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语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语法
分类号: H04
页数: 23
页码: 2132-21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诸县、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区兰银话片,其语法系统与普通话语法相比较,基本一致。但大同中仍有小异,且具有一定特色。其中有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构词方式尤为常见。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方言 语法

内容

张掖诸县、市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区兰银话片,其语法系统与普通话语法相比较,基本一致。但大同中仍有小异,且具有一定特色。其中有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构词方式尤为常见。撰录如下:
  一、名词·名词重叠
  1.部分名词重叠后表示逐指,与普通话相一致。如:“人人、家家、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等。其中还有一个嵌音重叠的如“家户家”,是“家家户户”或“家家”的变式。如:“家户家的大人都来咧么?”“叫家户家的人都知道”。
  2.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重叠。如:“爷爷、奶奶、爹爹(父)、妈妈、姐姐”等。只有“弟”、“妹”、“嫂”等词在一般情况下很少重叠。
  3.部分名词重叠后表示“细小”或“喜爱”之意。如:车车、碗碗、盆盆、手手、刀刀、果果、菊菊、平平等。这类重叠中的“菊、兰、花”等为花卉名称,用在人的称谓中,多作女孩子的名字,出现在“呼叫”场合中。如把“李月花”、“王秋菊”、“张玉兰”叫做“花花”、“菊菊”、“兰兰”等。这类重叠式2、 3的重叠中,2式的重叠有的和普通话相同,有的为普通话所没有;3式的重叠却是张掖话中也较普遍。
  4.部分名词重叠附加“儿的(了)”词尾改变词性。如:
  土土土儿的(了) 例:兰兰玩得~~~~~(全身都是土)。
  水水水儿的(了) 例:衣裳濽 ( )得~~~~~(衣服上全是水)。
  油油油儿的(了) 例:袖头子~~~~~(袖口子上全是油)。
  沙沙沙儿的(了) 例:瓜~~~~~(西瓜熟得快化瓤了)。
  这种重叠为张掖话所特有,普通话却少见。
  二、动词·动词重叠动词 重叠有如下几类:
  1. AA式两个动词重叠在一起表示动作的“短暂”或“X~X”与普通话的“AA”(走一走、看一看)相当,只是中间嵌“一”的格式出现很少。如:“瞅瞅(看看)”、“瞧瞧(看看)”、“闻闻(嗅一嗅)”、“试试(试一试)”。
  2. “A十给下(A)”式表示动作行为“轻”或“少量”(轻轻一下或一次)。如:看给下( X),拉给下( X )、说给下( )、吹给下( )等。
  这类重叠是张掖话所独有的。
  3. ABAB式表示动作行为的轻而较多。如:
  收拾收拾 拾掇拾掇□拉□(P )拉(拨一边)
  打听打听 和搅和搅(搅拌)等
  4. AABB式 表示动作行为在一段时间中的连续不停。如:
  打打闹闹 拉拉扯扯 刁刁抢抢 跳跳弹弹 ( ) 抖抖擞擞 扭扭捏捏
  5. “A不(没)A”式是重叠动词中嵌“不”或“没( )”表示疑问,与普通话“×吗?”相当。如:
  在不在例:你老子(父亲)~~~? (在吗?)
  有没( )有例:抽抽子(口袋)里~~~钱? (有吗?)
  吃不吃例:瓜甜得很,你~~~? (吃吗?)
  走不走例:姐姐明个(明天)~~~? (走吗?)
  来没( )来例:你姑妈~~~? (来吗?)
  三、形容词·形容词重叠张掖话中形容词重叠式用得很普遍,也有特色。如:
  1. “AA十的(儿的)”式这类形容词的重叠表示程度进了一步。如果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时,则用“儿的( )”。如:
  红红的(儿的) 花花的(儿的)
  蓝蓝的(儿的) 大大的(儿的)
  厚厚的(儿的) 细细的(儿的)
  例:
  (1)饭端上来,碗盛得尖尖的(……盛得满满的)。
  (2)天冷咧,主袄子(棉袄)缝得厚厚的。(3)娃子,路远得哩,吃得饱饱的咧再走。
  (4)把人的脸晒得红红儿的了。
  2.“ABB十的(儿的)”式这类重叠式一般是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后再加带有色彩、性质形状的重叠成分,表示程度的更进一步。如果表示一定的情感色彩时,则用“儿的”。如:
  红艳艳的(儿的)例:那()几朵花开得~~~~,好看得很!
