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进的四十五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673
颗粒名称: 阔步前进的四十五年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5
页码: 2910-291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张掖视察工作期间,欣然命笔题写了“金张掖”三个大字,为张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正值建国45周年之际,我们以《阔步前进的四十五年》为题,力求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展示建国45年来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性巨变。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江泽民 视察工作

内容

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张掖视察工作期间,欣然命笔题写了“金张掖”三个大字,为张掖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正值建国45周年之际,我们以《阔步前进的四十五年》为题,力求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展示建国45年来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性巨变。
  ——迈开现代化步伐的农业。张掖是古老的农业耕作区,但长期以来处于生产力极低的自然经济状态。张掖人民40多年来为改变农业的基础条件,从传统落后的自然经济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使它真正显示了基础的作用。
  (1)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4.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49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6.1%;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5.14亿元,是1949年的81.8倍。1993年全区粮食总产达8.09亿公斤,油料总产达0.55亿公斤,分别据全省第二位和第一位,比1949年分别增长6.9倍和24.8倍。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生产粮食824公斤、油料53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622公斤和48.7公斤。1993年农业商品率达59.57%,提供商品粮3.95亿公斤,均居全省前列。
  (2)发挥两个积极性,不断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对我区水利建设投资累计达到3.7亿元,乡村和农民自筹资金0.33亿元,投入劳动工日2.5亿个,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止1993年,共建中小型水库43座,总库容达1.83亿立方米;改建衬砌干支渠道665条,渠长总计达4000多公里;开挖机电井3602眼,其中已配套2905眼,机电井灌溉面积达24.68万亩。当年有效灌溉面积达220.56万亩,保灌面积达169.39万亩,分别占当年农作物面积的81.3%和62.4%。
  (3)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耕作方法得到了根本改变。农业机械设备、机耕面积、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从无到有,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0多年来,发展步伐显著加快。到1993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6.64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48.07万千瓦,增长2.6倍。其中大中小型拖拉机38078台,平均52亩耕地拥有一台;拥有农用载重汽车1254辆。1993年机耕面积215.7万亩,机播面积128.8万亩,机收面积63.9万亩,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达到10496万度,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综合应用农科技术,科学种田水平显著提高。1993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21.33万吨,比1978年增长1.7倍;塑料薄膜使用量达1414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4.69万亩。以带状种植、丰产方、吨粮田为代表的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419公斤,比1949年增加344公斤,粮食单产水平位居全省第三。临泽县平均亩产达到600多公斤,成为全国一季单产最高的县。1993年农村科技机构已达334个;专业和农民科技人员达303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0.59%;科技户达42901人户,占总户数的17.3%。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向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工业。解放初期的张掖,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1949年全部工业产值只有160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掖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五”时期国家基建工业性投资达0.23亿元,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转机。期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0.47亿元,初步奠定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工业生产基础。“二五”时期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期间,国家工业性基建投资达0.51亿元,工业总产值累计达2.05亿元,比“一五”时期增长3.3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5.3%,上升到44.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16年的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基建投资累计达4.9亿元,各种类型工业企业达4454个,工业总产值达12.26亿元,比共和国建立初期分别增长222倍和765倍;比1978年增长10.6倍和5.5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为使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解决工业短腿矛盾,在发展国有、集体工业的同时,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扶持其它不同类型工业的发展。1993年城镇、农村个体、联营和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7%。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在原有传统工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增加了制糖、饮料、酿酒、淀粉、酒精、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和工业深加工为主的众多新型产业,总计已达29个行业。1993年434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已达5.95亿元,利润和税金达到0.92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6倍和10倍。45年来张掖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也为进一步走向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适应社会需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1950~1993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5.52亿元,年均增长25.5%;1982~1993年更新改造投资累计达4.27亿元,年均增长51.8%。特别是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期,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加快。1978~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积累达12.08亿元,年均增长30.7%,占建国以来投资总额的77.8%。仅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就达4.48亿元,相当于1981年前32年全部投资的总和。1953~1993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建投资累计达11.24亿元,其中用于工业的投资4.1亿元;用于农、林、牧和水利的投资3.39亿元;用于交通运输、邮电、商贸、科研、文教卫生和其他投资为3.75亿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条件,也为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其他部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1984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1993年乡镇企业总数达9957个,比1978年增长6.2倍;从业人员达14.53万人,比1978年增长6.7倍;总产值达1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37.4倍;总收入达8.90亿元,比1978年增长28倍;利润总额0.79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上缴国家税金0.28亿元,比1978年增长32.2倍。目前,乡镇企业已形成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商、建、运、服五业并举,共同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大,1993年比重达47.8%,比1978年增长35.2个百分点。1993年末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4.05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为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蓬勃发展的交通邮电业。公路交通、邮电事业是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脉。建国初期,我区仅有张青、甘新两条公路,境内公路总长316公里,区内城乡运输主要依靠大车道路。70年代,贯彻“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修路方针,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公路已发展到68条,总长838.4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事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到1993年,公路增加到83条,总里程达2266公里,比1949年增长6.2倍。1993年客运量达545.99万人,客运周转量达26905万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73%和2.2倍;货运周转量达4913万吨公里,比1980年增长2倍。1993年各类机动车辆发展到10880辆,遍布城乡客货运输线上。
