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近代人物
分类号: D633
页数: 21
页码: 2292-2312
摘要: 本届记述了张掖地区人物近代人物的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物 近代人物

内容

冯琳
  冯琳字 “子美 ”,又字 “立廷 ”,清朝张掖著名画家之一,是张心斋(张印)的弟子,尽得张心斋的传授。严正风格,为后世楷模。当时人称:“张画如狂草,冯公如楷行。”
  冯琳擅长花卉、羽毛、山川、人物,在河西一带颇有声誉,众争购之。在一张扇面上能画一百只鸟,神态各异,疏密相间。〔清〕同治六年(1867年)画了一幅《三驼图》,笔法古拙,含义深远。画中三个驼背,各有情趣,不是千人一面的凡庸之作。妙在作者所题的一首诗: “郭驼提篮去探亲,李驼路遇问缘因,赵驼一见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新修张掖县志》评述冯琳之画: “张掖画技,一代匠宗,冯当之无愧焉。”
  冯琳的画散失民间,市文化馆只保存一二。《运粮图》,群驴驮粮,行走山径小道间,栩栩如生。其弟子薛让、吴三甲亦善画,不次于师。
  毛升汉
  毛升汉清朝张掖人。著名书法家。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岁贡生。学颜鲁公书法,得其神,当时张掖大部分庙宇都有他写的匾额。写得最好的是张掖关帝庙 “天地同流 ”匾额。左宗棠征西路过张掖关帝庙见此书法,大加赞扬。毛升汉平生无所好,爱读书,人们评论他说: “读书万卷,始通神也 ”。升汉书法誊满西北,一时名公巨卿多与订交。大令赵宜喧、萧国本、提督站柱均与升汉结为翰墨缘。故民间有 “家有毛字不为贫 ”之说。
  申缅胥
  申缅胥字 “怀亭 ”,高台县鸭翅人。恩贡。十三岁入泮,受业于高台翰林赵福淳门下。奋志入闱,但登乡荐四次不第。同治十年(公元 1871年)奉乌鲁木齐提督扎委催办陕西、河南、山西、直隶、山东五省户部议拨协饷。翌年军饷解清,保荐盐提举衔,分发山西试用通判,因父丧未就。时,陕甘回乱,继操军饷累年。肃州克复后卸职还乡。光绪元年主讲蓼泉书院。执教十六载,保国子监典籍衔,候选教谕,署巩昌府伏羌县训导。任满归里,任抚彝县教育会长。博学,善诗赋,著述甚多,后毁于兵燹。
  李向荣
  李向荣清朝甘州抚彝威狄堡人,增生。同治十二年大旱,西威四渠苗皆枯,且自此两年未雨。向荣邀集合堡头人商定告白:凡婚丧之事不准置备酒席,婚事便饭四碗一盘,丧事素斋一碗。各渠也遵行。有专借婚丧渔肉取利之土豪,阴结强悍之徒,剜去向荣一眼,割其舌半截。民气忾,将土豪双腿打折。光绪七年,抚彝分府通判杜恩培瞒上苛民,正额粮草不遵上宪定价从中苛剥,而民不敢言。向荣将其劣迹禀于甘州府堂奎光。杜以金钱运作,与光结成朋比,用非刑逼向荣承认是受人指使,将其监押张掖县捕班,数日气绝而死。光绪九年,甘肃学院陆廷黼铨考地方,访明向荣冤情,立将甘州府、抚彝厅、甘凉道全行参办。
  曹清
  曹清(1859~1935年)字 “镜堂 ”,清朝东乐县永固城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优贡,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擅长书法。曾任合水县训导,重视兴教育人。离职时,合水百姓为感恩戴德,特立 “去思碑 ”以志怀念。归里后,先后在金山、仙堤(山丹)、甘泉书院执教数十年。〔民国〕 2年(1913年),任山丹县议会议员。〔民国〕 18年(1929年),负责纂修《民乐县志》,因遭匪乱而中止。著有《合水县乡土志》《静存斋文集》《静存斋文论》。
  王振鹏
  王振鹏( 1861~1913年)字 “仙洲 ”,清朝张掖人。〔清〕末廪生,以候补县丞曾任正太铁路(河北正定府石家庄至山西太原府)工程委员。光绪末回到省城兰州,以试用县丞兴办自治。曾为禁烟委员,与族兄王之佐均为同盟会员。〔民国〕元年二月,甘肃省临时议会成立,被选为议员,并被推举为驻会 “议员 ”、驻会 “理事 ”,负责保管议会 “关防”(印章)。曾与议长李镜清一同出面,前往拱星墩(兰州东郊)平息梁国璋炮队的哗变。后出任武威县 “知事 ”〔民国〕 2年 11月30因病卒于任所。其子王辅政(1887
  1963年),曾师事族祖王之佐,,辛亥革命时期加入同盟会。甘肃省临时议会成立时成为该会办事人员,竭力协助议员周之瀚筹备同盟会甘肃支部。是年 11月28日该支部正式成立,王辅政任支部财政部主任干事。后考入 “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 ”,毕业后在孙连仲部供职。此后曾在省财政、民政诸厅工作。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省商业厅等单位工作。 1963年元月卒于兰州。曾撰写《辛亥改革之甘肃》,发表于 1990年《兰州古今》第1期。
  张全贞
  张全贞(1861~1928年)字 “柏峻 ”,山丹县新河堡张家庄人。原籍古浪大靖,先祖张绍伯时迁徙新河。少时家境贫寒,父张得富,耕耘为生,同治年间,死于战乱。母马氏,含辛茹苦,抚养其兄弟 3人,艰难备至。全贞幼入私塾,读书刻苦,光绪时,考取贡生,后屡试不第,绝意仕进,遂在乡间设馆教书。
  〔民国〕建立后,全贞拥护新政,于〔民国〕 6年(1917年)被举荐任驻京国会议员。
  是时张勋复辟,段冯相争,群小竞进,国事已不可问,遂于任期满后还乡,教书育人,奖励后进,培育了不少人才。全贞关心家乡水利建设,调处水利纠纷,无不热心秉公办理。曾主持编写《暖泉水利志》,并撰序刊印,散发乡里,以为水规。县内钟山寺、大佛寺、城隍庙等名胜古迹或有隳坏,必倡议修缮。
  晚年弃教从医。〔民国〕 17年(1928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回军陷堡,全贞被烧重伤,医治无效逝世,终年 67岁。
  全贞道德文辞,为乡人推崇,今犹有能言其事迹者。墓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著常
  张著常(?~1922年)字 “子旂 ”,清朝东乐县六坝张家庄人。贡生。从小酷爱读书,聪慧好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为人厚道,善与人交。擅长书法,行、楷俱佳。 20多岁时就颇有文名。曾在东乐仰止书院讲学多年,桃李遍及县内外。后任高级小学校长、劝学所长,倡导兴办学校,致力发展教育事业。〔民国〕 2年(1913年),任东乐县议会议长,竭尽全力提倡兴办教育及公益事业,为民代言,深得民众敬佩。〔民国〕 10年,主持纂修《东乐县志》,调查访问,废寝忘食,志稿未成,积劳成疾,〔民国〕 11年(1922年)病故。全县弟子深为悲痛,为其树碑立传,以志纪念。县长张业广撰写《张子旂明经德教碑》文,赞扬先生 “品学兼优,一举一动皆足为后生效法 ”。
  白册侯
  白册侯字 “宝庭 ”,张掖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十九年(1893年)恩科举人,官至秦州学正,后解职归田,曾主讲甘泉、■得、河西讲舍各书院,业余时间潜心于《新修张掖县志》的编纂工作,完成初稿共 12卷。据邑人张声威《新修张掖县志》序言称:白氏原稿 “幸余君善卿(即余炳元)保存而无失 ”。白病故后,余炳元在原稿基础上进行增删,于〔民国〕 30年(1941年)完成《新修张掖县志》 6卷。白册侯原纂之功卓著。
  王九卿
  王九卿字 “作宾 ”,张掖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科选拔朝考,签分直隶州 “州判 ”。为人强干精明,富有正义感。清末回到家乡张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张掖县劝学所 “总董 ”。〔民国〕 7年(1918年)设计、督建张掖甲种师范讲习所(址今张掖市第一职业中学),受到县长高镜寰的称赞。后受提督周达武的聘请教读蒙馆,培养和造就不少知名之士。以后到省速成师范进修,回来后掌教甘州府中学堂。
  王之佐
  王之佐字 “吉人 ”(己任),张掖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年),其父王克修工文善书,尤精武略,曾补西安都司。
  之佐聪明好学,受名师教导, 18岁应童子试,得乡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丁酉科举人。并与梁启超、谭嗣同结识,拥护维新运动。时新学盛行,之佐又入师范学习,后派任甘肃陆军小学堂国文教员,鼓吹革命不遗余力。当时甘肃鄂籍学生多服膺其革命主张。
  王之佐 1904年赴日本考察教育,由兴中会会员赵伯平介绍参加兴中会(后成为同盟会),与革命志士徐锡麟、熊成基私交甚笃,宣传 “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的革命主张,回国后任安徽后补州同,参加徐锡麟、熊成基的反清斗争。 1908年,熊成基策划的安庆起义失败,之佐潜行兰州,在驻防新军梁国璋部进行活动。后归陇上,任甘肃陆军学堂教习,继续鼓吹革命。
  1911年10月,陕西响应辛亥革命,陕甘总督长庚檄师东下,并调凉州庄浪营兵驻扎兰州,市民恐慌万分,王之佐与慕寿祺两次上书长庚,要求停战,长庚怀恨在心。后来南北停战议和,清隆祐后下诏征求国民意见,兰州士绅举行会议,力主反对共和。王之佐联络慕寿祺、邓宗、孙炳元给甘肃省咨议局议长张林炎写信,直率指出: “东南各省以铁血创共和之局,甘肃不能相随反正,已足以贻同胞羞,如此时犹不表赞同,恐一省之力,不能抵二十余省.. ”张林炎拿到书信后,当即和长庚计议,拟处王之佐死刑,幸而布政使俞明震以利害相陈,据理力争,才免于难。
  王之佐继续在新军中开展工作,联络炮队管带梁国璋,准备在辛亥年(1911年)的除夕之夜,以向长庚辞岁为名,带兵入城,杀长庚,易帜独立,并派队官赵廷祯、刘纪堂埋伏白塔山,以为掎角之势。计划甫定,二十八日〔清〕帝退位,共和告成,事遂寝。
  王之佐的革命思想,在其致甘肃总兵马安良的书信中写得淋漓尽致。在书中劝诫马安良见微而知著,信奉革命真理,反正起义,则西北幸甚,天下幸甚。但马安良未能采纳王之佐的意见。
