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分类号: D655
页数: 27
页码: 2265-2291
摘要: 本届记述了张掖地区的古代人物情况。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物 古代人物

内容

姬满
  姬满〔西周〕第五任皇帝,称 “穆王 ”。《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十三年(公元前 989年)西巡,于三月初三日到达 “禺知之平 ”。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作注说,禺知即月氏,张掖为月氏故居。 “禺知之平 ”即甘州富沃之平野,为月氏的■邦。首领■柏綮向穆王敬献豹皮 10张、良马 26匹。姬满于初七日出猎,以所猎的白狐、黑貉致祭于当年治水先驱河宗之墓。十六日,在河宗的子孙陪同下前往合黎山,观看了当年大禹导弱水开凿的石峡(今高台正义峡)。二十一日,奉行祭河大典,尔后继续西巡而去。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武帝卫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少儿)之子。 18岁时为 “天子侍中 ”,善骑射。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时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盘踞河西,拥兵 10万骑,阻断汉朝通西域道路,朝廷派往西域的使者张骞,被匈奴右贤王中途扣留达十一年。为了解除这一障碍,拓疆扩域,〔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遣霍去病率万骑过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经今青海出大斗拔谷(民乐扁都口)直奔焉支山西匈奴单于王城(今民乐县永固城)与浑邪王大战焉支山,首虏八千余级,俘浑邪王太子、相国、都尉,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金铸佛像),解除对黑河以东千里匈奴的统治。是年夏,去病率部出北地,过居延向南扬武于■得,一直打到祁连山,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裨小王七十余人,击败浑邪王、休屠王各部。是年秋,浑邪、休屠二王谋降归汉,休屠悔,浑邪杀休屠,率4万余人降汉。从而打开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武帝益封去病一千七百户。元狩三年(前120年),霍去病又率部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元狩六年(前117年)殁于长安,年24岁,谥 “景桓 ”。武帝敕于茂陵为其筑墓,状如祁连山,以彰征服河西之功。
  金日
  金日 (公元前 134—前86年)字 “翁叔 ”,匈奴休屠王太子。因其父曾以金佛祭天,故武帝给日赐姓 “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王将其众降汉。日与母阏氏、弟金伦俱没入官,输黄门为宫廷养马。后又提升为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六月,汉武帝行幸林光宫,金日因患小病住在厢房内。
  当晚,莽何罗、马通和马安成兄弟等 “矫制夜出,共杀使者 ”,发兵谋叛。翌日拂晓,乘武帝未起床之机,溜进林光宫,准备行刺。当莽何罗袖藏尖刀从东厢房进入殿内,发现守候在殿门口的金日后,顿时神色大变,慌忙向卧室移动,被御琴绊倒。金日上前抱住莽何罗,大声疾呼: “莽何罗反!”武帝惊醒,左右武士也持械赶来。金日力大无穷,把莽何罗摔在殿下,当即被缚就擒。
  金日身为重臣,小心谨慎,谦恭俭让。当武帝病垂危嘱咐霍光 “以辅少主 ”时,霍光首推金日 ,日谦虚地说 “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 ”。〔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拜金日为车骑将军, “授以后事 ”。昭帝即位后,金日辅政仅一年,于始元元年(前86年)九月病逝于长安,谥 “敬侯 ”。根据武帝遗诏封为秺侯。张掖至今还保留着秺侯堡遗址。
  窦融
  窦融(公元前 16—公元 62年)字 “周公 ”,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北)人。其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为官。新莽末,窦融为波水将军,继降刘玄,要求出任张掖属国都尉,来到张掖上任。刘玄败后,全国战乱不止。金城、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五郡共推窦融行五郡大将军事,以保境安民。窦融为政宽和,使河西五郡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后归附〔东汉〕光武帝刘秀,率河西五郡兵与刘秀会师高平(今宁夏固原),攻灭隗嚣割据政权,平息了叛乱,使社会日趋安定,〔东汉〕政权得以巩固。窦融被封为安丰侯,任大司空;其他五郡太守亦均封侯。
  第五访
  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长陵人。司空第五伦的族孙。少时孤贫,为富家佣耕赡养兄嫂。〔汉〕顺帝时,因任新都县令成就卓著被提为张掖太守。时值河西受灾,张掖饥民遍地,粮价腾贵。在饿殍垂危之时,第五访断然决定打开国库,放粮济民,拯救性命。其属下害怕他犯违反朝廷开仓禁令之罪,纷纷上言停止开仓放粮,并欲上奏朝廷。第五访斩钉截铁地申明: “如果层层上报,等到皇上降旨,百姓都饿死了。我宁愿以一个人的身家性命来挽救广大百姓。”他毅然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性赖以得生。事后他如实禀报朝廷,〔汉〕顺帝非常高兴,颁布诏书嘉奖第五访。渡过重灾大饥的张掖人民努力生产,翌年全郡获得大丰收,国储满仓,家中有粮。
  第五访在张期间,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多民族的关系,保持和谐环境,行仁政,劝农桑,稳定了汉王朝在此地的局势。后迁为南阳太守,继而又拜为护羌校尉,卒于任所。
  郭汜
  郭汜(?~197年)一名 “郭多 ”,张掖(今张掖西北)人。为董卓婿牛辅校尉,受遣击破河南尹朱俊,掠陈留、颍川诸县。辅死,与李傕等合兵西向,陷长安,杀司徒王允等,葬卓于郿。拜后将军、美阳侯。与李傕、樊稠共秉朝政,三分长安,侵暴百姓,致
  使人相食。后与催相疑,战斗长安中。尝执公卿百官,攻击连月,死者数万。二三年间,长安城空,关中无复人迹。张济和解二人,献帝乃得东归。尝欲胁天子都郿,复与催和,追杀百官,掠乘舆辎重。张杨遣使连和,乃释公卿百官,归宫人妇女、乘舆器服。〔东汉〕建安二年(197年),为其将伍习袭杀之。
  赵娥
  赵娥女,〔东汉〕时表氏县(今高台县骆驼城)庞子夏妻,故又称 “庞娥亲 ”。其父赵安,字君安,被同县(酒泉)人李寿所害。李寿惧怕赵安的三个儿子报仇,日夜防备,寝食不安。后因瘟疫,赵氏三兄弟相继病死,李寿大喜,防备松懈。赵娥之子庞淯得知此情后,还告其母。赵娥 “帷车怀剑 ”,白日刺寿于都亭前,得报父仇,然后到县衙自首。县令尹嘉为之感动,放还乡里。案报朝廷,娥亲事迹被收录于《后汉书 ·烈女传》中。赵娥的儿子庞淯,幼尊母训,亦以忠烈闻于乡里,太守徐揖请为主簿,〔三国〕魏文帝时升为西海郡(今额济纳旗)太守,赐爵 “关内侯 ”。晚年征拜为中散大夫,《三国 ·魏志》中有传。〔西晋〕著名文学家傅玄《秦女休行》颂其节操。
  吴咏
  吴咏〔东汉〕时张掖人。安帝永宁元年(公元 120年)护羌校尉马贤驻扎张掖时,被马贤辟为从事。后马贤拜征西将军,吴又被太尉庞参招为掾属。吴咏忠于职事,深得好评。后庞参与马贤因事相忤,相互诬陷对方,都提出让吴咏作证。吴咏深感二人都与自己交情不薄。如自己被逼供作出伪证,则二人都将罹成死罪;如无人给他们作证,则二人罪名都不能成立。于是吴咏自杀,以解脱二位朋友。马贤、庞参得知吴咏为他们而自杀,均惭愧悔悟,都承认不该诬陷对方,言归于好,再没造成恶果。朝野无不称赞吴咏仗义。前凉始祖张轨慕吴咏高洁,特来张掖吴咏墓致祭,并旌其子孙。
  郭荷
  郭荷字 “承休 ”,〔东晋〕秦州略阳郡(今甘肃秦安)人。其祖辈六世均以经学致位,是晋代一经学世家。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不应当地州郡征辟之命,隐居张掖东山,讲学授徒,文风远播,使当时的张掖地方教育事业大兴。〔前凉〕和平元年(354年)前凉主张祚闻其人,遣使者以安车束帛征召郭荷为 “博士祭酒 ”(掌管教育的官)。强迫荷前往凉州(今武威)署太子友(张祚之子的家庭教师)。后郭荷一再上书乞还,张祚允许,以安车蒲轮,送还张掖东山。卒年 84岁,谥 “玄德先生 ”。至今张掖东山寺尚有郭荷当年授徒讲学的洞窟遗址。
  郭瑀
  郭瑀字 “元瑜 ”,〔东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敦煌人。瑀少时好学,学识渊博,节操超人。青年时游学到张掖,拜隐居在张掖东山的著名学者郭荷为师。潜心攻读,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郭荷卒后,郭瑀为师守孝三年,继承师业。后隐居临松
  薤谷(今肃南县马蹄山谷),开凿石窟,设馆讲学,教授弟子千余人。著书立说,著有《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等。
  前凉王张天锡听说郭瑀精通经义,品行高洁,于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年)便遣使者孟公明持谕前往临松山,请郭瑀出山到姑臧为官。郭瑀说: “自由飞翔的鸟,怎么能让人用笼子关起来呢?”坚辞不就,继续隐居教徒。〔前秦〕灭〔前凉〕后,〔前秦〕皇帝苻坚久慕郭瑀大名,也派使请郭瑀出山为官,恰郭瑀父丧守孝三年,拒绝前往。后来做太守的辛章把 300多名学子送到临松山请郭瑀授业。〔东晋〕太元元年(376年)略阳王穆在酒泉起兵,对抗〔前秦〕,派使联络郭瑀与敦煌索嘏在张掖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策应,封郭瑀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后来王穆与索嘏不和,要杀索嘏,郭瑀极力劝阻,王穆不听,杀索嘏。郭瑀万分悲痛,愤而西返酒泉南山赤厓阁,绝食七天饮气而卒。
  呼延平
  呼延平张掖人。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代。被人诬陷入狱,定为死罪。公元 376年〔前秦〕灭〔前凉〕后,张掖太守慕容德在清理狱案时,发现呼延平为人正直,经查给予平反,并任命他为狱掾。
