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民国〕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张掖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87
颗粒名称: 二十六、〔民国〕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张掖录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页码: 2642-265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民国〕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张掖录情况。
关键词: 〔民国〕高良佐 《西北随轺记》 张掖录

内容

编者按:〔民国〕 2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邵元冲(今浙江绍兴人)等赴西北视察,嘱其秘书高良佐(江苏松江人)记录实情,后结集《西北随轺记》。谨摘其中张掖境内五、焉支山“六、金张掖“七、临泽与高台如下:
  五、焉支山
  二十七日晨五时,即进早餐,六时许离永昌西行,段县长率各界百余人恭送至西门外。沿途古柏参天,绿荫夹道,清流数道,汩汩有声,饶有江南景色。明胡钺《早发永昌诗》云:水曲青山脚,村深碧树梢。行游正荒塞,景物忽芳郊。”不啻为今日咏也。二十里,过水磨关,居民寥落,境极凄凉,一里,过水磨川,即为鸾鸟诸山水流会合而来,至镇番界汇为昌宁湖,《甘肃新通志》云:旧志水势迅急,能转石磨,故名。”然今则水浅流缓,或盛夏水始涨。自此傍右山麓行,数升土坡,荒碛弥望,黄草萎萎,山羊逐队而来,数逾千头。四十里,水泉驿,四面皆高山,东南一大路。西二十里,巍峰积雪,即为焉支山也,周百二十里,高古城在其南麓五里,即晋焉支县。时云翳骤合,寒风四起,气候忽冷。三十里,定羌庙,亦名古城洼,汉日勒城故址也。庙已倾圮,居民六七家,景象萧条。自此边墙在望,绵延不绝,青青者天,皓皓者山,中划一黄影者边墙也。十八里,硖口驿,乱石梗道,车颇颠顿,大黄山立于南,合黎山尽于北,形势险要。时细雨霏霏,寒风萧瑟,继下冰雹,风益狂吼,如怒涛撼山,万马奔腾,温度骤低,同行者皆纷纷加衣,犹作寒噤。闻此间一带,恒有石燕随风飞来,实则为一种海底甲壳动物之化石,形如花蛤,不足怪也。
  按,焉支山与大黄山,古今学者争辩甚多,《甘肃通志》云:焉支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一名删丹山,〔汉〕霍去病击匈奴过焉支山千里,执浑邪王,收休屠王祭天。匈奴歌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唐〕哥舒翰建神祠于山麓,天宝间封山神为宁济公。”时大黄山、焉支山,名异实同。裴景福《河海昆仑录》云:按《纪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焉支山在山丹卫东南百二十里,引《河西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一名删丹岭。余臆焉支山必当路冲,故去病攻而取之,断匈奴右臂,应即今山丹峡之北山也,土色深赤,故有焉支之称。若大黄山则在删丹山西南,山丹县南,相距数十里,另为一山,四面皆临草滩,不当路冲,得焉支则大黄自在掌握,匈奴不守,去病必不攻也。若去病之所过,匈奴之所失,必指删丹而言。