  壬子(1912年)正月,王之佐与慕寿祺等组织临时省议会。 1918年10月在第二届甘肃省议会上被选为副议长,署花定榷运局局长。后新疆都督杨增新电请王之佐入疆,王历任新疆督府秘书长、民政厅长、伊犁道尹。任民政厅长时,一度兼骑兵第一师师长。在新疆20余年,多有建树。 1934年因办公室屋顶坍塌,不幸卒于乌鲁木齐。著有《一琴堂文集》,今佚。
  余炳元
  余炳元(1880~1955年)字 “善卿 ”,〔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张掖。前清廪生。〔民国〕 9年(1920年)选任第三届省参议员,旋署玉门县知事。
  〔民国〕 16年(1927年),河州马仲英起事,甘州马麟 2月奉调赴省,当时张掖空无驻军。 6月初,凉州兵变为匪,扑向张掖,民心恐慌,官绅共举余炳元为城防局长。余招募团丁六百余名,驻守四城楼,四城角;接着又招募民团四千余人,分守城郊。同时将匪情用白绫书写,雇驼户藏匿衣内,由北山绕道进省,面呈省主席刘郁芬。省主席令肃州镇守使裴建准分带马步军队来甘州,匪退,城赖以保。
  〔民国〕 18年(1929年)春,裴建准调省,雷中田旅驻张掖,马凤图继任张掖县长。是年冬雷部撤走,山丹农民起事,陷民乐、山丹两县。张掖危急,马凤图恳请余再任民防局长,继续组织民团防守张掖县城。事平后,甘肃省政府奖励余炳元, “调省考询,以西路县长从优擢用 ”,县长马凤图亲自赠送 “保全桑梓 ”四字匾额。
  张掖士绅白册侯,搜集资料,编写张掖县志,因病卒未竟其业,余炳元在白册侯搜集
  资料、编写初稿的基础上再加整理,于1941年编撰成《新修张掖县志》(稿本,当时未付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张掖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余被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主席。
  常立纲
  常立纲字 “秩三 ”1882年(〔清〕光绪八年)出生于山丹县霍城乡常家庄。少时家贫,九岁丧父,由祖父、,孀母抚养成人。童年就读于本乡王风清先生私塾,勤学苦读,学业优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县考,获第一名庠生。二十五年参加府试,中第三名廪生秀才。是年,祖父病故,辍学归乡,里人聘请在双峰村(今王庄)设馆教书。于教书之隙,探研医学,后受张掖名医白册侯指教,医术大有长进,遂弃教从医,专致医道。擅长妇科,对血崩、不孕、经、产、带等病治疗有方,效果显著。尤以单方治大病著称。从医 40余年间,山丹、民乐等地慕名而求医者甚众。立纲热心家乡水利、教育及公益事业。霍城生地洼山〔民国〕时期与民乐县搭界,部分插花地历年负担两县公粮,立纲与其他士绅奔走两县官府间,陈情疏通,终于豁免应纳民乐县之田赋。霍城王林坝与红崖坝同一水系,常有水利争端,甚至有命案发生,立纲与地方人士多方调解,按地亩多寡公平分水,在红崖渠设立总口,铺设水平木,插桩定尺,镌碑立案,农户遵为水规。〔民国〕 29年(1940年),立纲邀集地方热心教育人士,捐资兴学,在霍城兴建中心小学,他担任校董,规划督工,经两载告竣。立纲淡泊自守,不慕仕途。〔民国〕 23年(1934年) 7月,山丹县县长王学泰调任青海湟中县县长,请他就任秘书,婉言谢绝。地方人士举荐他任县参议员、区长,均坚辞不就。共和国建立后,立纲拥护人民政府,土改中定为开明绅士。 1952年,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曾任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中医协会主任、政协甘肃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撰有《医学浅议》《王叔和脉经浅注》《伤寒与时疫》等著作手稿,主持编辑梓印《中医验方集锦》。 1962年2月在家病故,终年 80岁。
  王良卿王连清
  王良卿(?~1911年)〔清〕末山丹县东乐堡人。家富有,性侠义,且有壮志。〔清〕末,东乐岁饥,民不聊生,东乐县丞无视民生艰难,暗售仓粮以饱私囊。良卿目睹官吏之贪奸,时政之黑暗,萌生反抗之志。他串联受害乡民,联合哥老会,组织反〔清〕武装,被众举为首领。后与革命党人王连清相识,结为联盟,共谋反〔清〕大计。
  王连清(?~1911年),原籍河南,其父王恒喜,同治年间任南古营守备。连清幼时随父至任所,深知当地农民疾苦。同治五年(1879年),王恒喜作战阵亡,连清返归故里。后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反〔清〕革命行列,受孙中山派遣,来张掖、东乐
  等地传播革命思想,从事革命活动。他发展会众,联络帮会,建立武装,伺机起义。
  1911年6月,王连清来东乐与王良卿取得联系,议定于是年中秋节起义,计划以盟军3000人攻占张掖, 2000人夺取山丹, 1000人攻打东乐, 1500人取抚彝(今临泽县),并以 4县为根据地以图发展。不料,东乐官府侦知其事并密报甘州提督马进祥,马派兵在东乐将王连清捕获,搜出盟军名单及进军计划。连清被押解张掖,受尽非刑, 8月,与一刘姓回族青年同时就义。临刑时,王连清毫无惧色,高呼 “革命必胜,清廷必败!”“我们死后兄弟们当继续努力,救我中华之危亡!”人称 “铁汉 ”。
  事发后,王良卿同义军首领 30余人,均被马进祥捕获杀害。
  何文魁
  何文魁 1867年(〔清〕同治六年)生于山丹县城北街一个自耕农家庭。少时就读于私塾,后捐礼生,在本城约保供事多年。文魁聪慧耿直,善辞令,待人热情和睦,办事公道干练,在邻里间颇有威望。民间纠纷或婚丧大事,多请其调解主持。
  1936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红西路军进驻山丹县城,文魁积极为红军工作。十二月初二日,县苏维埃政府建立,文魁被推选任山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政府工作。在政权初建,敌犹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他领导苏维埃政府成员宣传政策,安定人心,组织群众为红军筹集粮饷,征集兵员,惩处恶霸,维护治安,受到红军领导机关和城区群众的称赞。红军撤离后,他历经险境,在群众的极力掩护下免遭敌人残害。
  文魁晚年行事如故,甚为群众推崇,赠匾颂德。
  1950年10月,文魁病故于家,终年 83岁。
  马凤图
  马凤图(1886~1973年),字 “健翊 ”,回族,河北沧州人。出生于武术世家,精通武术和中医。在天津北洋法商专门学校读书时参加 “同盟会 ”;创办 “中华武士会 ”,任会长。后参加冯玉样的西北军,任 “军法处长 ” “行政长 ” “观察使 ”等职。 1928年,任 “甘州观察长 ”到张掖处理镇兵哗变事件。其时,张掖城防空虚,兵匪猖獗,马凤图与县长刘广勋和地方乡绅商定,招募民团守城。由于邮路不通,马凤图将张掖城危急情况用白绫书写,雇驼户匿藏衣内,绕道去兰州,面呈省主席刘郁芬。刘急调肃州镇守使裴建准为 “甘凉卫戍司令 ”,进驻张掖,平息哗变,人心安定。后刘广勋辞职,马凤图兼任张掖县县长。
  为弘扬中华武术,马凤图在张掖东校场举行武术表演会亲自登场表演。并在大庙星宿殿创办 “张掖国术馆 ”,习武者达 300余人。 1930年春,土匪劫掠山丹、民乐,进迫张掖,马凤图再次组织民团守城。 4月17日
  变兵 3000余攻张掖城,相持 10余日;马亲率武术馆百余人乘夜出击,追至小满村,击溃,匪众。是年 7月马谦进驻张掖, 10月马仲英率部千余人入张掖, “二马 ”争权,枪声四起,全城骚动。马凤图急偕清真寺阿訇在 “二马 ”之间说合调停。马谦出走,马仲英独占张掖。后马凤图被免职回兰州。
  抗日战争期间,马凤图在兰州受八路军办事处谢觉哉影响,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并辞去甘肃省政府参议和民政厅厅长等职,定居兰州,悬壶行医,著有《马凤图医案医话医论》。
  高金城牟玉光
  高金城(1886~1938)又名 “高固亭 ”,河南省襄城县人。 1915年毕业于河南省开封医学院半工半读医科。 1917年离开河南,先后在酒泉、临泽、张掖一带行医。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出师陕甘,响应北伐。不久,高金城应冯玉祥之邀,前往郑州,出任国民联军伤兵医院院长。其间,他与国民联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浦华人、吴波、吉鸿昌等相识,受到他们的影响,世界观起了根本变化。 “九·一八 ”事变发生后,高金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之中。 1932年 “二 ·二八”上海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高金城参加淞沪抗战战地救护队。
  1934年,高金城和夫人牟玉光到兰州开设教会办的福陇医院。 1936年,红军西路军两万多人,在河西走廊一带遭到失败。 1937年春,党中央通过各种渠道设法营救被俘和失散的红军指战员,要选一位合适的人前往河西从事此项工作。 “西安事变 ”后,谢觉哉奉中共中央指示,在兰州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后与高金城相识。 1937年8月1日,谢觉哉和驻兰办的彭加伦、朱良才等人约请高金城在五泉山相会,嘱托他到张掖,以宗教作掩护,以行医为名,营救红西路军将士,高慷慨承诺,诚恳表示: “我不是共产党人,但我赞成共产党。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的事,请您放心。”欣然接受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
