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掩护红西路军人士(选录本志未载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掩护红西路军人士(选录本志未载者)
分类号: K820.8
页数: 10
页码: 2339-23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掩护红西路军人士的各个人员等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红西路 军人

内容

召卡什吉
  召卡什吉,女,裕固族,肃南县大河乡松木滩人,牧民。
  1937年春天,召卡什吉的两个女儿在野马沟放牧羊时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位喊 “救命 ”的人。听到女儿告知的情况后,她和老伴(藏族,藏医)判定是红军,立马前往去看,果然是红军,已冻得四肢捲缩,昏迷不醒。他俩急忙为其揉搓冻肿的手脚皮肤,又一勺一勺地喂给熬好的奶茶、羊肉汤。当苏醒过来后,又喂了点热烧酒,使他恢复了知觉。
  为了躲避马家军的搜索,她和老伴将这位红军转移到非常避静、人很难找到的一个名叫 “柳柴洼 ”的地方,砍了几根树杆、柳柴,在背风向阳处搭起一个小房子,垫上干草,铺上毛毡、青羊皮,既暖和又安全。召卡什吉的老伴上山采来雪莲、冬青柳等中草药,熬制成药膏为其涂抹冻伤,猎获青羊,扒出热羊肚子热敷伤处。她家尽管很困难,但为使红军伤员增加营养,尽快康复,她俩就是饿着肚子,也要让他喝上牛奶、吃上羊肉,喂上热饭。房子里白天不敢生火,晚上燃柴烧热取暖。在她俩一个多月骨肉般的医治、照料下,这位红军的身体得到恢复,坚决要求回部队。在无可挽留的情况下,她给缝制了一个小褡裢,装上炒面、曲拉和干肉,依依不舍地把这位落难的红军送到白泉门,指给向西走的路。在惜别的时刻,他紧握双亲的手,声泪俱下,哽咽地说: “救命恩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
  孙振铎
  孙振铎,民乐县新天公社韩营村人。〔民国〕 25~27年任民乐县沐化区区长。孙振铎于 1937年利用乡绅、区长的身份,冒着撤职丢官、查办杀头的危险,掩护了到他家的红西路军失散人员。
  1937年1月,红西路军与国民党马家军梨园口战斗中,红三十军参谋张萍被俘,后
  在押送青海途经民乐张满村时乘机逃离,走到韩营村一姓葛的农家干活度日。他又听到同
  村孙振铎家收容了六七位红军,也前去找到孙家,孙振铎慷慨应允。是年 7月,民乐县县
  长江树春调靖远任职,离县前到韩营村向孙振铎告辞。孙向江请求将张萍带到兰州。张萍
  随江县长到兰州后,找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担任联络员工作。
  1937年秋,中共党组织委派高金城在张掖城内创建福音医院,以医疗救人为掩护,营救红西路军失散、伤病人员。随后即派从马军旅长韩起功交涉要求被俘的红军女战士王定国、陈广志,以治病卖药为名,带着高金城写给孙振铎的信,秘密来到孙的家中。孙热情接待,安排食宿,介绍情况,帮助开展寻访、营救红军,先后有 10多人得到他的救助与掩护。
  王志成
  王志成,民乐县顺化乡曹营村人,农民。
  1937年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编为左支队的林春芳等 5人(贺主成、叶德涧、彭德生、通讯员 “小钢炮 ”及林春芳)与大部队失散,经过一个多月的翻山越岭,爬冰卧雪,与敌周旋游击,拖着战伤、冻伤和饥饿、疲惫的身体,辗转来到王志成家中。王家一看是红军,顿生怜悯之心。当晚给予生火暖身,做饭充饥,热情照顾。为防不测,翌日凌晨,王志成把他们带到离村三华里外臭水沟的一个窑洞里避居。五位红军在此处住了四天,王志成冒着杀头的危险,每天送吃、送喝、送药。第5天,几位红军的身体稍有恢复,伤情有所好转,也为不给王家带来麻烦,向王志成告辞转移。临行前,王家给每个红军装上干粮、炒面,指给较安全的行走路线。
