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社会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81
颗粒名称: 第九节 社会救济
分类号: C913.7
页数: 5
页码: 2006-20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济、扶贫等。
关键词: 张掖地区 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

内容

一、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
  〔清〕《甘州府志》记载,从康熙九年(1670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105年间,有29年官府对社会有救济,其中,直接赈济4年,豁免银粮草豆25年。直接赈济的4年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连年荒旱,农民外流,土地荒芜,朝廷诏令甘州府,限一年以内招复流民,贫者计口给粮,春给籽种,无田者拨给无主荒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夏秋荒旱,朝廷发诏,发国家仓粮救济贫民。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令甘州招复外流农民,发给耕牛、农具、籽种,口粮标准为大人每日3合(折合1.2市斤),小孩2合(折合8市两)。康熙六十年(1721年),发官仓赈灾民,贷给籽种。以免征田赋的形式进行救济的有25年,其中豁免当年银粮草豆的有18年,豁免历年积欠的有7年。豁免的原因有兵燹祸结,有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救济为数不多,社会救济全赖民间团体募捐义赈。张掖各县佛教、道教等民间组织常年义赈义捐。每年4~6月,青黄不接,舍饭赈济饥民,张掖、民乐等5县每天就食者8000多人。
  二、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救济
  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社会救济十分重视,形成国家、集体、社会共同救济的格局。
  (一)困难救济 1950~1952年,各县人民政府对无依无靠而又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城乡贫困户,实施借贷,发放农贷,生产自救,给予定期和临时救济。1950年借出粮食10121石,1951年借出497万斤,接济37883户渡过春荒。1950年政府发放小麦1059石,1951年发放小麦1.4万石,人民币9630万元(旧币值)。
  1953年后,救济工作逐步正规。主要采取定期救济和临时救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从1962年开始,对城区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病残居民,定期发给救济粮物。对农村困难群众,给予临时救济。1976年,地、县共拨临时救济费3.1万元。1979~1980年,下拨临时救济费21万元。
  1982年,全区发放社会救济费79.16万元。1983年发放123万元。1987年,全区农村救济6667户、33498人,城镇救济283户、807人;享受40%困难补助的183人,发放社会救济费121万元。1988年,救济13737户、68320人,发放社会救济费125万元。1989~1990年,临时救济2025人,定期救济5353户、25763人,享受40%救济的159人。1991年,临时救济31321人,定期救济102人,集体补助1050万元。1992年,临时救济28585人,定期救济36人,集体补助770万元。1993年,临时救济12961人,定期救济20人。1994~1995年,地区下拨困难救济费37万元,救济2.7万余人。
  (二)灾害救济 张掖地区历史上旱、水、冰雹、风沙、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49年来,全区发生各种灾害多次,其中以1952年和1959~1962年的灾情最为严重。
  1952年,大部分乡村遭受各种灾害,造成1953年春荒,大批群众发生饥馑。省、专区民政部门发放救济款1.18亿元(旧币值),驻军捐粮2402斤,发动乡、村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组织群众开展工副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渡过春荒。
  1959~1962年,大部分乡、村连续几年遭受干旱、风暴、水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加之全国发生严重经济困难,粮食大幅度减产,群众生活困难,疾病流行,人畜死亡,饥民外流,灾情严重。1959年,地区发放救灾款54.8万元,各县从地方财政拨出救灾款22.6万元。1961年,国家拨救灾款353万元;从外省调入粮食3000多万公斤,拨棉布126万公尺,棉花25万斤;学校、企事业单位捐赠衣物13.4万件,解决12.8万户45.4万人的生活困难。1961年春季起,解散集体食堂,分给社员的粮食每人每天不少于6两(16两制)。1962年,全区拨救济粮1.08亿斤,棉布30万公尺,棉花6.37万斤,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从1963年开始,全区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得到恢复发展。是年12月,政府拨救济布25.98万公尺,棉花26.9万斤,粮食596万斤,食油15万斤,化肥220万斤,皮大衣500件。1964年,张掖、山丹、民乐、高台4县沿山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省民政厅下拨救济棉布35.25万公尺,棉花23.8万斤,救灾款25万元。
