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5
页码: 2050-20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的礼仪习俗情况,其中包括了生育、嫁娶、丧葬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礼仪习俗

内容

一、生育
  张掖民间,妇女分娩前,娘家要来人“下面”,分娩后,最讲究忌门。忌门就是不让外人进产妇的房门,防止冷空气和病毒流入产房而导致产妇与婴儿患病。忌门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门帘上缝一红布条,一是在门外右边墙上挂一个芨芨筐,筐底朝外,筐底上别一红布条。山丹、民乐二县还分生男生女。生男则在门外右边挂一弓箭,生女则在门右边挂筐别红布。产妇满月后,去掉忌门的标志,欢欢乐乐过满月。
  产妇坐月子期间,以喝小米汤为主,一个月子要喝一斗小米,绝对不准吃肉。从第七天起,每天给产妇吃一顿面条饭。
  婴儿出生后,向产妇娘家报喜,娘家人带着挂面、红糖等食品前来看望,谓之“添奶”。第三天给婴儿洗澡叫“洗三”,洗三时,在祖先牌位前献供品、焚香,水盆里放上红枣、钱币和败毒中药,叫“添盆”。洗后由妈妈或外奶奶或大妈给婴儿穿上“洞洞子”(棉背心)。满月时,要“过满月”,宴请娘家人和亲朋好友。客人来时都要给婴儿带来食品、衣物等礼品。要在祖先牌位前焚香、上供,请老人给婴儿起乳名。婴儿无论男女,满月时都要剃头,把剃下的“胎毛”团成毛球,缝在内衣背后,做成“记心”。还要给婴儿带上银锁,祝孩子“长命百岁”。
  婴儿长到106天,要给孩子过“百禄子”(禄为六的谐音,寓意吉祥百年)。请一位妇女将孩子抱上到邻家“化锁”。挨户一家要一束线,有的人家还给钱物。回来后请一位老人用三枚铜钱将线编结成“线项锁”,名叫“百家锁”。然后由长辈焚香祝福,给孩子挂上。过罢“百禄子”,母亲抱上孩子到娘家住数日,叫“挪窝”。
  孩子一岁时,要给孩子过生日,山丹、民乐县叫“过岁”。在桌上摆上文具、书本、工具、鞭子等物,让孩子去拿。看最先拿什么,就认为孩子长大干什么。过生日时,还要宴请亲朋。
  〔民国〕时期,父母将幼儿带至寺院,许身于“神佛”,求佛保佑。小孩12岁时,父母为孩子剃头,备上供品祭礼,到寺院烧香拜佛,为之“赎身”。
  二、嫁娶
  〔民国〕以前,男女双方从择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
  【过庚】俗说“过八字”,也叫讨庚。所谓“八字”,即男女双方各自出生的时辰,也叫“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组成生辰八字。例如生于甲寅年、乙卯月、庚申日、辛酉时,这“甲寅、乙卯、庚申、辛酉”,便为生辰八字。男子一般到十五六岁,其母便要为其择婚。看上哪家的姑娘后,男方便请媒人前往女方家说合,如女方父母同意与其结亲,便将“庚帖”(即写有姑娘生辰八字的红纸帖子)交给媒人带给男方,男方父母便将懂阴阳五行的先生或道士请到家,一般都是请的道教正一派的道士,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交给道士,推算相生相克,如无相克,男方即请媒人通知女方。
  【订婚】经过过庚,男女八字相合以后,再经媒人多次说合,商妥有关事宜后,男方择吉日带上聘礼与媒人一道到女方家订婚。聘礼有钱财、衣服、绸缎、布匹、首饰等,彩礼多少是双方与媒人事先说好的。女方则设宴招待男方前来订婚的客人,男女婚约就此确定。