  公元 383年,苻坚率军近百万南征〔东晋〕,以慕容垂为先锋,慕容德副之。 “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垂兄弟遂在邺都称王,史称 “后燕 ”。消息传到张掖,张掖太守苻昌将在张掖的慕容德子女及其兄慕容纳诛杀,只留下慕容德 70多岁的老母公孙氏及慕容纳怀孕的妻子段氏按律待决。呼延平为报答慕容德知遇之恩,放弃狱掾之职,携带公孙氏和段氏逃往祁连南山羌中避难,受到羌人的热情接待,后来段氏在羌中生一子,名慕容超。
  呼延平一直抚养慕容超,善事公孙氏与段氏。容超长大后,携带祖母给他的金刀,辗转回到邺城与其叔相认。慕容德无子,于公元 405年立超为太子。超即位后,其母段氏说: “我们母子能有今天,皆呼延氏之力也 ”。超遂立呼延平之女为皇后,以报恩人之德。
  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公元 368~433年)临松(今民乐南古城)卢水胡人。〔十六国〕时期北凉国创建者。匈奴有左、右沮渠官职,蒙逊祖上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名为姓氏。祖辈世居卢水(《明史·地理志》称甘州左卫东南有卢水,亦曰 “沮渠川)为酋豪。祖父祁复延,封狄地王。父亲法弘袭爵,并任〔前秦〕苻坚的中田护军。父卒,蒙逊代父领部曲。 “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 ”,为诸胡所推服。后在〔后凉〕吕光部下任职,为避其猜忌,常游饮以自晦。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吕光派其子镇东将军吕篡攻打〔西秦〕,同行者为沮渠蒙逊伯父(〔后梁〕尚书)沮渠罗仇,结果被〔西秦〕伏乞乾归击败。吕光听信谗言,将罗仇及其弟麴粥杀害,朝野震动。沮渠蒙逊不动声色,只请准将罗仇、麴粥二伯父遗体送归家乡卢水安葬。蒙逊借机动员宗族万余人,攻破临松郡杀中田护军马邃和临松令井样,屯军金山。后兵败匆谷(今山丹县南),逃避于南山。其时,蒙逊从兄沮渠男成,响应蒙逊起兵,率部众数千,击杀酒泉太守垒登,与蒙逊共推建康太守段业为 “大都督 ”“凉州牧 ”,
  建元 “神玺 ”。段业以蒙逊为 “镇西将军 ”“张掖太守 ”,男成为 “辅国将军 ”“酒泉太守 ”,委以军国大任。 398年,蒙逊攻取西郡,晋昌、敦煌二郡也归降段业,蒙逊以功封 “临池侯”。〔后凉〕吕弘弃张掖东走。 399年,段业称 “凉王 ”,改元 “天玺 ”,迁都张掖,以蒙逊为 “尚书左丞 ”。段业惧蒙逊雄武,改调蒙逊为 “临池太守 ”,又调为 “西安(今张掖东南)太守 ”。
  隆安五年(401年),蒙逊诱使段业杀男成,又借口段业枉害忠良,率众攻入张掖,杀段业,自称 “大都督 ”“大将军 ”“凉州牧 ”“张掖公 ”,改元 “永安 ”,史称 “北凉 ”。蒙逊建立〔北凉〕政权后,旨令举贤任能,起用 “博通经史,才藻清赡 ”的张穆为 “中书侍郎”,委之机密重任。严于执法,法不避亲,处置横行霸道的伯父,又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摆脱四面受敌的困境,他采用 “远交近攻 ”策略,遣使通和〔后秦〕,称臣于姚兴。东伐吕隆,西拒李焉。蒙逊欲图姑臧,与〔南凉〕主秃发傉檀相攻,数败之。终于 411年进据姑臧。 412年,蒙逊称 “河西王 ”,改元 “玄始 ”,置百官,修宫殿。蒙逊与〔西秦〕互有征伐,又屡败〔西凉〕李氏。 420年,〔西凉〕主李歆中伏而死,蒙逊入据酒泉。 421年,蒙逊亲率两万大军攻克敦煌,灭〔西凉〕。原〔西凉〕名儒宋繇、刘晒,蒙逊均聘之重用。此时,西域诸国皆臣服于蒙逊。〔北凉〕极盛时,拥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乐都等郡。蒙逊还称藩于〔东晋〕、刘宋,互通使节,拜受凉州刺史等官职。刘宋封蒙逊为 “河西王 ”。蒙逊为人处事能玩弄权术,亦颇有治国之才。重视文化,爱惜儒士,历为史家称道。蒙逊笃信佛教,厚待高僧,翻译佛经,兴建佛寺,开凿天梯山石窟。〔北凉〕的儒学与佛学,对〔北魏〕文化影响深远。
  〔北凉〕义和三年(433年),蒙逊病逝,终年 66岁。在位 33年,葬“元陵 ”。谥“武宣王 ”,庙号 “太祖 ”。
  沮渠茂虔
  沮渠茂虔(?~439年)又称 “沮渠牧犍 ”,蒙逊第三子。聪颖好学,和雅有度量,曾任酒泉太守。蒙逊卒,继任河西王位,在位 7年。当时河西是 “五凉 ”以来人文荟萃之地,南朝宋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则是〔东晋〕以来南北学者云集之处。两地学术发展各有特点。茂虔开展两地学术交流,主动送与南朝《时务论》《十三州考》《文检》《亡典》《魏驳》《周髀》《甲寅元历》等河西学术论著 7种145卷,其中《周髀》这一算学著作是当时超前的科学论著。同时从南朝选要回晋朝《起居注》等诸杂数十种,使双方文化得到互补。并派沮渠金声等高僧前往建康交流佛学,发展文化事业。茂虔在位时,自兼 “凉州牧 ”;以其弟无讳为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诸军事、酒泉太守;以其第六弟仪德为 “秦州刺史 ”
  都督丹岭以西诸军事、张掖太守。〔北凉〕沮渠牧犍太延五年(公元 439年)农历闰八月,,〔北魏〕灭〔北凉〕,执茂虔以去,后被杀害。仪德弃张掖奔无讳,无讳又弃敦煌西奔,辗转于公元 442年据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立国。无讳遣使通南朝宋,〔宋〕封其为河西王,公元 444年卒,其弟安周代立,亦受宋封 “河西王 ”。公元 460年柔然攻高昌,安周被杀,沮渠氏灭。
  史宁
  史宁(?~563年)字 “永和 ”,建康表氏(今高台县骆驼城)人。曾仕于〔北魏〕〔西魏〕和〔北周〕。年少即以军功官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不久,加封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州刺史贺拔胜军司。〔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败奔长安,宁随贺拔胜投〔梁〕。〔西魏〕大统二年(536年),自〔梁〕归〔西魏〕,晋爵为侯,增邑三百户。后迁车骑将军,行泾州事。大统十二年(546年),转凉州刺史,〔前凉〕州刺史宇文仲和聚众起事,宁率军平定,以功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晋爵为公。大统十六年(550年),宕昌王(弥定)宗人獠甘作乱,宁率军平定,诏令率部镇守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柔然抄掠河西,宁率兵邀击,俘获数万人,晋爵安政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宁奉诏率骑与突厥木汗可汗合力进击吐谷浑,取吐谷浑旧都树墩等城。木汗可汗称宁 “此中国神智人也 ”,遂赠马匹、羊只等物。宁还州后,奉命入朝。四年(557年),〔西魏〕大将宇文觉废恭帝(拓拔廓)建立〔北周〕,拜史宁为小司徒,出为荆、襄、浙、郢等五十二州及江陵镇防诸军事,荆州刺史。后奢纵贪浊,不修法度,声名大损。〔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卒。赠谥曰 “烈”。
  赵才
  赵才(公元 546~618年)字 “孝才 ”,〔隋〕张掖郡酒泉县(开皇十七年改永平县为酒泉县,大业三年又改酒泉县为张掖县。隋代酒泉县即指张掖县。今酒泉市在隋代称福禄县)人。其祖父赵隗,〔北魏〕时为银青光禄大夫、乐浪郡太守,父亲赵寿〔北周〕时为顺政太守。赵才少骁武、娴弓马,〔北周〕时为舆正上士,〔隋〕初以军功迁上仪同,配事晋王杨广。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迁右骁卫将军。隋炀帝西巡时任才为行军总督,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历次侍卫炀帝出巡,每为斥侯,不避权贵。及见四海分崩,乃谏炀帝说: “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力劝帝不再出行,以安兆庶。不为炀帝采纳, “江都之难 ”从宇文化及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虏,病忧卒。
  裴矩
  裴矩字 “弘夫 ”,山西闻喜人。原在〔北齐〕为官。隋文帝时,担任过吏部侍郎等职。隋炀帝杨广执政后,关心西北边疆,委任裴矩到张掖,主管与西域各国贸易往来。裴矩到张掖后,十分注意调查研究,从历代有关西域的记载中搜集资料,向西域商人详细了解西域 44国的山川、姓氏、风土、服装、物产等资料。 605~606年,编写成《西域图记》三卷。后图记失传,《西域图记 ·序》被收入〔清〕《甘州府志》。《序言》记载从河西走廊通往地中海和波斯湾的三条通道,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史书上最早的著述。很多国家都翻译了这篇文章。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五年(609年)西巡,裴矩作为先行使者来到张掖,负责安排西域各国国王和使节的接待工作。裴矩于焉支山下构建临时行宫,悬灯结彩,设置棚帐。皆令张掖、武威仕女,着盛装,御车马,骑乘塞道,周亘数十里,展示中国文化之盛。六月壬
  子,炀帝至焉支山下,高昌、伊吾等 27国国王和使节,皆披锦衣,佩美玉,迎候于道左,焚香奏乐,歌舞喧阗。此次聚会,协商互通贸易,盛况为亘古所无。裴矩筹会有方,办事得力,为炀帝所赞佩,后封裴为 “光禄大夫 ”。
  契芯何力
  契苾何力(? —公元 677年)铁勒人。随部居于张掖。契芯是族名,何力是本人名。唐朝名将。契芯属铁勒十五部中的一部。〔隋〕时,契芯驻牧于西域焉耆北部之珠勒图斯,首领哥楞自号 “可汗 ”,先后征服焉耆、伊吾、高昌诸国。何力之父契芯葛,乃哥楞之弟,官号 “莫贺咄特勤 ”。契芯葛卒,何力时年 9岁,世袭官号 “大俟利发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何力与母率领 1千多帐人畜迁徙沙州归顺唐朝,被安置于甘州祁连山麓驻牧,建有铁勒城 1座(今民乐县南丰乡铁城子村)。部落安定后,何力进京朝见太宗,被任为 “左领军将军 ”,留太宗身边调遣。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命何力会同凉州都督李大亮,以将军薛万均为先锋,经大斗拔谷征吐谷浑,万均中枪落马,何力率数百名骑兵苦战,救回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又亲率千名精骑,直捣吐谷浑老巢,大胜而归。贞观十四年(640年),契苾何力任葱山道副大总管,与大总管侯君集讨平高昌。后太宗征辽东,任何力为前军总管。交战中何力腰中一槊,金疮化脓,太宗亲为敷药,以慰劳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何力任昆山道 “行军总管 ”,率兵讨逆。回师不久,太宗驾崩,何力欲杀身殉葬,被高宗劝阻。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弓月及处蜜部落叛变,何力任弓月道行军大总管,率师讨伐,凯旋还朝。显庆二年(657年),以功封 “郕国公”,兼 “检校鸿胪卿 ”。乾封元年(666年),为 “镇军大将军 ”,徙封 “凉国公 ”,仍检校右御林军。仪凤二年(677年)病逝,追赠 “辅国大将军 ”、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 “烈”。