删丹一失,则集要为人所据,故匈奴惜之。且唐哥舒翰既立神祠。必近冲要,不能舍删丹而建于偏僻之大黄也。西来山水,多以其色名,删丹色赤,大黄色黄,可心览而知。《元和郡县图志》虽知焉支山一名删丹,而谓在县南五十里,是仍以大黄为焉支也。《纪要》又云:青松山群山连亘,与青松、白岭诸山相接,白岭山在永昌卫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他处,鸟飞不下,亦名雪山。白岭即大黄山首,至今积雪,与《纪要》说合,是大黄与焉支显然两山:一在今永昌西南,一在今山丹东南,何得混而为一?”(卷五页二,裴为光绪庚子年杀史烈士坚如者)综其所说,辨大黄非焉支,约有三点:(一)以焉支必当路冲要,(二)以山色命名,辨丹黄之异,(三)以大黄山与青松山相混,而别于焉支山。然考诸实际形势,裴说颇可研究。盖青松山《通志》谓在永昌县西八十里,一名大黄山,一名焉支山,盖一山而连跨数处,以其方位测之,决非焉支山之本身。而裴说认山丹峡北之山为焉支,实自相矛盾;谓焉支必当路冲要,盖以误认青松山为大黄山,而忘峡口形胜之地。单骑《西征日记》云:硖口地皆平坦,草能畜牧,匈奴入寇,动逾十数万骑,非得此地,不能屯兵养马,为南下西宁,东出凉州之计,戎马驰驱,用众务夷之地也。故霍去病攻取焉支山,断匈奴右臂,匈奴即失势..若山丹口北山,乃一夫当关之地,非所语于匈奴之寇、嫖姚之战也。”是硖口之地,形势险要,谓非不当路冲,其谁信之!《山丹县志》云:焉支山在城东南八十里,俗名 ‘大黄山 ’,《隋志》祀山,匈奴歌曰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即此。土人以山产大黄极佳,故名之。《括地志》曰: ‘一名删丹山,删丹县东南五十里,据古删丹而立言也。单于妇名阏氏,音焉支与胭脂同义……’大抵大黄为俗名,唐王维《燕支行》、元稹胭脂山下弯明月,屈同仙燕支山下少春晖,皆称燕支山。至后代以产大黄,遂以大黄名。裴氏以山色附会,遂断大黄、焉支为二山,不亦迁乎。
  山下产红蓝(即safflower),妇女采用为颜色,又可为染料。北魏时,凉州绯色,天下之最,焉支、燕支、胭脂同音,或山名即由此而起。故山色如凝烟深碧,峰岭比次,若晓日相映,承晖色秀,尤为美观。《山丹县志》高缙《焉支山赋》有句云:嫖姚启疆,焉支涤秀,挹朝旭于峨巅,披夕虹于远岫。鲜滴凝脂,花同画绣,形势所由特洪,光华因以逾茂。尔其磊曜遐烘,漾蜃楼而一帜;离明素著,昭钻燧于千峰。磊处岩岩,仿佛珊瑚之聚;晴时灼灼,依稀琥珀之封。玛瑙类冈,颠头叠叠;芙蓉碎石,砺齿重重。岂第青擎阙桧,翠植徕松已哉。”描写刻画如画,可想见其景色之美。车疾驰而过,诵摩诘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句,大汉天声,精神为之一振。
  三十里,至新河驿,雨雪始止,风仍大。此地有渠水灌田,名温泉坝,五坝之一也。水源皆自焉支山西川来,相传禹导弱水处。考《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今山丹北长山,土人呼为哦哩山,即合黎也。水自山丹县流往东乐、张掖、高台合诸河水,出边入瀚海,即流沙也。自此向北五里,出边墙缺口,沿右山坡,渐转向西,边墙亦如之,沙碛荒坡,人烟断绝,不见一草一木,狂风大起,飞沙蔽日。前进五里,道左有煤窑,俗称山丹窑,远近多取之。三十五里,复入边墙缺,山丹县城在望。二时五十分入山丹城,街道宽阔,古树苍翠,渠水澄清,流声潺湲,商民沿渠列市,势尚殷阗。县长朱晓峰以事前未闻,不及欢迎。邵委员入城小憩,即属随行诸君,就小食肆略进馍馍,小憩后,仍登车前进,出西门顺渠西行,过山丹河,河水东北流。