  绿茵茵的(儿的)例:~~~~苗苗子长咧一地。
  白年年的(儿的)例:丫头长得~~~~(长得白,好看)。
  圆丢丢的(儿的)例:两个眼睛~~~~(眼睛圆而好看)。
  3.“A十不十BB十的”式这类重叠具有较强程度的否定意义。如:
  光不溜溜的(又光又滑)例:桌子~~~~~,放不住(桌子上放不住东西)。
  白不卦卦的(白得难看)例:染得~~~~~,难看死了。
  苕不稀稀的(傻得很)例:死娃子~~~~~,尽惹祸。
  软不塌塌的(软得很)例:沾手哩,~~~~~,咋拿哩!
  4.“AABB十的”式这类重叠是两个形容词的再重叠,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如:
  牢牢实实的例:把()马驹子拴得~~~~~,不咧叫跑了。
  四、数·量词
  数词张掖各县(市)方言中,数目的表示法,与普通话相比,有一定的差异,较明显的是无表基数的合音词“俩”()和“仨”();在概数表示也有特点,它可由几个基数连用表示。如:
  他有二十几了吧?快四十五六了。有四五尺长就行咧。买个三四斤。
  也可以在基数后加“左右”或“上下”来表示。如:
  给他三十元左右就可以了。二十上下的小伙子了。
  要多少人?十五六个行吗?今年五十几(多)了。
  量词的数量和种类都较普通话少;有少数量词比普通话用得多。其中除度量衡单位的“丈、尺、寸、斤、两、园、角”等仍使用外。在重量单位上不用“磅”、“吨”,时间单位上不用“刻”、“分”。在表示个体单位上有:“个、本、件、间、把、根、张、匹、块、片、只、架、辆、幅、座、句”等等,很少有位、段、篇、章、艘,这类量词多出现在书面语和一定的语言环境,而在口头语言中虽有出现但不普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个”,普通话中不能与数词搭配的,它都可以搭配。如:
  一个牛、一个马、一个猪、二十个羊、三个菜、喝两个酒、来五个面、两个老师、这个车、那个地、一个水、五个树、三个桌子等。
  “个”和“这些”、“那些”搭配上可表示复数。如:
  这些个人中()我最大那些个果子里把最碎的挑掉。
  五、代词
  张掖方言的代词和普通话一样,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但在表意和作用上有些特点。
  人称代词这类代词中没有敬称的“您”,也没有“咱”、“咱们”,而是有“个家”()、“自家”()。在第一人称中单数是“我”()、“我的”(),多数是“我们”()、“我们的”();第二人称是“你”()、“你们的”();第三人称单数是“呀”()、“咦家”()、“咦家的”(),复数是“呀们的”()。如:
  ①个家说了算!
  ②自家的事情自家办。
  ③我的书本子。
  ④我们的人都来齐咧?
  ⑤你走哪里去()哩〓?
  ⑥你们的麦子种上()了?
  ⑦呀说来,快跑!不咧迟了。
  ⑧咦家的东西,你不咧拿!
  ⑨呀们的车都套出来了。
  ⑩呀们几个在玩牌哩!
  疑问代词最常用的是“谁”(),“哪个”()、“啥”()。如:
  ①昨个屋里来的谁?
  ②哪个说的?你问给下()。
  ③你的褡包里装的啥?
  问住所时常用“这些”()、“这些些”()、“那些(),如果说远处就把“那”的音拖长,发音也变了。如:
  ①我就在这些(这里)住着哩。
  ②车站在那些哩。(不远处)
  问时间时常用“多会”()、“多会子”()、“这会子”()、“□会子”()、“那会子”()、“哪会子”()。如:
  ①姐姐多会来的?(何时?)
  ②多会子了,咋得还不来?(过时了)
  ③□()会子了,车快开了,咋还不走?(现在)
  ④爹爹哪会子进城去()?(什么时候)
  问性质、状态、行动、方式不说“怎么”、“怎么样”、“怎样”,而是“咋”()、“咋得”()、“咋了”()、“子(怎)么了”()。如:
  ①电奔子(摩托车)咋开哩?
  ②人多得很,我去()咋得说哩?
  ③籽(怎)么了,娃娃咋嚎(哭)开了?