  1949年9月,曾被王志成掩护过的林春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五师解放民乐县城后捎信,在民乐六坝接待了王志成,赠给一匹军马,表示感谢。
  李宗先
  李宗先,民乐县新天乡山寨村人,农民。
  1937年5月,李宗先到小都麻山背柴时遇到一名年仅十三四岁的四川籍小红军,名叫沔有安。宗先不顾个人安危,将小沔领到家中,做给新衣新鞋,和自家人同吃同住。五六天后的一个早晨,又有两个小红军到他家要饭,沔有安便向李宗先求情说,这两个人是和他一个部队的战友,要求也留在他家。李宗先与他分别居住的两个弟弟商量,每人收养一名。大弟弟李孝先收留傅永选,二弟李吉先收留了王文清。三位小红军的脚都已冻伤,三兄弟四处奔走询医采药,精心治愈。为防止不测,李家让沔有安学了个箩儿匠,傅永选、王文清到山里放牲口。
  李氏兄弟掩护三红军,几经磨难,受罪伤财。 ——是年夏季,马家军和地方民团到处搜捕红军。李家兄弟闻讯后,急忙把三位红军送到深山茂林藏匿,每天轮流送饭。 ——本村有个在马军当过兵的刘××,为了请功领赏,带领马军到李家搜捕红军。李宗先拒不承认,遭到悬梁拷打,皮开血溅。筹款委托地方绅士送礼说情,才算作罢。
  ——时过不久,还是本村的一个地痞李××领上马军又到李家搜抓红军。李宗先急忙
  给三个红军装上吃的打发上山躲避。出门不久就被马家军追上押到保公所。保长张多福一
  面让烟递茶应酬马军,一面示意他们逃跑。但马军不放过李家,逼得杀了 1只羊、 9只鸡
  进行 “招待 ”,又借债送给白洋 80块,避免了一顿毒打。尽管如此,地痞李某还是不饶,李家兄弟送给牛两头、驴1头、大豆 9斗,才终止敲诈。 ——没过几日,前次为三位红军勒索过李家的本村兵痞刘某,再次带领马军到李家敲诈。无奈,又借送白洋才打发走。李家兄弟为救护红军,负债累累,苦不堪言。为还债卖掉房子 2间、土地 7. 5亩,还给地主拉长工、打短工 10多年。
  田明安
  民乐县洪水镇居民田明安一家在 1937年营救了一位残遭国民党伤害的红军战士 ——向如沛。
  向如沛,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通讯员。临泽梨园口、康隆寺等地战役失败后,向如沛被捕,押送张掖,后押往青海。途经民乐三堡时天黑,住在一农民家,好心的老爷爷看他年小可怜,隐藏在草堆脱险。 1937年夏,向辗转到曹营村,被驻民乐的国民党中央军抓住,追问红军下落,向拒绝回答,被打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还割去左耳,把他抬出军营抛弃在城壕。后被民乐洪水城田明安发现背到家中。田明安怕被敌人发现,指使儿子田滋发、女儿田桂芳将向如沛抬到土地庙,每天送饭送药,医治伤口,精心照顾 8个月,伤口愈合。体质恢复后,田明安为了向的安全,也为了维持生活,让向如沛到祁连山打猎、挖药、背煤。田看向老实忠厚,将女儿田桂芳许配结为夫妻,定居洪水镇。
  高廷俭
  高廷俭,民乐县民联乡高寨村人,农民。
  1937年三月清明夜晚,红西路军流散人员梁昌汉、张芳明两人昼避夜行来到高寨村。敲开村头一户农民的家门,央求投宿过夜。主人高廷俭见他俩衣服破烂,面露饥寒,一听说话口语和和蔼谦诚态度,就知是红军。他立即把两人让进屋里,烧水做饭,同睡热炕。翌日让儿子高荣到洪水城上探听情况,顺便让买来大肉、香烟等食品,热情款待三天。期间他家关门闭户,巧妙地应对邻居和来人,未被任何人发现。第四天,他俩体质有点恢复,提出上路,高家装给充足的干粮、炒面,像亲戚一样地告别走上了东去的路程。
  1980年,已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梁昌汉专程来到民乐县高寨村,找到已故
  高廷俭之子高荣,双方追叙当年三天的掩护照顾之情,依依难舍。
  但复三
