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尊老爱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9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尊老爱幼
分类号: B82
页数: 3
页码: 2040-20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人民尊老爱幼的事迹,其中包括了“三姓一家”和睦相处、好妻子、好媳妇、好孙子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道德风尚

内容

“三姓一家”和睦相处
  在张掖市沙井乡南沟三社有一户“三姓一家”和睦相处的家庭。全家7口人,母亲王桂英,大儿子郭加忠,儿媳李爱萍和3个孩子,二儿子杨国英。父亲郭玉廷早逝。郭加忠本姓党,自幼抱给郭玉廷夫妇收养,不到7岁时养母病故。1962年,郭玉廷娶第二个老伴王桂英,带着前夫生的儿子杨国英。1967年养父郭玉廷因病去世,丢下娘儿3个。王桂英把郭加忠当自己的亲生儿抚养。郭加忠也把继母当亲娘对待。生活困难,老人省吃俭用,让儿子吃饱穿暖,还供他读小学,上中学,1971年给郭加忠成了亲。1972年送二儿子杨国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为志愿兵。郭加忠结婚后,不忘继母的养育恩情,想办法让老人吃好、穿好,鸡蛋攒着让老人吃,衣服脏了媳妇给换洗,破了另做新的,逢年过节总要让老人穿得新新的,病了到处求医买药。1977年婆婆对媳妇作绝育手术想不通,媳妇再三向老人劝说解释,老人思想通了,媳妇愉快地做了手术。1981年老人患严重胃病,郭加忠护理母亲到张掖、临泽、西安等地住院治疗。老人对儿子、儿媳更是疼爱。一次媳妇病了,婆婆精心照顾,热腾腾的鸡蛋汤、可口的饭菜端到媳妇面前。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家务争着干,忧愁共分担。邻居看着这和睦的“三姓一家人”,夸老人胜似亲生母,赞儿子、媳妇赛过亲生儿女。
  好妻子
  民乐县南丰乡张连庄村农民史得兰,1973年3月丈夫因公致残瘫痪,当时她只有29岁,默默承受这一巨大的不幸,承担起照顾丈夫的义务。她对丈夫生活上体贴,十多年如一日,给丈夫端茶喂饭,接屎送尿,操劳家务,抚养孩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1988年被民乐县人民政府授予“好妻子”称号。
  张掖市上秦乡安里闸五村农民周菊兰,1976年9月,丈夫黄福在修建公社农具厂时,从3米多高的墙上摔下来致成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她只有28岁,面对瘫痪的丈夫、年过七旬的婆婆和幼小的孩子,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多年来,她为丈夫煎汤熬药、端饭倒茶、接屎倒尿,精心护理。自己省吃俭用,尽可能让丈夫吃好,晚上让丈夫睡到热处,白天背到外面晒太阳,这样天长日久精心照料丈夫,善待着婆母和幼子,村里的群众一致夸她为“好妻子”。
  山丹县陈户乡东门村村民朱霞的丈夫许国栋1981年在煤矿井下作业时,因塌方砸伤腰部,酿成终身残疾。丈夫要朱霞改嫁,朱霞婉言劝慰,服侍更为周到。下地干活,操持家务,教育子女,辛苦倍于往日,毫无怨言愠色。她将喂大的两口猪卖掉,给丈夫买了手摇三轮车。村里演戏、放电影,都推着车陪丈夫去看。风和日暖,把丈夫推到地头,边劳动边聊天。她还买了收音机,供丈夫收听。朱霞不以夫残丧志,使濒于解体的家庭充满幸福。
  山丹县位奇乡朱湾村村民刘玉兰,冲破世俗偏见,毅然与残疾青年余宏结婚。1987年在修建山丹县李桥水库时,余宏不幸被倒下的电杆砸伤,造成胸椎压缩性骨折,下肢瘫痪。余宏发奋读书,争取自立于社会,刘玉兰为这种精神所感动,终于与余宏结为伉俪。婚后余宏在刘玉兰的扶持鼓舞下,集中精力学习电器维修技术,开设“鹏程”家用电器维修部,月收入三四百元。1988年5月,余宏被选为张掖地区残疾人代表,参加全省残疾人技术竞赛,获电视机修理第二名,并出席甘肃省残疾人代表大会,被选为省残联委员。
  好媳妇
  张掖市畜牧兽医站兽医师王春芳的婆婆因患白内障双目失明,接着下肢又瘫痪,爱人在农村兽医站工作,赡养老人、教育儿女的重担全由她承担。王春芳每天给婆婆喂饭、端屎倒尿、洗脸洗脚。白天背出来晒太阳,有病背着去就医,照顾无微不至。王春芳被推选为张掖市第二届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她的家庭多次被省、地、市评选为“五好家庭”。
  民乐县三堡乡王庄村农民张俊芹,全家7口人中有4位是老人,公公年过七旬,婆婆患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伯父双目失明,伯母半身不遂。她一直精心照料着几位病瘫老人。白天把婆婆、伯母背到院里晒太阳,晚上把老人放在热炕上,给老人们端茶喂饭,洗头洗脸,接送大小便,任劳任怨,十几年如一日。1983年,他家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在临泽县倪家营乡红山湾村,人们一提起女青年董淑英,都夸她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1984年,婆婆因中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董淑英想,婆婆辛苦一辈子,如今没享几天福又病倒了,我应该好好侍奉她。从此,她和丈夫除干好田里的农活外,回到家里便递水喂饭,端屎倒尿,洗衣洗被,精心伺候着婆婆。夏天天热时怕婆婆身上压上褥疮,她就用棉花缝了褥子,用荞麦皮、海绵缝成坐垫,让婆婆换用。冬天怕婆婆凉着,天天烧上热炕。就这样精心伺候6个春秋,直到婆婆去世。1990年董淑英被共青团临泽县委树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好孙子
  在高台县城关镇青年西街,人们对文红武孝敬祖母的动人事迹无不称赞。文红武3
  岁那年父亲病逝,4岁时母亲改嫁,从此他便与祖母相依为命,靠着祖母给别人做针线活、生豆芽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1961年他刚满14岁就参加工作,担负起供养祖母的义务。家务事情他尽量自己承担,给祖母洗头、洗脚、洗衣,节假日陪老人走亲戚、看电影、逛物资交流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心服侍着祖母。1985年10月,文红武的祖母因年高体弱,突然患病瘫痪在床。看着卧床不起的祖母,想起老人家从小拉扯自己成长的艰苦情景,他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此后,他对老人的照料愈加细心。吃饭一勺一勺给老人喂,老人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尽量满足。老人大小便失禁,常常屙在裤子里,他不嫌脏,不嫌臭,总是先给老人换上干净的裤子和衬布,然后洗干净弄脏的裤子。在祖母瘫痪的日子里,身为农业银行高台县支行行长的文红武,每天夜晚坚持陪床伺候,端屎倒尿,端茶喂饭,翻身擦汗,遇到大便秘结就用手掏。就这样,一直守护到祖母的心脏停止跳动,祖母享年88岁。1986年,他家被高台县评为“五好家庭”;1988年,文红武获甘肃省“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