  赵道兴
  赵道兴张掖郡人。赵才之子。〔唐〕贞观初年,历迁左武侯中郎将,忠于职守,受到〔唐〕太宗的嘉奖说: “卿父为隋武侯将军,甚有当官之誉,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因授右武侯将军,赐爵天水子。仍然住在他父亲的武侯府第中,时人以为荣。仪凤中累迁 “左金吾大将军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以老病致仕于家。道兴之子赵咬,亦为 “金吾将军 ”。凡三代执金吾,为时所称。
  赵武孟
  赵武孟唐朝甘州张掖人。幼年时性格豪迈,勇武好猎。武孟很孝顺母亲,猎回野味,亲自做成菜肴孝敬母亲。母亲哭说: “你只知佃猎而不读书,赵家还有什么希望?”武孟感于母训,从此发奋读书,得以博通经史,后举进士,官至 “右台侍御史 ”。著作有《河西人物志》 10卷(早佚)。
  赵彦昭
  赵彦昭字 “奂然 ”,张掖郡人。赵武孟子。少豪迈,风骨秀爽。幼承家教,以擅长文史,名重当时。〔唐〕中宗时及第进士,为 “南都尉 ”。自新丰丞为左台监察御史。长安元年(701年),平章政事楚宗客,诬告凉州都督郭元振,彦昭与朝中正臣狄仁杰、魏元忠、宋璟、姚崇等 25人上疏营救,元振幸免于罪。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即位,彦昭由左台御史晋升 “兵部侍郎 ”。景龙三年(709年),晋升为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
  兼以修文馆 “大学士 ”,主持修撰国史。翌年,韦后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中宗,彦昭受到,牵连,累贬为宋州、归州刺史,旋又授 “凉州都督 ”,持节凉、甘、肃、瓜、沙、伊、西州诸军事。彦昭为政,廉公有威,民受其惠,升调为 “吏部侍郎 ”,转关内道持节巡按御史,后又晋为 “检校左御史大夫 ”。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又发动宫廷政变,彦昭以参与生划平叛有功,晋升为 “刑部尚书 ”,封 “耿国公 ”,食邑百户。是年,彦昭营建别墅于张掖城西,因园内有古松五棵,故名 “五松园 ”。后以事贬为江州别驾,不久,郁郁病卒。〔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游射阳(今四川省射洪县)吊陈子昂故居,作《陈拾遗故宅》一诗。诗中说: “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 ”,胡震亨注曰: “赵有美玉,故此彦昭”,意思是赵彦昭的声望,超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唐书》说他为官清严,将士皆动足股栗。《全唐诗》收编其诗 1卷,计21首。
  乌知义
  乌知义(《甘州府志》为 “乌执义 ”),〔唐〕甘州张掖人。开元十二年(724年)为甘州刺史兼建康军使张守珪之部将。十五年,守珪升 “瓜州都督 ”兼 “墨离军使 ”,随张至瓜州,旋转为安西都护赵含章部将。十七年,含章升幽州(今北京市)长史,乌随赵赴幽州出任 “平卢军使 ”。二十二年因讨契丹有功,升 “平卢节度使 ”“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 ”,都督营、辽、燕、昌、师、崇、慎七州诸军事,深得〔唐〕玄宗器重。《全唐文》载:玄宗曾 4次下诏慰勉,并赐衣物。安禄山、史思明均以其部将而发迹。知义于二十六年御任留居幽州养老告终。
  王君■
  王君■(?~727年)字 “威明 ”,〔唐〕时瓜州常乐(今甘肃安西县踏实乡)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任 “河西陇右节度使 ”。
  开元十四年(726年)冬,吐蕃大将悉诺罗率部攻入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继而攻打甘州,杀人放火,大肆抢掠,王组织人马进击。时逢大雪,冻死不少吐蕃人马,活者改道向积石军(今青海境内)西路逃回。王又派人潜入吐蕃境内,烧光吐兵退路草原,吐部马匹饿死大半。王率军乘势抄袭吐部,进入青海湖以西,时海水已结冰,王与秦州都督张景顺指挥将士一起穿越冰封湖面,此时悉诺罗将疲困士兵和辎重丢在湖面,仓惶逃向大非山,王纵兵追捕,俘获吐部人马和数万头(匹)牲畜。
  此次战功得到〔唐〕玄宗的高度赞赏,招王于宫中广达楼,为其设宴庆功,赏赐金帛,并擢升为 “左羽大将军”,摄御史中丞,仍任凉州都督。其父王寿担任少府监听,妻夏氏封为 “武威郡夫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在与吐蕃追兵的周旋中,战殁于甘州南山脚下。王死后,〔唐〕玄宗十分痛惜,追赠为 “特进荆州大都督”,并派官员举行隆重的吊丧仪式,将灵柩运到长安,葬于城东。
  庞特勤
  庞特勤(?~732年)一作 “庞特勒”。回鹘人。为唐朝甘州回鹘政权首任可汗。姓跌,名庞。特勤为所任官职。
  〔唐〕开成年间(836~840年),回内讧,上层互相攻杀。到开成五年(840年),黠戛斯族乘回鹘之乱,派10万骑兵攻回鹘城,杀可汗。庞特勤率回鹘
  15部南下合罗川(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另有12部拥乌介为可汗,逃往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庞特勤到达合罗川后,除一部分留居合罗川外,其余大部由他率领西奔安西。逃往金山的12部落,因乌介被部下所杀,余众往依室韦。
  大中二年(848年),黠戛斯又派出骑兵7万大破室韦,将回鹘余众收归碛北。从室韦逃出的回鹘也南下集中合罗川, “皆西向倾心,望安西庞勒(即庞特勤)之到”。在安西的庞特勤得知留在故地的回鹘再次破散,立即返回合罗川,收集流散。然后沿黑河,到甘州的删丹一带驻牧,被部众拥戴,成为甘州回鹘第一任可汗。部落安定后,立即恢复向唐朝入贡。
  当时河西为吐蕃所据,他率部落定居甘州境内后,首先与吐蕃上层建立关系,得到吐蕃认可。大中四年(850年),敦煌张议潮起义成功,庞特勤立即表示支持。张议潮派高进达等9人向唐王朝进送表文,因东路不通,即与庞特勤联系,借回鹘道,由庞特勤派人经合罗川护送使者到〔唐〕天德城,迅速取得唐王朝承认。大中五年(851年),唐王朝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年(856年),唐王朝正式册拜庞特勤为怀建可汗。
  乌承恩
  乌承恩(?~757年)甘州张掖人。乌知义之子。恩与族弟乌承玼同在其父乌知义帐下任 “平卢先锋”,号 “辕门二龙”。安禄山、史思明亦由其父擢拔在军中为列将。后安、史二人深得玄宗宠信,开元末安为 “范阳节度使”,史为 “平卢军使”,乌承恩任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县)都督。天宝十五年(756年) “安史之乱”时,乌承恩任信都郡(今河北省冀县)太守。承恩家居范阳,其母亲和妻子被安禄山所获,儿子被史思明所获。兵围信都,承恩遂降。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安庆绪败,承恩、承玼共劝思明降唐。思明护送承恩回京师奏知肃宗。肃宗采纳李光弼建议,授承恩为 “范阳节度副使”,于至德二年六月前往范阳宣慰。李光弼嘱承恩相机刺杀思明,事泄,乌承恩父子被杀,其母、妻不知所终。
  乌承玼
  乌承玼
  (699~795年)字 “德润”,张掖人。乌知义族侄。〔唐〕开元中,与族兄承恩都在乌知义帐下被任命为 “平卢先锋”。两兄弟沉勇而有决断,号 “辕门二龙”。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入侵时,承玼亲率士卒,战于捺禄山,败之。后又与契丹战于白城,大败契丹军。 “安史之乱”陷于范阳。至德元年与承恩同劝史思明降〔唐〕。翌年,承恩前来范阳宣慰时被杀,承玼逃出范阳前往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河东节度使云中太守李光弼向肃宗奏表承玼为 “冠军将军” “检校殿中监”,封 “昌化郡王”,为 “石岭军使”。后移疾还京师。贞元十一年(795年)十一月二日卒于华阴告平里,终年96岁。德宗诏赠 “工部尚书”,妻刘氏为 “沛国夫人”,在京师崇化里营家庙以祭。韩愈撰《乌氏庙碑铭》。
  乌重胤
  乌重胤(761~827年)字 “保君”,张掖人。乌承玼之子。少为 “潞州牙将”,兼任 “左司马”。不久任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部下为 “都知兵马使”。〔唐〕元和五年(81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叛乱,卢从史奉诏讨伐,暗中却与王承宗勾结,被重胤缚卢从史于帐下。卢部下吏卒骚动,被重胤喝令制止。宪宗赏其功,授为 “潞州左司马”,迁 “怀州刺史”,并兼任 “河阳三城节度使”,封 “张掖郡公”。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举兵叛乱,重胤率军配合平乱,历时3年,与叛军进行大小百余战,配合李愬奇袭蔡州,彻底平定吴元济叛乱。因功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进封 “邠国公”。
  元和十三年(818年),迁横海军节度使。到任后,上书建议以刺史领州兵,曰:“臣以河朔拒朝命者,其大略可见。盖刺史失其职,反使镇将领兵事。若刺史各得职分,又有镇兵,则节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岂能据一州为叛哉?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祗以夺刺史、县令之职,自作威福故也。”他并以自己所管三州,实行刺史领州兵制度。建议得到德宗赞同, “诏并从之”,于是 “法制修立,各归名分”。
  821年,穆宗即位。在讨伐王廷凑时,重胤屯军深州,未能及时出兵,被召回朝改任检校司徒,兼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长庆末年,又任天平军节度使,郓、曹、濮等州观察使。后加太子太师、平章事,兼领沧景节度使。卒于任所。赠 “太尉”,谥 “懿穆”。
