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42
页数: 6
页码: 2045-20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其中包括了衣着、饮食、住房、行走、器具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生活习俗

内容

一、衣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张掖经济十分落后。几家织布厂产棉布有限,布匹多靠外地运入。人民经济困难,很少买布,穿衣全靠自产的羊毛、棉花,手工捻线,织褐子、织土布、擀毡来缝制衣服。穿戴质量因贫富而别。
  〔民国〕时期,县城比较富裕的成年男子多戴瓜皮小帽或礼帽,冬天戴皮帽,夏季戴草帽;小孩多戴虎头帽、兔帽。沿祁连山一带的农民戴牛吃水毡帽。老年妇女以布巾裹头,在脑后作结。士绅富户夏穿绸衫、绸褂,冬穿羔皮挂面子长袍。公职人员多穿布制中山装。农民多穿单、棉土布衣服,男子夏季穿布衫子,春、秋穿夹袄子,冬天穿棉衣,上身穿“裹袄子”(棉袄),下身穿棉裤。贫穷农民冬天多穿光板老羊皮袄,放牧者多穿毡袄,春秋季农民多穿褐子。
  穿鞋也有特色。富家男子冬穿“大加工”(高底儿毡靴)、“毛道子”(浅腰毡靴)、棉(毛)鸡窝窝(布棉鞋),夏穿布鞋或外地购进的凉鞋,也有穿皮鞋者。妇女穿绣花鞋,富户为缎面,一般人家为布面。城市平民和乡间农民穿自制手工布鞋,农民还穿牛皮窝窝。
  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服饰有了很大变化。普遍穿上机织布,有平布、洋斜、咔叽、条绒等。服装式样,有中式便装、中山装、列宁服、军便服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服饰丰富多样,向高档化发展。男子穿西装、打领带者越来越多,穿夹克衫、T恤衫、皮夹克、港服,女子穿各式各样的时装、裙子、短装。城市男子多穿皮鞋,也穿塑底布鞋,女子以穿高跟皮鞋为主,家常或劳动时穿平底鞋。农村穿皮鞋者也为数不少,但主要以胶鞋、塑底布鞋为主。城市男女夏天一般不戴帽。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冬天戴皮帽者已不多见,多戴呢帽、布帽。
  【褐子】是一种用牛毛、羊毛线织成的毛织品。褐子的纺织方法是,用手工把毛捻成细线,捻时只用一个陀螺和一根线杆。然后将捻成的线用褐架子“织”成褐子。织时并无织机,只是翻板提经,手工穿梭,一线一线地织成。还可借不同的毛色织成许多花纹。黑、白褐子不染色,全为毛的天然本色;白褐子可染成不同颜色。不论山区或川区,褐子被广泛使用。褐子可以做衣服面料,可以做口袋、褡裢、被面子,也可做帐篷。裕固族、藏族等牧民的帐篷全用牛毛褐子制成。褐子虽然耐磨保暖,但比较粗硬,做衣服、被子都不适宜,但做口袋、褡裢、帐篷则是上好的材料。20世纪70年代后,褐子衣服、被子逐渐淘汰,但褐子口袋在农村仍广泛使用。张掖人穿褐子由来已久,清初大戏剧家李渔,应甘肃提督张勇的邀请,于康熙初年来到张掖。他回到西子湖畔之后,在其著作《闲情偶记》中写道:“近游秦塞,见其土著之民,人人衣褐”(秦塞或西秦是李渔对张掖的称呼)。
  【牛吃水毡帽】张掖各县(市)农、牧民,特别是沿山一带农、牧民戴的一种帽子。这种帽子用白色羊毛擀成,也有用黑羊毛的,但为数不多。牛吃水毡帽外形像鸭舌帽,前低后高;前面是单层,后面翻卷上去形成双层;长约30厘米,后高15厘米不等,前面超出前额约10厘米。这种帽子戴上冬暖夏凉,既可遮日,又可避雨,制作容易,造价低廉。
  【毡窝窝】毡匠用羊毛擀成的靴子,有高腰和低腰两种。其形状类似高、低腰雨鞋,外型线条比雨鞋饱满圆滑,是一种高效能的防寒靴。
