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拾金不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9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拾金不昧
分类号: B82
页数: 2
页码: 2039-20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同治年间至1995年张掖地区人民拾金不昧的事迹。
关键词: 张掖地区 道德风尚

内容

张掖人民有着良好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拾金不昧的事例层出不穷。
  〔清〕同治年间,山丹新河人张学政,路上拾粪,发现银子7锭。失主寻觅不得,张听到后立即归还。失金人赠“拾金不昧”四字,刻石碑于亭(今残存)。
  1985年1月16日,高台县巷道乡五里墩村农民苗春玉在公路上拾到现金300余元。他立即将此事向村党支部作了汇报,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失主。现金失而复得,失主十分感激,表示酬谢时被苗春玉婉言谢绝。
  1988年9月8日,山丹县东方红旅社服务员李萍、魏玉珍,在3号房间打扫卫生时,发现枕巾下叠着一件衣服,衣兜里是包好的5000元人民币,立即报告领导,送交派出所。失主到兰州才发觉,遑遑返回山丹寻找,同李、魏二人从派出所领出失款。二人万分感激,送锦旗一面。山丹县公安局颁发给她俩“拾金不昧,风格高尚”的奖状。
  1990年1月,民乐县个体商户韩爱花,在自己的摊点上拾到一个提包,她小心收藏等候失主。两小时后,韩将提包还给了失主,包内1500多元现金分文不少,票据一件不差,李非常感激。1990年3月20日,民乐县工商局和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韩爱花“拾金不昧的个体户”荣誉称号。
  1990年3月的一个早晨,临泽县五三小学五年级女生曹丽琴、曹丽伟,在上学的路上拣到一个手提包,内装人民币5000多元,她们主动交给学校老师。后经学校多方查询,将现金归还失主。
  1990年3月25日9时许,张掖市水电局职工郑惠玲,步行到市医院第二门诊部时,看到路面上有一个塑料袋,内有人民币632元。她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不见失主来寻找,就到市广播电台发出招领启事。失主听到广播寻找启事后,急忙赶到郑惠玲家中,现金失而复得。
  1992年8月,临泽县淀粉厂职工师晓丽等3名女共青团员,在下班回家途中拣到一个内装3000多元现金的手提包,她们千方百计地将钱物交还失主。
  1994年12月20日,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车天虎和初三学生赵多鹏结伴回家,途径解放路一小巷子时,拾到一个钱包,内装现金50多元和一个1000多元的存折。虽然他俩家里都比较困难,开校报名时家里还借了债,但没忘记老师的教诲,及时将钱包上交学校。失主接到钱包后拿出100元钱为他俩买奖品,他俩婉言谢绝。
  1995年4月13日下午1时许,民乐县水泥厂业务员孙某,到张掖市盘旋路酒楼就餐,返回时忘带内装1.5万元现金的手提包。驱车到山丹煤矿办事时才发现,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下午6点多到酒楼寻找,经理李洪祯在问明情况及提包颜色、现金数目等情况后,将1.5万元现金及物品交还失主。失主非常感动,拿出1000元钱表示感谢,被李洪祯谢绝。
  1995年5月9日下午1时,张掖糖厂干粕车间工人胡刚,在南关市场厕所拣到一个公文包。打开一看发现内装空白转账支票4张、一本增值税发票(其中有5张空白发票),还有总额为10万元的欠款收据。他想失主肯定十分着急,于是按公文包内发现的名片拨通张掖四通电线厂的电话,找到失主,将遗物交还。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