西北行十里至大佛寺,寺依狮山东麓,甚壮丽,以时促未及游览。过十五里铺,又渡河,山势西转,河流随之而西,峰小而秀,边墙在其北,以外草地属蒙古矣。二十五里,东乐旧城,雉堞整齐,而气象萧条。自此以西,一片沙漠,沙细软,车行甚感困难。四十里,古城堡,即仁寿驿,有谓此地为汉屋兰县故地,已入张掖县界,城垣残破,较东乐益凄凉。出堡数里,又为大沙滩,众皆下车徒步,?为风吹起波纹,遥望如海浪,步行其上,深陷及踝,较履平地,艰辛倍之。二十里,至廿里铺,绿树阴翳,村落渐密,田畴纵横,浅草如茵,青牛饮水,溪流清滢,几疑置身江浙间矣。又二十里过迎思桥,入张掖城,时下午五时也。县长廖万选等暨各界欢迎人员,已迎候甚久,方返城谋果腹,而邵委员一行翩然莅至,众皆欣悦跃起,以县府东园为行馆。邵委员略事休息,各界前往晋谒者,纷至沓来,皆一一接见。七时许,进餐,九时休息。
  六、金张掖
  张掖为雍州之地,〔秦〕属月氏。汉初陷于匈奴。按《周书》西旅贡獒,即其地也。月氏,周末始移居敦煌、祁连间,有武威、张掖、酒泉数郡之地,饮湩食肉,随畜转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万,匈奴王子冒顿尝质于其国,后逃归,弑父自立,发兵大破月氏,至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惧,西徙击大夏。据云,余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自是为匈奴右地。匈奴部落曰昆邪王“休屠王。休屠分地武威,昆邪分张掖。至〔汉〕时始入中国,霍去病过焉支山,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虏其太子,昆邪王惧,杀休屠王以其众降,分徙边郡,故塞外因其俗为属国。元鼎六年,始置张掖郡,治觻得,领县十,曰觻得、昭武、删丹、氐池、日勒、屋兰、居延七县,今属张掖;曰骊轩、番和、显美,今属武威。初,张骞欲招乌孙屋昆邪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乌孙不肯东迁,乃分置四郡。太初四年,骑都尉李陵屯张掖。天汉三年,李陵出居延塞,败绩,没于匈奴。昭帝时始屯田张掖。〔晋〕改曰永平,〔西魏〕改为甘州治,〔隋〕开皇十七年,改县曰酒泉,大业初复改曰张掖郡治,〔唐〕为甘州治,后陷吐蕃。〔宋〕时入于〔西夏〕。〔元〕置甘州路为甘肃行省治,〔明〕初置甘肃卫。雍正二年,改置张掖县,为甘州府治。〔民国〕去府存县。东距兰州一千五百里,西至酒泉县四百四十里。地势平坦,长城蔽其北,合黎山脉走于长城之北,祁连山脉横阻于南,弱水自山丹县西北流入县之北部,西门外黑水河发源于祁连山中,入夏雪消,水势浩瀚。城内古树参天,柯叶繁茂,遥望翠盖绿丛,生意勃勃。市廛殷阗,入口稠密,商肆货柜横列门首,店夥自柜上一跃出入,为东南所未见。
  二十八日上午八时,百师三旅旅长韩起功,特在佑善观后广场集合部队,恭请邵委员莅临检阅,邵委员巡视一周,略致训词,各部队亦有国术等表演,至十时半始礼毕。旋至旅部应韩旅长宴会。韩旅长态度谦和,颇好客,为回教中人,故宴席大抵为羊肉类。宴毕,廖县长、韩旅长等均陪随游览各名胜古迹。首至中山公园,亭榭花木,布置清雅,旧为觻得书院花园,院址现改第一小学校,园另辟一门,为四民游憩之处。旋登鼓楼,览全城形势,俯瞰市肆繁密,绿树丛郁,房宇皆平顶,每户以木栏相隔,望衡对宇,人都步行其上,另成一屋顶世界。下鼓楼至民众教育馆,大厅陈列颇富,中有佛像三尊,雕塑工细,谓为六朝遗物。又有藏经数卷,如《大般若经》《安土煞经》《律师戒行经》等。《大般若经》系明正统七年太监王贵奉旨金书,首页绘佛像工细,并满嵌珠宝,经字亦金光夺目,灿烂可观。