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4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物录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40
页码: 2333-2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掖地区人物录的情况。其中包括红西路军牺牲于张掖团级以上干部、红西路军参加地方工作与张掖籍中共党员、掩护红西路军人士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物录

内容

第一节 红西路军牺牲于张掖团级以上干部
  黄恩彦曾任红九军敌工部部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牺牲。程金荣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曾任西路军政治部秘书科股长,后任西路军×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徐其新(兴)安徽省金寨县汤汇乡人。190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军营长、红三十军卫生部部长兼医院院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吕杰甘肃省人。1911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12月14日参加江西省宁都起义,曾任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马有明甘肃省人。回族。曾任红西路军回民支队副司令员,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陈世道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区七里坪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西路军总部教导团团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邵烈坤安徽省六安县狮子岗乡五常庙人。1910年生。1929年任少年先锋队分队长,1930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师长等职。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被俘,后壮烈就义。
  张文德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区宣化乡枣林人。1901年4月12日生。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编入红四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三十军八十九师政治委员。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李有庆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河人。1907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组织干事、二十七师八十一团政治处主任、九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战斗中牺牲。
  杨业华湖北省麻城县顺河集区杨家湾人。1913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九军排长、连长、营长、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团长、九军特务团团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孙汉言河南省罗山县人。1908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12月参加红军,曾任红九军二十六师营政治委员、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周洪坤农民出身。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团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汪如意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8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供给部被服科科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汪光恩安徽省金寨县皖竹畈乡人。1904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革命,翌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供给部军械科科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阮成怀河南省罗山县人。1913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供给部出纳科科长。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王子刚湖北省麻城县人。曾任西路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后任西路军×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李春生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曾任红西路军政治部文印科股长,后任西路军×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3月12日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
  杨朝礼河南省商城县人。贫农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8月参加红军,曾任团委书记、团政治委员,1933年6月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二师政治委员,后任二十六师、二十五师政治委员。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梨园口战斗中牺牲。
  张荣湖北省孝感县人。前任红西路军总部骑兵师政委。西路军余部撤进祁连山后,总部决定他领导一路支队游击,不幸被俘,宁死不屈,1937年3月被敌枪杀临泽县梨园口。
  陈启华四川省万源县井溪乡堰头村人。191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政委。1937年3月12日于临泽县梨园口作战中牺牲。王透云南省大理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四方面军九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在西路军总部工作。1937年2月于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派出去工作时,被敌杀害。徐其坤安徽省金寨县汤汇乡人。曾在红四方面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工作,后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牺牲。
  徐广紫(梓)湖北省麻城县顺河集区栗林嘴村郑家凹人。1930年参加红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红四军连长、营长,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九团团长。1937年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战斗中牺牲。
  朱德仕(胜)河南省光山县龙井冲人。1911年生。农民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排长、连长、营长,1935年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九团政治委员。1937年1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战斗中牺牲。
  冯有灿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宣化区宣化乡人。农民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任少共国际团第一连指导员,1935年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政治委员、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九团政治委员。1937年1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
  黄述(树)生湖北省孝感县周巷双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地方赤卫军,翌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三十军二六二团营长、二六二团副团长、军部参谋处四科科长。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
  冯伦奎安徽省金寨县黄龙乡黄龙村人。1909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四方面军×团团长,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
  方忠加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紫云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万汉江安徽省霍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红五军四十三团团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肖永刚湖北省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鄂豫皖银行科长,1936年任红西路军供给部出纳科科长。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刘建伦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少年先锋团政治委员。1937年2月在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作战中牺牲。
  陈家柱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区宣化乡陈家洼人。1914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特务团团长、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团长、七十六团团长、二十七师师长等职。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作战中牺牲。
  周明松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7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教导员、三十军参谋处三科科长、八十九师二六九团政治委员。1937年3月在甘肃省临泽县作战中牺牲。
  董俊彦河南人。1931年12月14日参加江西省宁都起义。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九团团长,后任西路军骑兵师师长。1937年1月,在出师支援高台部队行进途中,被敌堵截,在战斗中牺牲。
  秦道贤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2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1935年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西路军骑兵师政治委员。1937年1月在出师支援高台部队行进途中,被敌堵截,在战斗中牺牲。
  李庆雍湖北省麻城县顺河区顺水湾村周家嘴人。1913年生。贫农出身。1930年参加红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战士、排长、连指导员、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九十师政治部主任。1936年任红西路军骑兵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在出师支援高台部队行进途中,被敌堵截,在战斗中牺牲。
  张子英山东省临清县人。1901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由国民党军队哗变参加红军,历任红三十军司令部作战科长、西路军骑兵师三团团长、三十军八十八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战斗中牺牲。
  朱金畅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三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十三师政委、三十九团政委。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葛海仙安徽省金寨县人。1916年生。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红军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罗福样曾任红五军四十五团政治处主任。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张静波四川省重庆市碧山县人。学生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三军司令部参谋、九十九师二九五团参谋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赵承忠四川省达县蒲家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参加革命,曾任红三十三军九十七师二十九团党务委员会书记。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何志余安徽省六安县流波潼人。1930年参加红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霍山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县县委书记、川陕省巡视员、省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1935年10月任川西大金独立一师政治委员,后任红五军三十七团政治委员。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徐志贞河北省人。曾任红五军特务团团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任天贵河南省人。1931年12月14日参加二十六路军江西省宁都起义。曾任红五军四十三团团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吴岱朝曾任红五军三十九团团长。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陈春甫曾任红五军卫生部部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盛茂吾曾任红五军民运部部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刘培基四川省达县人。曾在川东游击军、红三十三军任职。红五军团与三十三军合编后,任红五军十三师参谋长。1936年12月任四十五团参谋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叶崇本湖北省人。曾在红三十三军任职,红五军与三十三军合编后,任五军十三师师长兼四十五团团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李屏仁1931年12月14日参加江西省宁都起义。中共党员。曾任红九军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长,后任红五军参谋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彭××曾任红五军四十五团参谋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张××曾任红五军三十九团团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城作战中牺牲。
  周畅昌安徽省金寨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五军三十九团政委。1936年12月在甘肃省山丹县闇门滩作战中牺牲。李连样1931年12月14日参加江西宁都起义,曾任红五军三十七团团长、十三师师长。1936年12月在甘肃省山丹县闇门滩作战中牺牲。张玉清安徽省六安县人。1907年生。农民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川陕革命根据地赤江(今通江)县保卫局局长。1937年1月在甘肃省张掖一带作战中牺牲。
  姜振海湖北省黄冈县迥龙山区崔铺乡吴家湾人。1891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入贺龙部并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军团参谋长、红九军司令部科长、二十七师参谋长。1936年12月在甘肃省张掖一带作战中牺牲。