  重胤 “出行伍,善抚士,与下同甘苦。”卒后, “军士二十余人,皆割股肉以为祭酹”。
  张议潮
  张议潮(?~872年)又书为 “义潮”,张掖人(徙居沙州,遂为沙州人,即今敦煌。据《新五代史》)。从小聪颖好学,目睹吐蕃统治下人民的痛苦, 17岁就抄写过一首《无名歌》:“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此后浪迹沙州,结识有志之士,俟机组织起义。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议潮在沙州聚众起义,逐走吐蕃,遂摄州事。为向唐王朝告捷,派10队使者,分别携带同一表文,分 10路于次年到达长安。至大中五年(851年),起义军先后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10州。议潮被授沙州防御使后,遂遣其兄议泽(一作议潭)以沙、瓜、西、伊、肃、甘、兰、鄯、河、岷、廓 11州地图、户籍献朝归〔唐〕。〔唐〕置归义军,授其为节度使。咸通四年(863年),又收复凉州。至此,整个河西又回归唐王朝。因功赐官 “右神武将军 ”。时唐朝国势衰弱,无力西顾,议潮乃招抚流亡,严整军备,多次击退吐蕃、回鹘。对人民 “训以华风 ”,使之 “一同内地 ”。率领军民垦辟农田,兴修水利,调整民族关系,鼓励商业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咸通八年(867年),议潮奉令入朝,官居 “右神武统军 ”。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卒于长安,追赠为 “太保 ”。
  议潮领导沙州人民大起义,为维护唐王朝国家的统一、经略河西建立卓越功绩。敦煌 156号石窟(唐窟)壁画中,绘有《张议潮出行图》,队伍庞大,阵容壮观。当时沙州还流行着《张议潮变文》,为他歌功颂德。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 “铁木真 ”,奠号成吉思汗。公元 1206年建立蒙古国,是为元太祖。太祖十九年西征结束东归。二十一年(1226年)亲征〔西夏〕。二月取黑水城(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五月取肃州,次甘州。 65岁时成吉思汗老病交加,驻甘州十字寺疗养。把随行的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及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叫到身边预嘱后事。据人民出版社 1983年《中国通史》所记载成吉思汗预嘱后事说: “我大概快要寿终了,我为你们创下汗国基业,一定要同心协力,才能长久。我死后,你们要奉窝阔台为主。”又指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 “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事,当悉委之。”这期间,拖雷的妻子生下最小的儿子阿里不哥。(《甘州府志》误记为生下的是忽必烈,而忽必烈当时已经 11岁)。是年九月,大军东取平凉府。成吉思汗驻甘州近 5个月,于翌年夏七月病死于六盘山。他在张掖的遗嘱,定下元朝前期的历史框架。
  星吉
  星吉字 “吉甫 ”〔西夏〕镇夷郡(张掖)人。曾祖父名朵吉,通汉语、党项语、蒙古语等多种语言。1226,年成吉思汗进军河西,进驻镇夷郡城,朵吉被任为成吉思汗的怯里马赤(汉译为通事,即翻译)。星吉的祖父朵而只、父亲朔思吉也先后任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的怯里马赤。星吉在〔元〕仁宗为太子时,给事仁宗潜邸,即以 “精明敏锐 ”见称。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星吉被任命为 “中书监 ”,后改任 “右侍仪 ”,兼修《起居注》,拜监察御史。又迁为宣政院使,出为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平汝州、颖州之乱,惠宗召回任大司农。《元史 ·本传》说: “星吉为人公廉明决,及在军中,能与将士同甘苦,以忠义感激人心,故能以少击众,得人死力云。”
  昂吉尔
  昂吉尔(?~1295年)〔西夏〕镇夷郡(甘州)人。党项族,元朝名将,姓野蒲氏。父甘卜,为〔西夏〕将领,〔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率部归成吉思汗,号 “河西军”,仍任 “本军千户 ”,从木华梨出征。后木华梨病卒,昂吉尔率领其部。因出征诸国有功,于至元六年(1269年)授 “本军千户 ”,佩金符。〔元〕军侵略中原,领兵攻打淮南,所向无前。〔元〕军到江南,不服水土,马匹多得疥癣等病,昂吉尔设法治疗马疾,加封为 “怀远大将军 ”。至元九年加封 “明威将军 ”“信阳军万户 ”,佩虎符。元相伯颜渡江攻宋,昂吉尔留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平定淮南西道,诛叛将,歼宋师,降夏贵,定庐州(今合肥市)。升任 “镇国上将军 ”“淮西宣慰使 ”。奏请汰冗官,立屯田以给军饷,岁得米数十万斛。加封 “辅国上将军 ”“行中书省左丞 ”;加封 “龙虎卫上将军 ”“行尚书省右丞 ”,皆兼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元〕始祖欲征日本,昂吉尔直谏敢言,请罢兵以安定民生,遭世祖怒斥,被罢黜。元贞元年(1295年)卒。子5人,昂阿秃为万户府达鲁花赤;暗普为海北海南肃政廉访使。孙教化的,世袭千户。
  赵■
  赵■( 1271~1323年)〔南宋〕度宗次子。 1273年3岁时封 “嘉国公 ”,授 “职左卫上将军 ”。 1274年4岁即位,称 “宋恭帝 ”,由其祖母谢太后听政。〔元〕军 20万大军南下,赵暴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奉表降元,赵属与母被虏北去大都(今北京市),〔元〕世祖忽必烈降封赵■为 “瀛国公 ”。据《元史 ·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 “瀛国公赵■宜居上都(称 “开平府 ”,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给瀛国公衣粮发遣之。”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冬十月 “丙寅,赐瀛国公赵■钞百锭。”“丙子,瀛国公赵■学佛于吐蕃。”赵■ 17岁来到张掖萨迦派寺院大佛寺出家为僧。另据《中国历史大辞典》所记瀛国公,号 “合尊大师 ”,长期驻萨迦寺,翻译佛经,有《因明入正论》《百法明门论》等。对汉、藏文化交流有贡献。居甘州 35年。至治三年(1323年)被英宗所杀,时年 52岁。
  马可 ·波罗
  马可·波罗(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其父与叔父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至元八年(1271年),他随父及叔父来华复命。循丝绸古道东行,于1274年经沙州、肃州到达甘州。在他的《行记》中有一章专记甘州见闻,是迄今为止记述元朝甘州人民生活、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料。说甘州是唐古特省(西夏)首府,居民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和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基督教有壮丽教堂(即十字寺) 3所,并详述包括大佛寺在内的佛教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此书对张掖民俗风情也有独到描绘。在甘州逗留一年之久,始东去上都,成为忽必烈宠臣, 1291年回国。
  脱脱
  脱脱(1314~1355年)字 “大用 ”,元朝大臣。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助顺帝政变,驱除专权横暴的权臣伯颜。翌年,脱脱升为丞相,恢复科举,并主修〔宋〕〔辽〕〔金〕三史。顺帝至正七年(1347年),其父马札尔台(任太师)被人诬陷,流放甘州安置。因马札尔台年老多病,脱脱亲自陪父同行。到达甘州后,又诏安置于西宁州,行至今民乐姚寨时,其父病重不能前行,病逝于姚寨,随行子孙即定居姚寨,逐步汉化,以脱为姓。脱脱被召回京任太傅,至正十年复任中书右丞相,统正百官。今民乐县永固乡姚寨子村尚有脱脱后裔 20多户。
  宋晟
  宋晟字 “景阳 ”,明朝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人。元帅宋朝用之子。朝用攻安庆战死,晟嗣其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充任 “总兵官 ”,镇甘肃。二十五年自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移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宋晟亲自监修甘州城垣,扩修粮仓,为朱元璋第十四子楧修建肃王府(今张掖县府街,旧称 “王府街 ”)。他是继元朝扩修甘州城的第一人。从此,甘州成为明朝甘肃镇及陕西行都司的治所,敕赐西宁侯宋晟平羌将军印总兵镇守。宋晟出任第一任挂印总兵兼行都指挥使,辖甘州 5卫及山丹、肃州、永昌、凉州、镇番、庄浪、西宁共 12卫以及高台、镇夷、古浪、碾伯 4直属守御千户所。
  杨博
  杨博(1509~1574年)字 “惟约 ”,号 “虞侯 ”,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人。魁梧丰硕,临事安闲有识量。〔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征为兵部武库主事。二十五年(1546年)起拜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在甘州大兴水利,募民垦田,永不征租。督修肃州榆树泉及甘州平川(今临泽平川)境外大芦泉诸处墩台,凿甘州龙首诸渠。罕东番民(今裕固族) 700余帐避吐鲁番乱,迁往肃州,博为筑 7堡安置,境内肃然。二十八年晋 “右副都御史 ”,召拜 “兵部右侍郎 ”,转 “左侍郎 ”,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守御有方,晋 “右都御史 ”。翌年擢 “兵部尚书 ”,加 “太子少保”。隆庆元年(1567年),以吏部尚书理兵部事。六年,晋 “少师兼太子太师 ”。逾年卒,赠 “太傅 ”,谥 “襄毅 ”。著有《车兵疏议》等。
  武振