  但复三,湖北省大悟县人。擅长中医,行医辗转落脚山丹县大马营乡窑坡村。
  1937年3月下旬的一天,但复三妻弟万怀章从野外领到家中三位红军,其中一人操
  湖北口语,有胃病。翌日饭后,其他两人由但复三资助路费向东走了,留下病者给予治病
  养身。一天,但复三发现马家军来他家搜捕红军,他迅疾将其藏到草堆里,未被发现。此
  后但复三再不敢让这位红军留在家中,他与义子聂友成、妻弟万怀章在晚上转移到曹家大
  口子的窑洞里。当时马家军搜查很紧,生怕生事,又将其秘密转移到大黄山钟山寺的后寺古庙隐藏起来。但、聂、万三人轮流上山挖药、打柴为名,不断地送食送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治疗,红军体力基本恢复,病情逐渐好转,他提出去找党中央。但复三担心一人不安全,也不放心,决定和聂友成陪送到陕北。他们三人经过千辛万苦,终将这位红军送到延安党中央。后来才知道,这位被救的红军是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
  但复三将陈昌浩送到延安就回到老家湖北,第二年去世;聂友成也回湖北,解放后去世。
  李逢溢
  1937年春,山丹县芦堡任家寨村医李逢溢,在平坡煤窑背煤。农历二月的一天,失散红军杨春才来到他家。李将杨藏到后窑,每天送吃送喝。隐藏不久,歹意之徒走漏风声,国民党军政人员前来盘问李逢溢,李机智周旋,将他们打发走。为了更安全,李逢溢又把杨春才转移到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破窑里。然后把盘查人员 “请”到原藏窑洞用酒席 “招待 ”,打消了这些人的怀疑。后来还有一些红军失散人员来到他家,他都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经济上的资助。李逢溢对杨春才的救护,使其感恩不尽,感激涕零。两人在艰辛危难的日子里也建立深厚感情,在情投意合之下,双方写了《兰谱》,结拜为兄弟。是年农历四月,杨春才提出去找部队,临别时李逢溢为这位红军朋友做了一套甘州土布棉衣,给了一顶毡帽,装给路上口粮,资助给盘缠,恋恋不舍地送走了。
  周丕国
  1936年冬的一天,有20名红军失散人员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丹县霍城乡杨家庄的周丕国家里,要求吃住。周丕国冒着被马家军杀头的危险,大胆地给他们做了饭吃,留宿一夜,翌日晨给了些吃的送走了。
  当天晚上,他家又来了一些红军,用同样的办法给予照顾。其中有位十五六岁的小红军,名叫唐金云,因手脚冻肿不能行走,周丕国将他留下,用药渣子、冬青柳和热牛粪等土办法给他治病。为防止意外,周丕国每天凌晨把唐金云背到别处隐藏,深夜又背到家中暖和身子。这位小红军会理发技术,手脚痊愈后,在群众的掩护下,走乡串户以理发为生。后来,国民党山丹县政府县长王正刚到霍城时发现唐金云聪明能干,带到县上当了勤务兵。
  邱春芳
  1937年春季的一天,山丹县霍城乡东山村邱春芳的家里来了 12位红军,精神疲惫。邱家拿出仅有的一点面粉给大家做了一顿饭,并留宿家中。不料翌日清晨,突然来了一伙马家军。危急时刻,邱春芳急中生智,把红军迅速藏进窑洞的套间里,用杂物遮住洞口。又立即在外间抱了一堆杂草点着,满窑烟雾,敌人难以进窑,大声责问: “洞里放火干什么?”她不慌不忙地说: “是烧炕。”就这样把搜捕军糊弄走了,避免一场劫难。敌人走后,她让红军出来,给他们装上炒面,陪送二里路,指给了行走路线。
  许合德
  许合德(1890~1951年),张掖县小满乡甘城人。幼时家境贫寒,出家学道。 1936年冬,在张掖县上龙王庙当住持时,红西路军伤员王怀文、贯斌然等人到寺院,向许说明情况后,他慨然收留,更换衣服,买药治伤,以巧妙的方法躲避了国民党马步芳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多次搜索,后安全离寺回归部队。
