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国〕时期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4
页码: 2016-20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民国时期的人民生活,张掖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世代先民在贵族、官僚、地主、豪强、富商的重利盘剥、赋税徭役和残酷压榨下生活。上层豪富过着穷奢极欲、存衣余食、朱门酒肉臭的奢侈生活,下层百姓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困苦线上挣扎求生。
关键词: 张掖地区 人民生活 民国

内容

张掖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世代先民在贵族、官僚、地主、豪强、富商的重利盘剥、赋税徭役和残酷压榨下生活。上层豪富过着穷奢极欲、存衣余食、朱门酒肉臭的奢侈生活,下层百姓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困苦线上挣扎求生。〔民国〕时期,地主、奸商对民众的剥削,可谓名目繁多、心狠手辣,张掖、民乐、山丹、高台等县的高利盘剥有:“驴打滚”(利上加利);“鹞子翻身”(春借一斗粮或一元钱,秋还本利对);“带穗子”(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还附带大烟、清油、草);“大加五”(春借一斗,秋还一斗五升);“月儿账”(月息30%~50%),还有“夥种”“羊毛账”和地租剥削等等。地主向穷人出借粮食时,掺土拌沙,秕谷子、烂麦子,主杂掺和。收粮时,风车吹,筛子筛,挑选最好的。借出时用小斗小秤,要债时用大斗大秤。民乐县四区八乡史××自制的“双底斗”取掉一层底比标准斗大一升,加上双底少一升,一进一出差二升;何永治的大秤比标准秤,每百斤大15斤。有的地主“还账不勾账,抽地不退约”,“父死子还,子死孙还,辈辈还账,越还越多”。他们要债收租的手段更毒:一为“抵工”,还不起债租者,给地主拉长工,终年干活,一无所得,有的当一辈子长工;二为“抵妻”,不能还债者,以妻子作抵,当了奴婢,任其凌侮;三为“抵子”,以子女抵债,男的做长工,女的当丫环;四为拷打,有的讨债无果时,便拳打脚踢,吊梁毒打,灌粪便,火筷烫,剪子戳等。张掖县地主王××为摧债挖去盈科渠农民王兴国的双眼。对此,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忍气吞声,正如他们说的“租的房,佃的地,头顶人家天,脚登人家地,收不到庄稼还要利上加利,缺吃没穿难出气”。许多贫苦农民在本地生存不下去,逼迫逃往新疆,冻死饿死者无计其数。先辈流传至今的歌谣是真实写照:“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十个出关九不还。”
  〔民国〕1至14年(1925年),由于甘州镇守使马璘为官清廉,治军严谨,除正粮科赋之外,不加任何苛捐杂税,农牧工商得以休养生息,加之这10多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一般民众才得以温饱。自〔民国〕16年起,农业连年灾情不断;国民军入甘后,军费猛增;田赋加大,杂税增多;通货膨胀,农民负担加重;土匪猖獗,骚扰城乡;民众不得安居,给农业生产和城镇工商业带来严重影响。〔民国〕19年10月,马仲英部进入张掖,所征税赋更无定数。〔民国〕20年4月,马步芳部赶走马仲英进驻张掖后,自任甘肃省政府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长的孙蔚如,将张掖划为马步芳的补给区,使马步芳部在张掖征粮征税有增无减,直到〔民国〕30年冬,马步芳部调往青海,蒋介石嫡系部队进入张掖。