  高金城安排牟玉光在兰州开设 “牟玉光助产所 ”,作为张掖等地转往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红西路军战士的联络点。 1937年8月中旬,高以 “甘、凉、肃抗敌后援委员会 ”主任的名义,持省政府的介绍信到张掖,建立福音堂医院。他通过看病寻找流落红军,很快便与失散的红军地下党支部取得联系。他以医院缺少人手为名,把红西路军女战士王定国、徐世淑二人要到福音医院当护士。他不仅救治红西路军伤病人员,还掩护红西路军被俘共产党员刘德胜、邱均品、蔡文良等建立的地下党组织在福音堂开会,商讨营救等事宜。当高金城得知张掖县监狱关押着西路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刘瑞龙以及魏传统、董光益、阮正民、刘静生、张玉清、惠子民、徐宏才等八位高级干部时,便利用和张掖县长的旧交,让王定国以寻找 “舅舅 ”为名,经常去监狱探望,传送消息,还派人去狱中为刘瑞龙等看病治伤。高金城还把了解的红军被俘人员情况及时报告给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其间,高金城在地下党支部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先后营救出 200多位红西路军干部、战士。
  高金城在张掖期间,不仅千方百计、历尽艰辛营救、掩护红军将士,而且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宣传八路军的抗日救国方针。 1937年秋季的一天,他和国民党驻张掖军政大员参加一个友人的婚宴,他面对这些要人侃侃高谈,毫无畏惧地宣传八路军的抗日救国精神。他在敌人的诘难中明确回答: “八路军是共产党指挥的,专为抗战救国打日本的。我们为了救亡图存,抗击日本侵略者,不管是谁的军队,谁能抗日打胜仗,我们就拥护谁、宣传谁。难道不宣传英勇抗战的八路军,还去宣传日本人不成?”他义正词严,使许多人无以言对。
  高金城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营救红西路军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1938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四)清晨4点钟,韩起功诡称有病,将高金城骗到韩部驻地——张掖县大衙门,秘密审讯。高金城 “就义之日,慷慨高歌,视严刑如无睹,盖以生死早置之度外也”(《高金城先生碑志》)。当晚在司令部后花园被杀害。时年53岁。
  高金城牺牲后,张掖县把福音医院改成一所学校,命名 “金城小学”。谢觉哉称赞他: “热情奔放,严肃负责,他对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忠诚是值得崇敬的。”
  195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高金城为革命烈士; 1952年3月2日,中共甘肃省委在张掖主持召开了纪念高金城遇难十四周年大会,省委书记张德生、副书记孙作宾送 “精神不死”挽幛
  。1968的4月24日中央内务部颁发《烈士纪念证书》。
  牟玉光高金城夫人(1895~1981年),山东省德州市人。青年时代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与高金城相识。 1934年赴兰,与高金城结婚。后开办福陇医院和助产所,协助高金城营救红西路军战士,做了不少工作。 1940年3月,王定国回延安时牟玉光将谢觉哉一岁的女儿 “定定”和八路军办事处林坚的孩子留下抚养。 1949年兰州解放后,牟玉光回到张掖,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创办福音医院。张掖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和二军政委王恩茂,专程前往福音医院看望牟玉光。 1950年初,牟玉光任张掖县卫生院副院长,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先后被选为张掖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政协委员。 1965年6月,调任甘肃省卫生厅妇幼处副处长兼省保育院院长。 1980年8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3月,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6岁。
  陈春基
  陈春基字子和,(1886~1933),甘肃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人。少时聪慧好学,由私塾优异成绩直接考入甘肃省立矿业中学学堂,在校攻读矿业,兼学英语与藏文,品学兼优。毕业后被甘肃教育厅保送西北大学(后改为陕西法政学校)。民国3年(1914)自费考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8年毕业。回国先后任甘肃教育厅秘书、省财政厅主任科员、安肃道7县药材统税总局局长。民国1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甘肃省政府开办的吏治研究所,其间每届考试皆为榜首。但名额皆被行贿者取代,因此愤然离兰考取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举办的 “全国法官训练班”,毕业后相继任安徽省芜湖地方法院推事、桐城地方法院代理院长。民国21年由司法部调任甘肃省皋兰地方法院推事。民国22年,受甘肃高等法院委派视察河西司法,是年因病去世。
  春基少年读书明理,在祖国被列强欺凌、践踏、宰割之时,爱国之心驱使他怀着 “学知识,救人民”的强烈愿望,远渡重洋,留学日本。留学6年中,他将甘肃省教育厅每年补助自费留学生的200银洋全部交给驻日留学监导,让其分给比他更困难的留学同胞。袁世凯以出卖民族利益的21条卖国协约,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其帝制承认的行为,激起中国留学生的愤恨,集会反袁,春基积极同广大留学生一起,驱赶袁世凯派驻日本的公使陆宗舆回国。当甘肃督军指令甘州镇守使在各县种植鸦片烟,以此敲诈民膏时,春基与高增贵受本县开明知事柴若愚委托,亲赴甘州,向镇守使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取得成功,各县民众赞不绝口。
  春基中文与外语功底深厚,著述颇丰。翻译的《美国宪法之由来及其性质》一书,介绍了华盛顿等杰出人物进行独立战争,争取民权,确定民主宪法的情况。他译为中文读物的目的是,能在祖国传播法制观念,建立起真正维护人民权益的民主政治。很多佳作因诸多历史原因,未能留传于世。
  郭家瑞
  郭家瑞(1887~1952年)字 “子祯 ”,民乐县南古郭家庄人。〔清〕末庠生。曾任东乐县高等小学堂校长、东乐县教育局局长、民乐县四区区长和洪水、南古高小校长。编修《东乐县志》时任校对,编纂《创修民乐县志》时任采访。
  郭学识渊博,擅长书法。生性诚实,安贫乐道,门书 “守拙诚 ”三字便是写照。青年时代移居水磨村,苦练书法,家门前有条小河,每天在河边用自制的草笔蘸着河水在碾盘上练字,日久天长,碾盘磨损了一层。郭的书法浑厚沉雄,骨力遒劲,结体严密,大书法家于右任在张掖看到郭的书法作品时很是赞赏。暮年,老眼昏花,写字模糊难辨,但执笔落纸不偏不倚,挥洒自如,故乡间流传并成格言 “郭家瑞的字 ——真功夫 ”。书作留民间不少。
  郭一生致力教育事业,循循善诱,为人师表。殁后,学生衔恩报德,从水磨村抬棺数华里送至郭家庄安葬。
  杨如桂
  杨如桂(1894~1941年)字 “海汀 ”,民乐县宗家寨人。〔民国〕初年毕业于金山书院,品学兼优,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在地方私塾执教多年。〔民国〕初年,海潮坝东西两坝人民,为保护水源涵养林,决定把海潮坝下游的 “社稷坛 ”,搬迁到海潮坝山口,命名 “保林公所 ”,公推杨如桂为 “公德主 ”。杨不辞劳苦,劝捐募化,不到一年,修建竣工。〔民国〕 25年任民乐县二区区长,一年后,告归务农。〔民国〕 30年海潮坝护林废弛,森林大遭摧残,杨如桂不忍坐视,组织地方群众于 4月25日入山护林,不意毁林者近百人,围打护林人员,杨明知危险,毫不惧怕,堵住山口,与凶徒搏斗,终因人少力单,被当场杀害,时年 47岁。海潮坝东西两坝人民怀念如桂护林有功,在 “保林公所 ”修建了 “杨公祠 ”,世代纪念。
  张文品
  张文品(1895~1967年)祖籍陕西省蓝田县。 12岁因家境贫寒,随父迁居景阳县永阳镇。 13岁入景阳县 “戏剧学社 ”学艺。 17岁跟老师杨三保在平凉、天水等地演戏。 25岁在张掖丁玉秀戏班演戏。 26岁在民乐县宗家寨安家落户。后为张掖大众剧社演员,直到 58岁退休。
  张文品善演须生,扮相俊俏,噪音嘹亮,吐字清楚。唱腔、道白抑扬顿挫,跌宕有
  致。表演技巧娴熟,深受群众赞誉。他扮演的拿手好戏有:《十道本》中的褚遂良,《春秋
  笔》中的吴承恩,《葫芦峪》中的诸葛亮,《闯宫抱斗》中的梅伯。 1956年参加全省秦剧会演,他扮演的诸葛亮和褚遂良荣获二等奖,并灌制唱片,广为流传。 1960年参加全省老艺人秦腔会演,他扮演的梅伯获得一等奖。会演期间,不辞辛劳,还说了 40多出戏,使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秀剧目得以保留和继承。
  张文品重视品德修养,生活朴素节俭,要求自己严格,待人宽厚谦让。
  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年)字 “绍仲 ”,河北省新河县李家庄人。少年时家境贫寒, 14岁才开始读书。 1917年初中毕业,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军官学校。 1919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北苑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 1921年秋,进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军事。 1923年夏,被分配到陆军检阅使冯玉祥部十一师任见习官,后任排长、连长等职。 1924年 10月下旬,董振堂参加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总统曹琨。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一军,董振堂任炮兵教导队大队长、陆炮营营长。