  1958年10月1日,在张掖专署召开的流落红军战士代表和保护红军有功人员代表大会上,对许合德道长(1951年已去世)给予表彰。
  吴作善徐菊香
  吴作善、徐菊香,临泽鸭暖乡农民,夫妇。
  1937年,流落红军常到吴家落脚,有时两三天来一次,有时十天半月来一次;有时一两个人,有时几个人。不论什么时候来,他俩都留住吃喝。有一次几个红军住了一二十天。红军衣服破烂,徐菊香千方百计给予缝补,先后缝新便衣 18件,补旧衣 10多件,改布大衣为便衣 6件。
  1937年2月14日有九位红军战士到吴作善家,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十二三岁。吴氏俩口子周到地为他们治,伤、做饭,巧妙地进行掩护。一天,在屋外的徐菊香老远发现保长领着三个背枪的人向他家走来,她赶紧走进屋里把红军娃子们藏到窖里、栈子里、后院的树坑等地方。背枪的马家兵进屋后气势汹汹地问: “你把共产党藏到哪里了?”徐菊香说: “他们前天就走了。”这伙人搜而无果就走了,九位红军安然脱险,后来就找部队去了。又一次,他家来了一位姓陈的红军,两脚冻坏,行走艰难。徐菊香煎熬甘草水精心擦洗了十多天,脚伤痊愈。过了几天,县上衙役闻讯前来追查,他俩矢口否认,拒不承认,吴作善被捆绑了一绳,罚了两块大洋,才算作罢。
  贾永隆
  1936年冬,红西路军征战临泽时,沙河街的商会会长贾永隆和商人刘进孝、任长水、丁居成、肖老五等人,受到红军政策的感召和红军将士忠诚为民的激发,主动为红军筹集、捐赠布匹、衣物等急需生活用品,计价银圆两千圆。红军收到这些物资后,为贾永隆写给了 “等革命胜利后加倍偿还 ”的收据。
  陈偕元
  1936年冬,红西路军人员到达临泽县平川乡康德村(今五里墩),向大财主陈偕元协商征收抗日募捐。陈慷慨应允,当即交给红军小麦 40石(折价 1600市斤)、清油数 10斤,生猪 10口、民勤煤 3000斤,银圆 200圆,支援了红军给养。
  田玉年
  临泽县平川乡贫苦农民田玉年于 1936年冬季的一天,在蓼泉街西关楼下发现八位红军伤员躺卧在冰地上,冻饿交加,情景十分可怜。他顿起怜悯之心,回家拿来一些炒面等食品让红军解饥。后来一位姓黄的红军专门到他家致谢。又一次,他家来了一位女红军,伤势严重,田玉年夫妇把这位红军战士留住家中,供给吃喝,买药医伤,做给棉衣,像亲生女儿一样地给予照料,使她感动得把田家认作娘家。伤愈后返回四川籍。解放后还来信感谢。
  掩埋忠骨的好心人
  1936年冬至 1937年春,红军在临泽县倪家营子与马家军作战中,伤亡很大,烈士遗体暴尸横野。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宋德和,发动群众为红军支援粮草、救护伤员,被敌抓捕关押。其他委员带领乡亲,按当地传统习俗,在戈壁滩上搭棚吊唁,请来僧、道、师,念经诵文、吹敲法器,超奠亡灵。把遍野的红军尸体一具具抬来,包扎成包,埋葬为一座座坟墓,举行了三天三夜葬仪活动。聚众男女老少哭哭啼啼,焚香烧纸,为烈士们的惨殁表示哀悼。数月后,宋德和获释出狱,他到红军坟上去祭奠,看到一些坟被雨水冲塌,即发动群众做了添土维修,复次请上僧、道、师念经超度三天,虔诚地祭奠英灵。
  临泽蓼泉刘家墩,发生过一次红军与马家军的恶战,红军尸体有 70多具。当地群众自发地套起一辆辆大木车,将烈士遗体拉运到选定的墓地进行了埋葬,举行了安葬仪式,焚香烧纸,泼洒汤水,祭奠忠魂。
  蓼泉唐湾村的一座古庙里,红军驻防撤离时未来得及掩埋几位战友的尸体。该村 “大乘会 ”的信徒们将遗体搬迁到小新渠旁,选了一块地方葬起来,建起坟茔,修起小庙,寄托对红军的哀思。从此,当地群众把渠坡湾改为 “红庙湾 ”,代代相传。
  各地红军坟建起后,远近群众每逢春节、除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奠祀亡灵的节日,筹办祭品去上坟,双膝跪地烧 “阴票 ”、化 “铅张 ”、挂纸吊,坟顶上压黄表,表示深切怀念,寄托深情。
  无法查寻的掩护人