《按土煞经》系银书,亦颇珍贵。民众教育馆南为关圣庙,建筑雄伟,关羽铜像,栩栩如生。较武威之像尤为伟大,惟精美稍逊。自此向北街行,经教育局,稍憩。旋又至民生工厂参观栽绒工作。折东又至甘泉,林木葱茜,飞絮漫天,泉水清冽,阴幽送凉。《甘肃通志》云:县西南甘浚山下,亦有甘泉,味甘,《旧唐书 ·地理志》云,甘州即以此山为名。”以道远不及往也。泉南为县党部,西为县农会,皆顺道入内参观。旋游张家花园、木塔寺、佑善观等处。木塔寺,实为万寿寺,塔非以木成。闻张掖旧有金木水火土五塔,此系五塔之一,而尚有一面未完工,不知何故。佑善观高三层,下为尊武殿,中萨祖殿,上通明门,崇楼杰阁,建筑宏伟,第三殿下,可自两侧门入,塑地狱鬼像甚多,绕大殿为回廊,颇见匠心。由佑善观至卧佛寺,寺在王府街南端,门外老树林立,槎枒交接,翳蔽天日。旧名宝觉寺”,建于西夏”,为〔元〕世祖祀其母别吉太后处,〔明〕永乐九年重修,〔清〕康熙十一年改弘仁寺。大殿中卧佛一,卧佛口角约计之,足有四尺,全身约十四丈,较在兰州五泉山所见,大一倍以上。旋往游西来寺,寺建于〔清〕雍正间,佛殿画壁甚工,内有藏经颇富,如《秘密经》《大宝积经》《大般若经》《华严经》《第二般若经》《因果经》《圣胜法会住念》《百拜忏悔经》《三宝云经》《观音海藏经》《律师戒行经》等。民众教育馆所陈《大般若经》第一部,即由该寺送去。《律师戒行经》共一百零九部,民教馆所陈仅其中一部。闻张掖城内房屋虽多,而寺院竟占其十分之一。说者谓地方之盛衰贫富,可于庙宇之多寡觇之,观此殊觉可信。盖张掖固为西路惟一富庶之区,故俗有金张掖”之称,而与北路之宁夏、南路之秦州以及省城兰州齐名者也。游览既毕,返县府已将钟鸣四下矣。
  张掖全境面积四四〇九方里,人口九五三八六人,平均每方里二二人。农田有水田、旱田二种,水田六六〇余顷,旱田约二九〇〇余顷。农民以自耕农占多数,约占十分之五,半自耕农十分之三,佃农十分之一,地主十分之一。
  境内水草丰美,为天然之畜牧场所,故畜牧事业尚称发达,惟自前年迭遭匪患、旱灾,人民居处不安,颇受影响。
  羊皮全年产量,约有二千张,羊毛五十万斤,驼毛六千斤,皆为农民之富源。又该县有石炭矿产二区,一为南山板达口、大野口,左右洞口,面积三六〇亩,资本二〇〇〇元,年产石炭渣子约一〇〇〇〇石,价值约一〇〇〇〇元;一为西南山马莲沟、大小肋巴、三条岭,面积二八三亩,资本一〇〇〇元,年产石炭九〇〇〇石,价值约九〇〇〇元。
  至商业情况,分客商、土著二帮。客商约居十分之四,土著约居十分之六。其营业比例,客商经济充裕,业务较大;土著小本经营者实居多数,间有资本较充,业务较大者,则寥若晨星。数年前县城为商业汇萃之地,近年以新疆交通阻滞,两方货物,不能往还,金融枯竭,景象日见萧条。
  关于教育情况,原有教育基金六千余元,实支九千元,不敷三千元。全县现有初中一处,高级小学一处,初级小学六十二处,民众学校六处,男女完全小学三处,共七十四处。合计学生总数约有二千七百数十人。关于社会教育,设有图书馆九处,阅报所三处,演讲所一处,教育馆一处,博物馆一处,公园、茶园、剧园各一处,河西民报社、祁连周刊社各一处。
  七、临泽与高台
  二十九日晨七时,应各界欢宴。九时三十分,即登车出西门,欢送者皆已伫立城外,三百旅部队千余人,更列队如长蛇,车过鸣乐示敬,尤为隆重。北西行数里,即折北,行沙滩,又折西,过黑河故道。石滩宽十余里,车行格砾,至崖子堡渐有土路,居民三十余家,渠水交流,树亦茂密。又过河为廿里铺,沙阜累累,细软不能行,旅部已备马迎候,邵委员等皆骑行而过。相传隋韩世守黑水国驻此,有古垒四,去后一夕为风沙所掩,即今沙山也。诵《木兰辞》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古代戍边长征气概,宛在眼前。至瞭望墩又过河,水深泥淖,亦名黑河,数道分流,相距数十里,土人谓之黑水。时骄阳映射,顿觉奇热,细虫纷集,随车飞舞,时扑面来,同行者皆以小巾蒙面御之。