  【结婚】男方选定吉日后,带上礼品与媒人一道前往女方家里,礼品有酒肉、服饰、化妆品等,将择定的日期通知女方,女方如无意见,婚期便确定下来。这一程序叫“过大礼”,也叫“过礼”。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男方要到女方家“催妆”。“催妆”是全区城镇具有独特地方色彩的一项婚嫁程序。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的近亲,如舅舅、叔叔等,与新郎、媒人一道,带上礼品到女方家催妆。礼品有酒、肉、衣物等,肉必须是两个“礼方子”,即两条猪肉肋条。女方摆酒菜招待,要尽量劝酒,让催妆的人多喝。在饮酒过程中,客套一番之后,接触实际问题。女方对男方还有什么要求,双方还有什么未尽事宜,都一一谈妥。结婚之日,上午一早,男方便到女家“迎亲”。迎亲时新郎必须亲自前往,陪新郎前往迎亲的,一般是新郎的姐姐、姐夫、嫂子或亲近亲戚朋友,也有的是兄、嫂,或表兄、表嫂。但舅母不能去,张掖有“姑不娶,姨不送,舅母娶的爱害病”之说。接亲时,女方要让新郎吃一碗酸、甜、苦、辣的饺子或一碗豆腐,新娘即上轿(或上车)。新娘娶来后,在门前先洗手,后喝交杯茶,然后即入洞房。尊长妇女为新娘开脸(用线绞去新娘额头和脖子上的汗毛,将发挽于脑后),新娘更衣后,出来拜天地,拜罢天地再入洞房。新郎的姑妈或姨妈为新人铺床,铺床时说些吉庆话,如“前扫扫,后扫扫,双双胡桃双双枣,男娃多,女娃少”。
  〔民国〕及其以前,贫穷人家无力为儿女举办婚礼,便在腊月除夕三十日深夜(小月为二十九日深夜),女方父母将姑娘带到厨房,姑娘在锅上摸一把,拜罢灶君,由男方领去梳髻成亲。这种嫁娶形式,称为“摸锅婚”。山丹县称为“摸锅戴头”,民乐县称为“摸锅底”。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自由婚姻。男女双方相识相爱,或经人介绍相互认识,叫做“谈对象”。男女双方谈妥后,举行订婚仪式。男方仍给女方送衣物和“礼银钱”。80年代后,农村“礼银钱”有增无减,有多达三四千元到五六千元者。订婚后女方四季衣服都要由男方供给,叫作“管衣裳”。甚至“四大节、八小节”都要女婿送礼拜访。
  结婚习俗与旧时不同的是,新人要到乡(镇)政府进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选定良日举行结婚仪式。先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来宾讲话,尔后拜父母、拜亲友。宴席少则十多桌至二十多桌,多则三四十多桌不等。其他婚俗照旧。女方陪嫁,不拘过去衣物、箱柜之类,而是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收录机等高档家电。
  三、丧葬
  【寿衣】老者60岁左右,即由子女或自己着手准备寿衣,有单有棉,3、5、9、11套不等,都为单数。病危时,子女恭候身旁,请长者穿上寿衣,目送咽气,嚎哭、烧纸、志哀。
  【避秧】请道教正一派的道士来进行“避秧”,不能超过死亡的当天。正一派道士来以后,便填写“秧表”。“秧表”上填写死者的姓名、生辰、亡辰。填好后由道士用青石头压在尸体上,“避秧”即算完成。
  【灵堂】在院落正厅或适合地点搭设灵堂、放置灵床,安放亡人。堂前两边布置松
  柏树枝,黑纱孝帐,正中悬挂遗像,床前设牌位、摆放供品,点上香油灯,昼夜不熄。孝子缟素敬跪两旁,叩告上奠亲友。
  【祀食饭】用小米蒸成干饭,八成熟,一尖碗,中心插3根筷子,放在尸脚后面。
  【联络绳】用红色绒线绳将尸体的手脚捆住,是象征性的。
  【戴麻冠】孝子、贤孙戴麻冠。麻冠也叫“老冠”,白纸糊成,长筒形,高1尺2寸,两边各坠1个棉花蛋。麻冠前面有“恩布”,恩布2寸宽3寸长。
  【丧杖】丧杖长2尺5寸,白纸剪穗糊成,放在尸体头前,孝子守灵时手执丧杖。