  1926年初,吴佩孚、张作霖联合阎锡山对冯玉祥作战。董振堂率部英勇奋战,重创敌方装甲列车,故升为工兵团团长。是年 9月,冯玉祥召集旧部在五原誓师,改所部为国民联军。董振堂任国民联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率部经宁夏、兰州、平凉、咸阳进驻西安,准备东进河南策应北伐军作战。在此期间,董振堂有机会接触在国民联军中工作的刘伯坚等共产党人,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他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希望自己的部队成为一支救国救民的军队。无论训练还是作战,他对部队都严格要求,因而他带的部队经常受到嘉奖。董振堂关心部下,爱护士兵,将所得奖赏都分给部下或补助士兵生活,故深受官兵爱戴。
  国民联军东进河南时,董振堂因屡建战功,于1927年春升任第三十六师师长。是年秋,调任河南郑州军官学校副校长。 1928年,又调任十三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 1930年11月,蒋、冯、阎大战中冯玉祥失败,所部归孙连仲率领,改编为国民军第二十六路军,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振堂任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
  1931年春,蒋介石调第二十六路军到江西 “剿共 ”。董振堂目睹连年内战,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现实,痛恨蒋介石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曾提出辞职,但未被批准。他多次寻找借口,避免和红军作战。
  国民党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三次 “围剿 ”失败后,董振堂随二十六路军退守江西宁都。这里是双方作战的前沿,二十六路军官兵经常可以看到红军的标语、口号,听到红军战士的歌声,并和红军常有接触。红军 “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人翻身 ”“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 ”的革命宣传,对二十六路军官兵震动很大。二十六路军的士兵多为北方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又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不少,加上反动军官贪污克扣军饷,广大官兵非常不满。二十六路军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也根据情势加强革命宣传活动,促使官兵反蒋情绪迅速高涨。这时,受共产党长期影响的董振堂,已下决心和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寻找机会加入革命行列。
  “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
  同救国。二十六路军的许多官兵坚决抵制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反对内战,希望与红军合作抗日。以参谋长赵博生和董振堂为首的二十六路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蒋介石,要求北上抗日,并率部离开宁都开始北上,此时蒋介石电令二十六路军退回宁都死守,并以 “侈谈抗日者杀勿赦 ”相威胁。蒋介石的嫡系朱绍良部,则在广昌一线准备阻截二十六路军北上。无奈,二十六路军只得退回宁都,广大官兵的反蒋情绪更加强烈。
  在这种形势下,董振堂与赵博生秘密策划,准备进行武装起义,并通过地下党组织与中共军委取得联系,以得到中央苏区各方面的大力配合。 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赵博生率领二十六路军 17000多名官兵在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作出重大贡献。 12月 16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下设三个军,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在党的领导下,他和军政委何长工一起,对部队进行改造。在连以上各级组织设立党代表,建立各级政治工作制度;连队设立士兵委员会,官兵一律平等,建立民主制度;又从老红军和年轻有为的战士中选拔干部,以加强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
  参加革命后,董振堂虚心学习,追求真理,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当参观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以后,他撰写《模范红五团》一文,总结红五军团十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努力贯彻到红五军团中去。他深切感悟道: “不抓紧学习不行啊!咱们现在情况变了,是红军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1932年3月,由何长工介绍,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把多年积蓄的 900多块银元,作为第一次党费交给党组织。
  1932年5月,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军团长。 6月,在第四次反 “围剿 ”中,董振堂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指挥作战坚毅沉着,取得很大成绩。在纪念宁都起义一周年时,中央苏区政府授予董振堂 “红旗勋章 ”。 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董振堂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担负掩护全军的任务。由于王明 “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在转移中不仅携带大批辎重,还要保卫庞大的后方机关,行动很迟缓,掩护部队经常要和尾追的敌军血战。董振堂面临险境,指挥部队英勇奋战,千方百计完成掩护任务。一次,在贵州境内,红军被敌军围困,董振堂巧妙地设伏兵于山腰草丛中,以部分兵力在山顶佯作停止战斗的模样,引诱敌军上山。当敌人蜂拥进入伏击圈时,伏兵突然发起攻击,红军乘势摆脱困境,胜利转移。
  1935年1月,董振堂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五军团担任后卫的情况,向会议作出汇报,赞成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在给部队传达会议精神时,他兴奋地说: “中国革命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我们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了的。中国革命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此后,五军团继续担任后卫任务。到金沙江边绞车渡附近,五军团奉命在渡口以南的石板河一带布防,坚持九天九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跨过大渡河。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一带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8月,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一、四方面军兵分左、右两路北上。董振堂率领的五军团编入左路军,从卓克基出发,准备到班佑、包座与右路军会合一同北上。由于张国焘坚持右倾分裂