  按,黑水东源为山丹河,西源为张掖河(《通志》卷七《舆地志 ·山川》)。河出张掖南雪山之南,经高台县南铁里甘达坂东麓,曰野牛沟,东流有红土沟、酸茨沟,诸水南北翼注之,东北流,屈曲三百余里,至古佛寺,有野马川及天棚河诸水来会。又西北经洪水营南约二百里,至张掖南雪山,《汉志》所谓羌谷水也。经板答口出山,北流,三十余里,过龙首堡,西折,西北四十余里,过四海渠,西分为四五道。又北二十里,至乌江堡(在张掖县西二十里,产米最佳)复合流。又北二十里,至靖安堡,南会山丹河,折西流,七十余里,至头坝堡,南流响山河。又西二十余里,经临泽城北。又四十余里,经酒泉、高台,北折,西北二十余里,过永丰堡,西会摆浪河(即摆通河,俗称山水河)。又西北六十余里,经镇夷营,又四十余里,出干粮山东,《水经》所云之会水县入合黎山腹者也(山在临泽县北二十里)。又北一百三十里,过毛目县城西南,亦称额尔济纳河,会白河(河在酒泉境,即今酒泉河),又北至额济纳蒙古境为昆都伦河,入索科淖尔,亦称居延海。王学潜《弱水流沙辨》云:黑水、弱水、其源虽殊,其归正同..所谓弱水者,山丹以西、高台以东,凡水之北出镇夷峡者皆是也。下流未启,聚为平湖,有怀襄之势,无震荡之能,宜谓其弱也。今镇夷峡中,居然有斧凿痕,与伊阙、龙门同符,是禹之导弱水处也。而镇夷既启,一泄无余,水落沙出,余波浸浸渐以涸竭,今甘州之西、之南、之北,沙阜崇隆,因风转徙,浸没田园,湮压庐舍者,所谓流沙非与?所谓余波入于流沙者非是谓与?……而今所谓 ‘黑水’者,则古弱水中之第一洪流巨浸也。”其言甚辩,则今日所见沙阜累累者,即为西来流沙也。
  三十里,沙井驿,已入临泽县界。自此村堡相望,泷树满目,直至沙河堡。中有白杨一种,气势森秀,其高插天,自根至梢,遍生细条,蓬蓬矗矗,望之如高塔然,殆为西北树种之特点。
  自沙河堡至高台有二道:一、南道。十五里古吉堡,十五里威狄堡,三十五里双墩子,十七里三清河,五里高台县城。二、北道。十里花墙堡,二十里古塞堡,十里临泽县城,十五里双泉堡,十里渠口堡,十六里高台县城。北道流沙难行,夏秋尤多沮洳,故行者多取南道。当邵委员一行车抵沙河堡,得韩旅长报,谓已于前夕兼程抵临泽迎候,因舍南道而北趋。自此北偏西行,地多碱,弥望斥卤,如秋月映霜。三十里,遇大沙山,车陷不能前进,县城驻军牵马来迎,县长崔家荣等亦趋至迎候,逐皆下车骑行。沙山绵延八九十里,宽五六里至十余里不等,或谓即古流沙也。下午三时始入县城,至县府稍憩,旋至营部进餐,韩旅长出哈密瓜干飨客,味甘可口。
  临泽为雍州西戎之腹地,〔秦〕属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属地。武帝时,置昭武县”,属张掖郡。〔魏〕改为临泽县。〔宋〕改为临池郡。后〔周〕为永平地,〔唐〕改为蓼泉守捉古城,后又改为宣化府镇彝军。〔明〕改为甘州路右卫。〔清〕初设甘州府,始属张掖县。至〔清〕乾隆十五年以地当要塞,移柳林湖通制驻抚彝堡,十九年改置抚彝厅,〔民国〕三年改厅为县,仍为抚彝县,〔民国〕十八年又改为临泽县。全境面积六五六二方里,人口五四七一七人,平均每方里八人。
  关于学生数量,二十二年全县学生共有一〇四八人,二十三年一一七〇人,二十四年一二一〇人;民众学校学生,二十三年一二〇人,二十四年一八〇人,三年中渐有进展趋势。
  四时五十分,餐毕,邵委员即率随从人员仍登车前进,营部适猎获天鹅一,羽毛白晰,长四尺,高三尺,已毙,欲馈赠为途中佐膳,以车中不能容此巨禽却之。韩旅长以前去过沙滩,特随车护送,出西门,度桥,将及彼岸,忽中断,幸桥下无水,得免陷溺之虞。韩旅长即饬营部派队拽之,约半小时始起,而桥已全毁,不能行人矣。