  武振字 “维扬 ”,明朝山丹卫城内西街人。父武宁,曾任 “游击 ”,后授 “安远将军”。振聪慧好学,善弓马,喜戎略。后投身行伍,以军功授 “游击 ”。弘治年间,任山丹卫守备都指挥,治军有方,颇有名望。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刘璋镇抚甘肃时,闻其才华,委令重修境内白石崖渠水利工程。振率军士民伕疏浚河道,筑堤设闸,使废弃多年的白石崖渠得以畅流,造福桑梓。
  后,率兵在三边地区作战,战功卓著,授 “征西将军 ”,旋擢任 “甘肃总兵 ”。晚年,
  官迁 “都督佥事 ”。曾率军远征哈密、伊吾等地,威震西域。
  军旅之暇,喜读书,手不释卷,常挥毫书画,咏诗著文。著有《哈密纪行录》 1卷,载述西域山川道里、风土人情。
  武振逝世后,朝廷追封为 “威远将军 ”。他生前于山丹城内西街建庭房 1处,供奉皇帝敕赐及列祖神位,人称 “武家庭房 ”。
  石茂华
  石茂华(1521~1583),字 “君采 ”,号 “毅庵 ”。〔明〕山东益都县(今青州)人。〔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茂华文韬武略,才华出众。 23岁时任河南浚县知县,后相继任扬州知府、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及按察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任甘肃巡抚都御史,来甘州上任。首先深入巡查防务,发现兵器不但缺少,而且有的不能使用,他即上奏朝廷,责成工部督促陕西布政使派员如数运来河西,直接向分巡西宁道(驻甘州)、分守西宁道(驻凉州)、西宁兵备道(驻肃州)分别交接验收,满足防务军需。继而向朝廷奏议加强甘、凉、肃三州边防建制。隆庆元年(1567年),朝延擢升茂华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是年巡视高台五坝、九坝防务薄弱后,即为五坝堡增守兵 100名,九坝堡增守兵 150名。还督修景会寺堡及周边 10座墩台。在督办防务的同时,整顿边储钱粮,清除挪移积弊,健全钱粮入出制度,堵塞漏洞,撤换渎职人员。他很注重屯田水利,动员百姓和官兵开垦耕种,增收粮油,永不起科。亲自督修新开梨园堡渠、小满渠、哇哇坝渠。
  茂华在张任职两年,正值灾年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筑堡修渠,成就斐然,遗址至今犹存,甘州世代百姓传念不忘。万历元年(1573年)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后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南京都察院事。终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赠太子少保,谥 “恭襄 ”。
  廖逢节
  廖逢节河南固始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隆庆五年(1571年)任甘肃巡抚都御史。于隆庆六年组织军民修固甘州西、北、东、南四路包括山丹等处边墙、壕榨,于万历元年至二年先后完工,工程浩大。万历二年(1574年)主持砖包甘州镇城。城周 12里357步,高3丈2尺,厚3丈7尺。四门各有城楼,四角各有角楼,四面巡铺共24座。池深 1丈7尺,阔3丈7尺。砖包后的镇城,与巡抚都御史才宽成化年间建成的城中心钟鼓楼相配套,构成坚固的城防体系。城郭规模宏大,造型雄伟,冠于河西。
  王允中
  王允中(?~1626年)字 “继尧 ”,号 “道庵 ”,明朝山丹城内南街人。父王一心,曾任 “游击 ”。允中幼时聪慧,以学业优异补博士弟子员。青年时代慷慨有大志,常以班超为榜样,立志报效国家。他常对人说: “男儿七尺身躯,应为国建功立业,怎能经常关在屋子里舞文弄墨,咿唔死读书呢?”于是潜心韬略,苦练武功,旋中武举。从军后,初
  任 “中军坐营指挥 ”,后以军功擢任 “游击 ”。
  万历中,海北鞑靼酋长永邵卜率众袭扰湟中,允中奉命屯兵小康山堵击,歼其众 800余。战后,因功擢升大靖(在今古浪境内) “参将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允中率师从巡抚田乐征讨占据松山(在今天祝境内)的鞑靼宾兔、宰僧等部。允中提兵出水(在古浪境内),绕道敌后,焚其巢,歼敌 600余,收复松山。后,河套鞑靼和海北鞑靼南北并进,袭扰庄浪(今永登)、古浪、镇番(今民勤)等地,允中和副总兵柴国柱分兵抵抗,击退鞑靼入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王允中以参将衔镇守镇番,河套鞑靼闻其名不敢犯边。
  后来,北部瓦剌部越腾格里沙漠进犯肃州,前锋至毛目城(今金塔县鼎新镇),守军告急,允中奉命督师驰援。瓦剌军以数百骑诱惑,余众埋伏于城外芦苇中,以待明军深入,攻其不意。允中识破其计,遣人焚烧芦苇,乘其惊慌之际,呐喊冲杀,大败瓦剌。后,瓦剌进犯哈密,断西域通往河西之道。允中率部抵御,擒其酋长沙赖台吉而归。适逢河套鞑靼再度进犯松山,允中督师操练 “搏力勾卒 ”之法,在阿坝、分水岭、青羊水(在今永登、天祝县境内)一带拒敌,大败鞑靼。允中率部穷追残敌,直捣其巢。夜至双黑山,传令部下作方阵前进,与敌对峙三日,敌败远遁。允中因功升任协守甘肃 “左副总兵”。时,允中母逝世,安葬后即返军营。河套鞑靼再度进犯松山,允中闻报,提军袭其后。至鹅头山(在今古浪境)日犹未中,鞑靼疑为天兵至,四散逃遁,斩首领三大。允中提兵追击,越青土湖、来伏山、红寺山(均在今民勤境内),直至贺兰山,斩首 300余,允中因功擢任 “总兵 ”,挂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在此期间,他多次率兵在速喇川、黄鹅儿、千合沙、白石崖、麻山湖、枪杆岭、新城子等地对河套、海北鞑靼作战,屡建战功。后授右军都督府 “都督同知 ”,协理右军事务。晚年,晋爵为 “光禄大夫 ”。
  万历年间,允中率士卒疏浚白石崖渠。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捐巨资重修山丹城西名刹大佛寺和暖泉云台寺。
  天启六年(1626年),允中病逝于故里,奉旨御葬,大司马祁伯裕特为之撰写墓志铭。建冢于山丹城西马家湖畔,人称 “王家享堂 ”。朝廷追赠 “武进士 ”“太子太保 ”“兵部尚书 ”。
  王建侯
  王建侯明朝山丹卫人。平羌将军王允中之子。少时聪敏好学,才华出众。大司马祁伯裕治兵河西时,与建侯谈及学问,对答如流,祁伯裕甚为惊奇,称赞他 “日后必成大器”。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翌年中进士,奉旨在城内建联登甲第坊。旋诣京赴任,开始仕途生涯。初授南京 “户部主事 ”。不久,迁 “中宪大夫 ”,后擢任蓟北道 “参政”。建侯秉性正直,不阿权贵。时宦官专权,公务多受节制,但建侯执法严峻,从不因环境险恶而徇私枉法,百姓称颂 “光增燕冀,望重民曹 ”。著有《评注孟子》一书。
  白兆庆
  白兆庆(?~1628年)字 “德门 ”,明朝镇夷(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人。祖籍江淮凤阳府五合县(今安徽省凤阳县)。〔明〕洪武初,先祖白刚随冯胜西征,因功恩赐 “世袭正千户 ”,掌镇夷所印,自此世居镇夷。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白兆庆由廪生改中武举。初任镇夷所 “千户 ”,历任陕西临巩及临洮 “总兵官 ”,挂 “平羌将军 ”印,后军都督府 “都督同知 ”。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丁酉,明廷 “命神机营练军总兵官都督同知白兆庆,仍以原官充总兵官,镇守临洮等处 ”(《明熹宗实录》)。时值社会动荡,明廷财政枯竭,地方官兵长期不能发饷,致使军士不满情绪日甚一日。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临洮军以缺饷鼓噪,陕西巡抚胡廷宴得知后上报朝廷,旨令将倡乱的胡登海等依律究罪。白兆庆以 “唆军挑衅罪 ”,下 “甘肃巡按 ”,以律问斩。
  周蕙
  周蕙字 “廷芳 ”,号 “小泉 ”,明朝山丹卫城小东门外人。少时家贫,无力求学。青年时代,投身行伍,在临洮、兰州等地充当戍卒。驻防兰州时,偶听有人讲《大学》首章,奋然感动,始发奋读书,时已年逾二十。彼时,兰州学者段坚集诸儒生讲理学,蕙常去听讲。段坚赞其好学精神,倍加器重,常为他解释义理,揭示要领,使蕙学业日进。坚常以周蕙好学精神鼓励诸生,诸生也视周蕙为畏友,常请教疑难。后周蕙又拜清水教谕李果为师,殚力就学,笃信力行,学问益进。
  镇陕总兵吴谨慕其名望,派人请周蕙做塾师,以教其子。他婉言辞谢说: “我为军人,军务在身,若有战事,召之即往,若为人师,怎好随时应召呢?”
  退伍后,隐居秦州小泉,因以 “小泉 ”为号。期间,潜心理学,多有造诣,名望远播。渭南学者李锦、薛敬之曾到秦州拜访,切磋学问,受益不少。后,李、薛在陕西传播理学并自成体系,渊源盖出于小泉先生。吴谨亲送二子到秦州小泉先生处受教。成化(1465~1487年)中,段坚曾去秦州相访,并留诗纪念。
  当时,秦州婚丧礼仪甚为陈陋,蕙依理学重制婚丧礼仪,州人称善。蕙品行高洁,不阿权贵,秦州知府数次亲往邀请,乡绅攀附捧场,蕙拒请不往。巡按杜礼征求见,蕙为其讲《太极》《先天》二图,终不离讲席。晚年,父出游江南未归,蕙思父心切,远道探视,不幸在过扬子江时落水而死。秦州人仰慕小泉先生道德学问,在小泉建祠纪念。〔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西征过山丹,遣人访其族,立 “周小泉故里碑 ”于县城小东门外。
  米剌印丁国栋
  米剌印(?~1648年)张掖人。回族。原为〔明〕末甘肃地方武官,降〔清〕后任甘州副总兵。丁国栋(?~1649年)籍贯待考。回族。原为〔清〕军驻甘州部将。
  〔清〕顺治五年(1648年),驻甘州的分巡西宁道副使林维造为报贺锦杀其叔(明朝甘肃巡抚林日瑞)之仇,扬言要处治曾降附贺锦的将领。米、丁二将于是年九月九日借调兵征湖广茅芦山军心不稳、需要安抚为名,在甘州北城楼置酒席邀请甘肃巡抚张文衡等文武官员议事。举杯饮酒之际,伏兵突起,杀张文衡、林维造和总兵刘良臣、游击黄得功,遂据甘州,宣布起义。先后攻占凉、洮、岷、兰、河诸州。拥立〔明〕延长王朱识■穿,以 “反清复明 ”相号召,采用〔明〕崇祯年号为纪年。部众达 10万,号称 “百万 ”。进而围攻巩昌府(今陇西),关陇大震。顺治六年五月,陕西总督孟乔芳奉清廷之命率军镇压,会师兰州,起义军渡过黄河,退往靖远。交战中,米剌印被清军游击张三耀杀害于水泉堡(一说永昌县水泉子),丁国栋率军退守甘州。
  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丁率部由甘州退往肃州,推立哈密巴拜汗之子土伦泰为王,重振旗鼓,设置官职,继续抗击清军。因无外援,坚持到是年十一月起义失败被俘,翌年正月十五日被杀。
  贺锦
