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帮会道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1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帮会道门
分类号: D669.8
页数: 4
页码: 2074-20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帮会道门的社会陋习,其中包括了一贯道、青红帮、皇极会、同善社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社会陋习 帮会道门

内容

【一贯道】〔民国〕30年,武威一商人在天津加入一贯道,奉道首之命,带道徒3人来到武威,6月23日开堂办道,8月传至张掖县。到〔民国〕31年底,在张掖县发展道徒300多人。是年,河南偃师一贯道首来到山丹县陈户村,与一村民办起一贯道。与此同时,由武威发展到张掖的一贯道,传到山丹县城,很快向乡村发展。传至山丹的一贯道又发展到民乐。〔民国〕32年春,一贯道传至临泽、高台,遍布5县。一贯道以“天堂之乐”“地狱之苦”“劫煞之大”“轮回之苦”的说教诱骗群众“入道免劫”,用各种诈骗手段骗取道徒钱财,使道徒上当受骗。1949年8月,张掖县设有一贯道总办事处,统领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各县的一贯道。共和国成立之始,张掖县有一贯道总坛5处,中心坛119处,公共坛540处。一贯道编造谣言,恶毒攻击诽谤党和人民政府,煽动群众对新社会不满,挑拨党和人民的关系,破坏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给迷信落后的群众造成思想混乱,对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剿匪反霸等各项中心工作极为不利。为了消除这一破坏因素,经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张掖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3日宣布,对张掖县一贯道予以取缔。取缔时有道首1647人,道徒13392人。1953年5月,山丹、民乐、临泽、高台4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一贯道。取缔时4县共有道首3217人,道徒27457人。依法对民愤大、罪恶严重的道首公开进行惩处,所有道徒一律具结退道。
  1953年5月,少数漏网潜逃的道首和一些顽固不化的道徒,串联武威的漏网道首,在阿拉善右旗北窑沟聚会,进行复辟活动,将一贯道改名“中道”潜回张掖,在张掖县甘浚堡等地设地洞、暗室13处,在城关镇设立指挥据点,其活动地区分,布在城关镇9条街,大满乡2个村,甘浚乡4个村,乌江乡4个村。人民政府发现后,经多次打击,予以根除。
  【青红帮】红帮的前身是“哥老会”。辛亥革命前,哥老会是一个反〔清〕组织,是革命党的同盟军。〔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解陕西乾州之围,扰乱〔清〕军后方,甘州哥老会在王良卿的主持下,计划聚众7500人,攻打甘州、山丹、东乐、抚彝,不料事泄,遭到〔清〕军捕杀。〔中华民国〕建立以后,由于张掖哥老会在举行反〔清〕起义时遭到严重破坏,活动比较消沉。哥老会改称“红帮”后,蜕变为反动组织。〔民国〕24年,马步芳部驻张掖第三〇〇旅旅长韩起功,在张掖开设红帮“祁连山堂”,韩起功与密探队长蒋福田亲任堂主。开山聚众时,各县的驻军及警宪官佐大部分到场参加,回去后即在当地军警宪特及地痞流氓中发展红帮,迅速扩展到5000多人,红帮组织遍及张掖各县。各县红帮不敢另立门户,统属“祁连山堂”。张掖红帮追随韩起功、蒋福田之流,为虎作伥,危害人民。1936年红西路军西征进入张掖,作战失利,许多干部战士失散。红帮堂主蒋福田与其他红帮头子组建民团,搜捕残害红军战士,罪恶累累。
  青帮原是控制运河漕运的封建帮派,〔民国〕建立后蜕变为反动组织。〔民国〕20年张掖即有人参加青帮。〔民国〕25年,青帮在张掖县城开设“志明堂”,将各县青帮成员聚拢起来,但人数很少,势力不如张掖红帮,更不敢与韩起功分庭抗礼,直到1949年,尚不足百人。