  ④咋了,针尖大的个事情,有啥闹头哩?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区别。
  指人和指事物时,近指是“这”()、“这个”(),远指是“那”()、“那个”()。如:
  ①这是大红的,那是粉红的。
  ②这个是爹爹的,那个是妈妈的。
  如果是复数,则在“这个”中加“些”。如:
  ③这些个霉鬼,尽干坏事。
  ④那些个叫过来!
  如果指距离近时,“这”的读音不能拖长,“那”的读音由人和事物的远近而定,是近读音不拖长,是远有变化。如:
  ⑤这个门里头是戏园子。
  ⑥那个楼楼子跟前的小门是我的家。
  如果指距离很远,“那”的读音变成(——哩),还要拖得很长。如:
  ⑦沙并子在那〔〕——哩,远得哩!
  ⑧那〔〕——哩,白白〔〕的一片是啥?
  六、头尾
  “头”尾在张掖话里使用得很广泛,多出现在名词、动词及部分形容词等之后作词尾构成名词和方位词。
  1.名词词素缀“头”作名词。如:
  火头火势地头地边膘头膘砖头砖蒜头蒜斧头斧
  例:“着火了,火头旺得很!”(火势很大)
  “猪的膘头太厚了!”(猪膘太厚!)
  2.动词缀“头”作名词。如:
  说头吃头干头〓〔〕头看来头学头穿头
  这类“头”尾与普通话“的”相当。
  在张掖话中一般与“有”、“没”或“有啥”、“没啥”连用,表示肯定或否定。如:
  例:“人家有说头。”(有说的)
  “在街〓买咧些吃头。”(吃的)
  “这种活有啥干头!”(没必要干)
  “戏不好,没啥〓头,走!”(不值得看)
  3.部分形容词缀“头”构成名词。如:
  甜头苦头大头多、粗小头少、细长头多余短头不足零头欺头找便宜
  例:“尝咧个甜头!”(得到好处)
  “不听话,有苦头叫你吃哩!”(会受挫或痛苦)
  “洋杆(电线杆)大头重,小头轻。”(粗重、细轻)
  “对了!话说了,钱也拿了,还要啥欺头哩!”(不满足)
  4.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缀“头”构成方位词。如:
  上头上面、上边下头下面、下边前头前面、前边后头后面、后边里头里面、里边
  外头外面、外边高头高处
  例:“上头来人咧,快看走!”(上级部门)
  “下头的麦子还没浇水。”(下一块地或较前一块地底一点的地)
  “前头走掉了,撵〔〕不〓了!”(先走了)
  “把碗搁得〔〕高头!”(高处)
  “爹爹在外头和〔〕人说话哩!”(外面)
  “头”还可和“子”连用构成:
  东头子东面、东边西头子西面、西边南头子南面、南边北头子北面、北边
  七、家尾
  张掖话中的“家”尾是称谓中的一个特殊词尾,与普通话的“们”相当,表复数,多出现在“报怨”、“责怪”的语境中。如:
  男人家“~~~咋会弄出这〔〕号子这样的事来!”
  女人家“~~~能不顾自家的脸?”
  婆姨家“~~~少管男爷〔〕们的事。”
  姑娘家“~~~了〔〕还〔〕打打闹闹的不害羞!”
  丫头家“~~~和〔〕男娃子拉扯啥哩!”