  主义错误,当董振堂率部到达噶曲河时,突然接到重新南下的电令,部队又返回阿坝。对于张国焘的错误,董振堂根据朱德、刘伯承的指示,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抵制,教育部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使大家坚信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是革命的,对张国焘的错误最终会认识清楚,必须注意做好团结工作。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损失很大。 1936年 1月上旬,红五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并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委,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是年 6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经朱德、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关向应等同志的批评、斗争,在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下旬,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之第五、九、三十军西渡黄河。后因局势的变化,党中央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令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伺机接通新疆。 1936年12月31日,红五军攻占临泽县城。 1937年元旦,董振堂乘胜率 39团、 45团、骑兵团、特务团 2800多名指战员,一举攻占高台县城。紧接着召开群众大会,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主张,成立县、街苏维埃政权和抗日义勇军,动员和组织群众配合红军做好战斗准备工作。红五军在高台的活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五军占领高台,使敌人感到十分震惊。 1月 12日,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等部,调集主力部队和地方民团 2万多人,向高台发起猛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董振堂视死如归,率领红五军指战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浴血奋战。因敌众我寡,弹尽援绝, 1月20日凌晨,高台城陷入敌手。董振堂带着两个警卫员、一个司号长,从东门北边城墙上跳下突围,不幸左腿受伤,行动不便,被敌包围,壮烈牺牲,时年 42岁。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城楼 “示众 ”,妄图恐吓人民群众,扑灭革命烈火。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追悼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毛泽东称赞董振堂是 “坚决革命的同志。”1956年,高台人民为铭记烈士的伟大功绩,在县城建烈士陵园,园内建董振堂纪念亭。
  顾嘉堪布
  七世顾嘉堪布(1897—1943年),男,生于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区水关乡西河村。父亲索南彭楚(藏族),母亲东科尔吉尔(裕固族)。他自幼生活在汉、藏、裕固人密切交往的环境中,加之父母从小的引导和教育,成年后通晓汉、藏、裕固语言。
  1901年,他4岁时,被选定为六世顾嘉甚布的转世灵童,称 “呼毕拉罕 ”,定法名 “罗桑青利嘉木措 ”。入寺后,由长沟寺史喇嘛为启蒙导师,教习佛学。 1906年入马蹄寺学经。 1914年到青海互助县佑宁寺深造。 1922年因奔父丧回慈云寺。丧事毕,受却藏寺土观呼图克图之命,主持红湾、慈云、莲花、西藏、文殊 5寺,并正式坐床,取得堪布之称。
  顾嘉堪布长于佛门,精于佛经,把如何促进社会文明,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帮助牧民发展生产,改善牧民生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他常利用讲经的机会,教育猎人不杀母鹿,不断生路;教育牧民不杀胎羊,少杀母畜,爱护牲畜;教育群众勤劳节俭,不染恶
  习。他鼓励牧民定居放牧,将分散在水关河一带的十多户牧民从各处搬到西岔河,帮助盖起房屋,分给土地,教会耕种。他清理旧界,力主实行租用土地合同制。对汉族租种藏族、裕固族的田地签订佃租合同,严格遵守合同,减少纠纷。抗战爆发后,他在慈云寺抗战建国大会上,对各族群众用裕固、藏、汉等语言,讲述 “守边御侮,守土有责,使民族生存 ”的团结救国宗旨,并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还亲赴兰州向驻军献上祁连山区的土特产品,受到蒙藏委员会的嘉奖。
  他以兴办教育,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牧民生活为己任,主张兴办祁连山藏民学校。 1939年他与马罗汉和蒙藏委员会酒泉调查组成员一起组织 “祁连山藏民抗战建国宣传团 ”,宣传兴办教育的意义,消除牧民群众的思想顾虑,靠募捐筹款先后办起西藏寺、慈云寺、红湾寺、马蹄寺、莲花寺、明海寺 6所小学,招收 171名学生。各校校舍设在各寺院改造后的房屋内。成立校董事会,顾嘉堪布任董事长,马罗汉任副董事长,各处喇嘛头人为董事。各学校开设国文、算术、体育、音乐、常识等课。汉文教员从酒泉等地聘请,藏文教员由各寺喇嘛、法台、管家义务担任。在办校过程中,因经费、校舍、教学等方面的困难较多,顾嘉堪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奔走于各校和群众之间,作耐心细致的工作,逐一解决问题。由于顾嘉堪布为祁连山区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被誉为祁连山区文化教育的创办者。他创办的学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共和国成立后都成为自治县的第一代民族干部,为肃南县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吴永康
  吴永康原名庞大恩,字 “泽普 ”, 1900年2月28日生于广西兴业县(今玉林县)长荣乡大贺村。 1919年中学毕业后,自费赴日留学。 1920年考入日本福岗县烟町明治专门学校攻读冶金专业。毕业后,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和进步同学一起组织和参加爱国学生团体 “谈书会 ”“同窗会 ”等,在日本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 “社会科学研究会 ”。后来与在日本的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得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思想认识有显著提高。 1926年夏天回国,秋天受党组织的安排到上海担任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报》《上海报》编辑。此时,改名吴永康。 1932年夏,受党中央派遣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秘书。是年底,随红四方面军西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2月川陕省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他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担任省委秘书长兼通江县委书记。 1934年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任中共川陕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并继续兼任财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1936年10月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后,改任西路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1937年3月在肃南县白泉门附近与敌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 37岁。
  郑义斋
  郑义斋又名 “郑鸿儒 ”,原名 “邓少文 ”,河南省许昌市人。 1901年7月18日生。
  1923年2月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任党在上海开办的 “义斋钱庄 ”经理。从此,改名郑义斋,为党筹办经费兼作秘密交通工作。 1932年春,去鄂豫皖根据地任苏区民主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兼工农银行行长,并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处长,被称为 “红色理财专家 ”。 1935年9月调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白区工作部部长, 1936年6月又调回总供给部。是年 10月26日奉命率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及所属单位西渡黄河,与西路军指战员一起在河西走廊艰苦奋战。 1937年3月14日,随西路军总部撤退至祁连山的石窝山下遭敌包围,他把保管的金子、银元分成小包派警卫员冲出包围,送给总部首长,而他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 36岁。
  张来福