  自此北行,道途平坦,田畴纵横,麦苗芃芃,清风徐徐。十五里,双泉堡,城垣完整,居民稠密。又五里,有草湖,夏日村民多牧马于此。其西沙滩,下车徒行。十里,渠口堡,屯堡渐密,乔木繁茂,水流映带,禾麦青葱,宛如故乡景色。又十里,高台县城在望,县郭夹道渠水潺潺,白杨森秀,黑河萦其北,合黎山包河之外,流长数百里,距道远或数十里,回环如带。七时许,达县城东关,党政军学各界伫立欢迎,约三千余人,皆手执小旗,欢呼夹道,极一时之盛。入城后,县长李俊藩已卸任,新任未至,由县府科长招待一切。
  考高台,〔汉〕为乐涫县地,属酒泉郡,〔晋〕因之。〔前凉〕张氏置建康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四十里,俗名“骆驼城”。〔北凉〕段业建都于此,寻为元魏所有。后〔周〕复置“乐涫县。〔唐〕置“福禄县,属肃州;又置“建康军”,属“张掖郡,后陷于吐蕃。〔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总管府。〔明〕洪武五年,平定河西,改为高台镇,因西有台子寺(相传为西凉李暠台故址),故名。雍正三年改高台县”,属肃州直隶州。〔民国〕三年裁肃州,直隶安肃道,十三年废道存县。祁连远拱,合黎近峙,白城山屏其前,黑水河绕其后,为张掖与酒泉间甘肃通驿要路。全境面积八八一八方里,人口四六二〇八人。
  畜牧事业,以番民及蒙古族业此者居多,以其地接近草湖并呀喇嘎滩、蒙古滩等地,水草茂美之区。共有羊一万余头,年产羊毛四五万斤,由肃、甘客商购买运往包、绥售卖。其余县境第五区各村小户,亦以游牧为业,每户多至数十头,少至十数头,富
  者有三五百头者不等,年产数量,约计五千余头。
  南山葸蔓口、老关口、斗口子等处有煤矿,年产大煤一百五十二万余斤,煤渣子三千七百五十余石,足备全县人民架火爨炊之需。城内商店仅一十六家,计大商号七家,小商号九家。货物皆由大商于包头、绥远等处,用驼载运,或由小商自酒泉、张掖购办,以备营业。近年市井萧条,情况不佳,全年外货入境,棉花约二万余斤,价值六千元;洋斜市布约一十余担,价值四千八百余元;鞋约一千双,价值一千八百元;袜一千双,价值五百元;各色漂布五六担,价值一千余元;化妆品等类价值一百余元。
  教育情形,以经费不足,筹措困难,似不发达,计全县有完全小学三处,初级小学五十三处,平民小学二处。最近三年,入学男童六百八十名,妇童五十七名,共计七百七十三名,殊见落后也。
  三十日晨五时,晓雾初敛,朝暾方升,邵委员即起身,众亦随起,旋进早餐。七时一刻,复登车出发,各界均送至城外,韩旅长仍随车护送。出西门,北偏西行,夹道渠水,纵横分流,麦陇青葱,绿荫茂密,村堡烟树,连绵十余里。祁连山积雪皑皑,迎日眩映。二十里,涧泉子,自此以西,盐滩沙碛,一望无际,人烟草木俱无,荒凉已极。沙阻车进,幸三百旅已派队驻此迎候,数十士卒,前拽后拉,始离此窘境。四十里,元山子,树木扶疏,村堡稠密,居民闻车出视者,数十人,男女儿童,皆不著裤,上衣亦不蔽体。邵委员以韩旅长远送百里,因劝东回,韩旅长坚欲前进,婉辞再四,始下车别去,自此以西,泥岩峭立,道途崎岖,纡回曲折,村堡荒凉,鸡犬不闻,惟黄羊出没甚多,疾行戈壁之上,最难猎获。折西北行,左见山影杳杳冥冥,平沙无垠,迥不见人,车行甚速,忽车下钢板折断,御车者即从事修理,自十时五分起至十一时一刻始修复。时骄阳高悬,黄沙扑面,枯坐车上,燥热苦闷。旋即启行,八里,马家营,自元山子至此约六十里,古树葱蔚,至为可观,居民数十家,有客店可憩,以赶路未停。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