  陈增进河南省光山县人。1908年生。雇工出身。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2月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营政治教导员、科长、团长、红三十军参谋主任。
  1936年12月在甘肃省张掖县作战中牺牲。张荣福河南省光山县人。1908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九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政治委员。1936年12月在甘肃省张掖县作战中牺牲。吴永康广西兴业县人。1900年生。红西路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战斗中牺牲。肖德新四川省云山县小桥人。曾任红九军×团团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作战中牺牲。孙英武河南省人。曾任红西路军总部三局科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作战中牺牲。黄建中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四团副团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作战中牺牲。傅兰荪曾任红五军供给部部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作战中牺牲。
  张明伦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乘马岗区得胜寨乡人。1918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革命,历任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团长。1937年3月13日在甘肃省肃南县康隆寺战斗中牺牲。
  詹焰清河南省光山县人。曾任红西路军总政治部文印科副科长。1937年3月13
  日,在甘肃省肃南县马场滩作战中牺牲。
  张卿云河北省曲周县褚庄乡湾子村人。1906年2月21日生。1926年3月在山西省太谷县铭贤中学就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经组织同意,到孙连仲部队当掌旗官。1931年12月14日,参加江西宁都起义。曾任红三十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十八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战斗中牺牲。
  俞荣华又名俞同金,湖南省平江县人。1909年生。学生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三十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作战中牺牲。邹丰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1年生。1930年7月参加红军,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团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下羊山河(一说在倪家营)战斗中牺牲。
  黄英样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新建乡王家店下店人。1914年生。1930年7月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五团政治委员。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下羊山河(一说在梨园口)战斗中牺牲。
  潘传品河南省光山县人。1903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九团团长、二六七团团长。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作战中牺牲。
  熊发庆安徽省六安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三团团长。
  1937年3月在甘肃省肃南县石窝山作战中牺牲。
  第二节 红西路军参加地方工作与张掖籍中共党员
  一、参加地方工作的人员
  吴建初男,四川成都市人。红西路军总部民运部白兵工作科科长。1937年初,西路军与十倍于己的国民党“二马”战斗失利,形势恶劣,吴建初奉总部指示到张掖一带负责组建“中共甘州中心县委”并任县委书记。中心县委成立后,他到张掖大野口山上的煤窑群与挖煤工生活在一起,利用与穷兄弟们同住同吃的有利条件,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揭露国民党“二马”的残暴罪行。以中共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纲领取信于民,使党和红军的影响深入人心,在群众中发展党员。梨园口战斗后,部分流散红军将士冲破敌人包围,化装回陕北,他和县委的同志等筹集钱粮,指引路线,配合行动。1937年6月,中心县委和总部失去联系,组织遭到破坏,他设法和张掖城内流散红军地下党支部成员邱均品、蔡文良接上头,并通过他们与西路军干部王定国(女,红西路军总部前进剧团服装股副股长,后为张掖流落红军地下党支部成员。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谢觉哉夫人。)、爱国人士高金城取得联系。在无法确定县委下步工作的情况下,他亲赴“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向党中央代表谢觉哉汇报请示。经组织同意,于是年10月去了延安。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岳太华男,四川安县人。安县早期中共地下党员。曾任中共绵安中心县委委员。1934年参加红军。1937年2月,西路军途经张掖建立中共甘州中心县委,任县委委员、组织部长。是年4月被捕,后逃出去了延安。
  阮自强男,四川绵竹县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5年参加红军。1937年2月,西路军途经张掖建立“中共甘州中心县委”,阮自强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是年4、5月份,与县委失去联系,后去了延安。
  张××男,西路军总部干部。1937年2月,中共甘州中心县委成立后任县委委员、民运部长。是年4月被“二马”杀害。
  李天义男,红西路军总部民运部干事。1937年2月,中共甘州中心县委成立后任县委委员。县委与总部失去联系后,他继续与其他同志坚持革命活动。是年11月,经“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去了延安。
  二、张掖籍中共党员
  王有富男,又名王泽喜、王富狗子。甘肃张掖县大满堡人。1937年4、5月份,由吴建初、金子荣(西路军特务连通讯员)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后被敌人抓去,经保释放出。是年11月,由“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介绍去延安“抗日大学”学习。结业后回兰州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兰州市二、三区区长、兰州市园林局副局长等职。“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潘发生男,甘肃张掖县大满堡人。1937年5月经吴建初等人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是年11月由“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介绍去延安。
  阮文云男,甘肃张掖县大满堡人。1937年5月经吴建初等人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是年秋天被敌人抓去,受折磨致死。阮文章男,甘肃张掖县大满堡人。1937年5月经吴建初等人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是年秋天被敌人抓去,后遭残杀。王克勤男,甘肃张掖县大满堡人。1937年5月经吴建初等人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是年11月经“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介绍去了延安,后返回张掖务农。
  第三节 掩护红西路军人士(选录本志未载者)
  召卡什吉
  召卡什吉,女,裕固族,肃南县大河乡松木滩人,牧民。
  1937年春天,召卡什吉的两个女儿在野马沟放牧羊时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位喊“救命”的人。听到女儿告知的情况后,她和老伴(藏族,藏医)判定是红军,立马前往去看,果然是红军,已冻得四肢捲缩,昏迷不醒。他俩急忙为其揉搓冻肿的手脚皮肤,又一勺一勺地喂给熬好的奶茶、羊肉汤。当苏醒过来后,又喂了点热烧酒,使他恢复了知觉。
  为了躲避马家军的搜索,她和老伴将这位红军转移到非常避静、人很难找到的一个名叫“柳柴洼”的地方,砍了几根树杆、柳柴,在背风向阳处搭起一个小房子,垫上干草,铺上毛毡、青羊皮,既暖和又安全。召卡什吉的老伴上山采来雪莲、冬青柳等中草药,熬制成药膏为其涂抹冻伤,猎获青羊,扒出热羊肚子热敷伤处。她家尽管很困难,但为使红军伤员增加营养,尽快康复,她俩就是饿着肚子,也要让他喝上牛奶、吃上羊肉,喂上热饭。房子里白天不敢生火,晚上燃柴烧热取暖。在她俩一个多月骨肉般的医治、照料下,这位红军的身体得到恢复,坚决要求回部队。在无可挽留的情况下,她给缝制了一个小褡裢,装上炒面、曲拉和干肉,依依不舍地把这位落难的红军送到白泉门,指给向西走的路。在惜别的时刻,他紧握双亲的手,声泪俱下,哽咽地说:“救命恩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
  孙振铎
  孙振铎,民乐县新天公社韩营村人。〔民国〕25~27年任民乐县沐化区区长。孙振铎于1937年利用乡绅、区长的身份,冒着撤职丢官、查办杀头的危险,掩护了到他家的红西路军失散人员。
  1937年1月,红西路军与国民党马家军梨园口战斗中,红三十军参谋张萍被俘,后
  在押送青海途经民乐张满村时乘机逃离,走到韩营村一姓葛的农家干活度日。他又听到同
  村孙振铎家收容了六七位红军,也前去找到孙家,孙振铎慷慨应允。是年7月,民乐县县
  长江树春调靖远任职,离县前到韩营村向孙振铎告辞。孙向江请求将张萍带到兰州。张萍
  随江县长到兰州后,找到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担任联络员工作。
  1937年秋,中共党组织委派高金城在张掖城内创建福音医院,以医疗救人为掩护,营救红西路军失散、伤病人员。随后即派从马军旅长韩起功交涉要求被俘的红军女战士王定国、陈广志,以治病卖药为名,带着高金城写给孙振铎的信,秘密来到孙的家中。孙热情接待,安排食宿,介绍情况,帮助开展寻访、营救红军,先后有10多人得到他的救助与掩护。
  王志成
  王志成,民乐县顺化乡曹营村人,农民。
  1937年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红西路军石窝会议编为左支队的林春芳等5人(贺主成、叶德涧、彭德生、通讯员“小钢炮”及林春芳)与大部队失散,经过一个多月的翻山越岭,爬冰卧雪,与敌周旋游击,拖着战伤、冻伤和饥饿、疲惫的身体,辗转来到王志成家中。王家一看是红军,顿生怜悯之心。当晚给予生火暖身,做饭充饥,热情照顾。为防不测,翌日凌晨,王志成把他们带到离村三华里外臭水沟的一个窑洞里避居。五位红军在此处住了四天,王志成冒着杀头的危险,每天送吃、送喝、送药。第5天,几位红军的身体稍有恢复,伤情有所好转,也为不给王家带来麻烦,向王志成告辞转移。临行前,王家给每个红军装上干粮、炒面,指给较安全的行走路线。
  1949年9月,曾被王志成掩护过的林春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五师解放民乐县城后捎信,在民乐六坝接待了王志成,赠给一匹军马,表示感谢。
  李宗先
  李宗先,民乐县新天乡山寨村人,农民。
  1937年5月,李宗先到小都麻山背柴时遇到一名年仅十三四岁的四川籍小红军,名叫沔有安。宗先不顾个人安危,将小沔领到家中,做给新衣新鞋,和自家人同吃同住。五六天后的一个早晨,又有两个小红军到他家要饭,沔有安便向李宗先求情说,这两个人是和他一个部队的战友,要求也留在他家。李宗先与他分别居住的两个弟弟商量,每人收养一名。大弟弟李孝先收留傅永选,二弟李吉先收留了王文清。三位小红军的脚都已冻伤,三兄弟四处奔走询医采药,精心治愈。为防止不测,李家让沔有安学了个箩儿匠,傅永选、王文清到山里放牲口。
  李氏兄弟掩护三红军,几经磨难,受罪伤财。——是年夏季,马家军和地方民团到处搜捕红军。李家兄弟闻讯后,急忙把三位红军送到深山茂林藏匿,每天轮流送饭。——本村有个在马军当过兵的刘××,为了请功领赏,带领马军到李家搜捕红军。李宗先拒不承认,遭到悬梁拷打,皮开血溅。筹款委托地方绅士送礼说情,才算作罢。
  ——时过不久,还是本村的一个地痞李××领上马军又到李家搜抓红军。李宗先急忙给三个红军装上吃的打发上山躲避。出门不久就被马家军追上押到保公所。保长张多福一面让烟递茶应酬马军,一面示意他们逃跑。但马军不放过李家,逼得杀了1只羊、9只鸡进行“招待”,又借债送给白洋80块,避免了一顿毒打。尽管如此,地痞李某还是不饶,李家兄弟送给牛两头、驴1头、大豆9斗,才终止敲诈。——没过几日,前次为三位红军勒索过李家的本村兵痞刘某,再次带领马军到李家敲诈。无奈,又借送白洋才打发走。李家兄弟为救护红军,负债累累,苦不堪言。为还债卖掉房子2间、土地7.5亩,还给地主拉长工、打短工10多年。
  田明安
  民乐县洪水镇居民田明安一家在1937年营救了一位残遭国民党伤害的红军战士——向如沛。
  向如沛,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通讯员。临泽梨园口、康隆寺等地战役失败后,向如沛被捕,押送张掖,后押往青海。途经民乐三堡时天黑,住在一农民家,好心的老爷爷看他年小可怜,隐藏在草堆脱险。1937年夏,向辗转到曹营村,被驻民乐的国民党中央军抓住,追问红军下落,向拒绝回答,被打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还割去左耳,把他抬出军营抛弃在城壕。后被民乐洪水城田明安发现背到家中。田明安怕被敌人发现,指使儿子田滋发、女儿田桂芳将向如沛抬到土地庙,每天送饭送药,医治伤口,精心照顾8个月,伤口愈合。体质恢复后,田明安为了向的安全,也为了维持生活,让向如沛到祁连山打猎、挖药、背煤。田看向老实忠厚,将女儿田桂芳许配结为夫妻,定居洪水镇。
  高廷俭
  高廷俭,民乐县民联乡高寨村人,农民。
  1937年三月清明夜晚,红西路军流散人员梁昌汉、张芳明两人昼避夜行来到高寨村。敲开村头一户农民的家门,央求投宿过夜。主人高廷俭见他俩衣服破烂,面露饥寒,一听说话口语和和蔼谦诚态度,就知是红军。他立即把两人让进屋里,烧水做饭,同睡热炕。翌日让儿子高荣到洪水城上探听情况,顺便让买来大肉、香烟等食品,热情款待三天。期间他家关门闭户,巧妙地应对邻居和来人,未被任何人发现。第四天,他俩体质有点恢复,提出上路,高家装给充足的干粮、炒面,像亲戚一样地告别走上了东去的路程。
  1980年,已是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梁昌汉专程来到民乐县高寨村,找到已故高廷俭之子高荣,双方追叙当年三天的掩护照顾之情,依依难舍。
  但复三
  但复三,湖北省大悟县人。擅长中医,行医辗转落脚山丹县大马营乡窑坡村。
  1937年3月下旬的一天,但复三妻弟万怀章从野外领到家中三位红军,其中一人操湖北口语,有胃病。翌日饭后,其他两人由但复三资助路费向东走了,留下病者给予治病养身。一天,但复三发现马家军来他家搜捕红军,他迅疾将其藏到草堆里,未被发现。此后但复三再不敢让这位红军留在家中,他与义子聂友成、妻弟万怀章在晚上转移到曹家大口子的窑洞里。当时马家军搜查很紧,生怕生事,又将其秘密转移到大黄山钟山寺的后寺古庙隐藏起来。但、聂、万三人轮流上山挖药、打柴为名,不断地送食送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治疗,红军体力基本恢复,病情逐渐好转,他提出去找党中央。但复三担心一人不安全,也不放心,决定和聂友成陪送到陕北。他们三人经过千辛万苦,终将这位红军送到延安党中央。后来才知道,这位被救的红军是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
  但复三将陈昌浩送到延安就回到老家湖北,第二年去世;聂友成也回湖北,解放后去世。
  李逢溢
  1937年春,山丹县芦堡任家寨村医李逢溢,在平坡煤窑背煤。农历二月的一天,失散红军杨春才来到他家。李将杨藏到后窑,每天送吃送喝。隐藏不久,歹意之徒走漏风声,国民党军政人员前来盘问李逢溢,李机智周旋,将他们打发走。为了更安全,李逢溢又把杨春才转移到另一个比较隐蔽的破窑里。然后把盘查人员“请”到原藏窑洞用酒席“招待”,打消了这些人的怀疑。后来还有一些红军失散人员来到他家,他都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经济上的资助。李逢溢对杨春才的救护,使其感恩不尽,感激涕零。两人在艰辛危难的日子里也建立深厚感情,在情投意合之下,双方写了《兰谱》,结拜为兄弟。是年农历四月,杨春才提出去找部队,临别时李逢溢为这位红军朋友做了一套甘州土布棉衣,给了一顶毡帽,装给路上口粮,资助给盘缠,恋恋不舍地送走了。
  周丕国
  1936年冬的一天,有20名红军失散人员冒着风雪严寒来到山丹县霍城乡杨家庄的周丕国家里,要求吃住。周丕国冒着被马家军杀头的危险,大胆地给他们做了饭吃,留宿一夜,翌日晨给了些吃的送走了。
  当天晚上,他家又来了一些红军,用同样的办法给予照顾。其中有位十五六岁的小红军,名叫唐金云,因手脚冻肿不能行走,周丕国将他留下,用药渣子、冬青柳和热牛粪等土办法给他治病。为防止意外,周丕国每天凌晨把唐金云背到别处隐藏,深夜又背到家中暖和身子。这位小红军会理发技术,手脚痊愈后,在群众的掩护下,走乡串户以理发为生。后来,国民党山丹县政府县长王正刚到霍城时发现唐金云聪明能干,带到县上当了勤务兵。
  邱春芳
  1937年春季的一天,山丹县霍城乡东山村邱春芳的家里来了12位红军,精神疲惫。邱家拿出仅有的一点面粉给大家做了一顿饭,并留宿家中。不料翌日清晨,突然来了一伙马家军。危急时刻,邱春芳急中生智,把红军迅速藏进窑洞的套间里,用杂物遮住洞口。又立即在外间抱了一堆杂草点着,满窑烟雾,敌人难以进窑,大声责问:“洞里放火干什么?”她不慌不忙地说:“是烧炕。”就这样把搜捕军糊弄走了,避免一场劫难。敌人走后,她让红军出来,给他们装上炒面,陪送二里路,指给了行走路线。