  张来福字 “宝鉴 ”1902年生于河州(今临夏)。幼年丧父,母李氏改嫁山丹县位奇乡张湾村农民张丕贤,继,父为他取名 “来福 ”。少年时曾在私塾读书。继父去世后,为生计所迫,在兰州城防队当兵数年,后归乡务农,生活艰难。当时,县署官吏、警察常到乡间催粮逼款,动辄捆绑拷打,鸡犬不宁,民不聊生。来福对这些贪官污吏切齿痛恨,心怀除暴安民之志。常以习武为名,与姜奎文(孙营姜庄人)、周秉谦(位奇寨人)、高恒国(孙营高家庄人)等人秘密串联邻近贫苦农民,组织义军,待机暴动。同时,兰州武师杨廉■流落新河,来福邀他来孙营、张湾等地为乡民传授武艺。又与韩家庄地主韩家祥,铁门庄绅士王贵珍取得联系,意在使其出钱赠枪送马。〔民国〕 19年(1930年)下旬,县署警察局长应朝林,催款委员刘黎、张世保带警丁十数人来孙营、王城等地催粮逼款。应朝林是个吃喝嫖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贪官,乡民恨之入骨,来福与姜、周、高等人密议,决定杀贪官揭竿暴动。正月二十六日夜,来福设计将警丁灌醉,缴其枪弹,诱应朝林到姜奎文家吸食大烟,乘应不备,将他杀死。乡民按事先约定,连夜来孙营集结,来福竖起 “官逼民反 ”的旗帜,宣布暴动。众推来福任指挥,奎文、秉谦任副指挥,恒国任参谋长。当夜至韩家庄向韩家祥要枪要马,不料韩背信弃义,下令庄客紧闭庄门,并向暴动群众开枪射击。来福遂向高家湖、花寨、上、下寨、东西沟等地发动贫苦农民。数日内,响应者达数百人之多。来福率众西下破韩庄,占范营,在寺沟口马喝喇寺与赶来镇压的张掖驻军杨得光团激战。暴动群众因寡不敌众被敌打散,来福率余众撤向大马营,适逢青海马麟部营长韩某率众 300余人哗变,与暴动队伍合并,人数发展到千余人,韩任指挥,来福为副。经短暂休整,折返北山独峰顶一带。此时,县城空虚,来福委任张湾农民张得善为县长,率众进城,开监狱,放囚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之后,敌军反扑,环境险恶,来福转战山丹、民乐、张掖、高台等地,人
  员伤亡失散较多。农历三月,暴动队伍抵达玉门昌马堡,韩接受马步芳招抚,企图裹胁来福及其部众去青海,来福坚意不从,率其部东归。韩包围暴动农民,来福受伤被俘,遭韩枪杀,时年 30岁。
  曾日三
  曾日三湖南省宜章县人, 1903年生。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湘南
  地区发动年关暴动攻占宜章县后,他毅然抛弃优裕的家庭生活,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参加革命,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 1931年3月起,历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兼任福建军区红三十四师政治委员。参加第一次至第五次反 “围剿 ”斗争。 1934年 10月参加长征,担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5年 1月任红五军团代理政治委员,并继续兼任军团政治部主任。是年 8月,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曾日三任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编入红军总政委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由于他反对张的分裂活动,被张调到红五军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10月红五军奉命与九军、三十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 1937年 3月12日红九军激战梨园口,政委陈海松牺牲,曾日三奉命代理政委,率九军余部退入祁连山。是年 3月14日西路军总部决定,将所剩部队组成三个支队,分散活动,保存力量,任曾日三为一支队政委,坚持就地游击,掩护左支队向西进发。是月中旬,在肃南县白泉门附近与敌遭遇,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 34岁。
  高天祥
  高天样原名 “恒国 ”,字 “峻天 ”。 1904年生,山丹县位奇乡孙营村高家庄人。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私塾和师范学校,辍学后在家务农。〔民国〕 19年(1930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与张来福、姜奎文、周秉谦等人诱杀作恶多端的县署警察局长应朝林,聚众造反,被众推任起义军参谋长。是年农历三月,起义军在玉门昌马堡失败,恒国改名换姓,流落新疆,先后在新疆哈密、迪化、昌吉等地军界和教育界供事。 1943~1947年,任新疆民丰县设治局长、县长等职。任内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往昔,当地维吾尔族人庄稼收割后,驱赶牛马践踏取粒,恒国将山丹石磙碾打技术传授当地农民。曾动员当地头人民众捐资修渠建坝,发展农业生产。 1947年被委为省政府参议。 1949年9月,恒国参加新疆和平起义,之后在乌鲁木齐、米泉等地水利部门任职。 1974年7月病故。
  杨克明
  杨克明(1905~1937年)本名 “陶正 ”,又名 “陶树臣 ”“洪涛尔 ”,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今长寿县云集乡)人。 7岁在下庙发蒙读私塾,因家贫辍学。后入涪陵省立第四中学读书,受《新青年》杂志和童庸生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参加 “学生自治会 ”“社会问题研究会 ”等组织的革命活动。毕业后在丰都教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重庆 “三 ·三一 ”惨案后,杨克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与程均甫、刘绍尼等人,诛杀中心场花地堡黄汉青、黄正清等 6个土豪劣绅,遭到反动政府的追捕,刘绍尼惨遭杀害。杨克明的母亲、妻子被敌捆绑吊打,备受磨难。敌人还张贴布告: “活捉陶正、程均甫,赏洋一千元,交尸赏洋五百元。”杨、程在乡亲们掩护下脱离险境,转移到涪陵罗云坝、丰都石宝寨进行兵运和民运活动。
  1930年4月6日,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在罗云坝成立,杨克明任宣传队长。二路红军威震武隆羊角碛,当地拥有 200余人反动武装的周燮卿,为摸透红军虚实,派心腹与红军联系,佯称与红军 “合营 ”,妄图伺机吃掉二路红军游击队。二路军前委派杨克明和周
  有亲戚关系的高培元,深入虎穴开展斗争。周燮卿先是酒肉拉拢,企图套出二路军的情况。杨克明、高培元应对自如,滴水不漏。周恼羞成怒,将杨、高扣押,封锁羊角碛渡口,妄图在红军救人时,凭借乌江天险吃掉红军。危急时刻,杨克明和高培元暗派随行的周楚平连夜泅渡乌江五里长滩,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指挥部一面发动数百名群众集结于羊角碛对岸,佯装进攻,一面调主力红军对周燮卿严密监视。周惧怕红军打过乌江,只好将杨克明等送回,并派其营长朱青山随运 5石大米和 100斤猪肉到指挥部 “赔礼 ”。在这次斗争中,杨克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得到二路军领导的嘉奖,旋调杨克明任第二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
  1930年7月,红军在暨龙整编,将两个大队合编为一个纵队,杨克明任第一中队队长。 8月,二路军与三路军会合,在向忠县进军途中,遭受强敌围攻,部队损失很大。杨克明脱险后,在石柱与忠县交界的蒲家场与突围出来的队伍会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杨克明与赵启明、邓止戈等到三路军游击队工作。
  1930年冬,杨克明化装成生意人,人称 “杨布客 ”,在营山农村秘密发动群众,组织农协会,开展抗捐斗争。领导农会骨干,偷袭丰豆铺的团防局,打击安化两个为富不仁的豪绅。这些行动引起敌人的恐惧,下令通缉杨克明。在群众掩护下,杨转移到渠县一带开展斗争。 1931年夏,杨克明任开江广福支部监委,开始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1932年夏,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调杨克明任书记。中心县委机关设达县蒲家场,在碑庙、罗江、明月、王家、君塘、清溪、宣汉城区等地开展活动。经过杨克明辛勤工作,达县很快建立特别支部,宣汉等地的党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为日后川东游击军的迅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通江,中心县委遵照上级指示,大力发展群众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做好与主力红军会合的准备。 1933年10月17日,红军在通江土地堡发起宣(汉)达(县)战役。杨克明和王维舟针对敌人的兵力部署,将川东游击军兵分三路截击敌人。杨克明指挥以三支队为主的西线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解放宣汉。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杨克明在达县几个乡里,几天就组织起几千人的游击队,整个川东地区的游击队达到 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 1933年11月2日,红三十三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
  1934年4月,在反 “六路围攻 ”作战中,红三十三军在万源罗文坝、长坝一带担任防御任务。由于杨克明对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抵制,导致张的不满。在反 “六路围攻 ”作战中,张国焘不顾事实指责杨克明指挥不力,把他从火线上撤下来。战斗结束后,杨克明被撤去三十三军政委职务,调任陕甘工农民主政府干事。杨克明含泪对曾在一起作战的魏传统说: “尽管我这次去凶多吉少,但我还是为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久,任补充师政委和独立师师长。