  1977~1979年,全区6县程度不同地遭受自然灾害,地、县动员各界捐款捐物,安抚慰问受灾群众,地区下拨救济款33万元,救济粮1350万斤。1979年下拨救济款70万元。1980年,民乐县部分乡、村遭受雹灾,地区拨救济款30万元。1981年,山丹、民乐遭灾,地区拨回销粮54万斤,救济款35万元。1982年5月11~12日,出现强降温,6县普降大雪,降雪量12.6毫米,为历史所罕见,张掖市尤重,地、县拨救济款25万元。1983年,山丹、民乐、高台、张掖4县部分乡村遭灾,行署拨救灾款31.8万元。1985年全区受灾面积66.3万亩,地区下拨救灾款20万元。1986年6县(市)的57个乡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68万元。1988年,沿山地区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37万元,群众生产自救创收33.87万元,互济口粮82万斤。1989年部分乡村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35万元,粮食159万斤,群众生产自救创收42万元,互济口粮20万斤。1990年,山丹、民乐等县21个沿山高寒乡村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24.3万元,口粮162万斤,群众生产自救创收37万元,互济口粮56万斤。1992年春,沿山50多个乡村和川区17个乡村遭灾,地、县(市)拨救灾款77万元,解决口粮542万斤,灾区群众生产自救创收48万元,互济口粮153万斤。1993年,6县(市)的部分乡村遭灾,地区拨救济款106万元,救济灾民5.7万人,灾区群众自救创收224.8万元,互济口粮40.5万斤。1994年,山丹、民乐、张掖3县(市)沿山16个乡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98.2万元,灾区群众生产自救创收697万元,互济口粮200万斤,全区募集衣物5.4万件,嘉峪关市和甘肃矿区捐赠衣物35万件,重点救济了5万多灾民。1995年,全区有55个乡的217个村遭灾,地区下拨救灾款86.5万元,救济粮80万斤;社会各界捐助现金1.1万元,面粉1.4万斤,衣物2万件,发动群众互济口粮484万斤,互助现金90万元,生产自救创收453万元,重点保障重灾户、特困户的基本生活。
  三、扶贫
  1983年以来,地、县(市)民政部门在农村开展扶贫,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1983年全区有贫困户78500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86%。省、地投放扶贫基金46万元,扶持贫困户5100户。1984年5月,地区成立“扶贫救灾领导小组”,各县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是年,投放扶贫资金67万元,一次性扶贫14个乡,零星扶贫37个乡,其中扶持种植业1039户,养殖业2615户,加工业355户。1985年,扶贫由一家一户单项扶持改变为扶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全区投资金42.7万元,扶持贫困户1218户,其中,种植业81户,养殖业588户。到1986年,投入资金333.12万元,扶持贫困户8386户,其中,种植业3198户,养殖业2900户。1986年1月,行署确定用3年时间对全区人均口粮在150公斤以下、纯收入在百元以下的11万多户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力争基本脱贫。1988年全区有32个乡扶贫8248户,投入扶贫资金115.4万元,扶持种植业4470万户,养殖业2960户,加工业43户,其他775户。扶贫18871户,占全区贫困户83.1%,其中,种植业8019户,养殖业7852户,加工业353户,其他2647户,投入扶贫资金417万元,其中民政部门投入84.1万元,多渠道筹措159.4万元,贴息贷款17.3万元。
  1990年,全区新增扶贫户2450户,在扶3868户,扶贫23639户,脱贫22047户,脱贫率达93%。全区建立扶贫周转金管委会36个,筹集资金19.4万元;建立农民互助储金会186个,入会农户24510户,储金26万元。1993年,全区建立扶贫周转金管委会68个,有周转金66.63万元,建立农民互助储金会514个,入会农民66767户,储金104.73万元。1994年,全区建立扶贫周转金管委会75个,累计资金69万元,建立村级互助储金会514个,入会农户7.8万户,储金128万元。是年8月,中共张掖地委、地区行署制定“四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即用4年时间,实现全区16万人的脱贫致富。是年,全区79个帮困村中,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下的19个,增收100~200元的43个,增收200元以上的17个,有7651户、32640人的人均纯收入上升到500元以上,占整个贫困人口的20%。
  1995年,地、县(市)采取定点包扶办法,党、政、企、事业单位同贫困乡、村签订扶贫责任书,定点联系,包扶到底。79个重点贫困村人均生产粮食489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的26个村,增加200元的15个村,增加300元的18个村,增加400元以上的14个村,有22个村实现整体脱贫。全区是年有11190户、46641人实现脱贫。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