  许合德
  许合德(1890~1951年),张掖县小满乡甘城人。幼时家境贫寒,出家学道。1936年冬,在张掖县上龙王庙当住持时,红西路军伤员王怀文、贯斌然等人到寺院,向许说明情况后,他慨然收留,更换衣服,买药治伤,以巧妙的方法躲避了国民党马步芳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多次搜索,后安全离寺回归部队。
  1958年10月1日,在张掖专署召开的流落红军战士代表和保护红军有功人员代表大会上,对许合德道长(1951年已去世)给予表彰。
  吴作善徐菊香
  吴作善、徐菊香,临泽鸭暖乡农民,夫妇。
  1937年,流落红军常到吴家落脚,有时两三天来一次,有时十天半月来一次;有时一两个人,有时几个人。不论什么时候来,他俩都留住吃喝。有一次几个红军住了一二十天。红军衣服破烂,徐菊香千方百计给予缝补,先后缝新便衣18件,补旧衣10多件,改布大衣为便衣6件。
  1937年2月14日有九位红军战士到吴作善家,最大的十八九岁,最小的十二三岁。吴氏俩口子周到地为他们治,伤、做饭,巧妙地进行掩护。一天,在屋外的徐菊香老远发现保长领着三个背枪的人向他家走来,她赶紧走进屋里把红军娃子们藏到窖里、栈子里、后院的树坑等地方。背枪的马家兵进屋后气势汹汹地问:“你把共产党藏到哪里了?”徐菊香说:“他们前天就走了。”这伙人搜而无果就走了,九位红军安然脱险,后来就找部队去了。又一次,他家来了一位姓陈的红军,两脚冻坏,行走艰难。徐菊香煎熬甘草水精心擦洗了十多天,脚伤痊愈。过了几天,县上衙役闻讯前来追查,他俩矢口否认,拒不承认,吴作善被捆绑了一绳,罚了两块大洋,才算作罢。
  贾永隆
  1936年冬,红西路军征战临泽时,沙河街的商会会长贾永隆和商人刘进孝、任长水、丁居成、肖老五等人,受到红军政策的感召和红军将士忠诚为民的激发,主动为红军筹集、捐赠布匹、衣物等急需生活用品,计价银圆两千圆。红军收到这些物资后,为贾永隆写给了“等革命胜利后加倍偿还”的收据。
  陈偕元
  1936年冬,红西路军人员到达临泽县平川乡康德村(今五里墩),向大财主陈偕元协商征收抗日募捐。陈慷慨应允,当即交给红军小麦40石(折价1600市斤)、清油数10斤,生猪10口、民勤煤3000斤,银圆200圆,支援了红军给养。
  田玉年
  临泽县平川乡贫苦农民田玉年于1936年冬季的一天,在蓼泉街西关楼下发现八位红军伤员躺卧在冰地上,冻饿交加,情景十分可怜。他顿起怜悯之心,回家拿来一些炒面等食品让红军解饥。后来一位姓黄的红军专门到他家致谢。又一次,他家来了一位女红军,伤势严重,田玉年夫妇把这位红军战士留住家中,供给吃喝,买药医伤,做给棉衣,像亲生女儿一样地给予照料,使她感动得把田家认作娘家。伤愈后返回四川籍。解放后还来信感谢。
  掩埋忠骨的好心人
  1936年冬至1937年春,红军在临泽县倪家营子与马家军作战中,伤亡很大,烈士遗体暴尸横野。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宋德和,发动群众为红军支援粮草、救护伤员,被敌抓捕关押。其他委员带领乡亲,按当地传统习俗,在戈壁滩上搭棚吊唁,请来僧、道、师,念经诵文、吹敲法器,超奠亡灵。把遍野的红军尸体一具具抬来,包扎成包,埋葬为一座座坟墓,举行了三天三夜葬仪活动。聚众男女老少哭哭啼啼,焚香烧纸,为烈士们的惨殁表示哀悼。数月后,宋德和获释出狱,他到红军坟上去祭奠,看到一些坟被雨水冲塌,即发动群众做了添土维修,复次请上僧、道、师念经超度三天,虔诚地祭奠英灵。
  临泽蓼泉刘家墩,发生过一次红军与马家军的恶战,红军尸体有70多具。当地群众自发地套起一辆辆大木车,将烈士遗体拉运到选定的墓地进行了埋葬,举行了安葬仪式,焚香烧纸,泼洒汤水,祭奠忠魂。
  蓼泉唐湾村的一座古庙里,红军驻防撤离时未来得及掩埋几位战友的尸体。该村“大乘会”的信徒们将遗体搬迁到小新渠旁,选了一块地方葬起来,建起坟茔,修起小庙,寄托对红军的哀思。从此,当地群众把渠坡湾改为“红庙湾”,代代相传。
  各地红军坟建起后,远近群众每逢春节、除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奠祀亡灵的节日,筹办祭品去上坟,双膝跪地烧“阴票”、化“铅张”、挂纸吊,坟顶上压黄表,表示深切怀念,寄托深情。
  无法查寻的掩护人
  原红西路军三十军八十八师政委郑维山、副师长熊德臣,于1937年3月13日晚康隆寺战斗失败后,在东返的路上为避开敌人搜捕,分散行走。一天夜间,他俩在北部的山坳里发现火光,径直前往,是一顶帐篷,进去一问是民乐几位进山放牧的农民。这几位憨厚的农民一看是善良的红军,便杀羊做饭招待他们,又领到附近山上的一个隐蔽避风的山洞里歇息。翌日晚,他俩又东行到民乐沿山的一户独居农家。这家有兄弟三人,一见来的不是马家军,是人们传说的红军,便毫不推辞地留下吃住。为防万一,白天将他们藏在山上窑洞里,晚上领到家中吃热饭,睡热坑。在三位好心农民的热忱照管下,他俩度过20多天,体力得到恢复,带上这家送的干粮、炒面,又踏上东归之路。1949年全国解放后,郑维山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委托地方党政军部门查询这几个农民,因当时没记下具体地名和个人姓名,再加年代久远,未了却答谢心愿。
  红西路军参谋张芳明、军医主任梁昌汉两人脱离部队后,迂回到民乐山沟,遇到一位赶毛驴驮煤的老乡,他一看两人的衣着、形态和话音,就猜想是听人说的红军,便主动和他俩说话。说马家队伍满山遍野地搜查红军,把抓到的人不是枪杀刀砍,就是活埋炮轰。于是他把两人领到煤窑上,把背煤人的破烂衣裳换上,戴上“牛吃水”的毡帽子,打扮成“窑毛子”,同他一起回到他家。路上他还叮咛:“遇见啥人都不要说话,装个哑巴”。到家后,他让妻子做饭招呼了这两位。第二天早晨,他把“客人”安排在破草房,天黑饭后,给了些吃的,送他俩继续向东走了。可惜的是当时没问下这位诚实人的姓名和他所居住的地方。
  救护红军的陈××
  陈氏,佚名,高台县人,城内居民。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高台战斗中,五军四十五团通讯员陈永禄负伤后,正在寻觅落脚之处时,被一户姓陈的好心人家收留。在逗留的日子里,陈家对这位特殊的客人关心倍至,生活尽管贫困,还想方设法给吃饱穿暖,弄药医治伤口。当时敌人搜抓红军甚紧,陈家把陈永禄当成儿子,并与左邻右舍说通,取得认可。后搜抓人员上门查讯,因口音不同,发生怀疑,把主人陈氏抓去拷打逼供,陈氏一口咬定就是他的儿子,盘问者逼而无果,也就了事。陈永禄伤愈后返回自己的部队。
  杨廷祯
  杨廷祯,高台县人,农民。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高台战斗中,红五军战士夏德伟的左腿被马家军的炮弹炸断,臂部受伤。他为脱离马军的搜捕残害,晚上艰难地爬行到戈壁滩上,翌日被杨廷祯发现后背到自己家中,由其母亲和妻子侍候,用民间偏方给洗伤治病。后被坏人告密,马军将杨廷祯抓去拷打逼供,他矢口否认,拒不承认,敌人无奈了事。杨的母亲生怕事情暴露,在磨房的后墙上掏了个暗洞,白天让夏德伟隐藏里面,晚上接出来休养。如此渡过三个多月,夏的伤势好转,体力恢复,依依不舍地与恩人惜别,回了部队。
  救红军的女盲人
  1937年元月,红西路军第五军高台战役失利后,马军占领全城,昼夜不停地搜捕追杀红军。红军营长李中荣扮成农民模样,东躲西藏,想摆脱马军追捕,走出城去。正在寻机之时,恰逢一位柱着拐杖摸索走路的盲人妇女。经他搭讪沟通,两人假装为夫妻,相扶出城,就说是讨饭。城门口的马军哨兵森严厉色地呵喝:“干什么的,哪里去?”李中荣光比划不说话,惹怒了哨兵,一枪托把他打倒在地上。双目失明的“妻子”即忙扑到“丈夫”的身上,泪流满面地哭着说:“这是我的男人,他是个哑巴,我们到乡里去讨饭。”几个哨兵一看女人是瞎子,男人是哑巴,恶狠狠地说:“滚!”他俩出城走了一段路后,李中荣十分感激地对她说:“你真是个善良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辞别后,李辗转回到了部队。
  柴维仁
  柴维仁,高台县城人,农民。
  1937年元月20日,红西路军五军在高台与马步芳部队激战失利,四十五团政委张力雄左腿负伤,无法走动,难以出城。团部警卫员和卫生员把张力雄搀扶到柴维仁的家中隐藏起来。柴家照顾吃穿,买药治伤,精心护养。伤愈后,张力雄要归队,柴维仁套上牛车,车上装满麦草,把张力雄藏在草中。出城门站岗的盘问时,柴说,给巷道妹子家送草去,安全地出了城。张力雄克服艰难困苦,回到部队。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福州军区顾问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陈陌畴陈立畴
  陈陌畴、陈立畴,高台县红崖子乡红沙河村人,农民。
  1937年农历二月上旬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在马营河上游错口河一带放牧牲畜的陈陌畴发现在东崖下躺着三个人,当即叫来同伴陈立畴,经察看和询问,得知他们是红西路军五军在高台战败的红军战士。这三人伤势很重,又饿又冻,神志时清时昏,情况危急。陈陌畴和陈立畴立即把三人轮换背到他们住的窑洞,烧火暖身,灌给姜汤,使其慢慢苏醒过来。
  三位红军战士醒来后,十分感激这两位农民搭救了他们,并叙述了红军在高台县城与十倍于己的马家军恶战失败的情况。他们给陈陌畴二人说,在不远处一个叫塔龙的地方还有他们十几位伤病、饥饿更惨重的同志。于是二陈倾其洞内所有食品,让他们带上先去解饥。尔后陈陌畴回到家里烙上干粮,推上炒面,带上十多人足够的食品送到红军住处,为他们解决了饥饿问题。红军战士们体质基本恢复转移时,给他们留下一张纸条:“等革命胜利后,一定加倍偿还,救命之恩一定要报。”
  周守贤
  周守贤,民乐县永固乡邓庄村人,农民。
  1937年3月,红西路军骑兵师一部奉命东返途经民乐县城,获悉城内关押百余名红军,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战士黄三明腿部受伤,不能乘骑。部队在东撤时,将黄三明安排在永固乡邓庄村地上的场房里。翌日晨,场房主人邓怀俭发现黄三明是带伤的红军,急忙回家取来茶和馍。此情被地痞邓××得知后赶到场房训斥邓怀俭“你这是窝藏‘共产’”,遂上前搜刮了黄三明身上能值钱的东西,还把黄拖拉到野地上。伤、饥交加的黄三明,强忍疼痛,爬到一窑洞内,两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邓庄拾粪老人周守贤路过窑洞,见洞里的黄三明,已气息奄奄。当他弄清是负伤红军后,立即返回家叫上儿子周成文,提茶拿馍,到窑洞先让充饥。父子俩见黄三明伤势严重,冒着生命危险叫了几个乡亲把黄抬到自己家中,父子们精心护理数日。当黄三明弱体伤势有所好转时,邓××报告民团,说周成文“窝藏‘共产’,私藏枪弹”。民团将周氏父子和黄三明三人绑押到洪水城团部,悬梁吊打,酷刑折磨,硬逼周家交出枪枝弹药,周出卖两头耕牛,给民团团长赵良圣送白洋50圆,才释放了周氏父子。后民团解散,黄三明也被放出,县城居民曹斌、藏统德热心给黄三明教会修鞋手艺,让其赖其度日。1947年黄落户于永固边庄。
  张保龄
  张保龄,民乐县洪水乡下柴村人,农民。
  他于〔民国〕24~34年给本村曾当过县农会会长的张学诗(同户族堂叔)家扛长工,活计是油坊的包油匠。〔民国〕25年初冬的一天晚上,他一人在油坊看门,正坐在热炕上抽水烟,狗叫得很厉害,当即敲门进来七八个穿同样灰衣裳、背枪的“队伍”,他当时惊呆了,张嘴说不出话。来人很和气地说:“小伙子,不要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办好事的红军。你能给我们弄点吃的吗?”张保龄一看这些人和国民党的警察衙役根本不一样,就立即到掌柜子家里向张学诗的二儿媳马蕙英(堂弟媳,是伙房主持)说:来了几个亲戚,给些馍馍和炒面,他们要上山打旱獭。还要了些挂面和羊肉。张保龄在油房给这些人下挂面吃完以后,有个领头的说:“我们要到马蹄寺,不知怎么走,你能给我们带段路吗?”张保龄想,这是些善良人,就痛快地说“行”。他把向弟媳要来的食物全装给这几个人,就领上出门了。刚走到“三官楼”后面,他给领头的说:“你们慢慢顺着这条路往西走,我安顿一下就来。”他到张学诗家给张硕龄(马蕙英的丈夫)说:“我领上亲戚认个路,你到油坊看一晚上。”
  走马蹄寺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地的大路,一条是山边的小路,也是捷路。他把路况说给红军,领头的说还是走小路吧。于是他领上红军从下柴庄到曹营、过海潮坝河,经白庙沿山脚从黄草沟一直到马蹄河。告辞时,红军领头的人握住他的手说:“我是老徐,谢谢您。”
  解放后,张保龄看到徐向前的画像,他给儿子说,那个人好像是我那年给领了路的领头人。
  收留红军的永固几位财主
  1936年冬季,红西路军某部从永昌红山窑过来到永固临时驻扎。有几位在地方上有钱有势的人,见义行善,收留了四位十五六岁的红军战士。
  秦永隆,民乐县永固城人。经营畜牧业,民国时期养羊两万多只,骡马数百匹,牛1000多头,骆驼40多峰。1936年冬,红西路军人员到永固,其中有4名红军因年龄太小,身体很弱,不能跟随部队继续前进,分别由4户家境优裕的人家收留,秦永隆收下一人,成为他家的一员,与其他伙计同吃同住同干活,供饭供衣供用。秦家是河西的大财东,但对在他家做活人的待遇比众多财东家的都优越。这位小红军成为七八十个伙计中的宠儿,生活得到保障。
  沈得兴,民乐县永固城人。拥有数百亩土地,兼营畜牧业,家境富裕。他接受安置了一位小红军,名叫刘玉明。曹统先,民乐县永固城人。是民乐上半县德高望重的开明绅士,地多财盈,惠益于百姓,人称“曹贤人”。他收留的小红军小名叫“三官保”,大名叫“梁生泰”。
  马虎平,民乐县永固城人。也是地方上地多钱多势大的人士,思想也比较开明,对穷苦人家也能给予困时周济,紧时帮助,群众威信好。他也收养了一位小红军。
  上述四家收留的四位小红军,后来有三位先后回了红军部队,未来过音讯,惟有曹统先家的梁生泰解放后从人民解放军某部给曹统先来了一封信,热忱感激当年的救护之情。
  魏铎臣
  魏铎臣,张掖市明永乡人,农民。
  魏铎臣救护的红军是西路军总医院院长丁世方(原为“芳”)。其经过是:
  1937年3月,红西路军战败高台和临泽倪家营后,转战退至祁连山红石窝。石窝会议分兵后,丁世方带领医护人员、伤病员和随军家属1000余人在深山与马敌周旋。一次与敌战斗中丁腿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4月下旬,丁世方辗转到张掖县明麦渠,被魏锋臣收留养伤。为不被人发现,魏在自家供奉神位的堂屋里修了道夹墙,把丁世方藏在夹墙中。不久,此情被坏人察觉,引起敌方注意,要挨家逐房地搜捕红军。魏铎臣又想出一计:“最显眼的地方也就是最保险的地方”将丁世方转移到院子里高大密集的榆树上。当搜查队径直到魏家堂屋搜人时,夹墙空荡无人,。脑羞成怒的马兵军官把魏铎臣押送到营部吊梁拷打,逼问红军下落,魏拒不承认。最后魏家以25石糜子才赎回了魏铎臣。
  魏铎臣为使丁世方隐藏到更安全的地方,他在村西北一个土崖下的野草丛生处挖了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窑洞,把丁世方又从家中秘密转移到此处。他每天寻机给丁送饭送水送药,经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丁的伤口痊愈,体力恢复,化名“王先生”行医于地方。
  1937年8月,丁世方行医民乐韩家营,与寻找红军失散人员的王定,国接上了头,要将丁带往张掖。得到救护的丁世方不会忘记恩人魏铎臣,他深情地返回明麦渠向魏铎臣道谢,魏将一头骡子卖掉作为丁的盘缠,还亲自陪送到张掖。
  魏铎臣救护红军又送走红军,马敌自然不放过他,将其抓捕关进班房40多天。二次逼得魏家以一千大洋的代价才将人赎出。
  共和国成立后,丁世方给魏铎臣多次来信感谢救命之恩,并协调地方政府和通过其他关系给予照顾。丁世方相继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四节 中共张掖地委、行署(专署、革委会)历任主要领导人
  一、中共张掖地委书记
  刘昌汉男,汉族,1915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高小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春,担任中共安定县中区区委书记;1935年3月调任中共秀延县四区(栾家坪区)区委书记,1936年6月至7月被提任为中共曲子县县委书记;1937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省委执委;1937年9月调任中共定环县县委书记;是年10月定环县划分为定边县和环县,昌汉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兼参议会议长,至1941年春。1949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西进经永登时开会,根据中央西北局的决定,任命二兵团四军十一师政委刘昌汉为解放后的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兼纪监委书记。1950年5月张掖专区撤销后,昌汉相继任过甘肃省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局长,铁道部工程局、设计总局、基建总局局长。
  1960年,他谢绝出任铁道部副部长,到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1964年,国务院批准修建刘家峡水电站,他被任为工作组长。1966年11月,中共中央任命昌汉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1967年2月省委被造反派夺权,昌汉顶住种种压力,坚持指挥电站工程,直至完竣。期间他横遭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打得昏迷不醒长达数日,送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抢救无效,于是月27日含冤辞世。1979年5月5日,中共甘肃省委为他昭雪平反;经中共中央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安振河北赞皇县人。生于1921年2月,小学文化。1936年2月参加革命,是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晋、冀、豫特委工作队长,从事建党、宣传抗日等工作。1938年6月至1948年12月,先后任中共河北省井陉县、内丘县,山西省沁水县、高平县、闻喜县等县委书记、游击队政委。其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两年。1949年1月任山西运城专署副专员。1949年6月任甘肃天水专署专员、代理地委书记。1950年8月任中共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后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省委委员。1954年9月任甘肃省供销合作社主任兼党组书记。
  1955年10月任中共张掖地委第一书记、军分区党委书记、政委、省委委员。1960年8月以后,因受“左”倾思想影响,被组织停职、审查,1979年平反,复职后相继任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1984年10月离休。