  【牛皮窝窝】用生牛皮做成的鞋。做法是用一块生牛皮按样剪成坯型,将前后裹(有皱褶的缝)起成窝型,再将一块按样剪成型的牛皮作为“鞋脸儿”,与窝窝的前部缝在一起即成。鞋中垫些麦草,穿上保暖、耐磨。
  【毡袄】用羊毛擀的薄毡缝成,像大衣一样,有带袖、无袖两种,下边超过膝盖。这种毡袄挡风、遮雨、保暖,深受农牧民所喜爱。
  【老羊皮袄】大多用秋剪绵羊皮缝制,也有用春剪绵羊皮或山羊皮的,但为数不多。老羊皮袄多为光板不挂面,也可挂布面。大襟向右,长及胫间,穿上御寒。
  二、饮食
  张掖饮食,主粮有小麦面兼以大米,杂粮有青稞面、荞麦面、豆面、玉米粉、小米等。〔民国〕前,富人以主粮为主,杂粮为辅;穷人以杂粮为主,主粮为辅。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均以主粮为主,杂粮为辅。饮食种类因民族而异,花样繁多,制作精美,别具风味。饮食习惯普遍为一日三餐,早为清淡,午、晚较好。饭菜质量因各家经济水平而异。裕固族、藏族、蒙古族以酥油、炒面、乳制品为主,辅以羊、牛肉和面、米。
  (一)面食
  张掖面食种类繁杂,各有特色。按门类分,有饭、馍、馅食、杂食。较有风味的饭有:拉条子(有宽、细之分,宽扁为“捋面”“拉面”,细圈为“鸡肠子”,扁细为“韭叶子”)、揪片子、炮仗子、搓鱼子(有长、短之别,民乐沿山群众以青稞面细长搓鱼尤佳,长约30~40厘米,有的农家妇女两手同时一次能搓4根,又长又细又匀。张掖等县(市)城乡居民善搓小麦面搓鱼子,长约2~3厘米,山丹称为“箭头”)、糍耳子、面片子、炒面片、面条子(有长有短,寸条也称“香头子”,形似插在香炉中尚未燃尽的断香故称)、臊子面、炸酱面、牛肉面、肉丝面、小饭、稀饭(有大米红枣稀饭、小米绿豆稀饭、葱花辣椒拌面汤、青稞糁子饭、玉米糁子饭)、小米稠饭。馍有蒸、烙、烧、炸4种。蒸馍有:馒头(山丹称“狗舌头”,民乐称手揉的为“馒头”,刀切的为“刀把子”)、花卷、千层饼、喜馍馍、大贡养(芨芨筐衬蒸的为“大贡养”,用碗衬蒸的为“碗壳搂”)、枣卷、寿桃等;烙馍有:各种饼子、锅盔、水晶干粮、糕点;烧馍有:烧壳子、烧饼子、烧巴搂;炸馍有:油饼、油条、麻花、油馃子、油糕、油泡子(亦称“面蛋子”)、油馓子(回民喜食)、油炸粑(山丹称“黄葑炸骨朵”)、君拨拉(山丹、民乐)等。馅食有:水饺、蒸饺、烙饺、馄饨、蒸包子、煎包子、菜角子(亦称“菜盒子”)。杂食有:鸡或羊肉垫(焖)卷子、酿皮子、粉皮面筋、餬馎、米糕(以红枣、糯米混煮,可制凉糕,可包为粽子,亦可用烫面油饼包为卷儿)、碾糁。
  (二)肉食
  【手抓羊肉】是肃南牧区和山丹、民乐等5个农业县(市)农村简单易行的招待品。做法是将羊肉带骨切成1至3两不等的大块,冷水下锅进行熬煮,放适量姜片、花椒、食盐等佐料,煮熟。沿山一带只把羊肉煮到九成熟。捞出的羊肉放在盆里,端到桌上,用手抓着吃,沾些蒜泥餐食味道更佳。
  【黄焖羊肉】锅里先放1~2勺清油烧热,把肉块倒进爆炒,同时放进姜、葱、花椒、辣椒、盐等调料,然后倒进开水煮,盖上锅盖,待水快干时,再翻炒几下即可上盘。民乐彭天成黄焖羊肉技艺颇精,香味诱人,食者赞不绝口。
  【清汤羊肉】将羊肉切块放入锅里煮,只放些姜,不放其他调料,也不放盐。煮熟将肉捞出,去骨切片,放入碗里。将汤舀入另锅,兑一倍开水,调上盐、葱花。再将调好滚开的汤舀入放肉的碗里,便是清汤羊肉。其特点是清香可口,肥而不腻。
  (三)宴席
  【凉菜抄盘】张掖的宴席开始先上凉菜,一般是8盘16样,中间放一个大号鱼盘,叫“抄盘”。抄盘里放的是色彩鲜艳的“冻子”。冻子是用牛蹄筋熬制,现在多用明胶制作。吃的时候先往抄盘里浇酱油、醋,先吃冻子。然后把各种凉菜——肉片、牛筋、变蛋、香肠、鱼块、石花菜、海蜇皮、发菜、胡萝卜丝等夹入抄盘,再浇上酱油、醋,抄、拌后再吃。
  【西北大菜】凉菜吃罢上的第一道菜便是西北大菜,农村也叫香饭。垫底菜是“卷干子”,这是西北大菜的主要特色。卷干子是将肉和羊杂碎在一起剁碎,加上调料,掺面粉团成鸡蛋粗细的长条,放入油锅里炸熟后,切成二指长的截子垫底,上面码上条子肉,上笼蒸,出笼后浇上汁子,即可上席。其特点是量多,味浓,肥瘦兼有。各县(市)农村宴席大同小异,炸、炒、烧,烤,蒸、炖、煎、熬,花样繁多;红、黄、白、绿颜色新鲜;凉热、主辅搭配合理;盘、碟、碗、盆先后有序;色、香、味俱佳,别有一番风趣。