  娃娃家“~~~不咧嘴长插话,到半个哩去!一面子”
  老汉家“~~~了,不行了,啥也干不动了”
  大人家“~~~咧,尽干些没〔〕出息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泛指不含褒贬意义的:
  家户家“~~~的大人们都来咧吧?”(每家每户)
  除上述表复数的“家”尾外,表单数的,如:
  个家“~~说咧算,旁人不咧插嘴!”(自己)
  各家“~~的人说各家的事!”(每一家)
  自家“都是~~的人,快不要让来让去的,坐下咆〔〕!,”
  八、子尾
  “子”如“娃子”是张掖话中最常用的,与普通话的“儿〔〕子〔〕”相当。有如下几类:
  (一)张掖话与普通话都带“子”的。如:桌子、椅子、帽子、扇子、锁子、裤子等。
  (二)张掖老话不带“子”,普通话带“子”的。如:
  张掖话:沙、鞋、柜、旗、车等。
  普通话:沙子、鞋子、柜子、旗子、车子等。
  (三)张掖话表示“小”或“一般”时重叠带“子”,有时前加“小、尕、碎”,指
  称幼儿时还带“子”,普通话则前加“小”后带“儿”或“子”如:
  张掖话普通话
  桌桌子(桌桌)(小)桌儿(子)棍棍子(棍棍)(小)棍儿(子)
  碗碗子(碗碗)(小)碗儿
  盆盆子(盆盆)(小)盆儿
  帽帽子(帽帽)(小)帽儿(子)
  门门子(门门)(小)门儿
  勺勺子(勺勺)(小)勺儿
  驴驴子(驴驴)(小)驴儿
  车车子(车车)(小)车儿
  (四)张掖话指称小动物时,常用“娃子”尾,与普通话的“儿”相当。如:
  张掖地区话普通话
  鱼娃子小鱼儿
  猫娃子小猫儿
  鸡娃子小鸡儿
  驴娃子小驴儿
  骡娃子小骡子
  牛娃子小牛儿
  狗娃子小狗儿
  猪娃子小猪儿
  猴娃子小猴儿
  兔娃子小兔儿
  鸭娃子小鸭子
  雀娃子雀儿
  鸽娃子小鸽子
  “娃子”尾在张掖话中用得很普遍,除上述的种种称谓外,还把初生的男婴叫“儿娃子”或“小子”,女婴叫“女()娃子”或“丫头子”,把“小羊”叫“羊羔子”或“羔羔子”,“小骆驼”叫“羔娃子”或“骆驼羔子”,“小鹿”叫“鹿羔子”,“小狼”叫“狼娃子”,“老鼠”叫“老鼠子”,“蛇”叫“蛇鼠子”,“蛆”叫“蛆娃子”或“蛆牙子”等等。这种语言现象,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均系少见。
  九、几个补语
  (一)动词带“开(咧,了)”、“起(来)”、“掉(了)”、“成(个)”、“成(咧个)”、“给(些)”等的后补式。如:
  (1)麦子种开咧(了)(开始种麦子了)。
  (2)三爷织开口袋是前年的事(三年前开始的)。
  (3)咋种起荞麦来咧!
  (4)房子修起来咧!
  (5)啵〔〕(把)身上的土掸掉!
  (6)炕塌掉了!(7)头发长得快梳成个辫辫子了。
  (8)娃子野得变成咧匪贼咧。
  (9)脸抹成个张飞了。
  (10)快割给些肉,等得哩。
  (二)动词重叠的后补这种重叠多用于“把”〔〕字句中,表示命令、祈使、疑问等。如:
  (1)(把)门开开。(开门)
  (2)板箱开开咧。(箱子打开了)
  (3)面柜开开开不开?(柜子能打开吗?)
  (4)把书给给!(书给对方)
  (5)贼娃子,给给一个夹脖子(照脖子打一巴掌)。
  (6)叫咦家给给咧一捶〔〕头么(叫人打了一拳)。
  (三)还有“使得”、“使不得”如:
  (1)老三捎来的车轴使得。(合适,可以)
  (2)娃娃,那么做使不得!(不可以,不好)
  (3)鞋鞋子大小使得,快穿吭。(合适)
  (4)这块布使不得,快不买了。(不好)
  其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答场合,表示否定的“也不哩〔”或“也不哩吭”、“得倒哩”,很有特色。如:
  (5)——你爹走哩留下话咧么?(问)
  ——也不哩!(不知道)(答)
  (6)——走兰州的人回来了没有?(问)
  ——也不哩回来了没有。(答)
  (或)——得道回来了没有。(答)
  (四)“个”的多种用法在张掖话中,“个”使用得最活最多,归纳如下:
  1.表时间的“个”,可出现在词后,也可嵌在词中。如今日个今天个今个天明日个昨天个昨个天后日个后天个后个天夜个夜个天夜哩个前日个前个天前天个前那个大前那个今年个明年个后年个大后年个外后年个年时个前年个大前年个往年个(过去几年)来年个(明年)
  2.表方位的“个”,出现在方位词后。如:
  上面个下面个左面个右面个前面个后面个东面个西面个南面个北面个这面个那面个
  有时在“个”的前边加“半”。如:
  上半个下半个左半个右半个东半个西半个南半个北半个前半个
  后半个这半个那半个半个里(旁边)
  3.量词“个”张掖话中的“个”在表量上用得极为广泛,除“一亩地”不说“一个地”,“一张纸”不说“一个纸”,“一本书”不说“一个书”外,在表其他事物量时都用“个”。如:
  一个人三个梨十个鸡两个水(浇两次水)五个白菜三个房子四个楼六个车八个羊等。
  有时“个”前嵌“半”构成“半个”,相当于普通话的“一半儿”。如:
  例:一个馍馍,一家半个。(一人一半儿)
  把西瓜切成两半个。
  锅盔(大饼)没分停(均),你吃多半个,我吃少半个。
  线没画停,这〔〕半个多,那半个少。
  有时在表示“少”或“多”的特殊语境时,“半个”移位成“个半”。如:
  三个半钱,能买个啥?算了。
  活又多又重,两个半人能干完?