  王耀华男,汉族,1918年生,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1935年6月参加革命,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至1942年3月,先后任中共志丹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延属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1949年8月任中共甘肃省岷县地委书记兼岷县军分区政委。1950年7月至1956年6月,历任甘肃省税务局局长、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甘肃省工业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兼工业办公室党组副书记。1956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1956年10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专职常委。1958年7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工业交通工作部部长。1958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1959年12月至1960年5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候补书记,1960年5月至1962年12月,兼任中共张掖地委第一书记。1961年12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候补书记、兰州市委第一书记。其后先后任过平凉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委副书记;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兰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兼兰州警备区第一政委。1982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5月任甘肃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3月被选举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8月在兰州逝世。
  高鹤龄1949年9月25日任中共临泽县委书记。1953年1月至1955年9月,先后任中共酒泉地委秘书长、组织部长,酒泉专署专员兼党组书记。1955年10月,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成立为张掖专区后,担任张掖专署专员。1960年11月30日,任中共高台县委书记。1961年11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先后任中共张掖地委代理第一书记、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张掖军分区第一政委。“文革”前期被诬陷、夺权。1969年底冤案平反后,先后任武威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武威地委副书记、书记,武威军分区第一政委;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顾问等职。曾当选为中共甘肃省委委员,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简历见本志《人物传》)
  李子川男,汉族,1916年生,陕西省神木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神府县特委工会主任、下佳县委组织部部长、神府特委副秘书长、佳芦县委书记、陕甘宁边区党校教员、陕甘宁边区西峰县委和合水县委书记兼人民武装大队政任等职。1946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神木县委书记、榆林地委副书记、榆林行署专员等职。
  1952年以后,李子川历任政务院机关党委副书记兼人事处处长、国务院人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内务部民政干校副校长,内务部党组成员、优抚局局长,内务部政府机关人事局局长,农村救济司司长。1963年1月至9月任中共庆阳地委副书记。1963年9月至1965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1975年12月至1984年1月,调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直属党委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84年至1986年,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驻青海整党联络组组长、华北地区巡视小组副组长。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广义山西陵川县人。生于1921年。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合成指挥系,大专学历。在战争年代历任战士、班长、卫生员、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教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数十起战役,数百次战斗,转战山西、河南、陕西、湖北等省区。曾3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其中记特等功、大功、一等功各一次。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团长、副师长、军分区司令员、政委。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57年6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批准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授予金质独立勋章。
  王广义于1966年6月至1969年6月,任张掖军分区司令员;1969年2月至1971年2月改任军分区政委;1969年2月至1978年6月任军分区党委书记。1968年3月至1975年11月,兼任张掖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1年1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后调任庆阳军分区司令员。1981年6月在庆阳离休(副军职)。
  窦述山西应县人。生于1921年11月23日,初中肄业文化。1936年参加革命(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7年4月,在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学习。1937年8月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后任牺盟会区特派员、地区干部学校政治指导员、地区武装科动员股长、二区区长、区委书记。1946年后,先后任中共临猗县委组织部长、县农民协会主席、县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49年任中共秦安县委书记。1952年后,相继任中共天水地委委员、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1957年1月至1958年7月任中共天水地委第二书记;1958年改任书记处书记;1960年任副书记兼专员。1963年任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文革”中任农业组长、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中部地区工作组长。1975年11月至1977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1977年9月以后调任中共天水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主任,省农办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4年离休。
  薛浩平男,汉族,1921年1月生,陕西省吴堡县人,曾名薛宝泉,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少年在陕西绥德师范学校读书。1937年8月中共绥德特委、延安边区党委介绍到延安边区中学第一队学习。1939年6月起历任延安边区保安处科员、秘书。1945年8月任陇东外勤组组长。1946年6月任陇东公安处一股股长。1948年1月任中共甘肃工委社会科副科长。1949年9月至1955年2月任兰州市公安局局长。1951年8月兼任兰州市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2年12月任中共兰州市委常委。1953年5月任甘肃省公安厅副厅长。1954年11月入中央政法干校研究班学习。1957年1月任中共兰州市委常委,同年4月任兰州市副市长。1959年3月起,先后在永登县红城公社、兰州市、永昌县东寨农场劳动。1961年1月至1963年3月待分配工作,之后在中共甘肃省委“五反”办公室临时工作。1964年1月任天水专员公署专员。1966年4月至5月任中共天水地委副书记、专员。1968年1月受审查,住“五七”干校。1970年6月任中共酒泉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12月任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77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1978年8月任甘肃省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副主任,是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中共甘肃省委财贸政治部主任。1983年9月29日在兰州逝世。
  谢占儒甘肃环县人。生于1917年7月,1936年于环县曲子高小毕业。1937~1939年秋,任环县小学教员,区教育助理员兼完小校长。1939年秋至1947年2月,任环县人民政府科员、秘书。1947年2月至1948年冬,任中共环县车道区委书记、环县河西游击队政委,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固原东部工委负责人。1948年冬至1949年8月,任陇东关中支前大队队长。1949年8月至1951年春,任环县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1951年11月至1955年10月,任庆阳专署副专员、专员兼党组书记。1955年冬至1956年4月,任中共平凉地委书记处书记。1956年4月至1962年3月,任中共甘南州委第一书记兼政协主席、军分区政委。1962年3月至1972年6月,在省委党校学习、参加社教、“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6月至1975年9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地区革委会常委。1975年10月至1978年7月,任张掖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7月至12月,任张掖地区革委会主任。1978年7月至1982年7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1982年6月至1983年4月任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9月离休。
  1950~1982年期间,曾先后被选为中共甘肃省第一、二、三、六届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1962年与1978~1982年为中共甘肃省委委员;1978年1月被选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委员。
  业余喜欢书法、版画和篆刻,版画《肃南小景》发表于《甘肃版画》;出版《甘肃名胜印谱》等著作。其作品被日本、新加坡等国收藏;传略和作品编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书。
  王毅河北沧州市人。生于1931年8月,高中学历,1947年5月至1949年5月,在村小学担任教员、校长、沧县十一区文教助理、团区委书记。1949年调中共安徽芜湖市委工作。1951年调中共华东局工作。1955年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政法处二级巡视员;1960年调贵州省修文县阳明公社任党委书记。1960年7月至1971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任秘书、秘书组长。“文革”中受审。1971年5月,调陕西省农科院农场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2月至1977年调任中共甘肃武威县委副书记、书记。1977年6月至1982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82年7月至1983年8月,代理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后调任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农委副主任。
  王化成甘肃武威市人。生于1932年9月。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共青团,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威军分区供给部粮秣员,甘肃省军区警备六团后勤会计,武威专区财委会秘书。1955~1960年,先后任张掖专署党组成员、政法组副组长、民政部副部长、民政人事局副局长、劳动工资编制委员会副主任。1961~1977年,先后任武威专署党组成员、专署办公室主任、民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县长,甘肃煤炭矿机厂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武威地区革委会综合组副组长、经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78~1981年9月,任武威地区行署副专员。1981年10月至1983年10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1981年11月至1983年11月,任张掖地区行署专员。1983年8月至1987年10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兼张掖军分区政委。1987年11月调任甘肃省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
  曾被选为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六、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六届甘肃省委委员;第六、七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1987年,连续3年完成省上下达的经济目标任务,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一、二、三等奖。
  马怀西陕西长武县人。生于1933年10月3日,1952年长武中学毕业。1952年4月至1958年9月,在灵台县供销社、中共灵台县委财贸部、泾川县委工交部当干事。1958年10月至1965年12月,在泾川县农机局、平凉地区农机局、庆阳地区工业局任副科长、科长。1966年1月至1970年11月,任宁县副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12月至1979年3月,任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委会常委、副主任、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1979年4月至1983年8月,任张掖地区行署副专员;1983年9月至1985年9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85年10月至1987年3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兼张掖市委书记。1987年4月至1988年5月,专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1988年6月至1991年7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1991年6月调任甘肃省监察厅厅长。
  李宝峰天津武清县人。生于1937年6月。1954年初中毕业。1955年3月支援边疆分配金塔县供销社工作。先后任金塔县供销社业务股长,团县委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县经贸委主任,副县长;中共金塔县委书记、酒泉地区行署副专员、常务副专员。1991年6月至1993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1993年8月调任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后任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马西林甘肃西峰市人。生于1945年7月。1967年毕业于甘肃省教育学院,是年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庆阳陇东中学、西峰中学、董志中学教员、教导主任、副校长。1975年10月调任中共庆阳地委党校理论教员。1977年调任中共庆阳地委落实政策办公室、地委秘书处秘书。1980年任共青团庆阳地委副书记;1983年5月任中共庆阳地委副书记;1993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后相继提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