马步芳在张掖期间,增粮加税,抽夫抓兵;国民军进驻,有过之而无不及,搞得张掖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民国〕16~28年,张掖5县连年发生严重灾害,危害农业,造成荒年。面对灾荒,国民党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救灾措施,使民众饥寒号啕,饿殍遍野。〔民国〕18年夏收前,树皮、草根被剥食尽净,十室九空,妻离子散,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悲惨现象。瘟疫流行,苍蝇结群,有些灾民因饥饿晕倒在地,活活被狗、狼吃掉。粮价飞涨,一斗小麦大洋50元。〔民国〕21年,旱魃肆虐,禾苗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各县农村饥民纷纷外逃。〔民国〕23年,又遇大旱,村民大量逃荒。〔民国〕26年,白喉、鼠疫等传染病流行,夺走不少人的生命,全家死亡者屡见不鲜。〔民国〕28年,春季大旱,入夏洪水,更加重民众的困苦。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张掖处于大后方,加上甘新公路建成通车,打破张掖交通闭塞的状况,未发生较大天灾,农业得以恢复,商业得以回生,民众生活状况有所好转。〔民国〕36~38年,捐税增加,生产下降,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38年夏收后,国民党政府强迫农民交公粮,而且征一借一,民众叫苦不迭。
  〔民国〕时期,张掖各县农村、城镇贫富悬殊,各阶层生活差异很大。有权有势有钱有产业者,穿绸缎、“洋布”,吃米面、酒肉,贫苦农民、市民缺吃少穿,过着饥寒交迫、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一、农民生活
  【土地出租者(地主)】据〔民国〕17年张掖5县统计,仅占农村人口的6.5%,占有土地28%。他们以地租收入为生。出租形式为分租,分租比例为“地四佃六”,与全国其他地方最多“五五”平分有所差别,其原因是土地广,土地负担大。靠地租收入为生者,大部分生活很富余。他们之中的乡绅富户,地租收入除用于生活外,有大量剩余,便将剩余收入放高利贷,重利盘剥,资产连年增值,过着优越的生活。个别大地主拥有家丁侍卫,具备刀枪。住的是宽大严谨的高庄子,睡热炕,烤炭火,温暖舒适。平时在家穿土布衣服,出门会友走亲戚,穿“洋布”或绸缎,冬天穿羔皮衣服。炕上铺的是白毡,盖的是土布棉被子。出门骑马或乘坐骡马拉的有篷“铁车”。以白面和肉食为主,大米蔬菜次之。
  【小土地出租者】地租收入除用于生活外,没有过多的剩余,资产增值不大。他们住大庄子,睡热炕,烤炭火,穿土布衣服和羊皮衣服,吃白面、杂粮、洋芋和少量肉食,出门骑马或坐大车。没有自卫力量,易受土匪的攻击骚扰,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还有一少部分小土地出租者,地租收入仅够温饱,生活并不富余。
  【雇工自耕农】占农村人口的5%,占有土地8%。他们有土地,有一应俱全的农具和较多的耕畜。因劳力不足或因不愿从事过于繁重的劳动,雇有长工或短工。每年的收获除用于生活外,有少量的节余,能抗御一般的灾荒。穿的是土布、褐子,炕上铺的是毛毡,盖的是布(褐)被子。吃的是白面和粗粮,很少吃肉。住的是有前院的大庄子,房屋修建比较粗糙。出门一般为步行,妇女出门有时骑驴,很少坐大车。
  【自耕农】占农村人口的40%,占有土地42%。有适量的土地,有仅够使用的农具和耕畜,全家劳作,一年的收获勉强维持一年的生活,没有节余,不能抗御灾荒。吃的多数是杂粮,白面很少,肉食更少;穿的褐子多、土布少,炕上铺的多是杂毛毡,盖的褐被子;住的是有前院的大庄子,简陋的土木结构房屋;出门步行或骑驴。
