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和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679
颗粒名称: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和变迁
分类号: S759.9
页数: 1
页码: 2942-294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和变迁情况。
关键词: 祁连山 自然保护区 沿革变迁

内容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祁连山,古时属雍州。因匈奴称天为“祁连”,故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公元前221年以前,祁连山为大、小月氏国驻牧,后被匈奴所占领。直到公元前121年,汉朝廷遣大将霍去病远征河西,“将万骑,出陇西”,“踪居延,至祁连”,大破匈奴,至此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的版图。
  据记载,〔西汉〕初期,祁连山森林的分布范围,西逾甘新交界的伊吾地区,东至白银地区的景泰、靖远县境内,东西1200公里,皆为“松柏五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别盖乡大黑沟发现的长达两公里的岩画中有“茂密的森林,多姿的芳草”等,当是〔春秋〕〔战国〕至〔西汉〕年间,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乌孙等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足见其当时优美的自然景观。就在近500年前,祁连山东段地区广阔达千里,都是崇山峻岭,森林遮天蔽日,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有林才有雨,有林好积水,赖积雪之水,资灌溉之利”。祁连山孕育了丝绸之路,孕育了河西的历史名城,从历代封建王朝到近代,河西人民都把祁连山视为“生机之源”“命根子”“生命线”。正如《河西志》所载:“河西人民把祁连山林区当作命根子和吃饭碗,没有祁连山的森林,就没有衣食住行的来源。”
  关于祁连山兴衰际遇的资料,见之于史书志乘,流传于民间的很多。《太平环宇记》记载:“祁连山有仙树,饥渴者食之则饱。”《创修民乐县志》载:“祁连山逼近红水,森林很多,峰峦突起,松林葱蔚,红水经其下,微风飘拂,水声与松声相应,天籁自然,引人入胜。”《新修张掖县志》载:“张掖附近合黎山,生奇材林箭,是〔汉〕匈奴偶余王所居地,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木材。”《永昌县志》载:“云庄寺之松,皆开始于晋朝,为〔前凉〕僧摩阿手植,阵列樯连,皆数百年物。”从以上记载,证明祁连山森林,皆为古代自然更新的原始产物。再以森林的覆盖面积来说,也非常广阔。松杉万本,雪山千仞,灌溉着河西走廊的肥沃良田。如旧杂志《新西北》载:“河西之富庶,载于史籍,连篇累牍,虽雨量不足,幸天赋高山亘矗,积雪皑皑,滋溶流灌,永无底穹,坐食其赐,无减天多水之区。”
  祁连山带给河西人民的泽惠是难以估量的。但历代统治者热衷于穷兵黩武,不懂得休养生息。对林木资源毁之者众,而护之者寡。虽也有如清朝甘肃提督苏宁阿“悬挂铁牌”,禁止入山伐木,及祁连山森林之事,但毕竟寥寥无几。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夺权利,战争频仍,扰攘不休,人民的经济生活,不但受到长期的摧残,得不到恢复,而森林的保护,有名无实,亦惨遭蹂躏,逐渐破坏,失火焚林,任其砍伐滥用,所以形成了以往河西森林覆盖面积日益缩小,成材林砍用一空。前山的绿洲处处,平铺青青,苍松拖地,绿影参天的优美情况,变成了荒山秃岭,景色黯淡,尤其合黎山变成了灰色斑斓,草林不生,光秃秃的火焰山。如《创修民乐县志》载:“松山在城西门外五里许的大河西岸,亦祁连山之支脉也;山上山下,布满松柏,今虽变为良田,而松山之名,犹未改也。”《新修张掖县志》载:“在〔清〕嘉庆年间,八宝山之森林,被奸商借采铅名义,大肆砍伐”。《新西北》载:“酒泉之西沟寺,在二百年以前,林山苍郁,绵延百余里之远,今已失本来面目,证之实事,所传匪虚”。《肃州志》载南山诗,形容当时军队践踏森林之情况,内云:“南山松百里,阴翳车师东,参天拔地如虬龙,合抱岂止数十围,拜爵已受千年封。其间最古之老树,曾阅汉唐平西戎,山俶居险筑营垒,牧夫采樵松枝空,金戈铁马恣蹂躏,燎原不尽仍青葱”。又据《甘肃新通志》载:“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五月,岳钟琪征剿庄浪的谢尔苏部番族,在桌子山、木茂山等,纵火焚林,大破番兵。”公元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甘州提督周达武,借着修衙宅的名义,派兵进山,在黑河口一带,砍伐林木甚多”。合黎山的童秃,据记载当是烈火焚烧,或大肆砍伐森林的恶果;古代还有“焚林驱兽”之说。《新西北》载:“河西北面之沙漠戈壁非天生者,全属人谋不减,在千百万年前为沃野,但滥伐树木,废渠道而河流干涸,乃逐渐风化而成沙漠地矣”,足证森林遭受破坏之巨大了。
  祁连山森林在历史各朝代中都是随行政管辖,由地方统治者分隔小片管理,其实各自争夺伐木,因此使天然森林由盛及衰,逐渐凋零。由当年的数千万亩,变成今日的二百多万亩,分布在酒泉以东的祁连山一带。
  1942年,国民党最高当局“修正通过”并发布“国民政府三十一年三月五日渝文字第二九一号训令”,以“祁连山森林对西北气候对国防建设关系均极重大”为由,组设了“祁连山国有林区管理处”,“以一般林区名义,按国防林区逐步经营,设置林警主持造林护林及林区内一切应有建设事宜”“饬由陕甘两省保安部队中各抽一团”,由“甘肃谷主席”负责编练,组成林警总队,,完成后交农林部接受担任护林。解放前夕,遂改“国有林区管理处”为“祁连山林务处”,处址设在张掖县,统管祁连山天然林区,并于门源、哈溪滩等地派驻林务专员,下设专员公署,直接对“甘肃省政府主席”负责。
  1949年解放后,至1953年期间,仍沿袭了祁连山林务处旧有体制,由甘肃省农林厅祁连山林务处统一管理,林区业务由林务处领导,行政由酒泉、武威专署建设科领导,并下设西坝截、莫科、梨园河、马蹄、黑河等5个林业工作站。1958年初,撤销祁连山林务处,山川林区合并,成立张掖专署林业局(大专区),各林业工作站更名为森林经营所,同年年底森林经营所更名,调整并新建17个国营林场,由地县林业局双重领导。1962年张掖专区分为张掖、武威、酒泉三专区,祁连山林区分别由张掖、武威、酒泉专署农林牧局和各有关县领导。1963年3月,成立祁连山林业局,属省林业局直接领导,辖祁连山林区16个国营场,西大河林场撤销,林权移交由山丹军马局管理,1965年11月,撤销祁连山林业局,分设武威、张掖森林经营管理局,并由武威、张掖两地区行署分别领导。1980年10月,撤销两森管局,成立武威、张掖地区林业局,武威地区所辖各经营林场下放到天祝、古浪、永昌等县;1980年9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从古浪县裴家营林场分设并建立昌岭山自然保护区,从张掖县张掖机械林场分设并建立东大山自然保护区,1983年,撤销张掖地区林业局,成立张掖地区行政公署林业处和张掖地区森林总场。1985年12月26日,撤销张掖地区森林总场,将所辖八个经营林场分别下放肃南、民乐、山丹三县。