  二、张掖专(行)署专员、专(地)区革委会主任
  李维钧李维钧,男,汉族,1908年3月出生,陕西省延川县人。1927年3月参加革命,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北红军游击队副班长、中队长、清涧县二区苏维埃主席、延川县教育部长,山西游击营政治指导员、新安边县委组织部长等职。1939年2月任中共盐池县委书记。1942年6月调任三边地委巡视员。1945年9月任盐池县参议会议长。1946年2月调任安边、靖边县委书记,194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长。1949年9月14日野战军西进经永登时开会,根据中央西北局的决定,任命李维钧为甘肃张掖分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1950年5月张掖专区撤销后,维钧被调出张掖。后相继任过天水专员公署专员,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党委组织部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等职。1972年离休任西安小寨干休所党支部书记。1977年12月任政协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90年7月29日逝世。
  杨生春陕西子长县人。生于1917年1月,初中文化程度。1933年10月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陕北游击队员。1935年2月至9月,在红二十六军指挥部给刘志丹当警卫员。1935年10月至1936年8月,在红十五军团八十一师侦察队任排长。1936年9月至12月,在陕北教导队学习。1937年1月至1939年6月,在延安保卫营一连当警卫。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在延安教导营任班长。1940年7月至1942年12月,在子长县自卫军任营长。1943年1月至1946年11月,在陕西省子长县保安队任队长。1946年12月至1947年6月,在警二旅警卫营任连长。1947年7月至1949年4月,在警二旅
  一营任副营长。1949年5月至12月,在西北军政学校学习。1950年1月至5月,在二兵团警卫营任营长。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在甘肃省平凉县公安局任局长。1952年10月至1953年4月,任中共泾川县委书记。1953年5月至1955年10月,任武威专署公安处处长。1955年12月至1959年5月,任张掖专署公安处处长。1959年1月至1966年3月,任张掖专署副专员。1961年12月至1962年9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1961年12月至1962年3月,兼任张掖专署专员;1962年3月至9月,任张掖专署专员。“文革”以后在张掖农宣队、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工作。1973年6月调甘肃靖远矿区、省人大、省政协工作。曾于1953年、1981年被选为中共甘肃省第一次、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8月离休。
  龚复新男,生于1920年12月,湖南省慈利县人。上过三年小学。1934年12月参加红军。1935年4月加入共青团,1937年1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4年12月至1949年8月担任过红军勤务员、通讯员;八路军保安科检查站长、青年股长、政治指导员、干部干事、组织干事、政治教导员;解放军旅组织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
  1949年9月至1950年5月任中共民乐县委书记。1950年5月至1955年10月任武威地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56年12月至1958年6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1955年11月至1956年12月兼任张掖专区计划委员会主任。1958年4月至1960年1月兼任张掖专员公署专员。1958年6月至1961年12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处书记。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任中共张掖市(地级)委常委、第一书记。1961年12月至1962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8月至1963年1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常委、副书记。1963年2月任甘肃省农科院党委书记。1971年3月调任湖南省省农科院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77年11月1983年4月任湖南省政协委员、党务委员。1983年6月离休。1991年6月13日逝世。
  苗彪男,汉族,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学文化程度。1937年7月参加革命。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945年至1949年7月担任中共山西省永和县委秘书、部长、区长。是年7月以后调任中共甘肃省西和县委宣传部长、岷县县委书记、武都地委副书记。1962年9月由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调任张掖专区专员公署专员,中共张掖地委常委;1966年3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苗彪被“造反派”揪斗批判,囚禁毒打,1967年12月3日被打惨死。1977年12月,为其举行追悼会,恢复了名誉。(简历见本志《人物传》)
  茹春枫男,生于1909年9月河北省平山县。(以上资料待查)
  1952年10月至1953年2月任中共酒泉县委第二书记;1953年2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酒泉县委书记。1953年5月至
  1954年11月任酒泉县人民政府代县长。1955年8月至10月任中共酒泉地委财贸部部长。
  1955年11月至1959年2月任中共张掖地委财贸部部长。1956年10月至12月任张掖专员公署财经党组副书记。1959年2月至1961年10月,任张掖市(地级)人民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党组书记(副市长),其中1959年5月至1961年12月兼任张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60年11月至1961年12月任中共张掖市(地级)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常委、张掖专员公署副专员,张掖专署党组副书记、财政党组书记。1963年9月至1966年5月兼任张掖专区物价委员会主任。1970年12月至1973年12月任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党委副书记。1973年7月至1976年10月任张掖地区农业办公室主任。1976年10月至1978年3月兼任张掖地区农业办公室主任。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张掖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12月至1980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张掖地区行政公署专员,其中1979年3月至1980年9月兼任地区行署党组书记;1980年2月至10月兼任张掖地区行政干部学校校长。1980年11月以后调任甘肃省财贸办公室主任等职。1983年12月3日去世。
  云尚秀男,1966年10月中共甘肃省委通知:云尚秀任张掖专员公署专员,张掖专员公署党组书记。(未到职)
  王林河北饶阳县人。1917年生。小学毕业后当工人。1938年参加抗日,任村民政主任。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后历任饶阳县区助理员、区长、区委书记、饶阳县人民政府秘书、副县长,绥中地区政策研究室代主任,包头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国建筑工会筹委会生产工资组组长、工资部副部长。1960年抽调为中央工作组赴甘肃张掖。1961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中共临泽县委书记;1968年4月至1970年10月,任临泽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4月至1981年9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其间于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任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8月至1981年11月,任张掖地区行署专员。1981年11月调任甘肃省总工会主任。
  崔岩甘肃清水县人。1934年生,高中文化程度。1952年10月参加革命,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清水县区委书记、县委统战部、工交部部长;1965年4月至1966年5月调任中共高台县委宣传部、农村工作部部长;1970年11月至1976年10月,任高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1976年10月至1983年10月,任临泽县革委会主任、县委书记;1983年8月至11月,任张掖地区行署副专员;1983年11月至1989年4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89年4月调任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周明辉天津宝坻县人。生于1938年2月9日。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9月分配甘肃省农业厅工作。1968年到省委“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71年元月调张掖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工作。1973年调张掖地区计划委员会工作,1978年任副科长。1980~1982年,任高台县副县长。1983~1985年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1986~1988年,任地委副书记兼任行署副专员。1989~1992年7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1992年8月调任省畜牧厅厅长、党组书记。后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
  毛郁生甘肃山丹县人。生于1946年12月。1970年7月于甘肃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山丹县农机修造厂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山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4~1989年,先后担任中共张掖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张掖市市长。1989~1990年,任张掖地区行署副专员;1992年6月至1995年8月,任中共张掖地委委员、副书记;1992年8月至1995年8月任张掖地区行署专员。1995年9月调任甘肃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
  注:1.一人任过党、政两职的只录书记;2.已任命未到职者只录姓名未录简介;
  3.查无资料者,今缺后补。
  第五节 知名人士
  一、党政军干部
  陈生蕃甘肃临泽县人。生于1908年。1927年毕业于省立第四中学(今武威中学),1931年后在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读书,参加过北平学联的第一批抗日请愿团。〔民国〕时期为临泽县社会名流,为《创修临泽县志》作序。有清望,在临泽县执法时仗义判处犯有人命罪的胞兄死刑。1947年任甘肃洮沙县县长时,掩护营救中共甘肃地下省委领导成员张一悟。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临泽县副县长、张掖县文化馆馆长、张掖县副县长、张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掖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我所知道的张一悟》《抚彝厅的设置》等文。工草书,在张掖、临泽颇受欢迎。晚年醉心诗词,遗稿有《临泽宾馆落成志庆》等诗文。
  党建国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23年。1946~1949年7月在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1949年在兰州参加“三·二九”学生运动,5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回张掖从事中共党的地下活动,宣传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地下党员12人。张掖解放后,先后任张掖分区干校副主任、张掖市副市长、张掖市城关区区长、青年团张掖市委书记、市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副主任、武威地委干校常务副校长。1958年以后任张掖地委党校副校长、张掖师范学院副院长、张掖师范学校校长、中共张掖地委讲师团副团长。80年代任张掖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兼常务副校长。曾任甘肃省首次党代表会议代表,张掖县第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哲学学会第一、二届理事。1985年离休。
  孔庆荣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27年。原籍河南孟津县,幼年时期随父徙居张掖。1948年参加国民党军,与刘华林同在一起当兵。1949年9月起义,补入解放军第三军骑兵大队,任三连文化教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任兰州军区骑兵三团三连文书、团政治处干事,张掖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兰州军区骑兵二师七团政治处股长、副主任,骑二师政治部文化科长,陆军第二十师政治部宣传科长。1981年离休回张掖。
  新疆解放后,国民党阿尔泰专员乌斯满,在美蒋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受解放军打击后,率领残余分子并裹胁部分哈萨克族群众,于1950年窜入甘肃安西、敦煌一带,骚扰当地群众,严重破坏社会治安。受到当地驻军和民兵打击后,于当年底进入敦煌以南山中,继续作恶。1951年2月,解放军第三军骑兵大队进入敦煌南山追剿。2月19日,骑兵大队第三连在海子地区(今阿克塞县团结乡)将乌斯满股匪包围,经过战斗,俘匪百余人,缴获步枪50余支,解救群众数百人,但匪首乌斯满脱逃。三连在长途追击中,大部分人员因马匹乏困而落伍,只有孔庆荣、刘华林等少数几人追了上去。死追30公里后,遇到一个大冰滩,乌斯满乘马速度减慢。孔庆荣乘机飞马上前,向乌斯满扑去,两人同时摔下马来,扭打在一起,在冰滩上滚来滚去。因乌斯满身体强壮,力气大,撕打中将孔庆荣压在身下,正要拔靴刀刺杀,刘华林赶来,用抢托猛击乌匪头部,乌匪当即被打昏,孔、刘二人趁势将乌斯满擒获。战后,孔、刘二人同时被评为战斗英雄,西北军区给孔庆荣记特等功一次,授“人民功臣”称号;给刘华林记大功一次。
  郝成铭甘肃张掖市人。1931年生。1949年9月参加革命,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威、张掖军分区干部科干事,骑兵第三团连副政治指导员,甘肃省军区政治部干部处干事、高台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委员。曾先后在解放军长沙政治干部学校、北京政治学院学习。1976年10月后,历任省军区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政治部干部处长,陇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省军区民兵史编写办公室、军事志编写办公室主任、主编。主编有《甘肃省志·军事志》《甘肃省军区沿革史》《甘肃省民兵发展史》《甘肃省民兵工作大事记》《甘肃省民兵英模人物志》《甘肃省军事大事记》等著作。参与编写的有《兰州军区沿革史》《甘肃老区概览》《甘肃大辞典》等。在军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及学术文章20余篇,多篇获奖。
  韩正卿甘肃宕昌县人。生于1934年。1949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学历。曾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干部、武都县东江公社党委书记。1972年9月至1980年9月,担任中共民乐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80年9月以后先后任定西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定西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两西”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省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省政协副主席。
