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2056-20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的生产习俗情况,其中包括了起息、春修、开水、春播、锄草、犁地、打土块、翻地、泡地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生产习俗

内容

【起息】〔民国〕时期,农民实行“三架活”,即每天出工3次,一年四季如此。早晨三四点,最迟4~5点出工,到日出收工;早饭及午饭后各再出工一次,日落而息。共和国成立之初,这一习俗没有改变,农业合作化后,仍然实行“三架活”,即每天仍出工3次,只是早晨6点多钟才出工。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运输工具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农民改为两架活,除麦收季节外,早晨不出工。
  【春修】也叫岁修,是一年一度春季对水利工程的整修。春修二月二开始,逢闰月年提前开工,叫早工。春修工程的项目,包括进水闸、拦河坝和输水渠道的清淤、加固和维修,到“春分”前一天必须全部完工,“春分”开水。
  【开水】“春分”这天开水,即从河道引水上岸,输入水渠。当天全灌区男女老少前来渠口观看,来时都要给龙王爷献上喜馍馍或点心。开水时人群欢声雷动,热闹非常。当滔滔河水进入水渠后,人们或沿渠雀跃而下,或乘车、骑马返回家园。
  【春播】春播于“惊蛰”开始,开犁去年泡了冬水的土地,播种小麦和豆类,分摆耧条播和漫扬撒播两种播种方法。从70年代初起,开始使用播种机,但漫扬撒播直到80年代在沿山地区的旱地和水地种植胡麻、麻子等仍然沿用。
  【锄草】〔民国〕时期,锄草多由妇女承担。使用一种小铲子进行锄草,小铲子铲头长约6厘米,连柄长约20厘米,镶一长约10厘米的圆木柄,与铲面垂直。锄草时坐或蹲地而进。共和国成立后,直到90年代,这种锄草方式仍然沿用。
  【犁地】旧时农民犁地均使用老犁铧,俗称“二牛抬杠”。这种犁的犁辕是直的,在牛头上架一横木,曰“担子”,一边套一牛。亦有1牛拉犁、2人拉犁的。老犁铧两面翻土,地面平整,至今仍在沿用。
  【打土块】水浇地犁起的垡块不易碎,须要打碎压耱。打土块一般由妇女进行。使用工具叫“榔头”,由“榔头”和把柄两部分组成。“榔头”长约20厘米,直径约8厘米,用榆木制成,把柄长约1.8米,用柳、榆等枝条制成。
  【翻地】伏天和秋季翻犁晒垡,增加土壤肥力。
  【泡地】也叫“扎冬水”,在秋末至立冬前进行。泡后土地含水过冬,来年春播时墒情正合适。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