  原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八师政委郑维山、副师长熊德臣,于1937年3月13日晚康隆寺战斗失败后,在东返的路上为避开敌人搜捕,分散行走。一天夜间,他俩在北部的山坳里发现火光,径直前往,是一顶帐篷,进去一问是民乐几位进山放牧的农民。这几位憨厚的农民一看是善良的红军,便杀羊做饭招待他们,又领到附近山上的一个隐蔽避风的山洞里歇息。翌日晚,他俩又东行到民乐沿山的一户独居农家。这家有兄弟三人,一见来的不是马家军,是人们传说的红军,便毫不推辞地留下吃住。为防万一,白天将他们藏在山上窑洞里,晚上领到家中吃热饭,睡热坑。在三位好心农民的热忱照管下,他俩度过 20多天,体力得到恢复,带上这家送的干粮、炒面,又踏上东归之路。 1949年全国解放后,郑维山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委托地方党政军部门查询这几个农民,因当时没记下具体地名和个人姓名,再加年代久远,未了却答谢心愿。
  红西路军参谋张芳明、军医主任梁昌汉两人脱离部队后,迂回到民乐山沟,遇到一位
  赶毛驴驮煤的老乡,他一看两人的衣着、形态和话音,就猜想是听人说的红军,便主动和他俩说话。说马家队伍满山遍野地搜查红军,把抓到的人不是枪杀刀砍,就是活埋炮轰。于是他把两人领到煤窑上,把背煤人的破烂衣裳换上,戴上 “牛吃水 ”的毡帽子,打扮成 “窑毛子 ”,同他一起回到他家。路上他还叮咛: “遇见啥人都不要说话,装个哑巴 ”。到家后,他让妻子做饭招呼了这两位。第二天早晨,他把 “客人 ”安排在破草房,天黑饭后,给了些吃的,送他俩继续向东走了。可惜的是当时没问下这位诚实人的姓名和他所居住的地方。
  救护红军的陈××
  陈氏,佚名,高台县人,城内居民。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高台战斗中,五军四十五团通讯员陈永禄负伤后,正在寻觅落脚之处时,被一户姓陈的好心人家收留。在逗留的日子里,陈家对这位特殊的客人关心倍至,生活尽管贫困,还想方设法给吃饱穿暖,弄药医治伤口。当时敌人搜抓红军甚紧,陈家把陈永禄当成儿子,并与左邻右舍说通,取得认可。后搜抓人员上门查讯,因口音不同,发生怀疑,把主人陈氏抓去拷打逼供,陈氏一口咬定就是他的儿子,盘问者逼而无果,也就了事。陈永禄伤愈后返回自己的部队。
  杨廷祯
  杨廷祯,高台县人,农民。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高台战斗中,红五军战士夏德伟的左腿被马家军的炮弹炸断,臂部受伤。他为脱离马军的搜捕残害,晚上艰难地爬行到戈壁滩上,翌日被杨廷祯发现后背到自己家中,由其母亲和妻子侍候,用民间偏方给洗伤治病。后被坏人告密,马军将杨廷祯抓去拷打逼供,他矢口否认,拒不承认,敌人无奈了事。杨的母亲生怕事情暴露,在磨房的后墙上掏了个暗洞,白天让夏德伟隐藏里面,晚上接出来休养。如此渡过三个多月,夏的伤势好转,体力恢复,依依不舍地与恩人惜别,回了部队。
  救红军的女盲人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第五军高台战役失利后,马军占领全城,昼夜不停地搜捕追杀红军。红军营长李中荣扮成农民模样,东躲西藏,想摆脱马军追捕,走出城去。正在寻机之时,恰逢一位柱着拐杖摸索走路的盲人妇女。经他搭讪沟通,两人假装为夫妻,相扶出城,就说是讨饭。城门口的马军哨兵森严厉色地呵喝: “干什么的,哪里去?”李中荣光比划不说话,惹怒了哨兵,一枪托把他打倒在地上。双目失明的 “妻子 ”即忙扑到 “丈夫”的身上,泪流满面地哭着说: “这是我的男人,他是个哑巴,我们到乡里去讨饭。”几个哨兵一看女人是瞎子,男人是哑巴,恶狠狠地说: “滚!”他俩出城走了一段路后,李中荣十分感激地对她说: “你真是个善良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辞别后,李辗转回到了部队。
  柴维仁
  柴维仁,高台县城人,农民。