  韩正卿在民乐工作期间,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从基础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首先逐社逐队地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县情的基础上,亲自组织“民乐县远景建设规划队”,自任队长,对全县11个公社、107个大队进行“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的“五好”综合规划,得到国务院的表扬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他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证重点,全面发展”的方略,在抓好当年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前提下,兴修水利、平田整地、植树造林,修建道路一起上。经过8年奋战,建成双树寺、瓦房城、河牛口等6座中、小型水库;组织勘测设计了翟寨子、海潮坝水库;新修、改建、整修渠道,实现渠系配套,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改建县、社、队和农田道路,为发展农业提供条件。平整条田14万亩;植树造林3万亩;营造渠路防护林带15条,长180公里;新建县乡公路2条,长225公里;在县园艺场、六坝、杨坊等地推广定植苹果梨等,开创了民乐发展苹果梨的局面;组织开发北部荒滩,动员迁移沿山高寒社队群众,新建北部滩公社。
  顾秀兰女,甘肃肃南县人。生于1938年。裕固族。1955年当上裕固族第一代女民兵,先后担任班长、副指导员、副营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大河公社红湾生产队队长,在全省首创“百母超百仔”纪录。因工作积极努力,在生产建设和民兵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和群英会,先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共产党员。
  马天样甘肃山丹县人。生于1944年。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退伍还乡,1970年开始做人民武装工作,先后任公社武装部干事、部长。1979年为保护群众,勇擒杀人凶手,荣立二等功。
  赵殿元甘肃高台县人。生于1951年。1969年参加基干民兵,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他在修建战备公路时,为保护9名同志的安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一口气拔掉6根正在燃烧的炮眼导火索,而自己的右手五指却被雷管炸掉。赵殿元身残志坚,带着伤病,一直坚持到战备公路胜利完工,他的模范事迹受到群众的称赞。1974年,他被中共张掖地委和军分区党委树立为先进民兵,后担任民兵副连长,被共青团县、地、省委选为委员。
  郎自伟甘肃肃南县人。生于1963年10月。藏族。1980年12月入伍,198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退伍后分配到肃南县人武部工作。1966年以来,先后任马蹄区武装部长、红湾寺镇武装部长。他面对基层条件差等实际,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用自己的存款搞武装部和民兵连建设,当年武装部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为提高民兵军事训练水平,他多方求教,编写10余万字的民兵训练教材,两次被评为“四会”教练员。在草原遭受蝗灾时,他组织民兵灭蝗;当草场被大雪掩埋时,他又带领民兵抗灾救灾,奋战一个多月,帮助牧民搬迁,转移牲畜,运送草料,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牧民的帐房。他还带头救助失学儿童和贫困牧民,被牧民们赞为“草原上展翅翱翔的雄鹰”。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多次被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兰州军区评为百名“优秀专武干部”。
  二、科技
  陈西峰河南师县人。生于1937年7月。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是年分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科所工作。1973年调张掖地区农科所,历任育种室副主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
  陈西峰主要从事玉米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70年代初与饶赛华(陈西峰之妻)共同主持育成玉米杂交种“伊单2号”,在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1979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0年代中期与饶共同主持育成玉米杂交种“张单488”,仅在河西灌区种植面积达34万亩,1978年获甘肃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5~1989年与饶共同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研究”,获得6个优良玉米群体,一批优良玉米自交系,以及早熟玉米杂交种“张单1825”,中熟玉米杂交种“张单481”,晚熟玉米杂交种“张单1103”,在甘、宁、新三省(区)试验、示范,表现优良,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1989年参与完成“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丰产栽培技术”课题,1990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1990年与饶共同主持完成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张单476”的选育,1990年通过审定,并在甘、宁、新三省(区)推广种植。发表论文8篇。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饶赛华女,湖南沅江市人。生于1939年3月。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是年分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科所工作。1973年调张掖地区农科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被选为张掖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甘肃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甘肃省第五次妇代会代表。
  饶赛华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70年代初,与陈西峰共同主持育成玉米杂交种“伊单2号”,在新疆伊犁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1979年获新疆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0年代中期与陈共同主持育成玉米杂交种“张单488”,并在甘肃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仅在河西灌区年最大种植面积达34万亩。1978年与陈共同主持完成省列攻关项目“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研究”课题,获得6个优良玉米群体,一批优良玉米自交系及属早、中、晚3个熟性的玉米新杂交种“张单1825”“张单481”“张单1103”。这三个杂交种在甘、宁、新三省(区)示范推广表现优良,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与陈共同主持育成中早熟玉米新杂交种“张单476”,遂在甘、宁、新三省(区)推广种植;1988~1990年与陈共同主持完成《西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和《西北地区地膜玉米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国家专业标准的编写工作,1990年通过农业部的审定验收。发表论文7篇。
  1979年获张掖地区科技教育大会奖,1978年甘肃省政府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1986年授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1990年中共张掖地委组织部授予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马永泰甘肃金塔县人。生于1939年7月。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是年分配张掖地区农科所工作。历任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被推选为甘肃省土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张掖地区土壤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
  主要从事土壤肥料、耕作栽培等研究。1972~1983年以第一主持人完成“带状种植与推广”课题,1993年获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1981~1986年主持“春小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研究,在甘肃省第一次提出小麦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无明显效果的见解;1987~1989年以第二主持人完成“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吨粮田丰产栽培技术”课题,三年时间建成10.54万亩吨粮田,1990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1989~1991年以第一主持人完成“张掖市小满乡农村商品经济综合试验示范”研究课题,199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1989年参加完成“化肥的增产效益及经济合理施肥技术”和“河西百万亩种草技术承包”课题,1989年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甘肃省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完成科技编研成果2部,发表论文20多篇。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少昆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63年12月。1984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系,是年分配石河子地区农科所。1986~1989年就读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1993年就读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博士;1994年后相继获得博士后学位、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玉米学会秘书长。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专著有《玉米不同基因型原特性的研究》《棉花优质高效研究》《紧凑性玉米栽培》等5部。为《中国玉米科学网》杂志主编。自然科学期刊发表论文67篇,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2篇。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3项。
  三、文教
  张浩廉甘肃永昌县人。生于1920年。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4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曾任武威师范学校、兰州乡村师范学校、河西中学教师。1950年任酒泉中学教导主任。1956年任张掖师范学校副校长,1959年参与创办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60年代初期,师专停办,复任张掖师范学校副校长。1978年后,任张掖师专副校长、顾问,中共张掖师专党委委员,1984年离休。曾被选为甘肃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张掖县(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民盟甘肃省委委员,民盟全国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民盟张掖市委主任委员、顾问;张掖地区语文学会会长,张掖地区诗词学会顾问;张掖市志办公室顾问,永昌县志办公室顾问。致力于师范教育,培养中小学教师,以发展桑梓文化为己任。主要著作有:《拾鳞诗稿》《中国隋唐文学讲义》(书稿)和论文《关于师范教育的探索与体会》《学习〈实践论〉心得》《试论马蹄寺石窟群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兼论修复和发展旅游事业》《五松园和它的主人赵彦昭》《胡执礼传注释及考略》等。工书法,善诗词。
  周定国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21年11月。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师范学校师范科。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县政府教育科长,中学、师范学校教员和张掖师专总务处副处长。先后被选为张掖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张掖市政协第四、五、六、七届委员;张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曾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掖师专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教40余年。
  周定国1986年离休后,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张掖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为市政协创办《张掖文史资料》;文史著作有《张掖风物》《丝路古城金张掖》;在省、地史学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曾被邀聘为《张掖市志》《张掖市教育志》《张掖地区教育志》等地方志的顾问与撰稿人。
  周光汉甘肃漳县人。生于1923年。1955年9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55~1988年,一直在张掖中学担任语文教师;1987年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3年。语言文字功底深厚,教学严谨,授课得法,学生易懂易记,他教过的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都比较扎实。1962年被评为张掖专区优秀教师,1982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周光汉从1954年开始,业余笔耕,著述颇丰。40余年来,先后在《甘肃日报》《西北师范学院校刊》《红旗手》《河西报》《甘肃农民报》《张掖报》《甘肃教育》《甘肃诗词》《陇上吟》《烛光吟》等10多种报刊、书籍发表诗词90多首,散文20余篇,小说3篇,教学论文多篇。《标点符号用法》一书,诗集《零星草》6卷,赢得教育界好评。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1989年被接受为甘肃诗词协会会员。
  王野苹甘肃民乐县人。生于1923年,大学毕业。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绿原报》社副总编。1986年离休后,致力于编史修志。先后编纂出版《库尔勒市志》《农二师志》《中共农二师组织历史大事记》《二十一团志》《二十九团志》,总字数500余万字。帮助家乡民乐县校点整理〔民国〕时期旧志《东乐县志》《创修民乐县志》。
  王野苹擅长诗文,工作之暇编写出版《丝路风情》《丝路要塞铁门关》《马昌绩诗词选注》《抱坚轩诗选注》等。《丝路风情》获全国“鹿鸣杯”诗词大赛二等奖。还编写出版《民乐古今注》《十八团渠纪念集》。撰写发表方志评论文章40多篇,10余篇获奖。今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夏地方志协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诗词学会理事、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楹联学会主席、兵团文联委员。
  王力生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26年。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曾任张掖县第一中学、武威县第一中学、兰州市第一中学等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甘肃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顾问。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和领导工作,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总结办学经验,取得显著研究成果。与人合作撰写《甘肃教育大事记》《甘肃教育人名录》;主编《甘肃教育文件选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大力培养提高在职教师素质》等多篇文章。其事迹见《甘肃省志·教育志》和《甘肃教育人名录》。
