工程遭遇洪水侵袭,部分工程被冲毁,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80.4万元。2014年,甘州区南部出现强降雨天气,雨水汇集成洪水,致使龙渠乡4个村引发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3.07万元。2015年,平山湖乡一棵树雨量站累计降水量26.4毫米,北山坡牛角山雨量站累计降水量20毫米,大坂道雨量站累计降水量21.2毫米。历时短,中沙河洪峰流量在200—220立方米/秒,平易河洪峰流量100—120立方米/秒,东山寺山洪流量20—25立方米/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7.2万元。
  第三节 生物灾害
  1990年,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及林缘草原发生蝗虫危害,总面积12万亩,管理站撒毒饵进行防治。
  1991年6月25日,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发生大面积蝗虫灾害,总面积达75000亩。虫害密度平均每平方米71.6头,80%的蝗虫在幼虫期。
  1997年,全市以内蒙粉毛蚜、介壳虫、梨尺蠖、红蜘蛛等虫害大面积发生,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6个,示范面积1820亩。
  1999年,在红沙窝林场、九龙江林场沙枣林区沙枣白眉天蛾暴发成灾,发生面积2万亩,成灾面积1万亩。
  至2016年,全区有5个乡镇912只鸡发病,死亡80只,致死率8.77%。2002年开展清虫佳驱虫实验,随机在5个乡镇采集牛粪便50份、羊粪便100份、猪粪便10份,用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浮集法,检出牛肝片吸虫卵8份、牛线虫卵17份、羊肝片吸虫21份、线虫卵25份、猪线虫卵3份。
  第四节 其他灾害
  1992年4月下午4时,九龙江林场碱墩子林区永安段水管站处(今沙棘地)发生森林火灾,着火过火面积约37亩,胸径5—16厘米的沙枣树约4000株受到程度不同的烧烤,幼树烧死。
  1994年3月30日,西城驿林场黑河滩林区小桥湾发生森林火灾。受害林地东西宽280米,南北长300米,过火面积126亩,其中林地115亩、草地11亩;有树木7700株,烧伤杨树16株、沙枣3株,折合森林面积0.063亩。
  1998年11月28日凌晨3时左右,张掖市金都宾馆4楼红丽歌舞厅发生重大火灾,留宿在包厢里的6人被大火围困,其中3人在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0年4月7日,安阳乡先后发现学生患麻疹传染病27例,市、乡卫生防疫部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有效防治。
  2000年5月22日17时30分,张掖市乌江镇谢家湾三社、七社发生火灾。烧毁农用车辆6辆、草棚及牲畜圈棚41间,致10户村民受灾。
  2001年4月20日21时26分,张掖市城区长寿街浙江沙发店发生火灾,共造成9人死亡。
  2003年7月16日16时25分,甘州区梁家墩村五社(张民公路227线800米处)发生火灾,造成3人死亡、2人重伤、4人轻伤。
  2004年4月3日,甘州区上秦镇李家湾村五社、大满镇新星村一社、廿里堡乡陈寨村社连续发生11起火灾,仅18时36分至22时07分,在不到4个小时时间内连续发生10起,经公安消防部门全力扑救,有效控制火势蔓延,未造成人员伤亡。
  2008年4月13日上午,甘州区湿地保护与绿化工程工作人员(农民工),自行划船由人工湖东岸上湖心岛植树途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翻船事故发生,船上7人(2男5女)全部溺水,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2013年9月18日至2014年4月1日,除有两次零星飘雪外,甘州区内无有效降雨天数达193天,降水量0.3毫米。此时段持续干旱造成平山湖乡579人、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0万亩草场受旱,直接经济损失156万元。

知识出处

甘州区志(1991-2016)

《甘州区志(1991-2016)》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1991-2016年甘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全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地理·自然、建置·区划、政党·社会团体、政权·政协、军事·政法、农业农村工作、工业经济、商贸流通、财税·金融、综合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艺文、社会生活、人物·荣誉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