  抗日战争时期,青、红帮结伙,在重庆成立“中国人民运动委员会”,受军统控制。抗战胜利后,青、红帮于〔民国〕35年成立“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由军统特务徐亮任干事长,把持会务,各地青、红帮成为国民党的工具。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在青、红帮内分别设立区分部。蒋福田任红帮区分部书记,青帮头子李树田任青帮区分部委员。〔民国〕37年,张掖红帮头子董文秀担任“中统”张掖通讯小组组长,为“中统”搜集军政情报。1949年9月张掖解放前夕,张掖红帮头子周世样与屈从义组织“西北反共敌后游击队”,企图负隅顽抗。与此同时,张掖青帮头子李树田加入“中统”特务混合小组,进行特务活动。共和国成立后,张掖青、红帮继续活动,制造谣言,煽惑群众,1958年11月被张掖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各县的青、红帮成员,在当地公安机关具结退帮。5县时有青帮100人,红帮2327人,其中内八堂、外八堂以上道首28人。
  【皇极会】〔民国〕2年张掖即有皇极会活动。起初传布于张掖县东上秦庙,叫“悄悄会”或“摸鱼道”〔民国〕8年改名“皇极会”。〔民国〕19年改名“皇极归根道”在城乡广泛发展道徒,因香火日盛,于〔民国〕21年将总坛由上秦庙迁入城内小寺庙,后又迁至火神庙。与此同时,向各县发展。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各县均设总坛。〔民国〕26年,各县共有道徒3000多人。〔民国〕27年,张掖县道首买通张掖县长王振纲、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郭永禄为皇极归根道护道,各县亦纷纷效法。〔民国〕28年,王振纲认为皇极归根道的道名欠雅,影响上层人士入道,于是将道名改为“佛教居士林”。各县皇极归根道也随之改为“佛教居士林”,县长和县党部书记均当了“护道”。既挂了佛教居士林的牌子,就不能再住在道教的庙宇里,于是张掖县长王振纲将住在广庆寺的同善社赶走,将佛教居士林迁入佛教寺院广庆寺,山丹县长马振声将其从关帝庙迁至发塔寺,高台县长陈世曾将其从玉皇庙迁至圣缘寺,民乐县的皇极归根道原本就在圣天寺,临泽县皇极归根道原在县城一所民宅内,改为佛教居士林后地址也未动。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在佛教居士林设第八区分部,在道徒中发展党员30多人。
  〔民国〕31年,中国佛教会行道法师到张掖古佛寺开炉传戒,他发现佛教居士林原是皇极会改名,披着佛教外衣,蛊惑群众,败坏佛教声誉,便在传法大会上提出“打倒佛教居士林,消灭皇极会”的口号。大批皇极会道徒了解真相后,纷纷退道改归佛教,佛教居士林处于消沉状态。行道法师是给蒋介石的母亲看墓的和尚,因而张掖军警政要奈何他不得。为扭转佛教居士林的颓势,便重金聘请同善社传道人员韩真慧来佛教居士林任宏化股主任,并取法名“了苦”,发展他为国民党党员,参加“中统”。韩成为“中统”张掖中心小组成员后,被任命为佛教居士林理事长兼国民党第八区分部书记。韩真慧传道有方,赴山丹、民乐、高台等县传道。〔民国〕36年,佛教居士林内成立“中统”外围组织“防范小组”,韩真慧任组长。张掖解放前夕,佛教居士林在韩真慧的主持下,召集各县道徒参加的大型法会,念经超度为国民党打内战当了炮灰的鬼魂,并发动道众捐款慰劳国民党军队官兵。共和国成立后,皇极会继续活动,发展道徒800多人,还拉拢机关干部入道。1958年7~11月,各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皇极会。时有道首1141人,道徒4159人。
  【同善社】〔民国〕9年,同善社传入张掖县,社址木塔寺旁的接引殿。同善社是一个综合〔明〕〔清〕以来民间帮会的教义与仪规,标榜儒、释、道三教归一,以慈善组织面目出现的团体,在张掖很快得到发展。〔民国〕10年传入山丹、东乐(即民乐)。在张掖县城设总社堂,蒙荣仁任社长;在山丹县城、东乐及霍城设事务所4处;在东乐的洪水、六坝、南古设事务所3处。〔民国〕28年,张掖县城的同善社被半官方的皇极会赶出广庆寺,迁至关帝庙。1949年以后,同善社继续活动,仍以收道费、护道金的方式敛取钱财,坑害群众。1958年7~11月,被张掖、山丹、民乐县人民政府宣布取缔。时有道首及道职人员187人,道徒2515人。
  【三阳会】又称“白腊会”“三阳教”。〔清〕嘉庆初年首先出现于高台县,后又东传临泽、张掖、山丹、东乐。三阳会本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清〕初因提出“换乾坤”的口号,被清廷视为邪教,严行禁绝,然其秘密传布仍不绝于世。传入张掖后,在各县设坛52处,道徒定期聚会,道职人员外出为民户念经,祈福禳灾,超度亡魂,为人疗病,以此敛取钱财。1958年7至11月先后被人民政府宣布取缔。时有道首及道职人员611人,道徒8462人。
