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节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5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时节习俗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2054-20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的民间节日,有些是民族传统,如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有些则起源于民间传说,如二月二、七月七;有些是生产节令活动,如清明、芒种;有些是对先祖的缅怀,如七月十五、十月一。不论起源如何,他们都已深深扎根于群众的习俗与信念之中。每逢过节,郑重地按传统行事。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时节习俗

内容

张掖的民间节日,有些是民族传统,如春节、元宵节、端阳节、中秋节等;有些则起源于民间传说,如二月二、七月七;有些是生产节令活动,如清明、芒种;有些是对先祖的缅怀,如七月十五、十月一。不论起源如何,他们都已深深扎根于群众的习俗与信念之中。每逢过节,郑重地按传统行事。
  【腊八】旧时腊月初八,各家晨起煮粥。粥料各县不同,张掖、临泽、高台用大米、黄米、小米或豆瓣,民乐、山丹多为青稞糁子、豌豆。粥献天地、祖宗,赠亲邻,合家食用。20世纪80年代后,此节逐渐淡化。
  【祭灶】腊月二十二前,各户清扫室内庭院,富者宰猪杀羊,筹办年货;贫者杀鸡买香,“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二十三日下午,在厨房里供起灶爷画像,画像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献祭品,放花炮,送灶爷上天,吃长面。
  【除夕】旧时腊月三十午后,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关家什和房间也要贴上红条幅,如水桶水缸上贴“青龙大吉”,车辕条上贴“日行千里”,碾磨上贴“白虎大安”,老人卧室贴“寿比南山”,粮仓上贴“五谷丰登”等。尔后,献供品,敬天地,祭先祖,接灶爷回宫。全家会餐,围坐守夜熬岁。
  【春节】旧时正月初一天不亮全家起床,穿衣整冠,喝年茶,点香拜年。合家先拜天地、祖宗,后按辈分长幼依次叩拜,说些吉利话祝福、祝寿,后生再到附近各寺庙、各宗族长辈家拜年。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跳秧歌,闹社火。
  【人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民间传说,这日若天晴,这一年出生的婴儿个个俱成,无灾无病。〔民国〕《新修张掖县志》记载一首咏“人日”的七绝云:“今年人日日无光,瘦骨怯寒懒下床;觉得天寒愁闷甚,拥炉独独九霞觞。”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延续3天,到正月十七。元宵节是一年生计的开始,极为热闹。《新修张掖县志》载,过去每逢元宵,“村歌社舞,极一时之盛。元宵日,家家张灯,户户栽小松树,以线缀香于枝上焚之,名曰‘火树’。”这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新修张掖县志》还记载,元宵节张掖“城内通衢遍立木坊张灯,各焚香斗。皮坊街又有鳌山灯,以木板作楼阁形高楼,丈前用纱罩画神像,内照灯四五百盏,庶民作花炮、竹马、龙灯、踏歌,戏于街中,以庆丰年,如是者凡三夜。”“文革”中元宵节一度废止。80年代以后,元宵的灯火烟花,又照亮张掖的夜空。每当元宵节,各村镇的社火秧歌队纷纷进城,高跷、旱船、龙灯相继过市,县(市)街头张灯结彩,爆竹齐鸣,烟花四起,城乡民众一齐拥向街头,摩肩接踵,如流如云,盛况空前。