  两三个人干的话,来咧几十号人,不打和〔〕声咧!(活少人多瞎混)
  4.嵌入动词、名词之间表“体”的“个”。
  (1)表示行为正在进行时。如:
  找个人进个城看个戏打个针打个酱油割个肉发个信瞧个病上个兰州喝个水
  (2)表示行为完成时。可在“个”前加“咧”(了)〔〕。如:
  上咧个医院走咧个亲戚跄〔〕咧个门(串门儿)
  买咧个吃头(食品)坐咧个火车打咧个信(发信)浇咧个地
  (3)表示行为完成程度时。如:
  玩咧个好睡咧个舒坦〔〕(舒服)长咧个高吃咧个饱碰咧个疼跑咧个快
  (五)几种句式
  1.把字句“把字句”在张掖话中使用得也很普遍,其中有部分句式的“把”字有文、白两读。如:
  “把文件读完咧?”“把”〔A〕是文读,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多出现于书面语中,城市人中占优势。
  “把牛和〔〕驴赶上〔〕放去〔〕”,“把”〔〕是白读,多出现在口头语中,农村最普遍。
  常见的“把”字句有:
  (1)“把……”式。如:
  ①把驴驴子骑上〔〕来!
  ②把钱拿上〔〕瞧(看)病去〔〕!
  (2)“把……把……”式。如:
  ①把狗叫上〔〕把羊赶上〔〕到荒滩上〔〕放(牧放)去〔〕!
  ②把姐姐瞧〔(请上)〔〕把宝娃子领上〔〕车座上〔A〕来!
  (3)“要把……要不……不……”式。如:①要把水浇上〔A〕,要不地就干咧。
  ②要把盘缠(钱)带够,要不就回不来咧。
  (4)“不把……就不……”式。如:
  ①不把他打一顿我就不走!
  ②不把钱挣〔〕下〔X〕我就不回来!
  (5)“非把……不可”式。如:
  ①非把这〔〕个马调〔〕出来不可!(驯服好)
  ②非把那块子地犁过来(犁完)不可。
  (6)“把……不……不……”式。如:
  ①把话不说完我心不安。
  ②把本事不学下〔〕不回去。
  (7)“会把……”式。如:
  ①狗不拴住会把人〓〔〕下〔(咬伤)。
  ②山里冷得很,不拿皮袄会把你冻坏。
  这类“把”字句有的可省去“把”,如①②③⑥诸句,有的不能省“把”,如④⑤⑦诸句。
  2.疑问句张掖话中的疑问句除与普通话相同的外,还有个别疑问句有其特色。这类句式大都是动词、形容词等,以肯定与否定的结构方式来表示疑问,与普通话“×吗”相当。如:
  ①拿拿不?说说不?买买不?要要不?
  甜甜不?苦苦不?高高不?远远不?
  ②说说哩不说?去去哩不去?要要哩不要?
  酸酸哩不酸?辣辣哩不辣?冷冷哩不冷?
  ③有有没〔〕有?吃吃没吃?来来没来?
  软软没软?硬硬没硬?热热没热?
  ④坐下坐下坐不下?(有坐儿吗?)
  回去回去不回去?(回得去吗?)
  吃上吃上吃不上?(吃得上吗?)
  开开开开开不开?(开得了吗?)
  ⑤舅舅再来不来?(还来吗?)
  地再种不种?(还种吗?)
  馍馍还酸不酸?(还酸吗?)
  磨再推不推?(还推吗?)
  上述五种句式中①②③⑤四类大都有“×吗”或“××吗?”只有④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疑问的意思不同。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