  邮电事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旧中国极为落后,解放初邮政业务仅3项,长话线路5条,年业务总量5.28万元。到1978年邮电业务总量已达93.72万元,增长16.8倍。止1993年,相继开办了邮政储蓄、邮政快件、长途直拨、无线寻呼等新业务,邮电业务总量已达1290万元,比1978年增长12.7倍。电话用户达5641户,比1988年增长1.2倍。今年,投资达1770万元的8000门程控电话和西兰乌光缆干线的开通,使张掖长途线路增加到270条,通话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充满活力的商贸流通。改革开放后的商贸流通,使城乡消费市场充满了活力。1953—1993年,国有单位商贸基建投资达0.7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77万元。1993年批发贸易业机构和经营网点发展到158个和213个,人员达3220人;零售贸易业机构和零售网点达到9821个和10595个,人员达19154人。1993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亿元,比1978年增长5.8倍,年均增长13.6%。全年商品购进总额达12.99亿元,商品销售总额15.46亿元,基本满足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1993年全区共有集贸市场140个,成交额达3.24亿元。我区蔬菜生产和交易已成为西北五大基地之一。
  1993年对外贸易收购总额达0.5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1倍;外贸商品也由单一的土畜产品发展到粮油、医药、化工、五金、矿产等30多个品种,商品结构趋于合理,从而扩大了对外经贸往来,拓宽了我区商贸流通渠道,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财政、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综合地反映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1949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27.98万元,反映了经济的落后、财源的枯竭。经过40多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地方财力逐年厚实起来。1993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9亿元,比1949年增长123.9倍,年均增长11.6%。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税收由1978年的0.18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增长6.9倍,其中工商税1.29亿元,增长8.2倍,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59.9%上升到80.9%,极大地支持了地方工农业生产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作为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的金融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3年各项贷款达到15.15亿元,45年间平均年增长6.3%。其中用于工业、商业、农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分别为3.18亿元、8.28亿元、0.92亿元和1.89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25倍、2.4倍、95.4%和4.6倍。1993年共吸纳各种存款达12.09亿元,比198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8%。金融业的发展,为聚集大量建设资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促进社会进步的科教文卫和体育事业。科技力量由弱到强,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科技成果日趋增多,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显示出来。1993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70人,比1987年增长28.8%。1990—1993年4间年,累计承担国家、省、地科研项目88项,累计投入资金0.26亿元;取得国家、省、地科技成果101项(含自选项目),获国家、省、地科研奖82项,因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增产值达1.38亿元。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大大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1993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达944所,比1949年增长1.1倍,在校生数达17.36万人,比1949年增长5.4倍;7至11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9%。与此同时,各类职业教育、成人中、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1993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图书、博物、档案馆22个,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站也有很大发展。全区有电视转播(含差转)台39座,覆盖率达85%;广播转播台1座,覆盖率达58%,广播机构455个,有线广播村通播率达86.7%;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54个,全年放映12000场(次)以上,观众达489万人(次)以上,极大地活跃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医疗网络基本形成。1993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9个,床位2571张,卫生技术人员4249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1.2%、70.3%和1倍。人口平均寿命由建国初不到35岁,达到68岁,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1993年全区共有中等体校、儿童业余体校和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2所,体育人口达40.9万人,体育锻炼“达标”者达11.68万人;等级运动员、裁判员达157人。199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以上各类比赛奖牌33枚。今年在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我省高台籍运动员许艳红获4枚金牌、1枚银牌,并打破3项世界记录,为张掖人民争得了荣誉。
  ——不断改善的人民生活。45年来,伴随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从生活贫困到解决温饱,现在已开始迈开奔小康的步伐。1993年城镇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2794,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增加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2元,比1978年增长5.4倍,年均增加48元。1993年城镇储蓄存款余额7.62亿元,比1978年增长53.4倍,年均增长30.5%;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2.13亿元,比1978年增长34.5倍,年均增长26.8%;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671.6元,比1990年增长34.2%。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自行车149.7辆、缝纫机71.9架、手表190只、电风扇3.9台、洗衣机28.6台。1993年城镇新建住宅9.77万平方米、乡村62.07万平方米。近年来,各级党政组织想城乡居民之所想,办城乡居民之所需,用极大的精力组织实施农村“小康工程”和城市“安居工程”,效果显著。目前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已达9平方米和24平方米,大大缓解了居民对住房消费的需求。
  社会福利、保险事业迅速发展。1993年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63所,床位840张,收养437人。1993年保险业务总收入2029万元,保险储金收入893万元,社会承保金额达19.25亿元。参加财产保险的企业达627户,居民家庭72958户,有215690人参加了各种人身保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45年来走过的历程是曲折的,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凝聚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汗水,也渗透了各级领导对既定目标的执著追求。今天,我们又肩负着实现国民经济提前翻两番、率先奔小康的宏伟任务。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锐意进取,开拓前进,走向充满希望的21世纪,为我们的母亲——共和国的更加繁荣昌盛,为哺育我们的这片沃土——“金张掖”的更加光彩耀目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九九四年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