  【半自耕农】占农村人口的35%,占有土地20%。土地不够耕种,农具不全,耕畜不足,单靠耕种自家土地收获不足温饱,还得租佃一部分土地或打短工维持生活。很多半自耕农都有手艺,木匠、铁匠、铜匠、银匠、首饰匠、车木匠,瓦匠、石匠、泥水匠、毡匠、褐匠、口袋匠以及鞍子匠、钉碗匠、锥鞋匠、扎圈匠、麻绳匠、剃头匠、裁缝等。他们住的是土墙土柱土房子,有的甚至没有窗子;十几岁的丫头、娃子穿不上裤子,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
  【佃农】占农村人口的13.5%,占有土地2%。这部分人基本没有土地,有比较齐全的农具和足用的耕畜,劳力也比较强壮,租佃土地耕种,一般是分租,分得收获量的六成,没有土地负担,生活优于自耕农和半自耕农。
  【无业游民】占农村人口3.5%,没有土地,没有农具和耕畜。很大一部分人安于贫贱,安分守己,在农村苦苦挣扎。他们收获季节拾庄稼,打沙米,收蓬棵,秋天挖老鼠仓,冬天拴牲打猎,割芨芨编筐。终年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住“明房子”,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些人家的妇女常被土匪和地痞流氓欺凌,丫头媳妇,甚至半百老妇,均蓬头垢面,以此避祸。
  无业游民中的少数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人们对他们避而远之。
  〔民国〕时期,贫苦农民,每到青黄不接之时或灾荒之年,断炊无食,慈善机构或善良富户便在当地佛寺、祠堂、庙宇等处设粥场,舍饭赈济饥民。每处设大锅数十口,天色平明,煮小米、〓子为饭,按次分给饥民,每人一碗。每天就食者五六千人。
  二、城镇居民生活
  【富商】资金雄厚,靠剥削百姓生财发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常年盈利增值。住的是木结构四合院,睡热炕,烤火盆;穿绸缎“洋布”,冬天穿羔皮衣服,炕上有铺有盖;吃的是大米白面、蔬菜肉食;出门骑马坐轿车。
  【一般商人】资金有限,生意有赔有赚。为了积累资金进行经营,生活勤苦,衣食住行都很一般,吃穿不愁。
  【小商小贩】经营小本生意,每日所赚无几,仅能维持温饱,免受饥冻之苦。城镇手艺人也是如此。
  【店员工人】收入微薄,大多只能顾己,不能养家。一个工人一月的工资仅够买一条老布裤子,一个店员一年的薪水仅一石多小麦。
  【一般市民】没有固定职业,打短工,当脚夫,卖茶水,摆小摊,挣一顿吃一顿,挣一天吃一天,生活没有一定的着落。
  三、牧区牧民生活
  〔民国〕时期,张掖5县都有牧区,分布在南部的祁连山,北部的龙首山、合黎山,以及红寺湖、平山湖所在蒙古高原。牧区的牧民,牲畜有多少不等,草场有大小之分,草原有优劣之别,各家牧民贫富悬殊,生活水平差异很大。
  【部落头人、畜牧富户】牛羊数千只,每年出售羊毛上万斤、牛马百十头、羊上千只,畜牧富户,5县仅有20多家,生活很优越。穿的秋剪皮、羔皮有面长袍,面料都是绸缎;吃的是牛羊肉,大米白面,酥油牛奶,喝的是茯茶、烧酒;住的是12根杆子的大帐房;出门骑大马阔骡。
  【较大畜牧户】牛羊上千只,年收入可观,5县有60多户。他们的生活虽没富户那样优越,但也相差无几。畜牧富户和畜牧大户,占有大面积丰美草场,自己家人都不放牧,雇用牧工放牧,还雇有家庭佣人。
  【一般畜牧户】有牛羊100多只到数百只,占有少量草场,自己放牧和操理家务。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吃米面很少;穿的皮衣没有面料,住的4根杆子的帐房,出门也骑马骡,但鞍辔装备较差。生活只是温饱而已。
  【贫苦畜牧户】占牧区人口的大多数,养牧牛羊几十只,帐房只有一顶。吃肉食、炒面,很少有米面,穿毡鞋毡袄。每年收入不够维生,靠狩猎、挖药、卖山货加以补充,或者给畜牧富户、大户当牧工,补贴家济。
  【赤贫畜牧户】占牧区人口比例很小。没有草场,几乎没有牲畜,在寒冷的高山上,无际的荒漠上,挣扎生存。给富户、大户当牧工、当家奴,狩猎、挖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