  贺锦(?~1651年)明朝甘州后卫(今民乐县民联乡四家村)人。从小爱舞枪弄刀,崇尚武艺;不喜读书,不爱劳动。长大后染有不良恶习 ——赌博,致家产破败,被族中驱逐,流落甘州城里行乞。相传贺行乞时态度蛮横,市民生厌,一见其来,有的关门闭户,有的放狗去咬。惟万家巷有个万婆婆,乐善好施,见他饿病躺卧街头,端出半锅冷米汤让其喝下,出了一身冷汗,伤寒病竟然痊愈。万婆婆又资助他钱物和食粮,劝其到别处谋生。崇祯初年,陕甘大旱,民众不堪忍受当政欺压,贺遂聚众数千人起义,为13家首领之一。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在河南荥阳聚会,参加者有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左金王贺锦以及顺天王、改世王、横天王等共 13家。当时高迎祥部下的营长李自成也参加会议,其位在贺锦之下。高迎祥死后,李继位为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贺率部转战英、霍山区,与贺一龙、马守应、蔺养成、刘希尧合军,号称 “革左五营”,后率部归李自成。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占领荆、襄后,取得农民军领导权。官分九品,封贺锦为 “帅标制将军 ”,位居三品。李自成攻克长安后,于翌年正月初一日称王于西安。改国号为 “大顺 ”,改元 “永昌 ”,改名 “自晟 ”,改长安为 “西京 ”。李为了巩固陕、甘大后方,派贺锦统帅 20万大军西取兰州、庄浪、凉州、山丹等军事重镇。洪水营(今民乐)抚标中军哈维新据城固守,战死。攻占甘州时,甘肃巡抚都御史林日瑞、总兵官马爌,副将郭天吉顽抗月余。十二月二十三日,贺军乘雪夜在城墙脚下堆雪成坎,登坎入城。林、马、郭皆战死。死伤军民万余人(有4. 7万人之说,待考),惟长寿街、万家巷因万婆婆曾对贺锦有周济之恩,才幸免于难。
  李自成死后,贺与李锦、高一功率部南拔湖南,降于南明巡抚堵胤钖,联〔明〕抗〔清〕。后被〔明〕臣排济,从高一功等退入广西。〔清〕顺治八年(1651年)率部由黔入蜀,遭孙可望阻击,战死。
  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四家村贺家,为免遭株连,将 “贺”姓改为 “郝”姓。
  张勇
  张勇(?~1684年)字 “飞熊 ”(亦谓 “蜚熊 ”),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明朝副将。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授 “游击 ”。屡败大顺军。五年,击米剌印、丁国栋,复临洮,拔兰州,克肃州。超授 “甘肃总兵 ”。召诣京师,赐冠服、甲胄、弓矢,加 “右都督 ”。十五年,从征贵州,下云南。十六年,加 “左都督 ”;十八年,迁云南提督。康熙二年(1663年),还镇甘肃,到张掖出任第一任 “甘肃提督 ”,节制甘肃、安西、西宁、宁夏四镇总兵。三年,加 “太子太保 ”。在古单于城奏设永固城(今民乐永固)。十二年,云南吴三桂反,四川总兵吴之茂应战。十三年吴三桂遣使召勇,勇执其使前往。时,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叛,勇督兵防御,授勇 “靖逆将军 ”,仍领提督。王辅臣遣使召勇,勇斩其使,康熙封勇 “靖逆侯 ”。勇出兵败王辅臣,收复平凉、庆阳、巩昌。晋一等侯,加 “太傅 ”兼 “太子太师 ”。二十二年,率兵赴山丹防御青海蒙古游牧民,至甘州,卒于任所。赠 “少师兼太子太师 ”,赐祭葬,谥 “襄壮 ”。
  杨春茂
  杨春茂顺天府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出任分巡西宁道按察司副使,来到甘州。当时甘州仍沿〔明〕制,是甘肃镇总兵、甘肃巡抚及分巡西宁道副使的治所。甘肃巡抚辖分巡西宁道、凉州分守道、肃州及西宁兵备道共 4道。分巡西宁道辖甘州五卫、山丹卫及高台千户所。甘肃巡抚周文叶于是年 7月病免,由佟延年接任巡抚。杨春茂奉佟延年命编纂《重刊甘镇志》,因〔明〕末〔清〕初战乱,文献档案迭遭兵燹,杨春茂只检到明代万历年间所写的《甘肃镇志》残卷,经过整理并增删,阅月成编锓版,计分地理、建置、官师、兵防、岁计、人物,共6卷27篇,约12万余字。内容侧重于分巡西宁道境域,故不再以《甘肃镇志》命名,而定名为《重刊甘镇志》。全志视野广阔,纵贯古今,提纲挈领,文约事丰。记录了甘肃镇区域一千多年来,特别是明代截止〔清〕顺治初年的张掖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教育、艺文与人物事迹,文化内涵丰富,堪称志书中的上乘之作,是留给张掖人民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高孟
  高孟字 “浩然 ”,张掖人。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在甘肃提督张勇军中任低级军官。〔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奉命征伐跟随吴三桂叛〔清〕的陕西东路总管王辅臣。王辅臣部将李甲,骁悍多勇,屡摧〔清〕军。高孟出征,一箭射中李甲的喉管,因功升 “守备 ”,累升 “游击 ”、延绥 “总兵 ”,调四川平川东之乱。复征滇南,平之,改为宁夏 “总兵 ”。后任 “凉州总兵 ”。
  唐四侯反叛清廷,清廷命高孟征讨。唐勇悍过人,时人称之为 “万人敌 ”。部将与之战,屡战屡败,高孟只身与之相搏,用头上戴的兜鍪击碎唐四侯的脑袋,围观的双方将士惊骇不已。
  高孟年老乞归故里,在张掖城内修建 “高府 ”,至今犹存(今张掖市民主西街西端)。
  死后葬于高家河湾(上秦乡高升庵村),有神道碑、翁仲等,今已毁。士绅在南街为其建修 “三边挂印 ”牌坊和 “四镇元戎 ”坊。
  王进宝
  王进宝(?~1685年,另说 1692年)字 “显吾 ”,祖籍固原。幼时随父迁居靖虏卫(今白银市平川区),年二十从军。顺治初,从陕西总督孟乔芳招抚河西,以功授守备。后随总兵张勇转战湘黔等地,升 “右标中营游击 ”。顺治八年(1651年),随张勇在定羌庙(即山丹绣花庙)作战有功,提升洪水营 “参将 ”。康熙二年(1663年),随提督张勇入甘州。四年,青海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怀阿尔赖利用洪水(今民乐城)开市之机,与其兄弟三人率部众三千,驱马移徙白石崖口外,进据大草滩之焉支山,图长期驻牧,甘肃官吏与之争执不决。清廷派达赖喇嘛、理藩院使臣会同甘肃提督勘定边界,怀阿尔赖终不肯撤离,并进据定羌庙。进宝以 “大草滩(今山丹军马场)系甘凉咽喉,如被占领,则藩篱必撤、边无宁日 ”为由上书朝廷,请求保护大草滩,朝廷接受进宝的建议。于是派兵增守大草滩四周,甘凉交通梗阻,三旬不解。一日,进宝指挥部下,出其不意,突发大炮轰击,对方部众惊慌,不可控制,进宝率军进击,怀阿尔赖败走,即世传之 “王进宝鞭扫大草滩”。为了巩固稳定大草滩,进宝率士卒在祁连城旧址修筑新城,取 “永远牢固 ”之意,定名 “永固 ”,朝廷委任进宝为 “副总兵 ”镇守。自此,大草滩一带得以安宁。
  康熙十二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攻陷兰州,进宝奉命率部雪夜攻破临洮,收复兰州,平息叛乱,擢升陕西提督兼西宁总兵。十五年(1673年),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召见王进宝,封为西宁总兵,赐给 “御刀彤弓骏马 ”。十八年,率部在汉中、四川与吴三桂叛军作战,屡建军功,驻守四川。后以病告归祖籍固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病故,朝廷追赐 “太子太保 ”,赐祭葬,谥号 “忠勇 ”。家乡百姓为怀念进宝,在城内修筑王将军庙。
  陈史
  陈史字 “金鉴 ”,清朝张掖人。志学工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考取庚子科举人,曾任洧川(今河南省长葛县)、河内(今河南省泌阳县)知县。在任洧川知县时,念家乡张掖少藏书,无以迪后学,购书 74种送给张掖书院。书籍中,有《十三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十七史》《通鉴纲目》《洧川县志》《甘肃通志》《甘镇志》《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肃州新志》《农政全书》《医宗金鉴》《困学纪闻》《山堂肆考》《李诗补注》《杜工部集》《司马温公集》《朱子大全》《陆放翁诗》《李崆峒集》《归震川集》《昭明文选》等。
  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年代里,陈史冲破封建思想,不仅自己写诗,且教自己的女
  儿读书写诗,并达到较深造诣。《甘州府志》卷十五《艺文 ·下》选录陈史及其二女的六
  首诗,即陈史《思先茔》《忆乡风》,陈秀全《寒柳》《落梅》,陈秀勤《冬雨夜坐》《萤火虫》。
  谢治
  谢治〔清〕初山丹卫人。青年时代从军,驻防肃州。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犯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肃州驻军奉命平叛,谢治随军转战漠南、漠北。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漠北昭莫多(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战役中,谢治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战后升任广东提标游击。后屡涉行阵,以军功封 “骁骑将军 ”,授两粤 “总兵 ”。谢治在两粤主持军务多年,威振南疆,旧志称赞他 “雄武倜傥,威名甚著 ”。
  王朝辅王世荣
  王朝辅张掖人。〔清〕康熙时曾为康熙御前侍卫,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固原 “提标中营参将 ”,升石匣(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副将 ”,后调任天津镇 “总兵 ”,赐顶戴花翎。康熙帝因王朝辅曾任御前侍卫,亲赐诗扇一把,一面为蒋南河的花鸟画,一面为康熙亲书诗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朝辅病笃,康熙派太医诊断,后因病重,死于天津。康熙帝派人护送灵柩回张掖归葬。康熙亲谕祭文表彰其功绩。其子王世荣,字 “寿申”。以监生从戎,入孙思克提标营。康熙征噶尔丹,世荣随孙出征。孙思克采纳世荣 “减兵并饷,精兵突击 ”的建议,率军直捣敌巢,一炮击毙贡布娘子,敌方乱了阵脚,全线崩溃,噶尔丹乘单峰驼逃遁,甘军追击 30里,取得昭莫多大捷。阵前立授世荣为 “守备”,后擢 “游击 ”,迁神木 “副总兵 ”。
  韩成