  李学勤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28年10月。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教导团、文工团、地宣部搞美术工作。转业地方后,先后任陕西榆林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教导主任,张掖市文教局干部、市第二中学美术教师、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从事美术工作40多年。曾被接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甘肃分会会员,中华名人书画院院士。先后获得陕西省美术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世界优秀书画家等荣誉称号。
  李学勤擅长油画、水粉、水彩、国画、年画、连环画、书法和美术教学。美术作品多幅(套)发表于省级报刊,并在陕、甘省级美展展出,有的被选入《世界当代书画作品选》《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二十世纪中华画苑掇英》《中国美术家》《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等。书法作品被选入《中华万岁书画金石家大辞典》,并在中国杭州西湖碑林海内外书画大赛、全国“凤凰杯”书画大赛、书画家翰墨慰忠魂作品大展中展出,多幅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其传略编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10余部辞典。
  郭兴圣甘肃山丹县人。生于1930年8月2日。1947年武威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山丹县初级中学教师。1957年被错划“右派分子”。1978年平反改正后相继担任山丹县位奇中学、山丹县教师进修学校、山丹县第一中学教师。
  兴圣在职和退休后从事编史修志20余年。主编共和国成立后首轮《山丹县志》;参与主编《山丹县教育志》《山丹县第一中学校史》,校点〔清〕《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民国〕《新纂高台县志》《高台县要览》(合为《高台县志辑校》),校注〔清〕《甘州府志》。在《张掖春秋》《焉支山》等地方书刊发表史地研究文章50多篇。为乡村、家族撰写墓志、谱牒、序跋50多篇。
  刘伶男,1930年9月出生。甘肃张掖市人。195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进修。1958年后相继在兰州大学、平凉师专、甘肃省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任教。教授。专著有《敦煌方言志》《现代汉语语音》《临夏方言》《甘肃方言语音》;清水、张掖、甘谷等县(市)志《方言篇》;《张掖地区志·方言》;新编《口自之学——汉语语言发音动态通用教程》(中英多发媒体教学版)。在国际刊物发表《广韵音系与敦煌音系》《甘肃张掖方言声母特点》等论文;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兰州话语音考》等论文十数篇。曾任兰州大学方言研究生导师、甘肃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兰州大学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特邀检察员、甘肃省政协委员。
  李正合字作天,甘肃临泽县人。生于1931年7月。童年在蓼泉小学读书,少年就读于张掖中学。1948年在四川重庆边疆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台湾省工作。先后在台湾省立嘉义女子中学、台南第一中学、成功大学任教,并赴美国进修获得博士学位。1966年由他出资和贷款在台南创办私立“崑山工业专科学校”,自任校长;1992年更名为“崑山工商专科学校”;1996年升格为“崑山技术学院”,后升为崑山科技大学。学院有教职工400多人,学生近1万人,18个系、科。由于他执教、著述成就显著,被晋升为教授。还多年兼任全台大专院校体育总会会长,先后数次率台湾大学生棒球队和橄榄球队参加有关国际比赛。因该校培养较多的工业、商业、体育人才,台湾历届教育部长和谢东闵、李焕、李登辉等政界高层人士视察过该校。其简历与成就被收入《台湾现代名人录》。
  李正合夫人李闵蓉,满族,内蒙古人。1941年12月14日出生,任崑山技术学院图书馆主任、纺织系副教授。其三子李天祥,1968年3月21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市,旅居美国旧金山,加入美籍,博士。
  李希玉甘肃靖远县人。生于1933年5月。195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曾任酒泉师范学校、张掖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张掖艺术学院美术科主任。1978年创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任美术系主任、教授。
  李希玉从事师范美术教学40多年,遵循党的文艺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教学又创作,艺术成就显著。在陇原大地到处都有他所教过的学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艺术事业做出一定贡献。李希玉主要从事版画、年画和国画的教学与创作。他创作的年画和连环画,形式完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味,颇受群众喜爱,有25册(幅)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的作品曾多次再版。版画《一代新人》《不爱红装爱武装》《双羔》《黄金时代》《生活无限好》《逛金城》等作品参加全国及各级各类版画联展,在省级刊物发表,被天津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等单位收藏;并获甘肃1980~1984年美术佳作奖。作品《黄金时代》收入《甘肃版画选集》。近年来从事国画创作,尤以工笔人物见长,作品参加全国及国际各类美展,并获佳作奖和优秀奖。在努力学习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取民间美术和敦煌艺术的营养,大胆创新,形成显明的个人风格。长期以来,他还在收集和整理民间美术方面做出一定努力,特别对河西民居建筑艺术和民居木雕图案的整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向叙典湖南衡山县人。生于1933年7月。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曾在甘肃教育学院、甘肃师范大学任教。1978年7月调张掖师专中文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曾讲授写作、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是1982年教育部在厦门召开《全国师专中文专业教学大纲》审定会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所主编的师专教材《文学概论》《文学概论例释》均获甘肃省优秀教材奖,参编的教材尚有《简明美育教程》《中国新文学简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上、中、下)等六种。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的《小学文言文评析注译》《初中文言文赏析辞典》《高中文言文赏析辞典》共计230余万字,均获省级以上奖励。应邀参编的《历代辞赋鉴赏辞典》等书,也获奖。
  向叙典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其著诗云:“甘当蜡烛何来苦,誓做黄牛不羡仙。”1968年12月,三名滑冰的儿童不幸溺水,身处逆境的向叙典奋不顾身,救出了孩子。1987年11月,向叙典辞去中文系主任。1988年,获甘肃省园丁奖;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83~1997年,任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1994年12月,赴加拿大,应蒙成中文学校校长何宗雄博士聘请在该校任教,并应《华侨新报》之约主持该报《中国古代绝句欣赏》专栏,写有文章18篇。1995年3月退休。
  方步和浙江淳安县人。生于1934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后调入张掖师专中文系任教,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任中国俗文学会理事,甘肃丝路文化研究会、敦煌学会、唐代文学会理事,甘肃省周易学会会员、张掖地区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
  方步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参与编撰师专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小学教学参考书《高中文言文赏析辞典》《初中文言文赏析辞典》《小学文言文评析注译》。其它著作主要有《张掖史话》《张掖简史》《河西佛教》《河西宝卷真本研究校注》《张掖历史》等。发表文章有《谈司马迁思想》《张骏和他的乐府诗》《奇木蓊郁》《壮志动山河》《试论五凉的三个儒学中心》《从谣谚看五凉的兴衰》《汲桑是起义英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王维笔下的凉州风情》《中亚昭武九姓来自甘肃临泽考》《鸠摩罗什的译经及其他》《昙无谶和他的大涅槃经》《飞天刍议》《古丝绸路上的密宗裸体艺术》等。
  季成家甘肃民乐县人。1935年10月生。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8年后,任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西部文学研究所、西北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甘肃西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起,兼任《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季成家主要从事大学中文教学,兼事文学研究和评论。1958年以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青海山歌》《常见文章体裁讲话》《武玉笑赵燕翼高平研究合集》。主持编写《中国谚语资料》《中国谚语选》《西北军事文学论集》《文学评论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论》《西部风情与多民族色彩——甘肃文学四十年》;参编高校教科书《中国当代文学史》、国家大型文学丛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数10篇,获奖成果多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赵正笔名“黎泉”。甘肃山丹县人。生于1937年10月。195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分配甘肃省博物馆工作。历任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省老年大学书画系主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自幼酷爱书法,长期从事书法实践和理论探讨,精于汉简书艺,书法界誉为“汉简书杰”。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在日本、联邦德国、芬兰、法国、新加坡、加拿大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中日书法百家》《现代书法作品选》《中国古今书法作品集》,并为国内外博物馆收藏。著述有《汉简书法艺术》《西北汉简书法略述》《汉简的美学特征》《汉简书法浅析》等。
  1988年4月,赵正在兰州举办个人书法义展,所得1.8万元尽数捐赠甘肃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尚延龄陕西洋县人。生于1937年12月。中共党员。张掖师专中文系教授。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曾在甘肃师范大学、酒泉教育学院任教。是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修辞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教育学院文艺理论研究会西北五省分会秘书长、酒泉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等职。先后讲授文学概论、美学、马列文论等。理论著作《胡风文艺思想新论》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著名诗人、学者绿原在给作者的信中称该书“是对中国文艺理论界一大贡献。”由尚延龄主审的《新编文学原理教程》也作为高校教材发行。此外,尚参与了《文学概论》《文学概论例释》《中国谚语资料》《中国谚语选》《古汉语基础知识》《毛泽东文艺美学论集》等书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60多篇,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曾荣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甘肃省委、省政府兴陇奖,甘肃省教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文联优秀论文奖等。事迹或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师传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等书。
  胡有全四川开江县人。生于1938年5月,副研究员。历任北京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员、部队美术编辑、张掖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今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胡有全擅长版画,其作品参加过全国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美术作品展和全国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版画展。有的作品还在日本、美国、捷克等国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展出。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天津艺术博物馆、神州版画博物馆、四川美术馆、日本村上美术馆、浙江茅盾纪念馆收藏。并有多幅作品获全国和省级奖,1996年获全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美术报》《连环画报》《美术》《版画》《版画世界》《版画艺术》等多种报刊发表。并被编入《中国版画选》《中国版画年鉴》《中国新兴版画六十年选集》《美术辞林版画艺术卷》《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美术辞典》等多种画册辞书中。
  赵思温甘肃民乐县人。1940年11月生。196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绘画系,先后在四川凉山州文化馆、河北廊坊市群众艺术馆、河北廊坊画院从事美术创作。历任河北省花鸟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河北廊坊画院院长、河北廊坊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
  70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次在全国重点美术专刊上发表;著名作品有《松鹰图》《松鹤图》《毛主席纪念堂》,连环画《攻打边家寨》《火瓦寨的歌声》,中堂年画10余幅在全国发行。为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处绘制巨幅作品。大写意画《兰竹》《松鹰》《牡丹》《荷花》等应全国首届、二届、四届、七届、十届书画展览会邀请在南昌、徐州、郑州、菏泽及北京、兰州等地展出。花鸟画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巴西等国展览并被收藏。