  【大乘会】即“大乘教”,是罗教的别名。〔明〕正德年间由山东即墨人罗清所创,故名“罗教”或“罗祖教”。此教系由佛教禅宗临济宗分化出来的一个教派,奉禅宗第一祖达摩为正宗,后又吸收道家的思想,主张“三教同源,万法归一”。后融进白莲教的劫变观,宣扬“世界末日来临”,以此吸引群众入教,求“返本归元”。这样一来,就脱离了禅宗的教旨而成为异端邪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被朝廷查禁,故将“罗教”之名隐去,以大乘会、大乘教、清茶会、大乘门等名称在各地传播。〔民国〕元年传入高台、临泽,〔民国〕3年传入张掖,是年由张掖传入山丹,翌年由山丹传入东乐。主要活动是拜佛诵经,念经送葬,给人燎病,以此劝人入道,骗取钱财。1958年7~11月,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民乐县人民委员会宣布取缔大乘会。5县时有道首及办道人员340人,道徒2354人。
  【聚仙宫】起源于八卦教,是清朝白莲教最有影响的一个支派,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于〔清〕康熙初年创立。宣扬“三教归一,收元结果”。〔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八卦教与龙华会结合改名“天理教”。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举行反清起义,遭到失败,组织分化,名目繁多,散处各地。聚仙宫、聚仙堂、聚仙道,便是其中一支。嘉庆末年,聚仙道传入安西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安西长头道人马治清来到张掖县崖子(今乌江乡崖子村)塔尔寺,创立聚仙宫,设聚仙堂,设坛传道,发展道徒。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聚仙宫以崖子为中心向外发展,向西发展到临泽、高台,向东发展到山丹、民乐,每县一坛,共发展道徒400多人。〔民国〕25年,将崖子聚仙宫改为“北斗宫”,在民乐县南古设“南斗宫”,继续以“三教归一”为号召,扩大吸收道徒。共和国成立初期聚仙宫继续活动,除聚会敬神外,还为人谢土、立木、安葬、择日,以骗取钱财。1958年7~11月,5县人民委员会宣布取缔聚仙宫。时有道首152人,道徒576人。
  【瑶池道】又名“普度会”“龙华会”“清净门”。也是天理教起义失败后流散出来的一支,但与聚仙宫已无关系。〔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首先传至高台,由于聚仙宫已在崖子站稳脚跟,瑶池道于翌年越过张掖传至山丹,此后再无发展。瑶池道的教义和仪规与聚仙宫基本相同。1958年7月,高台、山丹两县人民委员会宣布取缔瑶池道。两县时有道首83人,道徒403人。
  【三官堂】是张掖道教正一派道士衍化出来的一个教派。〔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东乐县南古城设堂立道,以敬天官、地官、水官为主要教义,清朝有发展。〔民国〕以后,由于正一派在各县十分兴盛,三官堂处于消沉状态。1958年7月,民乐县人民委员会宣布取缔三官堂时,有道首2人,道徒11人。
  【中华理教会】又名“在理教”。创于〔明〕末,〔清〕初传入甘肃。〔民国〕16年,朱儒林在酒泉成立“中华理教会酒泉志静公所”。〔民国〕18年,朱儒林派牛映乔来张掖县设立堂号,名“中华理教会张掖志明公所”,简称“志名堂”。地址南街合永商号楼上,后迁至南会馆。〔民国〕22年,中华理教会为在张掖扩充势力,在关帝庙街购民房一院,对内为“中华理教会”,对外挂“张掖志明堂戒烟公所”的牌子,发展会员,扩大组织。〔民国〕23年,南京设立全国统一的“中华理教会”,各地设立分会。张掖理教会即改为“中华理教会张掖分会”。与此同时,高台县设立“中华理教会高台分会”,山丹县设立“中华理教会山丹分会”。国民党张掖县党部在“中华理教会张掖分会”内设区分部,张掖分会当家赵明兆兼任区分部书记。1958年7~11月,张掖、高台、山丹县人民委员会宣布取缔“中华理教会”。3县时有会员349人,其中当家8人,会长6人,承办11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