  韩成(?~1716年)字 “君辅 ”。清朝甘州张掖县东乐分县韩家庄(今民乐县六坝乡韩武村)人。自小从军,曾任甘州 “提标中营守备 ”,凉州 “右营游击 ”。随甘军入川平定吴三桂叛乱,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升任重庆镇 “总兵 ”。在任 17年,卒于任所,赠 “都督 ”(从一品),入巴县名宦祠。在重庆南纪门内建有府第园林,子孙入籍四川。三子都成武进士,长子韩良辅,官至广西 “提督 ”;次子良弼,官至长沙 “副总兵 ”;三子良卿,官至甘肃 “提督 ”。良辅的长子韩勋,官至贵州 “提督 ”;次子韩烈,任云南步兵 “参将 ”。韩成的其他孙辈:韩杰,参将;韩煦,州同;曾孙辈韩广基,守备;韩隆基,候补光禄寺署正。韩成子孙一门三进士,两世三提督,官居一品,门庭显赫,盛极一时,是清代少有的世家大族。
  韩良辅
  韩良辅(?~1729年)字 “翼公 ”,韩成长子。少年时期聪慧好学,多力有胆气, 15岁即随父出征。后补张掖县生员,康熙二十九年中武举第一名(解元),翌年成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选为康熙 “二等侍卫 ”。出为陕西延绥 “游击 ”,累迁宜君 “参将 ”,神木 “副将 ”,调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南乐镇)。五十九年(1720年)率古北口兵赴西宁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前听调。雍正元年(1723年)平罗卜藏丹津叛乱,升天津 “总兵 ”,赐 “孔雀翎 ”,授广西 “提督 ”。在任改进军械,充实军马,颇有建树。雍正二年署理广西 “巡抚 ”,上奏兴利除弊、发展生产的条陈。雍正四年,复署 “巡抚 ”;五年,实授广西 “巡抚 ”。雍正七年(1729年)卒。
  韩良卿
  韩良卿(?~1740年)字 “省月 ”,韩成第三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进士,授 “侍卫 ”。出为西宁 “守备 ”,迁庄浪(今永登) “参将 ”。随凉州总兵杨尽信出征,因功赐 “孔雀翎 ”,赍白银千两。累迁宁夏中卫 “副将 ”、广东碣石镇(今广东陆丰县碣石镇) “总兵 ”,雍正中调任肃州镇 “总兵 ”。乾隆五年(1740年)升任甘肃 “提督 ”,是年病逝,乾隆赐祭葬,谥 “勤毅 ”。清朝甘肃提督死后赐谥的,除孙思克外,韩良卿为第二者。
  韩勋
  韩勋(?~1743年)字 “建侯”,韩良辅长子, 19岁中武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应其祖父(韩成)之请,康熙命韩勋在内庭行走。五十九年,随父出征西藏。雍正元年(1723年)授 “三等侍卫 ”,出为贵州威宁 “游击 ”。五年迁云南镇雄 “参将 ”。八年,乌蒙倮为乱,韩勋率部以少胜众,雍正亲命优叙,升贵州安笼(今贵州关岭县西) “总兵 ”。九年,移古州(今贵州榕江县) “总兵 ”。十三年,上疏提出苗汉联姻、民族和睦以利地方发展的建议,雍正纳之。乾隆六年升贵州 “提督 ”。八年卒,赠 “右都督 ”,赐祭葬,谥 “果壮 ”。
  阎如岳
  阎如岳清朝高台县镇夷堡人。〔清〕初,黑河灌区均水不合理,每年农历四五月间,正当急需用水,中游地区的劣绅操纵拦河堵坝,流入下游水量很小,甚至滴水不见,致禾苗干枯。如岳率众到官府申诉,陈述民情,求定水规。因官方被贿,反将如岳监禁入狱,百般拷打,他坚强不屈。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起,他连年申诉,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川陕总督年羹尧入驻肃州,如岳率众面诉。年羹尧组织查实后,奏请朝廷定案:每年芒种前十日,由毛目县丞以 “准道尹 ”资格巡河,封闭中游张掖、临泽、高台各渠口,均水镇夷和毛、双二屯浇灌十日,定为永例,铸竖铁碑,成为共同遵守的 “铁案 ”。
  如岳去世后,当地民众为其修建祠堂,每年芒种前举行祭祀,颂扬其功。
  马羲瑞
  马羲瑞字 “肇易 ”,号 “潜斋 ”,又号 “知误道人 ”。祖籍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其父马爌,崇祯十六年(1643年)为甘肃镇 “总兵 ”,长期驻守张掖,遂为张掖籍人。当时,李自成部将左金王贺锦率部西征,马爌与巡抚林日瑞先拒贺锦于弱水,继而固守张掖,越七日破城,马■与林日瑞等人战死。 “时十二月除夕,雪满天山,一望皆白。”
  马羲瑞为康熙初年贡生,做过一任安定县(今定西县)县学教谕。《新修张掖县志》说 “博学能文,有声于时 ”。因有感于〔明〕末贺锦攻陷甘州一事,遂作《天山雪传奇》。《天山雪传奇》,久佚。据作者自序,定稿于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早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迟于洪昇的《长生殿》(康熙二十七年),是〔清〕初河西惟
  一的 “传奇 ”剧本,马羲瑞为清初河西惟一的剧作家。
  刘宏善
  刘宏善张掖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考中武榜眼。貌奇梧,猿臂,善左右射。插香于暗室中百发百中,尝于马上回身仰射飞鸟,应弦而落。癸未科武举会试应中首名状元,因刘是边陲人,朝里无 “后台 ”,所以屈居第二,授 “一等侍卫 ”,群议不平,为之呼屈。
  〔清〕圣祖康熙帝校阅将士操练,刘技艺超群,康熙帝即任命为湖广宝庆(今湖南邵阳市) “副总兵 ”。
  魏勋
  魏勋〔清〕张掖人(《肃州志》记为高台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甘州提标 “中营守备 ”。三十年升 “左营游击 ”。三十五年升 “中营参将 ”。从军随孙思克征噶尔丹,累立战功,晋升为凉州镇 “总兵 ”。昭莫多大捷中,魏勋智勇兼备,善用奇谋,克敌制胜。康熙帝亲书 “陇西飞将 ”四字赠之。卒于官。
  康泰康海
  康泰(?~1718年)张掖人。从军立功,升为提标后营游击。〔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孙思克征噶尔丹,屡立战功,授世职拖沙喇哈番,提升为四川提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额伦特驻西宁,康泰率松潘兵千余人,出黄腾关接应,不意发生兵乱,被罢去 “四川提督 ”之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从征西藏,屡克坚阵。康泰于喀喇乌苏遇伏,肩膀中箭,令其子拔箭复战,流血过多而死,诏赐 “都督同知 ”,谥曰: “壮勇 ”。
  康海康泰弟,武功与泰齐名,从孙思克征战时,屡立战功。康熙四十七年任甘标中营参将,被称为 “康氏二龙 ”。平噶尔丹之役后,晋升为 “凉州总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同兄康泰进藏时,同在喀喇乌苏殉国。康氏兄弟同葬于张掖城南,两冢相望,人称 “双忠墓 ”。
  施万盛施四远
  施万盛今民乐人。〔清〕康熙年间,随从甘肃提督张勇征战有功,授 “明威将军 ”。其子施四远在乾隆初年以偏裨累升副将,在青海循化、贵德等地屡建战功,授 “安定将军”。民乐洪水城南有明威将军墓。
  马良柱
  马良柱清朝张掖人。祖为回部,〔清〕初将领。康熙末,从征吐鲁番。雍正初,从攻青海罗卜藏丹津,降台吉三十三。战于哈马儿打不罕噶斯,擒其渠帅。以功迁 “三等侍卫”,外授四川 “提标游击 ”。命将兵屯西藏。后讨四川瞻对土司乱,步行督战,面创,战
  益奋,歼敌无算,功迁夔州协副将。乾隆十年(1745年),率师复征瞻对,破敌。讨莎罗奔,解热笼围,小金川土司泽旺降。迁重庆镇 “总兵 ”。进复孙克宗官寨,克丹噶山。攻喝固,张广泗不为策应,饷且不时至,力不变,退师。克昔岭,莎罗奔请降,率十余骑入其营宣谕。杂谷土司苍旺为乱,讨平之。《甘州府志》说其 “壮貌雄伟,大眼虬须,人称 ‘狮子头’,众番闻而畏之。常呼其名,以警儿啼。”
  马良柱武术超群,声名远播,在北京朝见乾隆皇帝时,让其当面表演一场精彩的鞭舞,名震京师。后移镇松潘,逢杂谷土司苍旺起兵反清,偕提督岳钟琪征讨之。不久,请老家居,寄籍四川华阳,卒年 81岁。
  慕国琠
  慕国琠〔清〕苏州人。雍正初任广西平乐知县,后升任南宁知府,因故罢任。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由大学士鄂尔泰保荐,受命往陕甘委用屯田效力。随后,任高台县主簿。
  慕国琠昔日镇守商埠重镇,朱节金印,绯衣如火,而后万里漂泊,深感人间沧桑。虽然功名成灰,但思涓埃未报,不能虚度。毅然来到高台,自备口粮,不领俸金,负责三清湾(今南华一带)屯田开发,兼管柔远堡水利。
  当时的三清湾, “绝无人烟,山皆沙积,地尽碱土不毛 ”,开垦非常困难。由于盐碱严重,播种后不能全苗或禾苗不能秀发。慕国琠在总结当地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关键应注意灌水方法。 “验苗查土,各因其性,迟早有定候,多少有定准,稍不经意,则黍禾受伤。”并提出一套完整的灌水规程,为治理盐碱打下基础。
  新开的三清渠须过沙漠区,风沙常淤塞渠道,沙堤又易被水冲决。经慕国琠设计,采取渠旁砌逼水墩,渠岸栽柳等措施防沙固渠。他所建造的 1300余座逼水墩皆用柳桩、草垡砌成,发芽生根,使渠岸坚固。渠两岸共植柳树两千余株,后皆绿树成荫;垦熟田两万余亩,引渠 25里。造福后人,为世代所称颂。
  石坚
  石坚(?~1743年)字 “碧天 ”,号 “太朴 ”,高台县城人。世代行医,〔清〕初在县城开 “鸿宝堂 ”药铺。石坚幼承家传,医术精良,善治各种杂症。尤其医德高尚,凡上门求医者,不论贫富贵贱,风雨无阻。有时为穷人治病,不收分文,为乡亲感戴。
  一日,石坚骑驴路过城西月牙湖,见一人僵卧路旁,便下驴审视。石坚抚摸诊视,卧者气息奄奄,欲设法救治。恰县府捕役经此,诬栽石坚致死人命,缉拿到县。县令不听分辩,严刑逼供。后将石坚解押到省,交皋兰县监狱收押,听候复审。石坚蒙受奇冤,自知性命难保,俯首待毙。一天,狱卒传说陕甘总督的公子患一怪病, “舌头伸出不能收回 ”,远近求医,均束手无策。石坚听到后说: “如果真是你们说的那样,也是很容易治好的。”狱卒听他出言不逊,大声呵斥曰: “名医都没办法,你岂能治好?”石坚说: “请你们为我报告县尊,治好此病易如反掌。”狱卒不信,经石坚再三请求,才报告皋兰知县。随后,由知县引见陕甘总督。总督问用何术治疗?石坚说: “用又破又脏的被子两条即可。”总督
  备好被子,交给石坚。石坚脱去公子的衣服,用被子紧裹其身,置热炕上,使其发汗湿透,然后用急针刺喉间。很快,公子舌头开始活动,并徐徐缩入。接着,又让服药一二剂,病即痊愈。总督见石坚手到病除,非常高兴,问石坚因何故身陷囹圄,石坚哭诉被冤详情。总督调案卷查阅,奇冤得以昭雪。
  石坚出狱后,名震皋兰,求医者盈门塞巷。出诊看守紧跟,数年不得回家。后化装绕道,重返故里。晚年医术益精,救人无数。乾隆八年(1713年)病卒,分守陕甘道秦某赠 “函关紫气 ”匾额,以资纪念。生前著有《鸿宝堂医案》一书。
  阎相师