  王自刚甘肃张掖市人。生于1941年,毕业于张掖师范学校。曾在山丹县第一中学作职员工作并任美术课教师。粉碎“四人帮”之后调任县文化馆副馆长,80年代中期任山丹县博物馆和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长,文博馆员。今任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副校长。系张掖地区古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掖地区文联会员,美术家协会顾问,书法协会会员,甘肃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甘肃路易·艾黎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80年代初带头与文化馆美术工作者一起开创了山丹烙画。20多件美术作品在省级报刊发表和参加省展,其中版画《诚挚的朋友》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新西兰展出、收藏、发表;《人民感谢您》参加省美展后被收藏,版画《黄河子孙》参加省展后获奖;版画《冬日》《仲夏》和书法作品《岳阳楼记》《隶书主轴》参加“’92两岸美术观摩大展”在台中市展出并入画册;书法作品参加“’93全国文博界书法篆刻艺术展”,《黄炎培职教语录》参加省职教书画展并获奖。有20余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省、地书刊报纸发表。与张珑合编的《艾黎捐赠文物精粹》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词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两岸美术观摩参展名》《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李鸿文甘肃张掖市人。1941年生。1964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平凉从事舞台美术、群众文化辅导及文博工作。今任平凉地区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副研究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美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委员。
  李鸿文创作的油画、国画曾先后在陕西、山东等省区和美国、新加坡等国展出、发表;多次在全国性美展大赛中获奖;在北京、澳门和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国画《驼铃》等10余幅作品被中南海、首都博物馆和台湾、甘肃、宁夏等地收藏。出版《李鸿文画集》。
  陈希儒甘肃山丹县人。生于1948年。曾任山丹县文化馆馆长、中共山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协会会员,省群众文学会会员。
  陈希儒致力于中国传统的烙画艺术创作与研究,使山丹烙画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成为甘肃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
  1981年,陈希儒创作的烙画《何克陵园》被英国友人柯文南夫妇收藏,陈列于英国皇家博物馆。他所创作的8帧烙画作品,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收藏,并转赠给宋庆龄、马海德等著名人士。1989年,陈希儒和王自刚等人创作的烙画,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展览;还被推荐参加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他与巨潮合作的烙画《甘肃名胜》被中国驻美国俄州领事馆收藏。
  希儒创作的烙画《月牙泉》《焉支朝晖》《丝路驼铃》《祁连松》等,先后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设计一等奖、甘肃省“兴隆杯”科技发明铜板奖、旅游工艺品天马金奖及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深圳)新产品奖。
  陈希儒曾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文化馆长”及“中国改革功勋奖章”等称号;其事迹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中国自学人才荟萃》《陇原英模谱》等书。
  巨潮陕西三原县人。生于195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进修。今任甘肃省山丹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山丹县政协常委。今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研究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省硬笔书法研究会理事,张掖地区美协理事,山丹县美术、书法、摄影协会主席。
  美术、书法、篆刻、工艺美术作品曾入选第二、四届中国艺术节大型展览以及全国、全省各类展览40余次,并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展出。1992年国画作品《暮归图》获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创作展”优秀奖;1993年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获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大展一等奖;1994年国画作品《舂米图》获全国第八届美展甘肃省展优秀作品奖,1994年书法作品《观沧海》在中国文联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中被评为一级作品。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名家收藏。书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家》《中国书画报》《中国现代书画家精品选》《当代翰墨大观》等多家杂志报刊发表,并有多篇论文问世。个人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余部辞书,个人创作经历已由《文化月刊》《甘肃日报》《甘肃劳动》及大型报告文学《悠悠陇上情》一书作了专题报道。
  巨潮亦为“山丹烙画”研创人之一。参与研究的烙画通过省内专家技术鉴定,产品荣获国家、省、地多次奖励,个人荣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被山丹县委树立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陈洧甘肃临泽县人。生于1955年。国家二级编剧。曾在临泽文工队、文化馆工作,先后任张掖地区行署文化处创研室副主任、地区群艺馆副馆长、馆长。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甘肃省戏剧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协、剧协、曲协、民俗研究会会员。
  1974年开始戏剧创作并有作品上演,1980年发表作品。已发表、上演大中小型剧本近50部,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故事、曲艺等作品300余篇。执笔的大型戏曲《思补情》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西域情》获第二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国家文化部“1996文华新剧目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获全国、西北、省、地创作奖30余项。出版散文诗集《寂远的吟唱》,散文集《无尽的浩歌》。多次担任“马蹄寺旅游观光节”等大型活动开幕式与闭幕式的策划设计和撰稿;数十次担任张掖地区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与撰稿;40多次出任各种调演、比赛、征文评委。被编入《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
  管卫中甘肃张掖市乌江乡管家寨人。1957年生。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文艺评论杂志《当代文艺思潮》编辑、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发表有百余篇文学评论文章,出版文学研究著作《西部的象征》《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合著);历史散文集《民间笔记》《大山河》,曾多次获敦煌文艺奖及北方七省市优秀图书奖。
  四、卫生
  许大椿男,四川成都市人。生于1927年9月。中共党员。1955年8月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后为西安医科大学)。1957年5月调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64年任妇产科主任。1987年12月晋升为妇产科主任医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延聘后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妇科主任。发表论文有《子宫脱垂121例分析》《围产期胎儿死亡原因的分析》等。
  熊新恩女,山西平定县人。生于1932年11月。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专科)。1957年5月调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提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1987年晋升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延聘后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发表论文有《胃癌160例胃镜分析》《117例黄疸病人临床分析》等。
  李光普天津市人。生于1934年4月。中共党员。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卫生管理工作。1959年考入兰州医学院药学系,1962年转入医疗系,1965年8月毕业。1976年12月调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工作。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3年12月晋升为骨科主任医师。是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正县级)。发表论文有《膝屈曲畸形治疗194例报告》《颈椎结核并高位截瘫手术治愈体会》等。
  宋爱华女,江苏南京市人。1934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57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9年9月调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提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院长。1987年12月晋升为心内科主任医师。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延聘后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张掖地区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发表论文有《中国人的心脏测量计算图》《结缔组织病的心血管表现》等。
  杨有全甘肃天水市人。生于1935年7月。中共党员。1957年9月于兰州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77~1979年、1986~1988年先后两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赴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工作。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12月晋升为骨外科主任医师。1990年6月任张掖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发表论文有《周围神经显微外科治疗—36例》《现代化输血治疗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等。
  张汝琈河北冀县人。生于1935年11月。中共党员。1962年8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是年11月分配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7月晋升为胸外科主任医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5年12月任中共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委员会书记、1988年元月任副院长。发表论文有《大揭盖治疗肺包虫病——附40例分析》《40例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分析》等。
  李述桐辽宁台安县人。生于1936年2月。中共党员。1961年8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是年11月分配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6月晋升为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后任泌尿外科主任、外二科主任。发表论文有《阴茎海绵体大隐静脉分流术治疗阴茎异常勃起》《游离回肠段代全输尿管治疗巨大肾积水》等。
  王秀珍女,陕西大荔县人。生于1936年11月。中共党员。1961年8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是年11月分配张掖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95年6月晋升为妇产科主任医师。后为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妇科主任。发表论文有《阴道手术致内脏损失9例报告》《葡萄胎中微量元素光谱分析》等。
  李明国甘肃民勤县人。1939年7月生。中共党员。1964年8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4月调张掖地区人民医院工作。1991年批准为张掖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6月晋升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后任神经外科主任、外一科主任。发表论文有《脑脊液外引流法治疗急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三叉神经后根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等。
  五、其他
  韩起功(1902~1950年)字玉山,撒拉族。祖籍甘肃省靖远县,曾先后客居青海省循化县、甘肃省临夏县。青年时期即在马步芳部当兵。1931年任马步芳新编第九师第三团团长,是年随马步芳部开拔张掖驱赶马仲英,在途经扁都口、民乐城,抵达三堡时,与驻张掖的马仲英部前往阻击的部队交战,马部败走,韩部遂进驻张掖。进城后即将冯玉祥国民军刘郁芬部留守张掖的200余人全部屠杀于大衙门内。1936年10月,红西路军进入河西,韩起功奉马步芳之命率领其部及民团七八万人到武威、永昌、临泽、高台等地疯狂围追堵剿红西路军。红西路军失败后,韩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迫害被俘或失散人员,除将年轻力壮者编入“补给团”罚苦役外,对老、弱、病、伤、残或反抗者计2093人,先后惨杀、活埋在张掖城东校场、王母宫、牛王宫、下滩子、十里行宫、北城墙角、义园广场、韩家花园和抚彝城北等处。1938年2月3日,韩密令部下将营救红军的爱国进步人士高金城诱骗枪杀。因其“剿共”有功,被马步芳擢升为八十二军一〇〇师少将师长,驻防甘、肃二州。
  韩盘踞张掖期间,得悉黑水国故城有户人家的狗钻进地洞,数日后才从洞中出来,人们猜疑洞中藏有金银珠宝,韩便调派一营兵力对黑水国故城和周围墓葬胡挖乱掘。从中挖出的珍贵文物秘密偷运外地,为掘墓盗宝而挖出的方砖、条砖,在修建甘新公路时铺路面7公里。韩除向张掖等县摊派巨额粮饷外,还经常派兵到乡村催粮要草、抓兵拉夫、掠夺民财。借屯垦名义先后到大满乡强占农民土地、水利,作物收入全进私囊。还在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城开店经商,抢买强卖,敲诈勒索。1941年,蒋介石令河西马家军遣返青海,韩起功肆行劫掠,加紧搜刮民膏。派兵下乡抢掠农民数百辆牛马车,满载张掖的粮秣锱重和金银财物,日以继夜地突击运往俄博岭以南的青海境内,连续运送达40多天之久。
  1941年,韩起功撤出河西,回防青海。1943年7月,改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长。1949年5月,被马步芳派往临夏、宁定(广河)、康乐、和政、永靖等县强征壮丁,集结1.7万余人,组成新编“骑兵军”,被委任为军长,防守临洮、宁定、康乐一带。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临洮,韩率部破坏洮河渡桥,妄图背水顽抗,垂死挣扎。解放军将其击败于康乐县苏家集,韩起功仅率少数残部潜至祁连县八宝一带。一天,其部下将韩平日搜刮人民得来带在身边的212两黄金和470余块银元全部夺走,并将其痛打一顿,以解平日敲诈压迫之恨。韩感到日暮途穷,走投无路,遂于26日向驻张掖城的解放军投诚。军部根据对投诚人员的既定政策,除严正指出其各种罪行外,给予宽大处理,适当安置,容其戴罪图功,重新做人。韩迫于形势,表面向马步芳流散残部发出招降文告,略称:“马步芳主力全部崩溃,罪首南飞,弃我等于祁连山下,自感计穷,毅然来甘州(张掖)投案自首。蒙解放军予以宽待,感激良深,回想我等助纣为虐,苦害人民,抓兵逼粮,奸淫抢杀,罪孽深重,死有余辜。而今投解放军戴罪图功,正是悔过自新良机,深望早日放下武器,重新做人,否则自取灭亡,悔之晚矣!”但随后即继续与人民为敌,拒不接受宽大教育,策动反监暴动,罪恶深重,血债累累,民愤极大,1951年3月26日被甘肃省人民法院临夏分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兼临夏分区军法处镇压。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