  1937年元月 20日,红西路军五军在高台与马步芳部队激战失利,四十五团政委张力雄左腿负伤,无法走动,难以出城。团部警卫员和卫生员把张力雄搀扶到柴维仁的家中隐藏起来。柴家照顾吃穿,买药治伤,精心护养。伤愈后,张力雄要归队,柴维仁套上牛车,车上装满麦草,把张力雄藏在草中。出城门站岗的盘问时,柴说,给巷道妹子家送草去,安全地出了城。张力雄克服艰难困苦,回到部队。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陈陌畴陈立畴
  陈陌畴、陈立畴,高台县红崖子乡红沙河村人,农民。
  1937年农历二月上旬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在马营河上游错口河一带放牧牲畜的陈陌畴发现在东崖下躺着三个人,当即叫来同伴陈立畴,经察看和询问,得知他们是红西路军五军在高台战败的红军战士。这三人伤势很重,又饿又冻,神志时清时昏,情况危急。陈陌畴和陈立畴立即把三人轮换背到他们住的窑洞,烧火暖身,灌给姜汤,使其慢慢苏醒过来。
  三位红军战士醒来后,十分感激这两位农民搭救了他们,并叙述了红军在高台县城与十倍于己的马家军恶战失败的情况。他们给陈陌畴二人说,在不远处一个叫塔龙的地方还有他们十几位伤病、饥饿更惨重的同志。于是二陈倾其洞内所有食品,让他们带上先去解饥。尔后陈陌畴回到家里烙上干粮,推上炒面,带上十多人足够的食品送到红军住处,为他们解决了饥饿问题。红军战士们体质基本恢复转移时,给他们留下一张纸条: “等革命胜利后,一定加倍偿还,救命之恩一定要报。”
  周守贤
  周守贤,民乐县永固乡邓庄村人,农民。
  1937年3月,红西路军骑兵师一部奉命东返途经民乐县城,获悉城内关押百余名红军,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战士黄三明腿部受伤,不能乘骑。部队在东撤时,将黄三明安排在永固乡邓庄村地上的场房里。翌日晨,场房主人邓怀俭发现黄三明是带伤的红军,急忙回家取来茶和馍。此情被地痞邓××得知后赶到场房训斥邓怀俭 “你这是窝藏 ‘共产’ ”,遂上前搜刮了黄三明身上能值钱的东西,还把黄拖拉到野地上。伤、饥交加的黄三明,强忍疼痛,爬到一窑洞内,两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邓庄拾粪老人周守贤路过窑洞,见洞里的黄三明,已气息奄奄。当他弄清是负伤红军后,立即返回家叫上儿子周成文,提茶拿馍,到窑洞先让充饥。父子俩见黄三明伤势严重,冒着生命危险叫了几个乡亲把黄抬到自己家中,父子们精心护理数日。当黄三明弱体伤势有所好转时,邓××报告民团,说周成文 “窝藏 ‘共产’,私藏枪弹 ”。民团将周氏父子和黄三明三人绑押到洪水城团部,悬梁吊打,酷刑折磨,硬逼周家交出枪枝弹药,周出卖两头耕牛,给民团团长赵良圣送白洋 50圆,才释放了周氏父子。后民团解散,黄三明也被放出,县城居民曹斌、藏统德热心给黄三明教会修鞋手艺,让其赖其度日。 1947年黄落户于永固边庄。
  张保龄
  张保龄,民乐县洪水乡下柴村人,农民。
  他于〔民国〕 24~34年给本村曾当过县农会会长的张学诗(同户族堂叔)家扛长工,活计是油坊的包油匠。〔民国〕 25年初冬的一天晚上,他一人在油坊看门,正坐在热炕上抽水烟,狗叫得很厉害,当即敲门进来七八个穿同样灰衣裳、背枪的 “队伍 ”,他当时惊呆了,张嘴说不出话。来人很和气地说: “小伙子,不要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办好事的红军。你能给我们弄点吃的吗?”张保龄一看这些人和国民党的警察衙役根本不一样,就立即到掌柜子家里向张学诗的二儿媳马蕙英(堂弟媳,是伙房主持)说:来了几个亲戚,给些馍馍和炒面,他们要上山打旱獭。还要了些挂面和羊肉。张保龄在油房给这些人下挂面吃完以后,有个领头的说: “我们要到马蹄寺,不知怎么走,你能给我们带段路吗?”张保龄想,这是些善良人,就痛快地说 “行”。他把向弟媳要来的食物全装给这几个人,就领上出门了。刚走到 “三官楼 ”后面,他给领头的说: “你们慢慢顺着这条路往西走,我安顿一下就来。”他到张学诗家给张硕龄(马蕙英的丈夫)说: “我领上亲戚认个路,你到油坊看一晚上。”