  张掖的元宵节,还有一项特有的习俗,就是“烧秦桧”。〔民国〕前,每逢元宵,在张掖城区各主要什字——西街大什字、南街大什字、县府街什字等,以及皮坊街,都进行“烧秦桧”。“烧秦桧”是用土块和泥土塑一对秦桧夫妇跪姿的中空泥塑。泥塑底座高约1.2米,塑像高约2.3米,总高约3.5米。底座是一火炉,填木柴烧火,塑像外面彩绘,中空,耳、鼻、眼、口、乳、脐有孔,底座的火焰从这些孔中冒出,在淡淡的月光下,显得异常奇特。围观群众指着秦桧夫妇啐骂不绝。
  【正月二十】民间纪念女娲娘娘补天,家家户户吃煎饼,寓意补天。
  【二月二】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各家各户以油炸面蛋子祭献龙王、土地。农民开始耕作,河夫上河。
  【花朝节】二月十五为花朝节。〔民国〕时期,县府官员这天来到城郊田间,地保率乡绅迎接,官员手扶着农民正在耕地的耕犁,往来数回,并开导农民努力耕作。这种仪式名曰“种皇田”。
  【三月三】官绅学士,庶民百姓,纷纷出城踏青游春,聚于田野草地,畅饮抒怀。【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时在仲春之末。这天禁止生火,吃早已准备好的熟食,故为寒食节。
  【清明】即春祭日。家家户户上坟扫墓,张掖市城乡上坟在清明前,其他县在正清明。张掖的清明节,饶有风味的特色是“城隍出府”。
  旧时清明,将城隍的木胎神像抬出城隍庙(出府),南城隍抬到南清明坛(也叫“南厉坛”“南郊行宫”),北城隍抬到北清明坛(也叫“北厉坛”“北郊行宫”)。先将城隍的木像放在神龛里高高抬起,神龛后面紧跟一匹鞍辔整齐的马,有驭手拉着,意思是上面坐着城隍,还可看见城隍爷把马压了一身汗。北城隍是个光棍,南城隍有夫人,所以南城隍的马后边还抬着一乘轿,意思是里边坐着城隍奶奶。在抬着的城隍神像前面,有县级(南城隍)、府级(北城隍)的全副执事,黄罗伞、金瓜、月斧、朝天蹬……小孩争先从城隍奶奶的轿下钻过,传说钻过后不头痛不生病。城隍在清明坛供奉3天,祭祀络绎,香烟缭绕,经声绵绵,秦腔高亢,奉后再将神像抬回城隍庙。为举行这一活动,民间有专门的神社,有社总一人掌管。在举行城隍出府活动时,黑河以西的男女一齐出动,过河进城给城隍烧香上供,给城隍奶奶送鞋送袜。这是因为传说城隍奶奶是河西佗家的姑娘。这姑娘原先嫁了9个男人,一个一个都死了,她爹气得责怪说:“难道你要嫁给城隍爷吗?”话音刚落,姑娘身上别着一根针,针上穿着一根红线。顺着红线往前找,一直找到城隍庙,线头恰在城隍爷脚上拴着。于是佗家姑娘就嫁给城隍爷。
  【四月八】释迦牟尼佛生日。张掖大佛寺、南北十里行宫和各县在佛教寺庵分别举行盛会,四方群众云集,焚香看戏,热闹非常。
  【小满、芒种】各家过节,没有集会,乡村四月闲人少。
  【端阳节】五月初五群众称为“端午节”,家家吃粽子、凉糕。此时张掖苇叶新生,摘下后称“棕叶皮”,散发一股清香,用来包棕子,别有风味。户户房上插树枝;以五色细线捻为细绳系于小孩腕颈;用香草、彩绸绣制玲珑荷包挂在小孩胸前,俗谓“避瘟疫”。
  【六月六】为“祭夏日”,上坟拜墓,并祭“夏禹王”。
  【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妇女们结彩楼,穿七孔针,在院子里摆瓜果
  祭品,以求心灵手巧。
  【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各家均上坟烧纸,佛寺、道观另有法会。
  【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在院子里摆上月饼、瓜果,把西瓜切成月形以
  祭月,供享月神。中秋节后,家家吃月饼,并赠亲邻。
  【重阳节】九月九为重阳节。文士登高论文,庶民席野炊宴。
  【十月一】以五色纸做衣裳,在自家街门外,或在城隍庙里,为亡故亲人焚之,名
  叫送寒衣,同时烧纸钱。更有一项与别处不同的是吃麻腐包子。将大麻籽放在碾子上压末,用清水漂洗过滤除去大麻壳,再将过滤后的浆水投入锅内熬开,浆水中的脂肪、蛋白质、淀粉即凝固浮在水面上,捞出挤压后成麻腐,与萝卜或洋芋、葱拌成馅子,用面皮包蒸为麻腐包子。城隍庙另有寒衣会。
  【冬至】各家吃饺子,传说这天不吃饺子会冻掉耳刮子。民乐农家以各样面丁、肉丁、豆腐丁、洋芋或萝卜丁做为碎面饭,亦称“小饭”。从冬至起,白日渐长,阳气初生,文人作九九消寒会。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