  【守灵】孝子守灵,坐草,戴麻冠,披麻戴孝。遇有吊唁者,孝子叩头,陪祭。
  【摆祭】父母亲亡故,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带上活羊、供品到娘家上奠吊唁。到村口时,孝子带着吹鼓手和办丧事的人,抬一方桌,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前往迎接,把吊唁者所带祭品全摆放在方桌上,然后抬起方桌,牵着羊,哭着往家门走去。
  【托孝】孝女、儿媳戴托孝。托孝前面有眼罩子,托孝长及地面。走路时后边要由人托着,所以叫托孝。
  【出轾】张掖等县(市)亲人死后翌日晚上进行。“轾”是一种前低后高的车。“轾”与“轩”相反,“轩”是一种前高后低的车。“出轾”即“出车”之意。就是出车往阴曹地府送死者的亡灵。丧家街门前要高挂“六楞”纸楼,高约2米,连同下边的纸穗子,共约3米。六角六边,内外两层,外层边宽约0.5米,上糊五色纸,画城墙城楼图案,六角有飘带。俗说“六楞”就是望乡台,也叫“玉楼”。“六楞”挂起后,里面还要点灯(电灯)。出轾当晚“六楞”周围放七堆麦草,代表死者的七魄。
  张掖民间传说,人死以后,亡魂随即到城隍庙,城隍爷将其羁留。这时死者还不知自己死了。第二天晚上,城隍派车将其送往家去,看一看他的子孙,再将其送往阴曹地府。因此,办丧事的人家这天晚上便举行出轾仪式。待夜静人定时,将死者的一件衣服搭在一把椅子上,孝子贤孙把椅子抬起,前边一孝子怀抱死者遗像,所有参加送丧的亲人,都跟在后边,静悄悄地向前走(民乐、山丹是哭着走),原先是都朝着城隍庙的方向,现在朝着一个路口或桥头。走到路口或桥头停下,烧纸钱,也叫“谢脚钱”,说是给城隍的车把式送的。烧过纸钱,抱遗像、抬椅子的孝子转身往回走。这时,每个参加出轾的人,都喊着对死者的称谓,让其上轾来(即上车来),如“爹爹上轾来”“妈妈上轾来”,“爷爷上轾来”,“奶奶上轾来”……待回到六楞下边后,参加出轾的人在,七堆麦草外边围成一个圆圈跪下,点着麦草,放声大哭。这时死者的亡灵便到六楞上,看到亲人在哭他,才知道自己死了。大家哭一阵子,放下六楞烧掉(也有在出殡时烧),死者即上轾去了地府。
  【入殓】出轾后即将死者入殓。死者如系老妪,掩棺的第一槌必须是孝子的舅舅敲定,否则是不能掩棺的。如孝子平时对母亲不孝,舅舅劝导不听,此时舅舅就不砸这掩棺的第一槌,孝子便跪在舅舅面前,头顶托盘,托盘上铺上红布,红布上放着斧头,向舅舅认错请罪,求舅舅为母掩棺。舅舅把孝子平时的错误数落一番,批评一顿,才起身去掩棺。舅舅砸过第一槌(只是一种仪式),木匠很快地把棺钉死。【发送】即出殡,方言“发送”。孝子前面拉纤,一直拉出很远。今多为汽车拉灵,拉纤已不多见,但在农村仍保留着这一古风。死者埋葬后的第三天,要去添坟,张掖方言“攒三”,民乐、山丹称为“篹三”,在坟上添土。
  四、喜庆
  【留须】旧时张掖老人到50岁要举行留须仪式。届时宴请亲朋、乡绅送礼祝贺,名曰“留须礼”。此后便开始蓄须,直到终年。
  【留头】小孩年满12周岁留头,也即男女小孩正式留头发。届时也要举行仪式,宴请宾客,客人送礼祝贺。这一习俗在农村依然存在。
  【乔迁】迁住新居时,亲朋好友都送礼、送匾,放鞭炮,表示祝贺。主人设宴招待,俗称“燎烟”或“暖房”。
  【上梁】新屋上梁时,举行上梁礼仪。先在梁上贴一条红纸“报条”,上写“上梁大吉”。上梁时放鞭炮,上梁后宴请工匠及亲友,亲友送礼祝贺。
  【开张】商店行栈开张,贴大红对子,贴“报条”,上写“开张大吉”,放鞭炮。来客送匾额,送彩镜,上写“开张志喜”一类的吉庆话,还要大酬宾,宴请宾客。【通水】新渠通水时,要举行礼仪,杀羊宰牛祭龙王,放鞭炮。围观庆贺的人群跟着水顺渠往下跑去,有的只跑一段,有的一直跟水进田。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