  (四)小吃
  80年代以来,城镇市场放开,各种风味小吃摊点应有尽有,各显其能。除本地传统小吃外,四川的“麻辣串”,新疆的“烤羊肉”“大盘鸡”等,已成为张掖的“时髦小吃”。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小吃种类不断增加,风味各异,质量更佳。
  三、住房
  张掖农村的居住习俗与内地大不相同,主要特点是:富家一户住一个大庄子。形成
  这一习俗的原因,一是地广人稀,有大量土地可以占用;二是〔民国〕以前,土匪出没无常;三是雨量小,夯土建筑经久不损。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大庄子继续沿用,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减少。大庄子的庄墙全用夯土筑成,大小不一,高低不等,大多数在50米见方,高6~8米,庄墙底宽1.2米左右,顶宽约0.5米。庄墙的一面有大门,大门外有前院。前院墙高约2米,厚约0.4米,木栅栏门。前院停大车、放农具、堆柴草,屯庄里一般分为三个使用区,即居住、养家畜和喂牲口。居住区在左前方,是一个木架土坯墙的四合院,由堂屋、倒座和东西厦房组成。规模小者各为3间,大者各为5间,也有堂屋、倒座为3间,东西厦房为5间者。堂屋用来存粮食、放杂物、敬祖先,其他房屋居住或做饭。堂屋后面是猪圈、鸡舍、羊圈及厕所(张掖人把厕所叫做“圈”)。以上占据庄院的左一半。庄院的右一半是牛圈、马厩。庄院的大门是单扇门,厚约10厘米。屯庄的对角有两个墩台,突出庄墙,内有梯子可登其上。墩台顶部有高约2米的矮墙和堞垛。在两个墩台上可看见庄墙的四外。遇有土匪攻打时,可以在墩台上进行反击。小型庄子没有墩台。除庄子外还有不少“明房子”,明房子就是没有院墙,没有院门,在开阔地里修几间土房子。〔民国〕时期,住“明房子”的人家,虽为数不多,但却是农村经济困难的一个写照。
  张掖各县城的旧式民居,多为长方形的四合院,尤以张掖县城为最多。四合院房屋周围封闭,门窗开向院内。面向街门的为堂屋,堂屋对面为倒座,两侧为厦房,一侧的厦房山墙对着街门,即倒座的一个边间为街门,进街门后或左拐或右拐,进入院子。富贵人家院子有二进或三进者。二进院落二门在堂屋的一侧。四合院的街门,均有门楼,最好的有五重门楼。门楼全为木结构,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有麒麟、凤凰、花卉等吉祥图案,也有少数无雕刻的,称“素面门楼”。门楼上均有匾额,称“门匾”,也叫“门牍”。门匾上镌刻四字格局的成语、典故,也有三字的。
  张掖的门匾,融铭言警句、历史典故与俊秀、遒劲的书法艺术为一体,为民宅增辉润色,锦上添花。门匾也是传递信息和自我宣传的一种形式。观其门匾便可知其家世、身份、信念。张掖的门匾讲究典雅,寓意含蓄,隐而不露,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读起来富有韵味。
  7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大庄子拆除,建起居民点。居民点中间为街道,两边是连户院落,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为住房,街门开向街道,一般为10间左右;后院为圈棚、厕所,有后门通向田间道路。房屋为砖基土坯墙,草泥屋面,单扇门,双开玻璃窗。
  80年代初,城市掀起修建居民楼的热潮,一栋栋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使张掖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半以上的居民搬进楼房。