  阎相师(1691~1762年)字 “渭阳 ”,高台县镇夷堡(今罗城乡天城村)人。〔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任瓜州(今安西县)营参将、金塔寺协副将、肃州镇总兵、安西提督、甘肃提督等职。
  相师作战勇敢,擅长武略。临阵指挥,皆如其策。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随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哈善,讨伐厄鲁特人阿睦尔撒纳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叛乱,机智灵活,用兵神速,立歼敌众四千余。二十三年(1758年)提升为肃州镇 “总兵 ”,随同靖逆将军雅尔哈善讨伐参与阿睦尔撒纳叛乱的霍集占,征战库车、拜城、阿克苏等地,屡建战功。二十四年(1759年)授安西 “提督 ”。是年九月调甘肃 “提督 ”。十一月,将军兆惠奏令移驻库车,谕赴乌鲁木齐办理屯田。后朝廷念其随征多年,战绩显赫,且大兵业已凯旋,传谕于内地总兵中派员更换。二十五年(1760年)相师受诏进京,赏赐银两,加功三等,命图形紫光阁。二十七年(1762年)因病奏请解任,奉旨得食全俸。是年病卒,朝廷深为念轸念,加赠 “太子太保 ”,谥 “桓肃 ”。
  在任时,念及远离家乡不能侍奉父母,每餐泣食。所领薪饷,全给居家兄弟侍亲,还节薪捐资给家乡镇夷堡浚渠。
  钟赓起
  钟赓起字 “迈亭 ”,清朝浙江长兴人,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曾任山东成武、沂水、诸城、昌乐、莱阳等县知县十年,乾隆三十七年升任甘州 “知府 ”。当时正值乾隆盛世,朝廷倡行编史修志。钟赓起组织所属抚彝厅通判、张掖及山丹知县、东乐分县县丞及府学教授、训导、县学教谕等人员参与纂修《甘州府志》,钟赓起亲任总理纂修。经过参阅旧志、访问耆老、采风问俗、条缕古今、广征博引、探微剖析,历时七年,六易其稿,终于撰成洋洋巨著。全志共分世纪、辑略、天文、地理、营建、食货、学校、戎兵、官师、人物、选举、艺文、杂纂, 17卷约 47万字。视野宏大,纵贯古今,体例完备,详略得当,历史部分较《重刊甘镇志》更为详赡。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书成。钟赓起也因 “计典卓异 ”而受到乾隆召见,受到 “准加一级 ”的奖励。《甘州府志》的刊行,在全国方志中享有盛誉,是继杨春茂之后留给张掖人民的又一文化遗产。
  王珊苔
  王珊苔名 “孙谦 ”,张掖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沉静寡默,独工于琴,民间音乐家。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秋帆)署理陕甘总督,驻守兰州,客居他乡,寂寞无聊,听到张掖的王珊苔善于弹琴,颇有名气,遂请王珊苔到兰州官邸。当晚,寒月初凉,黄河浪声如吼。王珊苔为奏一曲,毕沅顿时心旷神怡,羁旅之情,如冰消云散。毕沅特向他请教曲子几首。
  王珊苔沉醉于音乐天地。不管天晴天阴,刮风下雨,清晨夜晚,以抚琴为乐, “企溯古音,造诣精奥 ”。虽然家徒四壁,贫无立锥之地,却寄情于高山流水。在兰州居住一段时间,倦极思归,毕沅设宴送别,亲自为王珊苔弹奏 “阳关三叠 ”以送之,并为他写了《王珊苔小传》一文,留传至今。
  苏宁阿
  苏宁阿奉天镶白旗人。副鸟枪护军参领,兼世袭云骑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甘州大马营游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甘州 “守营参将 ”。嘉庆初年升任甘肃提督(驻张掖)。
  在张掖,重视保护黑河源头。当时,陕西商人意在黑河发源地八宝山开发铅矿,苏宁阿当即带人到八宝山考察,见松柏成林,一望无际,树干粗达数围,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木,树冠上积雪皑皑,寒气袭人,在阳光照耀下,珠滴玉溅,细水下泻,汇为巨流,奔腾出山,宁阿感慨地说: “黑河之源,是甘州百姓的生活之源,岂能让人开山破坏森林,断送资源 ”。于是上奏朝廷,嘉庆皇帝下旨禁伐祁连山森林,以保水源。苏宁阿即收集民间废铁近万斤,铸碑上书 “伐树一株者斩 ”,立于八宝山麓。同时还写了《八宝山来脉说》《八宝山松林积雪说》《引黑河水灌溉甘州五十二渠说》,阐述保护黑河源头的重要意义,并绘制黑河与五十二渠图。
  苏宁阿离任时,张掖人民聚集街头,拦住马头,以示眷恋之情。离任后,为其修建生祠。
  何琯
  何琯字 “玉亭 ”,清朝甘州张掖县东乐分县(今民乐县六坝乡铨将村)人。咸丰末以甘标兵千总驻戍新疆巴里坤城。此城乾隆三十八年置镇西府,咸丰五年降为镇西厅。同治年间,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侵入新疆,在英、俄帝国主义支持下,在新疆建立殖民政权,天山南北相继失陷。巴里坤总兵及镇西厅同知托故潜逃,孤城危在旦夕,何琯以守备之职挺身而出,与巴里坤千总孔才、把总徐学忠等下级军官割臂血立盟,誓死守城,大破贼众,孤城得安。邻城避难来归者,均妥为安置。琯派人经蒙古进京上表清廷,朝廷才知新疆各城皆失,惟巴里坤坚守无恙。即晋何琯为 “中营游击 ”,护巴里坤总兵。光绪元年,朝廷命左宗棠为钦差收复新疆,另授何琯为四川提督。何琯于光绪二年进关拜谒左宗棠于肃州大营。由于何琯憨直,不会奉承,与左言语相忤。琯辞出大营后,左派人跟踪侦察,
  见何只有一车一马,载妻、子而已,别无余财,无隙可乘,遂劾琯年老无用,罢职回家。后陶模任新疆巡抚,巴里坤人以琯保城功,上书陶模,禀请为何琯立祠,陶具奏朝廷,赐恤如例。何琯之子何嘉荣,以荫授 “通判 ”。
  阿应麟
  阿应麟字 “镜潭 ”,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朝张掖人。 10岁能文,誉满乡里。嘉庆七年(1802年)中壬戌科进士,授广丰(隶属江西) “知县 ”。任职期间,执法不阿,对地方豪绅恶棍和讼师进行打击,为民申冤,深得当地正直士绅和人民的欢迎,颂之为 “阿青天 ”。
  应麟劝课农桑,兴办义学。不及三年,号称 “难治 ”的广丰风气为之大变,江西巡抚列他为 “治行第一 ”,申奏朝廷,擢升为广信 “知府 ”。广丰人民闻讯后,拦住巡抚大轿,哭泣挽留,巡抚只好另行申报。其后,阿应麟任南昌 “知府 ”,在南昌兴利除弊。不幸病逝于任所。闻阿应麟病逝,广丰、南昌百姓沉痛悼念,分别在南昌、广丰建立祠堂。与阿应麟同榜的状元,新任江西巡抚解道子,为阿写了《墓志铭》,还和同仁一起捐资,派广丰、南昌百姓,不远万里把阿应麟的灵柩运回张掖。
  马瑜
  马瑜(?~1819年)清朝张掖人。良柱之孙。少以武生入伍,从征噶尔喀,累迁 “游击 ”。嘉庆元年(1796年)赴达州剿邪教,转战川、陕、楚三省,肃清陕境,赐号 “达春巴图鲁 ”。三年擢 “参将 ”,四年授四川 “提标副将 ”,五年擢贵州安义镇 “总兵 ,”九年擢江南 “提督 ”,旋调云南 “提督 ”,十年任直隶 “提督 ”,十八年从嘉庆车驾幸热河校射,连中三矢,赐黄马褂。二十四年(1819年)复任江南 “提督 ”,卒于任所。以前劳优恤,谥 “壮勤 ”。
  黄璟
  黄璟字 “梅村 ”,清朝山西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任山丹知县。初到任,即轻车简从,考察民情。目睹山丹地瘠民贫,教育不振,慨然捐俸银于文昌宫设义学 1所,延师教读。翌年,增设西关观音堂义学 1所。九年,在新河、硖口、花寨、黑城、永固、姚寨等地开设义学 8所,全县教育面貌大有改观。是年,黄璟奉调暂代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知府,翌年回任于山丹。十一年,划中东、暖泉等坝荒地数顷出租,以其入补充学校费用。十二年六月,璟派员赴兰州购得图书数十种百余册,藏于仙堤书院,供师生阅览。曾主持修缮文庙及明代王允中都督坊,创建忠烈祠。
  黄璟重视农垦、水利和粮仓建设。曾率士民垦荒数十顷,种植黍麦。草头坝赖以灌溉的草湖渠水,日渐干涸,耕地荒芜,而赋税并无减免,璟勘得红寺湖有流泉数眼,可灌田 7顷,于是徙草头坝农户到此定居,移粮 50石于此,以减轻草头坝农民负担。从此,龙首山区始有农户开辟田畴,安家落户。他主持制定《草头坝水利章程》,使农户有水规可
  循。在全县置本城、新河、硖口、杨家、花寨、黑城、姚寨、永固等 13约社仓,重修大马营仓,储粮备荒。裁革苛杂差徭,平抑物价。在任 6年,颇有政绩。道光十一年冬,邀集本县贡生多人,创修首部《山丹县志》,亲任主稿并为之撰序。著有《草头坝移粮记》《王义士传》《仙堤书院藏书说》等文。邑人勒石名宦祠记其政绩。十三年(1833年)三月,黄璟调任皋兰知县。后升任安西州知府,不久,病故于任。
  田大武
  田大武张掖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新疆维吾尔人张格尔据喀什噶尔叛〔清〕,道光五年(1825年)伊犁将军长龄奉令征讨张格尔,翌年(1826年)甘肃提督杨发率军西征,田大武随军进疆,与张格尔部战斗。道光七年(1827年)张格尔兵败负伤,遁走喀尔铁盖山。道光八年十二月,田大武牧马于喀尔铁盖山,发现张格尔于草丛间呻吟,遂生擒解京,后处死。
  道光帝嘉其勇,擢 “守备 ”,后晋升定边营 “副将 ”。
  何俊章
  何俊章(1831~1901年)字 “秀升 ”,号 “驼龙先生 ”。祖籍陕西泾阳,〔明〕万历间,先祖举家迁徙,辗转兰州、武威等地。天启中定居山丹县霍城西坡村。俊章天资聪慧, 10岁能背诵《四书》《诗经》,12岁入永昌土沟孙氏家学,拜郑石侯为师。俊章习作文辞,多博得石侯嘉许。孙家爱其才,后以女许之。
  年17考取秀才, 20岁赴省城乡试不第,从此绝意仕进而专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寿世保元》《本草纲目》等中医药专著,潜心钻研,点批详密。又博采蒙、藏医术及民间验方,潜心钻研,自立方剂。诊疗多种疑难杂症,治愈者十之八九,慕名而求医者络绎不绝。咸丰间,一道人号 “清心子 ”自称原为朝廷太医,慕名来
  访,与俊章切磋医术,并传予宫廷秘方数卷。同治间,与镇番,(今民勤)名医丁文尉,深相结纳。常出游甘、凉各县,或入山采药,或访友研讨,或为患者治病,均殚精竭虑而斟酌损益。由是医术精纯,于妇科、伤寒,针灸尤为专长。永昌县黄姓夫妇,年逾古稀,独生子患中风症,瘫痪数年,周身褥疮,多次求医不见转机。俊章自凉州归来途中,被邀诊治,施以针灸,辅以汤剂,数日后患者渐能伸屈四肢,月余可扶杖下床,后终痊愈。俊章善以秘方治愈顽症,如以斑蝥主治淋巴结核(俗称 “老鼠疮 ”),以马前子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因炮制配伍之法独到,往往获药到病除之效。晚年,总结一生医术,著成《家传四要》抄本一卷,以 “耕读为本,无涉仕途,专务岐黄,以济世人 ”为家训,由是,世代为医。子银汉,孙元玺,曾孙多策,皆精于医道。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