  1936年1月,红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他十分重视部队政治教育,号召原三十三军指战员学习红一方面军的优良作风和战斗经验。长征中,他十分重视部队政治工作,使部队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精神,克服艰难险
  阻,胜利到达会宁。
  1936年10月,红五军渡河西征。 1937年元旦红五军攻占高台,后与 2万多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杨克明在指挥部队浴血奋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 32岁。共和国成立后,在高台县城建烈士陵园,内有杨克明纪念亭。
  王铭五
  王铭五(1908. 1. 11~1933. 10)男,汉族,甘肃高台县人。 1926年,在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中,他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投笔从戎,报考了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在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学习。当时,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国民联军从事政治工作,王铭五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与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有较多的接触,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1930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冯玉祥部装备精良的第十四师第一旅(即手枪旅)二团机枪连任中尉连副。后来,冯玉祥部下孙连仲被蒋介石用重金收买,率部移驻山东接受改编,被授予二十六路军番号。随即,蒋介石将二十六路军调往江西参加 “剿共 ”,初战便损一个旅。加之受蒋介石的歧视排挤,粮饷不济,病疫流行,军心浮动,众思北归,厌战、反蒋情绪日益增长。为此,中共中央军委派王超、袁血卒(原名袁汉澄)、李肃等人到该部开展兵运工作,伺机发动起义。 1931年5月,袁血卒找到王铭五,进行了真诚坦率的谈话,并将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六路军建立党的特别支部后,铭五任宣传委员,参加发动第二十六路军起义的准备工作。铭五入党后,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每月发的军饷,如数交了党费。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都认真努力去完成。他经常伏案挥毫,起草党内文件,著名的《特支宣传决议》,就出自他笔下。他还写了一首歌曲,在二十六路军士兵中广泛流传,起到有效的鼓动作用。歌词是: “红军来了,缴枪吧!每人三块大洋,回家吧!红军来了都欢迎,打倒卖国奸臣,回北方。红军来了齐欢唱,打倒日本军阀,得解放。”
  1931年11月下旬,中共在南昌的秘密联络机关被敌人破坏,特支领导成员名单落入敌手,蒋介石电令严缉王铭五等人。电报幸落入我地下党员手中,他才免遭逮捕。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加快了步伐,起义前夕,王铭五一连忙了几个通宵,为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被编为红五军团。他先后担任红五军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二团团长兼政委、红十五军作战科长, 1933年任红军第十三军三十九师参谋长等职,参加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多次著名战役,为巩固中央苏区和夺取第四次反 “围剿 ”的胜利,做出贡献。时任红五军团政委的宋任穷称他是一位 “党性强,忠实积极,待人宽厚,工作扎实的好同志。”
  1933年6月,铭五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参谋长。 9月,第五次反 “围剿”战斗打响,他指挥部队与敌抗击。 10月,三十七团在江西乐安与敌作战,铭五命令四连打阻击,掩护全团转移。阻周鏖战一昼夜的拂晓,铭五来到四连阵地,叮咛连长徐国珍务必坚守到下午 6时。战斗部署妥当后,连队炊事员已把早饭送到阵地上。连长挽留他吃过饭再走。铭五放心不下团部和其他部队,谢绝吃饭,匆忙赶回团部检查转移情况。途中,敌人的飞机在头顶盘旋,情况十分危险。铭五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步流星往回
  赶。当他赶到团部驻地的祠堂门口时,敌机投下的炸弹在他身边爆炸,铭五倒在血泊之中。年仅 25岁的红军指挥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李屏仁
  李屏仁江西武宁县人。 1908年生。 1929年考入西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曾到国民党军二十六路军任职。 1931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 12月,由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五军团连长、营长、团长、军团教导队队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等职。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 “围剿 ”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及西路军艰苦作战。曾任九军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长,后任五军参谋长。 1937年 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作战中牺牲。
  孙玉清
  孙玉清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人。 1909年生。 1929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孙玉清参加红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 1934年由于作战勇敢,指挥有方,被擢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 1936年毛尔盖会议后调任红九军军长。他重视部队战斗作风的培养,作战勇猛果敢,在指战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素有 “战将 ”之称。 1932年12月1日夜,向陕南转移中,红四方面军遭敌截击。时任红三十二团团长的孙玉清,从侧后指挥部队勇猛冲杀,协同兄弟部队打退敌人进攻。 1933年1月,在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三路围攻红军的战役中,孙玉清指挥三十二团在侯家梁击溃敌三个团的进攻,在中魁山击溃敌人六个团的进攻,之后被擢升为红七十三师师长。三十二团被授予 “以一胜百 ”锦旗一面。
  1936年10月下句,孙玉清指挥红九军奉命西渡黄河,同其他军一起组成西路军。在西路军总部指挥下,先后转战于景泰、古浪及临泽、酒泉等地。红九军攻占古浪城后,敌人猬集三个骑兵旅、两个步兵旅及四个民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九军发动猛烈攻击。孙玉清沉着指挥部队与敌巷战,展开肉搏,终于将敌击退,守住县城。 1937年3月,他率部在酒泉县南山地区与敌奋战,不幸在文殊沟被搜山民团所俘。
  1937年4月上旬,孙玉清被敌人由酒泉经张掖、民乐押解到西宁。马步芳等人亲自审问。孙玉清威武不屈,敌人未获片言只语。
  监禁期间,为了软化孙玉清,马步芳着意安排他 “参观 ”。在让他看望被俘的女红军
  战士时,孙玉清告诉同志们,要革命就会有牺牲,但革命一定会成功的,鼓励她们坚持斗
  争。敌人让他到被俘红军强制组成的补充团去讲话时,他以高昂的声音鼓舞同志们说:
  “红军是杀不完的!党中央已经在陕北建立根据地,在毛主席领导下,革命形势越来越好
  由于孙玉清坚贞不屈,遭到敌人严刑拷打,于1937年5月上旬的一天深夜被杀害在西宁东关马忠义住处后院的马槽内,时年仅 29岁。 1988年8月,青海省西宁市在其牺牲地为他建立汉白玉雕像。
  陈守忠
  陈守忠字 “荩臣 ”,张掖人。生于〔清〕末。幼年好学,天资聪颖,及壮学醇质朴,倜傥不羁,喜好诗文,不满时政。以平生精力攻习医学,对古典经文医书研读精深,尤其娴熟张仲景的《伤寒论》。〔民国〕初年参加全省医学考试,成绩第一,为当时医家推崇。平生诊病,以六经辨证分析病情,以伤寒方剂因症施治。理解力强,观察分析,辨证处方,有独到之处。他对症用药,无不奏效,病者求诊接踵于门。晚年双目失明,犹能赋诗论文,诗文风格,豁达不拘。 1948年病故。
  王煜庭
