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图书
唯一号: 2921200202200004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伊斯兰教
分类号: B96
页数: 2
页码: 1967-19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张掖地区唐朝至民国时期伊斯兰教的情况。张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口3100多人。
关键词: 张掖地区 宗教 伊斯兰教

内容

张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口3100多人。
  伊斯兰教传入张掖始于唐朝,元朝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清〕时,已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唐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不久,就传入中国。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永徽二年(651年)八月,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到中国,在长安朝见唐高宗,介绍哈里发建国情况、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中国伊斯兰教史家就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当时,阿拉伯与中国之间的交通要通过陆、海两路。陆路是从阿拉伯半岛经波斯及阿富汗到达我国新疆天山南北,再经甘肃或青海到长安。〔唐〕〔宋〕时期,陆路即丝绸之路畅通,来中国经商的阿拉伯和波斯人不绝于途。张掖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来张掖经商和落居者不少。据金吉堂《中国回回教史研究》说,〔唐〕时,河西富甲天下,各地商贾,包括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河西诸郡互市,“及其日久,多有留居不去,冠汉姓,娶汉人女子为妻妾者”。〔五代〕后晋时,公元942年,大食作家宾墨在中国游历至河西时,把山丹说为“中国王城”,可见当时河西中外贸易之盛,穆斯林商人也不少。据《肃州新志》记载,〔宋〕时回回据今高台骆驼城。说明〔宋〕时有穆斯林居张掖。这部分在张掖经商和留居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伊斯兰教在张掖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元朝,成吉思汗西征,征服阿拉伯、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把大批阿拉伯、波斯、中亚人遣发东迁,被编为“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1272年,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批回回军士在社的编制下,屯聚河西,从事农业生产。元朝,张掖为甘肃行省的省会,因当时回回人很多,元王朝曾先后任命回回人兀伯都剌、麦术丁、合散和哈珊为甘肃行省的平章政事,统管甘肃,并任命回回人负责屯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元〕初来甘州时,发现有一部分伊斯兰教徒。由此可说,元朝是伊斯兰教在张掖大发展时期。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张掖城西门内建立伊斯兰教清真寺,乾隆年间,迁至北大街;同时,在山丹县城南关也建起清真寺。形成教坊制度,即以清真寺为中心,建立互不隶属、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的宗教组织。经堂教育兴起,招收“满拉”培养宗教职业人员。内部教派分化,门宦纷杂。〔清〕同治年间,左宗棠镇压甘肃回,民起义,把张掖的回民迁移到兰州一带,清真寺被毁,河西“回多于汉”的局面不复存在。〔民国〕时期,又陆续从其他地区迁入一部分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张掖南关、山丹南关、民乐西门、高台东关、临泽新华、肃南白庄子相继建起清真寺。

知识出处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张掖地区志 远古——1995 下卷》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志共分三编,内容包括社会民族、人口、宗教、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婚姻家庭、道德风尚、社会风俗、社会陋习、方言、东部裕固语、人物传、人物录、古籍选录、历史文献、红西路军史料、当代文选等,记述了张掖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张掖地区
相关地名