  建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国计民生的需要,是河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强烈呼声。早在1983年,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新疆会议)上,甘肃省林业厅李卫芳副厅长提出在甘肃祁连山建立自然保护区,会上被林业部正式列入拟定建立的全国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1986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张掖召开了河西地区林业工作会议,主要讨论部署河西林业发展战略规划,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河西“三地两市”主管林业的领导,山丹军马局、地(市)县,国营林场的负责同志共100多人,省政府副秘书生邹雅林,甘肃省林业厅厅长蒲泽、副厅长禹贵民、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张汉豪、研究员郭普同志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全体代表视察了祁连山有关林场,并专门讨论了祁连山建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省林业厅禹贵民副厅长根据祁连山水源林的特点和战略地位,提出祁连山保护区范围,由原拟定的寺大隆、西水林区28个林班,扩展到整个东祁连山地,为今日的保护区勾勒出了明晰的建设蓝图。9月间原林业部董智勇副部长、保护司卿建华司长来甘肃由禹贵民、崔岩(原张掖地区行署专员),陪同深入西水林区,考察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管理情况,研究讨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在11月份林业部于北京召开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邹雅林、李卫芳等同志又向林业部党组专门汇报了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问题。
  1987年9月,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在省有关同志陪同下,前往祁连山林区视察指导,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祁连山森林的生长和管护、山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赞同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时隔不久,省政府路明副省长、国务院“三西”建设办公室刘主任,省林业厅副厅长张志全、张掖地区行署周明辉副专员又深入祁连山,亲自过问和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组建工作,向省政府领导、省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汇报协调了有关方面的问题,从而加快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筹建过程。
  1987年10月24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87)154号文批准,建立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9日,经国务院国发(1988)30号文批准,成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7月20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根据省政府甘政纪(1988)7号文件精神,划定张掖地区寺大隆、西营河、大黄山、大河口、马蹄、西水、康乐、隆畅河、祁丰和东大山等10个林场;武威地区古城、华隆、夏玛、乌鞘岭、哈溪、祁连、十八里堡、昌岭山、上房寺等9个林场,金昌市东大河林场,山丹军马局四场林业队等21个国营场(站、队)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辖。1989年1月24日,省林业厅在张掖市召开由河西三地两市党政领导、山丹军马局及地、县林业处、局、林场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代表参加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大会,到会100多人。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朱耀光同志在会上宣布了管理局局长、副局长任命的通知,并作了重要讲话。张掖地区行署专员崔岩、武威地区行署副专员裴永俊等领导在会上祝贺并讲了话,从此管理局正式挂牌办公。
  自然保护区工作是一项新的事业,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着手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林业部、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受到了祁连山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桑梓,造福子孙”的大业,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工程,她维系着整个河西走廊380多万人民的生存,对于该地民族繁衍,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乃至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从建设伊始,就受到中央、省、地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们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和功绩,将会载入史册。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精神,将会激励着全区自然保护工作者,沿着已展开铺平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开拓祖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为努力建设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水源涵养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贡献毕生的力量。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守格
责任者
胥明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祁连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