  走马蹄寺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地的大路,一条是山边的小路,也是捷路。他把路况说给红军,领头的说还是走小路吧。于是他领上红军从下柴庄到曹营、过海潮坝河,经白庙沿山脚从黄草沟一直到马蹄河。告辞时,红军领头的人握住他的手说: “我是老徐,谢谢您。”
  解放后,张保龄看到徐向前的画像,他给儿子说,那个人好像是我那年给领了路的领头人。
  收留红军的永固几位财主
  1936年冬季,红西路军某部从永昌红山窑过来到永固临时驻扎。有几位在地方上有钱有势的人,见义行善,收留了四位十五六岁的红军战士。
  秦永隆,民乐县永固城人。经营畜牧业,民国时期养羊两万多只,骡马数百匹,牛 1000多头,骆驼 40多峰。 1936年冬,红西路军人员到永固,其中有 4名红军因年龄太小,身体很弱,不能跟随部队继续前进,分别由 4户家境优裕的人家收留,秦永隆收下一人,成为他家的一员,与其他伙计同吃同住同干活,供饭供衣供用。秦家是河西的大财东,但对在他家做活人的待遇比众多财东家的都优越。这位小红军成为七八十个伙计中的宠儿,生活得到保障。
  沈得兴,民乐县永固城人。拥有数百亩土地,兼营畜牧业,家境富裕。他接受安置了一位小红军,名叫刘玉明。曹统先,民乐县永固城人。是民乐上半县德高望重的开明绅士,地多财盈,惠益于百姓,人称 “曹贤人 ”。他收留的小红军小名叫 “三官保 ”,大名叫 “梁生泰 ”。
  马虎平,民乐县永固城人。也是地方上地多钱多势大的人士,思想也比较开明,对穷苦人家也能给予困时周济,紧时帮助,群众威信好。他也收养了一位小红军。
  上述四家收留的四位小红军,后来有三位先后回了红军部队,未来过音讯,惟有曹统先家的梁生泰解放后从人民解放军某部给曹统先来了一封信,热忱感激当年的救护之情。
  魏铎臣
  魏铎臣,张掖市明永乡人,农民。
  魏铎臣救护的红军是西路军总医院院长丁世方(原为 “芳”)。其经过是:
  1937年3月,红西路军战败高台和临泽倪家营后,转战退至祁连山红石窝。石窝会议分兵后,丁世方带领医护人员、伤病员和随军家属 1000余人在深山与马敌周旋。一次与敌战斗中丁腿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 4月下旬,丁世方辗转到张掖县明麦渠,被魏锋臣收留养伤。为不被人发现,魏在自家供奉神位的堂屋里修了道夹墙,把丁世方藏在夹墙中。不久,此情被坏人察觉,引起敌方注意,要挨家逐房地搜捕红军。魏铎臣又想出一计: “最显眼的地方也就是最保险的地方 ”将丁世方转移到院子里高大密集的榆树上。当搜查队径直到
  魏家堂屋搜人时,夹墙空荡无人,。脑羞成怒的马兵军官把魏铎臣押送到营部吊梁拷打,逼问红军下落,魏拒不承认。最后魏家以 25石糜子才赎回了魏铎臣。魏铎臣为使丁世方隐藏到更安全的地方,他在村西北一个土崖下的野草丛生处挖了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窑洞,把丁世方又从家中秘密转移到此处。他每天寻机给丁送饭送水送药,经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丁的伤口痊愈,体力恢复,化名 “王先生 ”行医于地方。 1937年8月,丁世方行医民乐韩家营,与寻找红军失散人员的王定,国接上了头,要将丁带往张掖。得到救护的丁世方不会忘记恩人魏铎臣,他深情地返回明麦渠向魏铎臣道谢,魏将一头骡子卖掉作为丁的盘缠,还亲自陪送到张掖。魏铎臣救护红军又送走红军,马敌自然不放过他,将其抓捕关进班房 40多天。二次逼得魏家以一千大洋的代价才将人赎出。共和国成立后,丁世方给魏铎臣多次来信感谢救命之恩,并协调地方政府和通过其他关系给予照顾。丁世方相继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