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家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家庭教育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2
页码: 2030-20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人口的家庭教育情况,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历来被社会广泛重视。封建时代,区内普遍奉行“忠、孝、仁、爱”和“子不教,父之过”的信条。父母对孩子从小给予无微不至的抚养与教导,企盼“望子成龙”。富豪人家尤为重视文化教育,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仕进思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多方面教育,学以识字,习以稼穑,教以技艺,传以忠孝。子女对父祖长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不愿(敢)违背。父母有过失之言、闪失之为,子女也唯命是从,百依百顺。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家庭教育

内容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历来被社会广泛重视。封建时代,区内普遍奉行“忠、孝、仁、爱”和“子不教,父之过”的信条。父母对孩子从小给予无微不至的抚养与教导,企盼“望子成龙”。富豪人家尤为重视文化教育,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仕进思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多方面教育,学以识字,习以稼穑,教以技艺,传以忠孝。子女对父祖长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不愿(敢)违背。父母有过失之言、闪失之为,子女也唯命是从,百依百顺。传统的封建观念形成家庭不同辈分间的不平等性,长辈以天经地义的长者自居,凌驾子女之上,要晚辈绝对服从,绝对听话。在多子女家庭,即使儿子娶了媳妇,仍奉行妻子服从丈夫,媳妇服从婆婆,子女服从父母,晚辈服从长辈的绝对家长制。子女有了毛病,轻者声严厉色,重者拳打脚踢;有的以罚跪、罚站等形式进行体罚,名其曰“娇呵无义公、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种教育方法,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成长虽有有利的一面,但也摧残了某些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的成长受到一定影响。民乐某村在解放前后的30多年间,有8个男女青少年就因父母管教严格,不堪忍受打骂而自寻短见,其中2人跳河、1人跳崖、1人上吊、1人服毒、3人离家出走,下落不明。
  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和平、民主、平等”的社会新环境中,家庭教育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首先是地、县、乡、村各级组织把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渗透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家庭、深入人心,群众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改变了家庭教育模式;第二是解放初期,各县农村普遍制订《爱国公约》和《家庭守则》,人们有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第三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农民参加社会生产劳动,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通过多种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意识、内容、方法,发生新的变化,在继承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把新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注入每一个家庭。父辈们的专横独裁作风逐步有所转变,民主空气逐渐浓厚,子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提高。家庭重大事情,父母征求子女意见,有些人家还开家务会,共同研究。父母知人善任,把家务重担交给成年儿子料理,培养子女生活自理、主管家务的能力。和睦、团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风气在很多家庭中蔚然成风。涌现出很多“好子女”“好儿媳”“好妯娌”“好夫妻”“好爸爸”“好妈妈”“好公婆”和“五好家庭”。越来越多的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子女进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文化科学、专业技能和优良传统教育。一个新型家庭关系已在全区城镇和广大农村中形成。
  8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的小家庭增多。家庭教育中出现过分溺爱子女的倾向,一些孩子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弱,依赖性增强。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脱离实际,方法失当,超量的学习任务,过多的苛求,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这些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正在着意引导克服。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趋向富裕型。一些青年滋长贪图享乐思想,结婚竟相攀比,大操大办,过分要求父母投入,房子、车子、机子、柜子等样样齐备,出现“穷老子,富儿子”的现象。伦理道德观念淡化,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社会舆论所谴责。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