  四、行走
  〔民国〕时期,各县城乡的士农工商各界人士,出门经商、办事,或走亲访友,贫者步行或骑驴,富者骑骡马或坐大车。张掖大车的特点是车轮大,这是为适应沙漠荒野道路不平和越过沟渠而形成的。
  张掖的大车用榆木制做,由车轮、车轴、车排组成。车轮由车毂和九辋十八辐结合而成。车辋宽16厘米,厚8厘米,辐条长50厘米(不包括榫长),车毂直径18厘米,轴孔12厘米,构成的车轮外径160厘米,车轴长216厘米,车辕条长360厘米,分为辕夹和车身两部分,辕夹长160厘米,车身长200厘米,车毂内镶生铁铸造的车串,车轴的轴头嵌有生铁铸造的车鉴,车串和车鉴接触摩擦,起到轴承作用。大车车轮外周钉上铁瓦,车辋上钉上盖钉,便叫铁车,不钉铁瓦和盖钉者叫木车。〔民国〕时期,农村士绅富户出行,坐骡马拉的铁车,车上扎上车棚,棚内铺上红色毛毡,这便是最气派的交通工具。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自行车已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拖拉机、汽车、摩托车与日俱增,乡乡通班车,村村通公路。除民乐县外,铁路通过4县1市,张掖市有城区至火车站的公共汽车,有出租小汽车,交通工具日趋机械化、现代化。
  五、器具
  各县(市)城乡使用的器具,大致相同。从〔民国〕时期到60~70年代,没有什么变化。80年代后,城市人民使用的器具已向现代型转变,农村也出现了新式床和沙发、柜架、音箱、冰柜、电视等现代化器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老式器具,选录于后:
  【炕】张掖地区天气寒冷,不论城乡,人们都睡炕。现在农村睡炕者仍占大多数。炕分煨炕、炉炕、板炕3种。煨炕和炉炕为土炕。煨炕在室外往炕洞里填草粪燃料;炉炕在室内有一与炕相连的煤火炉,炉火被吸入炕内。板炕是炕面铺木板,炕内填无烟煤或锯末。炕以其大小又分为满间炕和半间炕,满间炕前墙顶后墙,半间炕只有满间炕的一半大。
  【炕桌】木制,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高25厘米;讲究的炕桌,围板雕花。炕桌置于炕中间,吃饭、喝茶、放招待品。
  【炕琴】木制。宽50厘米,高40厘米,有抽屉。分横炕琴(横放炕边)和顺炕琴(顺置炕里边)。横炕琴长1.2至1.5米,顺炕琴长2米。炕琴围板有雕花者,炕琴上面放被、褥。
  【板箱】木制,与炕琴配套。宽50厘米,长80厘米。一个炕琴上放两个板箱。放有板箱的炕琴,被、褥放在板箱上。
  【方桌】木制。80厘米见方,高82厘米。旧时正面装木制桌裙,左右两面有围板、抽屉。80年代以后的方桌,只装抽屉不装桌裙。
  【椅子】木制,有靠背。分有扶手、无扶手两种。
  【柜箱】落地式木板柜。宽60厘米,长100~120厘米,柜高80厘米,腿高22厘米,柜总高82厘米。盖为柜面的四分之一大,靠墙。两个柜迎屋靠墙摆放,柜前放一方桌,方桌两边摆两把大椅子。柜里边靠墙摆镜子、花瓶、插花等。
  【条桌】木制。宽40厘米,长160厘米,高82厘米,围板宽20厘米。分两头平与两头翘起二种。迎正屋门靠墙摆放,前面放方桌大椅子。
  【账桌】长条三抽桌,放在厦房,记账写字。
  【芨芨筐】用芨芨编成,分毛芨芨筐和光芨芨筐两种。毛芨芨筐叫芨芨筐,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直径40~60厘米不等。筐底留小眼的叫“筛筐”,筐均为圆形,直径20~30厘米不等。
  【笆子】用芨芨编成,长2米,宽1.5米,分毛芨芨笆子和光芨芨笆子两种。作炕席和车围笆之用。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