  王煜庭 1911年生,山丹县新开村人。青年时代曾就读于芦堡高等小学,辍学后在家务农。性格强悍,喜好武术。〔民国〕 25年(1936年)冬,红西路军进入县境,煜庭目睹红军军纪严明,不扰百姓,打土豪,为穷人,甚为向往。他秘密联络本村农民卓积德、钱有善、马明成、钱盛年等人,决意投奔红军。 12月初,红军作战失利后西撤,煜庭等人两次去临泽倪家营与红军联系,受红军首长指示,返新开等地发展队伍,临行,红军首长送以枪支并派战士 20人随行。 193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王煜庭组织起义群众在新开大庙集中,推煜庭为首领。经商议,决定经县南境招募群众,由民乐西去临泽与红军会合。由新开出发,经上、下西山,于次日天明至李家桥,沿途贫苦农民纷纷前来投奔,队伍发展到一百七八十人。煜庭决定去铁门庄消灭民团团长王贵珍以补充武器粮饷。十七日夜,至铁门庄,王贵珍早已闻风去民乐向马步芳部旅长马禄求援。十八日晨,起义队伍至山高林密的大黄山陈家圈,准备翌日南经民乐边家庄,去临泽与红军会合。十九日天明,突然发现两边山冈已被马禄队伍包围,同行红军以火力掩护起义群众撤退,手持刀矛未及训练的乡民一时惊慌失措,纷纷向山下沟谷撤退,敌以密集火力向山谷扫射,义军伤亡惨重。突围中,煜庭头、臂负伤 7处,昏倒于山柳丛中。敌将一穿褐衫的群众误认为王煜庭(因王平素常穿一褐衫),开枪击毙,割去头颅,悬于新开堡城门示众。
  煜庭苏醒后,以衫裹伤,在钱有善扶持下潜回新开,家人将其送到沙河垴等处山洞隐匿养伤,月余伤愈,同钱有善去青海当 “沙娃 ”(淘金工)。不久,马步芳部在山中搜捕流落红军,煜庭有家难归, 1937年农历十月,弃家东去寻找红军。之后,杳无音信,不知所终。
  李连祥
  李连样(?~1936年)河北人。少时家贫,为人牧羊。青年时应征入国民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董振堂部当兵。 1931年春,董部开赴江西对红军作战,连祥随军入赣。是年 12月,参加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任侦察排长。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入湘后擢升为营长。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后,连祥升任红五军三十七团团长。是年底,红西路军转战河西,土门(址今古浪)战役中,连祥率部阻击敌军,打退敌军多次进攻,所部受
  到上级嘉奖。 11月21日,五军进驻山丹县城,连祥率部扼守县城西北隅。马步芳调集骑兵三个旅、步兵一个旅和山炮营猛攻县城,一时尘埃滚滚,炮声震天,形势异常危急。军长董振堂指挥四十三、四十五两团和随军学校学生固守城恒,击退敌军多次进攻。 23日下午 4时许,连祥率部出东门向敌垒进击,敌猝不及防,溃退至城西北长城闇门外四五百米外,据沙梁顽抗。激战中,三十九团政委周畅昌大腿中弹负重伤,敌乘机反扑,由于出击过远,援军未至,三十七团被敌骑冲散,失去控制,连祥率官兵奋力冲击,终因众寡悬殊,不能摆脱险境,不幸被敌砍中头部,英勇牺牲。
  陈海松
  陈海松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区吕王乡黄站村(原属河南省罗山县)人。 1914年2月 13日生。 1930年春参加童子团,任大队长,是年 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由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担任勤务员、通讯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1933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二十五师政治委员。 1935年6月,升任红九军政治委员。
  陈海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位优秀政治工作者和青年指挥员,他朝气蓬勃,机智勇敢,富于创造精神,联系群众,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合后,他教育部队学习红一方面军的作战和政治工作经验,为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36年10月下旬,红九军奉命西渡黄河,与五军、三十军组成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九军为西路军左翼。是年农历十月初一,他率部攻占古浪县城,建立临时县政府,为红军筹款、筹粮、筹衣、赶制食物。十月初三,敌马元海部以数倍于红九军的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包围古浪县城。红九军与敌激战三日,终因兵力单薄,弹药不足,被迫于初五日夜间撤出古浪城,继续西进。此战,虽杀敌数千,九军也损失大半,元气大伤。
  1937年3月11日,西路军撤进临泽县梨园口后,九军余部编为一个纵队,在陈海松率领下,坚守梨园口的几个堡子。敌骑兵蜂拥而至。由于我战斗部队力单,弹尽粮绝,陈海松率部向梨园口西山有利地形转移。 12日,天刚朦朦亮,敌人集中两个旅的兵力向西山猛攻。陈海松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连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敌人的第四次进攻分为两路,向九军阵地猛攻,情况十分危急。陈海松立即命令部队撤退,自己率少数同志殿后掩护。不料,退路已被切断。陈海松命令大家拔出刀、矛,拿起石块,与敌人肉搏。红九军指战员有的用大刀砍断了敌人的臂膀,有的用长矛刺穿了敌人的胸膛,有的和敌人扭在一起滚到了山下..经过两个小时的血战,红九军剩余的部分同志全部牺牲,年仅 24岁的九军政委陈海松,也流尽最后一滴血。
  熊厚发
  熊厚发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 1914年生。出身贫农,小时念过五年私塾。 1930年参军,是年加入共青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他先后任班长、排长、指导员、连长、营长、团长, 1933年任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这个师是三十军的主力,在与刘湘、
  刘厚存等四川军阀的战斗中,屡建奇功。熊厚发指挥战斗机智灵活,英勇顽强,他下属的二六八团擅长攻坚,历次战斗中攻无不克,曾获四方面军总部授予的 “攻如猛虎 ”的奖旗;二六三团善守,并擅长河川战斗,总部授予的奖旗上绣的是 “守如泰山 ”;二六五团是有名的 “夜老虎 ”,长于夜战。
  熊厚发平时谦虚谨慎,爱护干部战士,与下级同甘共苦,深受指战员的爱戴。他所率领的八十八师,也是红西路军的主力,在西渡黄河、一条山及河西走廊的各次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7年3月初,他在梨园口外的南流沟战斗中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进祁连山以后,环境更为艰苦,他咬着牙,在雪山中爬上爬下指挥战斗。因当时得不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他左臂粗肿,伤口化脓。后来血管断裂,无力继续前进。为不给部队增加负担,他要求首长把自己留下来。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哽咽着说: “我们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出山去.. ”熊厚发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坚持要求留下来,把流落山中的同志收拢起来,待伤好后,立即开展游击活动。李先念给他开了介绍信,留下一小包盐和一些钱,并留下一个排的战士保护,嘱咐这个排的战士要尽量搞些肉食给熊师长养伤,注意隐蔽,等熊师长伤好后就打游击;要是祁连山站不住脚,就尽量东进,回延安去。
  此后,熊厚发在三天中就收拢了 60多名失散红军。 3月15日,敌马忠义旅在祁连南山大山根向红军攻击,红军英勇抵抗。当敌人冲上来后,几个红军突围出去了,有五六个伤病员被俘。其中一人左臂被打断,腿部负伤,马忠义令其投降,遭严厉斥责,马即恼羞成怒,当场向他开枪。牺牲前,那伤员举起右臂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在场的敌人无不战栗失色,古老的祁连雪松为之默哀。之后,敌人才获悉,这位牺牲的断臂英雄,就是年仅 23岁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
  王朝贵
  王朝贵张掖人。毕业于国民党 “中央军官学校 ”。 1941年后任安徽省太和县国民兵团少校团副。是年 2月3日,日寇大举攻打太和县,王朝贵率部抵抗,浴血奋战,坚守 7天7夜,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太和县城赖以保存,该县人民为他树碑,并立半身塑像,以表怀念。
  第三节当代人物
  
  刘芳
  刘芳(1882~1966年)字子馨,男,汉族,张掖人。家庭富有。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甘肃省工商联执行委员,张掖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张掖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张掖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张掖县支部委员等职。
  1919年后,刘芳先后在张掖设立 “长兴泰 ”“馥兴泰 ”两家商号,经营有道,生意兴隆,颇有声望。一生热爱公益事业、支持慈善事业,造福桑梓,劳绩甚著。曾在张掖东乡、南乡一带出资修建道路桥梁 36座,捐资兴建法幢寺小学。 1936年冬,红西路军在高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